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急功近利对孩子不好
家庭教师谈“家教”
家庭教师谈“家教”试问家长:“你的孩子请家教了吗?”对于这个问题,家长们都很关心,也很困惑。
那么,到底该不该请家教?请了家教后家长应该作些什么?我是一名学生,曾以家庭教师的身份教过几个学生,一直很关心这个话题,现在结合我家教的案例,谈一下我对家教的看法,以期给关心这个话题的家长一些启迪。
一、家长请家教的动机人的任何活动一般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
家长请家教的动机有以下几种。
1.培养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
我辅导过的5位学生中,有3位学生的家长请家教的动机是帮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培养孩子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例如,蒙蒙是上海市预备年级的一名学生,读的是重点班,老师的教学进度比较快,布置的家庭作业也很多。
家长告诉我:蒙蒙自从上了预备年级,家庭作业要在晚上十一点以后完成,她怕孩子打瞌睡或者拖拉作业,每天晚上都陪着蒙蒙,她不敢打开电视,怕影响了孩子的注意力,每天晚上手工织毛衣打发时间,一个学期织了两三件毛衣,第二天上班很累。
更生气的是有时候老师打电话告状,说蒙蒙的家庭作业“偷工减料”,家长实在忍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决定请个家庭教师弥补一下。
2.单科补差。
我辅导过的学生中有2位学生家长请家教的目的是单科补差。
晶晶和莹莹也是预备年级的学生,晶晶上的中学重视英语口语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她的基础知识很差。
家长考虑到中考的时候英语基础知识很重要,决定聘请一位家庭教师每个周末专门辅导孩子的英语,时间是每次两个小时。
莹莹的学习成绩总体很好,只是在数学学习上有些吃力,请家教的目的是解决一周以来在数学学习上碰到的困惑。
3.应付学校老师的告状电话。
这是一种奇特的现象,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老师和家长的联系也日益频繁。
现在的中小学老师一般都持有学生家长的手机电话,因此,学生在学校表现的稍微不好,老师就理直气壮的给家长打电话,学生的一切不良行为似乎来源于家长。
教育孩子也要不忘初心,切忌急功近利!
教育孩子也要不忘初心,切忌急功近利!关于教育孩子的问题,这个社会让人很焦虑,大家都很着急,恨不能幼儿园就学完大学课程,因为竞争压力大,原本计划让孩子慢慢来,结果大家都在跑,你也就不由自主的跟着跑了,这就是忘记了初心!近日,一家教育培训机构,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上课名额难抢,家长定闹钟“秒杀”;教学进度奇快,生吞活剥式的给孩子填鸭;更甚者是奥数培训不断地低龄化,幼小的孩童坐在教室里,一边考试一边哭。
关于学而思的各种疯狂,在朋友圈里火速传播,频频刷屏,而由此关于教育的大话题也在连续升温,引发各方的关注。
实际上,不少身在其中的家长,一边转发,一边焦虑;一边痛斥学而思的种种疯狂,一边盘算着自己是不是已经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的确,时下家长难当,不论是忙着接送陪读,还是为挣钱加班熬夜;不论是节衣缩食为培训班一掷千金,还是在陪学中练就十八般武艺,其中的心酸与泪水,怎一句无奈了得。
然而,总有各种渠道让你得知,优秀的孩子是怎样已经超前一步地成功成名了,而优秀的家长又是怎样比你更舍得付出,更下得了狠心。
于是,我们更加焦虑、更加惶恐,焦虑学习好的、成绩好的怎么总是别人家的孩子。
无奈之下,我们急哄哄地往前赶,别人报一个班,我报两个班,别人八岁学奥数,我七岁就开始。
我们唯独忘了,停下来,静一静,想一想,当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我们原本期望孩子健康成长的,可为了各种作业、各种培训,我们把孩子的睡眠时间不断压缩。
我们原本希望孩子快快乐乐的,可我们又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不让孩子自在玩耍。
我们忘记了原本说好的,要教会孩子正直善良、乐观坚强,而现在我们只想告诉孩子,怎么考一百分。
我们忘记了凡事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而现在我们只想拉着孩子,一路捷径不断飞奔……是时候停下来了,停下来看一看,那么多的孩子他们都不快乐,他们有的离家出走,他们有的以身试法,他们有的甚至轻易就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还是不愿意停下来,就听一听北大一位专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工作的精神科医生的统计调查数据。
班主任应怎样与不同类型的学生家长沟通
班主任应怎样与不同类型的学生家长沟通赵玉霞一、面对知识型的家长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的一些家长, 有一定的知识、修养、丰富的社会阅历或一定社会成就。
他们一般比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能经常细致观察自己孩子的表现, 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作为班主任, 一般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对教育的看法,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和学生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与这类学生家长交谈后通常都能达到较好的预期效果, 班主任自身也会得到一定水平的提高。
二、面对溺爱型的家长在当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今天, 自然溺爱型的家长也普遍存在。
他们最希望听到班主任对自己孩子的肯定。
沟通时, 班主任首先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即使再调皮捣蛋的孩子身上也会有一些闪光点, 抓住他们的积极品质, 力求表扬放大到人格。
更要尊重学生家长热爱子女的感情, 让其感受到班主任和他们一样在真诚地热爱着孩子。
这样家长才会从心理上接受班主任从而能接纳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在此基础上, 适时向家长真实反映情况, 指出存在的问题。
当然, 对学生的批评要就事论事,不可放大。
同时, 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的危害, 耐心热情地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子女, 千万不可袒护、隐瞒子女的过失, 启发家长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在家表现情况。
班主任要在肯定中提出要求, 在要求中透着委婉, 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 从而主动与教师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方法, 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三、面对脾气暴躁型的家长这样的家长往往个人修养不高, 急功近利, 学生一出现问题, 不分青红皂白就拳脚打脚踢。
与这样的家长沟通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有理有节, 面带微笑, 让家长理解体会到: 老师与家长沟通并不是希望给学生招来一顿皮肉之苦,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如果家长把孩子痛打一顿, 只会使学生对班主任产生烦感, 适得其反。
走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_李红
摘要学前家庭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一些家长由于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偏差,在学前教育方面步入了“正规化”、“过度化”、“唯知化”与“高期望”的误区。
科学的学前家庭教育,必须避免“正规化”的训练,考虑儿童生理与心理的“负荷量”,瞄准儿童发展的“关键期”进行“适度教育”,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前家庭教育家长儿童误区1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学前教育是对0~6、7岁儿童进行的教育,家庭则是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学前教育愈来愈受社会和家长重视。
然而,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差和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家长在学前教育方面存在不少误区,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方面:1.1“正规化”目前,学前教育在家庭中存在这种现象:由于“望子成龙”心切,有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逼着孩子学钢琴、学绘画、学舞蹈和练体操;有的家长过早对孩子强化知识教育,让孩子学习计算、拼音等小学课程;有的学龄前儿童已经在家长鞭策下套上了家庭作业的枷锁,过早背上了学习的包袱。
也有的托幼机构为迎合家长的需求,提前把学前儿童当做小学生一样进行正规教育。
如:有的幼儿园过早提倡“双语教学”,过早对儿童进行读、写、算等正规训练,过分强调“识字教育”,而且教学内容超出儿童所能接受的范围。
近年来,儿童学钢琴、学电子琴等正被作为现代文明学前教育的重要措施发展起来,但套用成人化的训练方法,不考虑儿童的兴趣,许多不懂儿童心理与教育科学的钢琴老师与连五线谱也不认识的家长配合起来,生硬地对儿童施以强化训练,效果可想而知。
强迫学龄前儿童接受“正规化”训练,容易损伤儿童的生理健康,也易造成儿童压抑、厌学心理。
过早的“正规化”教育忽视了儿童爱玩、好动的天性,严重违背了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1.2“过度化”学前家庭教育的“过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家长对孩子日常行为的过度管制。
一些家长不许孩子离开成人视野之外活动,无论孩子做什么、玩什么都必须由家长看护,“不行”或“不能”的叫喊声几乎整日充斥在孩子的耳旁。
家长切忌对孩子急功近利
家长切忌对孩子急功近利古语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的“鱼”是结果,而“渔”是方法,选择前者或后者,这主要取决于家长的心态问题,不急功近利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
现在大多数家长会艳羡那些成绩好的孩子,甚至会在心里无数次感叹:为什么我的孩子那么笨,别人家的孩子那么聪明,不需要人操心呢?但是事实上,学习好可不是天生的。
大多数孩子的智力水平差别不大,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的不同,才是造就他们差别的主要原因。
而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存在着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而这些将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面长沙培训班马思特小编综合一下这些习惯:一、自主性差成普遍问题大多数的学生每天要靠家长盯着才完成作业,这是典型的自主性差的表现。
但这样的情况并不是进入小学后才产生的,往往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显现。
家长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应该从小就着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培养自主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放手让孩子成长。
幼儿园时期,有的家长嫌弃孩子穿衣太慢,于是取而代之,三两下就帮孩子把衣服穿好,这种做法其实是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
久而久之,学习上的自主性也会慢慢削弱,时间久了,造成了学习的能力也跟着下降。
除此之外,自主性还将影响到孩子的创造能力。
那些独立自主的孩子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容易观察到更多别人忽略的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将这些发现转化研究的兴趣,久而久之,创造性思维就被开发出来。
而那些缺乏自主性的孩子,则容易被表象所拖累,不仅学不好,也学不精。
有些学生,一直上到五年级,虽然平时作文写过不少,但总是没有进步,更别谈创意;还有些学生,一做计算题就紧张,十分钟也算不完一道题,应用题不会审题,找不到等量关系等,这些都是缺乏自主性造成的连锁反应。
二、习惯和方法都重要如果要问,当前什么事情最让父母着急,恐怕十个有九个会说是孩子的学习。
不可否认,成绩是衡量学习状况的一个指标,因此,孩子成绩不好,家长的心态也会跟着不好。
中国式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影响
中国式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影响1、过分溺爱:这种溺爱,不是真正的爱孩子,反而有可能害了孩子。
过分溺爱孩子,很容易使孩子养成骄傲、任性、自私、虚荣、孤僻等特点点,产生反社会的不良行为,甚至给家庭带来不幸。
2、过度掌控:这类父母很有权威感,孩子所有的事情必须听父母的,一味地命令式教育,严重扼杀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
3、物质至上:对于物质刺激是很多父母独有的杀手锏,比如考试成绩满分,给物质奖励,感觉学习是给父母学的,没有真正激发孩子的内动力。
4、棍棒教育:部分父母还在奉行“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所谓的“至理名言”,实则忽略了和孩子的沟通,让孩子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5、目标模糊:很多中国父母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没有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孩子动力不足。
6、使孩子功利思想重:当家长以一种功利的思维去培养孩子的时候,孩子成长为功利的人就是必然的事情。
中国式教育教出来的下一代,在学校的时候拼成绩、在社会的时候拼金钱,他们一生都奋斗在名利场上,追逐一生,劳苦一生。
7、使孩子和父母关系紧张:过于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自然就会使得家长们的耐心不够,因此在教育孩子时难免会经常发脾气、闹情绪。
更何况,中国式家长还不愿意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交换思想,这更加深了亲子间的嫌隙,使得孩子难以甚至是不愿和父母相处。
8、使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当家长们总是在“鸡娃”的时候,却没有看到孩子们已经千疮百孔的心灵。
曾有新闻报导,孩子反复做出轻生行为,就是因为父母“不理解自己”、“总是逼着我做这做那”、“从来不听我的意见”。
当家长们一味地推着孩子向前走时,孩子就可能会因为压力超过了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出现抑郁症、焦虑症或强迫症等心理疾病。
这些疾病会毁坏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的心灵过早地夭折。
中国式家长,是指中国的大部分家长最关注孩子学习,专注与孩子交流的比例低。
中国式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过分注重孩子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存在亚重的,甚至是过激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
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家长的过分宠爱、过度保护、过多照顾、过高期望使他们承受着来自成人世界的相当大的心理压力。
又加上许多孩子是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密接触和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导致他们在心理方面的不足,如任性、懒惰、依赖、不合群等。
因此,家庭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带有相当程度的自发性。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
许多家长不具备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在实践中往往凭个人直觉和某些传统经验来施教,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误区。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家庭教育观念的误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一传统观念深深扎根于广大父母的心中。
这种心态使他们的教育观念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
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他们的将来设计,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所设计的发展道路成长,很少考虑到孩子的智力、性格、兴趣、爱好、家庭环境以及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实际情况。
调查显示,80%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读大学。
不仅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是家庭私事。
这种把子女当私有物进行培养的观念,使得一些家长对正当、合理、科学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予积极配合,当家庭的教育价值观与之发生冲突和矛盾时,常出于某种狭隘的目的而另搞一套。
这常常使得孩子无所适从,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难以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和价值观念。
2、家庭教育内容的误区。
教育内容是教育观念的直接产物,缺少正确的教育观念很难产生科学的教育内容。
科学的家庭教育应包涵孩子身、心、智、品等多方面的内容,应是对孩子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
但是,我们了解到家庭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误区,表现在:普遍偏重孩子的物质营养,忽视孩子的身心素质的锻炼。
不少家长在孩子的物质消费方面可谓是不遗余力,他们很少想到要让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参加一些必要的身体锻炼,以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
这样,一方面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体壮如牛却胆小如鼠、自私自利、心胸狭窄。
孩子为什么讨厌父母有哪些原因
孩子为什么讨厌父母有哪些原因大量家长反映,孩子慢慢长大,却对自己的态度渐渐冷漠的问题,甚至讨厌自己。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孩子为什么讨厌父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孩子讨厌父母的原因1、孩子们普遍反感的做法——唠叨说到对父母的反感和不满,几乎所有孩子都选择了唠叨。
他们说:“很多话讲一遍就够了,但他们总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虽然我们也知道他们唠叨是为了督促自己,但说的次数多了,心里就觉得烦。
”父母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总希望孩子事事顺自己的心愿,若有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翻来覆去,便成了唠叨。
父母唠叨一般总是指责的多,批评的多,报怨的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孩子当然不爱听,甚至会感到厌烦。
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后,我们做家长的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状态,学会尊重孩子,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提醒,不要大事小事都喋喋不休唠叨个不停,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谈话指导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易于被孩子接受,才是有效果的教育。
2、脾气暴躁,不问是非,逮住就骂有孩子说:“真不知道我爸爸的脾气为什么那么差,稍不顺心就会发作。
我在家里,只要他看不顺眼,不问青红皂白逮住就大吵大骂,根本就不许我解释、申辩。
我实在反感爸爸的做法。
”看,孩子是如此不喜欢脾气暴躁、方法简单的家长。
所以,为了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也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家长应当加强自我修养,尽量克制自己、提醒自己,不要为一丁点小事大动肝火,更不要拿孩子作为发火的对象。
当孩子需要提醒、需要教育的时候,家长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
千万不要简单粗暴,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3、动不动就埋怨、指责,爱拿自己和别人比较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全班或者全年级甚至全校、全世界最优秀的。
他们对于孩子的表现,这也不合心,那也不满意;而且老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做比较,其目的当然是为了激励孩子,但是他们恰恰忘了这样做不仅引起孩子的反感,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而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给孩子成长带来严重的心理阴影。
教育切忌急功近利
教育切忌急功近利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5年第06期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用文火慢慢地炖肉,炖出来的肉不但好吃,而且汤的味道也美!如今,我们办教育和炖肉看似两码事,其实道理是相通的。
当下,是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什么事都讲究快速。
吃的有方便面、快餐;洗涤后有快速的甩干机、烘干机;代步的有汽车,还有更快的高铁、飞机……一切都在追求速度。
于是,有人认为教育不能等、不能慢,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
但笔者认为: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
好的教育肯定是厚积薄发,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慢是指教师在平时教育活动中,速度要放慢。
只有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多给他们提供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学习能力。
因此,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
高频率、快节奏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当前,教育的急功近利主要表现在:目的性太强,目标太高,认为教育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一个特别具体的目标,比如有的学校力争要在几年内达到什么等级;高考重点率、一本率要到多少;中考升学率、进入重点中学的人数要到多少;一次考试学生要前进多少名;有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分数,采用的教育思路依然是“时间+汗水”“书山+题海”“硬灌+死读”;再看看某些学校教室里贴的标语:学习,学习,再学习!苦干,苦干,再苦干!学生养成了“小事,大事,天塌下来不关我的事;小名,大名,地陷进去只图金榜名”的习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笔者认为,这种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显然没有好处。
与此同时,也由于家长们缺乏教育的专业知识,所以在孩子早期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致使一些家庭的早期教育步入误区——有些家长信奉“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才秘诀”“神童方案”“快速培养”等教育观点,于是,各种“育子秘方”“神童经验”也就大行其道,令家长们真假难辨。
孩子离家出走了作为家长怎么教育
孩子离家出走了作为家长怎么教育孩子离家出走了,作为家长应该先要找到孩子,确保孩子的安全和生命健康,不能对孩子的安危不管不顾,然后找到孩子之后,要控制好情绪,不要打骂,好好问问孩子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帮助孩子打开心扉,倾听孩子的内心需求,然后制定计划作出改变。
孩子离家出走了作为家长怎么教育1、当孩子离家出走的时候,家长往往会非常着急。
但是千万不要六神无主,要明确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以及是跟谁一起出门的,联想孩子可能会去的地方。
然后跟学校、亲戚朋友联系,看能否帮忙一起找孩子。
必要的话,还可以报告当地的有关部门,让有关部门协助寻找。
2、当找回孩子后,家长要保持冷静。
不要打骂孩子,以免导致孩子再次离家出走。
家长要耐心的教育孩子,让他明白随意离家出走是不对的。
然后问清楚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以及都到哪些地方去了。
跟孩子进行深入的交谈,拉近彼此的关系。
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家庭关系缓解。
3、很多家长朋友已经习惯了给孩子施加压力,甚至有些家长会通过打骂等方式,强制性的逼迫孩子怎么做。
而这些,也是导致很多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
所以当孩子离家出走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因为自己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才导致孩子的离家。
并且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孩子,多给予孩子一些肯定和鼓励。
4、关注和理解孩子。
虽然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归结起来,无外乎关注过度或者缺乏关注。
家长急功近利的教育会让孩子压力很大,这就是关注过度。
如果小孩缺乏关注,家长在接下来的教育里面需要从各方面多关心孩子,并给予他一些为人处世方面的方法性指导。
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也可以带孩子一起出去玩。
总之,遇到孩子离家出走情况时,一定要保持冷静。
不要马上批评孩子,和孩子针锋相对,这样只会激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
事情过后后再和孩子讲道理,主动承认自己不对的地方,也指出孩子不对的地方,其次,要让孩子了解离家出走的风险,要引导孩子积极和家长沟通。
中国家庭教育的常见弊端及分析
中国家庭教育的常见弊端及分析中国家庭教育的常见弊端赏识老爸周弘老师在谈他的教育经验时,常会谈到自己身上其他股肉不发达,唯有大拇指的肌肉很发达。
婷婷从小到大,只要在他身边,他的大拇指总在她眼前晃来晃去。
不同的手指不同的含义。
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用食指指责孩子的脑袋:你这个小傻瓜,咋这么笨啊?孩子出了问题,有了过错,周老师总先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问“我怎么了”,而许多家长往往数落孩子的不足,未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过失的。
其实如果来谈孩子有错,更多地应从家长身上寻找原因,如孩子的自私,冷漠大多与家长的溺爱有关;孩子攻击性强,也是与家长不民主的教育方式一脉相承的。
当然,我们提出家长的责任,也是为了孩子。
有太多因父母的无端惩罚而失去欢乐的孩子;有太多因学业过重而不会玩的孩子;有太多缺乏赏识而眼睛无光的孩子……我的心在流泪。
如果家长少一份过失,孩子则多一份幸福和快乐。
本章写作特点:前半部分重在分析,摆出现象,分析后果,让家长恍然醒悟,后半部分就孩子的常见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可展开,多举实例。
一、悲观的思维方式,急功近利的心态。
之所以提出“赏识”这个概念,从国民的劣根性来说,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压抑不太久了,等级的观念根深蒂固。
个体的精神状态取决于权威的决定,使个体的心理总是处于脆弱状态,心态容易失衡。
因此,当国家足球队的教练米卢一开始提出的“享受生活”,享受足球的观念时,大多数人包括队员都斥之以鼻,不屑一顾,认为不符合国情。
但一年半后,当中国队四战积分10分出线在望时,范志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四年前我们的实力其实比现在更强,状态比现在更好,但我们仍然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在于心态,米卢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不知不觉中,中国队球员都变得轻松自信心”。
有位家长说,孩子的观念源于家长,而家长的观念则源于社会。
社会的现实,浮躁的心态给家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数不尽的担忧。
但社会大环境我们一时无法改变,我们先从自己做起,因为我们要对自己孩子负责。
一年级常见问题
一年级新生常见问题和对策探讨一、孩子入小学后容易出现的问题表现为:1、课堂上: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不敢发言、写字慢、影响老师讲课,做小动作。
2、课堂下:不合群、不会交往、疯跑、打架。
3、习惯上:不会整理书包、丢三落四、不按时完成作业、拖拉、粗心。
作业脏、乱、差、不会预习、复习、没有时间观念。
4、心理上:不适应学校的作息、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管理方式及学校的环境。
二、形成问题的原因1、环境的原因。
幼儿园时的生活环境和学校的生活环境是天壤之别,孩子们在幼儿园可以自由活动,不受纪律的束缚,多以活动为主。
在小学的学习时间长,学与写的多,静的多,灌输的多。
2、心理的原因。
由于环境的变化造成心理的不适应,孩子会无所适从,表现为不知道要干什么。
由于学校的学习生活是安静、灌输、严肃的,与孩子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发展程序不尽相同,孩子容易注意力不集中。
3、内容的原因。
因生活体验和经验不足而引起。
例如:有的孩子能流利的背数字,当你拿5个苹果问他几个时,孩子就不知道,这就是数字符号和事物数量的脱节,疏忽了数和量的感性体验。
另外口算孩子是数的,而不是算的。
学习过程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形象到抽象,如果孩子的生活体验少,经验缺失,对数学学习有如空穴来风。
语文学习也是如此。
4、孩子成长规律的原因。
您知道为什么一年级的孩子写的字容易歪歪扭扭的吗?孩子手的灵活性受年龄和训练的影响,不是孩子不愿写好,而是大脑对手的控制力不足导致,手、眼、脑的协调还没有达到灵活运用的地步。
一年级孩子无法从感知学习跳跃到理性思维的学习,也就是说0-9岁的孩子学习任何的知识,都要有实物来感知,而不是靠空想、靠讲就能明白的。
如果靠死记硬背,只能挫伤孩子今后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1-3年级的知识是认知型的,是死知识,靠简单的记忆就能记住差不多。
如果孩子们没有感知,他们还是记的不牢靠,或很容易忘却。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的成绩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成绩却越差的原因。
《论家庭教育中的急功近利》
《论家庭教育中的急功近利》文:包HY智慧周的沙龙,似乎很多家长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自己在努力学习,在努力改变,为什么孩子的变化却没有期望的那么大?反省其中的原因,无外乎“急功近利”四个字。
首先,我们盯错了对象。
郑委老师反复说过,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盯自己、学原则、悟规律,可是我们虽然在学习、在改变,可是我们的眼睛却在盯着自己的孩子。
我们期望自己短短几周的学习改变,就会看到孩子立即的很大的改变。
我们应该重新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只有自己真正改变了,家人才会改变。
如果我们总是期望着别人的改变,那就又转会了“有条件的爱”。
脑海里闪现一下郑委老师的“爱是无条件的不要求回报的”示意图,或许会让我们变得不那么急功近利。
林清玄老先生说,他认为简体字中有四个字是最失败的了,爱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爱是心之所受,而简体字却把最重要的“心”字给去掉了。
所以爱是要用心的,只有心改变了,态度才会改变。
其次,我们还没有真正领悟到教育的本质。
短短几周的学习,大家都很兴奋,希望学了就用,用了就见效。
但是,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更多的是对我们家长境界的挑战,而这种境界,是与我们过去的知识背景无关的,需要我们彻底放下心来,以空杯的心态去虚心学习。
虽然我还远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但是我已经能感受到,这种境界不仅仅会让你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更会让你找到你自己生命的意义,更能体会到幸福的真正内涵。
所以,郑委老师反复强调“听话,加坚持”的重要性,只有空杯才会听话,只有坚持,才会领悟到本质。
最后,我们太着急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多年错误教育行为的积累,怎么会因为我们一时“小小的改变”而一日化解?教育孩子的核心一定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而这种和谐、愉悦、互爱的亲子关系是长期正确行为模式的结果,在我们做到真正的改变之前,岂能过早奢望?其实,我们只要放平心态,降低要求,就会发现孩子已经因为我们“小小的改变”发生了一些变化,只是我们太急功近利、要求太高,以至于没有看到孩子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急功近利对孩子不好
据前两年的一次调查,北京家长每年支付4至12周岁孩子“报班”的费用已达26亿元,两年过去了,这个数字应该还在成倍地上升。
这还仅是北京一个城市,如果算上其它的大城市,这个数字估计会超出一座中等城市一年的国民总产值。
在各种竞争压力增大的前提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提高是在情理之中的。
应该看到,大多数家长对高投入的早期教育都抱怨不已,一百个不情愿,可又不得不如此。
用一句流行语说,就是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高投入的早期教育,一方面让孩子习惯于高消费,另一方面,也必然使家长产生对回报的过高期待。
而后者也引发了部分家长的隐晦的投机心理。
投机心理之所以“隐晦”,是因为许多明确的,可以上得了台面的,甚至高尚的目的或目标掩盖了真实的寄托。
补偿式的赌博就是这样。
对这类家长而言,他们是希望孩子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和目标,于是不顾一切,以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的英勇,将子女硬生生推到他们预先设计好的地位或职位上,扮演他们梦想中的人生角色。
还有一种投机是赌博式的。
这种投机不仅相当普遍,而且似乎有榜样在前。
青年钢琴家郎朗、台球神童丁俊晖的成才之路,给许多家长造成了一种误解。
像丁俊晖,连中学也不用上,凭着出色的球技,在国际台球界的名望,就可以被上海交通大学这样的国内一流大学破格录取,可谓名利双收。
自己的孩子从小学读到初中、高中,十年寒窗,不只是太慢,而且不见得能读上满意的大学,进而成名成家。
相比之下,走一条丁俊晖式的成才捷径,自然有吸引力了。
这类赌博式投机在认识上的误区是把具备天才素质的人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特殊性看作普遍的规律,以为只要敢于投入,拼命奉献,孩子的才能就会发挥出来,名利双收也就指日可待。
如果我们放开来看,当下中国转型期社会的普遍浮躁,急功近利,是影响家长产生投机心理的重要因素。
而教育上的不得力,也对这种心理起到了强化作用。
中小学长期实行的工具教育或者说技术性教育,在许多方面影响着家长和孩子。
打个比方来说,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更多地是向学生提供一个非常单纯实用的梯子,用这个单纯实用的梯子可以考取重点中学、名牌大学,甚至读硕、读博,乃至出国留学。
但提供单纯实用的梯子并非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单纯实用的梯子不仅根本无法应付变化中的环境,也让人的教育处于严重的缺失状态。
尤小立
事件回放
筹办了三年的南方科大日前公布招生方案:主要对象确定为在读的高中理科学生,报名可由学校推荐或自荐,自主招生考试将在寒假期间进行。
与招生方案同时公布的,还有《朱清时校长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家长的一封信》。
在这封公开信里,至今未获招生权的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抨击了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以向社会宣示其改革的决心。
朱清时在信中写道,南方科大“参照香港科大建校的模式,一步到位地建成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是对我国高教改革和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必要探索,但是这个目标在现行的规章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他说:“改革不可能不与旧的规章制度发生冲撞,不能一味靠等批复,自授学位和文凭将作为教改先行内容。
”
观点一
南科大教改标新立异隐患重重
没有取得教育部审批就开始招生,自主考试,接收高二学生上大学,学校自授学历和学位……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近期再一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12月18日,该校举行了2010年教改实验班咨询会,正式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招收首期50名学生。
12月19日,该校举行首次面试,40多名免笔试的考生将接受一场别开生面的复试。
50名学生不经高考直接录取,堪称一项大胆改革。
但是这种改革如何做到公平公正令人关注。
现今的腐败可说是无处不有,教育领域也不是一片净土。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已经出现冒名顶替、民族成分造假、利用假特长加分等情况。
在制度较为严格的高考中尚且存在此类舞弊现象,那么在南科大的自主招生中,如此避免作弊、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干扰,多少令人担忧。
从目前高考的模式看,弊端不少,如: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考生临场发挥的偶然因素会导致好学生上不了好学校等等。
但是在目前高校资源有限,尤其是名校资源紧张的前提下,通过统一考试是保证公平竞争的唯一有效途径。
考试就是比赛,通过比赛能赛出佼佼者,尤其是在目前教育难说清纯的环境下,高考更不能随意取代,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择优录取,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录取50名学生是否都是精英,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如果是不经过严格的考试、考核,不要说精英,也许“垃圾”都可能混入,此种免考很难保证有用之才脱颖而出。
另外,南科大未获有关部门批复,学生到此就学存在一定的风险,其毕业后文凭是否被教育部和就业单位承认存在变数。
由此,优秀学生对此类标新立异的自主招生应保持谨慎,有真才实学、相信自己实力的学生相信仍会通过高考争取考入自己向往的学校。
钟学城
观点二
为南科大“体制外试验”加油
南方科技大学办学好事多磨,筹备申报3年尚未获得批准。
63岁的南科大校长朱清时等不下去了,他的团队等不下去了。
请看南科大开出的教学首发阵容:中科院院士张景中教授讲授高等数学;中科院院士陈国良教授讲授计算机基础;著名物理学家陈应天教授讲授普通物理;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讲授工程创新导论;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领衔组织设计人文教育课程;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教授主讲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等。
这样权威优秀的学术团队,能无休止地等下去吗?
朱清时发表公开信称,改革不可能不与旧的规章制度发生冲撞,不能一味靠等批复,自授学位和文凭将作为教改先行的内容。
面对朱清时的公开信,很多人或许会感慨,南科大怎么到现在还没有获得体制内的承认,还没有获得招生权?感慨可以,关爱应该,但也不必对南科大未获体制内承认耿耿于怀。
当然,南科大作为一个改革试验品,我们希望相关方面能够“特事特办”。
但对于改革者来说,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特事特办”上。
南科大坐落的深圳,是一个改革的城市。
回顾深圳30年,如果每件事情都坐等“特事特办”,深圳岂会创造那么多的奇迹和辉煌?按照朱清时所说,“做教改的尖兵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既如此,那就不必太介意体制身份。
此时,南科大的大胆前行已经获得了公众的认可,这样的南科大,更能让人看到改革者的奋勇形象。
现在看来,南科大并没有对未获体制承认而耿耿于怀。
他们已经无畏上路。
此时,公众同样不必耿耿于怀。
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者总是一路艰辛一路坎坷,而改革者的荣光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