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古诗词主题“昭君出塞"

合集下载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摘要]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唐宋诗词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历程,着重讨论了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从多角度的体现了昭君的两个主要形象悲剧形象和勇敢坚强敢于追求的妇女形象,同时还探讨了唐宋文人在塑造昭君形象中的差异。

[关键词] 王昭君悲剧爱国怀才不遇发生于西汉元帝时代的昭君出塞故事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定型于晋代之后,更加广泛而强烈地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关注,西晋之后的每一个时代中总会有以昭君为题材的诗词的出现,这也就极大的丰富了中国诗词宝库的内容。

唐宋文人的昭君诗词作,犹如一幅连缀而成的昭君出塞历史图画,以其各不同的人文视角展示出历史与现实碰撞对文人心灵的情感冲击,反映出特有的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心态。

这里我们主要通过唐宋诗词对昭君的吟咏,去走近昭君,感受昭君。

一、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梳理在探索唐宋文人的昭君形象之前,先对于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作一梳理。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最早记载昭君史实的是《汗书。

元帝纪》,原文如下: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汗邪单于来朝。

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辛,呼汗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

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蹶氏。

”(《元帝纪》)自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笔下的王昭君自伤自悼,柔弱无助,完全是一个被当作牺牲品的弱女子形象,例如现存最早的咏昭君诗的石崇的《王昭君》诗中的昭君充满了对嫁与胡人的悲叹,自伤已不是昔日之“匣中玉”,沈约《昭君辞》“日见奇沙起,稍觉转蓬多。

胡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多描写起瘦、残妆、啼泪、细腰表现其远嫁的悲切,哀惋。

在他们的笔下奠定了王昭君泪别汉府的形象,出塞时王昭君“哭涕之”的胶弱女子形象。

诗人往往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气氛的渲染来传达昭君的内心感受,长途跋涉的艰辛,风霜沙尘的凄厉。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从昭君出塞说起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从昭君出塞说起

从昭君出塞说起昭君出塞,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在民间传说当中,都是很美丽的故事。

她的出塞和亲使边境宁静了六十多年,让长城内外的各族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

后人称赞说:琵琶一曲千戈靖,论到这功是美人。

董必武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在呼和浩特的青冢之上,望着茫茫的原野,我陷入长久地思索,王昭君当时会是什么感受?虽然不能肯定,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像传说的那么美。

王昭君虽然生长于民间,但是一个南国的女子忍受着牛车的一路颠簸,忍受着腥膻的食物,忍受着凛冽的北风,从长安经包头直到今日乌兰巴托附近的匈奴后庭。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来到了一个八月即飞雪的寒冷朔漠,到了一个生活习惯截然不同语言不通的异域他乡。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其乡恋亲愁该是何等的强烈凄惨。

汉皇赐给匈奴单于的美人并非仅王昭君一人,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

况且当时的呼韩邪单于已经年过六旬,回去不到两年就老死了。

王昭君求归不得,成帝敕令从胡俗,无奈地又嫁给了老单于的儿子。

此时的王昭君,对于当初“入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愤乃请掖庭令求行的卤莽举动。

”一定后悔了不止一次。

历代的文人墨客们,都忽略或者有意掩盖了这一点。

王昭君被封为宁胡阏氏,只是单于众多阏氏里的一个。

最受宠信的是颛渠阏氏和大阏氏,是重臣伊秩訾兄呼衍王的两个女儿。

王昭君的儿子伊屠智牙师出生的时候,呼韩邪单于就已经有了近二十个儿子。

等到伊屠智牙师长大以后,有可能即单于位的时候,又被异母兄弟害死了。

聊以自慰的是她和复株累若堤单于生育的两个女儿,长女伊墨居次云(一说名须卜居次)和小女当于居次先后嫁入了权贵人家。

当于居次在平帝时还曾充当使者,入侍过太皇太后。

伊墨居次云的夫君须卜当,甚至被王莽用兵胁迫来到长安,强拜为须卜单于。

庆幸须卜单于登位不久就死了,否则就是儿皇帝,会被匈奴人民唾骂千载。

王昭君的侄子们曾经多次出使匈奴,并因此封侯拜将。

她的侄子王歙王飒之流,都是为王莽效力的没有骨气的人。

汉代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及意义

汉代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及意义

汉代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及意义汉代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及意义昭君出塞指的是意思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讲述的是西汉一位宫女代替公主主动和亲到匈奴,为汉匈之间的和平友好做出了伟大贡献的故事。

汉宣帝去世后,汉元帝刘奭继位,正值汉朝最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下滑的起点。

自汉武帝之后,边境安宁了几十年。

匈奴内部发生内乱,呼韩邪单于主张与汉友好,郅支单于却主战,两人意见不合,再加上争夺单于之位,匈奴内乱,呼韩邪败走于光禄塞下。

呼韩邪曾三次到大汉朝见,皇帝亲派护卫护送,汉匈关系还算平和。

呼韩邪提出和亲的要求,汉元帝欣然答应。

但是他嫁给单于的却不是自己的公主,而是在他的后宫中一位自愿的女子送去和亲。

王昭君便是这位女子。

王昭君是皇帝选美的时候选入后庭的,只是后宫嫔妃众多,更何况她还只是个宫女。

虽说她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但是她生性高洁,无意争宠,便一直没有被皇上发现,直到匈奴求亲,她才有机会在众人眼前惊艳,只是这样一位美女要送去被和亲,这事情也无可奈何了。

王昭君与自己的亲人辞别,便跟着呼韩邪单于出了长安,去往匈奴,因为出的是光禄塞,又去的是塞外之地,故历史留下的典故便是昭君出塞。

王昭君出塞,带去了汉朝的文化和先进技术,对边疆地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也能与匈奴民族和平共处,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因为她的出塞,免去了百姓遭受战乱之苦,王昭君也因此名留青史。

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解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也一直作为政治问题被重视。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来,一直到王昭君出塞,汉匈关系一直时战时和,汉武帝之前,汉匈一直以和亲来换取边境安宁。

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得以兴旺,兵强马壮,打的匈奴俯首称臣。

公元前60年,匈奴部族内乱,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对抗,呼韩邪失败后南迁于光禄山塞下。

呼韩邪一直有心与汉朝交好,这也是其与郅支分歧之处,便亲自南下到汉朝面见皇帝,表示亲和。

昭君出塞文化价值分析

昭君出塞文化价值分析

昭君出塞文化价值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昭君出塞是西汉时期众多和亲事件中的一件,但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却和其他和亲不一样。

在汉朝势力远在匈奴势力之上的背景下抉择出塞和亲,对汉匈关系持续友好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昭君出塞,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汉朝的和平共处思想,王昭君容貌之美与高尚的品格都为后人所崇敬。

历来学者对昭君出塞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有众多的探讨,其结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和”文化、“爱国主义”文化和“美”文化。

本文试图进一步探求昭君文化的内涵,并从人类学理论角度更深层次的分析昭君文化的新价值,希望批评指正。

一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在汉初的六十多年年里汉朝派公主与匈奴进行和亲。

经过初期的休养生息,汉朝的势力逐渐强大,到公元前140年武帝即位以后,汉朝开始对匈奴出征。

经过几次大的战役,匈奴势力被大大削弱。

公元前71年,汉宣帝时期,汉与乌孙联合彻底打败匈奴,从此匈奴无力与汉朝对抗。

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先有五单于争立,继有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

呼韩邪单于被郅支单于打败,由单于庭出走。

呼韩邪单于率领部下向南胡汉边塞靠近,并派儿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到汉朝。

汉宣帝甘露三年正月(公元前55年),呼韩邪单于亲自来汉朝觐见汉宣帝,向汉朝求助。

汉宣帝送给呼韩邪单于三万四千斛粮食,并派高昌候董忠和车骑都尉韩昌护卫。

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来到汉朝。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到汉朝,请求和亲。

王昭君,字嫱,汉朝南郡即今天的湖北兴山人。

公元前36年,被选为宫女进入汉宫。

王昭君“入官数岁,不得见御”[1],未得到皇帝的宠幸。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来到汉朝,向汉元帝上书“愿婿汉氏以自亲”请求和亲。

汉元帝答应了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决定在后宫选一名宫女赐予单于。

于是在后宫甄选了五位宫女,王昭君在列。

不同历史时期昭君出塞诗文特点

不同历史时期昭君出塞诗文特点

不同历史时期昭君出塞诗文特点王昭君故事源于西汉元帝时的昭君出塞和亲之事。

此事由史传到民间传说,再到文学不断地被世人拿来铺排演绎。

近年来对昭君文学作品的研究,主要有昭君故事的流变以及某一时期或某一体裁昭君作品主题思想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昭君故事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情节与主题,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总体分析王昭君主题诗文反映历代社会文化意蕴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

一、汉代昭君故事的主流是福音西汉焦延寿咏昭君的韵文是现存最早的咏昭君作品。

"昭君守国,诸夏蒙德。

异类既同,崇我王室";,"长城既立,四夷宾服,交和结好,昭君是福";①。

这两首诗比班固的《汉书》对昭君出塞的记载早六七十年,最早将昭君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是赞颂昭君出塞这一倾向作品的源头";②。

焦延寿之所以盛赞昭君出塞之行,是因其所处的时代及社会环境使然。

焦延寿是与昭君同时代之人,生活于汉武帝之后的昭、宣、元、成帝年间。

当时的汉匈关系正是汉武帝武力征服匈奴之后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尤其是元帝时期,由于之前武帝、宣帝对匈政策所打下的良好基础,加之元帝时期匈奴内部的五单于争立造成的匈奴方面的政局不稳、力量薄弱,呼韩邪单于通过依附于汉朝并在汉朝帮助下最终统一了匈奴各部,因此使得这一时期的汉匈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和睦状态。

《易林》中这两首咏昭君的诗,作于昭君出塞的十二年后(成帝河平四年)王昭君第二个丈夫复株累单于来朝之时。

焦延寿亲历了昭君出塞给汉匈和睦及国家的边境安定带来的巨大好处,因此其诗中有"昭君守国";"昭君是福";之说,把昭君看作扞卫国家的能臣良将,认为昭君出塞就是对国家安全的守卫,是对国家的贡献,为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福祉。

③东汉班固的《汉书》中《元帝纪》《匈奴传》两章对昭君事有简要记载,被认为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文字。

浅析唐代昭君诗的主题

浅析唐代昭君诗的主题

浅析唐代昭君诗的主题作者:董彦屏刘芹杨怀念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3期内容摘要:昭君出塞有其特殊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它从历史走进诗歌,成为历代诗人们反复吟咏的题材。

唐代昭君诗结合社会现实,在传统的悲怨主题上,融入了诗人自身的人生感悟,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特点。

关键词:昭君诗主题唐代士人昭君出塞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故事。

王昭君,名嫱,秭归人,17岁时被选入宫待诏。

汉元帝时,昭君作为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被封为“宁胡阏氏”。

昭君出塞,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晋代时避司马昭讳,时人改称王昭君为“明君”或“明妃”。

历代与昭君有关的文学作品很多,本文主要针对唐代昭君诗的主题思想略作分析。

一.昭君故事的流传班固的《汉书》是最先记录昭君故事的文献,但只记载了汉元帝把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并没有记载昭君自请出塞。

《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自言婿汉氏以自亲。

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

”由此可见,当时是绝对没有所谓昭君自请出塞的。

后来范晔的《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该书记载了昭君自愿请行和亲之说,这可能是作者根据当时民间的传说写入的,其可信程度自然不如《汉书》高,而昭君自请出塞却因此变成了所谓的“史实”。

第一次将毛延寿写入昭君故事的是西晋的葛洪《西京杂记》,但因其小说的虚构性特点,其言尚不可信。

不过,这一表述却为后人在分析昭君悲剧因素的时候增添了新的思考。

比如,梁代诗人沈愿满的《王昭君叹》就有“早信丹青巧,重货洛阳师。

”但他并未提及洛阳师具体为何人。

直到隋代的侯夫人,其《自遣诗》“毛君真可戮,不肯写昭君。

浅析《昭君出塞》

浅析《昭君出塞》

浅析《昭君出塞》作者:郭超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11期摘要:“昭君出塞”的故事已在我国流传至今,王昭君象征着我国历史上女性的坚强,果敢,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形象,是一位心中怀有着民族情结的伟大女性。

关键词:“昭君出塞”;故事及背景;演唱处理一、《昭君出塞》的作者介绍以及故事背景此作品的作者王志信先生,1942年生于河北乐亭,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

走过大江南北,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创作出了许多各种形式的优秀音乐作品。

在音乐届产生了很强大的影响力。

《昭君出塞》具有一定特殊的历史性,为了更好的演绎这首歌曲,就需要更好的理解人物形象和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为歌曲的演唱营造良好的演唱意境和对作品深入的分析,还要充分掌握这首作品中感情上的处理。

西汉南郡的王昭君,原本是在汉皇宫的一名宫廷婢女,公元前54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与汉较好,俯首称臣,为表示其诚意,提出了与汉和亲的请求。

为了国家的和平统一,宫女昭君主动提出前去和亲,远嫁了匈奴。

在这之后,汉与北方匈奴和平相处60多年,没有烽火相对,百姓生活幸福美满又安定。

昭君出塞远嫁匈奴的英勇行为促进了胡汉两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和睦相处,而歌曲《昭君出塞》是建立在这个史诗的基础上,歌颂了像王昭君一样顾全大局而牺牲自己的高尚奉献精神的优秀女性。

二、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一)歌曲的情景设定在歌曲演唱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情景对一首歌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歌唱的艺术,是歌唱者在脑海中所构建出来的画面,因此《昭君出塞》的画面可以由以下几个场景来构成;1.辽阔的大漠边境,浩浩荡荡迎亲的马车队伍行驶在塞北的荒漠,马车里坐着弹着琵琶的昭君伴随着滚滚的车轮声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家乡,长路漫漫,但昭君的心里满载着坚定的使命和信念,纵使心情无比沉重与复杂,她的内心也依然坚定。

2.美丽的大草原上清晰万里晴,梅鹿欢笑乐融融,辽阔羊成群。

淳朴的草原人们欢歌跳舞来迎接着昭君的到来,在一片欢歌笑语中昭君慢慢的淡忘了思念家乡的忧伤,草原上到处欢声笑语充满着节日的气息。

浅析唐代昭君诗的主题

浅析唐代昭君诗的主题

ii m 浅析唐代昭君诗的主题0釜身界刘穿杨怀念内容摘要:昭君出塞有其特殊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它从历史走进诗歌,成为历代诗人们反复吟咏的题 材。

唐代昭君诗结合社会现实,在传统的悲怨主题上,融入了诗人自身的人生感悟,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文章 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特点。

关键词:眧君诗主题唐代士人学教育2。

19.03______________昭君出塞是历史上一个有名 的故事。

王昭君,名嫱,秭归人,17 岁时被选人宫待诏。

汉元帝时,昭 君作为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被 封为“宁胡阏氏”。

昭君出塞,给匈 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晋代时 避司马昭讳,时人改称王昭君为 “明君”或“明妃”。

历代与昭君有 关的文学作品很多,本文主要针对 唐代昭君诗的主题思想略作分析。

昭君故事的流传班固的《汉书》是最先记录昭 君故事的文献,但只记载了汉元 帝把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并 没有记载昭君自请出塞。

《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自言婿汉氏 以自亲。

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 字昭君赐单于。

单于欢喜,上书愿 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 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

”由此可见,当时是绝对没有所谓昭 君自请出塞的。

后来范晔的《后汉书•南匈奴 传》记载:“……昭君字嫱,南郡人 也。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人掖 庭。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 五人赐之。

昭君人宫数岁,不得见 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该书记载了昭君自愿请行 和亲之说,这可能是作者根据当 时民间的传说写入的,其可信程 度自然不如《汉书》高,而昭君自 请出塞却因此变成了所谓的“史 实”。

第一次将毛延寿写入昭君故 事的是西晋的葛洪《西京杂记》,但因其小说的虚构性特点,其言 尚不可信。

不过,这一表述却为后 人在分析昭君悲剧因素的时候增添了新的思考。

比如,梁代诗人沈愿满的《王昭君叹》就有“早信丹青巧,重货洛阳师。

”但他并未提及洛阳师具体为何人。

直到隋代的侯夫人,其《自遣诗》“毛君真可戮,不肯写昭君。

从秦腔《昭君出塞》说起

从秦腔《昭君出塞》说起

从秦腔《昭君出塞》说起《昭君出塞》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打败,迁于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交好。

呼韩邪曾三次进长安觐见汉宣帝、元帝,并向汉室求婚,欲娶汉家公主为妻。

元帝为了汉匈友好,决定挑选一个宫女作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汉室后宫有很多从民间精挑细选来的宫女。

宫女美丽却得不到汉天子的关注。

深宫寂寞,美女们如笼中之鸟,很多宫女渴望出宫,但多数却不愿意远嫁匈奴。

唯王昭君自愿下嫁番邦,出塞和亲。

元帝得知,备了一份肥厚的嫁妆,在长安城为呼韩邪和王昭君举行了婚礼。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古时文人赞颂美女的“沉鱼落雁”一词中“落雁”便是指王昭君。

单于得到了如此美丽的妻子,激动万分。

临回匈奴前,昭君夫妇向汉元帝道别。

此时元帝看到王昭君时,才知道后宫竟有如此美丽的女子,要想反悔为时已晚。

元帝回宫,万分懊恼!自家后宫有如此美女,居然不知!便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找出昭君的画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

经查,原来是为宫女们画像的画工毛延寿做了手脚,因昭君没有向毛延寿行贿送礼,所以在毛延寿的笔下把王昭君的美貌大打了折扣。

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毛延寿。

王昭君嫁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王后),以褒奖她给匈奴带来了和平、安宁和兴旺。

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昭君出塞和番给后世汉匈两族人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历史上对王昭君的评价很高,人们认为她为汉时的民族团结和边境安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因而被后人敬仰,更成为文人墨客们歌颂的偶象。

到后来,斑斓的戏剧舞台也出现了很多演出版本,充分肯定了王昭君在中华几千年民族团结中的积极作用。

但我认为年轻女子深锁后宫,泯灭了年轻女性的灿烂青春,让昭君产生“愿做大漠沙棘草,不为御苑红叶残”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秦腔舞台上《昭君出塞》的故事也大致是这样。

秦腔《昭君出塞》我没看过全剧,但侯红琴“怀抱着金镶玉嵌琵琶一面”的一段演唱视频却记不清看了多少回。

创作昭君出塞作品心得体会

创作昭君出塞作品心得体会

创作昭君出塞作品心得体会昭君出塞这幅作品是中国古代绘画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昭君的形象代表之一。

这幅作品描绘了昭君离开家乡出塞的场景,给人一种旷远而壮丽的感觉。

在观赏这幅作品的时候,我深深被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所吸引,也对昭君的勇气和坚韧心灵深感敬佩。

首先,这幅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来表现昭君出塞的场景。

画中昭君身着华丽的衣裳,手拿羽扇,眉宇间充满了坚毅的神态,她的背后是起伏的群山,向着远方延伸,引人遐想。

画中的色彩运用大胆明快,以暖色调为主,给人一种温暖而宽广的感觉。

鲜艳的红色衣裳和黄色的扇子更突出了昭君的人物形象,显露了她的高贵和华丽。

整幅画面仿佛在讲述一个壮美的故事,引发观者的无限遐想。

其次,这幅作品也展现了昭君的勇气和坚韧心灵。

昭君是历史上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人物,她为了国家的利益主动离开家乡,嫁给了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以此来维护汉朝与匈奴的和平。

这幅画作通过昭君高举羽扇和坚毅的表情,表现了她在即将出塞的时候所展现出的勇气和决心。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女性也可以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这种勇气和坚韧不仅是对昭君个人的崇敬,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力量。

再次,这幅作品所展现的离愁别绪也让人十分动容。

在画中,昭君撇过头来,目送着将要离去的家乡,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心酸。

这一幕勾起了观者对于离别的感慨和思考。

即便昭君有再大的勇气,但对于离开家乡的难过和不舍也是无法避免的。

这个场景展现了昭君的人性和情感,使得她更加亲切可近,也深深触动观者的心灵。

总的来说,昭君出塞这幅作品寄托了艺术家对昭君的敬意和故事的讲述。

通过细腻的绘画手法和明亮的色彩运用,展示了昭君出塞的壮美场景。

同时,作品也赞颂了昭君的勇气和坚韧心灵,让观者为之折服。

令人动容的离愁别绪则让整幅画作更加具有情感力量,使观者对昭君的故事有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观赏和思考昭君出塞这幅作品,我深深被昭君的形象所打动。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昭君出塞_12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昭君出塞_12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昭君出塞_1200字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知名典故,讲的是汉代汉宣帝时期的昭君和匈奴单于的故事。

昭君,原名王昭君,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一位美丽聪慧的女子。

她因为父亲王喜去世后,被迫嫁给匈奴单于。

据说她与匈奴单于相处时能言善辩,也有着出色的外貌和才华,在匈奴部落中备受宠爱。

然而在传统的历史叙述中,王昭君被迫嫁给匈奴单于,并随其出塞,最终流落异国,自此再无音讯。

据说昭君对汉文化颇有了解,而匈奴地区的生活条件相对艰苦,最终她以惘然的心情与他们分别。

这个典故讲述了中国古代女性在外交与国家命运交织的历史背景下,不得不随从他国的统治者迁徙,沦落异国他乡的悲惨遭遇。

昭君出塞这个历史典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的传承至今,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同时也开启了关于王昭君最终命运的各种猜测和传说,丰富了历史的趣味性。

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历史典故。

昭君,原名王昭君,是汉代宣帝时期的一个女子。

她被迫嫁给了匈奴的单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昭君是著名的古代美女之一。

她与匈奴单于之间的故事,至今传为美谈。

据传说,昭君原本是汉朝国家的公主。

自幼聪明伶俐,容貌绝美,深得父母宠爱。

可她的父亲王喜死后,昭君被迫嫁给了匈奴的单于。

她的丈夫是一个强大而野蛮的统治者,处处在战争和征服中。

可昭君是一个文雅的女子,对这种生活极为不适应。

昭君的美貌和才华在匈奴部落中备受赞誉,单于也对她礼遇有加。

昭君心系故土,怀乡思乡,独处时更是忍不住泪流满面。

她渴望回到汉朝,可是却无法如愿。

传说中,昭君就是在这种思念之下,最终离开了匈奴,自愿出塞,向汉朝归去。

她在漫长的旅途中,历经饥饿和疲惫,却始终没有忘记对故乡的眷恋。

最终,她流落到了匈奴的东部河间地区,漂泊在异国他乡,再也没有回到汉朝的机会。

这个典故给了后人很多的启示。

它是一个充满悲情的故事,也是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故事。

昭君的命运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引发了很多人对她的猜测和传说。

“昭君出塞”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讲述的开题报告

“昭君出塞”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讲述的开题报告

“昭君出塞”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讲述的开题报告
《昭君出塞》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传说,描绘了公元前209年
汉朝使女昭君在匈奴统治下的生活和经历,并在丈夫莫高窟王统治时期
成功出塞回国的传奇故事。

此传说自唐代开始在文学中流传,成为了一
个经典素材,元明清时期更是有很多文人学者将其加以发掘和传承。

作为元明清时期文学史的一个研究领域,对于《昭君出塞》的研究
早在唐代就开始了。

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有“落霞与
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其中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则是对昭君出塞故事的一个致敬。

宋代有诗人黄庭坚的《昭君辞别
赴汉军·杂吟》一诗,其中也描写了昭君同框桥分别之情。

明代著名诗人
辛弃疾的《鹧鸪天·秋如何》中也有“何处昭君怨,微风起故关”等描写
昭君的句子。

而清代著名学者戴震也在其著作《昭君出塞考》中对昭君
出塞故事进行了深入探讨与解读。

在元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中,《昭君出塞》也是一个非常热门的
题材。

元代传奇小说《西华山记》中就有昭君出塞的情节,而明代的翰
林院编修阮元也在《庐山谣》中改编了这一故事。

清代戏曲《昭君出塞》更是在全国范围内演出,成为当时的一大名剧。

总之,昭君出塞的故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它既是历史事实,也是文学创作素材,影响广泛而深远。

而元明清时期的学者、文人
更是通过自己的文化眼光为这一传说添加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王昭君出塞的重大意义

王昭君出塞的重大意义

王昭君出塞的重大意义王昭君是公元前三三年(汉元帝竞宁元年)出塞的。

根据《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

她的出塞是自愿的,她出塞的动机,是因入宫数年,生活孤寂,遂积悲怨,同时她对汉匈两族之间必须和平友好,也有较深刻和正确的认识。

昭君出塞路线图昭君虽深居宫中,对于汉匈两族关系的消息,还是有所获悉的。

《汉书·元帝纪》载:建昭三年(公元前三六年)冬,甘延寿、陈汤斩郅支单于首,传送京师,悬挂于“蛮夷邸门”;建昭四年春正月,以诛郅支单于之故,告祠郊庙,大赦天下,群臣祝贺,置酒宴伏,并把有关郅支的图书遍示后宫贵人;竞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单于入朝,元帝为了庆贺郅支伏诛和呼韩邪入朝而改元“竞宁”。

所有以上这些轰动朝廷、全国的大事,昭君均有所知,特别是对于遍示后宫郅支图书,她更有机会窥见或听闻。

她对于汉匈族之间为敌为友,其利害得失,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感想和反映。

所以当呼韩邪单于要求当汉家女婿以便进一步亲汉时,她便挺身而出,慷慨应召,自愿扮演一个“和蕃使者”的角色。

在两千年前封建时代的一个宫女,能够有这样勇敢的行动,可谓胆识过人。

昭君出塞昭君是随同呼韩邪单于一起前往漠北单于庭的。

在汉朝举行的欢送仪式上,昭君举止从容,态度大方。

昭君容貌丰美,服饰漂亮,使汉宫为之增光、生色,顾影徘徊,使左右为之肃然起敬。

由于她对汉匈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因而对于自已的使命执行得很认真,而且贯彻始终,她不仅在匈奴生儿育女,而且过着游牧的生活。

而且为了最后完成她的使命,在呼韩邪死后,“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本来“父死妻其母”风俗,是原始群婚制的遗留,这种风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一种落后的习俗,但这种风俗在匈奴社会仍很流行的时候,作为一个“和番使者”,如果不能“从胡俗”,那就就会给一般的匈奴人留下不良的印象,而且将会给汉匈关系产生不良的影响。

因为昭君与单于的婚姻,实际上就是汉匈两族政治关系的反映。

当时汉成帝接到昭君不愿改嫁、要求归汉的上书以后,所以就旨令她“从胡俗”,也就是表明汉朝尊重匈奴的风俗习惯,珍惜汉匈关系的友谊,这当然也是一种友好的表现。

关于昭君出塞的观后感800字5篇

关于昭君出塞的观后感800字5篇

关于昭君出塞的观后感800字5篇关于昭君出塞的观后感800字1他是一个英雄。

草原人说,他是苍穹翱翔的大鹏,注定要被万世敬仰。

看到后来我也分不清到底是稽侯珊成就了罗嘉良还是罗嘉良成就了稽侯珊,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把他们两个浑为一体了。

卫律来报呼图吾斯的死讯时,稽侯珊去扶他,卫律说完他忽然一动也不能动,良久口吐鲜血,踉跄而倒,被左轶秩訾王扶稳后咆哮道:发兵!直取王庭!!很久很久以后那个镜头还常常在我脑海里盘旋,不得不说,罗嘉良是一个好演员。

很少见的英雄主义题材。

他的性格是豪爽的,千杯不醉,他的内心却又是柔软的,儿女情长。

他可以以一敌众,寥寥数语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也可以生死不顾,单枪匹马夜探未央宫,他面对阿诺兰直白而热情的示爱果断回绝,他的部下问他为什么,他说很简单因为他不喜欢,他对她说那你就等吧,他对她说有没有她都一样,他对她说那也不行,他用那么干脆利落的回绝,来小心翼翼的维护对昭君感情的忠诚,萧善音知道呼韩邪和亲当晚留守未央宫时唏嘘道,他未免也太大胆了,他也太多情了。

这种个性让呼韩邪有了无懈可击的人格魅力。

而最后,我终于在冗长的对白与纷繁的情节里被感染了。

王昭君与呼韩邪的一见钟情是一个戏剧化的情节。

一个再叱咤风云,再光芒万丈,再顶天立地的男人,在生命的某一天总会出现一种皈依。

但庆幸的是,他遇到了最合适的那个人。

这不仅仅是英雄美人式的结合,也不仅仅是一种空洞的政治联姻,也许它要更高尚些。

我宁愿把它看做上天对一对恋人完美的成全。

所有人都不明白王昭君为什么坚持要远嫁匈塞外,直到许多年后仍有诗人吟道,缘何汉家女,意欲做胡姬。

史书或许自有它的解释,但我真心喜欢这个故事告诉我的。

仅仅因为一种爱,这种爱,需要她用生命去表白。

呼韩邪的每一个细节都近乎完美。

他的人情味,他说,平都有选择不嫁他的权力,他说婚姻是两厢情愿的事,他说他不在乎和亲女子的出身相貌,只要他能为大汉为匈奴做些什么……这种忍让、谦和让我们一瞬间有了跨越时空的感动,很多人很久以后都不明白的事,他说了,也做了,即便是戏,但是谁能说它一定不是真的呢。

微课《昭君出塞》教学心得

微课《昭君出塞》教学心得

微课《昭君出塞》教学心得这节课微课我们利用了多媒体手段来观赏到了舞剧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让更多不能现场观看演出的学生在老师利用微课的形式进行舞剧欣赏,微课中舞剧不仅展现了王昭君“落雁”的美貌,更刻画了王昭君出塞的心里路程,表现了其在匈奴关系中重要的地位及深远“和”文化的影响,还塑造了王昭君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弘扬了华夏民族的大爱情怀和家国情怀。

作为一名高中舞蹈教师,我们绝大部分时间和课程都是在舞蹈室上的时间课,从学生身体和动作本身出发,通过给学生以实践课的形式教学生如何学习舞蹈,其实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借助网络、电脑、多媒体相结合进行一个综合性的教学,这样更能充分而丰富的展现出一个作品或是一个课堂的更好呈现。

自从学习微课之后,感觉自己在这一方面还需要更加努力不断学习和专研,因为从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到PPT的制作,我个人在这方面的利用和了解还很欠缺,特别是在讲解中展开的东西会很多,没有更好的意识和把握到完整的教学过程需要桁架详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但是作为一个舞蹈老师我觉得效果比较好的一个方面,用自己对舞蹈专业的理解和学生讲解的会更到位一些,比如说在观看视频或是讲到某一个教学重难点的时候,我会用语言提示要点,结合专业知识内容告诉学生如何去欣赏一个舞剧的动作形态和舞蹈动作,特别是从动作、音乐和表现形式上上升到情感思想,从而达到一边欣赏理解一边思考整体作品的效果呈现,整个作品的所要传达的一种思想一种文化。

通过这次的长沙教师网络研修的专题讲座学习,然后返校后自己不断学习研究,特别是利用网络资源、电脑、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使用,让我自己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现代化高中教师,我们应该要有也必须具备这种能力,这次录微课让我进步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教师队伍也应该把这种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去。

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完成微课学习的任务,又保持科学课堂所坚持的学生自主探究方式不变。

使用希沃智能白板播放出来的PPT更灵活,实现了翻转课堂,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更喜欢老师使用更丰富而带有高科技现在代化的教学给他们,这也使很多不想上音乐理论课的同学更加感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的艺术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学生以前对艺术课仅仅是听听流行音乐,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这种非常随意的看法。

《昭君出塞》观后感

《昭君出塞》观后感

《昭君出塞》观后感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昭君出塞》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昭君出塞》观后感这部长长的历史剧,我是从中间向两边看的,或者正因为是中间部分,正是剧情最为精彩的地方,所以才那么容易吸引我的注意,让我每个中午牺牲午睡,就为看得央11一集半集的《昭君出塞》……坚持了一段时间,终是熬不过剧情的诱惑,忍不住上优酷看个痛快——在还未融入这部归类为“历史剧的”《昭君出塞》前,会考虑诸如女主角是否配得上王昭君的“闭月”之貌、男主角的嘴有些奇怪、皇帝的懦弱是否与历史上的相符、用语怎么又是古今夹杂之类的旁的问题,渐观渐入,不自觉就忘记了与历史对照,只是不由自主地走进去,去接近里面的人物,认识他们,感受他们。

这部浩大而冗长的剧集,有着许许多多的人物,不同的用处不同的安排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结局,赵遂于其间,不过是一个重要的配角或是次要的主角?当然,他也是一根线,整个舞台就是由他和殷如墨的最终结局拉开帷幕并且收场的。

这个剧中,把目光投注在昭君身上的男子有很多,这些个男子,因为不同的心思不同的欲望和自身不同的质素会走上不同的1/ 6路途有不同的行为,最后的结局也各异;这些个男子,赵遂该是昭君心里最深刻的一个吧,也该是最初的一个。

虽然最后收获昭君的人和心的只有一个(当然不是赵遂),但是她的心里肯定会有不同高度的阶梯,坐着这一个、那一个人。

爱慕他的智慧和气节,敬佩他的坚持和守护,慨叹他的遭遇和不幸,心痛他为了他的坚持而做的决心和行走的每一步路。

里面好几回的生离死别,还有往常最容易愤恨和落泪的冤枉陷害无奈都忍住了,然而看着他为了自己的坚持所走的一步一步,我忍不住了:看着他陷进无路可走的地步,有着清晰的头脑却不能有清晰的身份,只能远走关外,为了有一处容身之所和为自己心爱的人做最后的事,扮成哑巴;看他为了防止被识破身份,狠心将自己砸向硬石,毁掉了自己的容貌和一只眼睛;看他为了混淆自己的身份,一口咬下了活生生的老鼠……很难受,忍不住为这样一个男子落泪,敬佩他的爱,心痛他的爱。

从昭君出塞,可以看出汉匈的社会民生!

从昭君出塞,可以看出汉匈的社会民生!

从昭君出塞,可以看出汉匈的社会民生!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

每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

大家好,我是原创作者俊欢说历史。

昭君出塞“和亲”是汉匈几百年来在战争与“和亲”过程中唯一的一位良家女以汉王朝名义参与和亲的事件,昭君出塞既曲折表达了个体民生的愿望,更促进了当时社会发展和社会民生的改善。

昭君出塞表达了似行为背后的社会因素;展现出传统社会中似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密切关系;满足了当时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客观需求。

今天小编就来谈谈昭君出塞对汉匈都造成了哪些社会影响。

一、匈奴职业出现多样化。

昭君出塞前,匈奴人主要以畜牧为业,辅业有刀、箭、车辆等手工业制作汉武帝时,对归附的匈奴部族,采取“因固其俗”的方式安置在边塞附近。

匈奴虽从公元前三世纪前后已开始进入铁器文化时代,畜牧业很有发展,手工业也分化出来,但就整个社会生产来说,仍是规模狭小,技术低下,手工业没有充分发展。

匈奴的手工虽然不够发达,但是,由于匈奴人广泛使用车辆作为交通运输工具,每次战争车辆的损失惨重,对车辆的需求有力推动匈奴手工部门畸形发展,匈奴在汉朝的张掖郡设有专门制造车辆的工场。

昭君出塞前,因抗击匈奴,汉王朝内部出现了职业分化。

西汉初年,壮年男子从军,老弱从事社会生产,汉初的修养生息之后,职业分化更加多样。

在汉王朝有从事治炼业、造钱业“钱累巨万”、房屋建造业“仓”“虞”、农业耕作业“粟”等职业战争的特殊需要带来一些职业的产生和发展如,养马业发达,元符二年的战争,动员私马十四万四;元狩二年的战争,动员官马十万匹,私马十四万;铁器制造业也发达,如《汉书》记载:长安的汉人违反汉朝经济封锁的法令,私自将铁器和兵器卖给匈奴人,“坐当死者五百余人”。

昭君出塞后,由于匈汉边界没有大的冲突,黎民百姓得以免遭烧杀抢掠,省却徭役赋税,国家减少战争消耗,加大社会建设,互通关市,加大生产和社会建设。

公元前27年,复株累单于朝汉,汉王朝赠送锦绣等2万匹,絮2万斤,还有粮食、酒曲酱、橘龙眼荔枝各种工艺品和乐器由于生产、生活习俗的变化,匈奴人不仅从事畜牧业,而且从事农业和其它大量的手工业。

李白《王昭君二首》赏析

李白《王昭君二首》赏析

李白《王昭君二首》赏析《王昭君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创作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王昭君二首其一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注释这两首诗为"相和歌辞"。

相和歌是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

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

"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秦地:指原秦国所辖的地域。

此处指长安。

明妃:汉元帝宫人王嫱,字昭君,晋代避司马昭(文帝)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之为明妃。

玉关: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武帝置。

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

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唐王维有"春风不度玉门关"(《送元二使安西》)。

燕支:指燕支山,汉初以前曾为匈奴所据。

山上生长一种燕支草,匈奴女子用来化妆,故名。

蛾眉:细长而弯的眉毛,多指美女。

胡沙:西方和北方的沙漠或风沙。

枉图画: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

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

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贿,所以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

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青冢:即昭君墓。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

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译文其一汉家秦地上空的明月,飘光流影照耀着明妃王昭君。

古代诗歌中的昭君情结——以魏晋隋唐为例的开题报告

古代诗歌中的昭君情结——以魏晋隋唐为例的开题报告

古代诗歌中的昭君情结——以魏晋隋唐为例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古代诗歌中的昭君情结是指古代著名的昭君出塞传说在文学中的影响,即因昭君出塞之事而产生的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情感表现和形象描绘。

昭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
的“走出汉宫”的女子,她的传说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地传颂,并且成为诗人们笔下
的经典素材之一。

这种情节的生动形象性,使其成为了古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研究意义:
研究古代诗歌中的昭君情结,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意境,也能够更好地解读古代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们对于审美、情感、道德等方面的追求。

此外,还可以为今天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研究对象:
本文将以魏晋隋唐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时期中昭君情结的诗歌创作和描写进行深入探究,以期揭示出这一时期文学中昭君情结的特点、意义和历史背景。

四、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1、昭君情结在魏晋隋唐时期的发展
2、昭君情结在魏晋隋唐时期的意义和彰显
3、昭君情结的影响与价值
五、研究方法:
本文将运用文学理论、历史文献学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文本分析、史料考证等方式,对诗歌中的昭君情结进行深入研究。

六、预期结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预计可以对古代诗歌中的昭君情结进行深入解读,揭示它在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意义,对于丰富人们的文学审美、凝聚国家文化自信、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方面都将有所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抒写 了昭君 的怨恨 , 在其 出塞 以后 客居他 乡 , 唯有 琵 琶和 年 , 自昭君 和亲后 , 双 方化干戈为玉 帛 , 铸刀 剑为犁锄 , 北 方
的孤苦无 依 , 寂寞悲 凄 , 同时 , 诗 人在对 昭君 埋没汉 宫 , 葬身 干戈之役 ” 的和平景象 , 满足了匈汉两 族人 民渴望 和平 的愿
杜甫诗《 咏怀古迹五首 》 写道: “ 群山万壑赴荆 门, 生 长明 妃 尚有村 。 一去紫 台连朔漠 , 独 留青冢 向黄 昏。 画图省识 春风 面, 环佩空归夜月魂 。 千载琵琶作胡语 , 分明怨恨曲中论。 ” 集
其为伴 , 声声琵琶声 声怨言 , 极力 地表现 出了昭君 出塞 以后 塞外 , 一身孤苦独 幽际遇深表 同情 之时 , 也 抒发 了 自己怀才
而对于昭君 而言 , 她是 自 愿 请命 出使西 域 的, 她虽深处 内宫
诗仙李 白在《 王昭君二首》 中也写道 : “ 汉家秦地月 , 流景 过着 “ 入 宫数岁不得 见御” 的深宫生活 , 但她并不 是一味的抱 照明妃。一上 玉关 道, 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 出, 明妃西 怨不 明世事 , 悲 悲凄凄地来 过余下的生活 , 当她得 知和 亲的 嫁无来 日。 燕 支长寒雪作花 , 蛾眉憔悴没胡尘 。 生乏黄金枉 图 事情后 , 主动请愿 出塞 , 她难 道没有意识 到外域 的生活将 会 画, 死留青冢使人嗟。 ” 诗人慨叹 : 走 出去 的明妃 , 便像浪迹天 涯的游子永没有 回头之 日 了 ,汉宫 的月亮依 旧从 东海出来 , 而西嫁的明妃却再也没有回来 的时候 。 作者又极力描写西域
议论翻新之作 。 如王安石 的《 明妃 曲》 就认为昭君的 出塞并不 说 明出塞对 昭君来说 ,也有好 的一面 , “ 汉恩 自浅胡恩深 , 人 了, 既然失意无南北 , 无论是远 居塞外毡城 , 还是 留居 塞南 汉 所处 的环境 , 诗作 的前 一年王安石 变法失败 , 从这 个背景来 看 ,王安石也 只是通过 明妃来抒发 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 只
不遇的感慨。
是从层面上做了简单的分析 , 实则也是对 自己境遇的叹息。
四、 时代的主题
昭君在公元 前三十 三年 出塞 ,把匈汉友 好延续 了 四十
边陲 出现 了“ 边城宴 闭, 牛马布野 , 三世无犬吠 之景 , 黎 庶无 望 ,昭君 的出塞也 给匈汉两族人 民共筑 了一个 和平的平 台。
的伟大感情 , 这对今天 的我们也是 十分有意义的 , 史可鉴今 , 群起而攻之 , 昭君出塞的主题 也反映了时代的和平 精神。
示对 昭君悲 剧命运 的同情 , 实则抒 发 自己的抱负或未完 成的 对于那些 出卖 国家和 民族 的人 自当遭到唾弃和鄙视 , 也应该 价并不是客观 的, 其所揭示 的悲剧 主题也只是其抒发 自己命
这样描写昭君 出塞 “ 悲怨 ” 主题的诗 词 比比皆是 , 再 如宋 民族团结的象征 ,昭君 的出塞是 为了政 治和社会的需要 , 昭 梅尧 臣的《 和王介甫 明妃 曲》 、 骆宾王 的《 昭君怨》 等, 这些诗 君具有 民族大义 , 她对 国家 的爱 , 民族的爱 , 是一种至高无上 词 大都是从 昭君的人生命运 出发结合 自己 的人 生际遇来 表 心愿 , “ 昭君 ” 只是 其抒怀 的一个 意象 , 所 以他们对 昭君 的评
运 的一 个 载 体 。 三、 隐乐 的 主 题
【 参考文献 】
f 1 1 彭定求. 全唐诗r M1 . 吉林 : 延边人民 出版社 , 2 0 0 4 : 4 6 1 - 9 2 0 . [ 2 】 乔万 民. 中国诗词精粹宋诗选? ? ? ? ? 感伤篇[ M1 . 天津 : 天 津人
是纯粹 的悲剧。在本文看来 , 昭君 的出塞 既是 昭君个人的命 生乐在相知心 。” 表现 了出塞对昭君而言 的有利就更 近一步 运悲剧 , 但从 另一 个层面上讲昭君 的出塞具有牺牲 “ 小我” 保
不是一件 “ 乐事 ” 。 二、 悲Fra bibliotek剧 的主 题
全“ 大我 ” 的精神所在 , 若从全 民族 的利益 出发 , 其 出塞 未尝 宫 , 都是一样 的。 这种力破陈言的新论 , 适 合当时王安石个人
话藏破套 Q I N G G A N D U B E N
浅议古诗词主题 “ 昭君 出塞 "
口 曹 珍
( 西南科技 大学 文艺学院 , 四川 绵 阳 6 2 1 0 1 0 )
【 摘要】 汉代 以来, 以昭君 出塞为题材的诗词 多达 7 0 0 首, 透过这 些诗词作品及作者 的思想来分析 昭君 出塞诗词的主题 .
比独居深宫 的生活更加悲惨 吗?显然不是 , 那是 因为她 心系 民众 , 觉着 自己能为天下 的苍 生做点什 么 , 她不 希望 民族 之 间以兵戈相见 , 人 民遭受痛 苦 , 所以她义无 返顾地 选择 了出
的恶劣气候 , 和想象昭君 的憔悴容颜 , 表 达 了诗 人对 昭君悲 塞 。 剧命运 的叹息。 从今天来 看 , 昭君 出塞已经不 是狭隘 的出塞 , 而是一 个
不 同 立场 和 角度 会 折 射 出不 同 的 时代 内 涵 。
【 关键词 】 诗词 ; 王昭君 ; 悲剧 ; 主题 ; 时代 内涵


引言
二》 又这样写 道 : “ 汉 宫宫女 暗垂泪 , 沙上行人却 回首 。 汉恩 白
从东汉末年蔡 邕完成《 琴操》 到现在 , 以昭君出塞为题材 浅胡 恩深 , 人 生乐在相 知心 。 可惜青冢 已荒没 , 尚有哀弦 留至 的诗歌达 7 0 0多首 , 这在我 国诗词史上极 为罕见。这些诗词 今 。” 诗人通过 “ 可怜着尽汉宫衣” 把昭君的凄苦生活 、 孤寂的 作 品的主题大多不 出“ 悲怨” 二字 , 但 也有极个别 不落俗 套 、 心境渲染到 了极致 ; 但笔锋一 转 , 用陈阿娇与昭君来做对 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