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它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斗争下取得了全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面对国土广阔、人口众多、文化传统悠久等特殊情况,中国共产党必须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在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逐渐确立起来的。
它包括以下基本原理: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核心和领导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2.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基础作用相结合。
通过国家计划引导市场,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3.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可以相互补充。
市场的作用可以激发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同时社会主义可以对市场进行有序调控,实现全面发展。
4. 人民利益至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以人民利益为中心。
人民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只有真正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够保持社会主义事业的长久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丰富的内涵。
1. 高度重视发展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是经济建设,只有通过良好的经济基础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其他目标。
2. 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法体系完善,尊重法治原则,使全体公民都能够平等、自由、公正地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随着中国由衰亡走向兴盛,中国共产党也在磨难中一路走来,不断成长,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气象,也创造了一系列科学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除毛泽东思想外,后几者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思想不仅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促进了中国的各方面快速发展,为快步前行的中国注入了蓬勃朝气,也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总是和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紧密相联的。
一一一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7年10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把握新的时代要求,密切结合时代特点,立足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取得的丰硕理论成果,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完整word版)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发端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中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他们的艰辛探索为后来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种探索是从反思苏联苏联模式利弊开始的。
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长处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僵化、农民负担过重等。
毛泽东1955年就提出“以苏为戒”,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
1956年,他发表《论十大关系》,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建设的重大关系。
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由于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复杂的新课题,我们党缺乏经验,加之国内外形势复杂,党内左倾思想滋长,使得一些正确方针没有得到贯彻。
但是毛泽东的艰辛探索为我们党提供了宝贵财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
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指导思想,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执政的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国家。
科学发展、文化经济、持续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的核心体系。
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经典论述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建设,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土地改革“政策理念,改变了21世纪的中国,为实现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实现人民共同致富。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指导思想,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执政的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国家。
科学发展、文化经济、持续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的核心体系。
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经典论述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建设,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土地改革“政策理念,改变了21世纪的中国,为实现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实现人民共同致富。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90年代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临的国际背景
90年代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临的国际背景
在90年代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临的国际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冷战结束与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使得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社会对不同制度的探索和选择更加开放。
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遇。
2. 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的兴起: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市场经济兴起成为主流,自由贸易和经济合作日益增多。
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道路,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
3. 变革浪潮与民主思潮:9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民主浪潮,很多国家开始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民主化进程。
中国面临着如何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政治改革的问题,同时也受到了一些国际上的民主思潮的影响。
4.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期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抱有期待,并希望中国能够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作用。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随着中国由衰亡走向兴盛,中国共产党也在磨难中一路走来,不断成长,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气象,也创造了一系列科学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除毛泽东思想外,后几者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思想不仅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促进了中国的各方面快速发展,为快步前行的中国注入了蓬勃朝气,也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总是和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紧密相联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7年10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把握新的时代要求,密切结合时代特点,立足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取得的丰硕理论成果,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文献一、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
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为中国的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中取得了初步胜利。
然而,面对国内外各种困难和挑战,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形成。
2. 邓小平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被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性理论。
它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结合自身国情,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并根据实践经验不断修正和完善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有很多不同之处。
它注重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注重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等。
这些基本特征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总结。
通过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到新发展理念,这些理论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表现。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通过自身的发展经验,为解决世界各国的社会问题提供了积极参考,展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发展途径。
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理论成果,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得出的经验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背景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的重要成果,是党和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高指导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阶段,是党和人民实践探索的重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纲。
2.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自己根据自己的国情创造的一种社会主义,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1. 引领党和人民实现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梦的科学指导,是引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理论武器。
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不断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2.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事业取得新的伟大胜利的思想指南。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
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一、国际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当然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这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国际背景。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国内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党在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一方面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另一方面又察觉到苏联模式有严重问题。
“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经济体制:纯而又纯的国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政治体制:苏共领导的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政权思想文化:斯大林解读的马克思主义“大一统”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认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随后由于反右扩大化,使“左”倾思想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科学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指出:“正如七大以前,民主革命20多年的曲折发展,教育全党掌握了我国民主革命的规律一样,八大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0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资料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20C的中华民族的三位伟人:孙XX,,。
3.两次思想革命理论飞跃:思想,理论。
4.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大转折:第一次以“八七会议”为标志,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转折。
第二次以“XX会议”为标志,是从王明路线造成的失败到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和打开抗日统一战线新局面的转折。
第三次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是从“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转折。
5.理论的发展阶段:第一,准备和孕育阶段,1956年党的八大至1978.12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二,产生和形成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之后到党的十二大(1982)。
第三,展开和发展阶段,从党的十二大(1982)到党的十三大(1987)。
第四,走向成熟阶段和形成体系阶段,从党的十三大(1987)到十四大(1992)。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2月首次提出,党的十六大确立为指导思想。
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X畴”: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8.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9.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0.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1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它是社会主义这一学科或思想体系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一、国际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当然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这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国际背景。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国内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党在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一方面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另一方面又察觉到苏联模式有严重问题。
“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经济体制:纯而又纯的国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政治体制:苏共领导的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政权思想文化:斯大林解读的马克思主义“大一统”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认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随后由于反右扩大化,使“左”倾思想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科学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指出:“正如七大以前,民主革命20多年的曲折发展,教育全党掌握了我国民主革命的规律一样,八大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0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资料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结晶。
其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主要有: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渊源。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根据。
第三、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四、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基本要义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3、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答: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是核心和本质;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验证条件和目的。
(一、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二、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四、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4、概念: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理论创新: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性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特殊国情下产生的,并在社会主义初阶段长期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一)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时代主题已从战争与革命转化为和平与发展,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对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是有利的。
(二)国内情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三)总结了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包括我国的“文化大革命”和苏东剧变。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论述相一致。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六十多年,有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套理论体系,为中国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持。
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求,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背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更新。
1.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
比如,在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
此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强调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等。
2.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更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更新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有关。
毛泽东、邓小平等党的早期领导人,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但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特点和时代需求,创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涵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2.中国梦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中国梦注入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个方面,旨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一、国际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当然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这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国际背景。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国内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党在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一方面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另一方面又察觉到苏联模式有严重问题。
“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经济体制:纯而又纯的国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政治体制:苏共领导的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政权思想文化:斯大林解读的马克思主义“大一统”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认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随后由于反右扩大化,使“左”倾思想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科学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指出:“正如七大以前,民主革命20多年的曲折发展,教育全党掌握了我国民主革命的规律一样,八大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0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这些条件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独特的背景和机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党的长期实践和理论创新基础上形成的,以下是关于其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的详细探讨:1.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1949-197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根植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面临着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紧迫任务。
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需要应对一系列挑战,包括国内农村土地问题、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威胁、国内生产力的低下水平等。
这一时期党领导下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土地改革、国有化、集体化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初步经验和实践基础。
2. 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1978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发展阶段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政府在20世纪末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开放了中国的经济体制,鼓励国内外投资,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
3. 长期坚持党的领导(1949年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党的一系列政策决策、领导机构的建立和党员干部的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坚实政治保障。
党的领导也在中国的政治稳定、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4. 不断总结经验和创新理论(1949年至今):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开展理论创新。
这包括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三重人民民主制度等。
这些理论观点和政策指导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
5. 国际环境和国际格局的演变(20世纪末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受到国际环境和国际格局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1.政治多极化的内涵 2.当前政治多极化的主要表现 3.政治多极化的影响
1.政治多极化的内涵
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 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 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多元格 局的一种趋势。
2.当前政治多极化的主要表现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也随 之瓦解。世界政治多极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大体 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目前世界总体上呈 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2)发展问题是指由于长期以来通行的不公正、不 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所造成的众多发展中国家经 济形势恶化,世界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3)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 必须全面看待。
二、国际经济、政治的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第一,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 第二,金融政策的开放化与自由化。 第三,金融信息传递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第四,金融相关性和传递机制增强。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对贸易的影响 (2)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3)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4)对国际经济地位的影响
(1)对贸易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 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增长。各国生产的产品越 来越多地部分需要通过世界贸易才能得以实 现,这加深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合 作和相互依赖,有利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同时也表明世界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 日益增强。
第二,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发展。二战瓦解了殖民体系,亚非 拉上百个国家相继获得独立,迫切需要通过发展来缩小同发 达国家的差距以捍卫国家主权。
第三,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 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必须利用新技 术革命提供的良好契机来发展本国和本民族的经济。发展问 题既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要解决 的突出问题。
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在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 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 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全球一体化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生产全球化 (2)贸易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1)生产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生产 过程日益形成环环相扣的不可分割的链条。 生产全球化主要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国际分工的细化和深化 。 第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成为推动生产 活动全球化的主体力量。 第三,覆盖全球的计算机网络。
(2)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使全球市场加速形成,有利于资 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有效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球市场的形成, 使各国资源流动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 大幅度减少,使参与国获得经济发展 的多种机遇,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3)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政府间国 际组织成为全球性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实施者、全 球性问题的管理者和全球性争端的解决者。虽然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 体,国家主权仍然是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利,但一个 不争的事实就是国家的某些权力在越来越多地向政 府间国际组织转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 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向各种 各样的其他非政府国际组织转移社会权利。
(4)对国际经济地位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可望在全 球经济密切交往中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发挥 各自优势;可望科技成果在全球快速传播; 可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现“后发优势”的 宝贵机遇;可望更好地解决环境、资源、人 口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但是,由于经济 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下进行的, 各国的处境和地位却是不同的。
第二,深受战争之苦的许多欧洲国家反对美苏争霸, 希望和平反对战争。
第三,美苏两国虽然都加紧军备竞赛,有资格打世界 大战,但拥有大量核武器的两国都很清楚,一旦核 战争爆发,除了两败俱伤和毁灭人类外,没有其他 结局。因此,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2.追求发展成为各国的共同心愿
第一,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发展。二战结束后,整个资本主义世 界需要通过发展经济医治战争创伤;同时二战后资本主义度 过了大动乱的年代,进入了相对稳定和发展的时期。
(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 主题”论断的提出
1985年3月,邓小平对时代主题作了全面 阐释:“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有全 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 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 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3.对时代主题现实涵义的理解
(1)和平问题是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全世界人民利 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防止战争以维护世界和 平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 时代背景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一)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转换的 客观必然性
(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论断的提 出
(三)对时代主题现实涵义的理解
(一)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时代 主题转换的客观必然性
1.促进世界和平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 展的主流
第一,包括中国在内的占世界人口3/4的广大第三世界 国家反对战争,希望和平。
(2)贸易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是通过贸易总量和贸易金额 增长,贸易种类增加和贸易范围扩大以及贸 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表现出贸易领域不断扩 大,非关税壁垒逐步受到削弱。
(3)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自由化。 其实质是要求各国放松金融管制,形成全球统一的 金融市场和运行机制,保证金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 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体现在:
“一超”是指美国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多强”是指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际 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
3.政治多极化的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 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