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实验探究

合集下载

初三实验探究题

初三实验探究题

初三实验探究题说理题: 1.避险车道是与公路主干道相连的一段距离很短的分岔专用车道,供速度失控车辆安全减速。

一般设置在长陡坡的拐弯处,保证驾驶员能看到(如图一、二)。

这种车道很特别,一般长度在50~100米,有一定的坡度,路面上铺着疏松的石子、沙土层,两侧及顶部用废旧轮胎或防撞桶围起来(如图三、四)。

避险车道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汽车刹车失灵时的安全隐患。

请你谈谈避险车道设置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并作简要解释。

2、小柯是个善于观察的学生,她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无风的、寒冷的冬天,用吸管沿水平方向吹出的肥皂泡是先上升,一段时间后才开始下降(如图)。

而这种现象在火热的夏天不明显。

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冬天吹肥皂泡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不计空气阻力)3、夏季是溺水多发季节,在野外游泳有很多不安全因素。

如清澈的溪流看上去较浅,实际上却较深;岸边潮湿,容易长有青苔,人在上面行走更容易摔倒;睡眠下可能会有暗流或漩涡,人在其附近容易被卷入。

万一溺水,人在水下长时间缺氧会导致呼吸和心跳停止,请你解释上述内容所涉及的科学道理。

4、质疑与探究是科学课堂永恒的主题。

下面是小科同学对3种气体收集方式本质原因的探究。

甲 乙 丙(1)有些同学说:“CO 2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小科同学疑惑:为什么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于是,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用图甲和图乙两种方式收集CO 2,通入的气体流速和时间相同,发现甲集气瓶收集到的CO 2浓度较大,乙集气瓶的CO 2浓度很小。

请分析两者浓度相差较大的原因。

(2)有些同学说:“O 2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但CO 2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对此,小科同学疑惑,于是又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 用图丙装置分别以相同流速通入O 2 和CO 2,发现收集满O 2比CO 2耗时少。

请分析原因。

5、杨梅酸甜爽口,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但它的保鲜期很短,通常只有1-2天。

为延长其保鲜期,人们常常将杨梅放在保鲜袋中,扎口后再置于冰箱里冷威。

初三学生实验研究报告

初三学生实验研究报告

初三学生实验研究报告1. 引言本实验旨在研究初三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数据和学习成绩数据,探究学习态度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并从中得出相关结论。

2. 实验设计2.1 实验对象本实验的对象为100名初三学生,他们来自于同一所学校的不同班级。

2.2 数据收集为了获取学生的学习态度数据和学习成绩数据,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发放问卷:我们设计了一份包含10道选择题的问卷,用于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

例如,问卷中包含问题:“你是否喜欢学习?”、“你觉得学习对你的未来有什么影响?”等。

在问卷发放前,我们向学生解释了问卷的目的和使用方法,并鼓励他们认真回答。

共收回90份有效问卷。

•收集成绩数据:我们从学校的教务系统中获取了这100名学生最近一次期中考试的成绩数据。

这些成绩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综合科目。

2.3 数据分析我们使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具体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其中,描述性统计用于描述学生的学习态度数据和学习成绩数据的基本特征;相关性分析用于研究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回归分析用于探究学习态度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3.1 学习态度数据分析在学习态度问卷的数据分析中,我们计算了每个问题的频数和比例,并绘制了相关的柱状图和饼图。

以下是一些主要结果:•80%的学生表示他们喜欢学习,20%的学生表示他们不喜欢学习。

•60%的学生认为学习对他们的未来有重要影响,40%的学生认为学习对他们的未来没有太大影响。

3.2 学习成绩数据分析我们对学习成绩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计算了各科目的均值和标准差。

以下是一些主要结果:•语文平均分为85.4,标准差为6.2。

•数学平均分为78.3,标准差为7.5。

•英语平均分为82.1,标准差为5.9。

•综合科目平均分为79.8,标准差为8.3。

3.3 相关性分析我们使用相关性分析方法,计算了学习态度数据和学习成绩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5篇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5篇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5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1生活中常见的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第二课时,通过上节课教学,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主要用途,了解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盐的某些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这节课主要探究学习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化学学科自身特点可以看出:复分解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它要求学生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条件及酸碱盐的溶解性;学会判断复分解反应类型;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

本课学习前学生已知道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化合、分解、置换反应,但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类型不能做出判断,从而产生疑问,因此,本课学习复分解反应,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似曾相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缓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紧张情绪,使学生保持轻松、良好的心态。

而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又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渗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复分解反应作为化学用语中的“高层建筑”,既需要前面基础知识:元素符号、化合价及化学式书写等基本化学用语的辅助,也需要酸碱盐溶解性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支撑。

所以,熟练准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无论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今后化学的继续学习,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素养也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说目标依据课标、教材内容,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理解复分解反应,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一些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实验探究1、化学课上,老师将CO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后者没2有明显现象,CO和 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甲、乙两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A、B两个实2验来验证,观察到现象是:装置A软塑料变扁,装置B活塞向上运动。

(1)甲同学认为这两个实验都可行,其反应原理都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使容器内压强变小的原因是CO与反应,还是CO溶于水,甲同学认为可以补充一个实验来回22答该问题,该实验是。

(只利用A装置――矿泉水瓶进行)2、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CO和NaOH是否发生反应时,小明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进行实验:请2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b 。

(2)以上三个实验中,??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 。

实验? 。

(3)实验?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4)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2是。

(5)小余同学又补充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我来帮他完成:实验步骤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CO和NaOH2方案1 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了2NaCO,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填入下表:23(6)请你再设计一个与上述实验不同原理的实验来证明并检验CO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3、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变化。

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 (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请根据上图实验装置和下表的操作方法,将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入下表中:所选操作方法实验现象装置A 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水中试管内的液面略有上升B 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C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D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锥形瓶E 将胶头滴管中氢氧化钠溶液挤入烧瓶F 将分液漏斗中氢氧化钠溶液注入集气瓶中?若再分别向A、B装置的烧杯中滴入少量氯化钙溶液,将会看到的现象是:A:;B:。

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教学方法探究

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教学方法探究

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教学方法探究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巩固具有重要作用。

在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材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并提供了多种实验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究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教学方法,并探讨其优势和使用注意事项。

一、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仪器设备进行物理实验,向学生直观展示实验现象和实验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材中,通过演示法引入示意图、动画等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呈现实验过程和结果。

演示法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和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二、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设定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物理实验中,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材通过提出实验现象或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和分享实验结果。

讨论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法自主探究法是指教师提供问题和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结果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材中,将一些实验任务交给学生独立完成,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

自主探究法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促进了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诊断法诊断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和结果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并纠正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材中,通过提出实验现象、数据分析、实验结论等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和思考错误产生的原因。

诊断法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纠错意识。

综上所述,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既有教师引导下的演示法和讨论法,也有学生自主探究和诊断纠错的方法。

这些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物理学习效果。

然而,在使用这些实验教学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应提前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题答题技巧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题答题技巧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题答题技巧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题是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后,从实验结果中归纳总结化学规律,完成问题或论述的一种问答形式。

下面是初三化学实验探究题的答题技巧:
1. 清晰理解题意,认真阅读题目中的信息和数据,把握其关键节点,明确主体和谓语的关系。

2. 弄清实验的目的和方法,理解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化学现象与化学定律及理论;
3. 做好实验记录,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整理和归纳实验数据,逐个分析化学现象,并注意观察现象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性。

4. 总结归纳实验结果,通过数据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点,以及通常的规律和定律性,结合已有的化学原理进行论述分析。

5. 确保答案的全面、正确及有逻辑性,并且无误之处要给出合理的解释。

答题时最好采用"问题-证据-解释" 答题模式,以简明扼要、准确清晰地表达答案。

6. 注意文字表达和论证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写作各章的开头和结尾,要与全文的中心思想紧密相连。

避免重复、散漫和不必要的叙述。

7. 最后进行检查,检查答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确保不出现离题、错误、遗漏、冗长、无条理性等情况。

初三实验探究题专项练习题

初三实验探究题专项练习题

初三实验探究题专项练习题在学习过程中,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发现并验证科学原理和规律。

特别是在初三的阶段,实验探究题是一种常见的出题方式,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推理来解决问题。

掌握这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对于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本文将提供一些初三实验探究题的专项练习题,帮助学生加深对这种题型的理解和应用。

1. 第一道题目:小明在实验中制备 CuSO4 晶体,他先将一定量的CuCO3 和 H2SO4 溶液反应,过滤得到溶液 A,再进行结晶蒸发得到溶液 B,溶液 B 经风干得到 CuSO4 晶体。

请回答以下问题:a) 在实验过程中,哪些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b) 溶液 A 中存在哪些离子?c) 溶液 B 中存在哪些离子?d) 为什么要进行结晶和风干操作?2. 第二道题目:小华想研究光的折射现象,他实验用一个透镜将光折射到光屏上,他进行了以下实验:a) 当透镜与光屏的距离不同时,光屏上的图像会发生什么变化?b) 当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相等时,光屏上的图像会呈现什么样的特点?c) 当改变透镜的凸凹面朝向时,光屏上的图像会有何变化?d)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 第三道题目:小李在实验中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他设计了以下实验:a) 将电阻器分别接在电路的不同位置,电流变化情况如何?b) 将不同电阻器串联或并联在电路中,电流变化情况如何?c) 基于以上实验结果,你能总结出电路中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吗?d) 通过这个实验,你还能得到什么其他的发现或结论吗?通过以上三道实验探究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同时,这些题目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在解答题目时,学生可以根据实验原理和知识进行推理和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探究题中,学生除了要回答问题,还需要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和结论。

初三实验探究题

初三实验探究题

初三实验探究题说理题: 1.避险车道是与公路主干道相连的一段距离很短的分岔专用车道,供速度失控车辆安全减速。

一般设置在长陡坡的拐弯处,保证驾驶员能看到(如图一、二)。

这种车道很特别,一般长度在50~100米,有一定的坡度,路面上铺着疏松的石子、沙土层,两侧及顶部用废旧轮胎或防撞桶围起来(如图三、四)。

避险车道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汽车刹车失灵时的安全隐患。

请你谈谈避险车道设置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并作简要解释。

2、小柯是个善于观察的学生,她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无风的、寒冷的冬天,用吸管沿水平方向吹出的肥皂泡是先上升,一段时间后才开始下降(如图)。

而这种现象在火热的夏天不明显。

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冬天吹肥皂泡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不计空气阻力)3、夏季是溺水多发季节,在野外游泳有很多不安全因素。

如清澈的溪流看上去较浅,实际上却较深;岸边潮湿,容易长有青苔,人在上面行走更容易摔倒;睡眠下可能会有暗流或漩涡,人在其附近容易被卷入。

万一溺水,人在水下长时间缺氧会导致呼吸和心跳停止,请你解释上述内容所涉及的科学道理。

4、质疑与探究是科学课堂永恒的主题。

下面是小科同学对3种气体收集方式本质原因的探究。

甲 乙 丙(1)有些同学说:“CO 2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小科同学疑惑:为什么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于是,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用图甲和图乙两种方式收集CO 2,通入的气体流速和时间相同,发现甲集气瓶收集到的CO 2浓度较大,乙集气瓶的CO 2浓度很小。

请分析两者浓度相差较大的原因。

(2)有些同学说:“O 2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但CO 2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对此,小科同学疑惑,于是又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 用图丙装置分别以相同流速通入O 2 和CO 2,发现收集满O 2比CO 2耗时少。

请分析原因。

5、杨梅酸甜爽口,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但它的保鲜期很短,通常只有1-2天。

为延长其保鲜期,人们常常将杨梅放在保鲜袋中,扎口后再置于冰箱里冷威。

初三探究性实验报告3篇(探究性实验总结)

初三探究性实验报告3篇(探究性实验总结)

初三探究性实验报告3篇(探究性实验总结)初三探究性试验报告1一、争论背景:平常我们都时常喝酸奶,都是在超市或小卖部买的,之后发觉网上其实有家制酸奶的方法,心里很想自己做,但是由于种种缘由一向搁置着。

此刻学农的时候能带给一个机会我们自己做酸奶,既能熬炼动手潜力。

又能积累一门手艺,感觉特别开心而兴奋,就参预了这项活动。

试验中需要把握变量,我们想了很久,奶源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奶质和形态都能影响酸奶的味道,所以我们选取了把握奶源变量的酸奶制作争论性学习,探究选取哪一种奶源才会使自制酸奶口感更好。

二、活动目标近几年,发生了用皮鞋制酸奶的大事,让整个社会陷入了诚信危机。

对于青少年,奶制品是生活中必不行少的一部分。

应对酸奶的大事,我们产生了恐惊与担忧。

所以我们想透过自己制作酸奶,感受酸奶生产的过程,同时体会制作每种品牌酸奶的成本凹凸与口感来源。

我们对于酸奶成品的期盼并不高,期望结果制作出来的酸奶,能在凝固中传递出当代酸奶的香气与奶味。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一、分组分工,选取试验材料,制定活动方案。

二、材料1、发酵用的原料伊利纯牛奶、伊利高钙低脂纯牛奶、香满楼鲜牛奶、伊利高蛋白脱脂高钙奶粉、雀巢全脂奶粉、家用酸奶发酵剂。

2、工具及仪器RC-H2日创酸奶机(5个反应杯)、标签纸数张、量筒、电子天平、称量纸等。

三、试验原理:在42℃恒温环境下7小时,乳糖在乳糖酶的作用下,首先将乳糖分解为2分子单糖,进一步在乳酸菌的作用下生成乳酸;乳酸使奶中酪蛋白胶粒中的胶体磷酸钙转转成可溶性磷酸钙,从而使酪蛋白胶粒的稳定性下降,并在PH4.6-4.7时,酪蛋白发生凝集沉淀,构成酸奶。

四、试验的设计杯①用100ml香满楼鲜牛奶,倒入100ml反应杯,加入0.1g家用酸奶发酵剂,搅拌均匀。

杯②用14g雀巢全脂奶粉,加水到100ml,加入0.1g家用酸奶发酵剂,搅拌均匀。

杯③用14g伊利高蛋白脱脂奶粉,加水到100ml,加入0.1g发酵剂,搅拌均匀。

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初三化学实验与探究题六1.氯气(Cl2)是黄绿色气体,水溶液叫氯水。

把品红试纸(染有品红的纸)伸入氯水中,品红褪色。

【发现问题】氯水中的哪些成分能使品红褪色呢?【查阅资料】氯气溶于水,部分与水反应,方程式为Cl2 + H2O = HCl + HClO。

其中,HClO的名称叫次氯酸,是一种弱酸,具有强氧化性。

【猜想】猜想1:是氯水中的水使品红褪色的;猜想2:是氯水中的(填化学式)使品红褪色的;猜想3:是氯水中的盐酸使品红褪色的;猜想1:是氯水中的次氯酸使品红褪色的。

【实验探究】【结论】综合分析:氯水中的(填化学式)使品红褪色,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品红等有色物质褪色)。

【反思】(1)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2)氯水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3)向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2.某实验小组对实验室中A、B、C、D四瓶无色溶液进行鉴别,它们分别是硫酸钠、稀硫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钠中的一种。

可供使用的实验用品有: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紫色石蕊溶液、硝酸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硝酸溶液、玻璃棒、试管、胶头滴管。

请利用提供的实验用品,鉴别出四种物质并完成实验报告:【发现问题】做完实验②后,该小组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用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进行检验SO 42-时,亚硫酸根离子(SO 32-)的存在干扰了SO 42-的检验。

如往亚硫酸钠(Na 2SO 3 )溶液滴加硝酸钡溶液后有沉淀生成,再加足量的稀硝酸酸依然有白色沉淀。

【提出问题】若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SO 42- )与亚硫酸根离子(SO 32-)中的一种或两种,该如何检验?【查阅资料】亚硫酸钡(Ba 2SO 3 )是无色晶体或白色粉末,微溶于水,在水中是白色沉淀。

中性或碱性条件下NO 3-不能和SO 32-反应,但在酸性条件下,NO 3-能和H +反应相遇时(HNO 3 )具有强氧化性,易把SO 32-氧化生成SO 42- 。

初三物理实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初三物理实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初三物理实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稿子一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初三物理里那个超有趣的实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你知道吗?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就像是在探索一个神秘的小世界。

先来说说实验器材吧,有电源、导线、开关、电流表、电压表、不同阻值的电阻,还有滑动变阻器。

看着这些家伙,是不是感觉有点小兴奋?当我们把电路连接好,就像给这些小家伙们排好了队,准备一起工作啦。

然后,咱们先选一个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就开始跳动,好像在跟我们说悄悄话呢。

接着,换一个阻值不同的电阻,这时候电流和电压也会跟着变哦。

在这个过程中,可得小心别接错线啦,不然它们可就不听话了。

通过一次次的改变电阻,观察电流的变化,慢慢地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是不是觉得物理实验特别好玩?就像在和这些物理量一起做游戏,最后找出它们之间的小秘密。

怎么样,是不是对这个实验充满好奇啦?稿子二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今天来唠唠初三物理的那个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哟!一提到这个实验,我就兴奋得不行。

想象一下,那些电阻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电流呢,就像是它们的小跟班。

咱们开始做实验的时候,把那些器材摆好,感觉自己就像个超级科学家。

每次换上不同的电阻,就好像在给小精灵们换衣服,电流这个小跟班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比如说,电阻变大了,电流就变小了,就好像小精灵穿了厚衣服,跑得慢了,小跟班也跟着慢下来。

而且哦,在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在掌控全局,特别有成就感。

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观察,不能马虎。

要是不小心弄错了,数据就不准确啦,那可就找不到小精灵和小跟班之间的真正关系咯。

所以呀,咱们得细心再细心,才能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搞清楚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奇妙联系。

小伙伴们,是不是觉得物理实验超级有趣呀?。

探究实验报告初三化学

探究实验报告初三化学

探究实验报告初三化学
摘要:
1.引言
2.实验目的
3.实验原理
4.实验步骤
5.实验结果与分析
6.实验总结与建议
正文:
【引言】
在初三化学课程中,实验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

通过完成实验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实验的原理、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次探究实验的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探究某一化学现象,提高同学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实验原理】
在此,我们以某一期《初中化学》杂志中的一篇实验文章为例,简要介绍实验原理。

该实验是通过某种方法观察某一化学反应的过程,了解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

【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2.按照实验文章中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3.利用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4.完成实验后,清理实验台。

【实验结果与分析】
1.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数据。

2.分析数据,了解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变化规律。

3.根据实验结果,验证实验原理。

【实验总结与建议】
1.总结实验过程中学到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巧。

2.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思考实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出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

通过本次实验报告的撰写,我们可以更好地回顾和巩固实验中所学的化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初三化学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与实验探究

初三化学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与实验探究

初三化学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与实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是化学中一种常见的反应类型,其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

本文将探讨初三化学中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并进行实验来进一步了解这一反应的特点。

一、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比例下混合后,产生中和反应并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酸的氢离子(H+)和碱的氢氧根离子(OH-)结合形成水,同时生成盐。

具体而言,酸可以释放出氢离子(H+),而碱则可以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

当酸和碱按一定比例混合时,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结合形成水,同时生成的盐则是由酸和碱中的其他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

酸碱中和反应中的盐在化学上具有稳定性,不会再继续参与酸碱反应。

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1. 实验目的: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

2. 实验材料: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指示剂、烧杯、滴定管等。

3. 实验步骤:a. 用滴定管分别取一定量的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放入两个干净的烧杯中。

b. 向硫酸烧杯中加入数滴酚酞指示剂,此时溶液呈现粉红色。

c. 逐滴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入稀硫酸溶液中,同时仔细观察颜色变化。

d. 当溶液颜色由粉红色变为无色时,停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并记录滴定所需的体积。

4.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发生酸碱中和反应。

当酸和碱按一定比例混合时,溶液颜色由粉红色变为无色,这表明酸和碱完全中和,并达到化学计量比例。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确定稀硫酸和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方程式为: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5. 实验扩展:可以使用其他酸和碱进行类似的实验,并观察不同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化学计量比例。

三、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下面列举几个例子:1. 胃酸中和:胃内分泌的胃酸是强酸,会对胃壁产生腐蚀性。

当我们感到胃酸过多时,可以服用含有碱性物质的制酸剂,如氢氧化镁,来中和胃酸,缓解胃部不适。

初三化学实验与探究题大全及标准答案

初三化学实验与探究题大全及标准答案

化学实验与探究汇总与答案1.某化学探究小组准备用碳酸钠溶液与石灰水反应来制取氢氧化钠。

(1)实验过程:①把石灰水加人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再通过操作,得到无色滤液。

③将无色滤液通过操作,得到白色固体。

(2)猜想:得到的白色固体是纯氢氧化钠吗?三位同学分别作出以下猜想:小李:是纯净的氢氧化钠!小强:可能还含有碳酸钠!小陈:也可能含有。

他们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这瓶熟石灰粉末是否已经变质生成了CaCO3?进行猜想:猜想一:熟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

猜想二:熟石灰部分变成了CaCO3。

猜想一:熟石灰没有变质。

设计实验:该小组同学对猜想一设计了下列探究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表中相关实①要证明猜想二成立,可参照上述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在步骤②中产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熟石灰变质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在初中化学我们所学过的物质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等具有这样的性质,因此像熟石灰这类物质在实验室应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存。

③称取1.0g上述熟石灰样品,加适量水使之充分溶解,搅拌过滤后,往滤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同时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至溶液刚好变为无色,消耗盐酸溶液7.3g。

求样品中Ca(OH)2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据估计,每年全世界被腐蚀损耗的钢铁材料,约占全年钢产量的十分之一。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金属腐蚀的原因,设计如下实验:(1)如图,取一根约10cm的光亮铁钉放在自来水中,观察A、B、C三处的变化。

几天后,他们会发现处最先出现铁锈,大家结合书本知识知道,铁在空气中生锈实际是铁和、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的过程。

(2)一同学联想到家里铜制餐具上有一层绿色物质,认为铜在空气中也会生锈。

他们上网查阅资料,知道这种绿色物质的化学成分为Cu2(OH)2CO3(铜绿)。

探究实验报告初三化学

探究实验报告初三化学

探究实验报告初三化学篇1种子萌发的实验报告一、做实验1.材料工具(1)常见的种子(如:绿豆黄豆)40粒。

(2)有盖的罐头4个,小勺1个,餐巾纸8张,4张分别标有1、2、3、4的标签,胶水,清水。

2.方法步骤(1)在第一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拧紧瓶盖。

置于室温环境。

(2)在第二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洒上少量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

置于室温环境。

(3)在第三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然后拧紧瓶盖。

置于室温环境。

(4)在第四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洒入少量清水,使餐巾纸润湿,拧紧瓶盖。

置于低温环境里。

通过观察,我发现1、3、4号罐中种子未发芽,而2号罐中种子发芽了。

二、研究1.为什么同样优质,同样品种的种子有的发芽,有的没有呢?当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

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

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然而,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1号种子未发芽是因为它虽有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但无水分,所以它不可能发芽。

2号种子既拥有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水分,还有水分,所以它发芽了。

3号种子未发芽是因为它被完全浸泡在水中,而水中没有氧气,所以它也不可能发芽。

4号种子也因缺适宜的温度未发芽。

三、讨论结果通过此次实验,我发现了种子的萌芽需要充足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

仔细地观察,我还看到发芽后的植物上有一些细细的,白白的根毛,其实他们能提高吸水率。

实验给我带来了许多乐趣,也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

生物学实在是太奇妙了。

篇2蜡烛吹不灭思考:用力吹燃烧的蜡烛,却怎么也吹不灭。

你知道怎样做到这一点吗?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1个平盘操作:1. 点燃蜡烛,并固定在平盘上。

2. 使漏斗的宽口正对著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对著火焰用力吹气。

初三九年级物理:探究实验 (3)

初三九年级物理:探究实验 (3)

探究不同电路的电源电压实验目的:1.知道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比较电池在供电前后电压的变化;2.知道电池串联总电压等于各电池的电压之和;3.初步了解同一电池在不同电路中时的输出电压会发生改变;4.了解电池并联时电压的特点。

实验原理:电池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路中串联的电池越多,向外提供的电压越大;在给不同的电路供电时,电池两端的电压不完全相等。

实验器材:干电池(4节),规格不同的小灯泡(4个),导线若干,开关,电压表。

实验步骤:1.分别测出三节干电池的电压,再把两节电池串联,测两节电池串联的总电压。

再把三节电池串联,测三节电池串联的总电压。

比较电池串联总电压与各节电池间的电压关系。

2.用电压表测一节干电池的电压。

3.如图把一只小灯泡接到电池两端,组成一个简单电路,闭合开关,读出电压表的示数,比较此时电源两端的电压是否与第2步中测得的电压相同。

4.把两个灯泡串联,利用电压表分别测出各灯泡两端的电压,再测出电源两端的电压。

改用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实验,总结串联总电压与用电器两端电压的关系,比较电源输出的电压与两灯的总电压是否相等。

5.比较此时电源输出电压与第1步中相同节数电池电压,电池在有用电器工作和无用电器工作时的电压是否相等。

6.增加串联灯泡的个数,比较电源输出电压是如何变化的。

7.把两节电池并联,测出并联电池的电压与单个电池电压的关系。

8.把两个灯泡并联,接到两节电池串联的电源上,测出此时电源的输出电压。

9.把三个灯泡并联,接到同样的电源两端,测出此时电源的输出电压,比较电源两端并联的支路增多时,电源的输出电压是否会发生改变。

操作提示:1.本实验中使用的是干电池,不能使用学生电源替代;2.实验中选择的电池最好不要用新电池,新电池的内阻较小,效果没有旧电池好;3.在实验中电池的串联和并联,要注意不能使电池短路;4.在灯泡串联时,灯泡可能不发光,是由于流过灯的电流过小,并不是因为电路故障;5.在实验中要注意电压表量程要及时更换。

初三科学实验探究

初三科学实验探究

初三科学实验探究科学实验是初中生科学学习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探索、实践,从而深入理解科学知识。

在初三的学习中,我们进行了许多有趣的科学实验探究,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我参与过的实验。

一、酵母发酵实验酵母发酵实验是初中生物学中常见的实验之一。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酵母来观察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的发酵作用。

实验的步骤如下:1. 准备材料:酵母、糖、水、气球、试管等。

2. 将糖溶解在温水中,制作成糖水溶液。

3. 取一些酵母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糖水溶液。

4. 用气球封住试管口。

5. 将试管放置在温暖的地方观察。

观察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气球逐渐膨胀,这是因为酵母菌在糖水溶液中进行发酵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发酵作用是一种生物化学反应,酵母菌通过分解糖分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二、水的沸腾实验水的沸腾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中的经典实验之一。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沸腾现象,并了解沸腾的原理。

实验的步骤如下:1. 准备材料:饭锅、水、温度计等。

2. 将适量的水倒入饭锅中。

3. 将温度计放入水中,记录水的温度。

4. 开始加热,不断观察水的变化。

我们可以观察到,当水的温度达到100摄氏度时,水开始沸腾,水面上会冒出大量的气泡。

这是因为水在沸腾时,水分子受热后转化为水蒸气,形成气泡并冒出水面。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沸腾是水受热后发生相变的过程,也是水分子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

三、光的折射实验光的折射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中的重要实验之一。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并了解折射的规律。

实验的步骤如下:1. 准备材料:光源、直尺、半透明平板等。

2. 将光源放置在平板的一侧,使光线射入平板。

3. 观察到光线从平板的一侧射入后发生折射的现象。

4. 通过改变入射角度或改变平板材料,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光在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并且折射角度与入射角度有关。

初三化学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报告

初三化学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报告

初三化学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报告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蜡烛和它的燃烧。

别看蜡烛小小的,其实它里面可有大学问。

蜡烛点燃时,火焰跳动,似乎在跟我们打招呼。

大家有没有想过,蜡烛究竟是怎么燃烧的?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这个小秘密。

一开始,我们准备了蜡烛、火柴,还有一个透明的玻璃杯。

咱们的实验就是观察蜡烛燃烧时的变化。

点燃蜡烛的时候,那火焰一闪一闪的,简直美极了!看着它慢慢变大,真是让人心情愉悦。

蜡烛在燃烧的时候,蜡烛芯被加热,蜡烛里面的蜡就开始熔化,变成液态,接着蒸发到空气中。

这时候,火焰需要氧气,没氧气可不行,火焰可会“饿”死。

当我们把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哇,火焰迅速变小,仿佛在跟我们撒娇,要是有声音的话,肯定是“哎呀,我快不行了!”结果呢,火焰最后熄灭了。

大家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杯子里面的氧气被火焰“吃”光了,火焰没有氧气了,自然就没办法继续燃烧了。

这一瞬间,我们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看到燃烧的本质了,真是太神奇了!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更有趣的实验。

拿来一个透明的塑料瓶,放上水,再把蜡烛放在瓶口。

然后轻轻点燃蜡烛,大家注意看,水面慢慢上升,真是太有意思了!这时候,大家心里肯定在想,这水是怎么回事?蜡烛在燃烧的时候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这些气体让瓶子里的空气“挤”出来,水面就跟着上升了。

就像挤牙膏一样,真的是让人忍俊不禁。

经过这些实验,大家是不是对蜡烛的燃烧有了更深的理解呢?蜡烛燃烧的过程其实就是化学反应的过程,蜡烛里面的烃类和氧气结合,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哎呀,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复杂?但其实就是蜡烛和空气在“谈恋爱”,火焰就是他们的爱情火花!这种反应,简单来说就是能量的释放,产生了热和光,让我们能享受这份温暖。

我想起小时候,冬天的时候,家里没暖气,点根蜡烛,真是温暖又有氛围。

蜡烛的火焰在黑暗中摇曳,像个小精灵,在无声地讲述故事。

这不禁让我想到,蜡烛虽然小,但它的力量可不小,能够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甚至是安全感。

上海初三探究报告怎么写

上海初三探究报告怎么写

上海初三探究报告怎么写初中三年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需要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上海的初三学生,为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学校通常会要求他们完成一份探究报告。

那么,上海初三探究报告应该如何写呢?首先,探究报告要明确主题和目的。

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指导或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具体的主题,例如科学实验、社会问题或文学作品的研究等。

在确定主题后,学生需要明确报告的目的,即想要通过这个报告展示什么,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达到什么效果。

其次,探究报告需要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实验。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采访等途径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对于科学实验,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实验数据。

对于社会问题或文学作品的研究,学生需要仔细阅读相关的文献或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在调研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保持客观、严谨,注意整理、记录、保存数据和资料。

然后,探究报告需要展示学生的分析和结论。

学生可以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同时,学生要注意对观点和结论的论证和支持,可以引用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或者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要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分析和结论,让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最后,探究报告需要进行整理和总结。

学生需要把调研和实验的过程、分析和结论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报告。

在整理和总结的过程中,学生要注意逻辑的连贯性和层次的清晰性,可以使用标题、分段、图表和图示等方式,使报告更具有条理和可读性。

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附上参考文献和致谢,对那些对自己的研究和报告有贡献的人和机构表示感谢。

总之,上海初三的探究报告是学生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写探究报告时,学生需要明确主题和目的,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实验,展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并进行整理和总结。

通过完成这样的探究报告,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三化学探究报告

初三化学探究报告

初三化学探究报告一、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不仅学习了一些基础概念和理论,还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究。

本文将以人类视角,对我在初三化学学习中的一次探究进行描述。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并观察中和反应的特点和结果。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用品:酸(硫酸)和碱(氢氧化钠)、试管、试管夹、滴管、酚酞指示剂、蒸馏水等。

2. 将一定量的酸(硫酸)倒入一个试管中。

3. 使用滴管滴入少量的酚酞指示剂,观察酸的颜色变化。

4. 取另一个试管,将一定量的碱(氢氧化钠)倒入其中。

5. 使用滴管滴入少量的酚酞指示剂,观察碱的颜色变化。

6. 慢慢将碱滴入含有酸和酚酞指示剂的试管中,同时观察颜色变化。

7. 当颜色变化停止时,记录下滴加的碱的体积。

8. 重复实验3-7步骤,取不同的酸和碱的浓度进行实验。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会产生颜色变化。

在酸中加入酚酞指示剂后,溶液呈现红色。

而在碱中加入酚酞指示剂后,溶液呈现无色。

当我们将碱缓慢滴入酸中时,红色的溶液逐渐变为无色,直到颜色完全消失。

此时,我们记录下滴加的碱的体积。

五、分析和讨论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会产生颜色变化,这是由于酚酞指示剂的存在,它可以根据溶液的酸碱性质而改变颜色。

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一种,它是通过酸和碱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结合而发生的。

3.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以体积相等为标准的,也就是说,在反应完全进行之前,酸和碱的体积相等。

4.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即在反应过程中会释放出热量。

六、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研究了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并观察到了颜色变化和体积相等的现象。

这次实验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化学反应的理解,还帮助我们掌握了实验操作的技巧。

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学习化学知识,不断探索和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题综合一1.(7分)在化工生产中,原料往往不能被全部转化成产品。

某化工厂用石灰石(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纯碱、水等原料来制烧碱溶液,再经过滤、蒸发等步骤制取固体烧碱。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化工厂仓库中放置一段时间的固体烧碱样品的成分进行下列分析和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一:样品的成分只有氢氧化钠。

猜想二:样品中除了氢氧化钠外,还含有碳酸钠。

支持这种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三:该样品中除了氢氧化钠外,还含有氢氧化钙、碳酸钠和碳酸钙。

【实验与结论】(1)验证猜想一:取少量固体样品放入水中,得到澄清溶液并滴入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猜想一正确。

(2)验证猜想二:请你帮助完成下列实验报告【反思与评价】(1)该小组同学通过反思实验过程,认为猜想一是不正确的,理由是______。

(2)通过上述探究,他们认为提出的猜想三不可能存在。

请你帮助分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参观制碱厂后,获得以下信息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资料1〉该厂采用“侯氏制碱法”生产的化工产品为纯碱(化学式为①)和氯化铵。

(“侯氏制碱法”是我国近代著名科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一种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工艺。

)〈资料2〉生产原料粗盐中含有少量可溶性杂质(MgCl2和CaCl2)及不溶性杂质。

〈资料3〉部分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

上述流程中涉及的部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 Mg(OH)2↓+2NaCl;Na2CO3+CaCl2CaCO3↓+2NaCl;NH4Cl NH3↑+HCl↑生产原理:将氨气(NH3)和二氧化碳通入饱和食盐水中得到小苏打和氯化铵的混合物,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饱和溶液)+NH3+CO2+H2O NaHCO3(晶体)↓+NH4Cl;分离出NaHCO3,使其充分受热即可分解制得纯碱及两种常见的氧化物,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

【问题讨论】(1)溶液A中的溶质为①,操作Ⅱ的名称为②。

(2)上述生产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是______(填序号)。

A.CO2B.NH3C.HClD.NaOH E.Na2CO3(3)【含量测定】同学们为了测定该纯碱样品的纯度,设计了如下实验。

甲组:取10.0 g纯碱样品(假定杂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发生变化),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盐酸,直至样品中无气泡冒出。

充分加热蒸发所得物质并干燥、冷却至室温后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为10.9 g。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①(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乙组:取10.0 g纯碱样品,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出反应后装置C增重了3.5 g(所加试剂均足量)。

实验结束后,发现乙组测定的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是②。

3.(9分)实验室里的同学们正在做探究实验。

用A 、B 、C 、D 四支试管各取室温下等体积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分别做如下实验:①向A 试管中滴加碳酸钾溶液;②向B 试管中滴加氯化铜溶液;③向C 试管中滴加硝酸镁溶液;④向D 试管中滴加氯化钠溶液,均充分振荡。

(1)提出问题:他们在探究的问题是 (请具体回答)。

(2)表达与交流:小芳根据在D 试管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判断D 试管中无化学反应发生。

你认为此判断的依据是否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并具体解释原因 ;(3)为科学处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同学们对B 试管中反应后过滤得到的无色滤液,继续进行探究。

小芳猜想滤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小刚猜想滤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为验证哪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选用不同的试剂分别进行实验。

请填写下列实验报告:请你对B 试管中滤液的处理提出可行的建议4.(6分)某化学实验小组在实验室用下图装置做CaCO 3受热分解的实验。

加热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对试管内剩余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请你参与探究。

【提出问题】加热CaCO 3后残留的固体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1:CaCO 3完全分解,固体成分为 CaO ,则反应方程式为 ;猜想2:CaCO 3未完全分解,固体成分为CaO 、CaCO 3;猜想3:CaCO 3未分解,固体成分为CaCO 3。

【实验与事实】(1)甲同学取少量残留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后静置,再滴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2)乙同学取少量残留固体于试管中,先加适量水振荡后静置,再滴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接着加过量稀盐酸,有气泡生成,该过程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应过程中除固体逐渐消失、产生无色气体,还有现象。

【结论与交流】甲同学认为猜想1成立,他的结论是(填“合理”或“不合理”)的。

根据乙所做实验的现象,你认为猜想成立。

【拓展与迁移】若给上图实验装置增加下列仪器中的(填①~④序号),就可以直接根据实验现象判断CaCO3是否分解。

5.(6分)某工厂废液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铜和氯化亚铁。

某课外小组要从废液中回收铜并得到铁红(主要成分Fe2O3),实验方案如下图所示。

用到的相关信息如右图。

(1)推断物质。

B为;固体甲成分为(2)工厂废液中加入过量A的化学方程式为。

(3)步骤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检验A是否过量的方法为。

(5)步骤⑤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7分)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⑴打开胶塞向小试管内加入一定量的干冰后将胶塞塞紧。

观察到①中的现象是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⑵若液体X为滴加了几滴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液体Y为盐酸,液体X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有__▲__。

⑶若液体X为碳酸钠溶液,液体Y为澄清石灰水,可观察到液体X中出现的实验现象为__▲__。

待实验结束后,将③中液体过滤,滤液中溶质的可能组成为__▲__。

【提出问题】如何证明滤液中溶质的组成?【相关资料】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实验方案设计】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供选用的药品:碳酸钠溶液、澄清石灰水、无色酚酞溶液、紫色石蕊溶液。

7.(8分)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将一定量的Ca(OH)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无色滤液,他们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滤液里可能含有哪些溶质呢?[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猜想可能含有NaOH和Ca(OH)2 ;乙同学猜想可能含有NaOH、Na2CO3和Ca(OH)2 丙同学猜想可能恰好完全反应只含NaOH ;丁同学猜想可能含有。

[实验验证](1)请你对甲同学的猜想,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加以证明。

[反思与评价]你认为甲、乙、丙同学的猜想都合理吗?哪位同学猜想是错误的,请分析原因是 . 若滤液中含有两种物质,则溶质的可能组成有(写化学式)。

[物质鉴别]化学小组同学选用了两种不同类别的试剂进行实验,鉴别甲同学猜想,并得出结论——氢氧化钙存在。

请将鉴别的化学方程式填在下表中。

8.(7分)初中化学课上,同学们利用下列实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1)B 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C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只废液缸中,最后发现废液浑浊并显红色。

【提出问题】 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假设猜想】 通过分析上述实验,同学们猜想:废液中除酚酞和水外一定含有 。

老师问:废液中还可能有什么物质?某同学脱口而出: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他的说法正确吗?同学们认为不准确,理由是: 。

于是引发了热烈讨论,下面是大家的发言:【查阅资料】 CaCl 2 + Na 2CO 3 = CaCO 3↓+ 2NaCl 【实验验证】 同学们对可能含有的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 量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钙溶液,根据反应现象绘制了如右图所示的示意图。

NaOH 溶液(滴有酚酞) 石灰水 A B C【结论解释】 分析图象数据得出可能含有的物质中,一定含有 , 一定没有 ,【拓展提高】那么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呢?请你帮他继续完成实验,写出探究的实验方法:。

9.(8分)三位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当观察到玻璃管A 中的粉末由红棕色逐渐变为黑色时,停止加热,继续通一氧化碳,冷却到室温,停止通气,同时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小明认为:依据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判断出生成的黑色固体为金属铁。

小红认为:仅从上述实验现象,不足以证明生成的黑色固体为金属铁,她增加了一个实验:用磁铁靠近生成的黑色固体,看到有黑色固体被磁铁吸引。

于是得出生成的黑色固体为金属铁的结论。

小光通过查询有关资料得知:(1)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加热条件下,可发生如下反应:3 Fe 2O 3 + CO ==== 2 Fe 3O 4+ CO 2(2)四氧化三铁(Fe 3O 4)为黑色固体,有强磁性,能够被磁铁吸引。

因此,小光认为小明和小红的结论都不能成立,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 。

请具体说明你的理由: (2分)。

小光欲通过实验检验生成的黑色固体是否..含有金属铁。

请你帮他设计实验并填写下表。

除上述方案,还可以采取另一种实验方案,所用的试剂是 ,将该试剂与黑色固体混合,通过观察 ,判断黑色固体中是否含金属铁。

Δ10.(7分)某课外小组要探究甲烷燃烧的产物。

[提出问题]如何检验甲烷不完全燃烧生成的产物。

[查阅资料]①甲烷不完全燃烧,除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外,还有一氧化碳产生。

②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遇水可变为五水硫酸铜(CuSO4·5H2O)为蓝色固体。

[设计实验]实验室提供的装置和药品有(部分连接装置和发生装置及夹持略)。

(1)利用上图提供装置,组装实验所需的装置(甲烷燃烧的装置略)。

注:部分装置可重复使用。

连接成套装置的顺序为(填序号);小明认为组装后的成套装置还不够合理,还应在装置最后增加点燃的酒精灯,目的为;装置D的作用为(填序号)。

①吸收二氧化碳②防止鉴别过程中的相互干扰(2)填写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

实验时,A装置中,部分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装置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固体变为蓝色固体(CuSO4·5H2O),主要发生了(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实验结论]甲烷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11.(7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未贴标签的Na2CO3、NaOH、Ca(OH)2、稀盐酸四瓶溶液进行鉴别。

老师给他们提供的药品只有紫色石蕊试液,实验仪器只有试管和胶头滴管。

(1)甲组同学利用紫色石蕊试液鉴别四种溶液:(2)乙组三位同学认为,不用紫色石蕊试液也能鉴别出四种溶液,他们分别选定四种待测溶液中的一种,然后分别取其他三种溶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加各自选定的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