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与小学教育的关系探析

合集下载

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

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

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就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的行为。

教师法第37条也规定,对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职员,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教育主管部门也三令五申,严禁教师直接或变相体罚学生。

而体罚学生对学生造成伤害的后果教师们也心知肚明:对学生造成伤害较轻者通报批评,对学生造成伤害较重者受到刑罚处罚。

但这些法规及处罚并没能阻止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发生。

据我和我任教乡场6所学校老师私下交流,这些学校的部分教师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体罚学生的现象;在每年两次的电大考试时,和伊犁其他县市的教师同仁住在一起,偶尔交流时,这些县市的老师们也都表示:所在学笑学的部分教师也存着不同程度的体罚学生的现象。

造成体罚学生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既与学校的运作有关,与学生有关,还与教师心理健康、法制意识、传统观念和当前教育的"指挥棒"等有关。

如何攻克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这一"顽疾"呢?下面是笔者对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两大方面的看法,以供商榷。

一、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一)侥幸心理暗中作祟个别教师以身试法1、违纪违法--手段高。

不少教师明明知道体罚学生违纪违法,却自认手段高明、隐秘,无人知晓,背地里进行体罚,就是查起来,还可来个死无对证,死不认帐。

2、自持有"理"--心不虚。

认为自己的心是好的,只不过是好心办了坏事,问题不大,何况自己还相对于学生是强势群体,自然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3、家长授意--壮了胆。

"严是爱,松是害"的观念还很流行,不少家长都要求教师管严些,教师认为体罚学生似乎是"分内之事"。

4、"敲敲打打"--无所谓。

不少教师认为敲一敲,打一打,给他个警告,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况且别人就没事,自己也不会那么倒霉。

关于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探析

关于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探析

关于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探析【摘要】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带来了很多争议。

本文从背景、原因、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在正文部分分析了惩戒的种类、应对策略、改善措施以及对学生成长和教师家长关系的影响。

在结论部分对惩戒现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并强调需要注意的道德风险。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的思考,促进相关政策与实践的改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教育、惩戒现象、背景、原因、影响、种类、应对策略、改善措施、成长、发展、教师、家长、关系、必要性评估、可持续发展、道德风险。

1. 引言1.1 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的背景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的背景十分复杂和多元化。

在传统观念下,惩罚被视为对不良行为的一种有效手段,学生在校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和家长往往会选择使用惩戒方式来纠正。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教育理念的进步,人们对于惩戒现象开始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从历史角度看,小学教育中的惩戒现象其实源远流长。

在古代教育中,体罚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严格和封闭。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发展,逐渐意识到单一的惩戒方式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心理和行为上的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小学教育中的惩戒现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

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始强调“以德育为先”,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希望通过正向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小学教育中的惩戒现象背景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和转型,为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2 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产生的原因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教师难以有效引导学生,只能通过惩戒手段来维持课堂秩序;其次是学生行为不端,缺乏自律意识和规范意识,常常违反纪律规定,需要教师进行惩戒才能纠正行为;另外是教育资源紧张,教师工作压力大,导致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容易选择简单粗暴的惩戒方式;还有一点是家庭教育不善,学生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学生行为不端,需要学校进行惩戒来影响学生;最后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对惩戒的态度不一,部分人认为惩戒是有效手段,导致学校也采用惩戒来应对问题。

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问题研究

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问题研究

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问题研究【摘要】惩罚教育,是传统小学教育中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惩罚教育已经不适应当前教学实践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实施恰当的惩罚管理,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惩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小学教育中恰当运用惩罚教育的相关策略,以期可以对我国小学惩罚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教育;合理惩罚;研究一、引言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中,依靠戒尺、棍棒所展开的惩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方法。

而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权利的提倡,使得传统的惩罚教育已经不再适合当前教育发展的主流,惩罚教育逐渐被人们当做是不合理的教学方式而摒弃。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对学生造不成伤害的基础上,将惩罚教育合理有效的融入到新课程教学中,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小学教育惩罚教育现状分析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对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来看,其大体存在着零惩罚和过度惩罚两种现象。

所谓的零惩罚,即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许多小学教师在逐渐改变其教学方式的同时,也不再采用惩罚教学方式。

这一方面是教学理念转变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家长对孩子十分娇惯,从而对学校的惩罚教育缺乏较为合理清晰的认识,因此当教师稍微有惩罚行为时,家长则会指责教师是变相体罚,因此导致很多小学教师往往是谈之色变;但与此同时,在一些乡村学校或者教育资源较差的地区,很多小学教师在管理学生时,经常会采取惩罚教育的方式,甚至在很多时候教师的惩罚教育会转变为体罚教育,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

例如在前几年报道的,某小学五年级班主任为惩罚早自习迟到的学生,让其去教室门口做300个蹲起。

这位学生在照老师的要求做之后,便觉得身体不舒服,但老师没有理会学生的这种异常,继续要求学生照做。

直到学生回家发现身体异样,到医院检查发现肾衰竭症状。

关于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探析

关于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探析

关于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探析【摘要】小学教育中存在着惩戒现象,这一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性。

惩戒主要包括体罚和精神上的惩罚,常见于小学教育中。

惩戒对学生的影响包括心理问题和学习动力下降等。

导致惩戒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和教学压力等。

为改善这一现象,建议加强教师培训和建立相关政策。

对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的思考认为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未来研究可关注于教师的惩戒态度和学生的心理状况。

通过对惩戒现象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教育、惩戒现象、定义、形式、影响、原因、建议、思考、研究方向1. 引言1.1 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的存在性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的存在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普遍存在,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施加体罚、精神惩戒、批评等形式的处罚。

这些惩戒行为可能是因为学生的不听话、不遵守规定、不完成作业等行为,也可能是因为教师的情绪失控或者对学生行为的不满而导致。

惩罚行为的存在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教育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自卑感以及学习动力的下降。

对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的存在性进行深入探讨,有利于提高教师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的深入研究,旨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促进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们认真对待这一问题,积极寻求改进措施,确保学生的权益得到保障,为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1.2 研究的重要性在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研究这一现象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深入了解学校教育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了解惩戒的定义和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其对学生的影响,从而引发对教育方式的思考和改进。

研究小学教育中常见的惩戒现象可以揭示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有助于引起社会对教育改革的关注。

分析导致惩戒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问题的根源,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提出改善惩戒现象的建议可以为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促进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研究

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研究

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研究作者:张红博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34期摘要:本文以教育惩罚为中心,围绕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展开研究。

从教育惩罚开展困难、存在体罚现象、惩罚目的不准确三个方面对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教师和学校两方面出发对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进行优化的具体策略进行了详细、全面的介绍,即更新思想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惩罚观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校纪校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育惩罚;问题;优化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54-02一、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教育惩罚难以顺利开展在小学教育中,虽然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当行为实施教育惩罚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由于害怕对惩罚掌握不到位而给学校和自身带来麻烦,因此在教育惩罚的实施上有所顾虑。

同时,在高度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权利,使得教师对教育惩罚的认识带有一种批判、消极的看法,认为任何形式的惩罚都是错误的,都是违背素质教育要求的。

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旦教师对学生出现惩罚性行为,无论正当合理与否,学生以及家长就会马上通过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这不但导致教育惩罚逐渐成为学校、教师的敏感词语,也使学校在面对家长和学生时不敢维护教师的权益,进而使得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实施,教师不断回避教育惩罚问题,一味对学生进行表扬、引导,学生在犯错儿后,教师不敢批评、不敢纠正。

(二)教育惩罚应用不合理1.教育惩罚存在体罚现象。

随着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学生受到体罚的现象逐渐减少,但在少数小学教育中体罚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对学生的身心都构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害。

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惩罚和管理的重要方式而存在,留校、罚站、罚劳动等方式是教师所常用的惩罚方式。

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问题研究

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问题研究

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问题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其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教育惩罚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常见手段,其使用方式和度量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质量。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教育惩罚,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分析了当前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的普遍现象及其存在的问题,包括惩罚方式的不当、惩罚标准的模糊、惩罚效果的有限等。

接着,从教育理论、心理学角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教育惩罚问题产生的根源,旨在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教育惩罚对学生个体发展、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公平等方面的影响,指出过度或不合理的惩罚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引发教育伦理和教育公平的问题。

因此,本文提出了优化教育惩罚策略的建议,包括明确惩罚标准、丰富惩罚方式、强化教师培训等,以期为提高小学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总结了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对教育惩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教育惩罚问题在小学教育中一直备受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关于教育惩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惩罚的定义、目的、实施方式、效果评估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

在教育惩罚的定义方面,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一些学者认为,教育惩罚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纠正和制止,以达到维护学校纪律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教育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旨在通过惩罚来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行为,并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责任感。

在教育惩罚的目的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教育惩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学校纪律,促进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浅谈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

浅谈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教育 ; 教 育 惩罚 ; 适度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2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2 — 7 6 6 1 ( 2 0 1 5 ) 3 1 - 0 2 7 7 - 0 1
纵观我 国的教育史 , 不难发 现 , 教 育惩罚是 时刻 伴随 的 , 它 对我 国的各个教育阶段惩罚教育都是影响深远的 。然而 ,近年 来, 随着 素质教育 的广泛提倡 以及新课改 的不断深入 , 平等 民主 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 赏识教育开始普及 , 偶尔 出现 的 恶性体罚学生的事件也会引起社会的公愤 , 由此 , 教育惩罚 问题 又引起 了广大教育工作者 以及家长的高度关注。 当前 , 正确认识 教育惩罚问题 , 并 采 取 科 学 有 效 的措 施 进 行 改 进 , 才 能 进 一 步促 进 我 国小 学 教 育 事 业 的发 展 。 教 育惩 罚 在 小 学教 育 中 的积 极 作 用 分 析 l 小 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离不开适 当的惩罚 首先, 要想培养小学生 良好 的责任感 , 需要依赖于适度 的教育 惩罚 。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 思想意识尚不成熟 , 做事往往由着性 子来, 不顾及后果。这时, 我们 的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惩罚 ,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做事有对错 , 须考虑后果 , 并及时改进 错误, 弥补过错 , 从而建立 自己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 , 并且要让学生 勇于承担责任, 做—个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人。 其次 , 要想培养小 学生优 良的个性 品质 , 离不开一定 的教育 惩罚 。毋庸置疑 , 每个 人的人生都要 经历许 多挫折与困难 , 如果 在小学 阶段就锻炼 出坚强 的个性 品质 ,那么在今后 的人生道路 中越挫越勇 , 获取更多的 自信 、 勇气和力量 。 最后 , 适度的教育惩罚对学生的社会 化成 长十分有利 。 事实 上, 学校就像是一个集体 , 一个小社会 。 众所周知 , 社会上的规章 制度较 多 , 所以学生如果能够提前在学校适应 这个 小社会 , 以后 就能更好地走 向大社会 。 因此 , 对小学生进行遵规守纪教育显得 十分必要 , 当学生违反相关 规定时 , 我们可 以给予学生适 当的惩 罚, 让学 生懂得遵 守纪律并约束 自己的行为 、 举止 , 这对学 生未 来 的社会化成长 帮助很大 。 2 . 进行适度 的惩罚教育可 以为学校秩序保驾护航 众所周知 , 学校 以教书育人为最终 目的, 要想真正实现这一 目 的, 就 必须首 先拥 有 良好 的校风 和 纪律 。 正是 由于这样 , 学校 就应 当 制 定一 些校 规 或者 班j 』 I l , 以此来 保 证我们 正 常 的教学 活 动 。大家 都 知道 , 现在的小学生大都十分好动 , 思维 比较活跃 , 往往没有较强 的 集体主义观念 , 爱以 自我为中心 , 这就不可避免地违反 了学校的规 章和纪律 , 挑战了学校的权威。此时 , 我们如果过于放纵 , 不加以适 当的约束 , 就容易助长学生的嚣张气焰 , 破坏学校的教学氛围。 而进 行约束的最直接方法就是进行适度的惩罚教育 , 促使学生意识到 自 身的错误所在 , 防止 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有了惩罚才能够为学校 保驾护航 , 使学校的秩序更加井然有序 。 二、 当前 我 国 小 学教 育 中惩 罚教 育 实施 过 程 中存 在 的 问题 1 . 教师对使用惩罚的权利没有 相应 的授权 现 阶段 , 我 国的《 教 育法》 中还没有特别 明确地 阐述或规定 教师具有惩罚学生 的权利 , 但 同时也没有否定对学 生的惩罚 , 始 终持 回避 的态度 , 然而在我 国的《 义务教育法 》 和《 教师法 》 等法

体罚与小学教育的关系探析

体罚与小学教育的关系探析
集体体 罚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与变相体罚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第一,教师是成年人,体力上占绝对优势,学生一般都还 是未成年人,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教师哪怕是随 手的一巴掌或者一拳,对学生来说那都是难以承受的巨大 的打击。第二,教师作为教育者通常拥有绝对的权威,他 对学生的惩罚常常带着公正、正义的意味,面对教师的暴 力体罚,学生一般不会以同样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只能 恐惧、绝望,默默地承受,消极地承受暴力与积极抵抗暴 力相比,显然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暴力 体罚比社会上的打架斗殴更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第三, 教师在知识上和教育体制上的权威地位使得他们在向学生 施暴的时候常常具有很大的心理优势,在学生心中也很认 可教师的地位优势和心理优势。他们受到暴力体罚以后, 几乎没有办法得以释放,更不可能有平等的手段得到处 理,而是全部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压力。这精神压力一般具 有两种走向,一种是演变为由内而外的复仇冲动(包括对
反对对少儿进行体罚的理由
侵犯了儿童的人权和尊严。 造成儿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可以导致长大后的行为 问题。 和家庭暴力之间没有严格的区限。反过来,暴力虐待儿 童者多用体罚来辩解。 靠体罚达到的效果是短期的。 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如儿童怕被打手心而学习,反而 会损害其求知欲。 据科学研究表明,在体罚中成长的孩子长大之后智商普 遍偏低,且易产生精神问题。 违反我国现行法律制度。
正常作业,强制性罚抄过量作业。(具体作业数量一般可定义如下: 罚抄词语、定律等超过五遍;诗歌、规则等超过两遍,课文超过一
遍。)2、罚钱:不论数目多少,不论形式如何。3、罚做值日 或罚其打扫卫生并连续几天。4、逐出教室而不及时处理。 5、辱骂学生,讽刺挖苦学生。6、敲教鞭,甩东西。7、 未经领导同意,随意停课或停止学生参加一切活动。

对中小学体罚现象的探析

对中小学体罚现象的探析

对中小学体罚现象的探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体罚——这一自古沿袭下来的教育手段,也逐渐被社会所摒弃。

但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体罚或变相体罚近年来仍时有发生,其手段更加隐蔽,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

本文试图从体罚产生的原因、体罚产生的后果以及应对体罚的策略三方面对体罚这一现象做一简要探析。

一、体罚产生的原因中小学受到的体罚,主要来自家长和教师两个方面。

1.家长方面存在的问题(1)从主观上看,功利主义观念的影响。

有些家长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龙成凤”,主要表现在教育上迷信分数,一切围绕分数转,当学生成绩达不到理想要求时,有的家长便通过高压政策等各种形式的体罚迫使其好好学习,轻则辱骂、警告、恐吓,重则棍棒相加。

(2)客观上看,未来社会升学和就业形式的严峻。

尽管近年来高考持续大规模扩招,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有些专业近年来供大于求的状况时有发生。

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到名牌院校上学,“一切向分数看齐”思想的影响,学生被体罚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3)从根本上说,是一些家长的错误观念带来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有些家长误认为只有严格管教,动棒动武,才能使孩子有更好的发展。

孩子有了错误,他们不是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进行思想教育,而是非打即骂。

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1)体罚是对成绩低下者或作业未完成者的惩治措施。

(2)体罚学生是有些教师的情绪性行为。

中、小学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因此部分教师对教育失去了热情,及责任心,甚至产生厌教,怨气等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其主要体现在行为上,他们经常带着情绪上课,不能容忍犯错误的学生,从而用体罚学生来发泄自己的怨气。

(3)体罚是教师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秩序,管理班集体的一种手段。

有些教师认为,在学生面前想要有威信,就必须要有威严,并以此作为师生交往的基础。

他们认为对学生的软言相劝无异于“姑息养奸”,不能放纵学生,只能用高压手段才能维持应有的教学秩序。

教育惩罚下的小学教育论文

教育惩罚下的小学教育论文

教育惩罚下的小学教育论文教育惩罚下的小学教育论文一、教育惩罚概述(一)教育惩罚的含义教育惩罚是一种教育方法,是指对学生的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使之改正,并使之逐渐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约束力。

教育惩罚的本质是一种“合理惩罚”,即教育者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之上,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犯错误的动机、危害程度等,按照相关的制度与规定,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操守,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处罚原则和严谨的处罚程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做出强制性的矫正。

(二)教育惩罚的对象教师落实教育惩罚的对象是惩罚行为所指向的客体。

因此,教育惩罚的对象不是学生本身,而是学生的违规行为。

二、教育惩罚对小学生的意义(一)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站在教育意义的角度上看,实施教育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或过失承担应有的责任。

惩罚的过程应当充满尊重,应当以明晰道理为理念,不仅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性质以及错误造成的危害,给学生指出改正错误的方向,还要对学生积极承担责任、改正错误的心态给予肯定和鼓励。

如一些教师在对缺乏责任心的小学生实施奇教育时,在将其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进行阐述之后,采取让其保管班级钥匙并要求其提前到校为同学们开门的惩罚措施,获得了很好的教育成效。

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科学、合理的教育惩罚是帮助小学生增强其责任心的重要手段。

(二)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班级管理与学校教育一样,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具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以对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直接目标活动,促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集体主义是我们国家学校教育的核心。

学生是否具备集体主义观念及精神,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

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必须要注重教育学生培养其集体意识,促使学生养成集体认同态度。

在班级管理教育惩罚的过程中,需要以集体纪律作为保障,当个别学生发生违纪行为时,不仅会给学生自己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对集体目标的实现产生不良影响。

小学教育中关于教育惩罚研究

小学教育中关于教育惩罚研究

小学教育中关于教育惩罚研究作者:郭杨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32期摘 ;要:本文针对小学教育中关于教育惩罚进行研究,发现当前社会与家长观念中的教育惩罚与实际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育惩罚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种误区直接导致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紧张,本文从小学教育中的惩罚问题入手,深刻把握小学中教育惩罚问题的现状,分析教育惩罚问题的实质,从而营造更为良好而健康的教育环境,促进下一代更为健康的发展,培养更全面和更健康的人性。

关键词: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正确观念;科学机制教育惩罚的价值,主要反映在惩罚的目的、过程与效果之中。

教育惩罚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使受教育者意识到所犯错误,矫正其不良行。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教育过程当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惩罚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掌握科学的教育惩罚艺术,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形成正确的教育惩罚观念师生人格上平等,要求教师尊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犯错误。

在实施惩罚应以尊重学生为首要前提,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见,还要善用情感陶冶情操,调动其奋发进取的积极性。

当学生悲观失望时,要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克服悲观心理,用情感的钥匙打开学生他们的心扉。

当他们犯了错误,诚恳的劝诫,积极引导,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与期待,增强纠正错误的决心与勇气。

要利用惩罚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把惩罚作为促进学生健康、积极、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惩罚机制首先,制定教育惩罚的规则要多采纳社会、家长、学校、学生等多方面的意见,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的言行举止做出合理的要求。

其次,建立教育惩罚的监督机制。

教育惩罚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各种权利更容易受到侵害,这就需要有一个好的教育惩罚监督机制,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制约,保证教师能够在尊重的前提下,公平、公正地行使他们的教育惩罚权。

浅谈小学教育对校园暴力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小学教育对校园暴力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小学教育对校园暴力的影响及对策校园暴力是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是指学校内发生的暴力行为,包括体罚、欺凌、斗殴等,给学生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小学教育对校园暴力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小学是学生进入教育体系的起点,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从小学教育对校园暴力的影响以及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小学教育对校园暴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阶段是孩子个性形成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

校园暴力多是源于学生道德品质的缺失,如对他人的尊重、合作精神、责任心等。

小学应该通过启发思考、感悟生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校园暴力多发生在同学之间,主要是由于同学间的矛盾和冲突导致的。

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相处、沟通和解决矛盾,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3. 提供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校园暴力的发生往往与学校的学习环境有关,例如过重的课业压力、竞争激烈等。

小学应该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自主学习、探索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针对小学教育如何应对校园暴力问题,有以下几个对策:1. 提供全方位的心理辅导: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服务。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情商与智商,增强抵御暴力的能力。

2. 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班级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校园暴力的发生。

小学应该重视班级管理,及时化解同学间的矛盾和冲突,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能够和睦相处。

3. 加强师生交流和沟通: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对于校园暴力的防范和化解有着重要的责任。

对学生体罚现象的归因分析

对学生体罚现象的归因分析

对学生体罚现象的归因分析李树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22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它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第42条又规定,对体罚学生情节严重的,应视其情况给予处罚。

法律颁布了,教师体罚学生的情况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回答是否定的。

像拧掉学生耳垂,一巴掌打聋学生等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例还常见于报端。

有些教师对学生轻则训斥、谩骂,重则罚站、罚跪、打耳光、打屁股、打手掌,名目繁多,无奇不有。

仅罚站,就有面壁站、四角站、定时站、站太阳、站风雨,更有甚者罚学生裸体站。

有些教师体罚学生不以为错,反而振振有辞,说什么“鞭子本姓竹,不打书不读”,“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

有的教师打了学生,还不准学生声张,更有一些老师竟以对学生体罚的狠而出名,使学生畏师如虎。

据一项中小学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竟有54%的学生受过体罚和变相体罚,且小学生体罚现象尤为严重。

对此,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深思。

对于“体罚”,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下了很多定义。

《教育学辞典》解释说:“体罚是不民主、不科学的有害的惩戒儿童的方法”。

《教育大辞典》注释:“体罚是以损伤人体,侮辱人格为手段的处罚方法”。

也有人将体罚定义为:“由某一权威代理人使用某种手段,使某人身体受到疼痛”。

……这些关于体罚的定义,都存有一些缺憾。

很明显,体罚者不是为体罚而体罚。

在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也不单纯是为了损伤学生的人体、人格,更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身体痛苦。

体罚者使用体罚,往往是为了改变一定的他所以为错误的行为和事实。

因此我们认为:所谓体罚,是一种试图以使某人身体疼痛从而影响其心理,改变其行为的惩戒方法。

在教育界,体罚是一种争议颇多的管教措施。

一种观点认为,体罚是减少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体罚可能是唯一可以产生积极行为的一种方法。

他们往往举出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教育生涯中曾利用体罚获得成功的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对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的几点探讨

对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的几点探讨

德育建设新教师教学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中,惩罚一直是教师纠正学生错误行为进行警示和管教的一种手段。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已经逐渐被摒弃。

笔者认为惩罚是为了制止学生的不正当行为发生而给予的刺激,使其可以减弱甚至制止不正当行为的发生频率,最终杜绝不正当行为的发生,但是实施惩罚教育的前提是应将惩罚力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即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又可以制止不正当行为的再次发生,给予一定的惩戒,达到纠正错误行为,转变思想及心灵的目的。

一、小学教育中惩罚教育的现状1.对惩罚教育认知上存在偏差对于惩罚教育人们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根据调查显示有近半数的家长认为惩罚就是体罚,甚至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一些教师也将惩罚与体罚混为一谈。

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教育观念落后的所导致的。

主要表现为一下两方面:第一,将惩罚与体罚或变相体罚混为一谈。

第二,将奖励与惩罚视作对立面来看待。

就教育的本质而言,惩罚与奖励都是教育的手段,其根本目的都在于纠正学生的错误,教育学生鼓励学生,知识实施的形式有所不同。

就这一问题而言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和家长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一部分教师认为“严师出高徒”对学生言辞严厉,总是一副不苟言笑的面容,动辄搬出师道尊严惩戒学生,导致学生将学学习看做是一种负担,另一部分教师,不敢对学生进行惩戒,只是一味的进行赞赏夸奖教育,有些时候学生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或只是一点点小事教师都要大肆赞扬。

这两者都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或抵触情绪,以至于教师的尊严地位下降,很难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威信,因此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凡是从多方面考虑做到面面俱到,将奖与罚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教育学生。

2.夸大赏识教育的作用当前我国的教育系统正在积极的推行素质教育。

伴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整个教育界将赏识教育看做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素质教育贯彻实施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毋庸置疑赏识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同时在社会大趋势的引导下当学生遇到问题出现错误时,多进行鼓励与赞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国关于体罚的相关规定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 一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 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 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义务教育法》 第二十九条 教师在教育教学 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 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 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 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 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第十六条班主任 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 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日本:开始支持不禁体罚
日本二战后一直禁止学校对学生施行体罚,要求学校推行“宽松教 育”。禁令让教师觉得“绑手绑脚”。鉴于日本校内学生暴力事件 逐年递增的情势(如2004年校内暴力事件就多达1890件),2007 年年初,日本政府教育改革会议向时任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了一份容 许学校施行体罚的建议报告,安倍对建议内容大表支持。日本对体 罚的规定比较严格,如将课堂上喧哗的学生逐出教室就算“体罚”。
体罚和变相体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伤害,在 生理方面,可能使学生致伤致残,甚至导致死亡;在心理 方面,使儿童变得恐俱,缺乏安全感,并摧残学生的心灵, 扭曲学生的人格,损害学生的尊严,窒息学生的思想。加 拿大学者就体罚对孩子将来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做了全球 最大规模的调查。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 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 和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在偶尔被打的受访者当中,有 21%患上焦虑症、70%患上抑郁症、13%酗酒、17%嗜毒。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全国贫困儿童中心的心理学家伊丽莎 白· 盖尔绍夫经长期研究发现,体罚可能产生10种不良行 为,如易进攻、反社会和成年后对子女及配偶滥用暴力等。
体罚的来源
家庭内部(如来自父母) 教育机构(初、中等教育的教师) 在世界各国都历史悠久。中国有“不打不成器”、 “棒下出孝子”的说法,西方谚语亦有“spare the rod, spoil the child‎ (省了棍子,惯了孩子)。 常见形式 ” 为用手脚殴打,用器物打、罚站、顶砖、罚跪、饿饭、 罚劳动或身体运动、掌掴或令儿童自掴。广东的现代 家庭较常用鸡毛帚子(藤条)鞭打方式教导孩子,故 有“藤条炆猪肉”(粤语)比喻此类体罚。 造成明显 身心伤害的体罚,不论来自父母或教育人员,均会被 视为虐待儿童的犯罪。但世界各国对后果不大的体罚 看法则有不同。有些欧洲国家禁止一切形式的体罚, 其他国家则允许父母进行轻微体罚(例如用手心抽打 屁股)。
美国:近一半州体罚学生是合法的 打学生屁股的通常是副校 长 (2009-10-20 ) 美国俄亥 俄州废除公立学校体罚制度的议案 通过了所有立法程序,秋季生效。 美国实行体罚制度的州,又少了一 个。很多人(包括美国人)都以为 美国学校体罚早已不存在了,事实 并非如此。美国约2/5的州,体罚 学生是合法的。一个专门研究世界 各地学生体罚的网站(corpun) 对美国学校的体罚有详细介绍。

英国:禁体罚后又开禁
英国在2001年前,法律是禁止在学校体罚学生的。但2001年11 月经一些教师和家长提出的请求,要求恢复体罚。他们认为:禁止 体罚使学校纪律下降,而且体罚是符合《圣经》要求的。于是,从 2006年4月开始,英国颁布了《2006年教育与督学法》,使英国教 师有了惩戒不规矩学生的法定权力。新法颁布后,一些地方教育部 门规定了具体要求。例如,鞭子或皮带必须是经过认可的标准,必 须备有惩罚记录,年龄在8岁以下儿童禁止体罚,打手心时每双手 不得超3下,鞭打男生臀部不得超6下等。
体罚与小学教育的关系探析
曾凡敏 张贵兰
什么是体罚
体罚是指通过对人身体的责罚, 特别是造成疼痛,来进行惩罚或 教育的行为。corporal punishment 成年人(如父母或教师)对小孩 身体使用的惩罚,其严厉性从打 手心到打屁股不等。 体罚是指通过对少年儿童或成人 的身体进行的惩罚而企图达到教 育训练目的的手段,如罚站、罚 跪、鞭打等。
教师体罚行为的类型
1.情绪冲动型
一个学生不认真听课,在课堂上吃东西,教师批评他,他竟 然顶嘴,教师顿时怒火中烧,本能地一巴掌打过去……事后,教 师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自我谴责:“我怎么这么冲动啊!” 这类教师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体罚学生,他们主观上没 有目的,纯粹情绪冲动的自然结果。因为这种体罚不是教师有意 的,是受自己过激的情绪控制而为之,所以教师很容易失手对学 生造成较大的伤害。此类行为多发生在年轻教师身上,他们血气 方刚,容易冲动,有些常常陷于感情用事的泥潭中,因为打了学 生而后悔,过后又难以克制自己,反复发生过激行为。
外的其他形式来体罚学生。变相体罚同样会侮辱学生人 格,伤害学生心灵。其形式归纳有以下几种:1、罚抄:非
正常作业,强制性罚抄过量作业。(具体作业数量一般可定义如下: 罚抄词语、定律等超过五遍;诗歌、规则等超过两遍,课文超过一 遍。)2、罚钱:不论数目多少,不论形式如何。3、罚做值日
或罚其打扫卫生并连续几天。4、逐出教室而不及时处理。 5、辱骂学生,讽刺挖苦学生。6、敲教鞭,甩东西。7、 未经领导同意,随意停课或停止学生参加一切活动。
韩国:对女生只能打大腿
在韩国,2002年6月26日教育人力资源部公布《学校生活规定预示 案》,规定教师可以对违纪学生作出体罚。但它同时规定了实施体 罚的详细程序,对体罚手段和过程,韩国还有详细的规定,比如, 在体罚中,男生只能打臀部,女生只能打大腿部。实施体罚时,程 度以不在学生身体上留下伤痕为准。
联合国:1989年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 “任何儿童不受酷刑或其它形式的残忍、不人道或有辱 人格的待遇或处罚”。世界各国对刑罚体罚看法不同, 主要争议在其是否人道和有效方面。 中国台湾:2005年的《学校订定教师辅导与管教学生 办法注意事项》规定“教师辅导与管教学生,不得有体 罚学生之行为,且不应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公立高 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成绩考核办法》规定:教师体罚或 以言语羞辱学生者记过。据台湾人本教育基金会的数字: 1999年:83.4%中小学生在学校被体罚;2005年:65.1% 中小学生在学校被体罚;1999年及2001年,来自父母的 体罚占体罚总数的29%和37.8%。2005年,台北市教师会 调查结果:83%教师认为体罚并不严重。77%教师及65%家 长不支持市政府的零体罚政策。
反对对少儿进行体罚的理由
侵犯了儿童的人权和尊严。 造成儿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可以导致长大后的行为 问题。 和家庭暴力之间没有严格的区限。反过来,暴力虐待儿 童者多用体罚来辩解。 靠体罚达到的效果是短期的。 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如儿童怕被打手心而学习,反而 会损害其求知欲。 据科学研究表明,在体罚中成长的孩子长大之后智商普 遍偏低,且易产生精神问题。 违反我国现行法律制度。
对待体罚的三类态度
第一类 完全禁止体罚:奥地利、芬兰、德国、挪威、瑞典、 丹麦、冰岛、乌克兰和罗马尼亚。 第二类 虽禁止体罚学生,但要求恢复体罚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如日本、英国。 第三类 允许体罚: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美国。
如何看待体罚行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 师大计,师德为本。而在经济高速发展、人口素质快 速提高的今天,教师体罚学生,却是屡见不鲜,体罚 和变相体罚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一般认为,体 罚是以使学生肉体感到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如罚 站、罚跪、打手心、扭耳朵、扇耳光、脚踢、器具抽 打等。而变相体罚是使学生心理上受折磨、剥夺学生 的学习权利或增加额外劳动负担的惩罚,如斥责、撵 出教室以及罚劳动、罚抄作业等。
2.打击报复型
这种体罚,是教师所谓的“师道尊严”被学生伤害了,个人的 自尊受到了挫伤,做老师的丢了面子,还有就是在工作上想争先进 被学生拉了后腿了等等,因此对学生采取了暴力行为。教师的主观 目的是很明确的,不是为了“教育学生”,而是出于对学生的厌恶和 憎恨,通过对学生肉体的折磨,以求得自己心理上某些的满足和怒 气的发泄。如果一般的体罚难以满足这些心理需求,他们就会加大 体罚的力度,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身心上都受到伤害,有时甚至学 生越痛苦,他们就越兴奋。这类教师要么师德低下,要么品行恶劣 要么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缺陷与障碍,把自己对学校不满 社会不平以及自身的焦虑、烦躁、压抑发泄在学生身上。很多时候 他们甚至会失去“理智”,做出在不可理喻的事情。虽然像这样的老 师只有少数的几个,但危害却是十分严重的。
体罚与惩罚的区别
体罚必须是惩罚,不为惩罚而实施的,不是体罚,如体 育课时跑步热身、定期段考等。 体罚必须诉诸身体,不诉诸身体的惩罚,不是体罚,如 语言羞辱、罚款等。 体罚必须造成身体或心理的痛苦,不造这两种痛苦的惩 罚,不是体罚,较近於犯错的宣告,如私下罚站两分钟。 但「痛苦」之有无,应考量罚则本身的合理性、受罚者的 身心状况、施罚者的执行态度等,例如明知学生脚伤,却 罚他站两分钟,是体罚。 未造成身体痛苦,但造成心理痛苦,又系藉由控制身体 而行之者,是体罚,如强迫学生「当众」罚站两分钟等。 身体上的「痛苦」不以「痛楚」为限,所有生理感官上 的不舒适均是,如以强迫憋尿、强行搔痒、强迫看色情片、 强吻等处罚,都是体罚。
教师体罚学生的定义
直接的肉体打击是体罚,罚站、罚跑、罚跪、罚面壁、罚体力 劳动、用东西故意砸学生等。罚抄写是变相体罚,威胁、呵 斥、讽刺、挖苦、辱骂、刁难等心理攻击也是变相体罚,
甚至是比直接的身体打击更易伤害学生的体罚,批评也有变相体罚 之谦。人们已将体罚模糊与泛化,一个体罚加上变相体罚,造成了 教师对学生碰不得也讲不得。变相体罚是指用上述体罚方式以
集体体 罚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与变相体罚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第一,教师是成年人,体力上占绝对优势,学生一般都还 是未成年人,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教师哪怕是随 手的一巴掌或者一拳,对学生来说那都是难以承受的巨大 的打击。第二,教师作为教育者通常拥有绝对的权威,他 对学生的惩罚常常带着公正、正义的意味,面对教师的暴 力体罚,学生一般不会以同样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只能 恐惧、绝望,默默地承受,消极地承受暴力与积极抵抗暴 力相比,显然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暴力 体罚比社会上的打架斗殴更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第三, 教师在知识上和教育体制上的权威地位使得他们在向学生 施暴的时候常常具有很大的心理优势,在学生心中也很认 可教师的地位优势和心理优势。他们受到暴力体罚以后, 几乎没有办法得以释放,更不可能有平等的手段得到处 理,而是全部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压力。这精神压力一般具 有两种走向,一种是演变为由内而外的复仇冲动(包括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