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当前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结
•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缺乏有 效的监督机制,导致部分领导干部滥用权力,损害法治。
总结
解决方法
提供实践机会:通过提供实践机会,让领导干部在实践 中积累经验,提高其运用法治的能力。
加强法治教育:通过加强法治教育,提高领导干部对法 治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法治意识。
建立监督机制:通过建立监督机制,对领导干部的权力 行使进行监督,防止其滥用权力,损害法治。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存在的问题
有些领导干部缺乏对法治的敬畏之心,存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现象 ,严重破坏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有些领导干部对法律规定不熟悉,对法律程序不了解,导致在处理问题时出现失误 或不规范的情况。
有些领导干部缺乏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往 往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
展望
必要性
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力量,加强 其法治思维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公正性的需要:只有具备法治思维的领导干部才能保 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展望
• 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手段: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可以有效地 防止权力滥用,维护社会公正。
展望
02
CATALOGUE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存在的问题 分析
缺乏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
总结词:意识不足
详细描述:一些领导干部对法律知识的学习重视不够,缺乏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 ,导致在工作中无法正确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
缺乏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
总结词:能力不足
详细描述:部分领导干部虽然了解法律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难以运用法治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导致工作中出现失误 。

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依法办事能力

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依法办事能力

之一:提高法治思维能力需“内外兼修”张学群2015年05月23日10:19 来源:学习时报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指引下,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带头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内优素质,领导干部切实增强自身法治思维能力打铁要靠自身硬。

提高法治思维能力首先靠领导干部增强法治素养,自觉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积极践行者和引领者,坚定信念,努力学习,自加压力,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使法治成为一种自觉。

贯彻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是法治的灵魂,领导干部能否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决策,是建立在良好法治思维理念基础之上的。

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为尊、保护人权、依法治权等法治理念,把对公平、公正、公开的追求作为内心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治权威和公信力。

养成用法治理念指导依法行政的良好习惯,让“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为领导干部的常用语,使依法履职、依规办事成为领导干部自发的履职导向。

重视法治理念的实践运用,在遇到公权与私权冲突、公利与私利冲突时,能够主动运用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和法律原则处理问题,坚持依法办事,使决策合法合规,合情合理。

积累法治知识。

认真进行法治理念方面的理论学习。

法律制度纷繁复杂,以法治理念和法理学的学习为基础才能从中发现主线,从而提高掌握法律知识和应用法律规定的能力和水平。

从现实情况看,领导干部不同于专业法律从业者,对其法律知识掌握程度不可能要求那么高,要在法律原则的掌握上下功夫,要认真学习宪法和宪法性法律,理解国家制度的基本内容、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则,提升法治思维的高度和广度。

加强与本行业内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是相关程序法的学习,夯实法治思维的密度和硬度,成为熟练应用法律方法解决问题、依法行政的行家里手。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已经成为关键要素,在日常工作中,领导干部的依法办事能力是落实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实践中,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不足。

随着法制化建设的深入,新时期要求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法治思维能力,但是由于领导干部的职能,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很多人没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和法律程序,无法准确地辨别社会问题的正误,因此对自己的工作有可能带来不良的影响。

其次,旧的行政思想影响了领导干部的依法办事思维。

很多领导干部直接奉行旧的行政思想,容易倾向于在决策和行动上把道德和法律混为一谈,或者以“方便”为借口妥协“标准”,破坏法制秩序。

再者,司法理念不充分。

很多领导干部忽视了法律和司法权威,在某些问题上偏重着自己的主观判断,轻视法律,把权力放在自己手上,容易做出超出职权范围的行为,这不仅会损害公权力的威信,而且也会影响被管理者的法治意识。

最后,社会反映声音的失准。

在实践中,很多领导干部注意到政策反映的社会声音不准确,往往以自己的个人理解来取代政策解释,把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偏见融入该项规定,从而导致工作行为失准。

为此,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和专业水平,引导领导干部把法治思维贯彻到实践中,因势利导,广泛接受公众意见,积极寻求政策参考。

同时,完善司法保障制度,加大对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教育,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司法裁量范围,加强司法监督,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平正义。

总之,政府要充分考虑法律问题,加大对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培训力度,完善法制秩序,深化司法制度,严禁“自行其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平正义,为社会司法公信力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法治思维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法治思维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法治思维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法治思维是指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以法律为准则、法律为依据的思维方式。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法治思维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问题一:不重视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的培养许多人缺乏对法律的基本认知和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违法或违规行为,这是因为法律教育和法治思维的培养不足造成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学校教育应更加注重法律教育的普及,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另一方面,社会各个领域也应加强对公民的法律教育,提高人们对法律的认知水平。

问题二:法治思维与不良习惯的冲突一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不良习惯,容易忽视法律规定和法治思维,例如交通违规、校园欺凌等。

这是因为不良习惯使人们形成了一种自私、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不关心他人权益,而法治思维强调的是公平、公正和社会责任感。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通过社会宣传和教育,引导人们改变不良习惯,培养出健康的法治思维。

问题三:法律、行政和个人权益的平衡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法律、行政和个人权益之间的冲突。

一方面,法律要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行政机关也需要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种权益平衡的问题需要更加精细的法治思维来解决。

在这个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更加科学、健全的法律体系,加强行政规范和监督机制,确保权益平衡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问题四:法律执行不力和执法不公在实施法律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执法不力或者执法不公的情况。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公民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也容易产生不法行为。

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执法机关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和公正性;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司法体系的建设,确保司法公正和独立性。

问题五:法治思维与利益驱动的冲突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利益驱动往往成为影响法治思维的主要因素之一、许多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忽视法律的约束,甚至违法犯罪。

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和法律规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在追求利益时也能够遵循法律、尊重公共利益。

工作心得: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问题探析(最新)

工作心得: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问题探析(最新)

工作心得: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问题探析(最新)法治思维的理论界定主要有两个角度。

其一,法治思维指人类符合法治的精神、原则、理念、逻辑和要求的思维习惯和程式,它是对于法治比较理性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其二,法治思维指人类对于法治的认知所形成的精神、原则、理念、逻辑和要求,它是对于法治比较理性的认知结果,是一个静态的存在。

领导干部不同思维方式决定他们不同的行为方式。

“权力本位思维模式”会让他们盲目崇尚权力、追逐权力,把权力看成是万能的领导干部自然会产生“权大于法”的想法,忽视甚至排斥法的约束作用。

一、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现状第一,规则至上意识与严格守法思维缺失。

要想让规则被信仰,领导干部必须树立规则至上的思想。

党员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都要有法律意识,首先要问自己:有法律依据吗?而不能单纯地依据会议精神、领导批示、自己经验等,应把规则看成首要的和最高的行为准则。

但在现实生活中,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矛盾与社会纠纷也在增加,公平正义失衡,社会心理变异,基层党员干部过分强调“维稳”而忽视了法治,结果造成了“信访不信法”等大量问题。

第二,控制公共权力要求意识不强。

防止权力滥用的另一个要求就是尊重和保护私人权利。

判断社会发展好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对私人权利的保护程度,权利保护是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当然要求。

一些基层党员干部还没有厘清权力的来源及本质,不能正确处理权与法的关系,缺乏正确的权力观。

有人认为权力是人大赋予的,有人认为权力是自己努力取得的,还有的人认为权力是上级领导给的。

第三,尊重程序正义,最大限度维护实体公正思维变异。

结果正义理念占据中国人思维很多年。

随着程序正义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在实践层面的展开,领导干部忽视程序的思想已经得到了很好的纠正。

但部分基层党员干部给百姓造成很多不便,以法定程序为托词,固步自封,不管结果,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

二、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不足原因第一,不唯法只唯上思维。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李志浩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32期摘要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既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保证我国顺利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明确要求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但在我国现阶段,党员干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违法不究现象依法存在,个别领导干部“人治”观念根深蒂固。

因此,本文认为通过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完善法治环境,增强法实践来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现实可行的有效选择。

关键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依法办事能力作者简介:李志浩,中共驻马店市委党校,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1-210-02我国在2010年就颁布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其中对于政府官员进行了如下规定:在经济社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定要运用法治的方式通过法律来进行解决。

而且,在我党所召开的十八大中,再次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再一次明确要求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上述国务院和党的文件中一再强调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足可以看出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我们目前必须着手解决的紧要问题。

一、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重大意义(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纵观全世界的发展,可以明显发现国外发达国家在法制方面做得非常良好,拥有者完善的法律制度。

我国共产党为中国的唯一执政党,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我党的任务、发展目标、执政标准与之前相比有着非常巨大的变化。

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推进,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社会不断进步,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执政和管理的过程中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要得到改善。

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党政干部论坛全面依法治国必先全面从严治党,而从严治党既要关注重点人群,即关键少数的导向作用,又要聚焦身处基层、工作一线的广大基层干部。

基层政府地位特殊、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的高低,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基层党员干部能否按照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而发挥领导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一些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还比较淡薄,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干扰了国家制度体系运行,冲击了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心。

(一)在法治实践中尚未完全形成法治信仰一是法律与权力的冲突。

这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宪法、法律是人民最高意志的体现,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宪法、法律的规定,接受宪法、法律的监督。

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往往造成法律与权力的矛盾与冲突,一些党员干部权力本位意识和特权思想根深蒂固,敬畏规则而不敬畏法律,敬畏潜规则而不敬畏明规则,敬重领导而不敬重法律,“黑头的(法律)不如红头的(文件),红头的不如笔头的(领导批示),笔头的不如口头的(讲话)”,没有把握好权力边界,没有时刻把施政行为限定在宪法、法律的框架内。

二是程序与效率的冲突。

法治思维是程序性思维,一些党员干部重实效轻程序,有的不认可程序正义的价值,有的认为讲程序就是思想僵化和官僚主义。

调研显示,52.7%的基层党员干部认为,法治思维的重点不是重规则,44.9%认为不是重程序。

在具体工作中,程序成为过场,很多重要方案、规划出台前的听证会、论证会的参会者多为外行,导致方案、规划缺乏科学性、稳定性、严肃性。

三是工学矛盾的冲突。

党员干部参加法治教育培训的成效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工学矛盾突出是导致法治教育弱化的主要原因。

法治教育培训相对较少,而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参加培训频率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意愿也不强。

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治建设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现实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领导干部在依法行政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出发,全面探讨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依法意识不强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依法行政方面的意识不够强烈。

他们在工作中更多地侧重于行政命令和经验主义,忽视了法治原则的制约和规范。

在具体问题上,他们容易出现以权谋私、擅权妄为的情况,给依法行政蒙上了一层阴影。

2. 法律知识缺乏部分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储备不足。

在现代社会,法律体系越来越复杂,要求领导干部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储备,以便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复杂情况时能够正确地处理。

然而,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对法律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不当的法律处理。

3. 执法能力不足领导干部在执法能力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他们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往往缺乏公正、公平的原则,出现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情况。

这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对策建议1. 强化法治教育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培训和教育活动,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依法行政理念,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

2. 加强法律学习我们应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律学习。

可以通过开展法律知识的培训班、请专业人士进行法律沟通等方式,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水平,使他们在具体工作中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法律规定。

3. 严格执法纪律要严格执法纪律,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对于违法违纪的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对于公正执法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建立健全的激励和惩戒机制,推动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提升。

总结回顾在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希望能够引起广大领导干部和各界人士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共同努力推动依法行政工作向纵深发展。

试谈当前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试谈当前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规 定 行 为 方 向 多 而 规 定 具 体 行 为 规 则
二 、 当前 党 员 干 部 法 治 思 维 和 依 法
办 事 能 力 方 面存 在 问题 的 原 因 分 析
专家论 证 、 风险评 估 、 合法性 审查 、 集 体
讨 论 决 定 确 定 为 大 行 政 决 策 法 定 程 序. 确保决 策制度 科学 、 程 序正 当 、 过 公开 、 责 任 明确 。 建 立 行 政 机 关 内部 重 人 决 策 合 法 性 审 查 机 制 ,未 经 合 法 性 审 查 或 经 审查 不 合 法 的 , 不得 提 交 讨 论 。 主 要 有: 1 . 完 善 重 大 行 政 决 策公 众 参 制 度 政 府及 其 部 门 要 建 立 健 全 公 众 参 重大 行 政 决 策 的 规 则 和 程 序 , 完善 干 亍 政 决 策 信 息 和 智 力 支 持 系统 ,增 强行 政 决 策 透

当 前 党 员 干 部 在 法 治 思维 和 依
法 律 的权 威 源 自人 民 的 内心 拥 护 和 真 诚 信 仰 。党 员 干 部 也 是 人 民 群 众 的 一 分子 , 同时也是推动建设法治 国家 、 法 治
政 府 和 法 治 社 会 的重 要 力 量 , 更应 加 强
法 办事 能 力 方 面存 在 的 问题
党 员 干 部 一 定 要 加 强 思 想 政 治 建
设,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 深入开展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 和 社 会 主 义 法 治 理 念 教 育 ,使 每 一 位 党 员 干 部 都 能 认 识 到 我 们
党 、 国家 和 社 会 所 处 的 历 史 阶 段 和 面 I 临 的形 势 ,深 刻 理 解 四 叶 I 全 会 对 同际 同 内 现状的研判 . 树 立法治信仰 , 成 为全 面堆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研究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研究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研究作者:梁启玲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第22期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

并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制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核干部的重点内容。

提出这样的精神,有利于广大群众进一步认识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重要性,统一思想,理顺思路,从而能够起到推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稳定发展和创新改革。

关键词:党员干部;法治思维;依法办事为了贯彻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推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响应号召,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平稳发展。

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对社会主义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有直接影响。

目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我国的重点发展目标,解决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矛盾,就必须依靠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因此,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一、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必要性(一)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体现了党的治国理念我党在长期执政中,始终把法制建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党在十五大中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在十六大中明确提出要将依法治国的方略全面落实,将其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七大提出要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上,贯彻法治是我国治国的基础,因此,在这一些的背景下,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成为我党对党员干部的最基本的要求。

(二)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是深化改革的共识目前,我国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矛盾频繁显现,我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深化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要阶段,但是改革中却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如何进行改革,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有非常大的影响,要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就要增大社会凝聚力,形成共识。

党员干部树立法治思维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探讨

党员干部树立法治思维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探讨

党员干部树立法治思维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探讨作者:陈娟来源:《商情》2015年第38期【摘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是提高依法办事能力的前提。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要重视法治思维养成,完善干部依法履职的考核评价机制,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能力。

【关键词】党员干部;法治思维;依法办事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程序思维,它以严守规则为基本要求,强调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不能触碰,凡事必须在既定的程序及法定权限内运行。

当前我国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改革正在步入深水区,进入攻坚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带来空前社会震荡,各种利益交织矛盾错综复杂,对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新挑战,迫切需要领导干部学会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思考和解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问题,以法治来推动改革的深入、矛盾的化解和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一、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是党员干部提高依法办事能力的前提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思维。

首先,要用法治凝聚改革共识,更多通过立法的方式而不是政策的方式做好改革顶层设计,为改革奠定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

其次,要用法治引领改革方向,通过对法律科学及时的制定、修改或者废止等法律活动,为改革提供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使所有重大改革都于法有据,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同时,要用法治规范改革进程,通过法律明确规定改革的方式、方法、步骤和顺序,使各项改革依法有序进行。

最后,要用法治保障改革成果,及时将成熟的改革经验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法规和法律,用法治确认和巩固改革成果,并为新的改革提供法律依据和发展空间。

促进科学发展需要法治思维。

用法治思维促进发展,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维,将确保人民主体地位、人民首创精神和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法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法治的最终追求目标,运用法治的方式和法治的力量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浅议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能力

浅议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能力
原 因分析 和 治理能 力现代 化 。 1 、 主要 表现 2 、 提 高领 导 干部 法 治 思维 和依 法 办事 能 力是 落 实贯彻 依 法 治 国战略部 署 与各项任 务 的客 观 需要 ( 1 )法 治 意识 淡薄 。对法 律法 规和 规章 制度 , 个别 领导 干部 不
是严 格 遵守 , 而是 灵活 应对 , 总是 习惯性 地 寻求各 种变 通 、 突 破法 律 规定, 遇 到 问题 和 矛盾 , 总想 着找 关 系、 走后 路 , 甚 至规 避法 律政策 , 采 取选 择 性执 法 , 以 言代 法 、 以权 压 法现 象 8 寸 有 发 生 。( 2 )依 法 办 事 能力 差 。突 出表 现在 有 的领 导 干部 处 置重 大突 发 事件 尤其 是 群 规律、 发扬 民 主 的能 力 , 要 善 于 使党 的 主张 通过 法 定程 序 成 为国 家 体 性事 件 B 寸 , 不 能 正确 把 握运 用 法治 原则 和精 神 , 一 离开 行政 命 令 意 志 。可 见 , 只 有 提高 党 员干 部 法 治思维 和 依 法办 事 能力 , 尤 其 是 就束 手无 策 , 手忙 脚乱 , 处置 失当 , 导致 事件 升级 , 难 以控制 , 影响 了 培 养一 支 思想 政 治素 质 高业 务 能力 和 社会 责任 感 强 的法 治工 作 队 行政 机关 的公信 力 。 伍 显得 尤为 重要 , 这样 才能 有效 地使 依法 治国 的各项 措施 真 正发挥 2 、 原 因分析 在新 时代 环境 下 , 法治在 党 与国 家工 作全局 中 的地位 进 一步 凸 显, 在统 筹社 会各 方 力量 、 协调 社会关 系 等方 面的作 用越 来越 突 出 , 同时在 保 护人 民群众 的 合法 权 益 以及 维护 社会 公 正公 平 等方 面 的 任 务 亦愈 来愈 艰 巨 。比 如 , 做 好 立 法工 作 , 需要 提 高党 员 干部 遵 循

浅谈如何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作者:张洪旺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4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强调指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现实紧迫课题和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一、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重大意义1.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一个现实紧迫课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了当前法治建设中存在着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并列举了主要表现。

这些问题及表现,有体制机制方面的,有社会层面的,但绝大部分是直接反映或关系到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等。

2.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3.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具有重要示范引领作用习近平同志说“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学法、懂法、用法”、“只有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真正成为法律的模范遵守者和执行者,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执政、依法办事,才能让老百姓服气,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

因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二、准确把握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基本要求1.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的主要内容法治思维是以法治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标准的思维。

法治思维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法治思维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法治思维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问题:
1.我们的法治思维存在着“人治”和“权利为先”的倾向,法律被视为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2.工作中操作性法律意识欠缺,容易将法律理解为应达成某个目标的手段。

3.对法律知识和法律文化的缺乏,导致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应用出现盲区,从而无法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贯彻法律。

整改措施:
1.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全民法治素养,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法律的精神和意义。

2.营造尊重法律的良好氛围,让人们认识到法律的权威性和不可逾越性。

3.建立操作性法律意识,将法律视为一种工作规则和红线,防止违反法律。

4.加强法律培训和实践,让工作人员掌握更多法律知识和法律应用的技巧。

5.强化法律的执行和监督力度,让人们敬畏法律,不敢轻视法律,更好地落实法治思维。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研究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研究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研究作者:朱振辉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31期摘要: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调处和化解诸多的社会矛盾问题是党员干部的职责和担当。

为此要认真分析阻却干部法治能力提升的因素,探讨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法治思维;行为方式;法治能力现代法治建设离不开党员干部的职责和担当。

基层社会日常大量的社会纠纷和矛盾问题亟需他们调处和化解。

当前阜阳正进入“四化协同”发展时期,协调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关系,解决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以往更加艰难和紧迫。

为此必须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一、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的内涵阐释及现状分析(一)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的基本内涵法治思维是指人们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精神和逻辑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的思想认识活动和认识过程。

它是一种主观的、理性的、逻辑的思维评判活动。

法治思维在逻辑上遵循明确的规则原则,内容上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要素,过程上是以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步骤,价值上是以公正、秩序、效率为宗旨,结果上是以建立、改变或消除一定的社会关系。

法治方式就是指在法治思维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和工作方式。

它是一种客观的、严谨的、规范的外在评判活动。

究其特征看它是一种规范活动,是一种权义活动,是一种程序活动,是一种比例选择活动,是一种正义取向活动。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内在统一起来并理性地处理现实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就体现为依法办事的能力。

所以提高党员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首先在于增强其法治思维的能力。

(二)阜阳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的现状透视阜阳市人口近1100万,党员人数有31.3万,科级干部有10000多名,副处级以上的干部有1050多名,农村及城镇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有3500多人。

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法治阜阳建设的成败,关系到阜阳“十三五”“争、赶、达”跨越发展目标的能否实现。

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势在必行

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势在必行

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势在必行作者:欣平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5年第6期欣平前不久,一段名为“任性的领导讲话”的视频在网上热传,一位名任姓领导在会议讲话中大爆粗口,并有藐视国家规定的言语。

这个问题说明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不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水平不高。

有的把法治建设喊在嘴上、贴在墙上,搞形式主义、口号化,就是没有抓在手上;有的特权思想严重,“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认为法律是管老百姓的,是约束别人的,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

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第一,要重视法治思维养成,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社会比较缺乏法治传统,一些领导干部不习惯、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手段推动工作、解决问题。

因此,必须重视法治思维的养成,着力提高法治素养。

一要牢固树立法治信仰。

党员干部要从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党执政兴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法治的认识,让党员干部对法治发自内心地认同和尊崇。

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

二要加强法治学习培训。

中组部干部监督局在分析违法犯罪的多名原领导干部反省材料后发现,81.4%的人认为自己犯罪与不懂法有关。

在法治已确定为党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今天,如果领导干部不学法、不懂法,有的连基本法律常识都不知道,怎么能当好领导?怎么能保证不出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不仅要学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而且要学法的原则、原理,学法的价值、精神。

要通过学习,知道法律授予了什么权力,这些权力的边界在哪里,权力行使的原则、程序是什么,不依法行使权力需要承担什么责任等,提高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权力的素养。

关于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能力的对策思考

关于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能力的对策思考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伊春市乌马河党校)管理科学关于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能力的对策思考◎徐梅一、问题的提出依法治国,提升社会主义法治治理能力是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能力是实现依法治国、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观要求,本文基于对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重要性与依法办事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展开研究,围绕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能力的对策进行分析,以期对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优化营商发展环境有所裨益。

二、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能力的重要性提升党员领导干部法治能力是顺应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必然选择,是建设法治中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永葆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的有效途径。

一是提升党员领导干部法治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作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

全面依法治国,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全面依法治国是关系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党员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践行者,承担着带领人民群众将依法治国战略部署落到实处的重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应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党员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成效。

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是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重要举措,是促使中国从法律大国转变为法治强国的有力保障。

二是提升党员领导干部法治能力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法治对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历史经验表明:再高明的领导者,如果仅凭个人意志和智慧去决策,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误,给党和国家造成损失。

干部学习讲稿: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具体措施

干部学习讲稿: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具体措施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讲“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具体措施”。

如何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具体措施是什么?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中,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措施,有100多项的改革措施需要具体落实下去,选了十项与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有关的措施给大家说一下。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很多人说不知道怎么做,这十项措施都是有依据的,都是有四中全会决定的说法的。

一、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一、将法治建设的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级领导班子的工作实际进行考核,纳入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中,这是一个重要措施。

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基层,一个重要的指挥棒是政绩考核。

将法治建设纳入到政绩考核的指标当中去,纳入到指标考核体系当中去,这是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督促措施,甚至是一个导向棒、指挥棒。

在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中就明确了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法治建设的成效责任是落实到人头上的,落实到第一责任人上的。

将法治建设的成效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际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除了纳入指标体系进行考核之外,这是一个日常的措施。

二、提拔和问责干部二、提拔任用和问责,管干部。

考核是管干部,但提拔任用和对摘掉官帽子问责,这也是管干部。

它的力度更大,在四中全会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要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人选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一个是戴官帽子,一个是摘官帽子,都要看人的法治能力、法治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强弱。

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的离任审计,这是一个改革。

对生态环境进行损害责任的终身追究,这也是改革。

所以,凡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那相关的立法和法规就得跟上来。

我们是拿目前比较热门的环境问题在举这个例子,法律指导和规范着各项改革,这是第三个措施。

论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颍州区委党校耿勇[摘要]: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我国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的问题,这表明我国对于依法治国的重视程度有上升一个台阶。

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在强调依法治国的问题,通过多年来的教育和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其中依然有很多的问题。

尤其是干部依法行政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和探讨,本文以国家依法治国政策为背景,针对依法行政能力相对较低的乡镇基层干部,讨论我国干部依法行政能力问题,总结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和依法治国理论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我国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依法治国;干部;依法行政;法律意识前言:依法治国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保障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在依法治国这一方略的逐渐推进中,我国基层干部依法行政能力问题暴漏的越来越明显,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法制化进程。

尤其是在乡镇一级以及偏远地区,法治化情况相当不佳,很多地方的法制化进程阻力重重,来源于基层干部的阻力也不在少数,所以提高我国干部依法行政能力以及成为我国开展依法治国方略的主要步骤[1]。

一、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是指干部在行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运用法治思维、遵循法治方式最终完成行政目的的能力。

就实际而言就是干部在进行工作时要注意自己行使权力的方式、目的、初衷是否合乎法律的规定,保证在日常工作中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完成党和国家的任务。

依法行政能力主要包括熟知和理解法律知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行政管理、依法办事、公正执法。

我国在推行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中,对于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愈加关注,因为我国有八成以上的法律和90%法规是由干部来实施,而且对于群众来讲,国家干部的带头作用有利于依法治国的政策深入到百姓生活中,所以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就现阶段我国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来看,还有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被解决,那么我国的依法治国政策就很难彻底贯彻[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谈当前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作者:菅中战
来源:《活力》2014年第22期
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党员干部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

充分认识当前党员干部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其成因,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及对策,这对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前党员干部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思维方式
政策,是政治组织为完成一定时期的历史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可分为国家政策和政党政策。

政策思维方式是指通过制定政策进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思维方式。

政策思维对建设法治社会来讲存在以下不利因素:一是政策内容相对原则,规定行为方向多而规定具体行为规则少。

因此,依靠政策管理国家事务的思维方式相对不具体,而且易变性强;二是政策的执行主要靠宣传教育和党纪政纪保障;三是政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虽然党的根本政策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是大量的具体政策往往随着时间和形势的变化而随时调整。

所以,政策思维必须变成法治思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人治思维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开启了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但是,长期的封建历史积淀形成的人治思维,当前依然难以根除。

纵观近年来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以及协调社会利益、回应群众诉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人治思维现象,其类型和危害主要表现如下:
1.“发展型”人治思维。

“发展型”人治思维是指,为追求个人政绩,有的领导干部明知所采取的手段是违法的,却依然采取违规的手法推动发展、追求政绩。

其典型表现为:有的领导干部强制拆迁、违法征地、区域封锁、打擦边球等。

2.“维稳型”人治思维。

“维稳型”人治思维表现在:有的领导干部片面理解“稳定压倒一切”,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不是依法治理,而是“特事特办”,“花钱买平安”;
3.“强权型”人治思维。

“强权型”人治思维表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公共权力意识淡薄,特权心理严重,自认为是强势人物、强势部门,习惯发号施令,为所欲为,在对待群众利益诉求时,或盛气凌人,或以权压人。

4.“徇私型”人治思维。

“徇私型”人治思维表现在:有的领导干部为谋取私利,利用程序漏洞,知法犯法、执法寻租,最终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5.“人情型”人治思维。

“人情型”人治思维表现在:有的领导干部重情轻法,把国法当做“家法”,依人情关系随意徇私枉法。

二、当前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方面的原因
1.部分党员干部关于法治的核心价值的认识误区
调查中,有少数领导干部缺乏正确的民主法治观念是导致手中权力不受制约、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内在根源。

2.有些党员干部缺乏主动检举揭发任何组织和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的社会责任感。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1.历史上缺乏法治传统。

封建的影响作用之巨大。

“封建”的影响还遗留至今天,它的残余影响是内在的。

2.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与法治建设的实际还不适应。

三、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认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一致性
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认识到我们党、国家和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和面临的形势,深刻理解四中全会对国际国内现状的研判,树立法治信仰,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中坚力量。

(二)加强法治理论培训,提高法治素养,树立法治信仰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党员干部也是人民群众的一分子,同时也是推动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重要力量,更应加强法治理论培训,提高法治素养,树立法治信仰。

(三)通过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

主要有:
1.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

政府及其部门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行政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行政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2.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

政府及其部门要扩大听证范围,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以及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听证。

3.建立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制度和集体决定制度。

首先,市县政府及其部门做出重大行政决策前要交由法制机构或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做出决策。

其次,重大行政决策应当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经政府及其部门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杜绝擅权专断、滥用权力。

4.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实施评价制度和问责制度。

政府及其部门做出的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通过抽样检查、跟踪调查、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决策存在的问题,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

(四)通过强化对权力的监督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主要有:
1.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为保障国家公权力的正确有效实施,通过法定程序,对由它产生的国家机关行使权力进行的监督。

一是立法监督。

这里的“立法”是指广义上的立法活动,指由国家权力机关通过规范性文件的审议和备案等活动对立法行为及其结果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二是行政监督,即对各级政府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即包括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也包括制定行政法规以外的其他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三是司法监督,即对各级司法机关适用法律活动的监督。

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可以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机关的领导干部强化法治理念,提高法治思维能力。

2.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

行政机关的监督,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的一般行政监督和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机关的监督。

一般行政监督主要表现在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部位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不适当的决定。

专门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设立的监察机关对公职人员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以及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监督。

通过这两种监督可以避免领导干部决策失误,减少违法违纪行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3.社会监督。

党员干部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府内部的监督的同时,更加注重接受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要实行权力清单制度,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拓宽群众监督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权利。

要认真调查、核实人民群众检举、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及时依法做出处理;对社会影响较大的问题,要及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对打击、报复检举、曝光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的单位和个人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法治梦,中国梦。

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要实现中国梦,领导干部就必须充分认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充分理解“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树立法治理念,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克服非法治思维方式,使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运行。

中国共产党提出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以实现中国的法治梦。

(编辑/穆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