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 “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首要条件,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关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重点,另外教师应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可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本人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成效,悟出了一些道理。

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时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始终没有逃脱应试教育的阴霾,教师中心
主义和权威主义还很流行,传流的“教师负责制”教育弊端在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仍不断上演。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和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知识权威,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借口,自觉或不自觉地大势采用简单甚至是粗暴的方式,把知识作为像“圣旨”一样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再加上教师的“绝对权威”的震慑,更何况学生自己本身意识到就该“学而不厌”,因而教师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心安理得的“流治”着,没有争论,没有异样的声调,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也在这种长期的、没有硝烟的“传流版教育”中“正常”的淹没。

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数学教师首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1、正确理解和认识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应清楚认识到:首先,中小学创新教育的重点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其次,很多人认为创新就是想前人未有过的想法。

其实,创新或创造也可以是一种以不同的方法看待普通事物;可以是利用原有的资源来产生解决某问题的有利的看法;可以是对事物的再次发现和对知识的重新组合。

再次,创新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特性,也不是高智商的人特有的特点,也就是说人有智商不意味着就
能创新。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怡人、宽松的氛围,构建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

“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把学生视为具有平等人格的人,才能赢得学生的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这就要求我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不苟言笑”的面具,培养“蹲下身下看学生”的意识和勇气,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探究,不要“越俎代疱”,努力做到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大加赞赏;提倡学生有错必纠,甚至是纠正教师、权威的错误;允许学生“插嘴”,更允许学生争论,因为在“插嘴”、“争论”中常会形成智慧的碰撞,引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一定要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指导下,把现代教育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一堂课都能营造出学有乐趣、学得忘我的氛围,那么一定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乐园。

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
初中生正处在个性发展的重要和关键时期,通过数学学习中自主
性、探索性的培养,唤起和发展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是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和创新意识的必备素质。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指一个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最有效地启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创新能力。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创设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良好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逐渐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拓者。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巧设悬念,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数的乘方”这一节时,提出这样的问题:1999-1是多少?同学们开始时都表示不知道。

这样,使他们带着问题,带着渴望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再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寻找“数的乘方”的运算规律,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紧张有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直观演示,激发兴趣,培养探索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直观演示是一座桥梁,它能沟通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联系。

直观演示的方法是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
物、亲身体验,从想象到发现、猜想。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然后给出验证,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关系定理和推论”时,可要求学生每人课前准备一支木棒,教师自己准备两支木棒,课上请同学们拿着自己准备好的木棒,与教师的两支木棒围成三角形,并把每支木棒的长度记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哪些长度的木棒可以围成三角形,而哪些长度的木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三角形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创造情境,提供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使他们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之下展开思维,从而以高度的注意力投入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不慎被打破成两块,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两块都带去?只带一块去行吗?为什么?这样创设了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对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倍感亲切,饶有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由此引入新课。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的效果。

学生不仅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们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要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持久和巩固,唯有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去钻研和探索,从而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生创新思维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9-22岁的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期,初中生正好处于这一关键年龄段,作为数学教师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注重“双基”,加强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创新思维需要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性的整体结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因此,教学中要将“双基”
与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诱导质疑,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现在教学中,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缺乏讨论,师生之间也缺乏知识与情感的沟通,因此,在教学中应诱导学生问问题。

①教师要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师在证明定理和分析解题思路时要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如果定理的教学,照本宣科,以“就是这样”的方式将它灌输给学生无疑会扑灭思维的“火花”。

因此,教师要揭示定理的发生、证明思路的过程,是否还有独特的甚至绝妙的证法及解法。

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多尝试,发现创新证法和解法,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进而提高思维能力。

②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如讲“垂径定理”时,教师与学生自制教具与学具:用硬纸板画一个圆面,代表一块圆饼,圆饼内放一根火腿肠表示圆内一条弦,现在既要把圆饼平分,又要把火腿肠平分,如何切割?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猜想,探索结论,学生兴趣盎然,都会沉浸到问题的探讨之中。

③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
教师要有意识地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外学习时发现,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尊重学生的思想、见解,养成与学生商讨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创新。

3、更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发挥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运用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

①引入开放题教学
开放题的引入,让学生在解题中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改编一些课本中的常规性题目,打破模式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比如将条件、结论完整的题改成只给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论证;也可以给出结论,让学生探索条件,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进行拓广、演变,形成一个发展性问题。

②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进行教学
用计算机可揭示常规数学中很难解决的动态数学问题及数学规律,能有效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加强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如在“平移与旋转”、“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教学时,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能有效的让学生发现几何问题的实质就是在运动中寻找不变的规律,从而突破难点,直观的揭示其中的
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开展数学实验课与活动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

四、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

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索,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使课堂真正成为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新摇篮。

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初中数学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蔡日增主编《创新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 2001.9.
[2]张向葵主编《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0 .
[3]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 1999.7 .
[4]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 19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