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资源与环境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背章节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高中地理必背章节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填写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

A:人类社会,B:物质、能量,C:废弃物,D:环境。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1)城乡差异: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地区以生态破坏为主。

性锐减、水体污染等,也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

1.环境问题的产生4.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思路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1)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能力。

(3)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知识点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3.组成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4.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知识点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消除贫困(1)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2)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可持续消费倡导“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发展三个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②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如下。

5.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的区分方法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它们的着眼点和强调重点不同,可总结如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5章 环境与发展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5章 环境与发展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典例剖析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B )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 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B.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 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 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 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2)下列污染物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A ) A.建筑工地扬尘 B.家庭炉灶排放废气 C.汽车排放废气 D.工业排放废气
解析:第(1)题,图中①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和亚洲中部、西 部,因此反映的环境问题是沙漠化问题;②主要分布在欧洲西 部、北部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酸雨问题突出;③ 分布在非洲的原始林区和我国西南、东北林区,应是原始森 林破坏问题;④主要分布在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以及我国 的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这些地区农田土壤侵蚀问题突出;⑤ 分布在海洋中,应为海域污染问题。因此B项正确。第(2)题, 工业排放的废气、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和汽车排放的废气主 要是由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组成的,是形成酸雨的重要物质, 而建筑工地的扬尘主要是粉尘,不能形成酸雨。
(1)人为原因的分析方法。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分析方法如下图所示。
(2)自然原因的分析方法。 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容易产 生大气污染。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 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水体更新速度慢,水体 的自净能力相对较低,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④植被条件:包括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植被稀疏会加剧 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环境管理)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环境管理)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第二节经济效率的实现第三节补偿原则与次优理论第四节帕累托效率的政策意义第五节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一门规范经济学,又称经济伦理学,同时又是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带有经济政策学的性质。

⏹福利经济学力图有系统地阐述一些命题,依据这些命题,我们可以判断某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高于还是低于另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

旧福利经济学与新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以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思想,其要点有:以基数效用为基础;指出一般福利和经济福利两个不同概念(影响经济福利的因素有国民收入的总量和个人收入分配状况);确立了外部性理论,认为外部性是指边际社会净效益与边际私人净效益的不一致。

⏹新福利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形成的福利经济学。

其要点有:以帕累托提出的序数效用论为基础;认为社会福利改进是指任何社会成员的福利增进,但不能有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减少,这一标准无法评价收入再分配问题;创建了社会福利函数(指出帕累托最优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达到最大福利,还必须满足其充分条件,即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提出了社会补偿原则。

福利经济学的意义⏹早期的经济学只是关注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问题,而且压倒一切的问题是数量的不足,所以经济学家的关注焦点是如何扩大社会财富的总量。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仅有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而社会分配不公、环境污染、劳动异化、人们的主观幸福、社会福利并且没有得到提高。

于是,人们就要求有一种理论,对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合意性评价。

⏹福利经济学使人们能够理性地思考不同经济状态下社会福利的增减变动,以说明现实经济政策或经济制度是否合意。

⏹其主要应用领域为:评价不同经济体制的合意性;评价不同经济政策的合意性。

消费者偏好⏹一、商品组合⏹例:消费者每月购买食物与衣服的组合⏹ A 食物20 衣服30⏹ B 食物10 衣服50⏹ C 食物40 衣服20⏹ D 食物30 衣服20⏹ E 食物30 衣服40⏹ F 食物10 衣服40二、基本假定⏹1、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考古学课件第5-6章

考古学课件第5-6章
青铜时代、尤其铁器时代,由于金属工具的普及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加大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
第二节 生 业 经 济
生业经济是指人类为了维持生存需求而获取基本生存资源的经济 行为。一般来讲,生业经济是对人类社会早期阶段经济模式的概 括,尤其是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生业经济可以分为以采集捕捞和狩猎为主的攫取经济和以动植物 驯化栽培为主的生产经济
遗址内外地貌变迁研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遗址分布和生业经济模式的特 点,再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关的地貌调查和采样,分析地貌对聚落选址的影 响、人类适应地貌的生业模式选择和人类活动对地貌所产生的影响
环境考古中的地貌研究则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切实与地质学家合作,尤其需要邀请熟悉区域地貌的专家, 在充分了解地貌信息的基础上制订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第二,区域地貌与遗址内外地貌研究相结合
动物群随着植物群的变化而变化。第四纪气候尤其是青藏高原抬升对 动物群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北方地区第四纪动物群的这种变迁,不仅直接反映了气候和植被的变 化,也揭示着人地关系方面的某些变化生存策略的变化,不仅塑造了 史前人类的文化,乃至影响着现代人类的社会生活
植被变迁是古环境重建研究的重要内容 考古遗址中出土的植物遗存,是研究植被的重要依据 人类的生存活动必然会一定程度地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研究古代植被 变迁时要注意区分自然作用和人为作用下的植被变迁 遗址周围的植被记录可能反映人类对自然植被的干扰过程和程度,比 如自然植被减少和人工植被的增加等 远离聚落的植被记录则可以提供聚落所在区域自然植被的状况,为了 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提供重要信息
中全新世的气候变迁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同时,气 候恶化进一步加剧了生存空间和资源占有的不稳定性,使之成为诱发 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五章-生态与环境

第五章-生态与环境

城市环境质量
概念: 是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
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 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值对城市的一切可能引起环境 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 切活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第3节 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的概念与组成
城市环境的概念:
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 外部条件。
城市环境的组成:
由城市自然环境、城市人工环境、城市社会环 境、城市经济环境和城市美学环境等组成。
城市环境的特征
(1)界限相对明确 (2)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3)开放性并对外界具有依赖性 (4)影响和制约因素众多 (5)具有脆弱性
环境质 量评价
内容
环境回顾评价 环境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评价要点: 1、重视城市特点引致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特点 2、慎重确定规划环境影响的技术方案 3、对城市(发展)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集中体现, 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城市化,在给人类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 例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空气污染、生物种
群减少、自然修复能力下降、固体废弃物的 增多……
第2节 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 一整体。其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城市环境容量
内容: 包括城市人口容量、自然环境容量、城市用地
容量、城市工业容量、交通容量、建筑容量、城市 水环境容量等。
城市环境容量分析
对城市环境容量的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Ⅰ 城市自然条件:地质、水文、气候、矿藏…… Ⅱ 城市现状条件: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给水排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四十四)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四十四)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四十四)综合题1、【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长江干流的渔业资源量下降了80%,许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甚至灭绝,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

2020年1月1日起,在长江流域的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

2021年1月1日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说明长江10年禁渔的主要作用。

答案:有利于长江水域生态环境改善,水生生物栖息环境得到全面保护;有利于长江水生生物生存繁衍,保护了生物多样性;野生鱼类可以改善种群质量;有利于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助于渔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解析:该题以长江渔业资源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了1个小题,涉及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等方面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人地协调观和区域认知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长江因过度捕捞、水域污染等问题,渔业资源量下降了80%,许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甚至灭绝,因此实施了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措施,主要作用可从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思考。

常年禁捕可以恢复长江水域的生态环境,给予水生生物良好、安静的生存环境,同时可以使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濒危物种得以慢慢恢复,也可以提高生物种群的质量,渔业资源恢复也可保障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渔业属于第一产业,禁渔措施也可以促使大量的渔民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利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变了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等。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切萨皮克湾(下图)浮游植物繁盛,尤其是5月在切萨皮克湾的西侧中段赤潮发生频率最高,导致海水缺氧,威胁海洋生态系统。

5月切萨皮克湾附近主导风向为西南风。

分析5月切萨皮克湾西侧中段赤潮频发的原因。

第5章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5章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三、“世界模型”

麦多斯等的“世界模型”认为世界体系最终必然崩溃的原因,在于两个占主 导地位的正反馈回路产生了人口和工业资本的指数增长。要避免崩溃,就要限制 这两个正反馈回路的急剧增加。具体措施是,首先在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增 加一个回路,使新生人口等于该年预计的死亡人口,实现人口的零增长。其次, 在投资和折旧之间增加一个回路,使投资率等于折旧率,实现资本存量的零增长, 这样就可以实现全球的均衡状态。 世界模型的结论表明,现在的世界体系在2100年以前必然崩溃。因此,西方 经济学家称这个模型为“世界末日模型”。

此后出现了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署, 等的一系 列研究成果。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包括以下内容:①可持续发展并不否
定经济增长,但反对以追求最大利润或利益为取向,以贫富 悬殊和资源掠夺性开发为特征的经济增长。②可持续发展要 以自然资源为前提,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③要求效率与人 平的高度统一,认为交往经与公平的关系应当是相辅相成。 ④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资 源等的综合性概念。⑤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 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其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⑥ 可持续发展要求遵循创新原则,就是利用技术和制度创新,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经济社会条件。
“增长极限论”认为,由于人口增长引起粮食需要的增长,经
济增长引起不可再生自然资源耗竭速度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程 度的加深,都属于指数增长的性质。因此,人类迟早必然会 耗尽资源。他们断言,在2010年到来之前,人类社会就将崩 溃。
二、反馈回路原理

“增长极限论”用反馈回路原理来解释增长因素的变动。他们认为,一个体 系中的所有活动都在“反馈回路”中发生。 “反馈回路”是联接一个活动和它对周围状态所发生的效果之间的封闭线路。 一个活动的结果成为影响下一个活动的依据,是不断循环调节的过程。 反馈回路分为正的反馈回路和负的反馈回路两类。在正的反馈回路中,增 加回路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将引起一系列的变化,使得最初变化的因素增加得 更快。当正的反馈产生急剧的增长时,负的反馈回路趋向于控制增长和保持一个 体系处于某种稳定状态。

(整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内容

(整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内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环境1、概念:(法律上的定义)我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太阳及其光和热不属于)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要素: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足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人类环境的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形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环境法采、最常见)2、按环境功能的不同: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宪法)三、人类同环境的关系:1、关系: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环境对人类有反作用2、环境的两种能力:为了维持人人类环境系统的动态的平衡,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超过两个界限:(1)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2)排放到环境里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纳污量,即环境的自净能力。

四、(了解)某些自然物在它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作用的时候,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自然客体,但当它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要素的功能时,就不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客体。

例如:马戏团里的驯兽,人工饲养的各种动物,人工种植的庄稼、果树等等,它们不再被看作环境要素,而视为一种财产,成为民法所有权保护的客体。

五、区别:土地、森林、草原、渔业、水、矿产,野生动物,几种资源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

六、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组成生态系统的有机统一体,并且沿着一定的途径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2、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A、1/10定律:低位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而剩余的能量又只有1/10被上一级所利用。

B、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七、生态平衡: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5章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5章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运用资料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过程,掌握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2.结合实例,认识不同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并能够分析环境问题类型及其成因。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特点及成因。

(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4.结合具体问题,探寻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

(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表现。

【教学难点】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及分析。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展示《寂静的春天》和“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图。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撰写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各国政府把环境保护提上了日程,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签署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开启了环境保护事业。

这次大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吗?为什么大会议题引发了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注意观察大会会徽,思考它的寓意。

师:人类活动一方面需要从环境中索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甚至破坏,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

特别是20世纪中叶,西方工业化国家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引发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环境公害事件,这次大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中心图案表示人与地球的相互依存,寓意人与自然的和谐。

周围环绕的橄榄枝出自联合国会徽,象征和平、幸福、美好。

继上册书最后我们学习了自然灾害,这册书最后一章,我们一起来探究环境与发展问题。

【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概念【多媒体展示】“未来地球”图,思考:什么是环境问题?生: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第5章+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第5章+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企业的组织结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类型,如直线制、职能 制、分部制、矩阵制、网络制等,但是根据企业的复杂化、正 规化和集权化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他们归结为两种不同性质的 组织结构类型:机械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
机械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的特点比较 机械式组织
严格的层级关系 固定的职责 高度的正规化 正式的沟通渠道 集权的决策
有机式组织
合作 不断调整的职责 低度的正规化 非正式的沟通渠道 分权的决策
21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2007
企业组织结构( ) 企业组织结构(3)
对于不同的组织结构,其所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项 活动也有差别。
机械式组织
职位分析 招聘和录用 培训与开发 绩效管理 薪酬管理 制度建设 信息分享 工作职责清晰界定,且相对固定 按岗位职责选人 按岗位要求进行针对性培训 基于个人实施 基于个人实施 严格制定规章制度 集中高层
有机式组织
大致界定工作范围 考察应聘者的能力和素质 强调培训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基于团队实施 基于团队实施 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 高度共享
22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2007
企业生命周期
企业的发展大都要经历大致相同的几个阶段,这些阶段就共 同形成了企业的生命周期。 企业生命周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 角度来理解:
人 力 资 培训开发 源 管 理 薪酬管理 活 动 绩效管理
提高现有技能 态度和士气的提高 内部公平 与公司业绩相联系 行为导向
管理实践的统一 强调工作的质量
19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2007
企业组织结构( ) 企业组织结构(1)
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内部部门和岗位的设置以及组合方式, 不同的组织结构,其岗位和部门的设置及组合方式是不同的, 而人力资源管理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岗位的匹 配,因此不同的组织结构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有 所不同。

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环境管理的核心:协调社会经济和环境关 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精品课件
总结:实施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1.解决环境问题时技术的局限性 2.公产与资源环境退化 3. 实施环境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环境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精品课件
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源于人们的 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目标的 纯经济性和行为的无约束性,因此单靠技术 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环境问题的。它不能从 根本上控制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也就是 说,技术在解决环境问题时存在固有的局限 性,因此实行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能够在 很大程度上缓解环境问题的产生,也能使相 应的技术措施更有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③我国现行的八项环境管理制度中已经纳入法律体系中的 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我国最早施实的是“三同时”制度。
精品课件
2.中国的环境法律体系
《宪法》是环境保护法的立法依据和指导原则。 《环境保护法》是对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问题做出规定和 调整 的综合性立法,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中的 有关规定,又是制定环境保护单行法的基本依据。 《环保单行法》
牧民甲:10头x1000升/头=10000升 牧民乙:20头x 1000升/头=20000升 牧民丙:10头x 10升/头=10000升
总计:40000升。
精品课件
前提: 草场可以供养奶牛的最大数量为40头,每头奶牛 产奶1 000升。增加一头奶牛就会使每头奶牛产量减少30 升。
假定牧民丙多放养1头奶牛,草场上放养的奶牛数量 为41头,这时每头奶牛都不能获得足够的草料,致使平均 产奶量将下降。此时,三个牧民的收益分别是多少呢?
接管理环境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5章 不可再生资源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5章 不可再生资源
企业决策所使用的贴现率高于社会决策的贴现率(rp > rs)。企业考虑未来风险性
企业决策一般会忽略原位资源存量的环境价值,因 此其最优目标函数中不包含资源存量的环境价值, 即A (s(t))
企业最优开发决策的基本条件
回忆一下社会最优的条件! 企业最优开采水平必须使资源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开
采成本加边际使用者成本(资源使用费、稀缺租)
因此有必要通过提高煤炭价格遏制煤炭过度需求和粗放利用同时增加省以上政府利润分配比例减少基层政府和矿主的利润空间减少他们的利益驱使动力由省以上政府利用收取的煤炭收益建立必要的煤炭生产安全投资补偿机制与监督机制保障安全生产八税收与资源开采矿山使用费计税基础是自然资源产品的市场价值即以产品总价值为依据不考虑成本maxvt01pxcxbertdth1pxcxbqx1pqxcxb1pqcxb八税收与资源开采矿山使用费净价格减去稀
➢ 什么联系?!
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决策
个人和企业与社会的最优的开采决策 最优开采决策存在差异 社会最优利用考虑资源利用或存在的环境价值(伦理
学/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考虑资源跨世代配置的福利效果 社会最优利用也可以成为一个优化问题
四、社会最优开采决策
最优开采离不开成本效益分析:
自然资源产品生产函数
解释:如果理论不成立,可能是理论本身有问题,也 可能是替代变量不合适。一般而言,某理论仅与 某特定模型相称,所以只要没有逻辑错误,该理论 就可以被认为正确.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将适用 于某特定模型的理论应用到许多实际情况中.
勘探活动决策模型
勘探——新存量的发现——资源的未来预期价格下 跌——刺激现在的开采量——目前价格的下跌。
P/C MC+ME MC P
0 社会最优 企业最优

环境法第五章-自然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法第五章-自然与资源保护法
21
5.3.1土地资源保护法
土地:地球陆地的表层 土地资源主要由耕地、林地、草地、荒地、
9
5.2.1野生生物保护 5.2.1.1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且未被驯化的 动物。
我国法律保护的野生动物:指珍贵、濒危的 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或有和重要经济 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10
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规定
(1)野生动物的权属规定 《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野生动物资源
8
5.2自然保护法
目标:保存既已形成的自然环境地域及珍稀濒危的 野生生物物种,涉及地域环境保护、野生生物保护、 河流湖泊海洋保护,以及自然文化遗迹和景观舒适 保护等内容。
《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海 洋环境保护法》和《海岛保护法》等。
C对于受伤、搁浅和因误入港湾、河汊而被困的水 生野生动物实行紧急救护措施;对于在捕捞作业中 误捕的水生野生动物,应当立即无条件放生
15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
D对因保护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 动物受到损失者,由人民政府给予补偿
E在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的主 要生息繁衍的地区和水域,划定水生野生动 物自然保护区,加强对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 的水生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管理
自然资源保护法:自然资源法中的自然保护规范,自然资源 法是指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 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
5.1.1 自然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和分类 保护对象 自然保护法:包括了各种环境要素。 自然资源法: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
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

发展经济学第五章 自然资源

发展经济学第五章 自然资源





在环境问题上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 (1)环境资源产权不安全、不存在或难以 界定。 (2)无市场或市场竞争不足。 (3)外部效应。 (4)环境信息的稀缺性与不对称性。
2、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
然而,由于信息不足和扭曲、政策实施的 时滞、公共决策的局限性、寻租活动等原 因,政府干预往往不能改正市场失灵,反 而会把市场进一步扭曲,最终造成实际价 格偏离社会最优价格,发生政府失灵 。
第三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 增长受到了资源和环境的制约:
这一方面来自中国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紧张 关系; 另一方面来自传统上追求产值增长、忽视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 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中国的 一个迫切任务。



一、中国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对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探 讨的是如何通过合理的定价来保证其得到 合理的利用,从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1)立足基本自给与适当进口相结合的原则。 (2)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3)开发与节约相结合的原则。 (4)因地制宜原则。 (5)综合利用原则。 (6)开发的超前准备与后续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2、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新古典经济学的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的 均衡理论,是一种静态的均衡,是建立在 资源禀赋等条件既定的前提下的。 而事实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利用 方式,从长期看会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
有经济学家开始从动态过程考察如何保证 资源的最佳利用。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两种。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各章简答、论述题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各章简答、论述题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各章简答、论述题1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2010-12-08 16:40:06 阅读6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总论第一章、绪论1、人类环境的分类:1)按照环境要素的形成,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3)按照环境范围的大小,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室内环境和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4)按照环境的不同要素,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理环境。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关于环境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足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与环境科学中“环境”在范围上有哪些异同?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把环境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看待的,其概念和范围必须明确和具体,不能用环境科学中水圈、生物圈之类抽象、概括的概念,而必须把环境所包括的主要因素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尽可能具体、明确地作出列举规定。

2)从环境科学的理论看。

一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要素、成份、状态都是人类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都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3)人类环境的结构具有相关性。

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完整体系,这就是地球表面的人类生命维持系统。

4、人类同环境的关系?1)揭示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人类是整个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把人类-环境系统看成是一个整体,再从相互关系上加以研究。

2)人类同环境的关系可以作为两个方面的最基本的概括:a、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b、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通过社会生产活动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五章自然资源保护法ppt课件

五章自然资源保护法ppt课件

2.特征资源法。
将各部门资源法中相互间所具有旳共同自然特 征旳部分进行分类,一类是可再生和发展资源, 它涉及生物资源法(如有关森林、草原、渔业、 自然保护区及保护野生动物和野生珍稀植物方面 旳法律、法规等)和非生物资源法(如有关土地、 水资源等方面旳法律、法规);另一类是不可更 新但可再生旳资源。它涉及诸如有关矿产资源等 方面旳法律、法规。
3.对土地实施一系列旳行政管制措施。《土地 管理法》对土地利用还要求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 制制度、土地调查制度和土地统计制度,而且要 求国家建立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对土地利用 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三)对耕地实施旳特殊保护制度
我国《土地管理法》旳一种主要目旳就是要对 耕地实施特殊旳保护。详细旳保护措施涉及:
《草原法》、《矿产资源法》、《水法》、《渔业 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珍稀植物保护 法》、《自然保护区法》等。
3.科学技术性。 当代科学技术旳发展,对法律旳影响十分广泛和
深远。人们对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旳关系、自 然资源旳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旳关系,提出许多新 旳课题,采用更科学、更先进旳措施,保护管理多 种自然资源。 4.国际共同性。
2.农民集体全部旳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旳组 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生产。土地承1.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管理法》要求, 由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要求土地用途。
2.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 类,对其予以分别用途和管理。
然与社会旳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旳协调发展。
二、自然资源保护法旳特征
自然资源法具有如下特征: 1.宏观性。 这是自然资源法调整多种社会关系旳理论基础。 多种自然资源法规必须按照资源配置旳宏观要求要 求人们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过程中旳行为 规则,这是自然资源管理法旳主要特征。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二十一)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二十一)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二十一)综合题1、【环境保护】美洲鹤曾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大陆湿地。

随着移民的到来,大量湿地被排干后变成耕地。

人们修筑房屋、道路、沟渠等生产生活设施。

在20世纪40年代,美洲鹤的数量一度下降到16只。

近几十年间,当地生物学家执行了圈养繁殖计划,美洲鹤种群数量随之快速增长至500多只。

有专家认为,如此庞大的种群的聚集可能会使美洲鹤面临潜在的危险。

(1)分析移民早期开发土地资源的行为使美洲鹤数量下降的原因。

(2)推断专家认为“美洲鹤面临潜在的危险”的理由。

答案:(1)湿地变干,栖息地面积减小,食物来源减少;美洲鹤栖息地严重破碎化。

(2)恢复的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承载力较低;种群密度大,对应传染病或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圈养放飞的美洲鹤适应环境的能力差。

解析:本题以材料为背景,考查生态保护问题,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1)据材料可知,随着移民的到来,大量湿地被排干后变成耕地,使美洲鹤栖息地面积减小,生物的多样性减少,美洲鹤的食物来源减少,人们修筑房屋、道路、沟渠等生产生活设施,使美洲鹤栖息地严重破碎化。

(2)圈养繁殖的生态环境脆弱,后恢复的湿地环境承载力较低,美洲鹤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圈养空间有限,种群密度过大,容易诱发传染病,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圈养放飞的美洲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觅食困难,容易导致死亡,成活率较低,美洲鹤会面临潜在的危险。

小提示: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并不是绝对的清洁能源。

光伏电站的建设会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

下图示意山西省北部某地光伏电站施工流程及环境影响。

分析光伏电站的建设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光伏电站施工产生噪声、扬尘、废水、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施工破坏当地植被,加剧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施工过程多为临时占地,零星分布,施工后进行绿化和场地恢复,可有效恢复区域生态环境。

解析:本题以山西省北部某地光伏电站施工流程及环境影响的示意图为背景材料,通过分析光伏电站的建设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 环境
标准煤(Standard Coal) Coal) 标准煤(
定义:凡能产生29.27兆焦耳(7000千卡 29.27兆焦耳 千卡) 定义:凡能产生29.27兆焦耳(7000千卡)热量的任何 数量的燃料折合为1公斤标准煤。 数量的燃料折合为1公斤标准煤。
我国能源的度量单位。 我国能源的度量单位。 吨原油=1.43吨标准煤;1000立方米天然气 1.33吨标准煤 =1.43吨标准煤 立方米天然气= 吨标准煤; 1吨原油=1.43吨标准煤;1000立方米天然气=1.33吨标准煤; 吨汽油=1吨煤油=1.47吨标准煤; 吨柴油=1.46吨标准煤; =1吨煤油=1.47吨标准煤 =1.46吨标准煤 1吨汽油=1吨煤油=1.47吨标准煤; 1吨柴油=1.46吨标准煤; 吨原煤=0.714吨标准煤 吨标准煤; 吨焦炭煤=0.971吨标准煤 吨标准煤。 1吨原煤=0.714吨标准煤; 1吨焦炭煤=0.971吨标准煤。 千度电=0.123吨标准煤(理论计算); =0.123吨标准煤 1千度电=0.123吨标准煤(理论计算); 千度电=0.404吨标准煤(发电煤耗)。 =0.404吨标准煤 1千度电=0.404吨标准煤(发电煤耗)。 无国际统一的计算标准。 无国际统一的计算标准。 中国、俄罗斯、日本: kcal; 1.中国、俄罗斯、日本:70000 kcal; 联合国: kcal。 2.联合国:6880 kcal。
6
第二节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 面临的问题
二、耕地资源短缺
人均耕地面积少:不到世界人均的 人均耕地面积少:不到世界人均的40%; ; 分布不均匀:东南部集中了全国的90%以上 以上; 分布不均匀:东南部集中了全国的90%以上; 自然条件差:耕地质量普遍较差;耕地地力退化迅速; 自然条件差:耕地质量普遍较差;耕地地力退化迅速; 面临的压力:单位面积耕地的人口压力巨大, 面临的压力:单位面积耕地的人口压力巨大,目前为世 界平均水平的2.2 2.2倍 界平均水平的2.2倍。
资源 环境
第二节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 面临的问题
四、能源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一次能源(primary energy) 一次能源( energy) 从自然界取得未经改变或转变而直接利用的能源 例如:原煤、原油、天然气、水能、风能、 例如:原煤、原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 海洋能、潮汐能、地热能、 能、海洋能、潮汐能、地热能、天然铀矿等 二次能源( energy) 二次能源(secondary energy) 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直接或转换得到的能源 例如:电力、蒸汽、煤气、汽油、柴油、重油、 例如:电力、蒸汽、煤气、汽油、柴油、重油、 液化石油气、酒精、沼气、 液化石油气、酒精、沼气、氢气和焦炭等
资源 环境
内罗毕
内罗毕——肯尼亚首都和最大城市。面积 肯尼亚首都和最大城市。面积648平方公里,人口约 平方公里, 内罗毕 肯尼亚首都和最大城市 平方公里 216万 , 位于肯尼亚中部海拔 米的高原上。 万 位于肯尼亚中部海拔1,680米的高原上 。 内罗毕在当 米的高原上 地马赛语的意思是“冰凉的水” 地马赛语的意思是“冰凉的水”(Cold Water),年均温摄 ) 氏17.7度。 度 东非小巴黎 肯雅塔国际会议中心 内瓦莎湖(内罗毕西北90公里) 邻近东非大裂谷。 90公里 内瓦莎湖(内罗毕西北90公里),邻近东非大裂谷。
环境
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2.自然资源的增殖特征 2.自然资源的增殖特征
恒定资源(例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 恒定资源(例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 可再生资源(例如:动物资源、植物资源、 可再生资源(例如:动物资源、植物资源、 微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微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不可再生资源(例如:金属矿物、 不可再生资源(例如:金属矿物、非金属矿 化石燃料等) 物、化石燃料等)资源 环境一、资源的定义
“资财之源,一般指天然的资源”(辞海)。 资财之源,一般指天然的资源” 辞海) 广义的资源: 广义的资源 : 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 物质的要素。 物质的要素。
一切为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 一切为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
水 资 源 量 ( 立 方 米 )
南 水 北 调 中 线 工 程
120000 100000
城市缺水(600;300;114) 城市缺水( ; ; ) ※缺水原因:水资源不足、用水浪费、水质污染 缺水原因: 0 缺水原因 水资源不足、用水浪费、
20000 1 2 3 4 5
国家
资源 环境
南 水 北 调 东 线 工 程
狭义的资源(自然资源) 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 狭义的资源 ( 自然资源) : 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 能够 产生经济价值, 产生经济价值 ,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 总称。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总称。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通俗理解: 通俗理解 : 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并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 必需的各种自然组成的成分。 必需的各种自然组成的成分。
资源 环境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1.自然资源的实物类型
矿产资源(岩石圈) 矿产资源(岩石圈) 土地资源(岩石圈) 土地资源(岩石圈) 水 资 源(水 圈) 生物资源(生物圈) 生物资源(生物圈) 气候资源(大气圈) 气候资源(大气圈) 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水 圈) 能源资源(岩石圈) 能源资源(岩石圈) 旅游资源(生物圈) 旅游资源(生物圈)
2004-2010年 G8+5 一次能源消耗量
年份 美 国 加拿大 法 国 德 国 英 国 日 本 意大利 俄罗斯 中 国 印 度 南 非 巴 西 墨西哥 2004 2348.8 315.2 263.6 337.3 227.4 522.1 185.8 657.8 1531.3 345.5 115.7 199.9 153 2005 2351.2 325.3 261.2 333.2 228.3 527.2 186.2 657.4 1691.5 364 113.6 207.2 159 2006 2332.7 323.6 259.2 339.5 225.6 528.3 185.4 675.3 1858.1 381.4 115.4 212.7 164.9 2007 2372.7 329 256.7 324.2 218.4 523.6 182.4 685.8 1996.8 414.5 118 225.4 168.2 2008
资源 环境
能源的定义
科学技术百科全书》 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 1. 《 科学技术百科全书 》 : 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 、 光和动力 之类能量的资源; 之类能量的资源; 大英百科全书》 能源是一个包括着所有燃料、 流水、 2. 《 大英百科全书 》 : 能源是一个包括着所有燃料 、 流水 、 阳光和风的术语, 阳光和风的术语 , 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 简单地说, 简单地说,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 提供所需的能量; 提供所需的能量; 能量的物质资源。 能量的物质资源。 日本大百科全书》 在各种生产活动中, 3. 《 日本大百科全书 》 : 在各种生产活动中 , 我们利用热能 机械能、 光能、 电能等来作功, 、 机械能 、 光能 、 电能等来作功 , 可利用来作为这些能量 源泉的自然界中的各种载体,称为能源; 源泉的自然界中的各种载体,称为能源; 我国的《 能源百科全书》 4. 我国的 《 能源百科全书 》 : “ 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 供人类所需的光、 供人类所需的光 、 热 、 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 。 资源 ”
单位:百万吨石油当量
水力发电 再生能源 58.8 82.9 14.3 4.3 0.8 19.3 11.2 38.1 163.1 25.2 0.3 89.6 8.3 39.1 3.3 3.4 18.6 4.9 5.1 5.6 0.1 12.1 5 0.1 7.9 1.7
总计 2285.7 316.7 252.4 319.5 209.1 500.9 172 690.9 2432.2 524.2 120.9 253.9 169.1
第五章 资源与环境
资源的基本概念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及面临的问题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技术领域
材料与化工 电子与信息 航空与航天 资源与环境 能源与交通 农业与农村
资源 环境
人口与健康 社会事业 生物与医药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 其它技术领域 非技术领域
第一节 资源的基本概念
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 要问题之一。 要问题之一。 资源问题由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不当, 资源问题由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不当, 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中与自然不相协调所造 成的。 成的。 资源问题的具体体现:资源短缺及由于资 资源问题的具体体现:资源短缺及由于资 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和 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
资源 环境
第二节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 面临的问题
三、矿产资源
分布图
资源 环境
第二节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 面临的问题
三、矿产资源
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第三位,第53位 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第三位, 53位 富矿少, 富矿少,贫矿多 地区分布不平衡:中西部生产, 地区分布不平衡:中西部生产,东部消耗 规模小,生产率低:小矿20000 20000多 大矿800 800多 规模小,生产率低:小矿20000多,大矿800多。煤矿中 露天矿仅占7 露天矿仅占7%。
环境
资源
第二节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 面临的问题
资源 环境
第二节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 面临的问题
四、能源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我国一次能源总产量为26× 标准煤(2008), ),是世界第二 我国一次能源总产量为 ×108吨标准煤(2008),是世界第二 大能源生产大国。其中煤炭( );原油 原油( );天然气 天然气( 大能源生产大国。其中煤炭(1);原油(5);天然气(9); 水力发电( )、核发电 1*)和风电( 核发电( 水力发电(1)、核发电(1*)和风电(4)等。 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 人均能源资源和人均消费量不足; 1.人均能源资源和人均消费量不足; 能源资源分布不均; 2.能源资源分布不均; 工业部门消耗能源占有很大的比重; 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3.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4.工业部门消耗能源占有很大的比重; 5.农村能源短缺。 农村能源短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