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二十四)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一)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背景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三)诸子百家1.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四)历史地位和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祭儒术”限时训练选题细目表) 1.(2017·广州一模)据研究,清明、重阳、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冬祭腊日(祭祀先祖)等传统节日,始于或兴盛于汉并在汉代形成定制。

这反映了汉代(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农业经济的发展C.礼文化制度的世俗化D.新的儒学体系形成解析:材料仅仅提及了汉代的一些节日,看不出中央政府和地方的行政关系,故A项错误。

清明、重阳、冬祭腊日等节日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无突出联系,故B项错误。

清明、重阳、冬祭腊日都有祭祀先祖的习俗,春秋社日则有祭祀神灵的习俗,而这些祭祀先祖神灵的活动在先秦时都是上层贵族所垄断的特权,是其所特有的礼乐文明的具体表现。

而这些礼制到汉代却通过节日的形式为社会所广泛接受,并形成定制,这说明礼文化制度在汉代已经世俗化了。

故C项正确。

材料仅仅说的是传统节日,并未提及具体的儒学内容,谈不上新的儒学体系的形成。

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6·唐山模拟)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子又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由此可见( )A.孔子将孝的标准分为养、敬和无违三方面B.养、敬、无违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C.传统孝道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D.孝是孔子思想除仁、礼外的又一核心内容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孔子强调:养活父母。

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还要对父母不违背。

可见他将孝的标准分为养、敬和无违三方面,故A项正确;孔子的孝道标准不同于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孔子孝道思想的目的,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孝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7·山西五校联考)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

13-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

13-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
高考总复习·历史(RJ)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易错警示 1.辩证地看待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 礼”,对其应该辩证地看待。对于“仁”的观点,我们的评 价是基本肯定。儒家思想虽经历变革,但是“仁”的思想始 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对于“礼”的观点,我们的评价基本 上是否定的,其不适应社会变革,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道家与道教: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 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孔子和老子都代表了没落奴隶主 贵族的利益。
——《韩非子·扬权》 【信息解读】 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史料一体现了 儒家思想的仁政治国理念;史料二强调只要做到清静无为, 不扰民,就能治理好社会;史料三体现了法家严刑峻法和中 央集权的思想。
——《孟子·梁惠王上》
高考总复习·历史(RJ)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史料三 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 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 也。”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信息解读】 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史料一反映了孔子 “仁”的思想;史料二表明孟子主张“保民”,以民为本,“民 贵君轻”思想;史料三表明荀子认为府库充实而百姓贫穷,容易 造成政权灭亡。荀子提倡“仁义”。
儒家思想开始转 进步思想家对儒家思
型与成熟,“理 想批判继承,影响巨
学”与“心学” 大;古代科技进入总
出现;古代科技 结时期;小说、书画
高度发展,文学 艺术蓬勃发展,京剧
艺术迎来新的辉 推动中国戏曲艺术走

向成熟
单元 主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不断演变并呈现 出兼容的特征;中国古代的科技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文学辉煌灿烂; 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姿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 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 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 “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 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7.图示解史——百家争鸣
8.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核心 (公元 65 年)冬十月,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 上封事,各陈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班示 百官,诏曰: “群僚所言,皆朕之过……永览前戒,竦然 兢惧。 ”
问:材料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 “天人感应”思想。 9.图示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1.高频考点:汉代儒学的 内容、影响。 2.教材空白点:(1)古代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2)古 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外 儒内法。 3.备考策略:(1)学习汉 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点 突出两点:第一、董仲舒 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第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汉代以后的历史影响非 常深远,包括政治、经济、 思想、刑 罚、科技文化等。(2)注意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 别与联系。
史料解读
——《史记· 太史公自序》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 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 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 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2)史料二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 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 第一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第二段反映法家强调 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第三段体现了墨家 “兼爱” 思想。 (3)史料三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 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从“不 可易” “不可废” “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 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 、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 自的作用。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惠州调研)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这位思想家秉承的理念是( )A.克己复礼B.兼爱非攻C.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2.(2012·潮惠三校联考)下列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中,提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是( )3.★(2012·湛江一中模拟)伏尔泰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遵守的座右铭。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罗伯斯庇尔,在起草《人权宣言》时,还将它作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其中。

这两个事例可以说明( )A.法国人对儒家思想非常崇拜B.知识精英希望加大中西方文化交流C.启蒙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D.先秦时期的思想在近代西方得以传播4.(2012·汕头摸底)杜维明著书说,“东亚的发展虽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却不只是西方模式的翻版,都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儒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起决定作用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D.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5.(2012·潮州模拟)“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

这一学派是( )A.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B.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6.★《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

第24讲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案)-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

第24讲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案)-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受到诸侯们重用。

(4)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平民百姓开始接受 教育。

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1.孔子⎩⎪⎪⎨⎪⎪⎧历史地位:春秋晚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 ①思想:思想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②政治: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③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 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图示图解]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2.孟子和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2)主张(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提出“无为 而治”的政治主张。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

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

四、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专题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备战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原卷版)

专题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备战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原卷版)

【高频考点解读】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热点题型】题型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例1、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提分秘籍】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孔子孟子荀子伦理观“性相近”说“性本善”说性恶论治国理念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地给人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利于缓和矛盾和促进社会发展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民本思想提出“仁”的思想,强调“节用而爱人”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历史观主张“克己复礼”,有一定保守性顺应了时代潮流,主张社会进步【举一反三】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热点题型】题型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例2、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提分秘籍】1.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评价积极消极“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是文化专制政策,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禁锢了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起到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三纲五常”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孝道”注入社会主义道德内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满封建意识,本质上维护封建统治秩序2.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具有明显不同项目先秦儒学董仲舒新儒学主题讨论现实问题讨论神学问题功能是对“真理”的追求为现实政治服务内容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地位诸子百家学派之一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举一反三】《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高中历史复习:模块3第11单元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中历史复习:模块3第11单元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两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

四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的诞生;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经济因素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因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文化因素“私学勃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阶级关系“士”的地位上升,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学术环境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二、主要派别和思想1.儒家(1)孔子(前551-前479)思想主张影响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孔子被后世称为“大成至圣先师”以“礼”治国强调等级秩序以“德”治民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教育思想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成就整理“六经”,其言行载于《论语》一书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

2018高考历史人教版第一轮复习课件:12.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18高考历史人教版第一轮复习课件:12.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一 考点二
考析
高考视角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纲考向
主干梳理
考向层析 考向层析
高考视角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史料论证
考向 1 孔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史料一 子曰 :“ 仁者爱人。 ” 曰 :“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子曰 :“ 能 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 请问之,曰 :“ 恭、宽、信、敏、惠„„” “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 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思考:史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观点 ? 提示:“ 仁” 和“ 礼” ,即“ 仁者爱人” 和“ 克己复礼” 。 “ 仁” 是良好的道德,“ 礼” 是社会的规范 ;“ 仁” 是内在的自觉,“ 礼” 是外在的约束。“ 礼” 以“ 仁” 为基 础, “ 仁” 以“ 礼” 来维护。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纲考向
主干梳理 主干梳理
考向层析
高考视角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背景 : ①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 :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 :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特点 :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的基础。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高三复习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高三复习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效学法集锦]
巧记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孔孟儒,行“仁政”;
道“无为”,老庄兴;
墨“尚贤”,讲“非攻”; 韩非子,“法治”行。
[史论要旨]
“诸子百家”中的对立观点 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人治),反对严刑峻法, 而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中文名:孔丘 外文名:Confucius 别名:孔子,仲尼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 辛镇) 出生日期: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职业:教师 信仰:儒学 主要成就:开创儒家学派 编纂《春秋》,修订“五经” 创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 代表作品:《春秋》
固和加强政治统一,并由此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无为而治”已不能适 应社会的发展。
(2)董仲舒新儒学主张加强专制皇权和维护封建大一
统,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 (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 新儒学思想。②政治上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③教 育上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初步建 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统。
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1)孔子思想在春秋时期未受到重视,既不能满足
争霸战争的需要又不能顺应激烈的社会变革。 (2)后经历代改造,儒学独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 (3)孔子学说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
影响。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 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

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24讲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轻巧识记——1.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2.“百家争鸣”儒学成为正统,1.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 )A.对天人关系有所研究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注重于现实政治诉求D.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解析:选C 材料中将道家、墨家、儒家进行比较,儒家不信鬼神,讲人道,主张运用伦理道德维持社会秩序,主张积极入世、注重与现实政治的联系,故C项正确。

2.《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中写道:“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

他一再告诫统治者‘祸莫大于不知足’,否则就会‘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这体现出老子的治国思想是( )A.小国寡民B.仁政、节欲C.兼爱、节用D.无为而治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老子要求统治者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过分压榨人民,主张“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D项正确。

3.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

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

这反映出( ) 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解析:选D 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氛围的宽松,故A项错误;材料“彼此政见不合”是孟子离开齐国的原因,与受排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反映出儒家思想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C项错误;材料“向孟子问政”“尽量挽留”,反映出当时士阶层在政治上的活跃,社会地位凸显,故D项正确。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专题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复习课件(共15张PPT)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专题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复习课件(共15张PPT)
庄子
墨子 8、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 利。 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 老子 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10、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墨子 11、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 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老子 12、“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13、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14、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孟子 15、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 16、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7、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 恭,宽,信,敏,惠.
“道家哲学正好符合汉初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政策是除秦苛法, 与民休息,使国家在长期的耗尽一切的战争后恢复元气。到元气恢 复了,道家哲学就不再适用了,而需要一个进一步建设的纲领。统 治者们在儒家学说中找到了它。”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使并进。邪辟之 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 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王道以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 辅。 ——《春秋繁露》
甲骨文中的“王”字指的是军事征伐,故A错; “无为而治”的理论是道家的思想与“仁”不符。故B错; 宗法制强调的血关系,与仁政无关,故D错。
C
[2017· 江苏卷]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 “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高中历史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1129111041

高中历史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1129111041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这反映了当时()A.“百家争鸣”的结束B.思想兼容的走向C.国家统一的实现D.各种学派的诘难解析:“百家争鸣”的结束是在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故A项错误;《吕氏春秋》为杂家的代表著作,根据材料“收录了……各家学说”能够体现各家思想兼容的特点,故B项正确;国家统一的标志为秦朝的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故D项错误。

答案:B2.经史子集,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新唐书》载:“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下列属于“经”部的是()A.《道德经》B.《楚辞》C.《汉书》D.《中庸》解析: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

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道德经》是子部,故A项错误;《楚辞》是文集,故B项错误;《汉书》属于史书,故C项错误;《中庸》是四书之一,是儒学经典著作,故D项正确。

答案:D3.《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与题干中“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合,故A项正确。

答案:A4.(2017·蚌埠市高三质检)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社会秩序B.强化中央集权C.构建平等社会D.缓和诸侯纷争解析: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故D项错误。

第24讲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义

第24讲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义

第24讲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知识体系][背史论术语](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2)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

这些学派的思想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3)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4)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传统儒学,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5)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提高了儒学地位;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知能强化课Ⅰ传统文化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1.背景2.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5.评价(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史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给我们的启示:允许学术自由,促进思想解放;允许人才流动,使其“择木而栖”;人民多谈国事,为对决策者提出批评意见和决策参考建议;定期开学术研讨会,各自取长补短。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_知识拓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及影响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_知识拓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及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及影响汉初,为了恢复社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实行无为而治、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净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后,社会经济已有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从政治上和思想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更适应汉武帝时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于是,汉武帝开始提倡儒学,“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而延聘“儒者数百人”,引起天下学士“靡然向风”。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召各地贤良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其中包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说:“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对《春秋》“大一统”思想加以发挥,认为政治法纪上的大一统,必须是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的建议立刻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并接受。

汉武帝下令正式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以儒学正式取代黄老,定为官方政治学说,实现了政治指导思想的转变。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指导下,在朝廷设五经博士。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和丞相公孙弘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

五经博士为教官,博士弟子为太学生。

太学生经过考试,合格的便可直接授官。

博士除参与有关政治活动外,其主要职责就是从事教育。

博士弟子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以儒家经学为教育内容的封建官学教育的开始。

儒学教育进而扩展到私学、蒙学和家庭教育各个领域,并且通过选士制度将培养出来的人才选拔到政府机构中来,这样,儒术就成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

由此结束了战国时期各种学派互相争鸣的局面,儒学正式取代了黄老之学,儒学独尊地位被确立起来,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有利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和封建大一统局面,因此,对维护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育思想
世界观
“仁”的基本出发点是____;实现“仁” 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目的是调 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强调等级和秩序
中庸。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达到中庸 的做法是“和而不同”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 苛政和任意刑杀
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 在官府”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 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学 以致用,温故而知新等
与时 俱进
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 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 “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 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根本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 原因 治的需要
返回
对汉代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 政治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
返回
NO.3 核心素养上高度
——比“传统”新一点
返回
聚焦主题(一)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返回
返回
返回
《墨子》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一同天下 (天下)定与一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一匡天下
返回
思维 升华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思维 升华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改革观 历史观 “法”“术”“势”相结合,主张君主要________,
政见 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
法治观 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返回
返回
NO.2 历史理解求深度
——比“初学”深一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宜宾测试)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这反映了当时( ) A.百家争鸣的结束B.思想兼容的走向
C.国家统一的实现 D.各种学派的诘难
解析:选B 百家争鸣的结束是在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故A项错误;《吕氏春秋》为杂家的代表著作,材料体现的是各家思想兼容的特点,故B项正确;国家统一的标志为秦朝的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故D项错误。

2.经史子集,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新唐书》载:“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下列属于“经”部的是( ) A.《道德经》 B.《楚辞》
C.《汉书》 D.《中庸》
解析:选D 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集:文集,即诗词汇编。

《道德经》是子部;《楚辞》是文集;《汉书》属于史书;《中庸》是四书之一的儒学经典著作,故D项正确。

3.《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 )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
解析:选A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与题干中“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合,故A项正确。

4.(2016·蚌埠质检)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社会秩序 B.强化中央集权
C.构建平等社会 D.缓和诸侯纷争
解析:选A 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

5.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

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
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解析:选D 孔子反对赵氏、季氏、田氏的做法,旨在维护落后的宗法等级秩序,反对社会变革,故D项正确。

6.《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韩非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

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材料表明( )
A.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
B.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
C.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D.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
解析:选A 材料“韩非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

皆原于道德之意”表明法家思想源于道家,故A项正确;西汉初期统治者推行“黄老之学”,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治国,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不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得出法家思想源于道家思想,但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7.秦汉时期,谶纬神学(一种宗教神学色彩的理论)一度流行。

在董仲舒看来,自然界的许多现象皆与社会政治有关,所谓“王者将兴,必有符谶。

”董仲舒的这一思想( )
A.有助于儒学走上正统地位
B.论证了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C.决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趋势
D.背离孔孟学说为士儒所不齿
解析:选A 董仲舒借用谶纬神学改造儒家思想,使之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从而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使儒学走上正统地位,故A项正确。

8.(2017·洛阳统考)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

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

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

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 ) A.宣扬“天人感应”的理论 B.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C.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解析:选D 君主自谴符合“天人感应”的理论,其主要意图是宣扬自己天子的地位,这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故D项正确。

9.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其相同点是( )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解析:选D 无论是秦焚书坑儒,还是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做法都是出于政治需求,以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来巩固统治,故D项正确。

10.(2016·佛山质检)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太学,置儒家的五经博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使之成为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正式途径。

由此可知汉代( ) A.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了新的变化
B.原始的民主思想彻底消失
C.知识分子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
D.孟子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
解析:选C 在中央设立太学,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重要途径,这必然加强了儒学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从而改变了知识分子的构成,故C项正确。

11.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以“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史记》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反映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