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课件:主题六 民族复兴——近代中国政治的艰难转型 (共17张PPT)
双轮驱动,分类备考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列表验证“输出”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列表验证“输出”
夏商周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前 西汉中 东汉时
时期 时期 时期
期
后期 期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社会 生活
画图验证“输出”
核心素养背景下知识观的转变
旧知识观(陈述性)
新知识观(程序性)
把知识看做动态的、过程性的,是对开放的、复杂多
将知识领域分解为各门学科分别 加以研究
合性”的,即认识主体的情感态度、认知特点、个性 特征等因素会同时影响认识过程,因此,强调知识的 整体性、综合性,强调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的有机联
系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核心素养下的知识观有两个特点: (1)不是零碎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结构化的; (2)不是背诵或灌输得来的,而是在真实的情境中互 动习得的。
将知识看做静态的、结论性的 变的现实的解释,而不是对封闭的、稳定的意义系统
的客观反映
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 绝对性
同时强调知识的主观性、个体性和相对性,即对学习 者的依存性,把“知者”与“被知者”,即学习者和 学习的对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把知识的获得视为信息的接受 把知识理解为意义的建构
认为世界原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认识也是“复
2023届高三二轮备考策略
考试发生深刻的变化
20年前考试是检测有什么资源
知识
10年前考试基本不直接检测有什么资源,
主要考察这些资源怎么用
现在考试不仅考资源怎么用,
新情境中考察价值观指导下如何使用
能力 素养
中学备考和高考命题的对比
中学备考
高考命题
注重知识掌握和技能熟练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板块2 板块总结提升2
解析:选 C。据题干材料“多篇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辛亥 革命虽为资产阶级革命, 但也允许马克思主义存在, 舆论环境相对 自由,故选 C 项。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 A 项错 误;材料中社会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政治学说, B 项错误;辛 亥革命奉行三民主义, D 项错误。
2.(2017· 广东广州二模)1898 年, 《农学报》载叙福建茶商有 人“至印度学习,归用机器焙制,去岁出口四万箱,获利甚厚”。 1905 年,两江总督派员赴印度等地考察茶业,考察归来后力主设 立机器制茶厂。这说明( )
4.社会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的推动, 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 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即时训练] 1. (2017· 山西考前检测)1912 年 6 月, 在上海出版的 《新世界》 第 2 期刊登了朱执信译述的《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之学说》 ,文章 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国内 出版的多种报刊如《民立报》 《社会》 《社会世界》等也出现多篇介 绍社会主义的文章。这说明辛亥革命(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宣扬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C.提供了舆论自由的社会环境 D.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
板块总结提升(二) 中国近代文明
通史模拟训练
一、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 年)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鸦片战争到 1912 年清帝退位(1840~1912 年),是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 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 化的时期,主要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民国前期的中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 年)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从清帝退位到东北改旗易帜(1912~1928 年), 主要处于北洋军 阀的统治, 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年)和军阀割据混战 时期(1916~1928 年)两个阶段。 1.政治上: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孙中 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 袁世凯死后, 北洋 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1928 年东 北改旗易帜,北洋军阀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 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中国近代史通史资料(超强)
中国近代史部分【通史综述】1.时间:1840-1949年(1)前期:1840-1919年。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
(2)后期:1919-1949年。
从五四运动到北平政协----新民主主义革命。
2.基本问题(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主要矛盾确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4)两大任务:a.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c.前一任务和后一任务的实现扫清了障碍,并创造必要前提;后一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3.内容主线(1)帝国主义侵华:a.手段:军事、政治、文化、经济。
b.经济侵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
c.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2)中国资本主义发展: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艰难发展。
b.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覆灭。
(3)思想解放运动发展:a.地主阶级:新思潮、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b.民族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三民主义)。
c.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d.无产阶级:毛泽东思想。
(4)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a.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b.资产阶级:百日维新、新亥革命。
c.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光绪帝支持变法、清末“新政”。
4.阶段分期方法一:(1)旧民主主义革命: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世纪60年代)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20世纪初-1919年5月)。
注:按政府分:晚清政府(1840-1912);北洋政府:(1912-1927);民国政府(1927-1949)(2)新民主主义革命:a.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919-1924)b.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4)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d.抗日战争时期(1945-1949)。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版课件:上篇 模块整合(二) (共66张PPT)
通史体系 构建
中外纵横 关联
学术前沿 聚焦
阶段一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1840~1894年)
[特征归纳]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
近代化迈进。 (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
通史体系 构建 中外纵横 关联 学术前沿 聚焦
(3) 从思想上看 ,鸦片战争使一批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
始觉醒,“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地主阶
级内部出现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逐步形成“中 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并付诸实践。 (4) 从社会习俗上看 ,从社会生活看,近代西方的生活习俗、 交通工具等在通商口岸传入,客观上推动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
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伴随西方侵华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
会秩序逐步确立,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先后
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 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通史体系 构建
中外纵横 关联
学术前沿 聚焦
(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 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 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通史体系 构建
中外纵横 关联
学术前沿 聚焦
2.(2017· 河南焦作一模 ) 清末某大臣认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
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
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 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 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对此观点认识正 确的是( )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版课件:上篇 选考二 (共53张PPT)
高考数据分析
主干知识梳理
热考视角探究
随堂巩固训练
试题来源
考查主题
材料出处
设问视角 内容类、
命题分析 (1)从材料出处看,
2017年课 开罗会议与《开罗宣 吴东之主编《中国外
标全国Ⅰ 言》
标全国Ⅱ 设想 2017年课
交史》
历史哲学》
意义类
2017年课 白里安“欧洲联邦” 陈乐民《欧洲观念的
高考数据分析 主干知识梳理 热考视角探究 随堂巩固训练
⑤20 世纪初,巴尔干半岛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萨拉热窝 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2)过程
①一战爆发后,从马恩河战役到凡尔登战役进入旷日持久的 消耗战。 ②一战以欧洲为主战场,主要形成了三条战线:即西线、东 线和南线。
③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四国条约》、《五国 条约》、《九国公约》
由对德《凡尔赛和约》及对
构成 奥、保、匈、土等国的和约 共同构成 实质 影响 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的和平并不长久
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 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
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格局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由此建立起
标全国Ⅰ
2015年课 标全国Ⅱ
二战与法国的复兴 苏联与原子武器研制
戴高乐《战争回忆录》
原因类、 (3)从时间上看,以
认识类 现代史为主,特别
(俄 )亚 · 维· 菲利波夫《俄 背景类、 是两次世界大战及 罗斯现代史》 作用类 战后国际秩序;从 原因类、 内容看,涉及战争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作用类 背景、战争结果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 背景类、 影响。 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意义类 (4)与教材的关联度, 哈佛· 西提可夫《越战的 原因类、 与选修3教材中第三 战后影响》、威廉· 黑德 影响类 单元密切相关,与 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其他章节内容有一 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定的关联;与必修1 比较类、 意义类 教材中国际关系格 局部分有一定联系。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通史融会贯通(三)
[史实定位]
时间 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初期 到20世纪50 年代 20世纪60~ 70年代 20世纪80~ 90年代 政治 美苏冷战、杜鲁 门主义、马歇尔 计划、北约和华 约、德国的分 裂、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古巴 导弹危机、不结 盟运动 东欧剧变、苏联 解体 经济 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德日改 革)、赫鲁晓夫改革 欧共体成立、日本崛起、勃列日 涅夫改革、“滞胀” 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 区、欧盟和欧元的诞生、区域集 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货币学派和 供给学派、戈尔巴乔夫改革 文化 现代 主义 文 艺、 电子 信息 技 术、 摇滚 乐、 影视
新中 国成 立初 期
过渡 时期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召开、1954 年宪法、三大政治 社会主义改造、过 1953 制度(政治协商制 渡时期总路线、 ~ 度、人民代表大会 “一五”计划、社 1956 年 制度、民族区域自 会主义制度初步建 治制度)、万隆会 立 议、日内瓦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党和国家为 科技、文艺、教育 发展制定了长远规 则。1956年毛泽东 提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文化领域 邓小平理论形 成,中共十三大 阐述了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理 论,邓小平提出 教育“三个面 向”,提出“二 为”方向
基层民主制度 建设、依法治 国战略提出、 社会主 1992 香港和澳门回 义建设 ~现 归、新型区域 在 新时期 合作(上海合作 组织、亚太经 合组织)
南方谈话、中共 “三个代表”重 十四大、中共十 要思想、科学发 四届三中全会、 展观、科教兴 中共十五大、中 国、载人航天、 互联网 国加入世贸组织
[史实定位] 阶段 时间
2018届新课标高考历史(全国卷)艺考生文化课冲刺课件:第六讲 近代中国经济与生活(共41张PPT)
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
1.(2017· 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 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 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 吨减1钱。这一举措 (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 A 【解析】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说明有利于减轻开 平煤矿的负担,降低成本,自然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但这与加强管 理无关,排除B;当时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不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不可能 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C;仅凭减少开平矿所产之煤出口税不足以 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排除D;故A项正确。
沿海留日学生占多数,结合所学知识,这与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较早开放通商口岸 有关,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有利于接受外来文化,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作为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高潮,开始于1911年,时间不符,排除B;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 化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C;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 力范围,但题干中反映的是是长江流域的留日学生较多,因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 力范围不同,也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D。
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
• 【考纲要求和解读】 • 1.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一直 是高考的重要内容,属于高频考点。本课内重要考查点有外国资本主义 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及影响,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运动的兴起、 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等。 •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中国民主革命进 程息息相关,认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 日益枯萎四个发展阶段的基本史实,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重要概念: 实业救国、官僚资本;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生原因, 理解三座大山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大政治障碍;探究影响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及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和作用。 •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新课标改革中 增加的内容,是近代化中社会生活部分,在高考试题中偶尔出现,2014年 以此为载体考查了关税,但在主观题考查常作为答题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复习迎考中要把握好鸦片战争前后、辛亥革命前后、新中国成立前 后、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板块6 第1讲 2
2.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1)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 济开始解体。 (2)受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的诱导,中国的洋务企业、民族资 本主义工业先后在沿海地区兴起,中国的工业文明开始起步, 但因受西方的制约,进展缓慢而曲折。 (3)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 变化。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的主要经济成分 类型 特点 历史影响 自给自足、闭 在近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占据 自然经济 塞性、迟滞性 主导地位;影响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近代中国长期占据优势地位,阻碍 外国资本 侵略性、扩张 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是近代民主革命 主义经济 性 的对象
洋务经济 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 官僚资本 主义经济
[整体感知] 两条主线: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发展;中国近现代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个角度: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社会生 活的变迁。 四大重点: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社会生 活与习俗的变化;近代交通、通讯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半封建性、垄 未能使中国富强;是中国近代化的 断性 开端 进步性、革命 中国经济近代化的主要表现,近代 性、软弱性 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 买办性、垄断 严重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性、封建性 展,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对象
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迁 时间 历史背景 变迁表现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 沿海沿江地区习俗受 鸦片战争后 第一 封建社会,洋货大量 西方文明的冲击,衣 ——辛亥革 次 涌入,上海等口岸被 食住行、行为观念等 命 迫开放 发生显著变化 旧的习俗受到很大的 第二 1912~1949 推翻封建帝制,中华 冲击,人们的精神生 次 年 民国建立 活和社会生活发生相 应的变化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通史融会贯通(二)
(三)“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 1.林则徐、魏源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著《海 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 步。 2.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并以此为指导掀起了洋务运动,但仍然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的 层次上。
从横向上 把 脉 历 史 相 互 联 系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阶段特征] 1.历史时期:1840~1895年。 2.特征概述: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 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这一时期是中国 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 征体现最明显。
[史实定位] (一)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 1.深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 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 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 理人。 2.义和团运动 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 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剧变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 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 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先后进 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等。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与生活 1.外国资本入侵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初 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并发展;中华民国的建立极大鼓舞了民 族资产阶级;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3.社会生活的变迁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 化方向发展,近代中国的交通、通讯事业也已起步。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6讲
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追求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 新道德等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马克思列宁主义 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第6讲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
考点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考点二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考点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 主干知识排查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统治危机。 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3.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
C.倡导变法维新
解析
《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才
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
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
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
解析 答案
考向预测2 维新变法时期的“古为今用”
1896年,梁启超提出“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有道之”;同时期的谭嗣
2 热考重点深化
1.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 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 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2)表现 ①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 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②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 的兴办,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 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资产阶级
建设新文化 救亡图存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1.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3
专题整合突破
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鸦片战争之前)
建体系·宏观概览·纵横贯通
[ 阶段特征] 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新的经济因素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 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4.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 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清朝: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 外贸易。
整合三 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继承发展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 就是“理”, 主张克服私欲, “致 良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 由。
(2)维护国家主权: ①军事上:组织雅克萨之战。 ②法律上:签订《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2.历史评价 (1)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和发展。不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2)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 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1.主要活动与贡献 完成中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记载上千种药物,配有 1 000 多 幅插图,体系先进。 2.历史评价 (1)伟大医学成就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 之一。
中考历史第二轮复习 专题一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课件
★专题启示 1、闭关锁国导致了愚昧落后,所以要坚持 对外开放。 2、落后就会挨打,所以我们要实施“科教 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3、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包括:经济、政治、思想近代化三
部分;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 的思想文化三个阶段。近代化的核心是 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
是中国历 史上一次 空前的思 想大解放 运动,启 发人们追 求民主和 科学,探 索救国救 民的真理。
★专题启示 1、对外开放,学习世界先进技术,是中 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2、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3、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先进思想的引领。
三、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
生
①.辛亥革
八 国 联 军 侵 华 战 争
义孙中山“三民主”代和辛革1(治(主9年化制1亥命政近民共1))命想三②推的束千建立国共深民入:翻的了多了和统帝,. 意主人孙了指我年中的治制使义心义中满导国的华观民,,。山清思两封民念:主结建: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被袁世凯 窃取了胜 利果实。 没有改变 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 现状,没 有完成反 帝反封建 的民主革 命任务。
名称
时 间
地点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中共 一大
192 1年
上海、通过了党的纲领、确 开天辟地的大 嘉兴 定了党的中心任务、 事,中国革命 南湖 建立了党的领导机构。面貌焕然一新。
遵义 会议
193 5年
贵州 遵义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 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
是党的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转 折点。
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
2018届《高考领航》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上篇-第1部分-板块6-第1讲-1
第4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 ·历史 化学
人民地 位及权 利 符合一定条件者享有公民 专制统治下的臣民,无参政 资格,公民大会、五百人议 权 事会、陪审法庭成员来自公 民群体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形成了 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农业落后,粮食缺乏,工商 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生产方 式
(1)古希腊文化空前繁 荣,成为西方文明之
隶制工商业繁荣, 对外 根(2)古希腊人文主义 思想起源,成为西方 民主思想的滥觞
来,罗马法律制度不 贸易兴盛 断发展,形成体系
第14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 ·历史 化学
1.(2017· 湖北荆门调研)《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 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唐律疏议》规定:“诸八议者(注: 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圣所生及应议 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相比之下,两 者最大的区别是( )
第5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 ·历史 化学
宣扬“忠君”思想,重视封 强调个人主义,主张个人的 建道德的教育、颂扬个人对 享受和“人”的价值尊严, 国家的奉献精神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 反对专制 雅典民主为近代西方政治
文化特 色
后世影 响
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终 思想和制度建设奠定了最 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初的基础
第6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 ·历史 化学
古希腊与中国先秦儒家思想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例如, 古希腊先哲强调人的尊严和价 值;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提出“人之 性恶”等。 ②都强调道德的作用。 例如, 古希腊思想家主张改善人们的灵 魂, 以德教人;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主张以德治民。
专题五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探究实操性课件
1898年 1911年 1915年
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
【深化拓展】
一、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
思想:面对新形势,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动摇了 “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 经济: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外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 军事: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
随着第二次工 ①主要侵华方式:
签订《马》,大大
19世纪末
业革命的进行, 主要资本主义
政治上,由瓜分狂潮到“以华制华”
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 甲午中日战争
加深了中国半殖半 封程度;
—20世纪初 向帝国主义阶 段过渡
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②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 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
际地位得到提高
【深化拓展】
一、列强侵华格局的演变
英国率先入侵 (1840——1894年)
英国通过鸦片战争率先侵略中国; 法、美、俄也追随英国的脚步加强对华侵略; 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华形式
列强瓜分狂潮 (1894——1914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甲午中日战争后,英、日、德、俄、法、美等国掀 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 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以资本输出为主要侵华形式
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
认识正确的是( )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2018届《高考领航》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上篇-第1部分-板块6-第2讲-主题1
第6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 ·历史 化学
) 3 ( 与 权 力 监 督 的 区 别 : 权 力 监 督 是 封 建 专 制 社 会 的 产 物 , 权 力监督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权力约束; 在民主政治中, 权力约束最 主要的形式是权力制衡,权力监督只是一种从属的权力约束。 (4)作用:近代法治产生后,以权力制衡为核心的法治原则替 代权力监督,成为民主政治最主要的制度保障。
第4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 ·历史 化学
) 2 ( 古 希 腊 国 家 制 度 的 地 域 性 完 全 是 切 断 血 缘 关 系 而 冲 破 氏 族 藩 篱 的 结 果 而 , 古 代 中 国 国 家 制 度 的 地 域 性 则 是 血 缘 关 系 通 过 宗 法 制 度 得 以 延 伸 的 结 果 古 。 希 腊 政 治 制 度 的 公 民 权 , 而 古 代 中 国 政 治 制 度 的 “公 共 权 力 ”逐 步 发 展 为
第3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 ·历史 化学
1.中 西 古 代 政 治 制 度 演 变 路 径 ) 1 ( 中 西 古 代 政 治 制 度 起 源 和 形 成 有 两 条 不 同 的 路 径 , 即 专 制 主 义 路 径 和 共 和 制 路 后 者 具 有 选 举 制 、 任 期 制 和 分 权 制 等 特 征 。 径 前 , 者 具 有 任 命 制 终 、 身 制 和 集 权 制 等 特 征 ,
第10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 ·历史 化学
主 专 制 制 度 的 加 强 的 相 关 史 实 以 及 英 国 君 主 立 宪 制 的 相 关 内 容 予 以 解 读 , 进 一 步 提 取 出 建 筑 背 后 所 蕴 含 的 政 治 特 点 , 例 如 中 国 的 皇 权 至 上 , 英 国 国 王 的 统 而 不 治 、 地 位 尊 贵 以 及 首 相 的 民 主 政 治 ; 中 英比较可从中英建筑的历史传承、 历史归宿、 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 拓展性作答。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板块6 第2讲 主题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 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 世纪以来中国海 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 的贡献。
解析: 本题从全球史观角度考查近代以来的人口迁移, 主要考 查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世界大国的兴衰主题。第(1)问, 从人口迁移的数量、范围、自愿移民的目的地等角度回答可得出;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和材料二信息可知,中国海外 移民三个明显阶段特点。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中呈现的特点, 依据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对应分析; 第三小问, 首先抓住时间“中 国近代史”, 再结合华侨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主革命的贡献 分析。
(11)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的表现、影响。 (12) 二战后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及世界经 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1.对近现代大国崛起的反思 (1)俄罗斯(苏联、俄国):经济、政治、法律等各项改革要协调 进行; 经济改革要关注民生的改善; 政治改革要关注权力的监督和 法制建设;各项政策要随环境、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改革 的挫折意味着新起点的开始。
答案:(1)原因: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获得民族独立; 很好利用了历史的机遇; 有良好的宪政制度保障; 吸收了多元的外 来文化。 (2)不同:军事上依靠外部力量维持平衡;欧洲通过联合手段 发展经济; 由经济层面向政治层面递进; 建立并深化统一的市场机 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成为强国的历程始于 18 世纪是英属加拿大,自从美英修好后,英国不再威胁到美 国,南面是虚弱的墨西哥,东西两侧濒临大洋,且幅员辽阔,资源 丰富。独立革命期间,它利用英法矛盾,获得外援并赢得独立。19 世纪的欧洲内部不稳定, 美国乘机在世界寻求市场, 进行国内建设;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扩大生产和黄金储备; 战后又在军事高科 技领域不断创新, 抓住信息革命的机遇成为新经济的领头羊。 美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一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8-
一
二
三
二、共和梦的实践 1.从帝国到民国:从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 朝,埋葬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2.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 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 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3.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 4.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板块一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4-
一
二
三
一、天朝梦的破灭 1.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近代化的起步 (1)近代西方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 重要变化。政治上,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破坏了 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经济上,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和商品输出,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结构,中国逐渐沦为西方经济附庸,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同时客观上促使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思想上, 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开始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从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上看,救亡图存运动中,引起 对君主专制反思;救国求富旗帜下推动近代工业兴起和发展;追求 民族独立中,近代民族观念形成;朝贡外交解体,近代外交开启;积极 学习西方。
板块一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5-
一
二
三
(3)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与近代化,不是中国自身历史发展的结果, 而是在外力的冲击下被动开始的;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 情,不利于近代化的推进和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推 动社会转型;外力压迫下的民族觉醒促进社会转型;政治障碍的扫 除保障社会转型。
板块一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7-
一
二
三
(2)不平等条约体系: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 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 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 列强通过战争手段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 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而另一方面,不平等条约体系 在将中国推入近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客观上的积极作用。首先,列强 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是迫使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国 经济开始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 近代外交,须遵循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国际惯例;再次,不平 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政府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板块一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10-
一
二
三
(3)五四运动——民族意识的升华 五四运动是一次全民族参与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农民、资产 阶级空前团结,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表现出极大地爱国热情,使民族 意识进一步升华。 (4)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高涨 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 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
板块一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6-
一
二
三
2.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转变) (1)朝贡体系:是指东亚地区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之周边 各邻国与中国形成的双边“封贡关系”为结构的国际体系。朝贡体 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 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藩认同外 交。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佛 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主题六 民族复兴 ——近代中国政治的艰难转型
板块一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2-
板块一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3-
1840—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 封闭的大门,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中国的领 土完整和独立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 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 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踏 上了争取民族独立的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与国民 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并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 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 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板块一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11-
一
二
三
2.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实践 (1)革命道路探索——从中共“二大”到八七会议: ①中共“二大”提出了最低革命纲领,但是在革命道路上基本上照 搬了俄国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②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 ①八七会议纠正了国民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共中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 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 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标志着中国共 产党逐步走向成熟。
板块一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茧成蝶 点石成金
-9-
一
二
三
三、复兴梦的探索 1.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觉醒 民族觉醒的本质内涵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 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的生存面临严 重威胁,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关系,中华民族 精神也在各民族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了升华。 (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 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反对外来 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甲午战争——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甲午战争、列强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首先是资产阶级 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是农民阶级发动的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民族意识逐渐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