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社会形态演进的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 引言人类社会是指由人类组成的具有一定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的系统。
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规律与特征。
本文将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2.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相对不可阻挡的内在动力,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先进的形式演进。
2.2 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不断演进的趋势。
这种演进表现为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例如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随着时代的推移,一种社会形态逐步被另一种所取代。
2.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力的总和,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等。
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制度。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基础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二者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4 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社会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社会进步体现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等。
随着社会进步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组织形式也随之改善和提升。
3. 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通过深入了解社会发展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使社会变革更加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其次,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可以指导国家和社会的治理。
了解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社会治理更加有效,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此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还可以对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所谓社会形态,就是指导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在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下,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依次更替、不断演进,形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关于社会形态的演进顺序,马克思有两种说法.一是在1859年的《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码、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人们就依此概括出社会形态演进的“五形态”说,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选择性是指历史运动按规律行进过程中,历史主体有目的意识进行行创造、超越,体现出社全形态更替的跨越性、合目的性的一面,这是由社会基本矛盾中反作用一面,即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决定的.它使社会形态的更替符合人类的目的,表现出历史的选择性.一般规律:1.20世纪中叶在中国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而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对历史必然性和本国特点以及国际环境的把握基础上,在历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做出的最佳选择,是一次伟大的历史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历史的选择并不是对历史决定性的否定,因为人们通过历史选择活动而实现的对某种社会形态超越是有限度的,而无法超越在这种社会形态内形成的生产力.2.俄国二月革命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下一步怎么走?当时绝大多数人,包括布尔什维克党的多数领导人都主张继续搞民主革命.加米涅夫,甚至斯大林都曾主张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不是偶然的.四月初列宁回国,在欢迎会上他喊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万岁!”的口号,这真是个晴天霹雳.对此各界人士有不同的反应,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表示不理解.记得那时党内就有人反对列宁提出的主张立即转入社会主义革命的“四月提纲”,《真理报》在发表“四月提纲”时声明:“至于列宁同志的总公式,那是我们所无法接受的,因为它的出发点是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业已结束,指望这一革命立即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党内的反对意见姑且不提,那是个认识问题,包括加米涅夫在内的党内领袖不久都转变了立场.我要说的是象普列汉诺夫这样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著称的人物,他把列宁的主张称之为“梦话”,宣称“俄国历史上还没有磨出烙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他是认为俄国尚未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前提吧!正是这样.他在五月二十日写道:“社会主义制度至少要以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为前提:一、生产力(所谓技术)高度发展;二、国内劳动居民具有极高的觉悟水平.”而俄国当时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另一个著名的孟什维克苏汉诺夫曾去车站迎接列宁回国,还参加了接着举行的欢迎会.他后来在《革命札记》一书中记述了这整个场面,并评论了列宁发表的讲话. 3.美国内战:Civil War,U.S.1861年4月~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美国内战.北方领导战争的是资产阶级.在南方,坚持战争的只是种植场的奴隶主,他们进行战争的目的是把奴隶制度扩大到全国, 而北方资产阶级的目的在于打败南方,以便恢复全国的统一.19世纪中叶,北部自由劳动制度与南部奴隶制度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南部奴隶制度成为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南北之间的斗争在西部土地的争夺中表现得最为激烈.19世纪上半叶在美国领土向西扩张的过程中,在西部接连成立新的州.但是每当新州成立之际,就发生在该州内容许或禁止奴隶制存在的斗争.北方资产阶级和农民主张在新州内禁止奴隶制度,要求把新州确定为自由州.南方奴隶主则力图把奴隶制扩大到西部,主张把新州确定为蓄奴州,奴隶主利用其在美国国会及政府中的统治地位,连续取得胜利,激起北方广大人民的愤慨.1854年在北方成立了美国共和党.同年,南方奴隶主企图用武力把奴隶制扩张到堪萨斯州,于是在堪萨斯州爆发了西部农民与来自自由州的移民反对南方奴隶主的武装斗争,斗争持续到1856年,揭开内战的序幕.1857年奴隶主又企图把奴隶制扩展到美国全部领土上去.从而导致约翰·布朗起义.特殊形式:例如,中国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却无法超越自己落后的生产力,更无法超越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因此,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根本任务.否则,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就无法巩固,社会主义建设就无法顺利进行.名言论证: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产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中国历史和现状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总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常规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常规性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殊性则反映出不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两者之间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由此推动整个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汇编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 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前进性与 曲折性的统一。
•1、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 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 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是 从低级社会形态演进到高 级社会形态。社会发展过 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 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 进的.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 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 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指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 态做出的历史选择。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 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 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虽要受到自己目的的 驱使和制约,但是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 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 性 表现为: 一是一种新社会制度 取代旧社会制度,往往 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 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 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 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 不充分的地方突破。 二是在社会进步发展 过程中,社会形态更替 的反复甚至倒退,是时 常出现的 。
前进性与曲折性பைடு நூலகம்统一
•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某 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 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 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 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 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 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 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 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 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 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 证的,不科学的,在理 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 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 论上是不正确的! 了,没有用了,失败了。哪 列宁 有这回事! •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形态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形态理论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理论旨在分析和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社会形态的特征与演变规律。
本文将从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概念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组织形式和发展阶段。
社会形态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演进形成的。
在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基础起着决定作用,而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的表现和反映。
二、社会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1.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早阶段,以末端共产主义为特点。
在这个阶段,人们以狩猎、采集为生产方式,共同生活在原始公社中,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2.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农业文明发展的产物,以奴隶制和农业生产方式为特征。
在这个阶段,劳动者被剥夺自由,成为奴隶,而奴隶主成为社会的统治者。
3.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以封建地主经济和封建等级制度为特征。
在这个阶段,封建地主通过剥削农民,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家族私有制。
4.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社会形态,以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经济为特征。
在这个阶段,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通过剥削无产阶级实现利润最大化。
5.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形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特征。
在这个阶段,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建立工人阶级专政,实现了生产关系的社会化。
6. 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最高阶段的社会形态,以共产主义为特征。
在这个阶段,人们将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原则,即“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三、社会形态理论的实践意义社会形态理论对我们认识和改变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状况,为我们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社会形态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和问题所在,为我们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
势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它强调了历史的物质基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起的。
这种观点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社会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过程,是由人类社会内在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通过对社会形态的变迁和经济发展的分析,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例如,生产力的发展会催生新的生产关系,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向着更高级的形态发展的。
社会的发展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向着更加高级的形态演进。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继封建主义之后发展的一种阶段,而社会主义是其后的必然趋势。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社会发展的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社会的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历史唯物主义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揭示了社会内在的矛盾和动力,指引着社会向着更加公正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的发展脉络,推动社会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普遍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普遍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普遍规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影响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阶级斗争规律: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阶级斗争的结果是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社会形态发展规律:社会形态是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社会形态发展规律是指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和规律。
5.人类解放规律:人类解放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它是指人类从各种压迫和剥削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由、平等、民主和繁荣的社会。
这些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 义关于社 会形态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分析社会形态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形态的理论分析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主要指社会的生产关系总和,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等。
例如,在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依附于地主进行劳动,成果大部分被地主剥削,这种生产关系构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意识形态和制度设施。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社会形态的演进是有其内在规律的。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产生,从而导致了阶级的出现,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的人身和劳动成果,奴隶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
封建社会相较于奴隶社会,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但仍然受到封建地主的剥削。
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资本主义社会以雇佣劳动为基础,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带来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
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按需分配,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还强调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社会是一个复杂而活跃的系统,不断发展和变化。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社会发展普遍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律。
这些规律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趋势,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的发展不是均衡的,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经济领域,一些地区和产业发展迅速,而一些地区和产业则相对滞后。
在社会领域,一些群体享有较高的福利和权益,而另一些群体则面临着贫困和不公平的待遇。
这种不平衡性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社会发展具有不可逆性。
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旦社会发生了某种变革,很难逆转。
社会制度的变革、科技的进步、文化的演变等都是社会发展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例如,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社会发展的不可逆性要求我们在社会变革中把握时机,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
不同社会具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社会发展的路径也各不相同。
例如,西方国家强调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而东方国家则注重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
这种多样性使得社会发展具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也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社会发展具有渐进性。
社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社会变革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和多个阶段,不同的社会问题也需要通过渐进的方式来解决。
例如,解决贫困问题、实现社会公平需要一个长期的努力和改革过程。
渐进性要求我们保持坚定的信心和毅力,推动社会发展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社会发展具有相互依存性。
不同的社会成员、不同的群体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社会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和推动,没有任何一个群体可以独自完成社会的发展。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每个个人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过程,其中存在一些规律。
虽然这些规律并非绝对,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下面将从生产方式变革、阶级斗争、科技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生产方式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它代表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组织方式。
历史上,农耕社会、手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不同生产方式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人类从农耕社会迅速转向工业社会,改变了生产力的性质和方式,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之一其次,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规律。
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对抗。
历史上,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社会变革的驱动力。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相互交织,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发展。
甚至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还是性别矛盾,都是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三,科技革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另一个规律。
科技革命代表了人类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如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科技革命催生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历史的演进。
科技革命使得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社会主义革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又一规律。
社会主义革命旨在消除剥削和压迫,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历史上,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中国等国家取得了重大胜利,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最终解决社会的剥削和阶级压迫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总之,社会历史发展具有生产方式变革、阶级斗争、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等规律。
准确把握社会形态演进的规律[权威资料]
准确把握社会形态演进的规律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理论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演进一般进程的概括,但在马克思的文献中,五种社会形态不是“依次演进”,而是“相继更替”。
马克思“五形态论”所揭示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具体图式,既不是单线论,也不是多线论,而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类”规律与各个民族或国家具体道路的辩证统一。
对此,必须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给予准确把握。
〔关键词〕社会形态演进,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历史规律,科学方法〔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1-0076-04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用以研究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范畴。
多年来,学界围绕“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所展开的种种争议,虽然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但对于马克思“五形态说”的真实性、科学性,“三形态”与“五形态”的关系以及人类发展的“单线论”与“多线论”等诸多重大问题的质疑和存疑,深深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与自觉,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
对此,需要我们在辨正马克思“五形态说”遇到的批评和质疑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理论所揭示的历史规律与具体发展道路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批评与质疑的辨正社会形态演进的一般进程原理,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这一原理,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下,是一个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
对此,马克思曾从多维视角将其划分为“两阶段”、“三阶段”和“五阶段”等。
其中经济社会形态的“五阶段”划分,即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便是人们通常所说“五种社会形态理论”。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 度确立
为了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西方国家相继爆发 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资 本主义制度。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快速 发展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 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西方国家成为 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
多元化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第三世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多元化发展模 式,包括经济多元化、政治多元化等,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05 当代启示与意义
深化对社会形态更替规律认识
深入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各国应该超越文明、种族、宗教、地域等差异,共同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加强 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实践
各国应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实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贡献力量。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 推动全球治理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改良是指在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进行渐进式的改革和调整,以 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
02
改良道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作用,如缓解经济危机、
改善民生、推动政治民主化等。
改良道路需要统治阶级的自觉和主动,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广泛
03
参与和支持。
民族独立运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影响
1
民族独立运动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 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一、社会形态的概念及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指导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做出了深刻的阐述。
社会形态的概念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中,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总和以及其上层建构。
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表现方式。
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生产力的差异、生产关系的特点以及上层建筑的组成。
二、社会形态的发展历史1.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原始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起源阶段,人们以采集、狩猎为生,共同生活、劳动和分配。
在这个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是共享的,个人没有私有财产,不存在剥削和压迫。
2.奴隶社会形态奴隶社会是古代社会的主要表现形态。
在奴隶社会中,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劳动分工趋于细化。
奴隶成为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他们失去了自由地位,被奴隶主经济上剥削和政治上压迫。
3.封建社会形态封建社会是奴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中间形态。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通过占有和控制土地实现经济剥削。
封建主义中存在着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直接统治关系。
4.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资本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主要表现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成为主导,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剥削雇佣工人实现利润。
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
5.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消除阶级和私有制,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实现物质财富的公平分配。
三、社会形态的转变及发展规律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之一。
社会形态的转变和演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形态的变革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密切相关。
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时,社会形态的转变就会发生。
社会规律与社会形态
社会规律与社会形态社会规律和社会形态是一个社会运行的两个重要方面。
社会规律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并具有普遍性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定,而社会形态则是指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的总体表现。
社会规律与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紧密联系。
一、社会规律的作用与运行机制社会规律是指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中客观存在的一种联系规律。
作为社会运行的基础,社会规律决定着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结构的组织方式。
例如,生产力发展规律决定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分工合作规律决定了社会职能分工的模式。
社会规律既是人们长期生活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产物。
社会规律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规律的客观存在与社会成员的意识和行为相互作用。
社会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社会成员的意识和行为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来以不同的方式对社会规律进行反作用。
二是社会规律的内部联系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社会规律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来形成社会系统和社会网络。
社会规律与外部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社会规律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调整和变化。
因此,社会规律的运行机制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
二、社会形态的演变与影响因素社会形态是指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体表现。
社会形态的演变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阶段。
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一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能力的改善,从而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演进。
例如,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出现,都对社会形态的演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是社会关系的变化。
社会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组织形式的转变。
例如,家庭的转型、社会分工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都直接影响着社会形态的变革。
三是意识形态的转变。
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贯穿着的客观规律和普遍规律。
马克思在其社会发展理论中,深刻地阐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这些规律是对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总结,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实践的重要指南。
第一个规律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指人类生产物质财富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会逐步促进生产关系的演进,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这一规律表明,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要素。
第二个规律是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由于地位、权力、收入等方面的不平等而形成的。
这种不平等造成了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而阶级斗争成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相互联结的二重性所特有的发展形式。
阶级斗争的激烈程度和展开范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但这种斗争的存在是阻止社会停滞不前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动力。
第三个规律是社会形态的演变是有规律的历史进程。
历史上,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几种类型。
历史证明,这些社会形态的演变是有规律的,而且改变社会形态的手段往往是暴力革命。
这一规律表明,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进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着客观规律性。
第四个规律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发展的每一步都是由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实践和斗争推动的,而不是由某些英雄人物或某些力量所主导的。
人民群众的反抗和斗争,往往是历史变革得以实现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当前社会发展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生产力发展决定社会进步的原因,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以此推动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充分认识到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要求各阶层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推动社会变革。
我们还需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要注重人民群众的参与和作用,促进社会变革的顺利进行。
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和发展规律的原理
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和发展规律的原理
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演进: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早阶段,人们以狩猎、采集、渔猎为生,没有私有制和阶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畜,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奴隶制度成为社会的主要形式。
2. 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进: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奴隶制度逐渐衰落,封建制度逐渐兴起。
封建社会以土地所有权和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农业生产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
3. 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形式,市场经济和资本积累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
4. 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公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主义成为人们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想。
总之,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它的规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所决定的。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形态也会不断演进和发展。
经济社会形态的进展是自然史进程
经济社会形态的进展是自然史进程任何一种经济社会形态的产生和衰亡都取决于经济条件。
需要进一步弄清楚的是,经济社会形态的进展演变是各自孤立的吗,是偶然的吗,是没有规律的吗?马克思的结论是,经济运动是有规律的,经济社会形态的进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进程。
第一,人类社会的经济运动一样有其自然规律。
所谓自然规律,第一是指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是自然形成、自然进展和自然转化的规律;对人类来讲,自然规律不仅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且是强制性的。
其实,类似这种自然规律一样存在于人类社会,而经济社会形态的进展进程那么表现为一种自然史的进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进展明白得为一种自然史的进程。
”“一个社会即便探讨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确实是揭露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仍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进展时期。
可是它能缩短和减轻临盆的痛楚。
”经济运动是一个大系统,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因此经济运动的规律也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
马克思不仅发觉了经济条件决定社会形态那个总的和最一样的规律,而且还发觉了一系列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规律,例如:所有制形式从私的个人所有制到资本主义所有制、再到社会的个人所有制的规律;劳动和所有权的关系从统一到分离、再到统一的规律;生产的社会形式从合作联合到对立、再到合作联合的规律;经济关系从人的依托关系到物的依托关系、再到自由联合关系的规律;等等。
这些规律多数表现为否定之否定的进程。
崇拜偶然性和否定社会自然规律的存在是没有依照的。
固然,对有些规律的熟悉还有待于尔后经济运动实践的进一步验证。
就咱们考察的主题来讲,最值得关注的是经济社会形态进展演变的规律。
第二,不能人为取消自然的进展时期。
依照马克思所揭露的经济运动规律,在经济关系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进程中,作为中间环节的进展时期是不能跳过的,也是不能以法律的形式或超经济的手腕取消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 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
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 越性的统一。 前进性与渐进性 曲折性与跨越性
曲折倒退大体有三种情形:
一是发生在新旧社会形态的交替时期; 二是社会发展中的曲折和倒退,主要表现在旧制度的复辟; 三是任何一种新社会形态的建立,一开始总是不完善的,它要 有一个不断完善、成熟、发展的过程。
列宁指出:“设 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 顺、按部就班地向前 发展,不会有时出现 大幅度的跃退,那是 不辩证的、不科学的, 在理论上是不正进性主要指 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 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 “扬弃”的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并不否认历史 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不排除在某些时期或某些方
面发生倒退的可能性。
曲折性与跨越性
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往往不是从旧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 型国家开始,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 的地方突破,这既体现了曲折性,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 越性创造了条件和历史契机。
而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迄今最进步的社会形 态,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某种跨越性,是合乎规律 的。它走向成熟,取得最后胜利,必然要经过曲折 复杂的斗争和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 现某种重大挫折甚至倒退也是难免的,但前进的趋 势是不可改变的,过程的曲折必将以社会的巨大进 步来补偿。
小组成员:应化一班: 何思成 黄腾 李书耀 蒋欢
论社会形态及其演变
论社会形态及其演变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组成结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阶级斗争的发展以及社会制度的更新。
人类社会的演变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几个主要阶段。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起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的特点是生产力极为低下,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分化,人们生活在群居状态下,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进步阶段。
在奴隶社会中,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兴起。
奴隶社会的特点是有阶级分化和私有制的出现,奴隶主和奴隶之间形成了两个主要的社会阶级。
奴隶社会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的阶段。
封建社会是奴隶社会演变而来的社会形态。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成为主要的生产资料,封建主与农奴之间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
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以封建主义和家族制为基础,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封建主的附属人口。
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也出现了一定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是封建社会经过资本主义革命演变而来的社会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通过雇佣劳动来获取利润。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是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
这个时期,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形成了新的社会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度建立,劳动资料的分配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
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是生产关系的社会化和全民所有制的建立。
这个时期,社会主义国家致力于消除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公平现象,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社会形态的演变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变化的。
每一个社会形态都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不平衡,这些矛盾和不平衡的存在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变革。
社会形态的演变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往往伴随着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论社会形态及其演变
论社会形态及其演变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总和。
社会形态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发展和变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下面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几个方面对社会形态及其演变进行阐述。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人类社会最简单、最原始的社会形态。
人类在这个时期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生活在一个比较原始、野蛮的状态中。
在原始社会中,劳动分工较少,社会关系以血缘为基础,社会秩序主要靠族长、长者等权威人物维持。
奴隶社会是原始社会演变而来的下一个社会形态,也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分工的增加而产生的。
奴隶制度是奴隶社会的核心制度,奴隶主拥有奴隶的所有权并强制其劳动。
奴隶社会中,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奴隶社会的兴盛和衰亡主要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封建社会是从奴隶社会衍生而来的一种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的核心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以封建地主为主体,以土地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封建社会中,封建地主通过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来获取财富和权力。
封建社会的发展,标志着农业经济、手工业和城市的兴起。
资本主义社会是近代社会形态的一种。
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是私人占有制和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社会以私人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为基本阶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的主导地位被市场调节所取代,资本家通过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来获取经济利益。
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自由、竞争和个人追求利益的特点。
社会形态是随着历史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
不同的社会形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制度安排。
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它不仅展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也对人们对于当前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确把握社会形态演进的规律作者:黄斌来源:《理论探索》2013年第01期〔摘要〕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理论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演进一般进程的概括,但在马克思的文献中,五种社会形态不是“依次演进”,而是“相继更替”。
马克思“五形态论”所揭示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具体图式,既不是单线论,也不是多线论,而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类”规律与各个民族或国家具体道路的辩证统一。
对此,必须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给予准确把握。
〔关键词〕社会形态演进,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历史规律,科学方法〔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1-0076-04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用以研究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范畴。
多年来,学界围绕“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所展开的种种争议,虽然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但对于马克思“五形态说”的真实性、科学性,“三形态”与“五形态”的关系以及人类发展的“单线论”与“多线论”等诸多重大问题的质疑和存疑,深深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与自觉,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
对此,需要我们在辨正马克思“五形态说”遇到的批评和质疑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理论所揭示的历史规律与具体发展道路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批评与质疑的辨正社会形态演进的一般进程原理,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这一原理,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下,是一个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
对此,马克思曾从多维视角将其划分为“两阶段”、“三阶段”和“五阶段”等。
其中经济社会形态的“五阶段”划分,即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便是人们通常所说“五种社会形态理论”。
“五形态论”是最能体现马克思唯物史观精神实质的历史分期理论,它可以看作是马克思对社会形态演进一般规律的概括。
然而,正是这个“五形态论”,近年来遇到了各式各样的批评和质疑。
质疑者多将“五形态说”看作是斯大林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种阐释,进而批评“五形态说”“既缺乏充分的马克思的文本依据,又有明显的理论缺陷,也没有世界性的普遍的事实依据作支撑。
” 〔1 〕将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概括为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并定为一尊,可归因于斯大林。
但是,借批评斯大林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僵化理解而否认马克思“五形态说”的文本依据,强调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表明人类的发展要经历上述五种社会形态”就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思想不符了。
对此有学者已给予反驳,笔者就不再赘述。
至于有学者以马克思生前明确反对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 〔2 〕(P342),说“五形态说”具有明显的理论缺陷,这实际上有一个对文献及其马克思研究人类历史方法双重把握的问题。
马克思的“五形态说”并不像部分学者认为的那样,仅是对欧洲历史的概括,而是马克思基于世界历史对人类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的哲学概括。
马克思对人类历史演进规律的研究也不是简单地对历史自身的描述,而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运用“溯源法”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上的“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从而提出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此方法命名为“从后思索”,即从事物的典型形态向后追寻它的历史轨迹,所以又称“溯源法”。
正是运用这一方法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并以此溯源已消灭的社会形式的典型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分为原始共产主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
把人类历史的发展用五种经济社会形态加以把握,为人们摆脱各种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因而,以马克思曾所说过“我明确地把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限在西欧各国” 〔2 〕(P761)来证明马克思的“五形态”理论只是对欧洲社会历史发展的概括,那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因为这句话所讲的“历史必然性”是仅就资本主义起源而言的,而非是对整个欧洲历史演进的阐明。
至于学界对“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是否符合历史事实的质疑,那是有道理的。
因为人类历史迄今确实没有一个民族或国家是沿着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记载中也不是“依次演进”,而是“相继更替”。
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说的主要依据有:一是《序言》中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 〔3 〕(P33)二是《资本论》1867年第一版序言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3 〕(P101-102)。
学界常将这两句话结合起来说明五种社会形态是依次演进的,其逻辑转换是将“自然史的过程”等同于“依次演进”。
其实,这第二句是马克思对上面一段的说明,即“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3 〕(P101)。
“自然史的过程”讲的是自然规律的客观必然性和不可超越性,而“依次演进”却更强调的是不可选择性,这就与马克思所讲的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出现了逻辑冲突。
其实,最能准确体现马克思经济社会形态演进思想的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这段话:“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排列是不行的,……问题不在于各种经济关系在不同社会形式的相继更替的序列中的在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更不在于它们在‘观念上’的顺序。
而在于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结构。
” 〔3 〕(P23)这段话没有说明经济社会形态应该划分为几个阶段,也与斯大林强调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相悖,它不被人们所关注也就很自然了,但它确实说明了各种经济关系在不同社会形式发展序列中的关系是相继更替。
“相继更替”不等于“依次演进”,因而,马克思所说的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更替应该是相继更替,而非依次演进。
“相继更替”是在坚持社会形态演进更替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强调五种社会形态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相继出现的“先后次序”,它没有强制必须“依次演进”,从而为人的主体选择和社会形态的“跨越”发展预留了空间。
而“依次演进”的逻辑结果必然导致人们对“五形态”理论的单线论、直线论和图式“唯一化”的理解,这既与马克思唯物史观中“跨越发展”的历史辩证法相冲突,也必然使人们从历史规律意义上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提出质疑。
二、社会形态演进图式的争论与历史规律建构历史发展图式或模型,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的重要途径。
因为,历史发展的图式和模式能简要地显示出各个社会形态的结构和基本动力,它便于揭示在过去发生的、现在正在发生的以及可以从现有倾向中合理地假设将来肯定能发生的历史的真正进程。
尽管,这种图式仅是一个理论模式,它不代表历史本身,但是“它剔除了使历史发展轮廓发生模糊的偶然附加物,从而有助于揭示出历史发展所内含的逻辑” 〔4 〕(P35)。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根据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得出的历史结论或历史模型,如“两形态”、“三形态”和“五形态”等,都可以看作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演进的具体图式。
但自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五形态说”被斯大林钦定为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唯一”图式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所揭示的人类社会演进图式,就成了学界激烈争论的重要问题,具体说来有“单线论”、“多线论”和“双线论”等多种观点。
“单线论”的代表作是列宁1919年的《论国家》和1938年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该观点从揭示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中的共性出发,把人类社会发展序列描绘出一种绝对的序列,认为不同国家和地区都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五个历史阶段。
这种观点对中国影响深远,中国《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就曾提出全部亚洲或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与西方基本属于同一发展线索、同一条轨道的“一元或单线的历史发展”观。
也有学者以19世纪70年代中期为界,认为早年马克思主张历史发展单线论,晚年马克思主张历史发展双线论。
“多线论”者多是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经典表述中寻找依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意大利的翁贝托·梅洛蒂。
梅洛蒂认为欧洲社会的发展路径是古代公社经过奴隶社会,在日耳曼公社蛮族入侵的基础上,进入了封建社会,然后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而亚细亚经过殖民征服的国家和民族只发展为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如印度),没有经过殖民征服的只能发展为官僚主义的集权制(如中国、埃及等)。
斯拉夫公社经过半亚细亚社会,未经征服也只能是亚细亚的最终命运——官僚主义的集权制(如苏联)。
这样人类历史就被描述为多条发展线索,“亚细亚社会”被看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佩里·安德森认为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没有经历过奴隶制和封建制,他反对普遍的“亚细亚主义”和普遍的“封建主义”,主张实事求是地建立一种具体而准确的社会形态和国家体系的类型学,强调“这种类型学尊重它们各自结构和发展的重大差异” 〔5 〕(P517)。
我国学者罗荣渠在对现代化的历史研究中提出了“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认为人类历史发展归根到底是围绕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的中轴运动,强调“在同一生产力水平和条件下,社会形态可以是多模式的,发展道路也是多模式的” 〔6 〕(P65)。
基于此,罗荣渠将单线发展论的结症归结为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相关系的机械的单线解释。
“双线论”实际上是多线论的一种简化。
普列汉诺夫曾将世界经济发展的西方和东方看作“是两个并存的经济发展的类型”,他认为东西方在原始社会解体后,分别走上了两条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
卡尔·魏特夫特别强调地理环境尤其是“治水”在东西方文明差异中的作用,认为“治水社会”①〔7 〕循着原始社会→亚细亚社会→东方专制社会的方向缓慢发展,而西方社会循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方向前进。
在中国,“双线论”的代表应是张凌云,他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马克思晚年著作的研究,得出马克思分析了东西方两条演进路线的观点,并依据马克思的“跨越”设想,将东方社会的演进路线描述为:氏族公社所有制→亚细亚农村公社所有制→东方专制制度的亚细亚所有制→“吸取资本主义肯定成果”的社会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所有制→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所有制〔8 〕(P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