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记忆与词典体小说

合集下载

《2024年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文

《2024年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文

《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不同族群间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族际间的集体记忆作为历史文化的积淀,成为了维系和促进族群关系的重要纽带。

本文将从族际互动的视角出发,探讨集体记忆的形成、演变和影响,旨在深入理解不同族群间的文化交流与认同。

二、集体记忆的形成与演变(一)集体记忆的定义集体记忆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对共同经历的回忆、认知和认同。

这些记忆通过文化传承、社会交流等方式得以保存和延续。

在族际互动中,不同族群的集体记忆相互碰撞、交融,共同构成了多元文化的社会记忆。

(二)集体记忆的形成集体记忆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等。

在族际互动中,不同族群的成员通过交流、共享、传承等方式,将共同的经历和记忆内化为集体的记忆。

这些记忆在代际传承中不断积累和丰富,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文化传统。

(三)集体记忆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集体记忆也会发生变化。

新的历史事件、文化交流等都会对集体记忆产生影响,使其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族际互动中,不同族群的集体记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

三、族际互动与集体记忆的关系(一)族际互动对集体记忆的影响族际互动是不同族群间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它对集体记忆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互动中,不同族群的成员通过分享经历、交流文化等方式,将各自的集体记忆相互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元的社会记忆。

(二)集体记忆在族际互动中的作用集体记忆在族际互动中起到了维系和促进族群关系的作用。

通过共享集体记忆,不同族群的成员能够增强对彼此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从而促进族群间的和谐共处。

同时,集体记忆也是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四、案例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集体记忆研究以某多民族国家为例,该国各族群间的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探讨不同族群间的集体记忆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该国各族群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共同经历和记忆,以及这些记忆如何通过族际互动得以传承和发展。

《追忆似水年华》:时光流逝与记忆的沉淀

《追忆似水年华》:时光流逝与记忆的沉淀

追忆似水年华:时光流逝与记忆的沉淀1. 引言在人类的一生中,时光如水般流逝,而我们的记忆却是宝贵且特殊的存在。

本文将探讨《追忆似水年华》这一主题,揭示时光流逝和记忆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个人和社会层面的思考,理解记忆对于塑造我们个体和社会意义的重要性。

2. 时光流逝与变化时光从来不会停止流动,它带走了过去,并将未来推向我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会经历各种变化。

这种变化既包括物质层面上的发展进步,也涵盖了情感、关系以及价值观等方面。

随着时光的流逝,每个人都在成长、改变和进步。

3. 记忆的重要性记忆是我们对过去经历和所学知识的储存和回溯之所。

它让我们能够从过去中获得教训、经验和智慧,并为未来做出更好的决策。

同时,记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身份认同和个体意识。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记忆都是塑造其特殊性与连续性的重要元素。

4.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时光与记忆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追忆似水年华》将时光流逝和记忆的沉淀融入了故事情节之中。

小说通过主人公对过去的回忆与思考,展现了时间带来变化和成长,以及记忆对于改变和塑造个人命运的重要影响。

5. 记忆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除了个体层面,记忆也在社会历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事件、文化传承、集体记忆等都构成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独特基因。

通过对过去事件和集体经验进行反思和回溯,可以塑造并传承出一种共同认同感,并有助于实现社会发展与进步。

6. 记忆与当代科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面临着信息爆炸和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新挑战。

许多人倾向于依赖技术设备来记录和储存记忆,但同时也引发了对个人记忆力下降和信息价值的讨论。

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警醒并寻求平衡,既能够充分利用科技的便利,又能够保护和发扬传统的人类记忆方式。

7. 结论时光流逝无法阻挡,而记忆却是我们与过去连接的纽带。

通过对《追忆似水年华》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时光流逝和记忆的相互关系,并意识到记忆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集体记忆与翻译

集体记忆与翻译

集体记忆(La mémoire collective)与翻译在翻译时,我们常常会碰到诸如“三顾茅庐”、“身在曹营心在汉”、“摇羽毛扇的家伙”、“犹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林黛玉式的人物”、“好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你总是心太软”、“战事进入收官阶段”等词语。

反过来,我们也能遇到le Waterloo des marques, nouveau cheval de Troie, des négociations marathon, larmes de crocodile, franchir le Rubicon, L’ONU est une vraie tour de Babel, Le talon d’Achille du Fonds monétaire international等表达方式。

这一类语言现象法语称之为la mémoire collective,即集体记忆。

所谓集体记忆中的记忆系指固化在某一群体记忆中的意义。

这一现象的特点是内涵远远超出字面意义,在翻译时颇费周章。

这一类语言现象可以分为几个类型,在翻译时大致有一定的程序。

一、类型1.历史记忆:涉及某一历史事件的记忆Une crois ade pour l’Europe la croisade即十字军东征Le Bismarck des Arabes Bismarck(俾斯麦)为德国的历史人物Le syndrome综合病症de Vichy Vichy指法国40年代的卖国政权2.文学记忆:其意义不言自明,一般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De Charybde en Scylla Charybde Scylla都出现于荷马史诗《奥德赛》之中。

Candide en Amérique Candide则是法国作家伏尔泰作品中的人物3.神话记忆:来源于神话现象Un Cassandre médiatique à l’Agence de planification Cassandre就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La boîte de Pandore des charges sociales Pandore也是希腊神话中人物4.宗教记忆:产生于宗教对象的记忆Le chemin de Damas de Ludovic Trairieux chemin de Damas大马士革之路为圣经中提及的场所。

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美国华裔的身份认同之路——以伍慧明《骨》为例

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美国华裔的身份认同之路——以伍慧明《骨》为例

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美国华裔的身份认同之路——以伍慧明《骨》为例曾景婷高亚文摘要:《骨》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小说通过叙事者莱拉对整个家族史的回忆,讲述了一家三代华裔移民在美国的生存困境及其面对双重文化的奋斗史。

本文采用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通过主人公微观的个体记忆再现了华裔移美的集体记忆。

具本从文化记忆的身份固化、重构能力、形构和反思性角度出发,分析了《骨》中三代人从身份固守、身份迷失、记忆屏蔽到最终超越差异的艰辛历程。

本文认为,面对中西两种文化的矛盾冲突,主人公不是被动地妥协或消极地调和,而是以记忆为工具,建立了一种“他者”的超越人格,所代表的是“立足传统,走向世界”的美国华裔新形象。

关键词:《骨》;文化记忆;美国华裔;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20)6-0058-08引言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与中国文化海外影响的日益扩大,华裔文学备受国内外研究者和评论者的关注,其中以美国华裔作家的影响力为最。

除我们熟知的汤婷婷、任璧莲、严歌苓、谭恩美之外,伍慧明(Fae Myenne Ng)也凭借其处女作《骨》成为新一代华裔先锋女作家。

这部小说于1993年一经出版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获得“福克纳小说奖”提名,还被收录到“手推车奖”文选中,受到了文学评论家和读者的一致好评。

不过,大陆学者对伍慧明及其作品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

《骨》的故事发生在旧金山唐人街,围绕梁爷爷,妈和利昂,以及三个女儿莱拉、安娜和尼娜,讲述了莱拉一家三代人的生活体验和家庭悲剧。

小说中心事件是二女儿安娜自杀,这成为全家的痛苦记忆,同时也使家庭中许多暗涌的摩擦公开化:利昂与妈之间夫妻关系紧张、安娜与仇家儿子奥斯瓦尔多恋爱而与父母矛盾激化、尼娜选择逃离唐人街、莱拉在照顾家庭和选择未来之间犹豫不决。

其中,莱拉是故事的叙述者,她不仅是维系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交流的主角,更是试图努力解决家庭纠纷,化解两代人隔阂的关键人物。

多重记忆与文学想象:论陈敏的小小说创作

多重记忆与文学想象:论陈敏的小小说创作

多重记忆与文学想象:论陈敏的小小说创作作者:李波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7期内容摘要:陈敏的小小说洋溢着女性作家特有的温情,将尘封的历史记忆,琐碎的现实记忆和人生百态呈现读者,从形而上的艺术世界走向形而下的真实生活,从单纯的人物塑造回归乡土中国的人世百态,将艺术与生活、个体与人生真情融为一体。

近年来作家将笔触伸向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关注社会变迁中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以个性化叙事来阐发人生哲理。

关键词:陈敏记忆叙事陈敏凭借着自己在小小说创作的成就名誉文坛,自一九九年在《商洛日报》发表《扶贫专家》以来,佳作不断,其作品先后获得无数。

《诗祭》获小说选刊2001-2002年度小小说优秀作品奖,《虹》获得了首届全国小小说金奖大赛一等奖。

《失去记忆的日子》摘取了2003年度“我最喜爱的微型小说”奖,这些殊荣激发了作家创作的热情,促使了她在小小说园地笔耕不辍。

多年的努力,作家在小小说创作上登上了新的高峰,陈敏凭借着《涵养》《冻雨》《老银匠》《身份》《苏武的北海》等作品获得了第七届小小说金麻雀奖。

近年来作家先后出版了《情感种植园》《巢归》《苏武的北海》等作品集,赢得了读者青睐,评论家的关注。

通过细读陈敏目前所出版《诗祭》《红风筝》《你的家园之梦》《情感种植园》《巢归》《苏武的北海》等文集,发现陈敏的小小说在选题、立意、人物刻画、情节编织、场景描写等方面独具特色。

陈敏斩历史为经,劈现实为纬,通过人物内心意识的流动,展示出人丰盈鲜活的质感,以女性作家细腻的心灵,刻画出形神兼备的人物,并不露声色的阐释出生活的哲理。

一.历史记忆书写人区别于动物,源于人特有的记忆能力。

作家在从事文学创作时,也要依赖记忆。

小说家在自己对历史记忆的基础上,对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还原、再现、解析、重组,再附上富于创造力的想象,这样就重构一个世界。

从某种程度讲,作家以文学的方式重新阐释历史事件,重塑了历史人物,从而激发了人们阅读、评论作品的兴趣。

《在细雨中呼喊》:历史与人物的集体记忆

《在细雨中呼喊》:历史与人物的集体记忆

在细雨中呼喊:历史与人物的集体记忆引言《在细雨中呼喊》是中国作家余华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家庭在大时代变革中的故事,探讨了历史对于个体和集体记忆的影响以及人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这部小说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和集体记忆等相关主题。

一、历史背景《在细雨中呼喊》背景设定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时期。

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为小说中的故事提供了丰富而复杂的背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带来了巨大变化。

本节将深入探讨改革开放对于小说中人物命运和集体记忆产生的影响。

二、主要人物形象1. 格非格非是小说中一个典型而普通的农村青年,在时代变革之下奋力求索着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道路。

他通过不断努力克服困难,展现了个体在历史潮流面前的坚韧以及对未来的渴望。

2. 朱秀芳朱秀芳是格非的妻子,她在小说中承担着家庭责任和传统女性角色的同时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痛苦。

她展现了一个女性在变革时期中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并在逆境中保持坚强和乐观态度。

3. 格非父亲格非父亲代表了老一辈人,在改革开放时期他失去了许多以前的权益和生活方式,对于新时代的迷茫感到无助。

通过刻画他的形象,小说探讨了老一代人对于历史变化的接受与抵触之间的冲突。

三、集体记忆与个体命运《在细雨中呼喊》通过描述主人公格非及其家庭成员的故事,反映出个体与集体记忆之间的紧密联系。

小说描绘了历史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与变革对个人命运造成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个人在集体记忆中如何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结论《在细雨中呼喊》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人物刻画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对于个体和集体记忆的影响。

通过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和集体记忆等方面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所传递的思想,感受到时代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冲击和改变。

这部作品提醒我们,历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塑造了我们每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

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

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
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是哈布瓦赫·比尔森在他的《集体记忆》一书中引入的概念,它是指本质和情感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表达形式,既存在于每位个体之中,又为社会整体所共同拥有。

集体记忆不仅支配着一个人的记忆体验,而且也贯穿于各层面的社会经验,支配着社会生活和发展。

从概念本身上看,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有著重要的不同之处。

它贯穿于大众社
会之中,在这个连接的社会经验中,通过共享的回忆、经历与感受,一个社会就可以形成自主的文化和历史。

集体记忆比较缓慢的推进,尽管有许多不断发生的变化,但整体上仍然保持着不变。

例如,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新的价值观以及社会经验站起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抛弃传统文化,前往发达国家,但是他们依然有共同的回忆,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也还被广泛的传颂。

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强大共同基础的社会共识,它不仅存在
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中,而且也被传播到更广泛的范围,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记忆共鸣。

比尔森把它看作是一种跨文化的发生趋势,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一起讲述相同的故事,形成一种非常有用的记忆两者之间的联系。

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是一种引入新认识论的概念,它给我们探索社会文化的方
式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

它的实践中,人们可以更深入的深入到一种文化的精神致密,去发掘每种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发展出一种不同文化的和谐经验。

社会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问题集体记忆问题,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就是一种由社会共同经历所形成的文化遗产。

在人类的漫长历史中,集体记忆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涵盖了从人类起源到现在的所有事件和大事,是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文化基石之一。

一个群体的集体记忆,通常通过许多媒介来传承和保存。

文字、口头传说、图画、音乐、表演、建筑、纪念碑和博物馆等等,都是传承集体记忆的有效方式。

这些媒介也通常与某个特定的人类文化有关,以此来表达人类个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然而,集体记忆并不仅仅是一个点对点的传输过程。

它也是一个演化的过程,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演化,也使得集体记忆随之发生了变化。

新的文化和思想的产生,新的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会对过去的集体记忆进行挑战,甚至有可能改变甚至覆盖。

正因为如此,集体记忆的建立和保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首先,不同的群体所持有的集体记忆也不一样。

比如说,在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人民集体记忆中对同一事件的记忆有时候会截然不同。

这种情况存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历史上的不同政治体制和经历影响了人们对同一事件的看法,所以导致了对于事件的不同解读和记忆。

另外,由于当前资讯高度发达,人们可以获得大量准确的历史信息,而在人类历史上,信息的传播受限于交通等因素,所以事件的真相可能存在多种版本。

这也给集体记忆的保存带来了挑战,因为人们需要梳理出哪些是正确的历史事实,哪些是别有用心的谎言,才能让群体的集体记忆得以保存和传承。

最后,在人类社会中,群体的集体记忆也受到当下社会文化和事件的影响。

所以在传承集体记忆时,有必要梳理和过滤这些当下的影响,以保证集体记忆能够单纯、真实地传承下去。

总之,集体记忆是人类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集体记忆的建立和保存,需要遵循历史的真实性、群体认同和文化独立性等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体的集体记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存续和发展。

集体记忆名词解释

集体记忆名词解释

集体记忆名词解释
集体记忆这一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在《记忆的社会性结构》一文中首次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

从广义来看,集体记忆指的是一个具有自己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对自己过去的记忆。

从狭义来看,集体记忆专指非历史学的对历史的记忆。

简单来说,集体记忆指的是一群人记住过去的方式。

集体记忆可以由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组成,共同的记忆可以关于事实也可以关于解释。

对于任何我们所属的重要的社会群体,每个人都有集体记忆。

家庭成员可能会记住他们的经历或者一个特定的事件,比如一家人在充满异国情调的胜地度假。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国家意识与集体记忆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国家意识与集体记忆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国家意识与集体记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国家意识与集体记忆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作家们通过创作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集体记忆的传承。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国家意识与集体记忆。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国家意识体现在对国家的热爱与关怀上。

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展现出对国家的认同与自豪。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担心。

而茅盾的《子夜》则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的人物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的关怀与爱护。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作家对国家的情感,也引发了读者对国家的思考与反思。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国家意识还体现在对历史的反思上。

作家们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与重新诠释,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与思考。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的乡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体验。

而余华的《活着》则通过对文化大革命时期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思了那个时期的历史错误与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作家们试图引导读者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认识与评价,从而增强国家意识的深度与广度。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集体记忆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家们通过对集体记忆的再现与传承,让人们对历史事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例如,莫言的《丰乳肥臀》通过对家族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与演变。

而王安忆的《红楼梦女儿》则通过对《红楼梦》中女性角色的再创造,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与精神。

通过对集体记忆的传承,作家们让人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增强了国家意识的凝聚力与认同感。

最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国家意识与集体记忆还体现在对民族精神的追求上。

作家们通过对民族文化的表达与探索,传递了对民族精神的追求与呼唤。

例如,贾平凹的《废都》通过对西南边陲小城废都的描写,展现了中国西南地区的特殊民族文化与精神。

塑造集体记忆的意义

塑造集体记忆的意义

塑造集体记忆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集体记忆无处不在,它塑造了我们的身份认同、文化传承以及历史认知。

集体记忆是指一个社会、民族或群体共同拥有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它对于群体的凝聚力和自我认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集体记忆的定义、塑造因素、塑造过程以及意义与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集体记忆的定义和重要性。

集体记忆是一个群体共享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它通过口头、文字、图像等多种形式传承下来。

集体记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增强社会认同感,使成员对所属群体具有更强烈的归属感;二是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三是有助于历史教育的开展,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传承历史文化。

其次,集体记忆的塑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历史事件是塑造集体记忆的重要因素,如抗日战争、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在集体记忆中具有重要地位。

此外,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以及传播媒介等也是影响集体记忆塑造的重要因素。

例如,传统节日、习俗等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集体记忆,而社会制度和传播媒介则决定了集体记忆的传播范围和速度。

接下来,集体记忆的塑造过程包括选择与筛选、传承与演变、重构与修正等环节。

选择与筛选是指在众多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中,人们根据自身需求和价值观对记忆进行筛选和提炼。

传承与演变是指集体记忆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融入新的元素,使之更具时代特色。

重构与修正是指在集体记忆的传承过程中,人们根据现实需求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解读和评价,从而使集体记忆更加符合现实需求。

在此基础上,集体记忆的意义与应用体现在社会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历史教育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集体记忆有助于增强社会成员对所属群体的认同感,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凝聚力是指通过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团结,为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历史教育则是通过传承和弘扬集体记忆,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历史,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文化传承则是将集体记忆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为文化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泉。

《 心城:南京城墙记忆》作为“集体记忆”的古代城墙

《 心城:南京城墙记忆》作为“集体记忆”的古代城墙

88《心城:南京城墙记忆》作为“集体记忆”的古代城墙所谓“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是区别于“个体记忆”(individualmemory)的一个社会学概念。

社会学家认为,绝对私人的回忆,往往因缺乏逻辑和系统而显得模糊混乱,并且通常会因为时间消逝而变得零碎、散乱、淡化,相较而言,社会化的集体记忆,却能通过特定群体中存在一定联系的人所共享、传承以及共同建构,将最美好、神圣的事或物贮存在另一个维度里,形成可追溯的、增强社会认同感的“历史”。

公共建筑和空间是凝结“集体记忆”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公共建筑和空间的更新也使集体记忆得以传承和延续。

在《城市建筑学》(The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一书中,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提出了一种理解城市的全新方式,他将城市视作城市居民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由市民与城市场所的个人或集体关系构成,最终决定了城市建筑与环境的个性化形象;当某些古老的建筑成为城市记忆一部分时,就会出现新的建筑形式,通过这一积极角度,伟大的思想将从城市历史中涌现出来,并塑造新的城市形象。

通过针对不同的受访对象制定采访提纲,通过将采访记录按照特定顺序组织和编排,《心城:南京城墙记忆》一书呈现了作为“集体记忆”的南京城墙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与多维形象。

2017年,为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形式,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和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两家机构联合启动“南京城墙记忆”数字化项目,计划将南京城墙的口述历史制作文/陈筱《心城:南京城墙记忆》,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纪录片。

至2019年,项目组共采访了与南京城墙有关的101人(含群体),整理实录笔记58万余字。

在此基础上,项目组遴选出79位受访者(含群体)的采访文稿,结集为《心城:南京城墙记忆》一书,作为项目的阶段成果于2020年正式出版。

“南京城墙记忆”数字化项目的受访者包括“了解南京城墙的人、生活在南京城墙周边的人和热心关注南京城墙的人”,《心城:南京城墙记忆》按受访者年龄,将关于南京城墙的“个人记忆”按时间有序排列,让我们了解南京城墙的过去、当下与未来,了解南京城墙的警示、标记和符号。

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个人记忆、个体记忆、民间记忆集体记忆、国家记忆、民族记忆、历史记忆、集体记忆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立足现在面对过去的建构。

“十七年”时期,文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思想、文化建设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极具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亦被视为革命历史的通俗化书写,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本文主要以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作为行文的理论支架,其间兼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个体记忆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然而,个体与社会无法分割,由此决定了记忆既有其独特的个体性质,同时又具有社会性质。

社会记忆同个体记忆一起制约个体生存和社会发展。

但是,由于对社会记忆的....集体记忆是贯穿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和人类改变环境的历史的,是人类无意识的产物。

人类的每个发展阶段都在不断的修改着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在文明的发展中作为文化和物质的基因得以遗传,而这记忆横跨人类的历史并间接的塑造着物质环境从而保持了环境和城市稳定的发展状态。

要读懂罗西,偷不得巧,“每一句话都可以上升为一条指令”,指令背后是一连串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想一口气对罗西的前世今身作一番彻底的解读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还是从最简单、最直观的小处案例着手咯……一.罗西的加拉拉特西公寓(Gallaratese II House, Milan, Italy,1969-1973)罗西认为城市类型其实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是由人们对城市中的空间和实体的记忆组成的。

这种记忆反过来又影响对未来城市形象的塑造……因为当人们塑造空间时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心智意象来进行转化,但同时也遵循和接受物质条件的限制。

”集体记忆是所有人记忆的相同部分是无意识的,它够成了人门共同的心理基础并通过他们表现出来,人的精神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从全局看,人们对城市的记忆也具有的本质电脑相似性,这构成了“类似性城市”的哲学基础。

内容简介《论集体记忆》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什么是历史记忆和文化批评者如何对待历史记忆的问题。

集体记忆的名词解释

集体记忆的名词解释

集体记忆的名词解释在人类社会中,集体记忆是一种特殊的记忆形式,指的是一群人共同经历和共同回忆的具体事件、故事、传统和价值观念等,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认识的存储和传承方式。

它通过群体的经验和集体的意识形态,向后代传递着某个群体特有的过去,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集体记忆的形成源于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

当群体中的个体通过交流和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故事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就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记忆。

这种记忆不仅记录了个体的经历,还承载了整个群体的历史。

集体记忆可以包括许多方面,例如共同经历的历史事件、传统的文化习俗、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等。

比如,一个国家的独立战争是该国人民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对于这场战争的回忆和纪念成为了该国国民认同和凝聚力的源泉。

同样,一个社区的文化习俗和传统节日也是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融入了社区居民的生活中,并形成了这个社区独特的文化个性。

集体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群体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当个体在集体记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身份时,他们会更加感受到自己与群体的联系和归属感,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集体记忆还可以作为教育的重要工具,通过教育人们了解和继承集体记忆,可以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

然而,集体记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集体记忆可能会发生改变或遗忘。

例如,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影响,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可能会逐渐淡化或消失。

此外,不同群体之间的集体记忆也会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对历史事件和文化解释的冲突和争议。

为了保护和传承集体记忆,社会需要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教育。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来保护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并投入资源用于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教育机构也应该加强对集体记忆的教育,使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和尊重集体记忆,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综上所述,集体记忆是一种群体共同经历和回忆的存储和传承方式,它记录了群体的历史和文化认识。

集体记忆.pptx

集体记忆.pptx

倡导关注并积极参与构建良好环境
提高公众对集体记忆 的认知度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普及集体 记忆的相关知识,引导公众正确 理解和评价历史与现实中的集体 记忆现象。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记 忆构建
倡导政府、媒体、教育机构等各 方力量共同参与集体记忆的构建 与传播,形成多元化的记忆格局 。
推动形成包容性的记 忆氛围
地方志记载特定区域的历史变迁,家谱则追溯家族血脉与发展,这 些文献为集体记忆提供了丰富的地域和家族视角。
日记与回忆录
个人视角的日记和回忆录,尤其是历史人物的手记,为集体记忆注入 了鲜活的个体经验和情感色彩。
纪念物与象征符号
纪念碑与纪念馆
通过建筑、雕塑等艺术形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具象化,成为集 体记忆的物质载体。
、价值判断和审美追求,是集体记忆的一种表现。
史诗与歌谣
03
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和韵律节奏,讲述民族或国家的历史与英雄
事迹,成为塑造和传承集体记忆的有力手段。
历史文献与书面记录
正史与野史
官方修撰的历史文献记录了国家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而野史则更多 关注社会底层和民间历史,两者共同构成集体记忆的书面基础。
地方志与家谱
社群象征与符号
特定的社群象征、符号 和仪式,如会旗、会歌 、入会仪式等,能够激 发成员对社群的归属感 和忠诚度。
家庭及个人层面上的集体记忆
家族历史与传承
家族故事、家谱、家族传统等构 成了个人对家族的集体记忆,影 响着个人的身份认同和行为模式

个人成长经历
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 事件、人物和情感,会形成独特 的个人集体记忆,对个人的自我
记忆资源的共享与争夺
全球化进程中,集体记忆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不同群体和 国家之间对记忆资源的共享与争夺日益激烈。

论集体记忆

论集体记忆

论集体记忆
哈布瓦赫是第一个强调这一点的社会学家:我们关于过去的概念,是受我们用来解决现在问题的心智意向影响的,因此集体记忆在本质上是立足现在而对过去的一种重构。

《论集体记忆中》中的核心概念是“集体记忆”。

哈布瓦赫在书中说“尽管集体记忆是是在一个由人们构成的聚合体中存续着,并且从其基础中汲取力量,但也只是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才进行记忆”“每一个集体记忆,都需要得到在时空被界定的群体的支持”。

哈布瓦赫强调的是,进行记忆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或机构。

但是,这些植根在特定群体情境中的个体,也是利用这个情景去记忆或再现过去的。

哈布瓦赫反对这样的观念:过去本身保存在个体记忆里面,似乎有多少个个体,就能从这些记忆中采集到多少个迥然不同的样品。

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使用着他们可以信手拈来的词语,这是集体思想的先决条件。

但是每一个(被理解的)词语,均伴之以回忆。

正是语言,以及与语言联系在一起的整个社会习俗系统,使我们每时每刻都能够重构我们的过去。

哈布瓦赫的理论缺点:忽略连续性的代价来强调变迁。

历史既是有变迁构成的,但也包含了连续性。

因为尽管现在的一代人可以重写历史但是不可能是在一张白纸上来写的。

双雪涛小说《光明堂》的空间与记忆解读

双雪涛小说《光明堂》的空间与记忆解读

双雪涛小说《光明堂》的空间与记忆解读
付兰梅;苏昭静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3()6
【摘要】双雪涛的小说《光明堂》以场所“光明堂”“影子湖”为历史容器,前者成为集体工业背景下的极具权威性与凝聚力的历史起点,后者通过“边缘人”的审判环节描述了个体生存的境况,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艳粉街集体权威占主导的历史空间。

结合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看,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尤其是后者对父子两代人的家庭记忆产生了重要影响。

父一代“逃离”与“探索”的家庭记忆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子一代”家庭记忆的生成,“子一代”试图直面现实,构建“回归”及“延展”性质的家庭记忆。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付兰梅;苏昭静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瞬间成型的小说工艺——谈双雪涛的小说
2.东北记忆与"成为小说家"——对双雪涛小说一种社会学解读的解读
3.创伤记忆的书写与超越
——论双雪涛的"东北"叙事及转型4.镌刻记忆的“毛边”——论双雪涛、班宇、郑执的东北叙事5.论双雪涛小说的空间叙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桥词典》:别致文体里的启蒙反思

《马桥词典》:别致文体里的启蒙反思

《马桥词典》:别致文体里的启蒙反思曹婷[摘要]词典体小说《马桥词典》独特的文本形式包含了韩少功“反启蒙之启蒙”的价值立场,是作者90年代创作转型时期对于启蒙文学的再度探索。

词典片断式的写作体现了与启蒙体系的背离,从启蒙神话回归神话启蒙勾勒出启蒙的多重内涵,而作为流转符号的语言则是对启蒙理性价值的重新反思。

[关键词]《马桥词典》;词典体小说;启蒙反思1996年,韩少功继《爸爸爸》《女女女》等寻根文学创作之后,开启了对小说文体的创新与实践,出版词典体小说《马桥词典》。

在《马桥词典》中,语言成了破解小说的关键词,至今20多年的时间里,有关《马桥词典》的“词典”式文体、话语方式的研究,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独特的风景。

这种富有形式美学的书写策略是作者对启蒙理论的根本性解剖,隐含了转型时期“反启蒙之启蒙”的思想色彩。

20世纪90年代,受到西方叙事革新与后现代理论的影响,韩少功不仅延续了初期启蒙主题立场,同时消解了启蒙主题的宏大意义,试图在语言碎片中寻找深度叙事的可能与品格。

韩少功采用人类学田野式笔记的创作模式,使小说看起来更像一部“田野作业的方言札记”,这种片断式的札记写作正是对“启蒙”的再造,作者将语言叙事转换成了启蒙的辩证法。

一、“词典小说”与“哲学断片”《马桥词典》是一本为村寨编写的词典,按照笔画顺序共收录了一百余个马桥人日常使用的词汇。

编纂者以词条检索的方式帮助读者进入马桥的历史,也使得马桥人、事有案可稽。

小说凭借细致的语义分析、考证、解释和比较方法提供了地方性知识经验,但词典形式也让人物、事件的出现没有时空秩序,更缺少因果逻辑性。

人物作为传统小说的要素之一,在《马桥词典》中往往毫无铺垫地突然出现:“好像叙事者‘我’认得这个人,我们也就都必须天然认识似的”[1]P461。

韩少功把这种人物出场的方式称之为在“小孩子那里受的教育”,采用一种单向度的表述方法。

不仅如此,叙述者对于人物的姓名、籍贯、年龄、身世也所知甚少,且没有在客观事实上多做深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 活过 的地 方 遇到 的一 个人 、 一棵 树 、 一段 与食
物 有关 的 回忆 、 一个 在 回忆 中 的“ 我” … …都 通
每 一 个 事 物著 书立 传 , 将 记 忆放 置 在 某 一 个 或
某 一 些颇 具地 方 特 色 的 语 言 当 中 , 让 那 一 段 曾 经 的过 往 成 为他 所 属 的 知青 团体 的 集体 记 忆 ; 也 有 的词典 体小 说 是对某 一 特定 时期 人们 产生 的思想 集 合 。 比 如 , 贾 勤 的《 现 代 派 文 学 词
集体记忆与词典体小说
白文 硕
( 西北 民族 大 学, 甘肃 兰州 7 3 0 0 3 0 )
[ 摘 要】 集体 记 忆 是 由单 个 个 体 构 成 的 聚 合 体 , 其 特 点 是 作 为 群 体 成 员 的 个 体 通 过 对 自身记 忆 进
行整合再造而形成新的记忆 。在文 学层 面。 这与词典体 小说 的回忆 录式 书写有着异 曲 同工之 妙。文章
第3 5卷
第 3期
哈 尔 滨 学 院 学 报
J OURNA L OF HARB I N UN I VER S I T Y
Vo 1 . 3 5 No . 3 Ma r . 2 01 4
2 0 1 4年 3月
【 文章编号 】 1 0 0 4 u5 8 5 6 ( 2 0 1 4 ) 0 3 _0 l O 6 —o 4
[ 关键词 ] 集体记忆 ; 词 典体 小说 ; 角度 ; 现 实意义 ; 文化 价 值 [ 中 圈分 类号 】 1 1 0 6 . 4 [ 文献 标 识 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5 8 5 6 . 2 0 1 4 . 0 3 . 0 2 4
代 表官 方性 的语 言词典 与代 表 大众 特色 的小说 相 结合 , 陈述 某一 特定 时期 、 特定 群 体或特 殊形
式 的 回忆 , 在粗 线 条 的定 义 中可 以将 其 理 解 为
形 式则 是植 根 于具体 情境 中的个体 去记 忆 和重 现 过 去某一 特 定 的时 刻 。 因此 , 人 类 习惯 将 记 忆 定 格于 某 些 伤 痛 的 加 深 之 上 , 这便 有 了 “ 犹 太大 屠杀 ” 近 乎 于 全 球 性 苦 难 标 志 的记 忆 , 其 深重 的灾 难 与灵魂 的创 伤是 全人 类对 于 战争 的
集体 记忆 作 为一 种现 实与 历史相 互 渗透 的
共 同伤痛 与 畏 惧 。 由此 可 见 , 有 了这 样 特 定 的
记 忆方 式 , 在 某一 群体 当中 , 充 当着追 溯 与反转
的角色 , 重 演 于 过 去 的 回忆 , 再 现 于 现 实 的 重
时 间 与空 间的 群体 支 持 , 人 类 对 于集 体 记 忆 的
叠, 在模 糊 与清 晰之 间辩证 着 人类 的集体 智 慧 。


集体 记 忆
集 体 记忆 的研 究鼻祖 —— 莫里 斯 ・ 哈 布瓦 赫是 涂 尔 干 学 派第 二 代 成员 中一 位 重要 人 物 , 其 主要 贡 献 是将 集 体 记忆 赋 予 了社 会 属 性 , 他 认为: “ 尽 管 集 体 记 忆 是 在 一 个 由 人 们 构 成 的 聚合 体 中存续 着 , 并 且 从其基 础 中汲取 力 量 , 但 也 只能作 为 群 体 成 员 的个 体 进 行 记 忆 。 ” ¨ 推 而论 之 , 任何 民族 、 任何 国家都存 在着 不 同 的集
回忆 录 式 的作 品 , 这 样 的文 学 形 式 可 以最 为 有 力、 最 为有 效地 阐释 “ 集体 记忆 ” 这一 概念 。
在 众 多词典 体 小 说 中 , 有 对 某 一 特 殊 群 体 的追念 与 沉 思 , 比如 韩 少 功 的 《 马桥 词 典 》 , 他
将 自己的 知 青岁 月 以半叙 述 、 半 虚 化 的形 式 娓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6—2 1 [ 作者简 介] 白文 硕 ( 1 9 8 7一) , 女, 回族 , 河北承德人 , 硕 士研 究 生 , 主 要 从 事 比较 文 学 与世 界 文 学 研 究 。
第 3期
白文硕 : 集 体 记忆与词典体小说
1 0 7
娓 道来 。他 试 图 在 为 叫做 了依 据 , 从这 些依 据 出发 , 便 可 以 在 现 今 的 生 活 中将 记 忆 转 化 成 现 实 的参 考 书 目, 尽 一 代 人或 几 代 人 的努 力 去 填充 润 色 集 体 的 回忆 , 从 而指 导 、 善诱 人 们现 实生 活 中遇到 的
逆 境 与顺境 。
二、 集 体 记 忆 与 词 典 体 小 说
集体 记忆 来 源 于生 活 , 而生 活 又 是 文 学 的
给养 。那 么 , 以生 活为纽 带 , 在众 多文 学形 式 中
与“ 集体记忆” 这 一 概 念 有 着 诸 多 相 似 与 相 近
之处 的便 是 近年来 新兴 的一 种小 说形 式—— 词
试 以《 马桥词典》 《 现 代 派 文 学辞 典 》 《 村 庄 疾 病 史》 三部 代 表 不 同群 体 的 词 典 体 小说 为 蓝 本 , 分 析 集 体 记
忆 在 该 类 小说 中呈 现 的不 同 角度 , 从 而 进 一 步 探 讨 集体 记 忆 的现 实意 义 与 文化 价 值 。
体记忆 , 各类 群 体 的单独 存 在 便是 集 体 记 忆 的
生 存 单位 , 社 会 中群 体 和机 构 的数量 就 是 集体 记 忆 的形成 数量 。这 种类 似于 数学 式 的累积 方
式 可 以看做 是 集 体 记忆 的显 性形 式 , 而其 隐 性
典体 小 说 , 它将 小 说 以词典 的形式 铺 陈开来 , 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