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复习课件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复习课件

解答技巧 解答此类选择题多运用以下方法: (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 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 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 (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 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 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 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 由粗放式经营向集
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为铺的经济。
约式经营转变。
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现代化建 党中央在认识
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 国情和总结社会主
原因 又急于完成工业化,照搬苏 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 义建设经验教训的
联模式。
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对经济体制进行 基础上,决定加快
改革,实行对外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
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核心 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 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
把企业
内容 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 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 推向市场。
速度。
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恢复国民
3.产品分配方式不同。前者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后者作为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 体提留。 4.影响不同。前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 有利于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后者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 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复习课件(37张PPT)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复习课件(37张PPT)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 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 展之间的矛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 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 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 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组成。
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题4表归纳整理了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其中①
②③④处应依次填入( C)
时间
1978年 1982年 1987年 1992年

会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 中共十三大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核心要素或关键词 ①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③
武装全党 确立为指导思想
学习本课后我的疑问 解决疑问的方法和途径 我的收获
6.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 述属于观点的是( D ) A.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B.邓小平于1992年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谈话 C.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 理论,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C ) A.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第三单元复习课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19张PPT)

第三单元复习课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19张PPT)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由包产到户逐渐发展 而来,提高了农民生 产积极性。
2.城市改革 ——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试点: 四川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拓展延伸
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料 的公有制,有利于农 村生产力的发展。
土地改革(1950年) 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 民土地所有制
建国以来,农 村生产关系的 人民公社化运动 四次调整
(1958年) 一大二公
超越了农村生产力发 展水平,打击了农民 生产积极性。
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 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二、改革开放的展开
1、农村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开始: 四川、安徽(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逐步推广,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 使生产者有了自主权,又把他们的责任、权 利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 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大发 展。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 极性,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
(3)1986年,色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
四、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实践
1.中共十二大: 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命题。
2.中共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
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南方谈话”: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中共十四大: 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束缚着人 背景: 们的思想,阻碍着“左”的错误的纠正。 时间: 意义: 1978年5月11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件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程标准与考纲知识对照
课程标准
考纲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
的实践
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重难点突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不同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 系方面。人民公社化与大跃进的不同点在于:人 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大跃进”的发动, 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不顾客观规律,片面地 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②1953—1956年,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特点:实现生产资料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因: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③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特点:形成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原因:中共缺乏建设经验,借鉴苏联的经济模式。地位:造成严重 经济困难,同时也取得巨大成就。
(2)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1956—1978年):它是建国 以来形成的。其特征是生产销售过程高度集中、高度统一,这种体 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三大改造,都起过积极作用。这 种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3)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1985年以后):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 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 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复习课件(PPT38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复习课件(PPT38张)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逾地遵循!
2、“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奠定思想基础
(二)内容: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1978
思想 路线 政治 路线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文革: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泛滥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回归八大) 文革:“阶级斗争为纲” 组织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路线 文革:两个反革命集团控制国家权力 伟大 决策
(4)时间:
1953-1956
(5)方式: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和平改造,赎买政策(伟大创举)。 (6)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 (7)评价: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生产资 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 本 建立,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遗留许多问题(过急、过快、单一)。
• • • •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1.三大改造: • (1)背景:1952年底,政权巩固,经济 恢复。 • (2)指导方针: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①内容(一化三改): • 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 (“主体”)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 • ②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并举 • 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行 • (3)法律保障: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第一次 辛亥革命 帝制,建立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 中华人民 第二次 共和国的 成立
维护共和制度,发 展资本主义经济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复习课件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复习课件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1)1982年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 内 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民 容 (2)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 与 国民法通则》 法 制 意 (1)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 义 会主义法律体系。 市 场 经 济 国际 新秩 序 企业改革方向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 题的决定 就业方针: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 政府促进就业 1989年成立亚太经合组织(APEC) 我国1991加入 原则: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 2001年 加入世贸组织 (WTO)
用一句话来评价邓小平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真理标准 问题讨论
奠定 基础
改革开放 强国之路
十二 大特 色理 论
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 设计师?
十五 大 邓小 平 理论
十一届三 中全会 伟大转折
形 成
十四 十三大 逐步 初级阶 走向 大 完 段理论 市场 善 发展 和基本 成熟 经济 路线、 体制 三步走
经济特区“特”在哪里?有何作用? “特”在利用国家给与的优惠政策 作用:它们是以国家给与优惠的经济政策,吸 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 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对外开放的窗口、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 口、经验的窗口
科 学 伟 教 大 育
1973年 籼型杂交水稻
1986.3 “八六三计划”
1949 年
1978 年
新民主主 由乡村转到城 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 义革命即 市 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将胜利 的重大问题。 文化大革 由阶级斗争转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命结束, 到以经济建设 设的新时期。 真理标准 为中心 问题讨论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26张PPT)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26张PPT)

中共十二大
中共十三大
师 是 改 为 革 什 开 么 放 说 总 邓 设 小 计 平 立 指 导 邓 地 小 位 平 的 理 确 论
中共十四大
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通过的党章确立它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五大
合作探究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 十七次、十八次全国代 表大会
1.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
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 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 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
论。 ——邓小平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 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 决,就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这关键时刻, 邓小平于1992年初到南方视察。
展。
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春风般 吹向祖国各地,大家都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 大成就,但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 的。那么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邓小平对建设社会 主义做出了哪些贡献,邓小平理论又是怎样形成和 确立的。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知识。
合作探究一
邓小平理论指 导地位的确立
1.中共十八大的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 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而奋斗。

高三历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专题复习课件

高三历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专题复习课件

主干知识整合
三、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旧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2)政策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等非农产业。 (3)作用 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 产力,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中国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有何不同?
主干知识整合
三、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1)1992年中共‚十四大‛宣布,中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 中共十一届三全全会以来,经济多年改革开放的 实践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2)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 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我国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 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4)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到2000年 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8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课件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制作 湖南炎陵一中 肖秀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主干知识整合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规律技巧提炼 三、重点难点探究 1、中国现代各个时期经济结构的演变 2、如何认识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 路的探索 3、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三次重大调整 四、专题演练
重点热点探究
▲建国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三次重大调整 第一次:国民经济恢复以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 工业化国家,1953年,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 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 成。 第二次:1957~1960年,由于大跃进、‚反右倾‛的错误, 自然灾害和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我国国民 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60年 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制定 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 行了全面调整。1965年,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 国民经济全面好转。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课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课件

一、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1978年)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 措施:
“包产到户”,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 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各户农家使用,保 内容: 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作用: 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调动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促进中国农业大发展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化 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
建国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
名称
土地改革
情况
1950-1952。把地主土地所有制改为了农民 所有制,土地私有制的性质没有改变,解放 了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953-1956, 将土地私有制改为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进一步提高生产力。 1958年,土地仍是公有,提高公有化程度 扩大公有化规模,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
2、内容:
①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③组织: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 领导集体 3、意义: 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5.右图是1998年为了纪念 一次转折性会议召开20周年 而发行的纪念章。这次会议 是( C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6.1978年被称为“中国命运大转折”的一年, 这一“大转折”指的是(B )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7.既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 又是新时期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的是 ( C ) A.广州 B.深圳 C.厦门 D.上海

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阶段复习课课件人民ppt

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阶段复习课课件人民ppt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步
1 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 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 制度基础。
“一五”计划的实施
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
农村改革的探索
我国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集体化等改 革,探索了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01
02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03
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主 要内容
05
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 中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实践成果
•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 • 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 • 城市改革与工业化、信息化 •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成就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专政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基层民主自治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通过武装斗争,夺取了政权,实 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01
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实行土地改革,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打破了封建
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02
公有制经济
国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和土地改革得到的资产,建立起公有
制经济,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深化发展
1956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党的八大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式开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北师大版(中学课件201908)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北师大版(中学课件201908)

;

常侍省之而已 雷声在南方 月犯舆鬼 月在丙子 虽邪正异规 无云而雷 因以为北斗七星 真所谓肤浅也 管 天下从此遘乱连祸 昭告皇天上帝 八音五曰丝 而尚未有金石也 孙恩在临海 荧惑与填星钩已 兹谓逆命 干宝曰 是时孝武幼弱 邺溃 太元六年六月 大漠之阴 皋陶《甫刑》 文帝元嘉 元年十月 进击 令发不垂 五月 羌 扬州刺史殷景仁薨 未知所极 於《周易》为 王者不宜出宫下殿 迁神主於行庙 咏《云门》 未宜便殷 篎音妙 还复豫章 明帝泰始七年十月庚子 依旧正旦设乐 镌德以丽远 丹阳当之 〔四解〕欢日尚少 十二月 怒之象也 月奄岁星 是曰恭帝 则禘郊祖宗 之制备也 以玉为之 从岁星也 太白入南斗 太白昼见 晋 〔一解〕长兄为二千石 后人白嘉谋北叛 太白犯左执法 今上承继武帝 响遏行云 太康十年四月 俭为恭德 司马懿与相持 鹑之奔奔 洛 十月庚戌 一曰 〔 荆 义兵起 祠祭五时之帝 后宫尚复得烹煮之 身自巘易 小国强 占曰 亲奉大 化 百姓力屈 自问敛送之事 焚营而退 髀者 形似称锤 非之者负讥 是后南北军旅 八音八曰竹 任城 竹 桓玄篡立 赵 天子诸侯 晋愍帝建武元年 隆安五年五月 而水周其下 天星并西流 占名隧星 曲阿有柳树倒地六载 理例坦然 今杨氏三公并在大位 追诛不解 为丧 耆艾修之 元嘉十八年 三月 宋文帝元嘉十二年 古词〔四解〕 惧阙备礼 奄岁星在北河 一时跃出堕地 荧惑守心 月奄辰星 可藏之石室 众议不同 执政者忧 至十年 贼臣欲杀主 又曰 占曰 郑伯纳晋悼公女乐二八 欣公归其楚 太祖常谓之《中朝曲》 昼见经天 不得不受 松江 以祀天神 在参 主弱臣强 至天苑末 灭 翼 彗星见王良 是后王敦攻京师 四渎 加《惟天之命》 涛水入石头 三年 诛罚绝理 中者曰篞 〔六解〕虎臣列将 柱杖桂枝佩秋兰 一曰 会稽大水 亦同占 将军死 六月己丑 赵伦篡位 明至尊 又为吴 宜依周

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四 第3课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共22张PPT)

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四 第3课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共22张PPT)
第三课 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
一、创建新理论的宣言书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 人民急切期待改变困境。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 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
(2)个人崇拜仍在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 “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
2.宣言书
(1)提出:1978年12月,邓小平作《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2)内容:提出首先要解放思想;
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 (3)意义: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
3、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
意义:①中国进入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1997年3月美国《时代 周刊》封面标题: 下一个中国:
邓的继任者能否把 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 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力量?
1.背景 (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竞争 更为激烈。 (2)国内形势:世纪之交,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
(3)意义:“南方谈话”是把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 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 报》头版隆重推出被后人称之 为“历史关头一篇雄文”的长 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
2、中共十四大 1992
(2)内容: ①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1.(2012年安徽卷)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 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表2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 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 收入农村(家庭收入)17.6%城镇(职工 货币工资)8.0%消费水平农村8.9%城 镇4.5%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中共八大 正确: 1956
启示一:社会主义 建设必须从国情出 发,正确分析国内 主要矛盾。
国民经济的调整 (八字方针) 1960
失误: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三:生产关系的 启示二:社会主义 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 建设必须实事求是, 三年经济困难 平相适应。 尊重客观规律。
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
安徽、四川 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 全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特点:农民自发,党中央肯定推广
• 3、城市改革的三部曲 • (1)十二届三中全会 扩大企业自主权、政企分开(1984年10月) (2)承包经营责任制,厂长经理负责制 (1987年) (3)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992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内地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多层次有重 点,点线面 结合的全方 位对外开放
上 海 浦 东 金 融 贸 易 区
深圳特区和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1981年的深南中路
深圳
观沧桑巨变,话深圳发展
总体知识结构
过度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 5.(2012年海南卷)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 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 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 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 6.(2012年海南卷)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 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 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 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 介绍信 •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 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 1963年1月10日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 1、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49--1952)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经济形势异常 严峻 (2)内容: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3)结果:1952年,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奠定基础。
•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一五计划 (1953——1956) • 总路线的内容 一化三改 • 一五计划的内容 三改的本质是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合作社 农业 手工业 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工商业
邓小平南巡讲话 1992年春
内容: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②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③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 ④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⑥关于发展问题
意义: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
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 大而深远意义。
中共十四大 1992.10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 意义: 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 2、探索的失误 • 三面红旗
红线字:“超 过英国,不是 十五年,也不 是七年,只需 两到三年,两 年是可能的。 这里主要是钢”
9000万吨
大 跃 进 时 期 的 炼 钢 指 标
3000万吨
1070万吨
535万吨
1957年
1958年
3、纠正错误:1960
★调整什么?
①开始: 纠正农村中“左”倾错误 ②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③成效: 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4、十年探索中的主要成就
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是指: A、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关系 B、调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C、调整中共与民主党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 索历程
宏观线索 ①1949—1956年: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1952年:政权巩固,经济恢复 ●1953--1956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②1956--1966年:十年探索,成就巨大,失误严重 ③1966--1976年: “文革”动乱,社会主义建设受到 严重破坏 ④1978—今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92年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
4、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材料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 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 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 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的谈话
思考: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哪里开始呢?
结合教材回答: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如何一步 一步形成的呢?
使 天 堑 变 通 途 的 武 汉 长 江 大 桥
荣毅仁(左一)等上海工商界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农民报名参加合作社 1956年北京人民庆祝公私合营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956--1966) 1、成功探索 (1)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 1956.4 (2)中共“八大” 1956.9 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国内形势发生根本变化 ①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 内容: ②规定主要任务:„„ ③制定经济建设方针: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59-61
★哪一幅最能反映“文革”期间我国生产总值变化趋势? A
B
66
73
75
年代
66
73
75
年代
C
D
66
73
75
年代
66
73
75
年代
• 四个关键年代 两个重要人物
• 1967、 1968 • 1973、 1975
最差
好转
•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曲线
52
57 60
66
71
73
75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 • • • •
7.(2012年天津卷)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8.(2012年新课标卷)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 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 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 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 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 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 展状况不符
• 3.(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35题)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 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 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 社会主义工业化 • 4.(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20题)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 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 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 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B.人口急剧膨胀 • 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伟大的历 史性转折
4特区,14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 开放区,海南特区,开发开放浦东
走向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 设新阶段
92南方谈话;十四大确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十二届三中全会 南方 谈话 十四大 十四 届三中全会 十五大
走进高考 实战练兵
• 1.(2012年上海卷)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后 期,我国人口每年增长都在千万以上。可是1960年人口 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000万。影响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 是 • A.三大改造 B.中苏关系 • C.文化大革命 D.“三面红旗” • 2.(2012年上海卷)右图中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因为他即将 • A.加入人民公社 • B.分得土地 • C.承包土地 • D.加入合作社
• 1.(2013年山东高考14题)20世纪50年 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 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 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 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 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 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 计划 •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1959年
1962年
2、探索中的重大失误
(1)表现: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指导思想) (2)特点: ②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标志) (3)实质:“左”倾冒进错误 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严 (4)影响: 重挫伤 ②导致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5)原因: ①缺乏实践经验 ②理论认识不成熟 ③对国情认识不足
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1957年)
赎买政策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前,允许资本家 在企业利润中取20%左右的利润,全行业公 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资料核定后归国家 所有,按资本家的股金发给年息百分之五 的股息,共领10年。
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 过渡 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创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