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通用版)课时检测:(十三) 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
两次鸦片战争知识清单--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新高考历史——两次鸦片战争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战争背景:①国际方面:19 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大幅提升,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而亚洲等地区成为其扩张目标。
②英国方面: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大增,迫切需要海外市场。
同时,英国在印度等地拥有殖民地,为其向中国倾销鸦片提供了便利。
③中国方面:中国是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对外来商品需求少;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力量薄弱;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与世界脱节。
(2)导火索:①鸦片走私: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危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国家经济。
②虎门销烟:林则徐在广东虎门进行销烟,打击了英国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3)战争过程:1840 年 6 月,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英军沿海北上,先后攻占定海、天津等地,威胁北京。
清政府妥协求和,战争于1842 年结束。
(4)结果及影响:结果: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影响:①社会性质变化: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经济结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变化: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如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战争背景:①列强需求: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已取得的特权和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修约” 被拒:英法美等国提出“修约” 要求,希望增加通商口岸、鸦片贸易合法化等,但遭到清政府拒绝。
③国际局势:克里米亚战争后,沙俄在欧洲的扩张受阻,将目光转向远东;英法联军在对俄战争取胜后,也把视线更多地集中到远东。
2019-2020年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一)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一)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xx.3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历史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3页,第II 卷4至6页,共100分。
答卷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纸上。
答卷时,考生请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纸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纸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后天常常会出现阶层间的流动。
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社会流动”增大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形成B.分封制逐渐瓦解C.宗法制的破坏D.百家争鸣的出现【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分封制瓦解【解析】根据题意,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封建的小农经济开始出现,并未形成,故A项错误;西周统治阶层赖以存在的分封制瓦解,使得周王室衰微,诸侯叛乱,即阶层间的流动,故B项正确;宗法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的等级制度,但宗法制主要解决的贵族在财产、土地方面的利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与阶层流动联系不大,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阶层流动、诸侯争霸在思想上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B2.“抑末、困辱商人,严禁奢侈品生产和流通,反对进口‘奇巧淫技’……是因为担心破坏纯朴、敦厚的社会风气,防止消费标准上的僭越、财富分配上的凌夺以及商品交换上的欺诈。
”该分析表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A.是社会经济演进的合理结果B.一贯坚持了重农抑商C.具有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D.具有封闭性和独立性3.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专题复习近代现代中国外交 最新
近代现代中国外交第一:历届政府的外交:1840-1912一、清政府的屈辱外交。
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
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
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
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1、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所谓对外政策,主要是指一国对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考察认识、判断评价及相应的决策措施。
19世纪及20世纪初,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比较零散,未形成明显的特征框架。
笔者按其历史发展的进程将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大致分为四个历史时期:(1)第一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
当时清朝认为中国是优越和强大的,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藩属邻国以至海外列国是落后野蛮的,应该向中国朝拜进贡。
自中外通商以后,清统治者视来华的西人为非我族类的野蛮人,认为应严格加以防范。
在这种意识支配下,19世纪初的清朝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并不拒绝与各国交往,只是强调对方必须承认中国为天朝上国,追求名义上的藩属朝贡关系,重视名分礼仪等细节。
(2)第二个时期,19世纪40至50年代,清朝缺乏主权观念,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蜂拥而来,中国最初的反应主要是从族类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待西方的入侵,不是以是否损害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实际利益为对外交涉的目的,而是以是否见容于自身的传统和陈腐的体制为圭臬,因此常常出现以主权换定制的可悲局面。
历史.新高考总复习(人教)课时规范练1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时规范练1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1.(2019甘肃二模,28)有学者认为:“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撤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
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
”这反映了()A.革职林则徐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B.鸦片战争尚未真正惊醒沉睡中的中国人C.鸦片战争对中国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D.中国较西方在军事与政治方面优势明显2.1840年12月,中英谈判在广州进行。
琦善照会: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名目向英赔款。
考虑到中英通商两百余年,“拟设法酌酬洋银五百万元”。
不过,该银并非由中国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办”。
琦善此举目的在于()A.抵制英商的赔款勒索B.表明清朝软弱的立场C.维护清王朝的体统D.尽快实现两国的通商3.(2019广西南宁摸底,28)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B.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C.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D.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4.(2019湖南郴州一模,1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
这表明()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B.列强对中国的政治侵略加剧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5.额尔金对法国公使葛罗说:“我们能带走的只是一些宝贝,这座美丽的园子我们带不走。
我们英国有的东西,别的国家可以没有;但是英国没有的东西,别的国家不能有。
”额尔金的话最能体现英国的()A.战争目的B.战争经过C.战争结果D.战争性质6.(2019辽宁凌源一模,28)日本大阪纺织公司的山边丈夫1889年5月在《联合纺织报》上撰文说:“必须向我国西部邻国——中国寻求原棉。
2019届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试卷类型: A肇庆市2019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统一检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共12页,47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
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春秋时期,讲究、学习礼仪,从事国家治理活动是贵族世袭的特权。
孔子突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将周礼中用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礼延伸到老百姓,将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资格学习的礼传授给普通老百姓。
这A.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B. 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C. 巩固了分封宗法制D. 有助于突破世卿世禄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将周礼中用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礼延伸到老百姓”可知,孔子的礼教体现出了根植于周代的文化传统并将礼下移到平民百胜,注重以礼调节社会关系的特点,这有助于突破贵族特权,有助于突破世卿世禄制度,故D选项正确;“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资格学习的礼传授给普通老百姓”可知,体现了孔子将礼制下移到平民百姓,这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无关,故A选项错误;孔子将礼教下移到平民百姓,有利于冲击了社会等级秩序,而不是维护等级秩序,故B选项错误;礼仪制度是贵族的特权之一,也是与分封制宗法制相辅相成的制度,孔子将礼教下移到平民百姓,不利于巩固分封宗法制,故C选项错误。
2.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下面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
)此图反映了当时A.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B. 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C. 铁犁牛耕的应用D.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是土地私有制而不是土地公有制,故A选项错误;唐朝曲辕犁的出现耕犁的发展逐渐进入成熟阶段,故B选项错误;材料“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汉代的铁犁牛耕的现象,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只能体现铁犁牛耕,没有体现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D选项错误。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文档:板块二中国近代史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通史整合(五)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1840~1894年)政治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探索历程。
经济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同时,中国社会生活习俗也发生巨大变化。
思想文化面对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了解西方并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一)晚清时期(1840~1894年)的政治[诗史巧记]工业文明的冲击;两度燃起的战火;千年未有的变局;救亡图存的觉醒;军民英勇的抗争[小题验知]1.(2018·宝鸡一模)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
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C.集中反映了清政府的软弱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解析:选B据材料“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说明当时的清政府仍有以夷制夷的心态,故B项正确。
2.(2018·上饶三模)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对太平天国有褒有贬,一方面自称“洪秀全第二”,另一方面又说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
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这表明他评价太平天国的视角是()A.革命史观和全球史观B.民族主义和现代化史观C.进化史观和文明史观D.民本主义和革命史观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一方面在赞扬太平天国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又在批判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故B项正确。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五 第15讲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含解析)
板块二中国近代史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1840至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018·全国卷Ⅰ(选择)甲午战争(近代外交观念淡薄)2018·全国卷Ⅱ(选择)清政府外交观念进步辛亥革命2018·全国卷Ⅰ(非选择)清末地方自治的背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019·全国卷Ⅱ(选择)五四运动的影响(民族意识)2018·全国卷Ⅰ(选择)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2019·全国卷Ⅱ(选择)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建国准备2018·全国卷Ⅰ(选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2017·全国卷Ⅱ(选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018·全国卷Ⅰ(选择)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权2018·全国卷Ⅱ(选择)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建设与农民抗日热情的提高2017·全国卷Ⅱ(选择)抗日战争的影响(国共力量对比变化)命题分析1.侧重列强侵略与晚清政府变局的关联、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以及抗日战争的理解。
2.着重考查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这两大核心素养。
备考建议1.全面把握高频考点。
2.适当补充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的相关知识点以弥补教材不足。
3.弱化民国时期的国共对峙。
4.从国共抗战和世界视野角度复习抗日战争。
第15讲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鸦片战争1.时代背景。
项目中国世界(英国为代表) (1)政治状况君主专制强化代议制民主的发展(2)经济状况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工业革命进行,工业资本主义发展(3)文化状况愚昧封闭,华夷观念盛行自由主义逐步盛行(4)对外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积极对外殖民扩张鸦片战争,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不同意。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只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偶然因素)。
专题七+晚清时期(1840—1912)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七、晚清时期(1840—1912)中国近代整体时代特征(1840—1949)政治经济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民主革命民族资本主义西学东渐1、经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民族工业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成为资产阶级改造旧中国的经济基础,但由于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经过艰难曲折的发展,最终陷入绝境。
2、政治: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的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为挽救民族危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探索民族前途与命运,救亡图存,但皆以失败告终。
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担任了寻求民族独立的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束了屈辱的历史,建立新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3、思想:列强入侵,使部分地主阶级开始关注世界,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历经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阶段,产生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理论取得重大成果。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成熟,成为指导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理论武器。
一、阶段特征:总体特征: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减弱(汉族地主增强、东南互保);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但任占主导;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经济、科技教育、习俗等近代化;西学东渐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1、经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民族工业产生,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
经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2、政治: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各阶级先后发起了一系列斗争。
【推荐】2019届高三历史试卷及答案.doc
Word文档,精心制作,可任意编辑2019届高三历史试卷(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虞国、芮国发生纠纷,请姬昌仲裁。
及到周地,看到周人相互谦让,非常惭愧。
姬昌断虞、芮之讼,这一年称为西伯昌受命元年。
诸侯纷纷拥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姬昌成功缘于他的礼信公正B. 西周礼乐制在当时影响深远C. 姬昌已受到天命观念的影响D. 诸侯拥戴是姬昌称王的主因【答案】A【解析】【详解】“虞国、芮国发生纠纷,请姬昌仲裁。
周人相互谦让,诸侯纷纷拥戴姬昌”说明姬昌的礼信公正影响大,故A项正确;周武王建立西周,周公作周礼,此时西周及礼乐制还没有建立,故B项错误;“姬昌已受到天命观念的影响”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故C项错误;诸侯拥戴是姬昌称王的次因,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下表为东汉邓禹家族和据《景君碑》记载部分官吏概况表,据此可知A. 社会危机日益严重B. 朋党集团势力膨胀C. 门第成为选官标准D. 专制皇权受到威胁【答案】B【解析】【详解】东汉的社会危机包括土地问题、宦官专权等政治经济问题,题中未体现此问题,故A项错误;东汉功臣邓禹家族封侯和将军者不可胜数,以及《景君碑》记载的门生故史可知东汉时已形成家族集团、官吏集团等利益集团,故B项正确。
《景君碑》记载的门生故史不能体现“门第成为选官标准”,故C项错误;专制皇权主要指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此表未体现,故D项错误。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千年变局,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二)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千年变局,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新思潮的萌发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3、“师夷长技”复习建议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是用来衡量中国近代历史的尺子。
在复习中,要用好这些尺子,能够从不同视角认识历史,以促进思维的全面发展。
如把“开眼看世界”放在近代思想发展历程中,不仅可以看到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新文化者在器物、制度、文化观念的变化,而且可以发现近代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演进。
知识清单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起止时间1840.6~1842.81856~1860时代背景英国进行①;清朝闭关锁国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至②等国参与国家英国英、法目的打开中国③④在华权益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⑤》、《黄埔条约》中国战败,被迫签订《⑥》、《⑦》和《望厦条约》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近代⑧发生变动;中国人⑨发生变化,影响开始学习⑩、寻求变革参考答案:1、①工业革命,②法、美,③市场,④扩大,⑤南京条约,⑥天津条约,⑦北京条约,⑧经济结构,⑨思想,⑩西方。
考点聚焦考点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背景19世纪50年代,英法等国为扩大在华权益,提出修订条约要求,遭到拒绝。
(二)战争过程①1856年,英法联军挑起战争。
②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③1860年,联军再占天津,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
咸丰帝出逃,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战争结束。
(三)列强所获利益1.《天津条约》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③赔偿英法巨额白银;④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⑤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2.《北京条约》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2019届高三历史上册课时跟踪检测试题72
单元质量检测(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理论成果(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凤阳二模)1907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成立存古学堂,并给清王朝上了《保存国粹疏》,声称当时“道微文敝,世变愈危”,只有“存国粹”才是“息乱源”的最好办法。
材料表明张之洞的目的是()A.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自强求富B.抵制革命思想的传播,阻止革命C.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引进西学D.继续维新思想的宣传,预备立宪2.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
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这表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A.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B.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C.号召人们顺应优胜劣汰无所作为D.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奋发图强3.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
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4.(2018·寿县调研)“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
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5.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
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A.从技术到器物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6.由于保守拒变的自缚式心理定势,构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也钳制着先进知识分子的变革探索,致使他们处于两难的选择:既要适应时代,又要因循传统;既要适应世界潮流,又要顾及中国社会。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考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2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学案
第32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见学生用书P166)1.背景(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①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等。
②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军事: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使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5)各国变法: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2.措施(1)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
(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3)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4)文化习俗①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诗书。
②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3.评价(1)积极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开始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2)局限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②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4.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了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商鞅变法的特点(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
(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的改革。
(4)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见学生用书P166)1.改革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上学期测试(一)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中的四个选项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 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B. 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 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 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已经形成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的认识,体现了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故B错误;根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拥有共同的先祖,体现的是民族认同,并未体现政治制度的连续性,故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反映农耕经济成为社会根本,故D错误。
2.《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
该观点A.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C. 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D. 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答案】C【解析】材料“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体现出分封制的影响,这反映出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一统,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对于民族关系影响,故B项错误;D 项与材料反映的正好相反,故排除。
点睛:“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分封制的作用。
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有答案
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有答案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有答案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科综合能力测试(二)--历史24.《诗经》中常常有“家邦”或“邦家”的说法;《尚书》中国君常常把治下百姓称为“父兄昆弟”。
这些称谓反映出西周时A.以血缘伦理建构政治体制B.周王与治下百姓关系融洽.家国同构的基本社会特征 D.礼乐制度维系的等级观念25.汉代以前,君王均祭祀天地而不祭祀孔子;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儒生博士70人封禅泰山却不拜孔子;公元前195年,刘邦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以最高规格太牢之礼祭祀孔子的最高统治者。
这一变化表明A.秦始皇未受到儒学影响B.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统治 D.天人合一观念深入人心26.上表为宋代社会经济的相关史料,对此合理的认知是,当时A.土地兼并严重B.抑商政策松弛.社会资本集聚 D.国家财政富余27.明清之际的部分士大夫对此时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知识表现出浓厚兴趣,开始用“格致”翻译Siene—词,包括天地理、数学历算、军工制造等,统称为格致之学。
这表明A.西学东渐开阔了士人的眼界B.自然科学知识得到广泛传播.古代科学传统得到批判继承 D.经世致用思想成为社会思潮28.咸丰(1850—1861年)初年,清政府针对军兴省份的地方督抚制定了“以本省之钱粮,作为本省之军需”的原则,允许战时统兵将领“就地筹饷”。
这一举措A.冲击了中央政府权威B.增强了地方自治能力.适应了对外战争需要 D.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29.1912年,工商部颁布执行《奖》,对发明制造品给予5年以内的专卖,对改良品给予褒奖;1923年,北洋政府进一步完善奖励程,将方法发明也纳入保护对象,规范了专利吊销。
此举意在A.大力吸收外资本B.激发国人的创造热情.培育实业救国思想 D.为发明提供法律保障30.下图是创作于1943年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作品《减租会》。
据此可知A.解放区土地革命蓬勃开展B.农民群众积极支援抗战前线.根据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 D.土地政策适应了形势的需要31.1987年,六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要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认真实行以“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十三)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鸦片战争前,离福州很近的崇安武夷茶最受外商欢迎,广东的“土丝”和长江三角洲的“湖丝”是中国生丝出口大宗,印度棉花的使用者主要是江浙等地的织户。
据此判断鸦片战争后英国迫使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的初衷是()
A.掠夺中国市场的原料
B.为英国商品寻找市场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适应英国工业革命的需要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要求中国开放五口通商,既是为了向中国输出棉花,又是为了便于进口中国的茶叶和丝织品,所以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故C项正确;A、B两项不全面,故排除;适应英国工业革命是其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
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
B.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
C.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
D.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
解析:选D据材料清政府的表现可知清政府仍然抱着天朝上国的心态与外国交往,而英法等国是按照国际惯例和清政府进行交流,清政府在谈判时首先考虑的是维护天朝颜面和传统交往规制,而不是维护国家主权,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3.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间跨越50多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的。
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战争后中国() A.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B.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
C.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
D.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
解析:选D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了军事近代化进程,故A项错误;甲午战前中国通过洋务运动近代化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果,故B项错误;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并未成为主要思潮,故C项错误;甲午战后中国学习西方由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戊戌变法,故D项正确。
4.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
出现频率显著增加。
这反映出()
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解析:选B 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致使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广大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爱国救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很容易推断,“主权”早已在材料中的第一阶段(1875年至1894年)就被引入中国,而且这也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故D项错误。
5.(2018·太原质检)1901年3月,鉴于总理衙门的法定地位不强,衙署和编制过于简单,根据驻北京外交使团的照会,李鸿章提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
这反映了清政府() A.由被动外交转为主动外交
B.进一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C.吸取了义和团事件的教训
D.与列强开始了平等交往
解析:选B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着清政府由被动外交转为主动外交,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权力地位的变化可知,清政府进一步向近代外交转变,故B 项正确;义和团事件属于农民起义,不属于外交事务,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与列强开始了平等交往,故D项错误。
6.(2018·咸阳模拟)观察漫画《“惩罚”中国》。
此次中国被“惩罚”导致的结果是()
A.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列强获得在京津地区驻军的权力
C.列强势力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内地
D.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解析:选B从图片中可知有八个国家“惩罚”清政府,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故A项错误;列强获得在京津地区驻军的权力,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内容,故B项正确;列强势力开始渗透到
中国内地,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内容,不是八国联军侵华导致的后果,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7.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一种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 解析:第一小问,据表中“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可知,徐中约认为列强凭借签订条约对中国进行进一步的侵略,即民族主义的角度;据表中“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可知费正清认为签订条约有利于中国西化,融入世界市场,即全球化角度。
第二小问,选择徐中约的观点,分析表中“掐住满清王朝”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观点: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加深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据表中“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评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选择费正清的观点,分析表中“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可得观点:西方侵略加深了民族危机,也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
抓住表中“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评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了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答案:角度:徐中约认为列强凭借签订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进一步的侵略,即民族
主义的角度;费正清认为签订条约有利于中国西化,融入世界市场,即全球化的角度。
观点一:我同意徐中约的观点。
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加深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评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观点二: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
西方侵略加深了民族危机,也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
评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了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