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践技能病例考题分析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助理)实践技能考试病例分析模拟题(001)

中医执业(助理)实践技能考试病例分析模拟题(001)

胃痛(湿热中阻证)齐某,男,24岁。

2009年6月19日初诊。

患者平素饮食不规律,嗜食辛辣,昨晚与朋友豪饮聚餐,今晨来诊时症见: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腹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胃脘疼痛为主症,诊断为胃痛。

患者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湿热中阻证。

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中医病症鉴别: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胃痛。

中医证候诊断:湿热中阻证。

中医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剂:清中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黄连12g、栀子12g、制半夏10g、茯苓12g、草豆蔻10g、陈皮10g、甘草6g3剂,水煎服。

每日1剂,早晚分服。

心悸(心虚胆怯证)张某,女,36岁。

2009年5月16日初诊。

患者平素胆怯,前天看到一场车祸,现症见: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弦。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心悸不宁为主症,诊断为心悸。

患者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弦,辨证为心虚胆怯证。

其病因病机为: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病例分析(辨证+方证)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病例分析(辨证+方证)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病例分析(辨证+方证)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病例分析(辨证+方证)背景:本病例分析是为了帮助中医执业医生提高辨证论治水平,通过辨证分析和方药选择来解决实际临床问题。

病历信息:患者:女性,年龄 45 岁主诉:寒冷、畏寒、四肢冰凉、腰膝酸痛现病史:患者近半年来出现寒冷症状,伴有畏寒、四肢冰凉,尤其在冬季更为明显。

同时还出现腰膝酸痛,活动时加重。

没有其他不适。

初步诊断:肾阳虚辨证分析:从症状分析来看,患者表现出寒冷症状、畏寒、四肢冰凉等,这些是肾阳虚的典型表现。

肾阳虚是由于肾脏功能减退导致机体阳气不足所引起的。

腰膝酸痛是肾阳虚的常见症状之一。

方证选择:温阳壮阳方方药组成:- 黄精 15g:补肾壮阳,温经散寒,提高机体阳气。

- 细辛 9g:温经散寒,温肾助阳,有助治疗寒冷症状。

- 枸杞子 12g:滋肾养肝,提高肾脏功能,补益身体。

- 巴戟天 12g:壮阳补肾,温肾助阳,常用于治疗肾阳虚症。

- 山药 20g:益气补肾,补中益气,有助于改善肾阳虚引起的症状。

临床应用:将以上方药按照比例配伍,加水煎煮服用,每日 2 次,每次一剂。

预后评估:通过温阳壮阳方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寒冷症状、畏寒和四肢冰凉感,同时也可以缓解腰膝酸痛。

预计在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会有所改善,身体会得到一定的恢复。

总结:中医执业医师在面对肾阳虚症状时,应通过辨证论治,选用适当的方药来治疗。

温阳壮阳方是一种常用的治疗肾阳虚的方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常考点—病例分析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常考点—病例分析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常考点—病例分析认真做下面几道题,体会一下做题思路。

消渴病案摘要:何某,男,42岁,教师。

2017年1月16日就诊。

患者平素多食辛辣,工作紧张,性情急躁易怒。

近半年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遂来就诊,苔黄,脉滑实有力。

请与瘿病相鉴别(助理不考)。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中医证候诊断:中消-胃热炽盛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患者以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痩为主症,中医辨病为消渴。

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为中消之胃热炽盛证。

有嗜食辛辣食物史,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

病位在肺胃肾,病性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中医类证鉴别:消渴与瘿病两者都有多食易饥,消痩。

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眼突,心悸,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

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中医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剂:玉女煎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生甘草3g,玄参10g,川牛膝15g,麦冬12g,生石膏l5g(先煎),生地黄15g,天花粉10g,栀子12g,黄连 9g,知母 9g。

3剂水煎服。

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肺痨病案摘要:李某,女,29 岁,公务员。

2017 年6 月7 日就诊。

患者近一个月来呛咳气急,痰少质黏,偶有咯血,血色鲜红,形体逐渐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夜寐盗汗。

遂来就诊。

舌质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请与肺痿相鉴别(助理不考)。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肺痨;中医证候诊断:虚火灼肺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呛咳气急,咯血,潮热,盗汗,形体逐渐消瘦为主症,中医辨病为肺痨。

偶有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夜寐盗汗,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辨为虚火灼肺证。

感受痨虫,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病例分析题解析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病例分析题解析
注意事项:注意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可行性等方面的评估
实例分析:结合具体病例,分析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进行优缺点比较
病因分析:针对患者病情,分析可能的病因,如感染、遗传、免疫等因素。
病机解析: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解释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过程。
诊断依据: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确定病 因和病机。 鉴别诊断:根据患者病情,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别,排除其他可能的诊 断。
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各种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多进行实践操作,积累临床经验,提高诊疗技能。 注重跨学科知识整合,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关注最新医学进展,及时更新知识储备。
关注考试大纲 的变化,及时 调整复习重点
和方向
关注考试时间 和地点的通知, 确保按时参加
考试
关注考试成绩 的发布,及时 了解自己的备
Part Three
常见病例类型:如感冒、咳嗽、 哮喘等
诊断依据:如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
治疗方案:如中药、针灸、推 拿等
药物使用:如中药的配伍与禁 忌
诊断依据不足: 需结合患者病史、 临床表现和实验 室检查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失误: 需注意相似疾病 的鉴别,避免误 诊
治疗方案不当: 应根据患者具体 情况制定个性化 治疗方案
解题技巧:熟练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了解常见证候、病因、病机等,能够根据病例信 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注意事项:注意病例的个体差异,避免机械套用理论
实例分析:结合具体病例,解析如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辨证分析
常见类型:针对某种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非药物治疗方案等
解题技巧:分析病例中患者的病情、病因、病理生理等,结合医学知识,选择合适的 治疗方案,并说明理由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真题解析【全三站】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真题解析【全三站】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真题解析【第一站】1号肺痨虚火灼肺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汤)(南北沙参、麦冬、玉竹、百合、百部、白及、生地、五味子、玄参、阿胶、龟板、冬虫夏草)与肺痿鉴别-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

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

若肺痨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候。

在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

2号便血脾胃虚寒(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灯心土,炮姜,白术,附子,甘草,地黄,阿胶,黄芩,白及,乌贼骨,三七,花蕊石)便血与痔疮鉴别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作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与内科所论之便血不难鉴别。

3号中风中脏腑脱证阴竭阳亡(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参附汤和生脉散)( 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山萸肉)与痉证鉴别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但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

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

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状。

4号咳嗽内伤咳嗽肺阴亏耗(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甘草,贝母,甜杏仁,桑白皮,地骨皮)咳嗽与咳喘的鉴别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5号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玉竹、甘草、大枣、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白薇)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鉴别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

【实践技能】中医中西医第一站病案分析经典例题与解析

【实践技能】中医中西医第一站病案分析经典例题与解析

【实践技能】中医中西医第一站病案分析经典例题与解析一、中医病例分析题1、病案(例)摘要:史某,女,50 岁,已婚,工人,2015 年 5 月 12 日初诊。

患者近半年月经不调,时有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

3 天前因劳作受风,出现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浊涕。

在家自服感冒清热冲剂,效果不明显。

现症: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咽痛,鼻塞,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数。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时行感冒相鉴别。

(助理不要求)答案解析:(1)中医疾病诊断:感冒中医证候诊断:虚体感冒-阴虚感冒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发热、微恶寒,鼻塞,咽痛为主症,诊断为感冒。

近半年月经不调,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又因劳受风,出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咽痛,鼻塞,干咳,少痰,头昏,心烦,舌红少苔,脉数辨证为虚体感冒-阴虚感冒。

年已五旬,肾阴不足,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而引发本病。

中医治法:滋阴解表方剂名称:加减葳蕤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玉竹12g、淡豆豉9g、桔梗9g、薄荷6g、前胡9g、沙参12g、门冬12g、甘草6g、牛蒡子9g。

3 剂,水煎服。

日一剂,早晚分服。

(2)中医类证鉴别: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他病,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而本病病情轻,少有传变。

2、病案(例)摘要:张某,女,32 岁,已婚,职员。

2015 年 9 月 10 日初诊。

患者平素情绪多变。

1 个月前开始出现精神抑郁,咽中如有物梗塞。

现症: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自觉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舌苔白腻,脉弦滑。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虚火喉痹相鉴别。

(助理不要求)答案解析:(1)中医疾病诊断:郁证中医证候诊断:痰气郁结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为主症,诊断为郁证。

中诊实训报告病例分析题

中诊实训报告病例分析题

一、病例简介患者,男,32岁,已婚,工人,居住地:某市。

患者因“反复咳嗽、咳痰3个月,加重1周”入院。

患者3个月前开始出现咳嗽、咳痰,以干咳为主,无痰或少痰,伴有咽痒,偶有胸痛。

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支气管炎”,给予抗感染、止咳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未彻底治愈。

1周前,患者咳嗽、咳痰症状加重,伴有发热、乏力,体温最高达38.5℃,遂来我院就诊。

二、中医诊断1. 证候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脉表现,中医诊断为:(1)证型:肺燥咳嗽(2)证候:咳嗽,干咳为主,无痰或少痰,咽痒,偶有胸痛,发热,乏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 病机分析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患者长期咳嗽,肺阴受损,肺燥津伤,肺失润降,故出现干咳、咽痒;肺络受损,故有胸痛;热邪侵袭,故发热、乏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热象。

三、治法及方药1. 治法:滋阴润肺,清热止咳2. 方药:(1)基本方: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 15g,麦冬 15g,玉竹 10g,天花粉 10g,桑白皮 10g,杏仁 10g,桔梗 10g,炙甘草 6g。

(2)加减:发热明显者,加金银花 15g、连翘 10g;乏力明显者,加黄芪 15g;咳嗽明显者,加川贝母 10g、枇杷叶 10g。

四、治疗过程及疗效患者入院后,按照中医诊断及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具体如下:1. 第1周:患者给予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配合抗感染、止咳等对症治疗。

治疗期间,患者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减轻,发热、乏力等症状有所缓解。

2. 第2周:患者继续给予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症状进一步改善,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减轻。

3. 第3周:患者咳嗽、咳痰症状基本消失,体力恢复,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热象明显改善。

4. 第4周:患者症状完全消失,舌脉正常,复查肺部CT,未见异常。

患者痊愈出院。

五、总结本病例患者为肺燥咳嗽,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给予滋阴润肺、清热止咳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具有个体化、整体观的特点,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病案分析-1.中医内科学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病案分析-1.中医内科学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病案分析-1.中医内科学[问答题]1.病例摘要:张某,男,58岁,已婚,工人。

患者3年来常于秋冬之际出现咳嗽咯痰,伴胸闷不适。

3日前受凉后出现(江南博哥)咳嗽、咯痰,伴低热,自行服用止咳化痰药物,热退。

但患者咳嗽加重,并出现喘息胸闷,不能平卧,前来就诊。

目前患者咳喘胸闷,平卧困难,咯痰量多,色白、质黏,咯吐不利。

脘痞纳呆,时感呕恶,口黏,大便溏。

舌淡,苔白腻厚,脉滑。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胀相鉴别。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主诉:咳嗽、喘息伴胸闷间断发作3年,加重3日。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咳嗽、喘息伴胸闷间断发作3年,加重3日,故诊断为喘证。

脾失健运,积湿成痰,复感外邪,痰浊干肺,肃降失职,故咳喘胸闷、咯痰量多;痰湿中阻,脾胃不和,故脘痞、呕恶、便溏、口黏。

舌淡,苔白腻厚,脉滑亦为痰浊阻肺之象。

辨证为痰浊阻肺。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喘证与肺胀相鉴别:肺胀为多种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以喘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为临床特征,喘仅是肺胀的一个症状。

喘证则以喘促、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但喘证日久可致肺脾肾三脏虚损,发展为肺胀。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喘证中医证候诊断:痰浊阻肺证中医治法:化痰降逆方剂: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问答题]3.病例摘要:刘某,女,52岁,已婚,工人。

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伴少量咯血,经肺部CT及痰检诊断为"肺结核",给予抗痨药物治疗。

患者目前仍时有咳嗽,偶有痰中带血,遂前来就诊。

症见:间断咳嗽,气短声低,痰中偶有带血,面色(白光)白,晚间盗汗,神疲倦怠,纳差,二便可。

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虚劳相鉴别。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病例分析(辨证+方剂)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病例分析(辨证+方剂)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病例分析(辨证+方剂)案例描述病人是一位45岁女性,主要症状包括头痛、眩晕以及失眠。

头痛为重痛,经常发生在额部和前部,疼痛持续时间较长。

眩晕表现为头晕、眼花,行走时容易摔倒。

失眠严重,每夜只能入睡数小时,早醒且难以再次入睡。

病情分析根据病人的症状描述,可以初步判断为肝阳上亢、肾精亏虚所致。

头痛和眩晕多见于肝阳上亢,而失眠则是肾精亏虚的常见症状。

辨证施治辨证分析根据病人的症状,可辨证为肝阳上亢、肾精亏虚型。

- 肝阳上亢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

可使用平肝降阳的药物。

- 肾精亏虚主要表现为失眠。

可使用滋补肾精的药物。

中药处方方剂:柴胡犀角枳壳汤柴胡犀角枳壳汤组成:- 柴胡 10g- 犀角 10g- 枳壳 10g- 甘草 5g用药解释:- 柴胡:疏肝解郁,平肝降阳。

- 犀角:清肝热,平肝降火。

- 枳壳:疏肝解郁,平肝降阳。

- 甘草:调和药性,调理脾胃。

用药原则- 柴胡、犀角、枳壳具有平肝降阳的作用,可调节肝阳上亢症状。

- 甘草调和药性,缓解苦寒之性。

治疗方案每日一剂,饭后温服。

食疗建议除药物治疗外,饮食上应避免辛辣刺激及油腻食物,多摄入补肾养血的食物,如黑豆、乌鸡、枸杞等。

注意事项- 患者应按时服药,并注意个人卫生。

- 如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结论本病例分析了一位头痛、眩晕、失眠的女性患者,初步判定为肝阳上亢、肾精亏虚所致。

给出了针对性的中药处方和食疗建议。

患者应按医嘱服药,并注意个人卫生,及时就医如有需要。

中医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病例分析(14)

中医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病例分析(14)

急性胰腺炎(腹痛)胰酶被激活后胰组织的自身消化
A病机:气滞,湿热,积热壅阻中焦,气机不利,不通则痛。

病位在脾胃,与肝胆相关,暴饮暴食,酗酒过度,情志失调,蛔虫窜扰等导致气机郁滞PPkao 考试网
B诊断:剧烈持续的上腹疼痛,恶心呕吐,轻度发热,上腹压痛,血清和尿淀粉酶显著升高>500U ,白细胞计数升高
C鉴别: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长期溃疡史,突然上腹剧痛,迅速扩散至全腹,肌紧张,肝浊音界消失,X线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D西医治疗:监护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尿量,腹部动态。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休克,抑制胰腺分泌,1)禁食,胃肠减压 2)生长抑素抑制胰腺分泌奥曲肽 3)抑制胃酸分泌雷尼替丁 4)解痉镇痛山莨菪碱肌注 5)抗感染左氧氟沙星6)抑制胰酶活性抑肽酶重症并发脓肿等需要手术
E中医证型:
肝郁气滞证—疏肝利胆,行气止痛—小柴胡汤(生芩柴草大夏人)
肝胆湿热证—清利肝胆湿热—清胰汤合龙胆泻肝丸(柴芩芒胡元大芍木+龙车通黄山当地泻柴草)
肠胃热结证—通腑泄热,行气止痛。

—大承气汤(黄厚枳实硝)。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病案分析-2.中医外、妇、儿科学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病案分析-2.中医外、妇、儿科学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一病案分析-2.中医外、妇、儿科学[问答题]1.涂某,女,48岁,已婚,农民。

2015年8月23日初诊。

患者有盆腔炎症病史。

1年前遭遇车祸导致下(江南博哥)肢骨折后长期卧病在床。

3月前感带下量减少,阴中干涩痒痛。

未经治疗。

现症:带下量少,阴部干涩灼痛,伴阴痒,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烘热汗出,烦热胸闷,夜寐不安,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中医疾病诊断:带下病(带下过少)。

中医证型诊断:肝肾亏损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带下量减少,阴中干涩痒痛3月为主症,有盆腔炎症病史,辨病为带下病(带下过少)。

现症见带下量少,阴部干涩灼痛,伴阴痒,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烘热汗出,烦热胸闷,夜寐不安,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肝肾亏损证。

肝肾亏损,血少津亏,阴液不充,任带失养,不能润泽阴窍。

治法:滋补肝肾,养精溢血。

方剂名称:左归丸加知母、肉孜蓉、紫河车、麦冬。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熟地黄24g,山药12g,枸杞12g,山茱萸12g,川牛膝9g,鹿角胶12g(烽化兑服),龟板胶12g(烂化兑服),菟丝子12g,知母12g,肉菽蓉10g,紫河车3g,麦冬12g o7剂,水煎服。

日1剂,早晚分服。

[问答题]2.病例摘要:陈某,女,36岁,已婚。

患者1年前出现右侧乳房间断胀痛,可触及乳房肿块。

在当地医院B超提示〃乳腺囊性增生〃。

平素善郁易怒,时有胸闷、胁胀,眠不实。

纳谷不香。

二便尚可。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乳岩相鉴别。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主诉:乳房肿块伴疼痛1年。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双侧乳房均出现肿块,伴疼痛,与情绪相关,故诊断为乳癖。

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血瘀滞,痰凝瘀血阻于乳络,故致乳房肿块,伴疼痛;肝郁不舒,故胸闷胁胀,善郁易怒,眠不实;肝木克土,脾失健运,故见纳谷不香。

中医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中医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中医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一、案例分析题案例一:患者,男性,45岁,自述近一个月来常感胸闷、心悸,伴有头晕、乏力。

患者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询问病史,患者有长期熬夜、工作压力大的情况。

问题:1. 根据患者的描述,分析其可能的中医病机。

2. 请提出相应的中医治疗原则和方法。

3. 列出适合患者的中医食疗方案。

案例二:患者,女性,35岁,主诉为长期失眠,多梦,易醒,伴有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

患者面色少华,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患者自述工作压力大,情绪波动明显。

问题:1. 请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其中医辨证类型。

2. 推荐适合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法。

3. 提供一些有助于缓解患者症状的日常生活建议。

二、答案案例一答案:1. 患者可能的中医病机为气血两虚,心脾不足。

长期熬夜和工作压力大导致气血生化功能受损,心血供应不足,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

2. 中医治疗原则应为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可采用归脾汤或八珍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3. 食疗方案推荐食用红枣、桂圆、黑芝麻等补血食品,同时配合适量的运动和保证充足的休息。

案例二答案:1. 患者的中医辨证类型为肝郁脾虚,心肾不交。

工作压力大和情绪波动导致肝气郁结,脾虚不运,心肾失交,出现失眠、多梦等症状。

2. 推荐的治疗方法包括疏肝解郁、健脾养心、交通心肾。

可采用逍遥散、甘麦大枣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3. 日常生活建议包括: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瑜伽、冥想等;饮食上可多食用莲子、百合等安神食品。

三、评分标准1. 对病机的分析是否准确,逻辑是否清晰。

2. 治疗原则和方法是否符合中医理论,是否针对病机进行治疗。

3. 食疗方案和生活建议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第一站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第一站

治法:调摄冲任。
方药: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常用药物如仙灵脾、当归、白芍、巴戟天、
肉苁蓉、制香附、郁金、天冬、贝母、知母。
第一站 008
病案分析:
1.患者女性,53 岁。平素忧思抑郁,今日情绪刺激后出现呼吸短促,吸
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伴心悸,失眠。苔薄,
脉弦。
2.患者男性,学生,19 岁。昨晨开始出现腹部疼痛,4 小时前转移至右
9
证机概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常用药:南沙参、北沙参、麦冬、玉竹、百合、百部、白及、生地、五
味子、玄参、阿胶、龟甲。
2、风热肠燥证
证候: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
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凉血怯风。
克。多有肝浊音界消失,X 线透视或摄片多有腹腔游离气体。如诊断有困难,
可行诊断性腹腔穿刺检査。
第一站 005
病案分析:
1.哮-寒包热;
2.痔疮-脾虚气陷
解析:1、寒包热哮证
主症: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
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
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证机概要: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10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代表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瓜蒌、薤白、半夏、胆南星、竹茹、人参、茯苓:甘草、石菖
蒲、陈皮、枳实。
2、肝郁痰凝证
证候: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
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苔薄黄,脉弦滑。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病例分析:胸痹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病例分析:胸痹

男,40岁,胸闷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2天。

患者近3年来,反复发作性胸部疼痛、胸闷不适。

昨⽇因⾼兴,过量饮⾷⽽诱发胸部疼痛,疼痛剧烈,胸闷如窒,痛引肩背,表情焦虑,同时伴有⽓喘短促,肢体沉重,休息5分钟后可缓解。

病⼈形体肥胖,痰多,平素喜嗜⾷肥⽢厚味。

查体:T:36.7℃,P:115次/分,R:23次/分,BP:120/80mmHg,⾆淡,苔浊腻,脉滑。

⼼电图⽰:Ⅱ、Ⅲ,aVF S-T段下移,T波倒置。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
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故胸闷如窒⽽痛;阻滞脉络,故痛引肩背;⽓机痹阻不畅,故见⽓短喘促;脾主四肢,痰浊困脾,脾⽓不运,故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均为痰浊壅阻之征。

西医诊断依据:
1.胸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剧烈,常放射⾄肩背。

2.疼痛可在休息后缓解
3.⼼电图⽰:Ⅱ、Ⅲ,aVF S-T段下移,T波倒置。

⼊院诊断:
中医诊断:胸痹--痰浊壅塞
西医诊断:⼼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脏病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药:栝蒌薤⽩半夏汤加减。

栝蒌30g 薤⽩10g 半夏9g 陈⽪15g 茯苓15g ⽢草3g
服法:三剂,⽔煎服。

⽇⼀剂,早晚分服。

实践技能真题再现答案第一站病例分析

实践技能真题再现答案第一站病例分析

第一部分实践技能真题再现答案第一站病例分析案例一【参考答案】1.中医疾病诊断:胸痹中医证候诊断:气阴两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胸痛为主症,诊断为胸痹。

现症见胸闷胸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头晕目眩,口干,二便调,夜寐安,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辨证为气阴两虚证。

患者年老体虚,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心胸。

中医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剂: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党参10g、黄芪15g、麦冬10g、五味子10g、炒白术10g、茯苓15g、当归15g、白芍10g、丹参10g、川芎15g、炙甘草10g。

三剂,水煎服。

日一剂,早晚分服。

2.中医类证鉴别:本病与悬饮相鉴别,二者都可见胁肋疼痛,后者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案例二【参考答案】1.中医疾病诊断:肠痈中医证候诊断:湿热内蕴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饮酒多食肥甘,导致运化失职,糟粕积滞,渐生湿热,湿热内蕴,瘀滞不散,热盛肉腐则成肠痈;痈阻肠道,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见右下腹剧痛;湿热内蕴,而见发热;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数,为湿热内蕴之象,湿热内蕴、气滞血瘀。

中医治法:行气祛瘀,通腑泄热。

方剂:大黄牡丹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大黄(后下)6g、丹皮12g、桃仁12g、蒲公英30g、芒硝(冲服)6g、红藤30g 紫花地丁30g、连翘15g、玄胡索15g、金银花12g、甘草6g三剂,水煎服。

日一剂,早晚分服2.中医类证鉴别:肠痈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

初期腹痛多起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

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恶心暖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

第二站基本操作技能1.【参考答案】该方法又称袖带加压法。

中医技能实践真题答案解析

中医技能实践真题答案解析

中医技能实践真题答案解析近年来,中医技能实践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

中医技能实践作为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不仅考核学生对中医理论的掌握程度,更考察其在实际操作中的能力。

本文将对中医技能实践真题的答案进行解析,希望能对广大中医学子有所帮助。

第一题是“请解释中医四诊中的观察部位、观察内容及观察要点”,这是中医技能实践中最基础且关键的题目之一。

在四诊中,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都是观察病情的重要手段。

观察部位可以包括面色、舌苔、舌体、目色、唇色等。

观察内容包括面容是否红润、舌苔的颜色和湿润程度、目光是否有神等。

观察要点在于全面细致地观察病人的身体状况,为后续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

第二题是“什么是中医药的治则治法?”中医药的治则治法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的特点、病位病性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治法是指治疗方法的具体操作。

治则治法包括辨证施治、用药取穴等内容。

辨证施治是指根据中医四诊方法,将疾病归纳为不同的证候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用药取穴是根据草药性味归经和穴位的功能特点,选用相应的药物和穴位进行治疗。

第三题是“请简述中医针灸的原理和操作要点。

”针灸是中医技能实践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针灸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操作要点包括主动、准确、稳定。

主动是指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调整好位置、深度和力度,刺激穴位。

准确是指要准确地找到穴位,避免刺错或偏离穴位。

稳定是指在插针过程中要保持手稳定,避免伤及病人。

第四题是“中药煎煮的原理和操作要点是什么?”中药煎煮是中药制剂的一种常见方法。

中药煎煮的原理是通过加热,将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出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煎煮的操作要点包括先煎后煮、火候把握、炖煮时间等。

先煎后煮是指将药材事先煮沸,煮出长时间浸泡中的药液,然后将药渣去除,再加入其他药材。

中医试题案例分析及答案

中医试题案例分析及答案

中医试题案例分析及答案近年来,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为了促进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中医试题也成为考核中医医生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道中医试题案例,探讨中医的理论基础,同时给出相应的答案。

案例:王先生,35岁,因反复胃脘疼痛、呕逆、食欲不振,伴腹胀腹痛、大便溏泄已两年,曾就诊于多个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功能性肠病等。

身体虚弱,面色苍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请分析该病例并回答以下问题:1. 根据以上病症表现,中医诊断中常用的“六经辩证”中属于哪一经?答:根据病症表现,患者主要症状为胃脘疼痛、呕逆、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溏泄,面色苍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这些症状属于“阳明经”范畴。

2.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结合该案例,该患者属于哪种中医证型?答:根据患者的病症,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呕逆、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溏泄,面色苍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结合这些表现,可初步判断该患者属于“脾胃虚寒”证型。

3. 请结合所学的中药理论,给出相应的中药方剂选项。

答:对于脾胃虚寒证,可以选用温中益气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4. 请给出方剂的组成和功效。

答:四君子汤的组成为: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具有益气健脾、温中止泻的功效。

理中丸的组成为:枳壳、白术、生姜、干姜、大黄、甘草。

具有温中行气、理气止痛的功效。

5. 除中药外,中医在治疗胃肠病方面还有哪些治疗方法?答: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在治疗胃肠病方面还常常采用针灸、推拿按摩、艾灸等物理疗法,并且根据具体病情还会结合饮食调理和中医养生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通过以上分析和回答,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在诊断和治疗胃肠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相信随着对中医的深入研究和应用,中医在现代医学中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上仅为案例分析,具体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和确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张某,女,28岁。

2011年1月6日初诊。

患者昨日连夜从外地归来,感寒不适,现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时流清涕,咽痒,咳嗽,舌苔薄白,脉浮紧。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风温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恶寒,发热,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咽痒,咳嗽,脉浮为主症,诊断为感冒。

患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时流清涕,咽痒,咳嗽,舌苔薄白,脉浮紧,辨证为风寒束表证。

其病因病机为: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中医病症鉴别: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感冒。

中医证候诊断:风寒束表证。

中医治法:辛温解表。

方剂:荆防达表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3剂,水煎服。

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张某,女,28岁。

2011年1月6日初诊。

患者昨日连夜从外地归来,感寒不适,现症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伴见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咳喘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咳嗽、咯痰为主症,诊断为咳嗽。

患者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伴见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辨证为风寒袭肺证。

其病因病机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中医病症鉴别: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咳嗽。

中医证候诊断:风寒袭肺证。

中医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剂: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麻黄、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3剂,水煎服。

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张某,女,28岁。

2011年1月6日初诊。

患者昨日连夜从外地归来,感寒不适,现症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形寒怕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浮紧。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喘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喉中哮鸣有声为主症,诊断为哮病。

患者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形寒怕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浮紧,辨证为冷哮证。

其病因病机为: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中医病症鉴别: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哮病。

中医证候诊断:冷哮证。

中医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剂:射干麻黄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麻黄、射干、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大枣、甘草3剂,水煎服。

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张某,女,28岁。

2011年1月6日初诊。

患者昨日连夜从外地归来,感寒不适,现症见: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伴有头痛,恶寒,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哮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为主症,诊断为喘证。

患者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伴有头痛,恶寒,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辨证为风寒壅肺证。

其病因病机为: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中医病症鉴别: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喘证。

中医证候诊断:实喘之风寒壅肺证。

中医治法:宣肺散寒。

方剂: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麻黄、紫苏、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菀、白前3剂,水煎服。

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王某,男,28岁。

2010年10月19日初诊。

患者自2个月以来,经常出现干咳,有时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见少量盗汗,伴有疲倦乏力,纳食不香,皮肤干灼,口干咽燥,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肺痿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为主症,诊断为肺痨。

患者干咳,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见少量盗汗,皮肤干灼,口干咽燥,疲倦乏力,纳食不香,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辨证为肺阴亏损证。

其病因病机为: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中医病症鉴别:肺痨与肺痿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

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

若肺痨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候。

在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肺痨。

中医证候诊断:肺阴亏损证。

中医治法:滋阴润肺。

方剂:月华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白及、百部3剂,水煎服。

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李某,女,36岁。

2009年5月16日初诊。

患者平素胆怯,前天看到一场车祸,现症见: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弦。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心悸不宁为主症,诊断为心悸。

患者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弦,辨证为心虚胆怯证。

其病因病机为: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中医病症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

但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心悸。

中医证候诊断:心虚胆怯证。

中医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剂:安神定志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龙齿(先煎)、酸枣仁、远志、茯神、党参、茯苓、山药、天冬、五味子、石菖蒲、朱砂(冲服)3剂,水煎服。

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赵某,男,41岁。

2009年4月27日初诊。

患者平素常因生气或劳累后出现胸闷疼痛,5分钟前和妻子生气后出现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且痛引肩背,伴有胸闷,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悬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心胸疼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且痛引肩背为主症,诊断为胸痹。

患者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有胸闷,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辨证为心血瘀阻证。

其病因病机为: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中医病症鉴别: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

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胸痹。

中医证候诊断:心血瘀阻证。

中医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牛膝、当归、生地、降香、郁金 3剂,水煎服。

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赵某,男,66岁。

2010年12月30日初诊。

患者平素急躁易怒,最近月余经常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

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一时性失眠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不寐,且连续3周以上为主症,诊断为不寐。

患者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辨证为肝火扰心证。

其病因病机为:肝郁化火,上扰心神。

中医病症鉴别: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

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不寐。

中医证候诊断:肝火扰心证。

中医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包煎)、当归、生地、柴胡、甘草、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灵磁石(先煎)3剂,水煎服。

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孙某,女,49岁。

2010年12月4日初诊。

患者素有癎病病史,最近三个月发作日益频繁,现症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中风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素有癎病病史,最近三个月发作日益频繁,以此为主症,故诊断为癎病。

患者癎病反复发病,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辨证为心脾两虚证。

其病因病机为:癎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

中医病症鉴别:典型发作痫病与中风病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等,但癎病有反复发作史,发时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作怪叫声,可自行苏醒,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而中风病则仆地无声,昏迷持续时间长,醒后常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