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夏津实验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1
课题:第十六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课型:新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法: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不太熟悉,对欧洲航海家的航行更是一知半解,所以教师要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实际去创设情景,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获得心灵体验。
在本课的学法指导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参与合作探究中认识郑和的远洋是世界的壮举,戚继光扫除倭患的英勇斗争精神,感悟郑和和戚继光的伟大人格魅力并发扬之。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郑和下西洋。
2、掌握戚继光抗倭。
3、掌握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4、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郑和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通过材料、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重点。
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
通过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情景假设,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一)欣赏视频,激趣导入:由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打击海盗的活动引出60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英勇壮举,看郑和下西洋的视频:/programs/view/V8zYmlHWb0c/这支队伍经历了哪些暴风骤雨?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完成了这次不可思议的航行?进入本课的学习—中外的交往和冲突。
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2020-12-18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自主学习】(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一、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次数。
2、郑和下西洋的范围;最远到达3、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二、戚继光抗倭1、戚继光抗倭的背景:2、经过:3、戚继光抗倭的意义。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时间;2、为什么说是“攫取”【合作探究】1、郑和远航取得巨大的成功,结合教材94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一下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2、“倭寇”指的是哪些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教材96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
【拓展延伸】戚继光、岳飞、文天祥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试分析一下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当堂检测】1、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A、郑成功收复台湾B、郑和下西洋C、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D、戚继光抗击倭寇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A、台州B、温州C、福州D、泉州3、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A、1553年,1999年B、1554年,2000年C、1355年,1999年D、1533年,1997年4、我国古代许多的英雄人物多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C、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5、下列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明朝时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B、明朝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C、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我国沿海D、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6、看教材 95页的资料和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什么事件?反映出一种什么精神?(2)这件事起了什么作用?(3)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日趋明显,你觉得材料中反映的几百年前的这件事对我们今天有何启发?。
七年级历史下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试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的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P93——98,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
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等,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分析史料,提高解读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反对侵略的爱国情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交往与冲突事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小组合作学习: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讨论中互动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交往与冲突事件。
3. 合作探讨: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针对某一冲突事件,分析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4. 分享与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研究成果,全班同学互动交流,教师点评。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中外历史上的冲突事件,深入了解其原因、过程和影响,下节课分享。
2. 思考题:如何看待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
2. 能力培养: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与展示,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提升。
3. 情感态度: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评估学生对爱国主义、珍视和平、反对侵略等情感态度的培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新人教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课程目标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招架入侵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大体史实,把握明代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活动预备培育学生多方面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提供整合学习资源和相互协作的机遇。
通过试探题培育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和评判历史人物的能力。
进程与方式:一、采纳新闻公布会形式,由学生扮演历史人物郑和、戚继光、外交大臣等,其他同窗和教师扮演记者,通过答记者问和反提问学习新课。
二、学生角色分工,分头预备:搜集资料,历史地图和多媒体资料。
排演小故事、“鸳鸯阵”战术,预习课文,试探要提的问题。
教师提供帮忙。
3、召开记者会,培育自学和应变能力,协作精神得以增强,培育主动学习主动试探的适应。
4、奖励方法激发竞争意识,提高学习踊跃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表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活着界的先进地位,和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觉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忙学生形成正确的人一辈子观和健全的人格。
通过葡萄牙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史实的学习,使学生熟悉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的庞大意义。
重点和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是重点之一,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学习这一内容,关于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
另外,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文化交流,意义深远,阻碍重大,需重点把握。
戚继光抗倭是另一重点,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然会战胜邪恶的道理。
专门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博得后世的尊重,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阻碍。
在我国历史上,每当蒙受外敌入侵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鼓励人民斗志的旗帜。
山东省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新人教版
2、看图 说出。
3、比较得出结论。
4、看图归纳: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 系。
5、独立思考,小组合作。
6、小组合作,代表展示。
7、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8、听歌曲,思考说出:澳门;澳门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
解
答
课
标
自主探究同步探究过程
指导自主探究;
组织展示、评价
展示交流
作出评价
6'
一、郑和下西洋
1、时间:
2、目的:
3、特点:
4地位
5、意义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
2、抗倭战绩
3、原因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片段。了解郑和下西 洋的盛况。
2、展示《郑和下西洋》图,找出出发点、最远点,了解路线。
难点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法
教法
阅读法、讲述、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导学法、激趣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
中
考
对
接
中考关于本课的命题往往以时事热点或者历史情景作为切入点,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 来考查。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课件,大量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阅读、概括讲述等方 法展开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案
B.红海和地中海一带D.地中海和欧洲一带
2.有学者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不同的是
A.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B.进行环球航行
C.进行殖民掠夺 D.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3.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2)思考分析:材料四可以看出郑和有怎样的优势条件?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期间,将中国的七大类22种产品输入亚非各国,换回各国的货物11大类191种,无怪乎史书形容郑和船队所载货物“堆积如山”。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后,许多国家的国王回访中国,苏禄国王率领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在中国病逝,即安葬于中国。
4.在中国古代史上还学过哪支军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这支部队和“戚家军”在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5.从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到明朝中后期倭寇作乱再到澳门被葡萄牙占据,这能说明什么?澳门回归中国又说明了什么?
三、归纳总结
根据你自己的理解,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四、巩固检测
1.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香港凤凰卫视组织了一艘命名为“凤凰号”的帆船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线航行,他们最远可到达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一)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
(二)对外冲突——戚继光抗倭
(三)对外冲突——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我国的时间 ,葡萄牙攫取了在 的居住权,时间 。我国在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回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 阅读材料,分析问题
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人教版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课准要求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2、讲述戚继光抗倭等事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③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欧洲殖民者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的侵略活动。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③通过歌曲《七子之歌》引出澳门问题,结合现实讲述澳门问题的由来及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思路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法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通过材料、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重点。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难点解决方法:试图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屏显课件封面(背景音乐:钢琴曲)首先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航海英雄—郭川。
播放《郭川航海》导入:600多年前,中国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以智慧为舵、意志为桨,扬起和平的风帆,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最新-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人教版)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⑴葡萄牙人何时攫取了澳门的居住权?这里的“攫取”“居住权”是什么意思?
创设情境{历史与现实}
⑴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造船技术不断提高,罗盘针的发明等。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⑵指图说出经过的地方即可。到达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教师: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去重温这段中国航海史上最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轰烈烈、波澜壮阔的对外交往的诗篇。
自主
探究
1.学生速读课文,了解《同步》中探究过程,掌握本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2.督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完成学案中自主探究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督导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用时:4—6分钟)
1.速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
引入
方案一:教师展示郑和画像或关于郑和(三宝)的故事导入新课。
方案二:香港凤凰卫视曾经组织凤凰号帆船下西洋,开展历时八个月的航海电视。中国女记者范春歌历经两年,只身一人穿越了亚非的近20个国家,沿途寻访郑和船队留下的历史痕迹。为什么当今的人们如此关注和重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呢?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任务】
教
育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概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地分析问题。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在地图上指出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七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键入文字]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七下册第16 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6 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流程自学环节――独立解决基础知识――发放基础知识问卷一份。
合作讨论――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调度所学知识,获得新的认识。
方法运用――通过教师提问及呈现材料,引导学生体验观察与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巩固提高――通过完成一至二个材料题,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基础知识问卷1、印度尼西亚的港口城市三宝垄、马来西亚的三宝山、印度的三宝石刻等“三宝”系列的名称都缘自A.张骞出使西域B.玄奘西游天竺C.鉴真东渡日本D.郑和七下西洋2、2005 年郑和下西洋600 周年之际,各地纷纷开展了相关活动纪念这一航海壮举。
郑和七次下西洋发生在( )A.13 世纪B.14 世纪C.15 世纪 D.16 世纪3、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出航,无论白天、黑夜、阴雨、大雾,船队都不迷失方向,最后成功到达西洋。
这主要得益于( )A.丝绸之路的开辟B.指南针的应用 C.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D.沿海倭寇被消灭4、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始发港口是A.广州B.泉州C.明州D.刘家港5、郑和船队游历过的大洋包括①太平洋②大西洋③印度洋④北冰洋A.①② B.③④C.②④D.①③6.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①非洲西海岸②非洲东海岸③红海沿岸④地中海沿岸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7.观察下面题为“丑恶的倭寇”图,并回答问题。
图略请回答:(1)倭寇的主要成员是来自哪里?主要由哪些人构成? (2)倭寇主要的犯罪现场在今天的哪些省?8.澳门脱离祖国的怀胞始于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9.攫取澳门居住权,进而霸占澳门的西方殖民国家是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英国1。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材分析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它向我们展示这一时期中国的继续发展以及中国出现的新的危机,为学生进入八年级近代史的学习奠定基础,在七年级下册中地位非常重要。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有三部分内容,分别是X 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第一部分X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
X和下西洋是在国家富强、科技发达的前提下进行的和平友好交往,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到了顶峰,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X 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同时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而且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相吻合,意义深远。
它不仅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使大量的中国人开始走向海外,走向海洋,而且作为当时的世界强国,中国明朝完美地传达了中国希望与国际社会和平与和谐相处的国际理念。
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微,倭寇猖獗,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冲突与战争又为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作了铺垫。
而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的旗帜。
○学情分析1.学生心理方面: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2.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对于问题的分析判断有了自己的见解,通过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3.注重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增强感性认识,便于对比分析。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组织学生探究X和下西洋的条件、过程,意义,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创设问题对新知识进行迁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合作能力,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注重知识的比较,综合全面评价人物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基本思路: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
2、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具准备:多媒体
一、预习导入:郑和是怎样远航的?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呢?
二、课前预习(要求:一、先通看课文,包括大小字;二、再根据以下问题用笔在教材
上做好勾画,并写上旁批;三、有不会的做好记录,以便求助)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人物:________ 地点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 次数 _______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明朝前期________的强盛;(2)_________的广泛使用;
(3)_________的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明朝______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_____、______和______,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
民称他们为“______”。
2、戚继光抗倭
(1)经过:组织_________,开赴_____,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______的倭寇,接着
又率部进入_____、_______,与当地的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________的倭患都被平息了。
(2)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首先这是一场_____________战争,符合_____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
背”;二是_________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________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
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_____力;而_______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
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_________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________年,__________殖民者攫取我国广州______的居住权;
3、________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三、小组讨论
1、组长主持,组内统一答案,并用红笔修改。
2、解决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如有未解决的问题,组长举手示
意。
组内互查记忆课前预习内容。
四、课堂检测
1、明朝能够实现郑和“七次下西洋”壮举的主要原因是()
A、海外交通发达
B、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的应用
D、造船技术高超
2、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皇帝是()
A、明太祖
B、建文帝
C、明成祖
D、元世祖
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
①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②扩大了我国同西亚各国
的经济文化交流③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④为驱逐倭寇做出了贡献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有关戚继光抗倭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A、为扫清倭寇做出重大贡献
B、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C、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
D、其斗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5、明朝抗倭斗争能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
A抗倭斗争的正义性B、戚家军战斗力强C、戚继光的战术正确D、其他军队的配合
6、在中国古代史上最先侵占我国领土的西方殖民国家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俄罗斯
7、“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余里,观夫
海洋,洪涛接天,……”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说出其起止时间及最远到达的地方?
(2)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3)为什么说这一事件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8、“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
(1)这句诗是的作者是谁?作者最主要的事迹是什么?
(2)如何评价作者?这句话反映出他具有什么样的高尚品德?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