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欢迎阅读与收藏。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1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
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
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
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
)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98659
估计教案内容: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教案要求: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案重难点: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案过程:一、引入新课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2.用手比划一下1M、1分M、1厘M和1毫M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M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1.教案例5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M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
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教案反思: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一)教案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教案目标: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案重点: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案道具:(略)教案过程:复习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案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2]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
你想到了什么?(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1]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
从图中发现了教案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集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集合》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理解集合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类的能力,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
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集合的概念及具体应用。
2.难点:理解抽象概念,学会用集合的语言描述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备课、教案设计、教学实物等。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并准备好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集合。
2. 讲解
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集合:集合就是具有一定特征的事物的总体。
3. 练习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属于同一个集合的物体,并用集合的形式表达出来。
4. 拓展
老师可以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
辑思维能力。
5. 总结
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观察身边的事物,找出不同的集合,并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来。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多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今后需要更多地结合实际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的含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人教新课标
教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1.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难点:1.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具。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和计算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整数的加法和减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学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 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3. 实践练习- 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 学生通过计算练习,巩固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4. 实际应用-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学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实际应用。
- 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实际应用。
5. 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进行反思。
- 学生通过总结和反思,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运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练习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模仿,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1 时、分、秒【单元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培养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重点难点】1.知道1分=60秒,会进行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问题。
【教学指导】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钟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不到几时”几种关于时刻的说法。
这部分知识学习之后,将为今后学习年、月、日打下基础。
对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以各种倒计时作为素材,引出一系列有关时间的问题,从而完成对时、分、秒的认识。
但是由于现在的学生对新千年根本没有印象,体会也不深刻,所以不易引起学生深厚的兴趣。
于是我们创设了运动场上学生赛跑时的情境。
由于这些事情发生在学生们的身边,使得学生特别感兴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入对时、分、秒的认识和学习。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2课时:第1课时秒的认识………………………………………1课时第2课时时间的计算……………………………………1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秒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重点难点】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准备】钟表课件、实物钟表。
【情景导入】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2页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
他们正在倒计时:十、九、八、七、……二、一!)2.老师提问:人们倒计时时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1秒)师小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今天就来认识秒。
2023-2022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3-2022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
册(全册)教案
2023-2024年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数到1000
课时一:认识1000以内的数字
教学目标:
- 让学生认识1000以内的数字及其大小顺序
- 通过练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
- 让学生能准确地认识1000以内的数字
- 培养学生对数字大小顺序的感知能力
教学准备:
- PPT课件
- 数字卡片
- 小黑板、白板笔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数字卡片让学生感知1000以内的数字,并
与学生一起读出来。
2. 热身活动:请学生根据给出的数字卡片,排列出数字的大小
顺序。
3. 教学主体:
- 第一步:教师通过PPT展示数字1-100,并引导学生读出来。
- 第二步:教师指定一个特定的数字,让学生在1-100中找出
该数字,并将其标记出来。
- 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大小关系,并让学生回答
一些相关问题,如:哪个数字比另一个数字大?等等。
- 第四步:教师通过小黑板、白板笔演示如何用数字绘制类似
的数字图像,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4. 巩固练: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出题,进行大小比较的练。
5. 拓展活动:通过游戏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0以
内的数字和大小关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认识1000以内的数字,掌握数字之间的大小顺序,并能够用数字进行简单的比较。
同时,通过游戏和练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6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一、说教材:本节课的课题是毫米的认识,他是“毫米与分米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定位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的产生的实际意义,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同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三、说重难点: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把认识1毫米的认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四、说教法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学生在积极情感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五、说教学过程1.设置疑念,导入新课“兴趣是学习的老师。
”我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测量比赛,在这个比赛中学生会遇到一个问题,量到不是整厘米时,学生会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我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入新课,学生自然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
2.观察实践,探索新知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
学生对毫米的感知并不是特别陌生,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进行大胆猜测,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探索验证,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新知识,发展了能力,明白了“当测量的结果不能用整厘米表示时,可以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表示”,还通过观察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知1毫米有多长。
在认识1毫米上,分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1.观察尺子上的1毫米,体会一小格的长度就是一毫米,2.联系实际寻找实际生活中大学1毫米的舞台。
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5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5篇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5篇良好的教学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精选篇1)教学内容课本第五册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出问题(出示主题图)师:元旦到了。
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
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
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
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二、探讨交流请同学们说一说:(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2)12×3表示什么意思?(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
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
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
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
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1)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1)教案:解决问题(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五章“解决问题(1)”这一节。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理解问题的基本要素,学会用图形和文字表示问题,学会通过画图或其他方法分析问题,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基本要素,包括问题是什么,问题中的关键信息是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的目标是什么。
2. 培养学生用图形和文字表示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画图或其他方法分析问题,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基本要素,学会用图形和文字表示问题,学会通过画图或其他方法分析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老师拿出一个水果篮子,里面有苹果、橙子、香蕉等水果,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一下这个水果篮子里的水果。
2. 讲解问题的基本要素:问题是什么,问题中的关键信息是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的目标是什么。
3. 例题讲解:老师出示一道例题,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问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几个苹果?”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这个问题,找出问题的基本要素,并用图形和文字表示出来。
4. 随堂练习:老师出示几道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
5. 教学画图分析问题的方法:老师讲解如何通过画图分析问题,例如,可以用条形图、折线图等来表示数量关系。
6. 学生自主练习: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一些问题,并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问题解决的基本要素:1. 问题是什么2. 问题中的关键信息3. 问题需要解决的目标画图分析问题的方法:1. 条形图2. 折线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有4个苹果,问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图形和文字表示出来。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综合素质教育贯穿全课教案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综合素质教育贯穿全课教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已经不能只注重学习知识本身,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中,综合素质教育被视为贯穿教育教学的一条主线。
而对于数学教学而言,如何将综合素质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能力提升,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数学教学方案。
一、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体分析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数的认识与数比较、数的合成与分解、数的简便计算、数的应用。
在这些内容中,不仅有学习综合素质所需的计算能力,更有涉及到思维、交往、实践等方面的素质。
二、综合素质教育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贯穿综合素质教育的思想。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交往数学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
比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鼓励,并最终形成彼此帮助的小组学习氛围2.思维数学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增加适度的思维题目,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形成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思维模式。
3.实践数学教学需要让学生不断进行实践操作。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安排大量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除了上述几项,三年级数学教学还需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调动和潜力的开发。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挖掘和发挥学生的天赋和特长,打造一个富有创意和活力的数学课堂。
三、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例分析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主线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需要突出实践导向。
下面结合课例进一步阐述:-课题:认识及比较数、相邻数1.教学目标:a.理解“数”的概念,熟悉常用数字,如1,2,3,4,5,6,7,8,9,10。
b.通过各种情境,了解“数”的大小的比较。
2.教学重点:a.认识数字1~1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复习本学期所学数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复习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方法。
2.复习二位数的加减法。
3.复习简单的数学逻辑问题。
三、教学重点1.复习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方法。
2.复习二位数的加减法。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复习加法、减法运算1.对学生进行加法、减法口算训练。
2.放一些简单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相互答题并讨论解题方法。
第二步:复习乘法、除法运算1.回顾乘法口诀,并让学生逐步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2.给学生练习简单的除法题目,培养他们的除法技巧。
第三步:巩固二位数加减法1.给学生一些二位数的加减法题目,让他们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总结二位数加减法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计算效率。
第四步:解决数学逻辑问题1.布置一些有趣的数学逻辑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方法。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方法1.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采用个性化辅导的方法进行指导。
2.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六、教学反馈1.定期组织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鼓励学生完成一些实践性的数学问题,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七、课后作业1.布置加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题目。
2.要求学生设计一些数学逻辑题目,并在下节课上进行交流。
通过以上整理和复习,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本学期所学数学知识,为下学期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表格式教案_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表格式教案_教学设计教师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20×312×4200×3120×42000×31200×4然后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然后提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二、新课1.教学例9.教师出示例题350X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三、课堂练习1.做练习六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竖式写得对不对,有什么问题.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2.做练习六的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直接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教师了解学生在2分15秒内全做完的学生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5.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四、小结(略)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 认识几分之一课型: 新课任课教师教学内容简析教材P91—93页,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同时能通过较直观的图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长方形和正方形》人教新课标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长方形和正方形》人教新课标》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中的“3. 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会用这些特征来识别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同时,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初步知识,对一些基本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和应用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够运用这些特征来识别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直观地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采用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物模型,如纸板、塑料模型等。
2.准备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如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图片。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物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回答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如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对边相等等。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测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言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板出:毫米的认识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七、巩固发展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秒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在本次《秒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从一开始对秒、分、时的模糊认识,到能够熟练读取钟表上的秒数,甚至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课堂上,我尝试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让学生们感受到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一做法效果不错,大家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课堂上来。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让学生们对秒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各自职责,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想法,共同完成计时任务,如小组共同完成一个计时游戏,记录每个成员完成的时间,并计算出小组总时间。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秒的认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时的情景?”比如,煮鸡蛋需要计时,比赛需要计时。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时间的奥秘。
举例解释:
-通过动态演示或教具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1秒的短暂,1分的中等长度,1小时的较长时长,形成时间观念;
-通过观察钟表模型,指导学生学会识别秒针,读取秒数,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设计练习题,如“小明从8时30分开始做作业,做了25分钟后休息,问小明休息时是几点几分?”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课堂间分配上,讲授新课的时间相对较长,导致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时间略显紧张。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果,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合理安排时间,尽量压缩讲授新课的时间,增加学生动手操作和互动讨论的机会。
4.培养学生数感和符号意识,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时间,增强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归一问题 人教新课标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归一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概念,能够识别并解决简单的归一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归一问题的概念及特点2.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3. 归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归一问题。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概念,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入归一问题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自主探究归一问题的特点,总结出归一问题的定义。
(2)引导学生发现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
(3)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归一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遇到的归一问题,并尝试解决。
(2)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归一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并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4. 总结提升(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归一问题的概念、解题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应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归一问题的概念、解题方法等,以及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
板书要清晰、简洁,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课后作业(1)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归一问题,并尝试解决,下次课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归一问题的掌握情况,评价教学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数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数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概念,知道分数由分子、分母和分数线组成。
2. 使学生能够识别和读写简单的分数,如1/2、1/3、1/4等。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1. 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 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内容1. 分数的定义与组成:介绍分数的基本概念,分子、分母和分数线的含义。
2. 分数的读写方法: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读写分数。
3. 简单分数的认识:通过教具展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1/2、1/3、1/4等分数的意义。
4. 分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和讨论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分数的概念和基本组成。
2. 简单分数的识别和读写。
3. 分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1. 分数意义的理解,尤其是分子和分母的关系。
2. 分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数卡片、实物模型(如蛋糕、披萨等)、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画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分数实例,如切割蛋糕、分配披萨等,引发学生对分数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可以用分数表示的事物?第二阶段:基本概念学习1. 介绍分数的定义,分子、分母和分数线的含义。
2. 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
3. 教授分数的读写方法,让学生跟读并练习书写。
第三阶段:实践操作2.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分数卡片,并解释其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教学总目标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科教学进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周时间起讫周节教学内容备注1 8.30—9.3 3毫米、分米的认识(2)千米的认识2 9.6—9.10 4千米的认识(1)吨的认识(3)3 9.13—9.17 4吨的认识(1)万以内的加法(3)4 9.20—9.24 3 万以内的加法(1)万以内的减法中秋节放假5 9.27—10.1 4万以内的减法(2)加法和减法的运算6 10.4—10.8 10月1日至10月7日国庆节放假国庆节放假7 10.11—4整理和复习(1)机动(1)四边形(2)8 10.18—4四边形(4)9 10.25—4有余数的除法(4)10 11.1—11.5 4有余数的除法(2)机动(1)时、11 11.8—11.12 4时、分、秒(3)填一填、说一说(1)12 11.15—4口算乘法(3)一位数乘二、三位数13 11.22—4一位数乘二、三位数(4)14 11.29—12.3 4一位数乘二、三位数(1)15 12.6—12.10 4中间、末尾有〇的乘法(2)16 12.13—4分数的初步认识(4)17 12.20—4分数的初步认识(2)机动(2)18 12.27—3可能性(3)元旦放假19 2011.1.3—4数学广角(3)掷一掷(1)技能科考查20 1.10—1.14 4 总复习21 1.17—1.21 4 语数英学科考试2201.24—01.28 1月21日(农历十二月十八,星期五)学期结束,小学教学预案第一单元测量课题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材分析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小黑板、尺子、曲别针、铅笔等。
教学过程教学预案一、引言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师:你是怎么想的?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板出:毫米的认识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七、巩固发展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作业补充课题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具小黑板、尺子等。
教学过程教预案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生:……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四、用分米量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五、巩固发展1、练习一的第三题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3)小明高14分米()(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3、填空: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作业补充课题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至第8页例三和例四教学目标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材分析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难点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教具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教学预案学过程一、认识千米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石竹山几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7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师:从某路口到石竹山几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生:想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1)练习二第二题(2)补充题(略)四、全课总结:板书设计作业补充课题第五课时吨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教具教学过程教学预案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2、讲故事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11页,看第11页的例六。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3)汇报;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2、汇报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作业补充小学教学预案课题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17页例1,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教材分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析点教具带题小黑板教学过程教学预案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1、创设情境师出示两组算式让学生进行比赛。
(1、2组的学生口算A组内容;3、4组的学生口算B组内容)A组:25+13= 16+17= 20+31=B组:24+15= 75+48= 85+69=2、提出学习目标:(1)、想一想,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2)、先让学生说一说,再出示学习目标:二、展示成果,激发冲突1、小组个人展示。
(1)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1和“做一做”第1题。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交流,寻找学生错例。
2、各小组在班上展示(1)算法展示(2)错例展示在计算连续进位的加法中,学生经常会忘了加上进位的数。
(3)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师:同学们,你在学习中还有什么疑问吗?请对大家说说?(4)小结计算方法。
三、解决问题,扩展延伸1、“做一做”第2题。
(列竖式计算)2、开放题:下面的□里可以填几?5 4 5 4+□7 +□7————□ 1 1□13、想一想?你能计算出356+678等于多少吗?四、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约3分钟)师:这节课学得开心吗?说说你懂得了什么?板书设计作业补充小学教学预案课题三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的例2,练习五第1~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