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合集下载

北宋寇准 《踏莎行》 原文翻译赏析

北宋寇准 《踏莎行》 原文翻译赏析

北宋寇准《踏莎行》原文翻译赏析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译文] 春色将尽,莺声燕语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着春残夏初了。

[出自] 北宋寇准《踏莎行》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注释:阑:消失。

红英:红花。

屏山:屏风。

杳杳:深远无边际。

菱花:镜子。

销魂:形容极度伤心。

译文1:春色将尽,莺声燕语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着春残夏初了。

蒙蒙细雨中,一个消瘦的女子静静独立在画阁外,眼前的屏风半掩着厅堂,惟见缕缕沉香从屏后袅袅散来,更添了几分幽幽的心事。

遥想当年,我们依依惜别时的深情约定啊。

如今一别经年,远方的他依然杳无音讯,可晓得我这份断肠的思念么。

妆奁久未开,菱饰尘灰满,眼下竟然连照镜的心都懒了。

只是落寞地倚在栏杆上,心下纵万语千言,却又向谁人说起?惟有无语凝噎,暗自销魂罢了。

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衔着绵绵不尽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译文2:百花盛开的春天即将过去,黄莺的啼叫声也渐渐涩老。

争奇斗艳的红花已经落尽,梅树上结出的青梅果还小。

华丽的堂舍内沉寂、宁静,舍外细雨蒙蒙,画着山水的屏风半开半掩,香炉里的余香如轻烟袅袅。

昔日里密约山誓海盟,离别后却未赴约音信杳杳。

菱花镜上落满了灰尘,是因为自己懒于梳妆。

独自地倚着妆楼默默无语,极度地悲伤愁苦神魂欲销。

万里长空黯淡无光,不尽的情思连着绵绵芳草。

赏析:这首词应该更象电影中的一个场景,画面描绘非常到位,既有全方位的场景描写,又有细致入微的景物刻画,不但画面清晰,声音描摹形象,而且移情入景,情景交融,好一幅仕女倚楼相思图!在暮春时节的一个烟雨濛濛的.日子里,女主人百无聊赖,满腹心事找不到人倾诉,独自倚楼伤怀。

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中,雨好像都是伤情的诱因,点点雨滴就如人的眼泪,一颗颗从天而落,总会让感伤的人更痛心。

寇准《踏莎行》全诗翻译及赏析

寇准《踏莎行》全诗翻译及赏析

寇准《踏莎行》全诗翻译及赏析寇准的《踏莎行》,选自宋词三百首。

该词上片写景,景中生情,下片写情,寄情于景,以景结情,“忠愍思凄惋,盖富于情者。

”是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对寇准诗作的评价,用来评论寇准的词。

踏莎行寇准全诗踏莎行寇准春色将阑,莺声渐老。

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卷馀香袅。

密约沈沈,离情杳杳。

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踏莎行寇准翻译春色将尽,莺声燕语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着春残夏初了。

蒙蒙细雨中,一个消瘦的女子静静独立在画阁外,眼前的屏风半掩着厅堂,惟见缕缕沉香从屏后袅袅散来,更添了几分幽幽的心事。

遥想当年,我们依依惜别时的深情约定啊。

如今一别经年,远方的他依然杳无音讯,可晓得我这份断肠的思念么。

妆奁久未开,菱饰尘灰满,眼下竟然连照镜的心都懒了。

只是落寞地倚在栏杆上,心下纵万语千言,却又向谁人说起?惟有无语凝噎,暗自销魂罢了。

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衔着绵绵不尽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踏莎行寇准赏析上片写暮春季节,微雨蒙蒙,自然界的春天呈现一派寂寥无人的景象。

下片写离情。

两人别后无有音讯,引起思念之情。

“莺声”、“红英”、“青梅”,仅仅三项事物,由于极富春的特征,足以将无边春色展示具体。

“色”与“声”,“青”与“红”,“老”与“小”,对照映衬,生动鲜明,炼字工巧,耐人寻味。

“将阑”、“渐老”、“落尽”而“小”,更是次第分明,动感强烈,春事阑珊的'衰残变化,足以惊心动魄。

妙在虽不言情而情自见:春光易逝,无可奈何,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一旦有此感触,自然也应该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了。

“半掩”、“濛濛”、“袅”、“静”,用词精当,刻画入微,生动地展现出一个华丽精美然而冷落空虚的画堂环境,巧妙地折射出闺中独守、百无聊赖的郁郁情怀、沉沉幽怨,完美地构成了环境与心境的和谐统一。

下片中,“沉沉”、“杳杳”,巧用叠字,突出离别情思的幽暗深远与辽阔无际。

古诗踏莎行·秋入云山翻译赏析

古诗踏莎行·秋入云山翻译赏析

古诗踏莎行·秋入云山翻译赏析《踏莎行·秋入云山》作者为宋朝诗人张抡。

其古诗全文如下: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

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释】(1)“秋入":进入秋天(2)“丹枫”:亦称霜叶、红叶。

(3)“万叶”:极言枫叶之多。

(4)“碧云”:青白色的云气。

(5)“黄花千点”:无数的菊花(6)“幽岩下”:山岩深幽之处(7)”林梢挂”:挂在树梢上(8)“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9)“常与”:点明了兴趣所在,乐此不疲。

(10)“野人”:山野之人。

(11)“期”:约会之意。

(12)“忘形”:便是隐士悠然自得、不拘形迹的写照。

(13)"共说清闲话":一起谈天说地【翻译】高高的山上现在进入了秋天,山中景物清爽秀丽。

景物众多争艳斗奇就像一副图画。

枫叶之多尽染万山一直连绵到云彩边上,,在山岩深幽之处。

无数的菊花,点点洒洒。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众人欢度,又逢天气爽朗,一轮明月挂在树梢上。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众人欢度,又逢天气爽朗,一轮明月挂在树梢上。

我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

【赏析】《踏莎行》,调名取自韩翃诗“踏莎行草过春溪”。

曹冠词名之为《喜朝天》,赵长卿词则名之《柳长春》。

双调,五十八字。

上下片各三仄韵。

张抡这首《踏莎行》上片写秋天山景,下片写仲秋赏月。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

”第一句先以“秋”字点出节令,然后以“入”字写出秋来的动态,再以“山”字指明秋入的处所。

前方着一“云”字,点明山势高峻,耸立云端。

通过此句四字,把本词描写秋山的意旨交代出来。

接下去,用第二句写秋入云山所带来的变化。

“物情”二字,指山中景物的情态。

“潇洒”,乃清秀爽丽之貌。

这两个字最宜于表现秋天风物秀逸的风韵。

如杜甫《玉华宫词》:“万籁真笙竽,秋色正潇洒。

”张抡说“物情潇洒”,不只是写到秋之于物的作用,而且写出景物之情。

吕碧城《踏莎行》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吕碧城《踏莎行》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吕碧城《踏莎行》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读:【原文】:踏莎行吕碧城水绕孤村,树明残照,荒凉古道秋风早。

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

漠漠长空。

离离衰草。

欲黄重绿情难了。

韶华有限恨无穷。

人生暗向愁中老。

【注释】:吕碧城(1883―1943),字圣因,一字兰因,安徽旌德人。

著有《信芳集》和《晓珠词》传世(叶恭绰《全清诗钞》)。

她生于官宦书香世家,家学渊源深厚,自幼博学洽闻,广搜观览。

姐妹四人中三人并以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被赞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与秋瑾被称为“女子双侠”。

后来,由于家道中落、世运多故,她又经历了许多的坎坷波折,先后投身于报纸编辑、女子教育等社会活动,并畅游世界各地,置身于各样的文化景观之中,自觉接受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和科学文化,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探索新知。

这些不同寻常的人生境遇特别是其由此而体现的满腔爱国热情,为她的诗词创作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气。

吕碧城,晚清四大女词人之一,一生坎坷波折,先后投身于报纸编辑、女子教育等社会活动,充满强烈的爱国热忱。

此词作于1902年,词人时年20岁。

【翻译】:水环绕着孤村,夕阳残照着树木,荒凉古道上早早吹起了秋风。

今天晚上在哪休息呢?执鞭遥指远处的青山。

漠漠苍茫的长空下衰草离离。

衰草想要变黄又泛出绿意,鹅黄深绿近深秋。

韶华易逝遗憾无穷,在人生尽头年老时更是愁苦。

【赏析】:置身夕阳残照的孤村中,苍凉怀古万古愁。

今晚何处安身,只有小山村,望望蓝天,漠漠长空;看身边,衰草连天鹅黄深绿近深秋,徒自愁伤。

年轻有限,光阴无限,人生在愁苦中悄悄老去。

情景融情;设问强化;叠韵愁长;拟人怜惜;对比反衬人生易老天难老。

短暂行程,凄凉孤独寂寞,类李清照人生顿悟千古慨叹,人生苦短,情难切情切切。

【阅读训练】1:“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2:这是一首人生应时感怀之作,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是怎样来表现“愁恨”之重的?(4分)【参考答案】:1:①不畏路途艰险,②意气风发,或英姿飒爽,或踌躇满志。

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踏莎行-小径红稀》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①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②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③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①“小径”两句:写春末夏初景色。

红稀:花儿稀少。

绿遍:遍地绿草。

阴阴见(xian现):暗暗显露出来。

见:同现。

②蒙蒙:原用以形容微雨。

《诗·豳风·东山》:“我来自东,其雨蒙蒙。

”这里形容杨花纷飞的样子。

③游丝:指蜘蛛、青虫之类所吐的丝,飘荡在空中,故称游丝。

【译文】稀疏的残红点缀着幽静的小路,萋萋芳草将辽阔的原野绿透。

远处绿树的浓荫中,隐隐现出一角高楼。

和煦的春风不懂得禁住杨花,蒙蒙飞絮,直往行人脸上乱扑,似乎要把春天匆匆带走。

茂密的翠叶深处,隐约传来几声黄莺的啁啾,珠帘外,燕儿双双在轻盈地飞舞。

室内的炉香袅袅上升,静静地把空中飘荡的游丝追逐。

从酒后的醉梦中醒来,浓郁的愁思仍沉重地萦绕心头。

斜阳的余辉无声地照在深幽的庭院,心中更感到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

【集评】明·沈际飞:“景物不殊,运掉能离奇天矫。

结‘深深’妙,换不得实字。

”(《草堂诗余正集》卷二)清·沈谦:“‘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不若晏同叔‘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更自神到。

”(《填词杂说》)清·李调元:“晏殊珠玉词极流丽,能以翻用成语见长。

如‘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又‘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等句是也。

翻复用之,名尽其致。

”(《雨村词话》卷二)清·张惠言:“此词亦有所兴,其欧公《蝶恋花》之流乎。

”(《词选》) 清·黄苏:“首三句言花稀而叶盛,喻君子少而小人多也。

‘高台’指帝阍。

‘东风’二句,言小人如杨花之轻薄,易动摇君心也。

‘翠叶’二句,喻事多阻隔。

‘炉香’句,喻己心郁纡也。

‘斜阳却照深深院’,言不明之日难照此渊衷也。

臣心与闺意双关,写去细思,自得之耳。

秦观《踏莎行》鉴赏

秦观《踏莎行》鉴赏

秦观《踏莎行》鉴赏《踏莎行》是著名诗人所作的,表达了秦观的思念家乡的感情。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踏莎行》的赏析和注释。

踏莎行作者:秦观原文:晓树啼莺,晴洲落雁。

酒旗风飐村烟淡。

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

踏翠郊原,寻芳野涧。

风流旧事嗟云散。

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

【注释】⑴踏莎行:词牌名。

⑵郴(chēn)州:今属湖南。

⑶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⑷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⑸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⑹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⑺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⑻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⑼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⑽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⑾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幸自:本自,本来是。

⑿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白话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姜夔《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姜夔《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姜夔《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踏莎行自沔东来 [14] ,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燕燕轻盈,莺莺娇软 [15] 。

分明又向华胥见 [16] 。

夜长争得薄情知 [17] ?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

离魂暗逐郎行远 [18] 。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19] 。

注释:[14]沔:汉阳古称沔口。

姜夔的父亲姜噩曾知汉阳县,汉阳是姜夔少年时生活的地方。

[15]“燕燕”二句:像燕子、黄莺一样轻盈娇软。

[16]华胥:梦境。

黄帝昼寝,梦见自己游于华胥氏之国。

见《列子·黄帝》。

[17]争得:怎得。

[18]“离魂”句:用唐人陈玄祐传奇小说《离魂记》典故。

王宙与表妹张倩娘相爱,倩娘被其父张镒另许他人。

王宙赴京,倩娘私奔以随,凡五年,并生二子。

后思家请同归,至其家,始知倩娘卧病在床,携归之倩娘,与病榻之倩娘合为一体。

随同赴京者,倩娘之魂魄也。

[19]冥冥:昏暗貌。

原文:她体态轻盈、语声娇软的形象,我分明又从好梦中见到了。

我仿佛听到她在对我说:长夜多寂寞呀,你这薄情郎怎么会知道呢?春天才刚开头,却早已被我的相思情怀染遍了。

自从分别以后,她捎来书信中所说的种种,还有临别时为我刺绣、缝纫的针线活,都令我思念不已。

她来到我的梦中,就像是传奇故事中的倩娘,魂魄离了躯体,暗地里跟随着情郎远行。

我西望淮南,在一片洁白明亮的月光下,千山是那么的清冷。

想必她的魂魄,也像西斜的月亮,在冥冥之中独自归去。

也没有个人照管。

评析:词人在年青时曾与一对合肥姊妹相恋。

这对姊妹都是勾栏中人,一擅琵琶,一擅弹筝,词人与她们曾有偕隐的旧约,但终于未谐连理。

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已婚的词人自汉阳顺江流而东,谅曾在合肥盘桓。

江上感梦云云,当系遁词耳。

首二句,以互文的手法,写出恋人似燕子、黄莺一般,体态轻盈,语声娇软。

曰“分明又向华胥见”,是说相见的实境,反如梦境一般迷离惝恍。

“夜长”句是词人的忏悔,意谓你们长夜不眠,思念于我,我竟不知道。

贺铸《踏莎行》的翻译赏析

贺铸《踏莎行》的翻译赏析

贺铸《踏莎行》的翻译赏析导读: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

[译文] 夕阳返照回潮涌,飘浮的云朵降细雨。

悲苦只有诗人知,与之低声相泣诉。

《踏砂行》贺铸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释:此词又名《芳心苦》①回塘:环曲的水塘。

②别浦:水流的叉口。

③红衣:此指红荷花瓣。

④芳心:莲心。

⑤返照:夕阳的回光。

⑥骚人:诗人。

⑦“当年”句:韩偓《寄恨》诗云:“莲花不肯嫁春风。

”译文1:绿柳环绕、鸳鸯游憩,池塘中长满了绿色的浮萍,连采莲小舟来往的路也被遮断了。

不但莲舟路断,无人采摘,甚至连蜂蝶也不光顾,荷花只能在寂寞中逐渐褪尽红色的花瓣,剩下孤苦的莲心。

夕阳的余辉,照映减浦口的水波,迎来了晚潮,流动的云彩,带着凄冷的秋雨,荷花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好象在满怀感情地向文人雅士诉说自己的遭遇:想当年我不愿在春花烂漫的时节与百花争芳斗艳,如今却还是无端地被秋风埋没!译文2:杨柳遍布曲折的池塘边,鸳鸯嬉戏在水流交汇处。

水面长满了绿浮萍。

阻断莲舟往来路。

绝没有蜂蝶恋清香,荷花落尽莲心苦。

夕阳返照回潮涌,飘浮的云朵降细雨。

悲苦只有诗人知,与之低声相泣诉:耻与春芳争娇妍,谁料遭际风妒。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词,所咏当是红莲花。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曾盛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花之君子者也”。

可是这首词中的莲花只因生长于回塘别浦,没有人发现她,更没有人欣赏她,只能寂寞的开,寂寞的落,在不为人知的境遇中度过自己孤寂的一生。

词中幽洁孤傲的莲花正是一生怀才不遇的作者贺铸的化身。

起三句景物描写渲染环境。

“回塘”是曲折的池沼,“别浦”是小水流入大水的之处,都是指红莲生长的地方。

红莲生长于绿波之上,有亭亭如盖的绿叶为衬托,有丝丝弄碧的杨柳为背景,又有活波绚丽的鸳鸯为伴,则红莲的清丽芳华可想而知。

然而,如此美艳的莲花,只因她所处地方偏僻,少有人到,又因水动迟缓,绿色浮萍又厚又密,以至于阻断了采莲舟的来路,再也没有可能被少女的双手来采摘。

《踏莎行》秦观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踏莎行》秦观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踏莎行》秦观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踏莎行》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

此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时。

词人因党争遭贬,远徒郴州(今属湖南),精神上倍感痛苦。

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

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作品原文:踏莎行⑴·郴州旅舍雾失楼台⑶,月迷津渡⑷,桃源望断无寻处⑸。

可堪孤馆闭春寒⑹,杜鹃声里斜阳暮⑺。

驿寄梅花⑻,鱼传尺素⑼,砌成此恨无重数⑽。

郴江幸自绕郴山⑾,为谁流下潇湘去⑿?作品注释:⑴踏莎行:词牌名。

⑵郴(chēn)州:今属湖南。

⑶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⑷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⑸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⑹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⑺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⑻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⑼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⑽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⑾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幸自:本自,本来是。

⑿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经典诗句】“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贺铸《踏莎行》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贺铸《踏莎行》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贺铸《踏莎行》翻译赏析【经典诗句】“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贺铸《踏莎行》翻译赏析没有蜜蜂和蝴蝶欣赏它的芬芳,红色的衣服可以洗去心中的苦涩。

[译文]绝对没有蜂蝶恋清香,荷花脱尽红色的花瓣,只留下苦涩的莲子。

【摘自】北宋贺铸的《踏沙》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回来迎接潮水,云带雨,仿佛在跟骚人说话:他们拒绝迎娶春风,却无缘无故被秋风误会。

注释:此词又名《芳心苦》① 回流池:环曲的一个池塘。

②别浦:水流的叉口。

③ 红色连衣裙:指的是红色莲花的花瓣。

④芳心:莲心。

⑤ 倒影:日落的倒影。

⑥骚人:诗人。

⑦ “那么”一句:韩?《送恨》诗:“荷花不嫁春风。

”译文1:池塘四周是绿柳树和鸳鸯,池塘里长满了绿浮萍,甚至采莲船之间的道路都被堵住了。

莲花船路不仅断了,没人去采摘,连蜜蜂和蝴蝶都不光顾。

荷花只能在寂寞中渐渐褪去红色的花瓣,留下寂寞的荷心。

夕阳的余辉,照映减浦口的水波,迎来了晚潮,流动的云彩,带着凄冷的秋雨,荷花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好象在满怀感情地向文人雅士诉说自己的遭遇:想当年我不愿在春花烂漫的时节与百花争芳斗艳,如今却还是无端地被秋风埋没!翻译2:杨柳遍布曲折的池塘边,鸳鸯嬉戏在水流交汇处。

水面长满了绿浮萍。

阻断莲舟往来路。

绝没有蜂蝶恋清香,荷花落尽莲心苦。

夕阳照耀,潮水汹涌,浮云细雨绵绵。

只有诗人知道悲伤和苦涩,并低声啜泣:羞耻与春芳争夺美,但谁料会遭受风的嫉妒。

赏析:这首诗吟唱着荷花,暗地里把自己比作荷花。

诗人吟咏着事物,很少停下来描述事物的状态,而且大多数诗人都有寄托。

因为在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比较,情感可以相互联系,人们可以用联想来表达文本之外的意义。

因此,自《诗经》和楚辞以来,就有了一种比兴的表达方式。

语言也不例外。

起两句写荷花所在之地。

“回塘”,位于迂回曲折之处的池塘。

“别浦”,不当行路要冲之处的水口。

贺铸《踏莎行》的意思及赏析

贺铸《踏莎行》的意思及赏析

贺铸《踏莎行》的意思及赏析贺铸《踏莎行》的意思及赏析踏莎行贺铸杨柳回塘1,鸳鸯别浦2,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3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一騷一4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1回塘:环曲的水塘。

2别浦:水流的叉口。

3返照:夕一陽一的回光。

4一騷一人:诗人。

曲折回旋的池塘边,杨柳环绕、两只鸳鸯在水中嬉戏,绿色的水草涨满了池塘,就连那采莲的小船也无法进来。

池塘中因为没有供人采摘的水路,甚至连美丽的蜂蝶也很少光临,艳丽的荷花只能在寂寞中渐渐褪尽红色的花一瓣,剩下孤苦的莲心。

傍晚时分,夕一陽一的回光照映在浦口的水波上,波光粼粼,像是在迎接晚潮,那些飘荡的云朵,带来了凄冷的秋雨,晚风中摇曳的荷花好像满含深情地在向文人雅士诉说自己的遭遇:回想当年我不愿在春花绚烂的时节与百花争奇斗艳,想不到如今却被秋风无缘无故地埋没掉!【绿萍之美】贺铸词中“绿萍涨断莲舟路”一句,像一幅美丽的画面定格在我们眼前。

他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曲折回旋的池塘被绿柳环绕着、水面上偶尔有鸳鸯嬉戏,绿萍和莲花便生活在这优美的环境中。

虽然池塘的水面不怎么宽广,但是浮萍却快乐地生长在它上面,远远地望去,水面像是铺了一层绿色的地毯,就连经常采莲的小舟也进不来了,句中的“涨”与“断”字,用得非常真切形象,形容出绿萍的茂盛无边。

【赏析】贺铸这首词是以咏荷花为名,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情感。

虽然同为咏物类作品,但是词人咏物,很少停止在描写事物的状态上,多半有所寄托。

因为这些都源于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可以加入个人的情感,达到相通的地步,我们在作文写作中可以利用联想,由此及彼,抒发文外之意。

【启示】贺铸这首《踏莎行》是一首咏物词,词人咏赞了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同时也哀叹荷花只能生长在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自开自谢,最后在秋风中落尽花一瓣,只剩下孤苦的莲心。

其实,词人是借荷花比喻自己,寄托了词人满腹才华,却只能在坎坷、落寞中度过一生的悲惨境遇。

欧阳珣《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欧阳珣《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欧阳珣《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原文:
踏莎行
宋欧阳珣
雁字成行,角声悲送。

无端又作长安梦 [1] 。

青衫小帽这回来 [2] ,安仁两鬓秋霜重 [3] 。

孤馆残灯,小楼钟动。

马蹄踏破前村冻。

平生牵系为浮名,名垂万古知何用?
注释:
[1]长安:此指北宋京都汴梁。

[2]“青衫”句:永嘉五年(311)匈奴汉王刘聪攻陷洛阳,掳走怀帝。

十一岁的司马邺立为太子后继位,降汉,被穿上贱役的青衣,为匈奴人斟酒。

后被杀害。

[3]安仁:潘岳字安仁,发早白,如秋霜。

评析:
此词为欧阳珣奉使至金谈割地议和事时,写寄妻子之作,字里行间充满悲愤之情。

上片言:南飞的大雁与悲壮的角声,送我去与金人谈割地议和之事。

这是青衫行酒的丧权辱国的事情,我像潘岳一样顿然愁白了双鬓。

驿馆残灯,城楼钟鼓,催我踏冻前行。

平生为浮名所累,即使得了万古清名,又有什么意义呢?忧国深心、人生感慨一并写出,令人为之浩叹。

作者简介:
欧阳珣(?—1126),字全美,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

以荐为京官,拜为观文殿大学士。

值金兵逼汴梁,奉使割琛州。

珣至城下恸哭,谓:“朝廷为奸臣所误至此,吾已办一死来矣,汝等宜勉为忠义报国。

”金人怒,执送燕,焚死之。

秦观《踏莎行》的翻译赏析

秦观《踏莎行》的翻译赏析

秦观《踏莎行》的翻译赏析秦观《踏莎行》的翻译赏析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译文] 郴江水啊本是绕着郴山而流,为它要离开郴山流往潇湘去呢?[出自]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注释:津渡:渡口。

可堪:那堪。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为什么。

【译文】层层浓雾遮住了楼台,朦胧月色认不清渡口,天涯望断也难寻桃源在何处?谁能忍受寂寞客舍的料峭春寒,杜鹃声声一天又到黄昏晚暮。

驿站转寄来的梅花,还有远方捎来的家书,在我心中堆砌成无穷愁苦。

郴江本就围绕着郴山,如今是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2:夜雾茫茫遮掩了楼台,月色朦胧迷失了渡口,理想的桃源仙境啊,望断了天涯也无处可寻。

怎能忍受,在春寒料峭中独自幽闭在孤寂的旅舍,听杜鹃鸟在日暮斜阳里一声声悲鸣着“不如归去”。

远方的朋友寄来慰问的礼物,牵挂我的亲人捎来安慰的书信,这样的关怀更引起我无限的愁苦,新愁旧恨重重堆积,难以计数。

郴江水啊本是绕着郴山而流,为什么它要离开郴山流往潇湘去呢?译文3: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在朦朦月色中隐没。

北望桃源乐土,也失去了踪影。

我正被幽闭在郴州的一所旅舍内,漠漠春寒,惹人愁闷。

斜阳下,杜鹃声声,凄历辛酸,令人倍增伤感。

译文4: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之中,月色朦胧,渡口消失不见,我拼命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我哪堪在孤独的房屋中躲避春天的寒冷,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在夕阳下响起。

受到了远方的问候,接到了朋友的问候,但越是受到来自朋友的慰籍,越是增添重重愁绪。

郴江本来应该围绕着郴山流的,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评点】本篇为词人被贬谪郴州途中抒写羁旅愁情之作。

词人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与打击,导致一再变动和颠簸,这彻底毁灭了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词人。

姜夔《踏莎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姜夔《踏莎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姜夔《踏莎行》原文及翻译赏析踏莎行姜夔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注释]①燕燕:与“莺莺”均指所恋女子。

②华胥:梦中。

③争得:怎得。

④冥冥归去:指恋人“逐郎”之“离魂”夜间独自归去。

译文:燕子轻盈,黄莺娇软。

你的容貌我看得非常清楚分明,在梦中又一次与你真实地相见。

你埋怨我太无情,不理解你在长久以来的相思情意。

也不体会你在好春时节独守空房,被相思所缠的悲伤。

分别后你给我的情书我依然留着,我依旧穿着你分别时亲手缝制的衣衫。

你的身影似乎暗暗随着我,来到了四处。

淮南的寒月,万水千山一片寂静,可你只一个人在远方孤苦伶仃地,无人陪伴。

【译文二】像燕子般体态轻盈,像黄莺般软语娇啼,分明又在梦中和你相见。

你怪我薄情不知你长夜难眠,你说一开春就被相思熬煎。

我千百遍读你别后来信,仍穿你分别时缝制的衣衫,时时感到你的离魂就在身边。

一轮冷月映照淮南青山,你的梦魂悠悠归去无人相伴。

【评点】本篇是又一首梦思情人之词。

上片描写深情相见的梦境,声情毕肖,历历如见。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二句,写情人像燕子般体态轻盈,像黄莺般软语娇啼。

“莺莺燕燕”也是词人对昔日情人称呼,出自苏东坡的`诗句。

北宋时苏东坡听说八十五岁的诗人张先娶妾,便作诗调侃:“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本词借用这种称呼,流露出词人对情人的缠绵情意。

下句“分明又向华胥见”,表明前两句是词人梦中所见的情景。

《列子》曾有言“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所以词人用“华胥”形容自己的梦境。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二句写的是梦中情人的自述,她含情脉脉地说:“你怪我薄情不知你长夜难眠,你说一开春就被相思熬煎。

”抒发了对词人相思之情的体贴和理解。

下片写梦后睹物思人,化用倩女离魂典故,表现深切的恋情。

前两句写词人别后睹物思人。

《踏莎行·月华如水》古诗_作者纳兰性德_古诗踏莎行·月华如水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整理

《踏莎行·月华如水》古诗_作者纳兰性德_古诗踏莎行·月华如水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踏莎行·月华如水》古诗_作者纳兰性德_古诗踏莎行·月华如水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整理
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

塞鸿一夜尽南飞,谁与问倚楼人瘦。

韵拈风絮,录成金石,不是舞裙歌袖。

从前负尽扫眉才,又担阁镜囊重绣。

《踏莎行·月华如水》解释
①塞鸿:即塞雁。

参见《清平乐》(塞鸿去矣)注①。

①倚楼人瘦:谓倚靠在楼窗(或楼栏干)的人,为相思而变得清瘦。

①韵拈三句:风絮,《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以?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后以此典喻女子才华出众,文思灵敏。

金石,指《金石录》一书。

此书由宋赵明诚撰,但其妻李清照亦参加撰写,方使之成立。

这里三句是借用谢道韫、李清照两位历史上的才女比附自己之妻子,说她是与自己意气相投,志趣相合的才女,绝非那喜爱浮华之人。

①从前二句:扫眉才,指有才能的女子。

语见唐胡曾《赠薛涛》:“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一说此为王建作)担阁,耽搁。

宋王安石《千秋岁》:“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

”镜囊,盛镜子或其他梳妆用具的袋子。

此二句为痛悔过去之语,谓有负于妻子之才气和往日那美妙的时间。

第1页/共2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2页/共2页。

北宋-晏殊《踏莎行 碧海无波》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晏殊《踏莎行 碧海无波》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踏莎行·碧海无波》当作于天圣五年(1027)作者贬知宣州途中。

作者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此词即在途中所作。

原文:
踏莎行·碧海无波
北宋-晏殊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

思量便合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翻译: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

碧海波平无险阻,瑶台有路可通行。

思量便合双飞去。

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灰尘落绮席,烟雾锁香闺。

红笺小字凭谁附。

写好的书信,如何送给你。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登高楼望远方,细雨洒梧桐,天已近黄昏。

注释:
(1)碧海:海上神山。

瑶台;路上仙境。

(2)红笺小字:用红信纸写的信。

欧阳修《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欧阳修《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译文] 离家也渐渐遥远,我的愁绪越来越浓,就像一路奔腾的春水一样连绵不断。

[出自] 北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春山外。

注释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注云:"候馆,楼可观望者也。

"草薰风暖: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 薰:指草香。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盈盈:泪水充溢貌。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平芜:平坦开阔的草原。

行人:此指心上人。

译文1:馆舍庭院里的梅花已经凋残,小溪柳树枝条迎风飞舞。

微风吹着青草,摇动行人的马上辔头。

离家也渐渐遥远,我的愁绪越来越浓,就像一路奔腾的春水一样连绵不断。

思念的人儿柔肠寸寸,千回百转;任那透明的泪珠流过化过妆的脸。

画楼太高,不要凭倚高栏,因所见到的情景更令人伤感。

眼前眼界到处是春山,而那位心上的人,却在春山更远处。

译文2: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

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

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

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

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简析】这首词写的是早春的离情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妇在家室的离愁,两地想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主即表现离愁。

此词是欧阳修深婉词风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写一个旅人在征途中的感受,离情别绪,题材常见,但手法奇妙,意境优美,读来令人神远。

《踏莎行·润玉笼绡》原文译文古词赏析

《踏莎行·润玉笼绡》原文译文古词赏析

《踏莎行·润玉笼绡》原文|译文|古词赏析这是首感梦词,而这与一般的感梦词又不完全一样,把梦中所见之人的容貌、服饰描摹得极其细腻逼真,并没给人以缥缈恍忽、迷离朦胧之感,因而使人一时很难看出是在写梦。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踏莎行·润玉笼绡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查看。

《踏莎行·润玉笼绡》原文宋代:吴文英润玉笼绡,檀樱倚扇。

绣圈犹带脂香浅。

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

香瘢新褪红丝腕。

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踏莎行·润玉笼绡》译文及注释译文柔润如同白玉的肌肤,罩着菲薄透明的纱衣。

用罗绢团扇轻轻遮蔽着浅红的樱桃小口。

脖颈上围着绣花圈饰,还散发着淡淡的脂粉香气。

大红的舞裙上,石榴花的花纹重重叠起,艾草枝儿斜插着舞乱的发髻。

午梦迷离。

梦中历尽千山万水,其实看窗前的月影,只是片刻转移。

手腕上红丝线勒出的印痕刚刚褪去。

江面上的雨声淅淅沥沥,却无法望到思念中的你。

只有萧萧的晚风吹着菰叶,那境味简直就像已经到了秋季。

注释1.踏莎(suō)行:调名从唐韩翃诗句“踏莎行草过春溪”而来。

双调,五十八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

起首四个四言句,前人多用对偶。

2.润玉:指肌肤。

3.笼绡:簿纱衣服。

4.檀樱:浅红色的樱桃小口。

檀,浅红色,唐罗隐《牡丹》诗:“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5.绣圈:绣花圈饰。

《踏莎行·润玉笼绡》出处这首词是作者在端午之日忆念他苏州去姬的感梦之作。

在词人的词集中有大量的作品主题都是怀念他一去、一死的苏、杭二妾。

据杨铁夫《吴梦窗事迹考》断定,这首《踏莎行》就是为怀念苏州姬妾而作。

《踏莎行·润玉笼绡》赏析这是首感梦词,而这与一般的感梦词又不完全一样,把梦中所见之人的容貌、服饰描摹得极其细腻逼真,并没给人以缥缈恍忽、迷离朦胧之感,因而使人一时很难看出是在写梦。

起头“润玉笼绡,檀樱倚扇。

绣圈犹带脂香浅。

”三句着意刻画梦中所见之人的玉肤、樱唇、脂粉香气及其所着纱衣、所持罗扇、所带绣花圈饰,从色、香、形态、衣裳、装饰等逼真地显示其人之美。

古词《踏莎行-碧海无波》(作者晏殊)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词《踏莎行-碧海无波》(作者晏殊)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踏莎行·碧海无波晏殊[宋代]碧海无波,瑶台有路。

思量便合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标签秋天、离别译文碧海波平无险阻,瑶台有路可通行。

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

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

灰尘落绮席,烟雾锁香闺。

写好的书信,如何送给你。

登高楼极目望远方,萧萧细雨洒梧桐,天已近黄昏。

注释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瑶台:指传说中的神仙居处。

思量:考虑;忖度。

意中人:心中所眷恋或属意的人。

绮席:华丽的席具。

古人称坐卧之铺垫用具为席。

香闺:青年女子的内室。

红笺:红色笺纸。

附:带去。

赏析晏殊整整做了五十年的高官。

他赋性“刚峻”(《五朝名臣言行录》),处事谨慎,没有流传什么风流艳事。

他自奉俭约,但家中仍然蓄养歌妓,留客宴饮,常“以歌乐相佐”(《避暑录话》)。

他喜欢纳什么歌妓、姬妾,是容易做到的。

照理,他生平不会在男女爱情上产生多少离愁别恨,但他词中写离愁别恨的却颇多。

这可能和当时写词的风气有关:酒筵歌席上信手挥写,以付歌妓、艺人歌唱,内容不脱晚唐、五代以来的“艳科”传统;也可能和文学创作的特点有关:它可以描写人们的普遍感情,不限于作者的自我写照。

但晏殊写的这类词,也不像完全脱离自身生活的客观描写,这首《踏莎行》小令,就是这样的一首词。

此词写别情。

上片起首三句:“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

”《楚辞·离骚》有瑶台这个词,但可能从《穆天子传》写西王母所居的瑶池移借过来,指陆上仙境。

说要往海上仙山,没有波涛的险阻,要往瑶台仙境,也有路可通,原来可以双飞同去,但当时却没有这样做;此时“思量”起来,感到“不合”,有些后悔。

接着两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是说放弃双飞机会,让“意中人”轻易离开,此时后悔莫及,可就是“山长水远”,不知她投身何处了。

“轻别”一事,是产生词中愁恨的特殊原因,是感情的症结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踏莎行·万里扁舟》
作者:张孝祥朝代:宋体裁:词
万里扁舟,五年三至,故人相见尤堪喜。

山阴乘兴不须回,毗耶问疾谁为对。

不药身轻,高谈心会,匆匆我又成归计。

他时江海肯相寻,绿蓑青蒻看清贵。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怀人词。

乾道五年(1169)春,张孝祥在荆州思怀长沙故人,作此词。

是时有诗《怀长沙知识呈钦夫兄弟》等五首。

起手三句平实自然,“万里扁舟”虚写,道出天各一方但情深意长。

“五年三至”实写,交代作者自一一六五至一一六九的五年间曾经三次到过湖南,先是一一六五年赴静江任职及次年罢归途经长沙各一次,再是一一六七年六月任知潭州第三次来此。

友朋相逢,喜忧交加。

“故人相见尤堪喜”,一作“故人相见忧堪喜”。

张孝祥诗词多用典引义,继开头平实三句后,用了一个成语故事和一个佛教典故。

“山阴乘兴”,指访友,成语源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毗耶”,又作“毗邪”、“毘耶”,佛教语,梵语译音,古印度城名,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

《维摩经》记载:维摩诘(意译“净名”)居士住毗
耶城,释迦牟尼于该地说法时,维摩诘称病不去。

释迦派文殊前往问疾。

文殊问维摩诘:“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对。

文殊叹曰:“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古诗文中,多以此佛教传说故事为杜口不言而深得妙谛的典故。

南朝·齐·王屮《头陀寺碑文》:“掩室摩竭,用启息言之津;杜口毗邪,以通得意之路。

”唐·陆龟蒙《奉酬裘美早春病中书事》诗:“欲入毘耶问,无人敌浄名。

”后以毗耶代指维摩诘菩萨,诗文中常用以比喻精通佛法、善说佛理之人。

唐·贾岛《和孟逸人林下道情》:“陋巷贫无闷,毗耶疾未调。

”清·钱谦益《赠胡泌水》诗:“谈天欲杜毘耶口,午夜燃灯礼浄名。

”清·姚鼐《硕士约过舍久俟不至》诗:“巵言聊一放,闭口终毘耶。

”词人据此表明,友朋相访聚会,本乘兴而行,当兴尽而返,似此乘兴相会山野,得遇如此精解佛法、善说佛理一众,更流连忘返愿足也,即使朝廷呼召亦懒以回应。

换头三句仍然平实自然,紧接上片用典引义,表明作者对儒、佛、道的深刻理解,并以此表明对朋友的深切眷念。

故人相会一处,不用服药,亦身心轻松,再加上彼此心领神会的高深而又高尚的交流,大家精气神更足。

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词人感叹每次匆匆聚首却又要匆匆告别。

“归计”,本意是回家乡的打算和办法,引申辞官回乡。

词人写作该篇时已请准致仕,故有上文“问疾谁对”之句,并引出下文“江海相寻”之约。

“江海”,泛指四方各地,常指隐士居处,引申为退隐。

宋·苏轼《临江仙》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青蒻”,又作青箬。

“清贵”,清高可贵。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孝祥这首《踏莎行》与唐·张志和《渔歌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

南宋词人,书法家。

父亲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

出生于明州鄞县,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

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

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

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

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

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

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

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

是年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

年三十八岁。

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

《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