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 阅读鉴赏题 考点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浣溪沙》晏殊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浣溪沙》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2.请简要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的含义。
“独”字写出词人因怀念友人而感到抑郁伤感,表现了孤寂、失意的情怀。
3.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子:“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
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怅惘情思。
(或“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表现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伤春惜时,以及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5. 请简要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的哲理。
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6、理解性默写(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词】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译文】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方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主题思想】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诗人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寥廓的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
2、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图的句子是:,。
二、赏析选择题:1、对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B、“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C、“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温馨的边塞夕照图。
D、“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2、下列对《浣溪沙》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B.“北风吹断马嘶声”,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C.“一抹晚烟荒成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知识储备】一、导入清代有一位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赞他:“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
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故纳兰性德被称为千古伤心词人,一点都不为过。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纳兰性德,走进他的文学世界。
二、目标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理解这首词的写作内容,体会这首词白描手法的巧妙运用。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三、原文浣溪沙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四、注释《浣溪沙》:选自《纳兰词笺注》卷一。
浣溪沙:是词牌名。
那畔:那边。
若为:怎样的。
戍垒:边防驻军的营垒。
关城:关塞上的城堡。
五、词意向着北方边疆那边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一缕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上空,西下的斜阳映照着旧日的边塞城堡,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六、赏析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赏析:起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和路途的遥远。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吹断”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赏析:前两句写眼前景色,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
古今幽恨几时平!赏析: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纳兰成德,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8.《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鉴赏复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鉴赏及译文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 清代: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译文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那畔:那边。
若为:怎为。
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
戍:保卫。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赏析 该词上片“身向”句说明行程辽远。
“北风”句谓寒风吹来,满耳尽是马嘶之声。
然后作一小结。
下片“一抹”二句写眼前景色,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
全词情景交融,结尾处更是点明主旨,加强语意,抒发情感。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浣溪沙①纳兰性德清》阅读答案
《浣溪沙①纳兰性德(清)》阅读答案《浣溪沙①纳兰性德(清)》阅读答案
浣溪沙①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
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
②被酒:醉酒。
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
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
画的?请简要分析。
(4分)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
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5.(1)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
(2分)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
(1分)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
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
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
(1分,意思对即可)
(2)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
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
(2分)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
(2分)。
古诗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翻译赏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作者为清朝诗人纳兰性德。
其古诗全文如下: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前言】《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清代学者纳兰性德所做的词。
这是一首边塞词。
词作通过刻画“北风”“晚烟”“戍垒”“斜日”等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注释】①那畔:那边。
②吹断:谓北风的吼声使马嘶声也听不到了。
③若为情:若,怎。
若为,怎为之意。
此处意谓面对如此深秋野塞又是怎样的情怀呢!宋晏几道《南乡子》:“柳外行人回首处,迢迢,若比银河路更遥。
”又,宋毛滂《小重山》:“江山雄胜为公倾,公惜醉,风月若为情。
”④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
戍,保卫。
【翻译】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
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
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
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
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鉴赏】“身向云山那畔行”。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片。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及赏析(3篇)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及赏析(3篇)《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及赏析(3篇)《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及赏析1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清代·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译文及注释译文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那畔:那边。
若为:怎为。
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
戍:保卫。
赏析该词上片“身向”句说明行程辽远。
“北风”句片寒风吹来,满耳尽是马嘶之声。
然后作一小结。
下片“一抹”二句写眼前景色,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倾主旨在于“境今幽恨”。
全词情景交融,结尾处更是点明主旨,风强语意,抒发情感。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倾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倾“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倾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难依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境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倾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倾寥廓倾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倾“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倾边塞词“写得精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倾一个空白点”。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赏析【部编版九下】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赏析【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词】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译文】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方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
出生于满州正黄旗。
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
自幼天资聪颖,18岁考中举人。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
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
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
曾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为《纳兰词》。
【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主题思想】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诗人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赏析】该词上片“身向”句说明行程辽远。
“北风”句谓寒风吹来,满耳尽是马嘶之声。
然后作一小结。
下片“一抹”二句写眼前景色,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
全词情景交融,结尾处更是点明主旨,加强语意,抒发情感。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精品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精品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译文】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方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主题思想】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诗人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寥廓的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
2、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图的句子是:,。
二、赏析选择题:1、对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B、“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C、“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温馨的边塞夕照图。
D、“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2、下列对《浣溪沙》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B.“北风吹断马嘶声”,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C.“一抹晚烟荒成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
古诗词《浣溪沙》的阅读理解训练习题及答案
古诗词《浣溪沙》的阅读理解训练习题及答案 浣溪纱 ①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
②被酒:醉酒。
③赌书泼 茶:用李清照 、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6. (1) 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
(4 分) 答: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2 分) 答: 参考答案: 6.(1)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
(2 分)既有 直接描写, 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
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 继而以萧瑟的“黄叶”、 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 渲染 怀念之苦。
(2 分,意思对即可) (2)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
往日的幸福未能珍 惜, 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 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
(1 分) 这一句字字含泪, 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
(1 分) [古诗词 《浣溪沙 》的阅读理解训练习题及答案 ]相关文章:
1/5
2/5
3/5
4/5
5/5
。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习题纳兰性德【部编版九下】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部编版九下】班级:姓名:说明:整理了古诗词资料,内容有【原文】【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习题答案】【原词】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译文】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方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寥廓的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
2、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图的句子是:,。
二、赏析选择题:1、对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B、“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C、“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温馨的边塞夕照图。
D、“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三、简答题1、赏析诗句“北风吹断马嘶声”。
2、赏析诗句中的“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
【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寥廓的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2、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图的句子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纳兰性德《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及赏析
浣溪沙[清] 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作品赏析“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片。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精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
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
不过,纳兰的边塞词当中那种漂泊的诗意的自我放逐感的确是其独擅。
比如该篇的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历史原因与环境原因以及词人自身的性格交织在一起,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这一曲边塞苍歌。
全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纳兰的一草一木皆有灵性:虽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人们从字里行间揣摩出作者的感受。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作品原文浣溪沙1身向云山那畔2行,北风吹断马嘶声3,深秋远塞若为4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5,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1]注释1.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2.那畔:那边。
3.“北风”句:谓北风的吼声使马嘶声也听不到了。
4.若为:怎为。
5.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
戍:保卫。
译文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方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1]创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赏析“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片。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精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
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
纳兰性德《浣溪沙》和欧阳修《浣溪沙》古诗词比较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和欧阳修《浣溪沙》古诗词赏析诗歌赏析。
【甲】浣溪沙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乙】浣溪沙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提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①催拍盖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②前!【注】①六么:绿腰,曲调名。
②尊:同樽。
(1)【乙】诗“逐”、“出”两字极为精妙。
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2)探究诗词“景”与“情”的关系,是诗词鉴赏的一种方法。
试分析两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闹情景。
“出”字有飞出、荡出的意思,突出了打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盎然生机。
(2)【甲】诗描写了塞外深秋的北风、战马、关城、营垒、晚烟、斜阳,构成一幅萧索、寂寥的画面,烘托了诗人怅惘而豪迈的情怀;【乙】诗描绘了春水拍岸、水天相接、绿杨成荫的盎然春景(烘托诗人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抒发了诗人作者与民同乐、排遣苦闷的情感。
【解析】(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鉴赏。
“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
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
“绿杨楼外出秋千”,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
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妙。
晁无咎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
“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象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2)考查从景情的角度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甲诗,描写北风、马嘶声、晚烟、营垒、落日半斜等景物,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与豪迈的情怀之情。
乙诗,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
词的上片描摹“春水拍岸、水天相接、绿杨成荫”明媚秀丽的春景,众多游人的欢娱和画舫中宴饮,表达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同时也蕴含词人仕途坎坷的无限感慨。
《身向云山那畔行》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词】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习题】一、赏析选择题:1、对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B、“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C、“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温馨的边塞夕照图。
D、“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解析】C、“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2、下列对《浣溪沙》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B.“北风吹断马嘶声”,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C.“一抹晚烟荒成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D.“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这是纳兰对自己身世的独特感悟。
抒发了奉使出塞内心极度的凄惘之情。
【解析】D不仅仅是作者对自己的感悟,而且是纳兰性德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二、简答题1、赏析诗句“北风吹断马嘶声”。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阅读鉴赏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阅读鉴赏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阅读鉴赏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清代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译文: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创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1.内容主旨:这首词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景中含有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词人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2. 这首词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答:①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描绘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了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
②“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
深秋远塞,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
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荒凉、残破之感。
③另外“一、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空阔荒凉。
3.这是一首边塞词。
词作通过刻画“北风”“晚烟”“戍垒”“斜日”等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4. 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答:北风呼啸,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声;深秋遥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
渲染了边关荒凉萧瑟的氛围,抒发了词人奉命出塞的的怅惘之情和迷茫情绪。
5.赏析“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答:一抹晚烟袅袅升起,边防驻军的营垒显得更加荒凉,夕阳照在关塞的城堡上。
纳兰性德《浣溪沙》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阅读答案鉴赏赏析纳兰性德《浣溪沙》阅读答案鉴赏赏析浣溪沙纳兰性德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
倚栏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
见人羞涩却回头。
这首词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上片的情感基调是低沉的,无论是夕阳还是小楼,既无情绪也控制不了忧愁,这是抑。
忽然,一个骑马的美少女出现,少女潇洒风流。
这里是白描,直接描绘少女的形象和神采。
使原来低沉的气氛转眼间有了亮色,使人的眼睛为之一亮,这是扬。
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运用,塑造了少女美丽风韵。
【译文】黄昏时分,你登上狭狭的小楼。
夕阳被你娇小的步子挤下了山,留下栏杆一排,珠帘一条,飞鸟一双。
你就这样静静地伫立。
左边的鞋印才黄昏,右边的鞋印已深夜。
你的愁,很芳香。
它让你又一次数错了,懒惰的分分秒秒。
终于,你骑一匹小马出城。
怀中的兰佩,温软,如满月的光辉。
他看你时,你也想看他。
但是,你却莞尔回头。
作品赏析词宜抒情,或直发胸臆,或假以兴象。
叙事者少见。
而本篇则恰是以叙事的手法填出,颇得出奇之妙。
词中刻画了一个小的场景,描绘了一个细节,但却活灵活现地勾画出闺中女子怀春又羞怯的形象。
刻画而不伤其情韵,清新别致,很有韦庄词的意味。
意境描述人说词宜抒情,或直发胸臆,或假以兴象,而叙事者少见。
而容若的这一阙《浣溪沙》,则以少有的叙事的方式填得,却有出奇的好。
他给了读者一帧慢镜头,慵懒如春水的时光里,潺潺流淌着一种琳琅之美。
又好似就着这美一谱上曲,立马就会要将其含在唇边,满怀欣喜的,饱含情意的,依依呀呀练唱起来不可。
黄昏时分,残阳如酒。
小楼之中,珠帘斜斜垂挂在软金钩上。
落日的余晖宛若薄薄的锦缎,一匹一匹的散散堆落在阑干上。
他凭栏而立,看着这清觞一样的昏昏日光,心念中不禁来了愁绪,这波光碎影的生年,竟是这般的了无兴致。
有注本认为这上片是写的词中女子,正是闺中怀春,上片的描写乃是为下片所做铺垫。
而我更倾向于这是容若写自己如何倚阑生愁的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阅读鉴赏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
(带答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清代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译文: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1.内容主旨:
这首词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景中含有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词人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2. 这首词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
答:①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描绘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了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
②“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
深秋远塞,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
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荒凉、残破之感。
③另外“一、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空阔荒凉。
3.这是一首边塞词。
词作通过刻画“北风”“晚烟”“戍垒”“斜日”等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4. 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答:北风呼啸,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声;深秋遥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
渲染了边关荒凉萧瑟的氛围,抒发了词人奉命出塞的的怅惘之情和迷茫情绪。
5.赏析“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答:一抹晚烟袅袅升起,边防驻军的营垒显得更加荒凉,夕阳照在关塞的城堡上。
描写了深秋边关萧索、寂寥的荒凉之景,寄寓了词人奉命出塞的怅惘之情。
6、理解性默写:
(1)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寥廓的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2)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图的句子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