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中心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的说明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学常规的若干意见(试行).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学常规的若干意见(试行)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的教学纳入规范的轨道,现就中小学教学常规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全面把握课程要求,合理制订教学计划1.要全面理解和把握《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以下简称《课程方案》)、上海市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上海市中小学各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及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研究型课程指南(以下简称“课程指导纲要”),依据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学年课程计划,通览相关年级全册教材,准确把握各章、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教学要求,结合学校工作计划,并针对本学科教学和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
2.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和“课程阶段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设定学期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安排学期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媒体,尤其要拓宽教学渠道,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依据《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课程指导纲要”中的规定和教学实际需要,对学期教学内容、教学总课时数、周次、课次,包括新授课、复习、检测以及组织实验、参观等活动作出科学、合理的时间分配和全面规划,安排好教学进度,填好教学进度表。
二、树立现代课程理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4.要树立现代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和学生观,并贯穿于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要把解决教学问题,促使教与学最优化作为教学设计的目的,避免为了“设计”而“设计”的形式化倾向;教学设计中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练习与作业以及教学资源等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科学、合理地制订教案。
5.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技能水平、学习兴趣、方法和习惯,以及对学习内容的准备情况。
6.要根据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科学、适切,要全面具体、又重点突出;要综合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不能以单一的知识目标取代整体性目标,也不能机械照搬课程目标。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全文)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全文)(沪教委德【2005】21号)为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沪委〔2004〕11号),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系统科学地开展生命教育,现结合上海市中小学实际,制定《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一、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
上海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需要培育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劳动技能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生命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
在中小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国际化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2、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
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上海市教研室关于三类课程实施的若干意见
上海市教研室关于三类课程实施的若干意见材料一:《关于改进中小学基础型课程课堂教学的若干意见》随着本市中小学"二期课改"的全面推广,基础型课程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正在先进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发生变化。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注重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意丰富学生学习经历,课程改革的要求正在得到体现。
随着课堂教学面貌的变化,教学质量获得了相应的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本市中小学基础型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正确制定和落实好教学目标1.要确立教学目标的整体观。
制订教学目标要遵照"二期课改"的培养目标,根据有关学习领域的目标定位,以及相关学科《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注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整体把握,要突出伴随学习过程并与学习内容相对应的能力培养、思维方法和情感教育等方面的要求。
必须明确,"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是核心载体,它不仅包括具有显性的认知价值的知识与技能,还包含学科本身具有教育价值的默会知识;还要明确,"过程与方法"是桥梁,要关注知识发生、形成、应用的过程与方法,还要关注知识发生中的好奇心、问题意识、探究热情,以及知识形成和应用过程中的科学态度、逻辑严谨、处事诚信、实事求是、简洁高效等品质;更要明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目标的升华,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享受、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注重和促进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要积极探索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和谐统一发展的经验。
2.要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注意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其具体要求,制订目标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单元结构和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制订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着眼,能让学生在努力前提下基本达成,体现目标的可行性;教学目标也要联系不同的课型或教学环节的特点,例如注意在内容上有新授课和复习课的不同,在形式上有知识分析课和实验探究课的不同,在学习要求上有听说练习为主的课和写作练习为主的课的不同,使教学目标能充分体现对学生培养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引导性,以及对学习内容与方式要求的匹配性,提高教学功效。
__中学拓展性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__中学拓展性校本课程实施方案__中学拓展性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目的:1、构建全面发展课程体系,提高课程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发展学生的特长。
2、提升教师课程意识,推动教师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开发者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实现学校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形成,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
二、课程原则1、贴近学生:校本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
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2、关联学科:根据学校的教师力量及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校本课程的开设以学校开设的各学科相联系,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服务。
3、彰显特色:发掘学校特色项目资源和现有的教师水平,打造符合学校条件的有特色形成校本课程的真正校本化。
三、课程内容以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为核心内容,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和设施的条件等确立学校校本课程。
按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分为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体育运动素养类、艺术修养类四大类。
人文素养类:通过人文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人文文化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科学素养类:通过各种科技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体育运动类:通过体育项目,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艺术修养类: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流程1、课程设置:原则上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开展校本课程的实施,确定负责人及成员,组织校本课程材料。
2、学生选题: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推荐课程相结合。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说明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的说明拓展型课程是上海中小学课程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建设和实施拓展型课程是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重点。
什么是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包括那些内容,拓展型课程对孩子的成长有那些好处等等,这是许多家长和社会所关心的。
现就拓展型课程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1.为什么要设置拓展型课程?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肩负着时代的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它应该具有超前的培养意识,要随时根据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对未来教育作出的预测,调整培养目标,并设置相应的课程。
教育要着眼于未来,而未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终身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
拓展型课程正是着眼于这一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开发作为重点,努力改变学校教育“千人一面,万人同一张课程表”的培养模式,改变基础教育课程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
在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拓展型课程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人才设置了学习通道。
拓展型课程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兴趣和爱好、需要和追求。
学校通过三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既有最基本的的知识技能,又拥有广博的视野,既有共同的基础,又有发展自己个性特长的不同基础,既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又具备坚实的实际操作的能力,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什么是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为宗旨,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和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同时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全文)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的精神,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的要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的精神,根据上海城市发展需要和时代特点,特制订《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确立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方案》旨在依托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理念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爱好、个性与特长等发展特点。
●树立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观念,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建构和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2.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丰富德育内涵,在重视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弘扬上海“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海纳百川、崇尚科学”的城市精神,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生命意识,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拓展型课程的名词解释
拓展型课程的名词解释拓展型课程是指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深入的学习机会,并使其能够开发出自己的潜能和兴趣的一种教育方式。
它不仅仅是传统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更是一种帮助学生在特定领域或主题上拓宽视野、拓展思维的教育活动。
拓展型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未来的竞争力。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科和主题选择,拓展型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拓展型课程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艺术、音乐、体育、科学、社会科学、企业管理、环境保护、公民教育等多个领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参与其中的一个或多个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中深入学习和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在拓展型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来学习。
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互动,他们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并有机会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和实践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种跨学科、跨界面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拓展型课程中,评价的方式也与传统课程有所不同。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外,学校还会采用项目评估、展示评估、自我评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
这种综合评价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面发展和实际能力。
拓展型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支持。
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以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观念。
同时,学校还需要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并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材料,以确保拓展型课程的有效实施。
与此同时,拓展型课程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拓展型课程,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其中。
社会可以提供更多的拓展型教育资源和机会,与学校共同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总而言之,拓展型课程是一种旨在拓宽学生学习领域、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方式。
它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科和主题选择、采用多种形式的学习和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充分发展潜能,培养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小 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稿子一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这个超棒的东西!你知道吗?这可不仅仅是一份普通的纲要,它就像是我们在学习旅程中的神奇地图。
以前呀,我们总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然后自己埋头做题。
但有了这个纲要,一切都变得不一样啦!它鼓励我们走出教室,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亲身体验那些书本上没有的精彩。
比如说,我们可以一起去大自然里观察小动物的生活,感受四季的变化;或者去社区做小志愿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爷爷奶奶。
而且哦,这纲要还让老师们有了新的魔法,能设计出更有趣、更有挑战的活动。
不再是枯燥的死记硬背,而是让我们在玩中学,在做中懂。
对啦,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们还能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呢!说不定你会发现自己是个画画小天才,或者是个组织活动的高手。
总之呀,这个纲要就是要让我们的学习变得超级有趣,让我们成为更厉害、更全面发展的小朋友!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很棒呀?稿子二嗨呀,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好好唠唠《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这纲要啊,就像是给咱们学习生活开的一扇新窗户。
以前咱们总是觉得学习就是在教室里,对着书本和黑板。
现在可不一样啦!它告诉我们,学习可以在田野里,看着庄稼生长;可以在工厂里,了解产品怎么制造;还能在博物馆里,和历史文物对话。
想象一下,我们一起去做个小调查,研究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多有意思!或者亲手做个小实验,看看科学的奥秘,是不是超酷?这纲要还特别贴心,它知道我们每个小朋友都不一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爱好。
所以呀,给了我们好多选择的机会,让我们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索世界。
而且哦,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咱们能学会和小伙伴们更好地合作。
一起完成任务,一起解决难题,那种感觉可太棒啦!还有呢,这也能让爸爸妈妈看到我们不一样的一面。
不再只是会读书的孩子,还是能动手、能思考、能创造的小能手!所以呀,让我们一起拥抱这个纲要带来的变化,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快乐成长,变成更优秀的自己!。
中小学拓展课程教学大纲
中小学拓展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中小学拓展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以下是中小学拓展课程教学大纲的续写:一、课程目标中小学拓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4.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课程内容中小学拓展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知识拓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历史名人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2. 科技创新实践: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开展科技创新竞赛、参观科技馆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体育艺术拓展:通过开设各类体育课程、组织学生参加艺术比赛、引导学生参与文艺演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体育艺术素养。
4. 社会实践拓展: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志愿服务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教学方法中小学拓展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具体包括:1. 课堂讲授:由教师讲授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 小组讨论:由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
4.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或实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5. 互动式教学:通过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兴趣。
四、评估方式中小学拓展课程的评估应采取多种方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
具体包括:1. 平时作业: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参与度、贡献度和合作能力。
3. 期末考试:通过笔试、面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4. 项目报告: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上海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最新)
上海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最新)上海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上海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根据《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编写的教学大纲。
该大纲共分为十章,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内容,其中数与代数又分为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运算、数量关系和方程式,空间与图形分为图形的认识、图形的表示、图形的测量和图形的变换,统计与概率分为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描述、概率统计,最后实践与综合应用则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上海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不仅规定了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内容,同时也规定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和过程,大纲的实施对于上海市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上海市数学教学质量的保障。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要求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要求如下:1.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和相应的乘、除法,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3.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以上就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部分要求,详细内容请查阅相关教育文件或咨询学校老师。
小学数学代数教学大纲小学数学代数教学大纲是指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教学指导文件,其中规定了小学数学代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以下是小学数学代数教学大纲的部分内容:一、代数初步1.理解代数的基本概念,如变量、常量、方程、函数、不等式等。
2.掌握基本的代数运算,如加、减、乘、除、乘方等。
3.理解代数方程的概念,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如移项、合并同类项、因式分解等。
4.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解不等式的方法。
5.了解数列和通项公式的基本概念。
6.理解代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代数方程的应用、不等式的应用等。
二、有理数1.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解读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三)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意见,以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核心,从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 课程内容适度强化文言诗文的学习 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统,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重在 提高语言应用的能力 三类课程设置: 基础型课程 (全体学生,渗透研究性学习能力) 拓展型课程 (高中选修) 研究型课程(主要融于“综合学习”之中)
• 写作 1、对有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不同学生不同标准(日常评价) 3、建学生写作档案 4、课用等第、评语等
• 口语交际 1、参与意识、情感态度及实际能力 2、对各类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 综合学习 1、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2、不同学生不同标准 3、鼓励非常规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保障措施
1、教师素养 1)学识修养方面 2)独立处理教材能力 3)教学基本功和驾驭课堂能力 4)较强的设计练习的能力 5)作业处理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7)写字上花工夫
(一)课程定位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各种外 在目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不仅强调了人 不是一个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 求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人文精神。 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 学”,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 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这四个问题是完整的学习过程的必要 的构成部分,是与学习者休戚相关的。其中,“应学什么”的逻辑 前提是“为什么而学”,“为什么而学”的问题是历史地形成的, 而不是先验地预成的。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22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22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7.06•【字号】沪教委基〔2022〕17号•【施行日期】2022.07.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中等教育,基础教育正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22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沪教委基〔2022〕17号各区教育局: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与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全国教育大会与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国家统编三科教材使用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办发〔2021〕4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教材〔2020〕3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教材〔2022〕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材〔2020〕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2017〕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的通知》(教督〔2021〕2号)、《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教基〔2021〕4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沪府发〔2014〕57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本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府发〔2018〕14号)、《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沪委办发〔2021〕26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沪教委规〔2018〕3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沪教委规〔2020〕21号)等文件精神,市教委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2022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转发至所属中小学和有关单位按照执行。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2004年7月修改稿一、导言(一)课程定位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数学自身的进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应用范围等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提供了刻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数量模型,提供了处理数据和观测资料、进行推断和证明的有效工具,它不仅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着基础理论和基础应用的重要作用,而且已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广泛渗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数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从事工作和学习的必需工具,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强有力手段和人际交流的简明语言,对社会大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基本素养。
中小学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简明清晰地表达思考过程,并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创造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对培育学生认识世界的积极态度和思想方法、求真求实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具有深远影响。
数学教育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是一门主要课程。
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体现数学科学和数学教育的现代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二)课程理念1.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育终身学习的基础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教育以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总和。
数学课程及其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关注其数学能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社会价值,领略数学文化的内涵,体验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拓展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以校本课程
插图和动画效应等,以保证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教师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调节课程安排,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以便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计划。
从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入手,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展开,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和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兴趣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完善。
(三)完善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保证学生能够深入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也需要有专业的教师,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基础条件才能够真正地促进信息教育的发展完善。
基础设施的完备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决定了教学效果。
因此,只有基础设施足够完善,才能够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正常进行。
例如,在最初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时,首先要考虑师资和基础设施问题,做好这些准备才能够展开教学。
学校应购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请专业人员做好调试,再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设计和实施。
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现存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既要转变社会大众固有的思想观念,也要保证良好的教学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1]孙智国,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新课程·中旬,2015,(8):60-62.[2]蔡建香,浅议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初中生优秀作文,2016,(2):205.一线探新J I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总第313期基础教育论坛(中旬刊)当前教育中,普遍较多关注学生知识掌握和升学情况,相对弱化学生其他能力的关注和培养。
林崇德教授带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组耗时三年进行研究,最终认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一种当代学生应该具备的,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以及个人发展都有至关重要意义的基本素质。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14.05.27•【字号】沪教委基[2014]54号•【施行日期】2014.05.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沪教委基〔2014〕54号)各区县教育局: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有关部委对中小学开展各类专题教育的要求,提高本市中小学校课程领导力,探索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的有效经验,我委联合有关部门对中小学专题教育的内容要求进行系统梳理,并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试行)》(见附件),自2014学年度起试行,请认真落实。
各区县和中小学整合实施专题教育的有效经验,请及时报我委基础教育处,以便推广辐射。
联系人:金莉莉;联系电话:23116707附件: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4年5月27日附件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为进一步整合中小学专题教育课程资源,加强对专题教育教学和评价的专业指导和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快乐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挖掘中小学专题教育的丰富内涵,努力将专题教育纳入课程改革全过程,使专题教育成为学校坚持全面质量观,创新课程教学活动,提高办学水平的载体;使专题教育实施过程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引领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二、课程设置(一)课时安排中小学专题教育一般安排在拓展型课程的课时内进行,平均每周1课时。
各学段专题教育可根据课程计划要求自行安排,课时可集中使用,也可分散使用。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拓展型学习,学生因该能够: • 拓展和加深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体验 • 拓展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形成选择学习、自我规划 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运用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交流和各做的能力。 • 发展兴趣爱好,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 格,具有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的精神 • 适应时代的变化,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个性化的基础
3. 评价的形式与结果
① 评价的形式 ② 评价的结果
(二)对教师的评价
1. 评价的要求
① ② ③ ④ ⑤ 课程实施计划的合理性 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层次性和适切性 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程度 实施拓展型课程的投入程度 在实施、开发和建设拓展型课程过程中其专业水平的 提高程度 ⑥ 课程目标的达成
科目 学科类科目 组(以兴趣 活动、阅读 活动为主) 实践活动类 科目
模块或主题 由若干兴趣活 动和阅读活动 的模块或主题 组成 由班级文化和 班队活动、自 我服务与公益 劳动、社区服 务与社会实践 的模块或主题 组成 由若干专题教 育模块或主题 组成
说明 属自主拓展课程,由 国家、学校开发。 学生自主选择。 属限定拓展课程,由 学校设计实施。 学生限定选择。
1. 学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 2. 教师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 (四)积极推进信息科技在课程实施中的应用
八、课程评价
(一)对学生的评价 1. 评价的要求
① 差异性和层次性 ② 限定性和自主性 ③ 社会性和校本性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社会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数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从事工作和学习的必需工具,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强有力手段和人际交流的简明语言,对社会大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基本素养。
在上海已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情况下,上海的青少年人人都有机会接受比较完整的基础数学教育,得到基本数学素养的哺育。
但是长期以来,“数学—难学”,曾经困扰着许多学生;“数学—筛子”,对数学教育目标产生了很大的干扰。
因此必须积极推进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切实改变数学难学的状况,突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教育宗旨,更加重视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必须通过加强数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降低形式化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不同学生对数学的不同需求等,来落实普及数学教育的要求。
新编的《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述为《标准》),是在一个时期内进行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依据。
下面我们围绕《标准》的贯彻和使用,讨论几个话题。
话题1:《标准》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定位是什么?《标准》关于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定位,在总体上强调“打好基础,学会应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重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这里所说的“打好基础”,涉及到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并不是单纯接受和掌握数学的有关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也不是仅仅要求会算、会画、会推理。
通过数学学习所要形成的“基础”,包括有基本的、长期起作用的数学知识以及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算、画图、推理、交流以及使用计算机(器)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抽象概括、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数式运算以及数学探究、交流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对数学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的“基础”,是数学基本素养的应有之义。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解读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解读《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试行稿”)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试行稿”是在“讨论稿”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几易其稿,最后由专家审定而付印的。
“试行稿”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作了较大的修改,期望使语文课程更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能切实改变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现象。
现在,小学一年级已全部使用新“课标”、新教材,明年,六年级将全部使用新“课标”、新教材,后年,高一年级将全部使用新“课标”、新教材。
未全部使用新“课标“、新教材的学校、年级,也将在语文课程活动中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试行稿”编写者的理想,理想的实现,还是要靠师生的共同探索。
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在这几年新教材试验过程中已经反映出来了。
为了使学校、社会对新“课标”有更全面的了解,我们特确定一些话题对“试行稿”作解读。
[话题一]“试行稿”提出要“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那么课堂教学将处于怎样的地位?关于“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试行稿”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要将语文课程活动和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和课堂以外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
”这一表述首先肯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中的地位——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主渠道,也就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学得”。
学生从不识字到识字,进而进入阅读天地,逐步地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将口语表达转化为书面语表达,并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主要是通过语文的课堂教学;随着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学生逐步地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思辨、鉴赏能力,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价值观,主要也是通过语文的课堂教学。
关于中小学拓展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若干意见(试行)
关于中小学拓展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若干意见(试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一、明确课程功能定位,提升课程育人作用学校拓展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主要依据是《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以及《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
拓展型课程是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落实学校的育人目标、发展学生的不同基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能力、形成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
拓展型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有利于落实学校育人目标、体现管理者的办学思想、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拓展;有利于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吸收和内化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形成办学特色。
拓展型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课程结构的整体认识、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式、积累并迁移教学经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拓展型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有利于学生通过选择学习,学会自主选择与自我规划;有利于学生丰富学习经历、激发学习情感、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拓展型课程由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组成。
限定拓展课程包括专题教育、学校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由国家、地方和学校负责建设,学校负责选择与实施;自主拓展课程包括学科课程的延伸、综合、拓宽及各类兴趣活动和阅读活动,主要由学校负责规划与实施,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本意见的“学校拓展型课程”特指自主拓展课程。
二、明确课程建设要求,形成课程建设规范1.学校拓展型课程的建设属学校课程建设范围,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及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学校条件、学生需求等要素,制定学校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统领学校拓展型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2.学校拓展型课程的建设应做到门类完备、活动(科目)品种丰富,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较强的选择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拓展型课程扩大了课程范围,具有广域性。
在新科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在缩短,职业选择的变化周期在缩短的情况下,拓展型课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传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扩大了课程范围:更注重提供与先进文化、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实践相适应的课程内容;更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广泛接触科学、技术、社会与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更注重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满足学生的需求。
⑷有利于学生社会化
拓展型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要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化的养成,并使其和谐统一。为此,拓展型课程要更多地关注主体意识的形成,更多地关注学生人格和潜能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的养成,更多地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社会化,理解并接受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拓展型课程就是要开辟各种渠道,以一种对个人和社会都有意义的方式,把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经验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及文化等多方面结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能,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自己的专长,增强自信心,成为各个岗位上有用之才。
活动类科目组包括各类兴趣活动、阅读活动,以及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的社团活动、学校文化活动与班团队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活动。
专题教育类科目组是指学校依据国家指定的专项教育内容而设置的科目。
通过设置学科类课程,使向某一方面发展的学生得到个性发展的满足。如有意在理科方向发展的学生,需要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课程中加以发展,一方面提供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同时在校本课程中还提供围绕理科发展方向的拓宽或加深等内容,使学生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学校提供的课程范围内有序的加以选择学习。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规定,所有中小学生除了学习规定的基础型课程外,还必须进行有关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并要求达到一定的考核要求才允许毕业,这样才算完成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全部课程的学习。
在课程安排上:
小学1-5年级每周分别有5节兴趣活动课、专题教育及班团队活动,每学期有1-2周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的说明??
拓展型课程是上海中小学课程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建设和实施拓展型课程是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重点。什么是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包括那些内容,拓展型课程对孩子的成长有那些好处等等,这是许多家长和社会所关心的。现就拓展型课程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⑵学生自评和互评
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提高自己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最为有益的途径。拓展型课程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根据学习活动记录档案,以及完成作业(作品)过程的记录或结果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互评是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拓展型课程要强调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互评,对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质量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学生学会相互评价。
⑵拓展型课程是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主渠道,具有选择性。
以往学生学习的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无需学生选择,学生也无法选择,而且课程的设置较少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型课程的开设给了学生有较充分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通过一系列自主选择修习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选择中,学会认识自我与社会,认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形成自主选择学习的能力。
拓展型课程的学习评价应视学生和课程的不同,在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等方面采取多种方法,以适应拓展型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等特点。
⑴学校评价
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观察,学习感受的交流,学习情况的记录,学习作业的分析,以及通过各种形式的问卷和来自学生、家长、社会等有关方面的过程证明、记录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实践活动考核可采用口头表达、才艺展示、模拟表演、实验操作、实验探究报告、调查报告、作品展示、小论文、表演、特长认定等多种方法。
高中阶段的拓展型课程实行学分管理,评价结果可用学分表示。
学校要按照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安排拓展型课程。学生在修满学段规定的拓展型课程后,获得该学段的总体评价,并作为学生毕业的基本依据。
8.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拓展型课程?
所有学生都具有多元智能和不同的潜能,都有能力学习。学校要给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学习机会,来挖掘学生的潜能,适应学生的性向,形成学生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必需学习的知识和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知识。为此,学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拓展型课程的选课指导制度,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有机结合,共同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学生在完成一定的拓展型课程学习并达到规定的要求后,方可毕业。因此,拓展型课程是上海市每个中小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5.拓展型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好处?
学生是学习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主体,要使学生从一个自然人真正成长为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就要学会在复杂的社会条件下,进行自我选择、自我约束和自主创造。拓展型课程是以基础型课程的知识与能力作为生长点,为培养学生具有健康个性打下不同的基础,就象建造不同层次的高楼,需要打下不同的基础桩一样。
在学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学校要根据各个年龄层次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开设形式多样、可供选择的拓展型课程,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拓展型课程为提高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能力创设了平台,使学生各取所需,让学生自主选择修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主体意识。
目前,拓展型课程已列入上海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它将使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更好的落实,使全体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得到充分发展。
拓展型课程对学生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好处:
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拓展型课程设计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其内涵是: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智力的片面发展;着眼于学生有个性、有差异的发展,而不是全体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着重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
拓展型课程是基础型课程的拓展与延伸,是为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积累更宽泛的知识与能力、经验与方法。拓展型课程在基础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中所处的位置,如果用比较通俗的话语说,就是用左手牵着基础型课程,用右手牵着研究型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深广度、综合性以及应用性等方面加以拓展,对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方法训练等方面加以强化,为学生兴趣发展和个性的形成提供了课程保障。
⑶有利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和不同智能的组合”
每个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拥有多种智能,学生与学生的差别在于所拥有的智能和组合不同。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因素不同,每个学生在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智能状态不尽相同。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生涯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寻找适合个人智能组合的学科和技艺,使学生发现适合自己智能状态的职业机会。开设拓展型课程有助于学生选择特别适合自己学习的课程。在拓展型课程里,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以实现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想法,学生能够探索他们在基础型课程中不一定会被发现的兴趣和能力,使教育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
1.为什么要设置拓展型课程?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肩负着时代的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它应该具有超前的培养意识,要随时根据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对未来教育作出的预测,调整培养目标,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教育要着眼于未来,而未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终身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拓展型课程正是着眼于这一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开发作为重点,努力改变学校教育“千人一面,万人同一张课程表”的培养模式,改变基础教育课程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
6.拓展型课程在学校里包括那些内容?
拓展型课程的内容涉及语言文学、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体育与健身、艺术、综合实践八个学习领域。
拓展型课程的科目包括学科类、活动类、专题教育类三个科目组。
学科类科目组包括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指定的除综合实践学习领域外的其他七个学习领域的各学科课程,以及由七个学习领域延伸、综合或拓宽而形成的其它学科课程。
通过设置活动类科目组,向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经历和为学校、社会作出个人贡献的机会,提供接触和职业有关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与学习态度,探索个人对职业的期望。
7.拓展型课程要考试吗?如何进行学习评价?
拓展型课程的学习评价要贯串于拓展型课程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使学习评价成为激励学生不断发现和发展个性潜能的过程,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能力。
⑶社会教育机构评价
拓展型课程的评价要向社会开放,学生参加由市教育管理部门认定的社会教育机构、团体负责设计和实施的课程学习,均可记入学生的学习档案。
⑷评价结果的表示
评价结果可以用等第、分数、学分、评语等形式表示,也可以根据学校、学段特点采用其他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表示评价结果。如小学段可以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相结合,以观察章、探究章等表示评价结果。
在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拓展型课程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人才设置了学习通道。拓展型课程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兴趣和爱好、需要和追求。学校通过三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既有最基本的的知识技能,又拥有广博的视野,既有共同的基础,又有发展自己个性特长的不同基础,既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又具备坚实的实际操作的能力,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什么是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为宗旨,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