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两次世界大战》 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优秀教案(含反思)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和雅尔塔会议教学难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
回首这场战争,警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和摧残!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
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
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
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的出现。
图一图二设问:图一是发生于何时的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提示:图一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图二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归纳总结:二战爆发与主要战场(1)局部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主要战场:随着战争的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北非、欧洲东线及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2.在学习上述图文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欧洲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况。
目标导学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1.结合二战爆发后主要战场的战况,理解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历史意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主要战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以及战争的结束。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战争历程的叙述,使学生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在认知能力方面,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但对于战争中的复杂问题和深度思考可能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战争,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主要战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以及战争的结束;掌握相关历史概念,如闪电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培养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主要战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以及战争的结束。
2.难点:战争背后的复杂原因、战争对全球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战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战争的欲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战争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战役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相关课件。
2.视频、图片等素材: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视频、图片等素材。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方案。
4.学习任务单:设计战争相关问题,供学生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优质教案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进程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情分析】对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可以通过绘制图示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二战初期日本和德国在亚洲和欧洲战场的主要进程;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战争形势的转折,可以从“联合”及“转折”两方面讲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历史作用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历史地位;对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可从雅尔塔会议的背景、内容两方面讲述,对战争结束这一知识点,从标志性事件及反法西斯联盟胜利的意义两方面讲述。
【导入新课】教师幻灯片出示漫画:这幅漫画的名字是《希特勒用鲜血重新粉刷地球》,请回答:(1)希特勒是何时上台的?在德国建立了怎样的统治?(2)希特勒在“用鲜血重新粉刷地球”前已经作了怎样的准备?(3)“用鲜血重新粉刷地球”体现了希特勒怎样的野心?学生结合上一课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教师总结:(1)1933年。
法西斯专政。
(2)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普遍兵役制,建立起庞大的军队。
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3)重新分割世界。
教师讲述: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在英、法极力粉饰太平的背后,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伴随着他的行动已经昭然若揭。
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战的相关内容。
【讲授新课】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教师设问: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7的内容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学九年级电子教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体例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初步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的影响;通过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意大利法西斯和纳粹德国的对外扩张,知道德国、意大利、日本侵略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和主要战场,知道《联合国家宣言》和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讲述的是1929年,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面对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应对。
美国依靠罗斯福新政走出困局,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却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结束。
这场战争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的发展。
三、单元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世界历史的了解比较有限,特别是对经济大危机这一内容可能感到完全陌生。
这一内容的理论性比较强,因此采用更加直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九年级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影视、文献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出有深度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学生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学习,深刻认识到战争的危害与和平的可贵。
四、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史实,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了解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及其侵略扩张活动,认识到德、意、日侵略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3.认识到法西斯国家的对外侵略扩张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案
九年级下册:世界现代史(4)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教后反思亮点:知识点脉络清晰,分类学习
不足:内容量大,不够精炼。
为了更好
的教学,提
高教学水
平
课后补充(学生提问)如何评价雅尔塔体系?
培养学生
的发散性
思维
第13课香港澳门的回归【板书设计】
【1板书设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
【2课后检测】
1、【2019•四川成都中考21】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各有不同。
在下列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 B.关于二战的电影《最长的一天》
C.长篇小说中关于德国闪电战的描述 D.当时拍摄的德国通过华沙街头的照片
2、“为了共同的根本利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结成同盟。
”下列哪个事件最能证明这一结论( )
A.三国协约的建立 B.巴黎和会的召开
C.轴心国集团的成立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3、【2019•湖南株洲中考16】下列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9年级 历史部编版下册 教案第四单元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学情分析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一、教学理念本设计注重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并采取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思考分析问题,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历史学科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辩证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属于历史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5 课的内容,与本单元的罗斯福新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同属于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带来的结果。
理解本课,有利于学生理解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对学生学习世界现代史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非常的重要。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主要战场、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这三个部分内容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扩大、转折、结果和影响。
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系统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他们对于西方国家的历史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些简单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
当然,由于初中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尚在形成阶段,对于希特勒等历史人物,容易产生崇拜心理。
因此教师要加强本课的价值观引领,让学生认识到法西斯对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本课,理解和平来之不易,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四、教学目标1.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通过学习本节课,知道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掌握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了解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2.学会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形成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认识到世界人民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形成重视团结合作,珍视和平的国际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局。
2.了解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国家关系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3.培养学生发掘历史信息和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以及应对现实挑战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貌和基本事件。
2.深入思考国际关系、战略指挥、武器装备、人民生活、后果和启示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难点:1.如何系统全面地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并且掌握其中的重点事件?2.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进而反思和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世界大战期间的照片,要求学生描述照片中人物和事物的具体情境,以此引起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忆和兴趣。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重要事件。
询问学生对这场战争有哪些了解和理解,以此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感受。
二、学习活动1、历史大事追踪:要求学生在材料中查找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人物、事件、国家和武器装备等信息,追踪和记录重要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局。
2、图表分析:让学生分析二战期间各国的实力、战争损失和战争后的重建情况等,形成图表和条形图,多角度呈现战争的规模和影响。
3、讨论和评价:教师分别以国际关系、战略指挥、武器装备、人民生活和和平后遗症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讨论,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战争对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反思。
三、课堂练习1.问答环节。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以及就所提问题进行讨论,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答题技能。
2.文章分析。
教师提供一篇文章,让学生阅读并分析文章内容,学生需要理解并总结文章的要点,并在活动结束后展开讨论。
四、教学总结1.温故知新。
让学生总结本课所讲的内容,回顾所学知识点,建立知识链条。
2.思考总结。
让学生思考战争的教育意义、和平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如何保护和平。
五、教学反思通过探讨二战的起因、发展、结局、影响以及启示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和平观,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部编版教材,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和结局。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通过介绍战争背景、主要战役、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以及战争胜利等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真相,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体认识可能较为片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中的英雄人物、重大战役等可能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背景、进程、主要战役及结局;掌握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背景及原因。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及其意义。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过程及意义。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
3.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历史事件、人物,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品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课堂讨论道具、卡片等物品。
4.学生分组名单、小组活动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简要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优质教案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进程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情分析】对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可以通过绘制图示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二战初期日本和德国在亚洲和欧洲战场的主要进程;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战争形势的转折,可以从“联合”及“转折”两方面讲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历史作用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历史地位;对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可从雅尔塔会议的背景、内容两方面讲述,对战争结束这一知识点,从标志性事件及反法西斯联盟胜利的意义两方面讲述。
【导入新课】教师幻灯片出示漫画:这幅漫画的名字是《希特勒用鲜血重新粉刷地球》,请回答:(1)希特勒是何时上台的?在德国建立了怎样的统治?(2)希特勒在“用鲜血重新粉刷地球”前已经作了怎样的准备?(3)“用鲜血重新粉刷地球”体现了希特勒怎样的野心?学生结合上一课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教师总结:(1)1933年。
法西斯专政。
(2)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普遍兵役制,建立起庞大的军队。
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3)重新分割世界。
教师讲述: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在英、法极力粉饰太平的背后,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伴随着他的行动已经昭然若揭。
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战的相关内容。
【讲授新课】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教师设问: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7的内容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数据,生动地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教材内容包括:战争的爆发、战争的进程、战争的转折点和战争的结局。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战争经过和战争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事件复杂,涉及国家和地区众多,学生对其认识可能较为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转折点和结局,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过程。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和结局。
3.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资源。
2.相关的历史视频和图片资料。
3.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而引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话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和教材,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转折点和结局。
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重要事件和时间节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优质教案(统编)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扩大、转折和胜利等知识点。
是本单元中最重要的内容,内容很多,容量很大。
本课是第四单元第三课,主要通过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过、胜利等知识点,了解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团结合作,共同打败法西斯,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教学目标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2.通过《联合国家宣言》,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3.理解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二战的全面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2.斯大林格勒战役、雅尔塔会议。
【教学难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2.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以及中国人民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福煦车厢》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最终战败。
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代表福煦与德国代表在法国巴黎近郊的贡比涅森林雷道车站的福煦车厢中签订了停战协定,德国宣告投降,一战正式结束。
此后,福煦车厢作为重要的历史纪念物,存放在了法国巴黎博物馆。
1940年6月14日,德国军队占领法国巴黎,法国政府投降。
希特勒命令德军将福煦车厢从巴黎博物馆破墙而出,运送至贡比涅森林。
经过短暂的谈判,6月22日法国代表被迫在福煦车厢内签订停战协定,德国占领法国2/3的领土。
22年间,同一地点同一国家。
恩怨情仇,风云易主。
为何短短的时间之内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德国是如何崛起的,它又是怎么进行侵略扩张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今天的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福煦车厢两幅图片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和兴趣,这一车厢既见证了法国一战胜利的辉煌,同时也成为法国二战耻辱战败的标志,为何短短的时间之内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德国是如何崛起的,它又是怎么进行侵略扩张的呢?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9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教案 第四 单元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一、教学分析1.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本课是九年级历史第四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主要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三部分内容的学习,描绘了波澜壮阔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本课内容还与中国抗日战争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2.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课标要求是: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本课子目的呈现方式以知识呈现为主,并且图文并茂,线索明确。
本课的三个子目的呈现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既有相关史事,又有历史地图,材料丰富,史料详细。
呈现的内容生动、严谨,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
3.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大致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接着到各战场的相继出现,最后到战争结束。
主要是按照事件的时间发展顺序逻辑进行的。
最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则体现了因果逻辑的机构。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正义必将战争邪恶、认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认识关键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发展的重大影响。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通过地图并构建时间轴,锻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构建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将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正确认识和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的关键事件。
(时空观念)3.通过文字记载、图片、文物等史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原因、发展进程和深刻影响。
(史料实证)4.通过对史料的解读,正确认识历史叙述,并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进而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
感受世界人民为战胜法西斯付出的巨大努力,尤其是认识到中国人民为战胜法西斯的伟大牺牲和贡献(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雅尔塔会议;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及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和雅尔塔会议教学难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
回首这场战争,警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和摧残!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
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
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
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的出现。
图一图二设问:图一是发生于何时的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提示:图一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图二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归纳总结:二战爆发与主要战场(1)局部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主要战场:随着战争的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北非、欧洲东线及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2.在学习上述图文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欧洲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主要战场、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和二战的影响等知识点。
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和分析历史事物原因、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教学及讨论,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及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二战的反思,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和平对于世界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认识到反法西斯的胜利,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斗争、浴血奋战的结果,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树立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莫斯科保卫战,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雅尔塔会议及二战的影响等。
【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一、新课导入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了邪恶的轴心国集团,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对于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活动,英法等国的态度怎样呢?它们的态度造成什么后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和扩大的?带着这些疑问开始我们今天的课程。
二、课堂活动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1.教师提问: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后,第一个被德国吞并的国家是哪一个?学生:奥地利。
教师:对于德国的侵略野心,英法等国的态度怎样呢?多媒体呈现慕尼黑会议相关图片,讲解绥靖政策。
在英、法等国绥靖政策的纵容下,法西斯国家更加猖狂,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在所难免。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事件?学生: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2.多媒体呈现二战战场示意图,教师讲解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及太平洋战场等主要战场。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知道雅尔塔会议以及德、日法西斯投降等史实;认识法西斯走向灭亡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走向胜利的发展过程,探究雅尔塔会议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二战资料及影视资料,分析历史信息,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通过自主阅读能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战、攻克柏林战役以及美、苏、中参加对日作战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作用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永恒主题有认同感,确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和雅尔塔会议。
教学难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
回首这场战争,警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和摧残!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
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
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
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的出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根本原因。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这是历史原因;
③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这是直接原因;
④绥靖政策加速了大战的爆发,这是重要原因。
一、二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冲破了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在1939年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这样就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随即就把侵略矛头指向波兰,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了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为了尽快打败法西斯,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哪召开了会议,那么会议具体内容是什么?
1945年7月又在波茨坦召开了会议,会议重申雅尔塔会议精神,并发表《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
3、了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的转折点,通过分析其重大,提高深入分析能力。
4、知道雅尔塔会议和波斯坦公告,理解委屈的二战根本胜利,不同性质的国家之间的合作。
二战以法西斯国家的失败而结束,通过分析认识战争的残酷,明白和平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二战开始到结束的重要事件及会议
教学难点
对雅尔塔会议的影响的理解
教法学法
制作时间:2019年月日授课时间2019年月日
课题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型新授课节数教学目标
1、知道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了解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知道在亚洲战场,中国牵制大部分日本陆军,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2、理解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从而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时空观念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例一、教学设计的思路从“三维目标”的实施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变化。
这一变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将有效地推动历史教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发展本位的根本转变。
在这一教改大背景下,《两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复习既立足课程标准,又面向核心素养。
在精心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之后确立了适应中考要求的复习内容、重点难点,制定了显性的复习目标。
本课的复习重点是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复习难点是深入理解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深刻反省战争带来的惨痛教训,感悟和平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本课选择以时空观念这一体现历史学科本质特征的核心素养作为突破口,通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比较、联系,让学生养成从整体上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学习历史,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去抚今追昔、展望未来的思维。
与此同时,借助文字、图片、年代尺、地图、图表等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进而学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学生在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方面有所发展。
“时间、空间与人的有机统一是历史认识论对历史学家提出的一种素质要求和职业标准。
”作为历史教师既然认识到时空观念在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就要考虑怎样实施历史教学,才能有助于目标的达成。
因此,从这一视角设计本课教学。
这是一次探索,是我校课题《初中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路径研究》的课堂实践,希望从中寻找到一些有益的时空观念培养路径。
二、教学过程及分析【导入】100年前,为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后问题召开的巴黎和会不仅引发了中国五四爱国运动标志,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为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这就是我们今天复习的主题《两次世界大战》。
设计意图:时间热点是中考历史的命题热点,也是备考的重点。
2019年恰逢五四运动发生100周年,二战全面爆发80周年,用这两个热点时间引出本课,意在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同时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及对中国命运的改变。
【第一板块:寻根问底析战因】呈现上述图表,引导学生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展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半岛形势图”,学生了解一战前欧洲战争形势日趋紧张,位于欧亚非三大洲连接处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各种国际矛盾的交汇点,俨然成为“火药桶”,顺势理解了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与一战相同,但二战的发生还有其他原因。
呈现“二战前大事年表”,引导学生梳理纵向的因果关系和横向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归纳二战发生的其它原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二战原因如下: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了战争隐患;直接原因,经济大危机的发生;主要原因,德、意、日法西斯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外部原因,英法美实行绥靖政策。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解释绥靖政策,学生答到牺牲小国利益,步步退让。
展现“一战后欧洲形势图”,让学生思考英法美实行绥靖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地图上标注的路径图,豁然开朗,说出绥靖政策的目的是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遏制共产主义。
1870——1913 年各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设计意图:“寻根问底析战因”这一板块意在引导学生从时空联系的角度理解一战、二战爆发的原因。
恩格斯说过:“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了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
这个结果又可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一个历史事变的发生之所以有“无数个相互交错的力量”,正是因为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学生只有理顺了这些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
如何帮助学生理顺一战、二战爆发前错综复杂的时空关系,从而正确理解一战、二战爆发的原因呢?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呈现数据史料,引导学生观察时间变化下的数据变化,分析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继而展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半岛形势图”,让学生看到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空间上的冲突,使学生有种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感,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下理解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笔者呈现了“二战前的大事年表”,意在让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大事年表分析纵向上的因果关系和横向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归纳二战爆发的其它原因。
又通过对绥靖政策的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形势图”的解读,使学生理解绥靖政策的含义和目的。
引导学生反思,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因意识形态等因素造成的仇恨和对立,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看完全国与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联动关系,也无法跳出历史看清国际局势的走向,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爆发了。
这样设计一方面让学生站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去理解历史,从错综复杂的时空关系中分析出历史发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另一方面也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战、二战是怎样的过程呢?从而进入下一个板块的学习。
【第二板块:穿越时空探过程】学生结合地图说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中的意大利颜色,思考为什么意大利颜色与英、法、俄等国的颜色一致了呢?教师借势引导学生思考一战的性质,学生得出一战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掠夺战争。
呈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为何在1900——1920年间,中国民族工业进入了“黄金时代”?学生结合世界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得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当时的北洋政府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派遣华工参加一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4万华工走上一战战场,抛头颅、洒热血,换来国际地位的提高了吗?学生答到没有。
展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地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国家疆界的变化图”,让学生理解一战不仅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对于二战的过程,首先通过时间示意图展示,接下来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分战场展示。
展现“二战初期欧洲战场形势图”,学生生动形象地看到德军“闪电战”的威力和英国、苏联等国军民的坚决抵抗。
展现“二战中的亚太战场图”,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在中国战场,学生说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发生的两场大的战争,即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
教师引导学生把目光转移到太平洋上,知道“珍珠港事件”爆发对二战的影响。
二十余天后,以苏、美、英、中为首的26国齐聚美国华盛顿,召开了26国华盛顿会议。
学生阅读课本说出这次会议的相关知识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影响,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及二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在此背景下,1943——1945年的欧洲战场和北非战场形势也在发生着变化。
展现“1943——1945年的欧洲战场和北非战场形势图”,让学生在地图上填写这一阶段的重大事件。
教师通过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重大事件的地位及作用。
欧洲战事结束后不久,亚太战场进入反攻阶段。
展现“二战中的亚太战场图”,学生说出美国、苏联、中国对日军的行动及二战结束的时间。
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居于什么地位呢?呈现1931——1945年中国抗战的统计数据,学生得出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
学生据此总结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意义。
B A c在这一板块的最后,设置了一个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将适合的历史事件标在年代尺的对应位置并确立合适的主题。
191419161918193919411942194319441945设计意图:“穿越时空探过程”这一板块是在探寻战争原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全球视角回顾一战和二战。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或者各文明历史的堆积,而是其自身有规律地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结果。
人类历史在不断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中越来越大程度上成为世界历史。
一战、二战作为世界级的大战,我们已经从纵向和横向的发展中探寻了原因,将继续在纵向和横向的发展中回顾一战、二战的过程,从全球视角理解特定时空下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这一板块呈现了大量的地图、图片、史料,意在使学生看到不同阶段、不同地点的战争场景,并突出一战、二战与中国的关系。
一战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中意大利颜色的变化,以意大利颜色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一战的性质,即帝国主义之间的掠夺战争。
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是孤立分散的,历史课堂应训练学生从发展和联系的角度思考特定时空下国与国、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一战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变化、中国五四运动发生,中国共产党成立等事件均能看到一战在特定时空下对中国的影响,这样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时空观念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珍珠港事件”发生二十余天后,26国华盛顿会议召开。
之所以强调“二十余天后”,意在使学生从时间上理解“珍珠港事件”发生对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起到了加速作用,从空间上理解太平洋上发生的“珍珠港事件”促成了各大洲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上,引导学生总结理解二战性质及胜利的主要原因。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这种思考既对上一板块国与国之间对立关系形成反思,也为下一板块深层的反思、感悟埋下伏笔。
通过对雅尔塔会议的学习,意在使学生理解这场会议从空间上协调了同盟国对德日的作战问题,加速了二战胜利的到来,从时间上对二战后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在“二战中的亚太战场图”中聚焦中国战场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中国在时间上是最早抗击法西斯的国家,也是坚持到最后的国家,在空间上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无论从时间上来看,还是从空间上来看,中国确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让学生将适合的历史事件标在年代尺的对应位置并确立合适的主题,一方面对一战、二战中的重大事件做一个梳理,提高学生的时间排序能力,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对时间的解释能力,从两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素养。
【第三板块:抚今追昔悟反思】学生识别上述图片,揭露德、意、日法西斯在特定时间,不同空间下犯下的累累罪行。
通过30万和600万这两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
呈现两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从时间上的旷日持久,空间上的重大损失总结两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滚动播放战争图片,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让学生从大历史观角度思考科技之于人类的关系,引发对战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