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在课余时间,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有一篇文章《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读后,颇有感触。
一名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险的。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
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在爱的教育中,孩子们才能快乐的成长着。
我想,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在这个爱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缺少爱的教育,结果是无法想象的。
从教十几年来,我能时刻感受出爱在教育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尤其教育对象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儿童,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
记得刚刚教低年级的时候,一位听课不认真的女生在课堂上用铅笔伤害了同桌,面对同学们的责怪和流出的鲜血,她吓哭了。
可是,在那一刻我没有责怪她,而是告诉她,我把她的行为划为了不是故意,并告戒大家平时要小心不要将笔尖冲着别人,我不知道我的用意她是否可以真正领会,但是我想至少她幼小的心灵会感到一丝安慰,并且在她的心中老师的形象是和蔼、宽容的。
作为教师,每一言一行都在深深的影响着下面的每一个学生。
只要我们在教育中真心地付出了我们的爱,我想收获的定是爱的果实和未来社会上真正的人。
作为一名老师,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
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因为爱他们也就是爱自己啊!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也会感到更加快乐。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书报告[5篇]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书报告[5篇]第一篇: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书报告《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书报告基本信息一、该书又名:《共产主义教育伦理学》二、著者:苏霍姆林斯基三、译者:蔡汀四、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出版日期:1992年05月六、页数:328 页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 至 1939 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 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957 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 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 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 1 枚红星勋章等内容简介《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分析了伦理学的主要问题,并向正在成长的一代提出了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和具有社会意义的目的、需要、兴趣和追求的形成途径。
作者有机地把伦理学范畴、关于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荣誉、良心、自由、责任心、公民的觉悟、爱情、公共行为准则纳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论问题的结构之中,提示了其在解决思想、劳动、智力、道德、美学、体育方面的发展,形成和教育问题上的意义。
读书心得在大学期间唯一看过的两本教育著作就是全寝室共同下载阅读的一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这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要知道,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沉淀了毕生的教育思想不是我们几天的浅读反思就能理解通彻的,在此也只是就我自己的理解以及结合网上的一些评论浅谈一下我对书中部分章节和部分教育名言的思考。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人?带着这些问题我翻开了这本书的目录,寻找与实际相关联的章节。
苏霍姆林斯基是个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塑造心灵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我有一个还在上小学的弟弟,回到家他常常会抱怨学习生活的枯燥和痛苦。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有一篇文章《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读后,颇有感触,一名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险的。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
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在留意身边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无不透漏着一个“爱”字,在爱的教育中,孩子们快乐的成长着。
我想,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在这个爱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缺少爱的教育,结果是无法想象的。
从教两年多来,我能时刻感受的爱在教育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尤其教育对象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儿童,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
作为教师,她的每一言一行都在深深的影响着下面的每一个学生。
只要我们在教育中真心的付出了我们的爱,我想收获的定是爱的果实,和未来社会上真正的人。
作为一名老师。
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
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因为爱他们也就是爱自己啊!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也会感到更加快乐。
做孩子美好心灵的引路人
做孩子美好心灵的引路人——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岳阳楼区朝阳小学蒋新明最近,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文,感触颇深。
对于一位老师来说,这应该是一本非常有益的书。
翻开书的里面,看到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什么是痛,怎样教孩子们去克服它”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对待一位同学的不幸,整个集体都转过去不理,再没有比这种利己主义更糟糕的了。
而相反,集体去参与,就会避免孤独,人就会限制自己的愿望,就会渴望去参与。
凡是有崇高精神的地方,就会出现真正的人。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我的教学,平时的工作中,我太注重于教学的知识,技能,而忽略了教育的另一个功能?情感的教育,人格的塑造。
看到这段话,我若有所思。
我想:人的快乐、幸福和乐观的情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一成不变的。
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就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教育虽不能承诺人一生的幸福,但幸福的人生却是从早期的教育体验开始的。
作为教育的主导者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智力的发展;更要关注那些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尤其我们教育的是小学生,他们还正处于童年的美好幻想时期。
对于他们的教育最重要的旨向并不是知识的积累,甚至不是智力的开发,而是儿童美好心灵的教育。
”其中还有一篇文章《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
读后,颇有感触,一名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险的。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
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在留意身边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无不透漏着一个“爱”字,在爱的教育中,孩子们快乐的成长着。
暑假中,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有一篇文章爱
有爱才有期待寒假中,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颇有感触。
该书的序言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您是一位教师,在读这本书时,您会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一致,思想共鸣,您的心灵对教育家热情洋溢的话会有所反响,那么,不论您在哪儿工作,无论是在偏僻的农村学校,还是在大城市的学校,书中的材料都会对您的日常教育工作给予实质性的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热爱着心爱的教育事业,这位老人用崇高的品格和对教育的痴情点燃人性的灯盏,照彻教育者的心底。
他会使你在迷茫困顿中洞启心扉,收获丰裕的教育智慧。
记得书中提到怎样教孩子懂得奉献的思想。
现在的孩子大多不懂奉献,只知道向别人索取,要求别人如何如何,自己却不为别人做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地上有垃圾,没人主动捡起,扔进纸篓;公共汽车上没人主动为老人让座等等。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同孩子谈奉献,使他们养成奉贤的习惯,这意味着首先要教会孩子观察生活、观察人们、观察你周围的一切,不仅要理解,还要用心灵去感受,这样才不会成为一个冷漠的人。
我们处处可以看到有人在奉献。
马路上,警察在维持秩序;大接上清洁工在清扫马路;班级里,值日生在扫地等等。
我们要重视开阔孩子们的眼界,让他们体会奉献的快乐。
假如我们的孩子都能以乐观的情绪看世界,周围的世界都能向他展示美丽色彩,他也就会贪婪地聆听你的每一句话,接受教导和进行自我教育。
“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尘埃那样无影无综地消失,而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
”我们的身后是发展中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要培养真正的人,在教育身后留下动人的痕迹,就需教育者学会尊重学生的情感,站在人性的角度,用激情和智慧奉献自己热爱的教育。
人的快乐、幸福和乐观的情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一成不变的。
“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就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正如儿时喜欢童话和幻想的孩子,大多有着一颗善良而美丽的心。
美好的情感总是跟早期的教育息息相关。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怎样培养真正地人》读后感慈恩寺中心小学赵微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在同事、领导的推荐下,利用闲暇时间我有幸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心中荡起震颤的喜悦与激情,满怀着崇敬与爱戴一气读完了这部著作。
随后的一个阶段我时不时地进行沉思,回味着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
其中有一点令我至今回味,就是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把“培养学生接受教育的能力”当作教育的首要任务,他认为,假如我们的孩子都能以乐观的情绪看世界,周围的世界都能向他展示美丽、精细、温和色彩,他就会贪婪地聆听你的每一句话,接受教导和进行自我教育。
“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产和精神财富——欢乐和幸福。
”可以读出,大师的“培养接受教育的能力”并非是教化孩子,而是通过与孩子和谐交往,给孩子的生活以无比的欢愉和幸福。
而我们眼下又在做什么?我们的许多老师把精力疲于“执行”与“管束”,将生动活泼的心灵拘囿于所谓道德条例的狭小空间里,并非从“人性”情感的需求出发,做坦诚幽默的对话者和学生心声的倾听者,而是从教师的权威出发,将自己异化成德育条例的执勤者,尽管有些教育者摆出一副和蔼的动人姿态,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但最终还是将学生温柔地奴化。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的德育工作就不会仅剩余几面流动红旗和几张量化考核表,而是关注孩子健康的心态、昂扬的情绪、以及忠诚奉献、慷慨无私等敏锐崇高的道德感。
这就需要教育者们抛开功利和权威的欲望,于细微处关爱学生,从“人性”而非奴性的角度出发,开辟自己的语言如音乐一般,铮铮奏响在学生心灵,使那些冥思苦想的话语,成为孩子无比的欢乐,这时的学生就成了灵动的受教育者。
“要照着应该做的那样去做,不是为了给人看,不是为了让人看到你的好举动而夸你,而是凭着良心办事”,这样的话语似乎每一位教育者都会给孩子讲述,苏霍姆林斯基却认为,这是心灵中最细微、最娇嫩的一角——自尊心的轻微触及。
读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心得体会(范本)
读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心得体会读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心得体会暑假期间,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明白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可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一定会借.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后来,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书籍《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书籍《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书籍《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假期我通过空余时间读了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许多教育学生过程中的不足与失误,也让我从内心真正理解到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一个真正的人。
在第一章中,苏霍姆林斯基就“真正的人应该是怎么样的”展开了思考,从他的思考中我发现真正的人要有一种精神——人的精神,这种人的精神会在信念与情感、意志、追求中,会在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本人的态度上,会在分明的爱与憎,在善于看到理想并为之奋斗方面表现出来。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学生作为“人”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学习的奴隶。
人是不断发展的,在阅读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人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我们应该尊重这种进步与发展,让人的各个发展得到全面的发展,拥有自由意志。
之后苏霍姆林斯基围绕着教育心理学开展讨论,从“怎样培养人的需要的情感?”“何谓珍惜生活的幸福?”“何种见解能培养出成熟的思想?”“怎样教孩子懂得奉献的思想?”等。
让人思考沉思。
不论社会怎么的发展与改革,我想这种教育思想是不会改变的。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观点让我们值得深思。
时间有限,我并没有读完这本书,但是简单的翻阅就可以深深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让人沉思,仍人回味,同时我也反思自己,意识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所在,并且从书中找到了解决方法。
希望以后可以从书中获取更多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心得体会【可编辑版】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心得体会《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心得体会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其中明白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
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
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
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
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可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一定会借。
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后来,我当了一名老师。
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
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
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
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
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一)从事教育工作,作为教师,我们的职业是培养人,这么多年来,一批批的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下成长,到底我们培养的人算不算是真正的人,怎样才能培养真正的人,带着这些疑问,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读后颇有感触、很有启发。
书中内容都在阐述怎样才能培养真正的人的思想,即怎样培养人在精神上的丰富,思想上要充满信念、和有崇高道德、要善于忠实的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忠实的憎恨敌人、捍卫我们国家的财富。
书中还有很多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工作中亲身经历的生动的故事,他娓娓道来,让我明白了许多。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人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我们怎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呢 ? 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让孩子们在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而要做到这种让学生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就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爱护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讲述小女孩卓亚的故事时说到”如果孩子没有生活的欢乐,任何时候也不会觉得天空是蔚蓝色的。
”教育应当让孩子们享受到欢乐和幸福。
于是,我想到了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曾遇到过的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差生难教、老是拖欠作业、上课不认真听经常影响别人、分析过的作业还是仍然要错、同学之间相互吵架惹是生非等等。
但作者的一句话:”要时刻记住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激醒了我。
是啊,谁都从幼年走来,我们曾经也是个孩子,谁都有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呀!我们会常常觉得学生们所犯的错误是那么的恶劣和有点不可理解。
所以,我们有时会表现出不满或愤怒,甚至会采用训斥和惩罚的办法。
却少了一份慈爱和宽容。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
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1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我们能强烈感受到他是一个崇高的有爱的大写的人,作为一个教育家,他对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作为一个人,他也绝对是个献身共产主义事业崇高的人,当然,从读过的他的书中至少我们是这么感受到的。
站在教育的角度来讲,他是一个心中时刻充满爱的教育人,他曾说,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
我想,是的,这是终极的结果,如果教育人士都报以爱,那么其实现在教育界出现的一些问题都不会存在。
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是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也是可怕的,机械的。
想起一句话,小学重态度,中学重品行,高中重品质,大学重成绩,将来重选择。
教育没有回头路走,在一个人小时候就应该在其思想情感上加以引导,才能在之后的生活中更有责任和担当。
书中有很多不错的观点,想在此分享一些。
你周围的人们,包括你的亲人、亲近的人,甚至完全不相识的人,他们都在品评着你的行为举止,你的整个道德面貌是善还是恶,他们都在看着你身上好的,或者不好的东西。
那些比较好的东西往往成为我们生活的准则,可是,这一点常常不被察觉。
然而坏的东西却往往在周围的人中引起注意。
永远要考虑到:你周围的人比你有修养,这样,你在人际关系的世界里就比较好处。
这样做,就要培养严格要求自己、自我监督、对自己的坏毛病不妥协的品格。
一个人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责备,这能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和素养。
要善于理解和感受到在对你的行为进行责备中,会有一种正义感的流露,没有这种正义感就不可能有一般的幸福。
谴责不会给你带来欢乐,但是你应该去感谢它,原因是它可以救你,使你不至于堕落。
一个最大的简直难以忍受的不幸,就在于老师在于同学谈话时常常先带情绪。
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读后感(共五则)
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读后感(共五则)第一篇:培育一个真正的人读后感培育一个真正的人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肯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培育一个真正的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须要的挚友。
暑期里我看了《培育一个真正的人》这本书,本书作者孙云晓是当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教化专家,曾以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他的一系列教化观点影响重大,如“教化的秘诀是真爱”、“没有惩处的教化是不完整的教化”、“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等。
《培育一个真正的人》集中展示了孙云晓关于儿童教化的探讨成果,具有好用性、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的特点,为我们培育和教化儿童成人成才供应了极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是一本特别适合广阔父母和老师阅读的好书。
全世界的父母都爱孩子,但爱的方式五花八门,爱的结果千姿百态。
中国的父母为孩子织成的网精密程度在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与之相比,可这并不肯定就是好事。
有一个事例好多人都耳熟能详,即外国人的孩子摔倒了,都要自己爬起来,父母一般是不过来帮忙的。
中国的孩子摔倒了,父母和爷爷奶奶会飞速赶来,心疼地把孩子抱起来。
专家推想:中国青年至少比西方青年晚独立5到10年!此外,全中国的父母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但很多人却会说一句相像的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
”明显,父母关切孩子的第一是学习,其次是健康,再次才是思想品德。
这是多么可怕的国民共识啊!教化专家孙云晓通过大量的调查探讨,依据所驾驭的客观事实,得出一个深刻的结论,即教化的核心不是传授学问,而是学会做人,也就是培育孩子的健康人格,这是父母和老师的根本任务。
教化的核心是做人,而培育真正的人,应从培育孩子的良好习惯起先。
习惯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书中围围着教化的核心是学会做人这一主题,对习惯培育的内容和方法作了深化浅出的阐述。
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利用暑假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在这本书里,情感的教育贯穿了始终。
怎样教会孩子热爱自己的父母、怎样培养父辈和孩子们直接的和谐关系、培养尊敬爷爷奶奶的情感、怎样教学生们成为好子女,怎样培养对亲人和亲近人的忠诚感、怎样培养青年们正确对待爱、怎样向青年们谈爱情……关于这些问题,书中都用具体的章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作为教师,也许我们平时在学校更为关注的是学习,这些方面多多少少地被我们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这样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人之所以是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
感情是人的一部分,培养真正的人,当然也要培养孩子的感情。
我想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去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让孩子懂得,作为子女的责任,就是要报答父母,报答他们对你的无限的爱和忠诚;而且你应当用同样的关怀、爱、忠诚去报答。
孩子对父母应尽的责任,是决不能用任何尺子来衡量,也决不能用任何数字来衡量。
告诉孩子尊敬自己的爷爷奶奶奶,老人需要的只是我们的陪伴。
书中有很多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亲身经历的生动故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人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我们怎样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呢?就是教育者在教学中让孩子在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而要达到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关怀、爱护每一个生命个体。
我想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不但要关注教育的结果,更要关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孩子的发展情况。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读B.A.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的两点感悟
读B.A.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的两点感悟读B.A.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的两点感悟感悟一:苏联虽然解体,但其影响深远,我们的媒体不应当追时髦,我们教育工作者更不能赶时髦。
放假前从学校图书室借回一本《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作者是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
以前多次听说过我位伟大的教育家,不知是什么原因,苏联解体之后,也就慢慢地从不少国内外不少媒体中悄然隐去了。
继之而来的是国内不少某某学某某校教育家,有的昨天还是不名一文的年轻教员,忽然一夜之间就被人冠以某某教育家了。
真正是星河灿烂,目不暇接,真教人有点儿不解。
偌大一个苏联,几十年间,才出了不少勤勤恳恳的教育工作者,至于著名教育家之列的,也不过就有加里宁、克鲁普斯娅、马卡连柯、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还有维果茨亚、巴班斯基等数十位而已,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但他只谦虚地说自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生前待遇也与普通教师无异。
苏联虽然解体了,但其影响深远。
正如巴黎公社只存在七十多天,它的意义却是不可估量的的一样,苏联毕竟存在了七十多年,它的影响和意义是无法估量的。
有人说苏联的解体说明苏联教育的失败,我不同意这个观念。
一个家庭出了个伟人,就说明这个家庭是个完美家庭了,一个家庭出了一个逆子,就说明罪在父母,其父母该死了,那么一个学校出了个坏学生,是不是也说明这个学校的老师也全不尽职了呢?这个逻辑似乎有点过激了。
苏联的教育曾经是世界上最优越的教育之一,教育任何时候是受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所制约的,教育也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但教育的目的、内容、规模等都取决于政治、经济,却不是相反。
记得三十年多年前,笔者三十年前参加高考时,全国高校招生名额也只有不到两万人,因为当时还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这么多的工厂和就业岗位,社会上没有人像现在这样重视高考,甚或许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是什么时候参加高考了,一切都很静悄悄。
如今一个地级市也不止两万人,今年江苏省计划招生数就达到43万多,报名的人数才49万人左右,除去弃考的,除去考试后因对考试成绩及专业和学校不理想弃读复读准备来年重考的,基本上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升学率。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之欧阳引擎创编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后感欧阳引擎(2021.01.01)桑杭小学杨雪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其中明白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de 主题。
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用毕生的精力探索和实践着他的教育思想,他仅仅活了52岁,但却为教育事业燃烧奉献了35年,他能够放弃高官不做,为苏联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35年,本身就体现了他伟大和崇高的精神。
我想他之所以成为能够为人仰慕的教育家,之所以对现代教育有这么深刻的影响,其原因也可能就是因为他的专注与执着。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是他的遗著,该书在他生前很早就在着手编写了,其实一定意义上理解这本书也是他一生努力做一个真正的教师,追求真正的教育理想的总结。
遗憾的是他未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这一心愿。
这本书是他的女儿奥·瓦·苏霍姆利斯卡娅在他逝世后根据他的手稿编著的。
包括书中的59个小节的标题都是苏霍姆利斯卡娅加上去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手稿中论述了真正的人应当是什么样?涉及了情感、思想、幸福、奉献、义务、敏锐、痛苦、死亡、理解、感恩、忠诚、善良、谦虚、爱情、理想、劳动、责任感、友谊、荣誉、良心、自由和尊严等59个问题。
不难看出,苏霍姆林斯基关注了生命成长的所有方面,他把生命成长的全过程,生命成长的内外环境的和谐建设作为自己一生努力的方向。
他用一生的心血宣传自己的主张,倡导个性和谐发展,他既是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又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家。
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这些思想与我国现代教育工作者倡导的生命化教育是一致的,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正是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的新的诠释。
用爱培养真正的人
用爱培养真正的人读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从初遇<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到今天邂逅<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让我的内心充满无限的敬意与崇拜.<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晚年之作。
全书以独特的叙述形式,多样化的内容,个性鲜明的观点,呈现给读者。
感情真挚充沛,思想朴素深刻,语言平易精彩。
是一部教师将正在成长的一代人进行道德教育的好教材.教育就是培养真正的人。
什么是真正的人?读此书掩卷深思。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怎样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呢?另一个问题涌入脑海。
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就是教育者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而要达到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关怀爱护每一个生命个体,让每一个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爱,懂得爱,学会爱。
这是读此书,让我感触最深之处.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
没有爱的教育犹如一潭死水.书中写道: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这就给每一个教育人提出了不可推卸的责任。
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
做眼中有光,灵魂有爱的好老师是我们的初心与执着的追求。
为此,我想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在学生的成长中播撒爱的种子。
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爱。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生命的尊重与呵护,才能感受欢乐与幸福,才能更好促进孩子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真正的人.就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孩子没有生活的欢乐,任何时候也不会觉得天空是蔚蓝色的.教育应当珍惜孩子享受欢乐和幸福的时刻。
于是我想到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作业拖欠,和小伙伴吵架惹是生非。
任我一再摆事实讲道理都收效甚小.我常常觉得孩子所犯的错误是那么的恶劣与不可理解,于是作为教师的我常常表现出生气和不满.常常抱怨如今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诲是每一名教师都曾经领略过的。
最近,我读了他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获益匪浅。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同作者的其他著作一样,是用独特的艺术形式,道德教诲的形式写成的。
其内容涉及到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自由、责任心等教育理论,他认为一个人从小就培养和发展在道德上具有初步思维和道德活动的能力。
读完该书我认为我们现在急需加强“道德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机械的。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
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留意身边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无不透漏着一个“爱”字,在爱的教育中,孩子们快乐的成长着。
我想,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在这个爱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缺少爱的教育,结果是无法想象的。
从教以来,我能时刻感受的爱在教育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尤其教育对象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儿童,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
作为教师,每一言一行都在深深的影响着下面的每一个学生。
今年来喂食违禁品瘦肉粉的健美猪又进入到我们视野。
此前,社会上关于有毒食品诸如苏丹红酱菜、红心蛋、皮革奶、胶面条、镉大米等种种乱象屡经媒体揭露,一些问题已被立法所规制,但最近又蜂拥而至,屡禁不绝。
另外,老人跌倒没人敢
扶;广东佛山两岁儿童被辗事件,这些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为什么这些人丧失了自我、丧失了道德、泯灭了人性,全然没有了敬畏之心呢?这不由得令人惊讶、难过、悲哀,难道所有的不良、不轨、不伦都必需要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去规制吗?难道我们的法律还少吗?制度还少吗?我们不得不反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已经数不胜数,为什么这些挑战、藐视法治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究竟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
该书中一句话:“才能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这是广泛道德方面的问题。
”一直在脑海萦回。
纵观我们全日制国民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学科尖子和各类竞赛的一等奖,追求的是越来越高的升学率。
于是,课本内容越来越难,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对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判断,来自于一个书面卷的回答是否符合标准答案。
没有一个考试能将学生是否尊老爱幼、对社会是否做出贡献等一些道德秩序要求的具体内容考量在内,孩子们是否在家做家务、是否关爱老人、有没有帮扶落后的处于困境的同学等这些细节无从在现行的考试、录取制度当中体现。
一些孩子对他人的利益、感情甚至生命麻木不仁。
当制度、规则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考虑的不是如何遵守这个规则,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如何去逾越和绕开它,使一些制度规则成为一纸空文,这不难说明在我们社会还没有形成普遍的社会秩序观。
社会秩序观的形成主要在于人与人之间普遍形成的意识协同和行为协同,尤其是在面临危机、灾难的时刻,在最容易暴露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时候,人们的行为能自觉地体现出以大我代替小我,以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代替对个体利益的追求。
但社会秩序的形成则主要依赖于持之以恒的道德教育、日常的行为规训等等非物质化的社会建设。
因此,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除了作为社会生活的底线——法
律规制以外,必须要有全社会成员在道德伦理上的观念共识和日常正当行为的遵守。
那么现实中又有多少将道德情感的教育付诸于实践了呢?一个在以标准答案圈定学生优秀与否的这种教育体制下,又如何培养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善意,又如何将道德上的要求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并化为所有人的自觉行动呢?人是个体的,行为是具体的,现实社会上那种对他人缺乏关切、对社会缺乏感恩、对生命缺乏敬畏的现象,说明了在我们教育体系里,重在形成社会秩序的道德情感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动作、举止、行为和意图。
只有当你的心灵里永远有着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你才会变成有道德的人。
一个人只有在你的心灵里永远有着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你才会变成有道德的人。
”的确,很难想象一个人没有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能对社会做出贡献,他的所作所为能符合人们的普遍愿望。
一个没有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人,不可能有精神上的力量、道德上的纯洁,也不可能有英勇的精神。
这四个方面应是我们的生存之本、立身之本、发展之本。
情感影响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就道德情感教育而言,一是要培养孩子有良心,要让他从幼年时起就习惯感受即使周围没有其他人,他仍处在众人眼前,仍旧有人在评判他的行为和品质,这种培养是一种无微不至的渗透。
二是要培养孩子的羞耻感,羞耻就是在良心上感到吃惊的本能。
一个人做了不体面的事情要感到羞耻,肯于责备自己时,善的思想才会真正在内心中树立;使人有羞耻感,意味着给人本身有个斟酌、思考、分辨自己行为的机会。
三是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思想教育、信念培养,就是要教会人们必须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做些什么,人有了责任感,才会生畏,才会怕做坏事。
四是要培养
孩子承担义务,要教会孩子正确生活。
家长要爱孩子、爱父母、爱伴侣,爱兄弟姊妹,尊敬老人,敬畏前贤。
自己的举止实际上就是孩子行为的榜样和暗示,这种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训练,使得孩子从内心本能地怀有善意,才有可能不怀任何功利的去关心他人。
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请让道德情感教育走进我们的生活,让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植根于每一个人思想当中,化为自觉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