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海经》与《史记五帝本纪》中看 尧“禅让”给舜帝位

合集下载

关于尧舜禅让那段历史

关于尧舜禅让那段历史

关于“尧舜禅让”那段历史尧帝禅让之事,历史评价是极高的。

《尚书·尧典》中记载“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黎民于变时雍”。

太史公有云:“帝尧者,放勋。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

能明驯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便章百姓。

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大戴礼·五帝德》中也有“宰我曰:“请问帝尧。

”孔子曰:“高辛之子也,曰放勋。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豫”,《孔子家语·五帝德》宰我曰:“请问帝尧。

”孔子曰:“高辛氏之子,曰陶唐。

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富而不骄,贵而能降。

伯夷典礼,龙夔典乐,舜时而仕,趋视四时,务先民始之,流四凶而天下服。

其言不忒,其德不回,四海之内,舟舆所及,莫不夷说”。

可见,帝尧禅让不但顺应天意,而且合乎民意。

而且,唐尧极具创造天赋,制订历法,完善龙图腾的传承(《见竹书纪年》),治水,酿酒,发明围棋,推行政务等等;甚至还亲自出兵放马平乱,尧的一生文治武功,彪炳春秋,确实是一代圣君。

这样看来,受禅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至于是否合情合法,则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况且尧对帝挚也有较好的安置。

皇甫谧《帝王世纪》说:“乃封挚于高辛”。

比起中国历代皇族争位,动辄血流成河的诸多桥段来说,唐尧也真的称得上是位仁君了。

再圣明的君主也有迟暮之时,唐尧在位70年,年老体衰,到了考虑接班人的时候了。

唐尧有个儿子叫丹朱,生来聪慧,唐尧很是喜爱,经常指点他,并且让丹朱通过下围棋来领悟治国治军的道理,后人也传丹朱棋艺极高,为围棋界始祖。

古籍多处讲到尧有九子或十子。

《吕氏春秋·去似篇》:“尧有子十人,不(以天下)与其子而授舜”;“孟子曰:‘尧使九男二女事舜。

’此曰十子,殆丹朱为胤子,不在数中”,既然丹朱不在九子之列,只有一个原因,唐尧的初心应该是有意让丹朱继承大统的,未来的天子怎么可能去侍奉为一个平民?但是在《尚书·逸篇》记载:“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太史公也有尧对丹朱“顽凶,不用”的恶评。

《史记》——《五帝本纪》——《尧舜禅让》读后感

《史记》——《五帝本纪》——《尧舜禅让》读后感

尧舜禅让关于尧和舜,我并不陌生,早在我七岁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们的鼎鼎大名。

在古代,皇帝们都是把皇位留给自己的儿子,儿尧和舜却是与众不同,他们只把皇位留给有才能,又很善良、正义的人。

就像尧所说的:“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意思就是不能以天下百姓受苦,而得利于一人,而那一人,指的就是当时尧的儿子丹朱。

舜,则就是那个有才能,有很善良、正义的人了。

舜以“孝”而闻名于世,并且也有非常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据说,他领导的地方,不论是多么荒废的土地,也能一年成村子,两年成小镇,三年即成繁华都市。

他的大名,人人皆知,不是那种“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类型,而是人人称赞。

当尧在挑选继承皇位的人选时,四方诸侯都推荐舜,这就是对舜才能的最好的证明。

舜更是不负众望,成功通过了尧的测试,最终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皇帝。

不仅是尧,舜也是如此。

舜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够好,于是也向尧学习,公众挑选,于是选中了治水有功的禹。

尧和舜的禅让着实令人钦佩,一个人能把这样无限的权力让给一个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能人,只为给百姓着想,这样的奉献精神实在让人称奇,想尧和舜这样大公无私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王者,就如《孟子》中所说:“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正是尧禅让的善举感染了舜,也感染了大家,才造就了五帝本纪的逐渐繁荣昌盛。

像尧和舜这样不把国家领导人的位置让给自己的儿子,在现在的中国也有很多,但说句实话,现在的这种种,不过是走个形式,谁能问心无愧的说自己真的想这样。

能真正学习尧和舜的大公无私、诚实厚道、富而不骄、贵而不傲的人,实在是少得屈指可数,珍得千载难逢!。

尧舜禅让之谜【关于尧舜之间的帝位传承】

尧舜禅让之谜【关于尧舜之间的帝位传承】

尧舜禅让之谜【关于尧舜之间的帝位传承】关于尧舜之间的帝位传承,历史上曾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一种是认为,尧没有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而是禅让给德才兼备而出身平民的舜。

另一种则认为,尧并没有打算禅让给舜,是舜通过篡位的方式夺得帝位。

在先秦诸子中,明确相信尧舜禅让的是墨家。

在《墨子·尚贤中》中明确记载道:“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

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尚贤下》中亦有类似记载,只是个别字词不同而已。

后世因孔孟推崇尧舜,故认为尧舜禅让必是儒家所极力推崇。

可事实上,儒家从来就没有真正推崇过尧舜禅让,真正推崇尧舜禅让的是墨家。

《墨子·尚贤上》上说:“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墨子·尚同中》上说:“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

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可见在墨家看来,尚贤是为政的根本,立天子就该立天下最贤的。

既然舜是尧在位时最贤的,那么尧就理当将帝位禅让给舜。

可是在儒家看来,尚贤固然是值得推崇的价值,但是在帝位传承上,更应该考虑的是亲和贵,而不是贤,正如《春秋公羊传》中所谓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因此,既然尧已经有子丹朱,那么他就应该按照立嫡立贵的原则,将帝位传给丹朱,而不是禅让给血缘疏远、出身平民的舜。

事实上,战国时期儒家两位最重要的思想家孟子和荀子,都是不承认尧舜禅让的。

先说孟子。

在《孟子·万章上》中,孟子通过与其弟子万章的对话,完整地阐述了其对尧舜禅让的观点: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这回彻底看懂尧舜禅让的来龙去脉

这回彻底看懂尧舜禅让的来龙去脉

这回彻底看懂尧舜禅让的来龙去脉尧舜禅让说的是尧在位时举荐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那时没有父死子继的习惯,而是选择贤能之人为自己的接班人。

尧是三皇五帝中的第四帝,他欣赏舜的贤德,所以举舜为自己的继承人。

但是,舜的王位真的是尧禅让来的吗?传说,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出现了尧、舜、禹3个著名的领袖。

他们都是贤德的人,他们之间的禅让故事千古流传。

尧,号陶唐氏,是黄帝的五世孙。

作为部落的首领,他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做汤,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

因此,百姓们都很爱戴他。

相传,舜是帝颛顼的后裔,但家世甚为寒微,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

他的父亲是个盲人,愚顽狠毒。

母亲很早就去世了。

他的继母对他很不好,嚣张跋扈,异母弟弟象桀骜不仁。

他们都想置舜于死地。

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

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

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

过了10年,尧向四岳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

为了考察他的品行,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

典籍中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

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

尧很高兴,给他很多赏赐。

于是,他的家人又开始谋害他。

他的父亲瞽叟让舜修补仓库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

舜靠两只斗笠做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

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

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

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钻出,躲了一段时间。

尧舜禹帝位传承之谜:“禅让”与“篡夺”之外的第三种可能

尧舜禹帝位传承之谜:“禅让”与“篡夺”之外的第三种可能

尧舜禹帝位传承之谜:“禅让”与“篡夺”之外的第三种可能尧传舜,舜传禹,远古时期的这段“禅让”故事数千年来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甚至一度被奉为信史。

然而,到了近代,伴随“疑古”思潮的兴起,“禅让制”的真实性开始受到质疑,至今已争论了一个多世纪,仍无定论。

4200年前的这几场权力更替,其背后真相到底为何?尧舜禹之间,到底是无私的“禅让”,还是残酷的“篡夺”,抑或还存在第三种可能?“禅让”说若追本溯源,“禅让”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尚书》,尔后,《论语》、《孟子》、《墨子》等儒墨经典也肯定了“禅让”的存在。

待到司马迁撰写《史记》,同样也采纳“禅让”一说,比如《史记·五帝本纪》中就有“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另外又有“帝舜荐禹于天,为嗣”等记载。

然而,所有这些都只是后人在传说基础上编撰的“回溯性”文字,并非“有据可查,有证可依”的第一手证据。

就算是年代最早的《尚书》,其成书时间也不过是东周时期(公元前5世纪左右),与尧舜禹时代相隔一千六百年,两者间隔如此之久,在没有任何文字记录,更没有任何影像资料的时代,仅靠口授相传而写出的“历史”,如何能说服所有人?“篡夺”说果然,翻开与《尚书》、《论语》同时代的典籍,很容易就找到了许多截然不同的见解。

比如,韩非在《说疑》里直言:“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

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

”杨朱则批判所谓的“禅让”实为心不甘情不愿的虚伪之举:”及受尧之禅,年已长,智已衰。

商钧不才,禅位于禹,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人之穷毒者也……及受舜禅,卑宫室,美绂冕,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人之忧苦者也。

实无名,名无实。

名者,伪而已矣。

”即使在儒家诸子中,也有相反的声音,比如荀子就曾指出:“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

”除了诸子百家,史官们也并非众口一词,例如,早于《史记》数百年写成的《竹书纪年》,其记载的也是“尧为舜所囚,舜被禹流放”的“篡夺”史。

尧禅位给舜,舜禅位给禹,禅让制真的伟大美好?

尧禅位给舜,舜禅位给禹,禅让制真的伟大美好?

禅让制二舜在完成他的使命以后,他是否还是像尧一样进行禅位吗?舜在61岁才真正登天子位,执政20多年后,舜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无德无才,乃举荐禹代理天子政,十七年后舜崩在了苍梧之野。

舜把帝位传给了禹,禹推让给商均然诸侯都来归禹,禹才真正登上天子位。

而舜的儿子商均被封在了虞,尧的儿子丹朱被封在了唐以奉祀祖先。

他们都是以客人身份朝见天子,而天子也不敢以臣民对待之,人家毕竟是先天子的后代。

禅让制让多少人传位美谈,大家都歌颂尧的仁义,舜的孝治天下,禹的功业,但很多人都质疑禅让制是否真实存在,我的观点禅让制一定存在,只不过并不像司马迁史记中写的那么美好,那么大公无私。

我想在禅让的过程中一定充满惊心动魄,原因有三。

1、司马迁写史记是受儒家经典影响的,强调修德治国,孝治天下,所以他在史记的时候一定以正面的形象将禅让制展现于后世,也起到教化的目的,这也是史记一直作为正史的原因之一。

2、不管是尧传给舜还是舜传位给禹,都提到了他们的儿子而且也都进行了推让,说明在当时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也是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不排除在传子与传贤之间天子是很纠结的,所以丹朱与舜,商均与禹在权利交接之际存在腥风血雨的可能,只不过后来达成了某种妥协而已。

3、舜和禹在继位之前都历经磨难,舜走遍华夏划定十二州,禹治水定九州,这么大的功业一个人不可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培育了一批自己的坚实团队,在权力交接之时继任者已经非常有实力了,天子再怎么无奈也得让位。

总的来说禅让制是存在的,但权利交接之时一定充满惊心动魄、血腥风雨,没有那么完美、大公无私。

最后给大家出一道题:说一个主人公家业做的很大,开了好几家店铺生意兴旺,他有个儿子能力平平,凶恶顽劣。

主人的家业平时都是由管家在搭理,并且管家很贤能。

在主人即将死去家业到底传给谁呢?如果传给儿子家业势必从此败落,传给管家家业继续兴旺发达,如果您是主人公您该如何选择呢?答案留给你们。

尧禅位于舜——精选推荐

尧禅位于舜——精选推荐

帝尧,号陶唐氏,中华上古五帝之一,他的品质和才智俱是非凡绝伦,《史记》中称赞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他观测天文,钦定历法;博纳众谏,任人唯贤;推行德教,以至德化导,天下太平之至。

民心既和,感应自懋,天降祥瑞不计其数,如:蓂草生庭,麒麟游郊,凤凰来仪,景星出现。

可是帝尧仍然谦让不居,多次寻访贤人以让天下。

一日,帝尧对四岳(四方诸侯之长)说道:“朕在位七十载了,深恐再贻误苍生,汝等自问哪个能胜这个大任的,就来接继我吧。

这是以天下为公之意,并无丝毫私意存乎其间。

不必客气。

”群臣面面相觑,说道:“臣等实在没有这个德行,可以担任这个大位。

”帝尧道:“那么汝等之外,只要他的才德可以治平天下,不拘资格,都可以保举,待朕裁察。

”四岳不约而同的说道:“有一个未结婚的平民叫虞舜,是个瞽者的儿子。

他的父亲瞽叟不辨是非,继母言语荒谬,继母所生的弟弟象骄慢成性,一家人都容不下舜,时谋陷害。

他处在这种家庭之中,却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大臣羲仲又介绍了舜的情况:“舜十几岁时就被赶出了家门,他独自一人来到历山耕种,虽然自己历尽困苦艰难,仍旧将他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和财帛接济父母和其他贫困的人。

有人也效仿他来到历山耕种,舜就把自己耕过的土地让给别人,自己再开垦荒地。

到历山来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都知道把肥沃的土地让给他人;舜渔于雷泽,那里的人都知道把经营好了的渔场让给他人;舜在河滨制陶,带动那里制陶的工匠精心制作,再也没有粗制滥造的现象。

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帝尧听了非常高兴,但这时也有人说:“只恐舜才不胜德。

”帝尧道:“待我来考察他。

”帝尧回去与妻子商量让自己的九个儿子去事奉舜,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舜。

其妻道:“天子之子,虽说亦是个平民百姓,但是要叫他到畎亩之中去事奉一个农夫,似乎有点难堪吧,不知他们是否肯去呢?”帝尧笑道:“这是势利之见了。

人的贵贱在品格、德行,不在职业。

上古禅让之谜:史书上并没有关于尧舜禅让的记载

上古禅让之谜:史书上并没有关于尧舜禅让的记载

上古禅让之谜:史书上并没有关于尧舜禅让的记载说起中国的古代历史,我们不能没有三皇五帝。

在这个时代,所谓“以悬拱治天下,天下皆明”,尤其是唐尧和虞舜的相继覆灭,历来为儒生所称道。

最早记载“覆灭”的是《尚书》,被儒家列为十三经之一。

其中,《尧典》论及“尧舜之亡”,《达莫雨》则有“舜之亡”的记载。

除了《尚书》,论语和孟子也提到了尧舜的灭亡。

然而,大多数学者认为《论语》中关于尧让帝位在舜的段落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后人在书的后面附了松竹简。

孟子对“死”的态度相当暧昧,他的说法也很巧妙。

当万章问他:“姚明与世界是和谐的,还有什么呢?”他回答说:“不,天子不能和世界上的其他人在一起。

”万章又问:“但是如果你有这个世界,你应该怎么利用它?”孟子说:“天与它同在。

”他接着说:“天子可以向天堂推荐人,但不能创造天堂和世界...过去,姚推荐人,但上天接受了他们;暴力降临到人民身上,但人民却深受其害...尧倒地不起,经过三年的服丧,舜避开了尧的儿子在江南,和天下的王子们朝觐,没有了尧的儿子;诉讼人不是姚的儿子,而是舜;这位歌手没有歌颂姚的儿子,而是歌颂了舜。

因此,天堂也是丈夫,然后是中国,实行皇帝的地位。

”他也有一个类似的声明,顺产的位置在余。

孟子所说的“天”,既可以理解为诸侯和百姓,也可以理解为天子,因为自古以来,天子一直被视为“天”的代表,所以朱雅的说法似乎弥补了这一差距。

《史记》中的五帝和夏本纪是融合了《尚书》、《论语》和《孟子》的文字写成的。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对“覆灭”说表示怀疑。

荀子第一个提出问题:“夫论尧舜之亡,实为虚伪之言,传记之浅薄,俗语之卑下。

”(《荀子》。

《论衡》)战国末期的韩非不仅否认有“退位”之说,而且说舜、禹之所以能继承王位是“杀王”的结果,说:“舜逼尧,禹逼舜,节,伐王。

”这四个国王,人民和官员也杀了他们的国王。

”说“怀疑”)。

这不仅仅是韩非惊人的写作。

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一书中引用《史记·索虞》说:“舜让尧在平阳”,说舜在禹到苍梧之后就死了。

尧的传位故事_尧是怎么传位的

尧的传位故事_尧是怎么传位的

尧的传位故事_尧是怎么传位的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帝尧在位时深受人民的爱戴,那么你了解尧是怎么传位的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尧的传位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尧的传位故事1:尧舜禹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

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

他们的出现令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

尧的儿子是朱丹,但他并没有将地位世袭给他,而是禅让给了舜,这是为什么呢?尧的传位故事2:帝王尧舜的儿子丹朱丹朱是尧的长子,尧曾说:“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这个人就是他的儿子丹朱。

相传上古时期尧都平阳,平息协和各部落方国以后,农耕生产和人民生活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但有一件事情却让帝尧很忧虑,因为他的儿子丹朱虽然长大成人,但却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经常招惹祸端。

帝尧心想要想儿子归善,必须让他心静,由此决定教儿子几样本领。

刚开始学的是打猎,但丹朱不喜欢,帝尧很无奈,对儿子说“|你不愿学打猎,就学习兵征战的石子琪吧!”于是用箭头在一块平坡上用力刻画了纵横十几道方格子,并捡来一大堆山石子,与儿子各一半,耐心地教儿子自己在率领部落征战过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的战略。

朱丹刚开始时很有耐心,也不到外边游逛了,帝尧曾对自己的妻子说丹朱如果真的能会心专业,接替我的帝位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孰料棋还没学透,丹朱却听信了先前那帮坏人的坏话,觉得下棋束缚人,没有自由,还废脑子,于是又恢复了之前的游手好闲,甚至想用轨迹夺取父亲的位置。

帝尧十分伤心,把丹朱迁东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他,也就更不可能把帝位禅让给他了。

尧的传位故事3:舜舜是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历来被列入“五帝”之中,奉为华夏至圣。

他孝敬父母,和睦邻里,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

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

舜撒了一个弥天大谎,连史记都被骗了,却被《山海经》一句话揭露

舜撒了一个弥天大谎,连史记都被骗了,却被《山海经》一句话揭露

舜撒了一个弥天大谎,连史记都被骗了,却被《山海经》一句话揭露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两部天书,它们被称作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一本是《易经》,一本就是《山海经》了。

我们身边的各种玄幻题材的电视剧,很多都是根据《山海经》为灵感来源,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青丘九尾狐,《花千骨》中的长留山等等。

“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几乎我们每个人在幼年时期耳熟能详的神话启蒙,都是由这些故事开启的,而它们的共同出处就是——《山海经》。

“诸观山海,如是传说”《山海经》一书全书3万1千字,却记载了从远古时期的天文地理、神话、巫术、宗教、物产、民俗、医药、异国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称之为“古今语怪之祖,先秦四大奇书之首”。

但是《山海经》自从成书之日起,就饱受争议,因为它的的文字灵幻怪诞,内容太过离奇,因此很多人都只觉得山海经是一本类似于科幻一样无中生有的书籍而已。

但是,就是这么一本看似荒诞的书籍里面却藏着一个很多人都没注意到的弥天大谎,那就是关于禅让的谎言。

在《山海经·海内经》中有这么一句话:“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他的意思说的是:有一名叫作鲧的人,曾经偷盗了帝王的息壤而去治理洪水,并且没有听从帝王的命令,帝王这才派祝融前来杀死鲧。

这其中,“帝”指的是“帝尧”,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禅让制的开创者!鲧是谁呢?鲧就是“大禹治水”神话中大禹的父亲。

普遍的说法是,鲧因为治水失利并且偷盗了息壤,这才被尧所杀。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文中大致的意思指的是,鲧是按照尧的意思而治理洪水的,并且其治理的效果应该不太成功,这才想起来去偷尧的息壤。

但是这就是问题了,尧既然有这样一件神器,又为何派鲧去治理水患呢?即使鲧是尧治水代言人,可尧为何不早点将息壤交给鲧呢?可见,其实尧对鲧的态度已经转变了,从任用他到杀了他,所有的证据都在指向:尧就是想借着治水的名义杀死鲧。

为什么呢?《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

尧舜之间为何要禅让

尧舜之间为何要禅让

尧舜之间为何要禅让据记载,尧在三皇五帝中是第四个皇帝,姓伊祁,名放勋,号是陶唐氏,所以简称唐尧。

舜姓姚,名重华,尧是自动把权位让给舜的,史书上夸赞为“举贤”,标榜其为政权交接的典范,即“尧舜禅让”。

其实,这只是远古的传说,并无文字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较成型的文字。

所以它是否真实、准确,历来就有人有所怀疑。

“举贤”先说“举贤”的故事。

尧很有治理天下的才能,他任羲和掌管天地,派羲仲等4人掌管东、南、西、北四方。

此外,他制订了历法,将一年定为366天,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并使使农牧、渔猎都按季节进行。

尧在位共70年,当他86岁时,感觉到自己已年老力衰,想找个人继承他的帝位,有人向他举荐了贤能的舜。

据说,舜是个奇人,他的眼珠里有2个瞳仁。

舜从小母亲死了,只跟双目失明的父亲一起生活。

后来,父亲又娶了妻子,他有了继母。

继母生了一个儿子叫象。

象长大后是个好吃懒做,凶悍顽劣的人,又极能搬弄是非。

他曾和母亲私下密谋,想方设法要将舜害死,以独占家产。

可宽厚仁慈的舜却一直以德报怨,善待他们,对他们的陷害并不记仇。

尧得知舜的事迹后,对他很满意,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以便于对他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考验。

舜靠自己的美德和威望,使历山争夺土地的农民懂得了互让;使雷泽争夺房屋的渔民化干戈为玉帛;他还教河滨的陶工制的陶器的方法,使制出的陶器更精致。

这么多的政绩,使他名声大振,每到一处,总有许多人住随他,从而逐渐形成了村落、乡镇、城市。

尧给赏赐给舜很多东西。

舜的父亲和弟弟象都很眼红,想出更多狠毒的手段来害舜。

一次,父亲让舜到粮仓顶上去干活,而他在下面将梯子撤掉,然后放了一把火想把舜烧死。

幸好妻子娥皇、女英事先发现了这个阴谋,告诉舜上粮仓顶时带上两顶斗笠。

如果下面起火,让舜两手各举一顶斗笠。

这样,起火时舜拿着斗笠的如同翅膀,是他从房上飘落下来,安然无恙。

还有一次,父亲让舜去淘井,又想趁机将井填死,想活埋舜。

上古时代,尧帝禅让给舜帝,真的是禅让吗?

上古时代,尧帝禅让给舜帝,真的是禅让吗?

上古时代,尧帝禅让给舜帝,真的是禅让吗?这次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上古时代的舜帝,舜的部落,叫有虞氏,虞美人的虞,时不利兮骓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

那么虞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叫他们唐尧虞舜呢?这个部落他最擅长的绝活是狩猎,虞这个字上面是一个虎字头,下面是一个吴字,虎字头代表他们在围捕野兽的时候,头上要戴着一个虎首的面具,吓唬小野兽,下面的这个吴字呢,是张着一张大嘴,大喊大叫,也是用来吓唬野兽。

中原部落早在神农氏的时候就已经种地吃粮了,为什么这个有虞氏还在围捕野兽呢?是不是因为野味可以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这可能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舜这个部落,有虞氏并不是属于华夏民族,它本身是一个少数民族叫东夷。

我们古代的时候只有中原这一带才是自己人,其他四个方向的都是外人,我们对着四个方向的外人又四种称呼,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这个习惯直到今天还没有改,我们周边的这一圈儿,有的叫鬼子,有的叫棒子,还有叫老毛子,南面还有一个阿三,全都是外号。

所以舜这个部落,他本来是属于东夷族,东边的一个少数民族,但是他的祖先,早在颛顼帝的时候,就纳入华夏民族的文化圈,也就是说他在血缘上是异族,但是文化上他已经被同化了。

我们中国古代界定自己人和异族的这个标准,这个标准是由孔子来,孔子说华夏而蛮夷则蛮夷之,蛮夷而华夏则华夏之,我们的标准主要是文化,而不是血缘,你只要认同并习惯于华夏民族的生活方式,说中国话,写中国字,那你就是华夏人。

你要是满嘴的英文啊,动不动就嗯哼,啊哈,欧耶,那不好意思啦,即使你是黄皮肤黑眼睛,照样认为你是一个蛮夷。

请输入图片描述到这儿就明白了,舜这个民族,它本来是属于东夷的,但是他后来纳入了我们华夏民族,所以我们也认为他是自己人。

他不光是自己人,而且还是我们本土最重要的思想流派,儒家思想的源头,孔子跟孟子都非常推崇舜,他的特征跟儒家所推崇的一个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是一致的,就是孝,孝道,孝顺,孝敬。

舜的这个家庭,比一般的家庭都不幸,所以呢就更加能够反衬出来,他是一个在孝道上是一个登峰造极的人,他自幼就丧母,然后他父亲就续娶,给他娶了个后妈,然后呢,又给他生了一个弟弟,弟弟的名字叫象,他的父亲是一个残疾人,眼睛瞎了,生理上出现问题之后,心理上也有点异常,他特别的宠爱自己的后妻,还有他那个小儿子。

禅让制的历史典故尧舜让位

禅让制的历史典故尧舜让位

禅让制的历史典故尧舜让位禅让制的历史典故尧舜让位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这种制度起源于尧舜让位。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禅让制的历史典故,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禅让制的历史典故尧舜让位篇1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音yáo)、舜(音shùn)和禹(音yǔ)。

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

尧年纪老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

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

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很合适。

”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

”另一个叫讙兜(音huāudōu)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

”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

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

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

到会的一致推荐舜。

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

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音gǔsǒu,就是瞎老头儿的意思)。

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坏。

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

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

所以,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

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

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

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

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

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

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

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历史知识古史传说中的尧、舜与禅让制

历史知识古史传说中的尧、舜与禅让制

历史知识古史传说中的尧、舜与禅让制历史知识 | 古史传说中的尧、舜与禅让制今天我们来介绍两位备受先秦时期儒家和墨家推崇的圣主明君——尧和舜,以及尧舜时期,部落联盟最高首领进行更替和继承的制度——禅让制。

(详细内容看上方图片哟!)本期冷知识:四大凶兽: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舜时,有四凶为祸人间。

这四凶分别是:浑沌、穷奇、梼杌和饕餮浑沌:帝鸿氏的后代,好行凶作恶,包庇恶贼。

穷奇:少昊氏的后代,毁弃信义,厌恶忠直,喜欢邪恶的言语。

梼杌:颛顼氏的后代,不可调教,不听取好话,凶顽绝伦。

饕餮:缙云氏的后代,贪得无厌,贪吃又贪财。

舜流放了这四凶,把他们赶到了边远的地区,去抵御妖魔鬼怪了。

大羿与后羿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后羿射日”,但其实这个射日的羿和我们历史体系中所说的后羿,是不同的两个人。

神话中的羿,也被叫做大羿,是尧时期的人物,相传当时天上有十个太阳,令尧头痛不已,大羿射下其中九个太阳,令世间重归正常。

他还打败了其他反对尧的部落,奠定了尧的天子之位。

而传说中的后羿,也叫做夷羿,是夏代东夷族有穷氏的部落首领。

以擅长射箭著称,《吕氏春秋》中说他是弓的发明者。

夏代的君主太康被废后,得到夏民拥戴的羿夺取了君主之位,这一事件被称为“太康失国”。

本期参考书目:《史记·五帝本纪》《尚书·尧典》李玉洁《中国古史传说的英雄时代》王晖《古史传说时代新探》白寿彝《中国通史·上古时代》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晁福林《中国古代史》#历史那些事儿 #中国史 #历史 #上古神话@人文薯 @知识薯。

“禅让制”纯属虚构禹夺帝位舜晚景凄凉

“禅让制”纯属虚构禹夺帝位舜晚景凄凉

“禅让制”纯属虚构禹夺帝位舜晚景凄凉关于尧、舜、禹之间的关系,《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论语》以及《孟子》等书都有记载,但第一次明确认为三者为禅让关系的是《孟子》:“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 从此,禅让制度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美谈,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而我们认为,所谓的尧、舜、禹禅让,完全是虚构,根本就不存在。

禹通过政变方式夺取政权如果说尧舜之间的矛盾是温和的话,那么舜禹之间的矛盾就十分尖锐了,因为在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血缘关系。

证明舜、禹之间斗争的资料有二,一是《尚书》、《史记》的记载,一是舜帝南巡死于外地的传说。

还原现场:舜和禹在朝堂上的激烈交锋第一个证明资料:《史记》和《尚书》的记载。

关于《史记》和《尚书》的记载,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首先是舜和禹是仇家。

《尚书·舜典》记载,舜即位后,惩罚了所谓的四凶: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史记·夏本纪》对此事也有记载:“禹之父曰鲧,……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继鲧之业。

” 在对所谓四凶的惩罚中,共工、欢兜、三苗都只是流放,只有鲧被杀,而鲧的罪名充其量不过是能力有限,治水无方,也不至于死罪。

所以屈原在他的《天问》中就为此而愤愤不平:顺欲成功,帝何刑焉?舜杀死鲧之后,又启用禹治水,则带有让禹戴罪立功的惩罚性质。

所以《列子》说“禹纂业事仇”,禹带着极其压抑的心情继承父业、侍奉仇敌。

这种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不能不在禹的心中留下永远无法抹去的深痕。

其次是两书记载了一次舜、禹等人参加的会议,而这次会议实际上是一次政变会议。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禹联合皋陶、益,从舜的手中夺取了政权。

这次会议记录就是《尚书》中的《大禹谟》、《皋陶谟》和《益稷》,但这三篇都属于古文《尚书》,被后人视为不可靠。

尧的传说阅读理解

尧的传说阅读理解

尧的传说,流传于山西省绛县、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等地区,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故事,后来也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传说中,尧被尊称为唐尧,据说他号陶唐,姓伊祁氏。

尧的故事在《尚书》和《史记》等古籍中也有所记载,他被描述为一位贤德的君主。

传说中,尧在年老时,寻求可以继承他帝位的贤人。

他最初找到了许由,但许由拒绝了这个提议。

然后,他找到了舜,经过多次考察,认为舜具有贤德和才能,于是将帝位禅让给了舜。

舜在接受了帝位后,也表现出了他的贤德和智慧,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此外,关于尧的传说还有很多,比如他制定历法、治理洪水、推广农耕等。

这些传说都表达了人们对尧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同时,这些传说也传递了一些重要的价值观念,如贤德、智慧、勤政爱民等。

总的来说,尧的传说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了解和研究这些传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禅让制绝唱:上古时尧舜禹三家争权,两千年后他们子孙又三国鼎立

禅让制绝唱:上古时尧舜禹三家争权,两千年后他们子孙又三国鼎立

禅让制绝唱:上古时尧舜禹三家争权,两千年后他们子孙又三国鼎立欧洲文明常以曾经拥有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而感到骄傲,可对于一个依靠奴隶制养活的文明来说,这种民主总是显得那么的怪异。

如果以这种角度来说的话,中国可是比古希腊更早拥有民主制度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名称,叫做禅让制而已。

所谓五帝时期的禅让制,归根究底其实是一种军事民主,是只存在于部落首领间的强者自由,换而言之,就是谁的拳头大,谁便具有话语权。

这种民主与香港黑帮电影中,选举话事人并没有区别,或者说是某国们总统、首相选举的前身。

并且随着《竹书纪年》的出土,让人们更加相信那是一段舜杀尧,禹杀舜,启杀益的黑暗历史。

当然了,人总喜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这种极端黑暗的记载只不过是宋朝佚失(《古本》),明朝又突然出现的今本《竹书纪年》上的孤证。

我们为什么不能抛开儒家典籍上的极光明,《竹书纪年》中的极黑暗,以中庸的思想来想象那段历史呢?更何况我们还有一段记载详尽的禅让模板可以参考,那就是三国时期,汉禅让于魏,魏又禅让于晋,也许那才是更接近于上古时期的真相。

《史记·夏本纪》记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

”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

”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在这段记载中,当尧寻找可以治水之人时,文中用了一个“皆”字,体现出了鲧在部落联盟中的巨大影响力。

从对话中也可以看出,尧对于任用鲧是有顾虑的,是否是害怕鲧因为治水的功绩,而对自己的地位产生威胁。

所以尧对四岳说鲧是一个违背命令,败坏同族的人,不能担任治水的重任。

但是四岳却坚持认为同辈之中没有比鲧更有才能的人了,这就显然又和尧的说法有点相悖了。

由此可见,鲧的部落在联盟中已经具有了挑战尧的实力和影响,治水是双方较量的开始。

【史学纵横】尧舜禹的禅让

【史学纵横】尧舜禹的禅让

尧舜禹的禅让材料一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材料二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①荐禹于天。

十七年而崩。

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

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

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②。

服其服③,礼乐如之④。

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⑤,示不敢专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注释】①豫:通预,事先。

②奉先祀:继承祖先的祭祀。

③服其服:穿他们自己家族的服饰。

④礼乐如之:礼乐按自己家族的传统。

古代王朝改易,要一并改变服色和礼乐,夏禹不要唐、虞两族的人改变礼乐服色,以示特殊尊重。

⑤弗臣:不以为臣,不把他们当臣下看待。

【解读】在早期国家,部族联盟设联盟会议,各部族的首领都是该会议的成员。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族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驩兜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他的才能,结果不行。

大家又推举舜,说他很能干。

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

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舜继位后,挑选品德好有才能的贤人治理民事,用禹治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

舜老的时候,也召集部族联盟会议。

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

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族联盟的首领。

尧、舜、禹的禅让,已经可以看出原来老的联盟首领已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得服从联盟会议的决定。

因此,当时的禅让制在实质上仍是一种民主推选部族联盟首领的制度。

史记中尧舜禅让的故事

史记中尧舜禅让的故事

史记中尧舜禅让的故事帝尧年老之后,为了天下万民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便开始考虑帝位继承人的选择问题。

一天,尧把他的大臣们都召集在一块儿,问道:“我现在年纪大了,也该退位了,你们认为谁可以继承我的事业来治理国事啊?希望你们能够慎重地考虑,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大臣们开始议论纷纷,过了一会儿,大臣放齐说:“大王您的儿子丹朱开通明达,可以考虑一下让他继承王位。

”尧轻声地哼了一下,叹息说:“唉!丹朱这个孩子性格倔强,又喜欢跟人家争辩,他这样的人不能用啊!”尧接着又问了一遍:“你们认为还有哪一个是可用之人啊?”这时,大臣欢兜说:“共工爱护老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深受百姓爱戴,做事的时候能够广泛聚集民众,在这方面成绩显著,可以让他来继承您的事业。

”尧还是不满意地说:“共工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他这个人品质不是很好,表面看上去待人恭敬,背后却连上天也敢欺骗不敬,这样的人也不能用啊!”尧沉思了一会儿又感慨地说道:“四方诸侯啊,你们看那滔天的洪水,浩浩荡荡地包围了山冈、漫上了丘陵,百姓非常地忧愁啊。

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治理洪水,你们认为谁可以担当这个重任呢?”诸侯们大多数都推举颛顼的儿子鲧。

尧却说:“鲧这个人,性格比较粗暴,经常违背命令,残害同族,不可以担当这个重任啊。

”而诸侯们却都认为可以让他去试一下,尧最终还是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命令鲧去治水。

但鲧经过九年治理,却没有取得成功。

后来,尧再次询问诸侯们有关帝位传承的事情,他对他们说:“啊!四方诸侯领袖们,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都能够执行命令,那就由你们来接替我的位置吧!”诸侯们都觉得自己不能胜任,便回答说:“我们自愧德行非常浅薄,目光非常短浅,如果让我们来执行天子的事情,那是对帝位的侮辱啊。

”尧见他们个个都极力推辞,便命令让他们推举贵族亲戚中的贤者,或者那些因为受到疏远而隐居起来的人才。

过了一会儿,有人对他说:“听说民间有位尚未娶妻的贤才,名叫虞舜。

”尧以前也听说过他,对这个人很感兴趣,便进一步向诸侯们询问虞舜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山海经》与《史记·五帝本纪》中看尧“禅让”给舜帝位从《山海经》与《史记·五帝本纪》中看尧“禅让”给舜帝位2011-05-16 21:29:47| - 三生石的...尧舜“禅让,,故事是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一段佳话。

《墨子》倡之于前,《孟子》和之在后;诸子百家,各取所需,情节差异颇大。

司马迁则据《尚书·尧典》将它写进《史记·五帝本记》,说是“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尧日‘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o尧传贤而不传子,似乎完全出于公心参于是,尧舜名声如日月,甚至超过“五帝”之首的黄帝,历代传诵不衰。

但是,若据《山海经》所说,尧舜“禅让”的说法值得推敲。

今本《海内南经》说:“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郭璞注:“即九疑山也。

《礼记》亦曰:‘舜葬苍梧之野夕。

今丹阳复有丹朱冢也。

《竹书》亦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

与此义符。

”今按,丹朱以放于丹水而得名,本名朱。

丹朱称“帝’’,《竹书》、《山海经》二书可以互证。

郭注又云:“丹朱称帝者,犹汉山阳公死加献帝之谥也。

”是丹朱生前有称帝之实,死后始有称帝之名。

这里郭氏以曹操比舜,值得玩味。

毕沅《山海经新校正》云:“帝丹朱者,犹言帝子丹朱也。

”别出心裁,毕说不确。

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云:“《竹书》云:‘帝尧五十八年,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

’今本朱上有子字,与郭所引导。

”案郝氏所引出今本《竹书纪年》,似难信据。

考《尧典》,弃任后稷乃在尧死之后,实出帝舜任命,自与“帝尧”无关。

赫氏又云:“推寻经文所以称帝之义,或上古朴略不以为嫌。

”亦非。

因为“帝丹朱”书法,在《山海经》中完全例同“帝舜”“帝尧”、“帝颛顼”;所谓“帝”,都是今天说的部落联盟或酋邦最高军事首长的称号。

今本《海内北经》又说: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郭璞注:“此盖天子巡狩所经过,夷狄慕圣人恩德,辄共为筑立台观,以标显其遗迹也。

一本云,所杀相柳地腥臊,不可种五谷,以为众帝之台。

”案,郭注“一本云”,乃指《海外北经》所说“众帝之台”,为禹所筑。

《山海经》两称“帝丹朱”,可知丹朱称帝,义非帝子。

台“在昆仑东北”,其地相当于《禹贡》雍州。

传说丹朱足迹到过西北,跟帝尧,帝舜一样,说明他曾经身居“帝位”。

丹朱身居帝位,《孟子·万章上》也透露端倪: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丹朱于南河之南。

舜长期辅佐帝尧,政绩很好。

按照《尧典》说法,如果尧生前已让舜“受终于文祖”、“陟帝位”,那为什么尧死后他还要“避尧之子丹朱于南河之南”呢?这不合逻辑,其动机是不能用儒家的一个“让”字来解释的。

舜避尧之子,原因很简单,因为事实上尧在世时早已把帝位”交给了朱。

父子职位相传,这完全符合氏族社会末期的形势。

根据摩尔根提供的民族学材料,在母权制下,氏族选举制度规定,酋长不得以职位传给儿子,因为他属于另一氏族;而只能传给与自己同氏族的兄弟,或姊妹的儿子。

但在父权制下,却可以传给儿子,而且酋长的儿子还有优先权。

丹朱称“帝丹朱”,说明他已经继承了“帝尧”的职位,当时实行的是父权制。

恩格斯说:“如果说在希腊人中间,在父权制统治之下,巴赛勒斯(按,义为军事首长)的职位通常是传给儿子或儿子中的一个,那么这仅仅证明,儿子们在这里可能指望通过人民选举而获得继承权,但决不是说不经过人民选举就承认继承合法。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易洛魁人和希腊人中间所看到的,是氏族内部的特殊的显贵家庭的最初萌芽,而在希腊人那里,还是未来的世袭元首或君主的最初萌芽。

因此,可以推想希腊人的巴赛勒斯,正像罗马的‘王’一样,必期是或者由人民选举的,或者为人民公认的机关。

——议事会或人民大会——所认可的。

”查《尧典》记载,尧时的部落联盟议事会成员应包括四岳、放齐、*兜、共工、三苗、鲧等人。

其中除了四岳之外,可以说都是拥朱派、太子党。

在这种形势下,朱承父职,登上“帝位”,取得议事会或人民大会对他优先继承权的认可,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

因此,《竹书纪年》称之为“帝朱”,《山海经》称之为“帝丹朱”。

这个“帝”字,可谓名副其实。

舜乃尧婿,他属于另一氏族,根本就没有这种优先权。

再看考古材料。

山西襄汾的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遗址,其年代约为公元奠2400或2500-一前1 900年,相当于古史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

从陶寺700座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格来看,氏族部落内部等级差别十分鲜明。

大型墓和中型墓占据墓地中央,大型墓出土只有后世商周王室才能拥有的鼍鼓、特磬之类重器,这说明墓主人起码是执掌祭祀和军事大权的部落显贵。

墓地北部墓位最为密集.但小墓量多,穷墓最多;穷到以帘箔卷尸,大多数没有任何随葬品。

整个墓地宛若一座由若干等级台阶构成的金字塔。

值得注意的是。

5座随葬鼍鼓、特磬异型陶器的甲种大墓呈前后四排集中在一片,从墓位排列以及各墓随葬陶器的细微变化上,可以认为墓主是埋在同一氏族乃至同一家族内的几代人。

执掌政教大权的部落显贵,为什么连续出现在同一氏族乃至同一家族之内呢?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他们实行世袭制。

陶寺类型如果可以代表尧部落文化,那么,他就直截了当地否定了传说中的所谓尧舜“禅让”。

“舜避尧之子丹朱于南河之南”,恰恰表明他承认帝朱在位的既成事实,同时也说明朱继父职的合法性。

《尧典》不载帝朱继统,若不是后世史官疏漏,那就是他们企图托古改制。

《孟子》将舜避尧之子”放到莫须有的“尧崩,三年之丧毕”之后叙述,是便于自己信口开河,雄辩滔滔,宣传“天命”和“仁政”。

《五帝本纪》又说成“舜让辟丹朱”,则是昧于远古时代的氏族选举制度。

《荀子?正论》云:“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似乎只有荀子较为清醒。

那么朱继尧位之后行事如何?他很不争气,堪称中国古史上第一名“不肖”子。

《尚书·皋陶谟》云:丹朱傲,惟漫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昼夜頟頟,罔水行舟,朋淫于家。

这样一个傲慢、日夜玩乐、恶作剧、乃至破坏好不容易才巩固起来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和氏族外婚规定的最高军事首长帝朱,就渐渐失去了民心。

相反,舜却尽显其个人魅力,《尧典》称他:慎徽五典,五典克从。

纳于百揆,百揆时叙。

宾于四门,四门穆穆。

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

任何事情他都能做得很好,简直如有神助。

可惜当时朱已经继承熏了帝位。

舜决定离开帝朱和联盟议事会。

这一行动意味着他退出尧部落联盟。

《孟子?万章上》载:舜避尧之子丹朱于南河之南。

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日天也。

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此之谓也。

在帝朱治下,诸侯百姓竞出现“一边倒”现象。

民族学资料显示,人民大会通过决定总是用举手、欢呼或唱歌的方式来表达。

现在,诸侯百姓“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说明帝朱事实上已经被他的人民抛弃了。

美洲印第安人部落联盟规定,议事会对部落酋长和军事首领,“有撤换他们的权利,甚至可以违反他们氏族的愿望而撤换他们”此后,帝朱职务被撤销,当是由联盟议事会根据人民的意愿做出的。

棋高一着,把退出联盟变成了一次民意测验,舜就这样把帝朱拉下马。

所以孟子认为,朱失位是由于失民心,舜得位是由于得民心;天人互相感应,得民心也就得了天命,得了帝位。

其实,“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舜取帝位并不排除他本人的“人谋”。

但是,孟子断然否认腾诸众口的舜“居尧之官,逼尧之子”、形同“篡”位的传说,显然是他强调了一面而简单地抛弃了另一面。

就像他对待记载武王伐纣的《书·武成》,仅“取二三策而已矣”(《尽心下》),别的都可以不管。

舜“之中国践天子位”之前,又进一步采取行动。

古本《竹书纪年》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使与父相见也。

考《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平阳”,应劭曰:“尧都也,在“平河之阳。

”地在今山西临汾西南,正是前面说的陶寺文化分布地。

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一致。

又《韩非子·说疑》云:“舜偪尧。

” 二书亦可互证。

由此可见,传说舜“居尧之宫,逼尧之子”,必有事实为依据。

对舜这种隔离措施,朱当然不服气,其最终命运便是尧死之后的流放。

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必须指出,舜囚尧、逼朱这样重要的古史传说竟为《尧典》所不取。

墨子鼓吹“尚贤”,所以也把一波三折的尧舜故事简化为直接交班:“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

尧得之服泽(毕沅曰,疑蒲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0 99(《墨子·尚贤中》)这样一来,尧就被塑造为大公无私的圣君,舜就成了温良恭俭让的明王,并被司马迁写进中国古史第一篇。

这无疑是片面的,也是不真实的。

帝朱既然被废,尧只能接受人民的选择。

但是,舜要正式就职,除了靠民众拥戴,还必须取得联盟议事会的认可,因为它拥有否决权。

前面说过,议事会中太子党占多数,这就要借助帝尧的权威了。

《韩非子·外储说》云:“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

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

于是天下敢言无传天下于舜。

” 《庄子·在宥》亦云:“ 尧于是乎放灌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都。

” 可见,在舆论和舜的压力下,帝尧在议事会中转而支持舜,甚至滥用权力,压制反舜派,杀害、放逐有关的部落酋长。

从民族学材料看,“在有些部落中间,有一个最高的首领,但他的权力并不大。

他是酋长之一。

当需要紧急行动时,他应当在议事会召集么议做出最后决定之前采取临时的措施。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具有执行权利的官员的微弱萌芽;这种官员,在多数场合,都是由最高军事酋长发展来的。

”帝尧就相当于这类“最高军事首领”。

他可以任意迫害其他部落酋长,这与当时该联盟通过武力征服而不断扩大最高军事首长的权力有关相传“尧伐驩兜”(《苟子·议兵》),尧攻丛技,胥敖,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庄子·人间世》),都可以为证。

又,“联盟没有一长制,即没有主掌执行权的首领。

但联盟有两个具有平等职能和平等权力的最高军事首长。

”可是,不论在《尧典》还是《五帝本纪》中我们都看不出尧联盟有两个最高执政官的痕迹。

相反,传说“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孟子·万章上》),这表明尧联盟已经从“两头制”发展而为一长制。

部落联盟议事会的性质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根本变化。

尧传子又改传婿的古史传说,深刻地反映出父权制确立以来,它在职位继承问题上跟氏族制度的矛盾、冲突和妥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