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合集下载

渗透美育在语文教学中

渗透美育在语文教学中

渗透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美的欣赏和创作,发展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感,树立学生美好的思想。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陶冶爱美情感。

”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渗透美育。

1 钻研教材,挖掘文中的美新编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都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创造性和教育性。

文章语言简洁,脍炙人口,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潜在美。

因此,这就要靠教师去提炼、挖掘,要借助教材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不把笔墨花在写父亲的肖像、神情上,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来立意、组织材料和叙事抒情。

这样来感动读者的内心世界引起联想。

这种含蓄而真诚的感情表露,正好拨动了读者的心弦,激发了读者的美感。

因此我就抓住人情美来指导学生阅读,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再如《黄鹂和山雀》一文中有一句“小黄鹂把脖子伸得长长的,张开黄黄的小嘴叫着。

”外形特征描写形象具体,紧密结合图意写出小黄鹂的可爱,能体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让语言文字的美与自然的美有机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教育。

2 在默读课文中感受美、发现美美育能够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可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去感染人。

新编小学语文课文选的文章,多数文质兼美、充满着美的魅力。

在默读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发现文章中蕴含着各种美呢?我是这样引导的,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默读课文,从中感受美、发现美,然后,教师再朗读课文,从而,进一步享受课文中的美。

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然后,我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范读了课文,读得轻松愉快、自然。

学生听的津津有味,如同身临其境桂林的山山水水,心情十分舒畅、愉快。

感受了大自然的美,也可使学生感受语言的形象美、情感美、节奏美和音韵美。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
行 审 美教 育 。语 文教 师 是 关育 的 引 导 者 , 要 引导 学 生 发 现 美 、 认识 美、 领悟 美、 感受美。 关键词 : 语 文教 学 美 育教 育 渗 透 方 法
美育 , 是 培养学生具 有正确 的审美 观点和 鉴赏美 、 创 造
教师要 引导学 生了解 生活 中 的真 、 善、 美, 培 养 学 生 正 确 的 审美 观 点 和 热 爱 社 会 主 义 祖 国 的 情 感 。
2 . 社会 生活 美。
她的美丽景色呢? 好, 下面我们学 习新课—— 《 桂林 山水》 。 ”
这 样 的 开 场 自 .能 引起 学 生 对 美 的 关 注 及 认 知 美 的 心 理 需 求, 使审美注意进入最佳状 态。
生活 中的美 到处存在 , 许 多 课 文 中描 写 的环 境 场 面 、 人
神奇 . 漫 山遍 野的水 池又多又 美 , 把 小读 者带人 了一个美 丽 的童话世 界 ; 还有那 一碧千里的《 草原 》 , 奇 幻的《 海底 世界》 , 幽静 的《 小池 》 ……正 如 叶圣 陶先 生所 说 : “ 只要 动手 去采 , 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 。” 这令人 目不暇接 的 自然美景 , 怎能
物事 件仿佛 就在我 们身边 。正 如罗丹 所言 : “ 对于我 们的 眼
睛. 不是 缺少美 , 而 是缺少 发现 。” 我们要 透过 人物事件 , 捕
的 自然 和 社 会 常 识 , 几乎 在每篇课 文 中都有美 育的 内容 . 语 文 教 学 与 美 育 有 密 切 的 关 系 。语 文 教 育 中审 美 教 育 是 语 文 教 学 本 身 的 任 务 ,语 文 教 材 是 集 思 想 内 容 美 和 艺 术 美 于 一
人 是 大 千 世 界 和 社 会 生 活 的核 心 ,作 者 往 往 通 过 塑 造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汇编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汇编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语文课进行美育不是外加的,教师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将美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像艺术创作一样,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使语文课诸任务融合一起,成为有机的统一体,使教学本身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何将美育任务渗透并融化到语文教学中去呢?一、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途径美育是以鲜明的蕴藏着人生真理的形象和强烈的情感,来感染人和教育人的。

美和形象始终是凝结在一道的多离开了具体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

审美教育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途径。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导之入境。

好的文学作品都有着优美的境界。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境界就是作家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

一般来说进行自然美、社会美、情感美方面的教育,都首先要引入意境,不入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也就谈不上鉴别和表达了。

怎样导之入境呢?教师可凭借视听工具提供有关的音乐形象和图画形象使学生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进而理解教师的语言形象;或者凭自己的范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意境,全身心地进入作品中,深深受到感染和激动;更多的是依靠分析作品描绘的生活画面和形象。

意境的创造依赖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把作者描绘的形象再现出来,“状难写之景”于学生面前,将“不尽之意”适当发挥。

教师要通过准确的语言、贴切的比喻助之以手势、表情,形象地、富有情趣地、绘声绘色地再现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把学生带进文章的境界中去。

当然“导”的手段还很多,具体运用起来也是很灵活的。

如讲授《荷塘月色》一课,可采用多种手段“导之入境”。

一开始,教师范读,要求学生闭目静听,把学生引进课文意境;又可配合教材选读一组有关写月、月色、赏月的古今名家诗词散文作补充教材;还可组织一次静夜赏月活动,赏月时,让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等中外名曲。

试想,此情此景,学生的心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到的是一次多么生动的感情的净化。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作者:左振州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年第05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习内涵,提高教学效果。

一、结合教材,欣赏感受美1. 通过教师的情感朗读,用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美。

我在阅读教学中,对那些情感充盈的课文或片断,在指导学生领会其中美的意蕴时,都充分发挥读的作用,用优美的语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感。

2.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美育的形象功能。

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录音、投影、挂图、幻灯、电视录像等等。

不管在教学中运用哪一种手段进行审美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文章的形象感,创设美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美,体验到美。

如讲鲁彦的散文《听潮》时,我就先播放钢琴曲《蓝色回旋曲》与《命运》的剪辑片断,然后按课文内容先后打出:“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的幻灯片,让学生在体会音乐的内涵中,体验置身大海之滨的感受。

3. 通过欣赏课,让学生欣赏感受各种形式的美。

欣赏课是集中感知美的一种课型,通过集中表现大量的美,教授学生识别美的类型,增强审美能力。

如书法欣赏课就可以向学生展示各个流派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中国书法的韵味,让学生在充满各种书法作品的环境中自由地欣赏讨论,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循境入文,理解鉴赏美1. 引导学生体会写景类文章的意境美。

写景类文章往往意境优美,诗情浓郁。

在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授课一开始就展示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挂图、幻灯、录像,让学生感受美的意境;然后抓住美词美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

在指导学生体会词句之美时,可适时出现相对应的画面以形象的手段辅助理解,并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加深对美的体验,产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的人格美。

教材中的人物一般都具有高尚的人格。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抓住最能反映该人物性格的有关词句来分析,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先使学生对人物产生兴趣,接着再精读提炼,升华人物性格,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文中人物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2012.532关注【语文与成才】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朗读引导,鉴赏节奏美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是一种声情结合的方式。

我们力求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并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与作者沟通神气,感应心灵,真正读懂文章。

如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的上阕,“看”是领字,读时要稍顿,突出领字的作用。

“看”字所控的七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深秋的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广阔的境界里。

满山红遍,秋水碧透。

江面上,千帆竞发,壮观激烈。

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展翅高飞,自由飞翔。

清澈见底的江里,鱼群轻快自如,任意遨游。

这七句从内容上看,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雄鹰,游鱼等,品类齐全,充满生机,给人一种博大、壮阔的崇高美。

教师要加强点拨、示范,让学生准确把握、感受作者寄寓的深意和凝聚着的巨大情感魅力。

二、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诱发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入手,引导他们咀嚼词句,赏析名言佳句,理解语言的内涵美,不断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美的水平,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荷塘月色》中有这么一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其中,“羞涩”一词用得极巧妙,但是仅从拟人的修辞角度来讲,未免有些浅显,于是老师上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含苞欲放的荷花为何会羞涩呢?”同时又启发学生:“羞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也许同学们都有过‘羞涩’的体验,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来想象一下这荷花羞涩的原因呢?”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了,他们似乎与朱自清笔下的荷花融为一体,许多同学都根据自己曾有过的生活体验纷纷发言。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以期为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注重文字的美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美感。

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选择优美的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注重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感受到语言的音美和韵律的美感。

要注重课文的欣赏,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丽意象、优美语言和深层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表达能力。

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或者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想象世界,激发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朗诵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对美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拓展多元的文化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拓展学生的多元文化体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多样性,让学生通过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深度性,让学生通过深入的文化体验,了解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互动性,让学生通过文学赏析、音乐聆听、美术观赏等形式,参与到文化体验中去,提升学生对美的认知和理解。

四、注重课程的整合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程的整合性,让美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程的各个环节中。

要注重语文课程和美术课程的联动,让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相互呼应,形成课程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素养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对美的鉴赏能力,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与知识教学相比,美育教学却是较难进行的,笔者做了以下尝试:一、开拓语文教育“阅读天地”,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和道德情操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使学生形成一种丰厚的精神底蕴。

学习经典作品,特别是那些经过了历史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家名作,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这些作品无论散文还是诗歌都善于把人的心灵世界、主观的情感等“内在”的东西通过浪漫的、抒情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真实地抒写对现实社会的情感体验以及道德认知。

但是由于应试因素的影响,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十分注重教材,生怕学生没有把书本知识学会。

岂不知语文教材对学生来说,仅是一种极有限的教育资源,这有限的知识难于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因而他们对一些课外杂志津津乐道。

因此,利用他们这种兴趣,我在语文课堂上开设课外阅读课,以《读者》《文摘》及《微型小说选刊》等杂志及名人名家的名著名篇作为阅读的范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摘抄、点评。

在美文的天地,让学生发自心底地感悟深沉浓郁的亲情、温馨绵远的友情、圣洁珍贵的爱情,让学生感受坚定刚强的意志、多姿多彩的人生、画意清丽的自然……如:读冰心的散文让学生感悟“爱”的哲学;读朱自清的散文使学生了解正直的旧知识分子的生活遭遇和人格品性;读余秋雨的散文让他们解析在观照“他人”“群体”时应赋予的准确的“文化”定位。

美育如何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

美育如何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

美育如何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在这个物欲横流人性浮躁的社会,美育对孩子来说教育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把美育贯穿于教学之中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在教材中挖掘美语文教材中确实存在着丰富的美育资料。

照现在比较通行的的手法,美分为三类;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无论哪一种美,各册语文教材中都有丰富的材料可以提供。

拿大家熟悉的高一语文来说,直接描写自然美的就有13课之多,约占课文总数的三分之一,直接反映社会美的就有十课,约占全册的四分之一,至于艺术美,几乎每篇课文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体现。

在描绘自然美的课文里,即描绘了中华大地的名山秀水摄人心魄(《长江三峡》《雨中登泰山》,也描绘了家乡身边的普通景物令人难忘的美(《海燕》《荷塘月色》),即描绘了壮丽的美(如《长江三峡》)也描绘了朦胧之美,(《如荷塘月色》)而且,有山水知情,草木有意。

《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无不倾注这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对名胜古迹的仰慕。

小燕子,大榕树寄托着作者深深的乡思(《海燕》《故乡的榕树》)。

《荷塘月色》抒发了正直的知识分子痛恨黑暗现实,企图超越现实而又无法超越的苦闷矛盾的心理。

学习这类课文,不但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逐渐形成其欣赏自然美的能力,丰富其生活,培养其情趣,而且通过其欣赏课文描绘的热爱大好河山,感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深情,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而这些都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目的。

在直接反映社会美的文章里,有反映中国人民奋起抗击外来侵略的,,有称颂在反对国内反动派的斗争中英勇献身的青年学生《纪念刘和珍君》。

《赤壁之战》记录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以弱胜强的叱吒风云的一幕,学习这些课文,能使学生们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在理智上得到启发,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课文中正面人物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能净化学生的灵魂和感情,引导他们为真理和正义而斗争,这正是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的有利途径。

至于艺术美,如上文所说,几乎篇篇课文都是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对美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对美育渗透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对美育的渗透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通过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教育,教育人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和体现美的能力的教育。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人们意识到美育已经超出了纯艺术教育的范畴,并渗透到了各学科的教学之中。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应该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的重视。

1.文学作品美的主要特征一提到美,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江南景色,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等祖国锦绣河山之美和朝晖晨曦、月朗星稀、碧云如水、细雨绵绵等整个自然界之美。

这些美都是大自然具体的感性的美。

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在赞叹大自然、社会生活的外在美的同时,最迷恋的还是用生动、形象、富有音乐感的语言,表现作者深邃的思想、悲天悯人的情怀,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反映现实、关注未来,使自己的作品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成为千古传诵的美文。

这种美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内在本质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

正是这种美推动着古往今来的作家像杜甫那样使自己的文学作品“语不惊人死不休”不断苦吟,使文学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文学作品美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1构思美文学作品中的构思就在于作家运用如“抑扬先抑”,“以反求正”等艺术手法创作。

譬如说,惠浴宇同志写的《记铭璜同志》一文,一反其他回忆悼念故人的文章,竭力肯定对方的优点写法,而是从铭璜同志的缺点谈起,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当代作家杨朔的散文《茶花赋》则以茶花的美丽资质象征祖国,去描写祖国的面貌,可以说独具一格,别开生面。

过去人们常用红日、长城、松柏等来象征祖国,而杨朔则独辟蹊径,另创新意,匠心独运。

读来使人心胸开阔,激荡起人们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给我们美的享受。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醉花阴九日》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美在取意的新奇传神。

1.2结构美优秀文学作品各个部分互相扶持,协助,不互相拆台、矛盾,文从字顺,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行文做到详略得体,轻重合理,疏密有致,首尾呼应,有的甚至多一字嫌多余,少一字则不行,表现出匀称和谐的整体美。

美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巧妙渗透

美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巧妙渗透

美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巧妙渗透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对儿童进行美育,首先必须让学生感受美。

人的美感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儿童更是以视觉和听觉为主去感受美的,要让他们感受到美必须充分显示出鲜明的审美对象。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呢?一、“活语言”揭示艺术美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的工具。

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

”儿童心中的琴弦,往往是美的教学语言启发而拨动的。

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有条理,声音抑扬顿挫。

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如教师的声音。

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调整自己的声音,或舒缓,或轻灵,或激昂,让学生听自己的课,仿佛置身于一个音乐的舞台上。

控制自如的语速,抑扬顿挫的语调,亲和温婉的语句,这一个个语言的音符,宛如一件件乐器,尽情弹拨,自如运作,从而彰显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这样就会使整节课具备了一种美的价值取向。

二、创情境领会语言美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

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有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教学《少年王勃》一课时,可创设情景,让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滕王阁”。

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只野鸭披着落日的余晖跃然纸上。

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滕王阁,来到湖边,眼前出现迷人的景色。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的渗透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的渗透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的渗透分析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演变。

传统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美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的渗透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的渗透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与美育教学的有机融合。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通过教学实践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美育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文内容的选择。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材编写者越来越注重在课文中融入美育元素。

在语文课文中,往往会选择一些富有情感色彩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素养,还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增强审美情感。

2. 课文朗诵与表演。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诵与表演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通过朗诵与表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并且在表演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表现力。

朗诵与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自己的美感。

3. 文学欣赏与创作。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欣赏与创作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

通过文学创作,学生可以体验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更好地发掘自己的创造力。

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已经渗透到了各个方面,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且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美育教学将更多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的有机融合虽然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渗透,但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两者的有机融合,我们还需要做出一些努力。

以下是一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的有机融合的建议:1. 丰富教学手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美术、音乐等教学手段,通过美育元素的引入,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才能让学生去领悟知识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呢?根据我平常的教学经验,谈一谈以下几点做法:一、在教学情景中感受美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途径。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

一是借助录音,进行审美教育。

在教学中可恰当地播放一些配乐朗读录音,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欣赏到美的因素,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例如在讲授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通过视频突出“荷花”、“荷叶”两景,让学生感知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使学生感悟到景中有情、情在景中,“诗情画意”的含义就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受到美和情感的熏陶。

这种将写景抒情所描写的画面通过媒体进行再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造成如观其形、如闻其声的境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启迪,拨动学生美的琴弦。

二是借助视频,进行审美感受。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一丝不苟的观察插图,然后,我播放漓江景点的幻灯片,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一股爱自然,爱祖国的感情便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了。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欣赏美捷克古时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从感觉开始,一切美的事物应尽量在感官跟前。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素质教育在教育的体系中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其中美育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也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一、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欣赏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欣赏,是指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童话等多种形式,而这些文学作品中浸透着深厚的人文情感和美好的人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有利于学生的人格修养和个性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感受。

比如,通过讲解《小红帽》这个童话故事中的奶奶的形象,引导学生反思人与人之间的爱、亲情等等。

这样的文学欣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还能够启发他们对生命、爱情等等的思考和感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修养。

二、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语言艺术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运用诗歌、比喻、修辞等手法,达到艺术效果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

它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编写口号、广告语等等,培养学生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还能够在创造性的思考中,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演讲,是指通过文字和语言的表达,来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语文演讲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它需要学生在表达中,在思维中,在内心感受中获得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老师需要通过语文演讲课来让学生练习语言表达和演讲技巧。

比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研究来进行演讲。

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音乐课和语文课结合,有助于教育艺术和人文素养,因为音乐和文学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运 用远 近 相 连 。动 静 结 合 的 手
周 伟 芬

关 。如 何在 新 课 伊 始 , 速 把 学 生 引 入一 个 美 的 境 界 。 迅
并 使 之 注 意 美 和 感 知 美 是 语 文 教 师 该 认 真 设 计 的 。 为
此 , 语 要 针 对 课 文 内 容 , 据 审 美 需 要 , 打 动 学 生 心 导 依 能 灵 , 之 产 生 共 鸣 , 且 要 干 变 万 化 , 拘 一 格 : 讲 述 使 并 不 或
当前 , 着教学改 革的深入 发展 。 美教 育越来越 随 审
受 到 重 视 。 在 初 中语 文教 材 中 , 录 了古 今 中外 的许 多 收
想 感情 又 会 如 何 。从 而 学 生 达
到 情 感 的 迁 移 , 受到 美 好 感 情
文 质 兼 美 的 文章 。这 些 作 品题 材 广 泛 。 及 政 治 、 技 、 涉 科
和 高 尚情操 。例 如 , 教 学《 的 老 师》 藤 野 先 生》 , 在 我 和《 时
我 根 据 文章 评 价 老 师 的 优 秀品 质 , 导 学 生 认 识 老 师 的 引

育 茂淡 话又教 学 如仃渗连 美

言 一 行 、 颦 一 笑所 蕴含 的 美 质 ; 教 学《 一 在 愚公 移 山 》
或 形 象 。其 特 点 是 描绘 如 画 , 意 蕴 丰 富 , 人联 想或 想 象 。在语 启 文 教 学 中 ,我 们 应 当细 心 分 析
意 境 、 入 意 境 , 起 学 生 的 无 深 勾
如何 渗 透 美 育 ?本 人 认 为 : 师 要 挖 掘 审美 的 因素 , 启 教 开
心 弦 , 富 学 生 的 内心 世 界 , 步 培 养 学 生 的 优 秀 品 德 丰 逐

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美育

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美育

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美育语文教师要实施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还语文教学以本真的面目,就必须走进新课程,在传输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审美情趣的濡染,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气息,洋溢着真、善、美的馨香。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以课堂为基础,充分挖掘教材的美育内容1 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尚美的渴望语文的内容五彩斑斓,饱含着激情、灵性,有浓郁的人文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理智、有技巧而又有激情、有灵性的艺术家,能赋予语文课以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与清新美感,能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能以幽默、智慧和创见,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内容中得到无穷的知识源泉,调动学生的情感,诱导学生去探索、去创造。

2 深钻教材,创造美育环境新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充溢着人文关怀,凝贮着智慧豪情,折射出丰富的审美价值,教育者要善于从中捕捉美育的闪光点,优化教学设计,强化审美指向,激荡学生的心灵情感,进而积累审美体验,形成审美愉悦。

2.1 善用开场白,创造美的氛围新课伊始,切忌一上课就板书课题、阅读讲析,不妨精心设计三、五句导语,用一、二分钟开场,创造一个美妙、和谐的氛围,目的在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追求美感的欲望。

2.2 用诵读法体验文章的气势神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可见,诵读在语文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如同涓涓细流浸入心田,好象绵绵春雨沁人心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学生听了会为之动容:或热血奔涌,或伤感泪下,或握拳顿足……而且具有感染力、穿透力的语言能迅速地使学生进入形象思维,引发学生回忆、联想,唤起学生心中的视觉形象,随之而来的就将是对文章的深刻理解、领悟,其中就包含了对形象的爱憎褒贬的审美判断。

2.3 抓住美育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引导学生“入境”课文总是要直接或间接传达出作者的感情的,读书的过程其实是读者接受作者传情的过程,读者往往以自己的感情去悟情、融情,达到与作者的共鸣。

教师语言渗透美育心得体会

教师语言渗透美育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将美育融入到语言表达中,以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以下是我对教师语言渗透美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语言要富有感染力。

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

例如,在讲述文学作品时,我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作品中的美景、人物形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作品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

其次,教师语言要具有诗意。

在教学中,我会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感受知识。

例如,在讲解自然现象时,我会用诗句来形容:“春雨贵如油,滋润万物生;秋风送爽,硕果累累。

”这样的语言既富有诗意,又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

再次,教师语言要注重情感交流。

在课堂上,我会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用充满关爱和鼓励的语言与他们交流。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会用温暖的语言安慰他们:“别灰心,你一定可以做得更好!”这样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此外,教师语言要富有节奏感。

在教学中,我会注意语言的节奏,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习。

例如,在朗读课文时,我会根据课文内容调整语速、语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在渗透美育的过程中,我还注重以下几点:1.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学习。

例如,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我会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厚重。

2.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在课堂上,我会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在交流中感受美的力量。

3. 重视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美的实践中成长。

我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兴趣小组,如书法、绘画、音乐等,让他们在课外活动中感受美的魅力。

总之,教师语言渗透美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用富有感染力、诗意、情感和节奏感的语言,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美的教育环境,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美育则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何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美育的概念、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意义以及具体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美育的概念美育是指通过对美的欣赏、审美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的教育活动。

美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中,美育已经成为了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

语文教学作为打开人文知识大门的学科,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修养的场所。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意义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诗词文章等,能够让学生产生对美的感受和情感。

这种美感的产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美的存在和体验。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仅是对美的感受和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美的表达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艺术作品中的美,往往需要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因此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通过创作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学生能够在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

4.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全面、综合地发展。

1. 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析2. 艺术课堂的开设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单独开设一些艺术课堂,让学生进行绘画、书法、剪纸等艺术创作。

通过艺术创作,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3篇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3篇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精选3篇(一)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是指在语文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文学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如诗、散文、小说等。

这些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培养其审美情趣。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其次,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也能够渗透美育的内容。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活动,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表达个人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重表达的美感和艺术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再次,语文课堂中可以引入各种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等,通过欣赏、演绎和创造,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戏剧片段等进行学习和欣赏,同时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戏剧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素质。

最后,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也是美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引导学生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领略到美的魅力,同时也为学生的整体发展和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精选3篇(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和反思,积累了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成长体会。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能力、兴趣、风格都有所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例如,对于文学阅读,有的学生喜欢小说,有的学生喜欢诗歌,有的学生喜欢散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来引导他们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语文课进行美育不是外加的,教师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将美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像艺术创作一样,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使语文课诸任务融合一起,成为有机的统一体,使教学本身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何将美育任务渗透并融化到语文教学中去呢?一、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途径美育是以鲜明的蕴藏着人生真理的形象和强烈的情感,来感染人和教育人的。

美和形象始终是凝结在一道的多离开了具体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

审美教育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途径。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导之入境。

好的文学作品都有着优美的境界。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境界就是作家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

一般来说进行自然美、社会美、情感美方面的教育,都首先要引入意境,不入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也就谈不上鉴别和表达了。

怎样导之入境呢?教师可凭借视听工具提供有关的音乐形象和图画形象使学生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进而理解教师的语言形象;或者凭自己的范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意境,全身心地进入作品中,深深受到感染和激动;更多的是依靠分析作品描绘的生活画面和形象。

意境的创造依赖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把作者描绘的形象再现出来,“状难写之景”于学生面前,将“不尽之意”适当发挥。

教师要通过准确的语言、贴切的比喻助之以手势、表情,形象地、富有情趣地、绘声绘色地再现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把学生带进文章的境界中去。

当然“导”的手段还很多,具体运用起来也是很灵活的。

如讲授《荷塘月色》一课,可采用多种手段“导之入境”。

一开始,教师范读,要求学生闭目静听,把学生引进课文意境;又可配合教材选读一组有关写月、月色、赏月的古今名家诗词散文作补充教材;还可组织一次静夜赏月活动,赏月时,让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等中外名曲。

试想,此情此景,学生的心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到的是一次多么生动的感情的净化。

(二)动之以情。

语文教学必须运用感情的力量。

人们常说,语文教学影响学生心灵,应该像春雨那样“润物细无声”,这个“润”,靠的就是情感。

美感美感,关键是感。

课堂上教师应抓住时机,在情感的关键处点拨、诱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

都德笔下的《最后一课》,就是一个十分成功的例子。

这一课,连班上最不用功的调皮蛋小弗郎士也安静地坐在课堂上认真地听讲,而且听懂了。

原因之一,就是韩麦尔老师倾吐的真情,造成了一种特殊的课堂气氛,影响了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可见,老师的情感活动在情感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三)启发想象。

别林斯基说: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

文艺欣赏不能只是消极地享受,必须充分调动欣赏者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发挥欣赏者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对作品的形象给以补充和丰富。

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画面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征”。

让具体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这都是审美教育所必需的。

如《井冈翠竹》中,五百里林海,郁郁苍苍,重重叠叠。

山路上走来的两位提竹筒的老表,让人想起了红军的硝盐罐和竹筒饭,这是从具体事物展开的想象。

《桃花源记》描绘的桃源胜景是推测想象。

这种推测,虽是虚幻的,但活画出了诗人美好的理想。

又如契诃夫塑造的别里科夫,把他叫做“装在套子里的人”,一系列描写,是比拟想象。

阅读时,就要启发学生通过比拟想象掌握这个典型。

在教学中,还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作品的形象加以补充、发挥。

如《琵琶行》中描写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就需要学生去领会,让他们去补充想象:究竟这无声中包含了多少的幽愁暗恨。

启发学生补充想象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一种是由教师提示,或示范。

另一种方式是在学生创造想象被挑动的时刻,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提一个问题,作一个表情,或者做一个手势,引导联想,设置悬念,唤起学生的想象。

如教《梁生宝买稻种》一课,可让学生设想:假如你是梁生宝,怎样去买稻种?假如你碰见了梁生宝,他是什么样呢,会同他谈些什么呢?假设想象,有一种移植作用,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其情。

现实生活是想象的基础。

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活积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积累。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通过阅读,学习作家如何观察。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多要鼓励创新鼓励“立异”。

那种硬要把学生的思路纳入教师的轨道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

当然,这个“异”,应该是美的、好的、正确的、健康的。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必须考虑要求他们以什么思想境界,用什么立场观点去想象,这非常重要。

有美好的心灵,才有美好的想象;引导学生美好的想象,在于铸造他们美好的心灵。

语文课进行美育,应利用教材中美的因素,尽量诱导学生去开拓想象的天地,使想象的境界得到某种程度的升华。

以上所述,是通过形象思维的途径,对青少年进行美的熏陶。

其感召力往往胜过说理的力量总之,在讲授语文课时,切忌运用政治图解的办法,或单纯作基础工具来讲,必须抓住形象性、感染性两大特点,从语言因素着手,从动之以情入口。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语文课适于进行美育的特长。

二、组织教学过程要尽可能体现审美过程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美育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融化于全过程。

教学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审美过程也是有阶段性的。

它们都必须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由已知到未知。

前面已说到,教学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各阶段都有相共的特点,因此两者是可以协调步伐的。

一般来说,语文教学的程序,可分做“预习--整理一总结、深究和练习--发展与应用”四个阶段。

预习性阅读阶段,就是对美的感知阶段。

这一阶段要创造出适合于欣赏的课堂情境,并运用形象直观的手段,使学生获得美好的第一印象,产生审美的兴趣。

如教《荷塘月色》一课,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生动地创造课堂情境,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学习描写荷花的古诗,一唱三叹造出气氛,然后,教师用深情的语言,介绍作者及这篇散文的成就,再次震动学生的心弦,并用设问造成悬念:“它美在什么地方呢?”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将他们带到课文中去。

接着,教师又简要地介绍作品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把握感情的基调并通过范读以声传情,再让学生自读,体味作者波澜曲折的思想感情。

这一切,都是为了熟悉课文,获得一个总的印象,初步感知它的美。

在整理阶段,通过讲、读、议等一连串教学活动,由预习性阅读推进到理解性阅读。

这阶段的审美要求,就要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美点,认识作品所表现的各种美的属性、程度和关系。

这时,要带领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之中,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在美的天地里张开想象的翅膀,以教师的描述、分析、启发作向导,探幽访胜。

仍以《荷塘月色》为例,教师通过画面教学,让学生置身于荷塘之上,月色之中,领略作品的意境美;在关键词句的咀嚼品味中,让学生体味这篇散文语言的形象性、丰富性和音乐性,领略其语言之美;通过作品经纬交织、情景交融等艺术特点的分析,认识其构思之美。

这个阶段是阅读教学中最花力气的,由此而完成审美活动的第一个飞跃。

在总结阶段,应当启发学生通过讨论、比较,对美作出评价。

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去,让学生从个性化的形象中看到生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美感。

当学生感受到作品中所描绘的一幅幅流动、多彩的画面和鲜明生动的形象时,感受的主要是审美客体的“外在美”。

再以《荷塘月色》为例,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要把荷塘写得这么美呢?原来在描绘中寄托了作者不愿同国民党反动派同流合污的感情,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向往追求的心愿。

教这一课,应该从荷塘月色的外在美,进而见到作者的情操美,这就是美感的深化有人把这一步骤称为“晓之以理”。

从美育角度说,这个“理”,就是正确的审美观点。

到了发展应用阶段,则要把学生的审美活动再向前推进一步,引导他们抒健康之情,吐时代之声,激发他们讴歌美、表现美、“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热情。

以上所说,是要求在设计教学时尊重审美过程的一般规律。

一般规律的具体运用又是很灵活的。

例如我教《海滨仲夏夜》,设计了这样六个问题:①根据你自己的感知,你发现文中哪些景物具有强烈的美感?(要求学生用美的语言畅谈美的所在)②作者运用哪一个词概括抒写海滨仲夏夜的美?为什么? (幽美)(3)海滨仲夏夜的幽美,首先表现在晚霞的美上,文中怎样描绘晚霞的?④作者是怎样捕捉夜色加浓时海滨景物的特征,设置新的情境,再现这一情境的?⑤文中为了突出威海海滨的个性美,进一步写了什么?怎样写?⑥读了这篇散文,你感知和领悟了作品中的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后想到了什么?六个问题,贯穿着一个意图,意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培养他们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才能。

这种设计既尊重一般规律,具体处理又非常灵活,说明尊重规律决不会束缚教师的手脚,决不会形成僵死的程式。

在设计教学时,必须注意课文和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审美作为认识现实的一种方式,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具体地、整体地去掌握事物。

当然,完整性和形象性密切相关。

如果在处理教材时,不注意从艺术形象分析入手,零碎地讲解生字、生词,硬性地划分段落、串讲课文、总结段意,那自然会把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化为一种抽象概念或肢解成散肉碎骨,结果必然情感枯干,味同嚼蜡了。

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要贯穿着审美的情趣,要善于创造和保持课堂情境。

美育主要靠美的事物的感染,是“出于审美者的内心的愿望和要求,采取一种自由的方式来进行的”,犹如游览一处名胜,聆听一首动人的乐曲,欣赏一幅迷人的图画,观看一场婀娜多姿的舞蹈,语文教学也要能引起人的愉悦之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

”设计教学,一定要注意体现这个特点。

三、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灵活地、有侧重地确定各课的美育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水平,应该成为语文教学贯彻美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文学作品的教学是进行美育的重点。

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其美育内容各有侧重。

意境美,语言美,是诗歌和散文教学中审美的重点。

意境美是自然美、社会生活美、思想感情美等美的综合,诗歌和散文一般应从意境美入手,首先找到展开意境的思路或线索,让学生循着这条线索,一步一步走进诗情画意的境界中去,得到美感教育。

教诗歌散文,还需要通过反复朗读体味它们语言的美。

我教《诗八首》时,努力实现两个要求:①引导学生开展想象,领会诗中展现的种种意境;②反复吟诵,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和音乐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

这两点都是从美育角度提出的,又是针对诗歌的特点提出的。

当然,同样是诗歌、散文还有各自的个性特点,如《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都是散文,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但反映美的角度和表现美的方式又各有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