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寅恪的唐诗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史学方法

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史学方法

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史学方法金应熙陈寅恪先生在中国史学界工作了三十多年,他的史学观点和方法一向有很大的影响。

解放以来,陈先生一直保留他的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丝毫不肯改变。

他的史学观点方法的影响也长期没有消除。

许多研究历史和文学的资产阶级专家,把陈先生看成不可企及的高峰,奉为他们的“旗帜”,以陈先生的研究作为自己的方向。

不少年青人受到迷惑,跟着陈先生走上了烦琐考证和形而上学的道路。

例如中山大学历史系有个同学,听了陈先生主讲的“元白诗证史”的课程,在陈先生鼓励下再三写文章来探究白居易卖炭翁一诗中牛车行进的方向,对无关主旨的小事进行烦琐的论证。

这告诉我们:认真批判陈寅恪史学方法,对于在历史科学领域中贯彻两条道路的斗争,拔白旗,插红旗,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阵地,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陈先生坚持反对马克思主义,广大史学工作者对此并不是毫无所知;几年来陈先生讲学华南,在广东史学界特别是中山大学历史系师生说来,这更是周知的事实。

陈先生的史学方法所以能有不小的影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一种为陈寅恪史学方法辩护的论调,说:陈先生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却有自发的辩证法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按照他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可以和马克思主义殊途同归。

首倡这一谬论的是右派分子赵俪生。

他在“北魏末的各族人民大起义”一文中说陈先生有某些自发地与科学历史法则相吻合的观点,以后他又在另一篇文章中故意贬低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成就,而继续为陈寅恪史学方法吹嘘。

有一些人未能明确地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于是就为赵俪生所惑,从而为陈寅恪史学方法赢得了一定的市场。

为此,我们在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历史观时,必须着重分析其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本质,彻底驳倒赵俪生的谬论。

本文试从这方面提出一些意见。

一首先必须指出,陈寅恪先生的史学方法和他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是不可分的,因而渗透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与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论陈寅恪的文学史料观

论陈寅恪的文学史料观

论陈寅恪的文学史料观
陈寅恪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文学史料观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基础。

陈寅恪认为,中国文学史可以从古代至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先秦、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他认为,先秦时期的文学是抽象的,没有明确的表达形式,而两汉时期的文学则更加自由,出现了许多新的表达形式,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则更加细致,出现了更多的文学形式,如长篇小说、诗词、文论、论说文等。

陈寅恪认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一个时期的文学都是前一个时期文学的延续,而不是孤立的存在。

这种观点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重要观点,为当今学者探讨中国文学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陈寅恪诗用典

陈寅恪诗用典

陈寅恪诗用典如下:
陈寅恪,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和诗人,他的诗作享誉全国以至海外。

他的诗中充满了丰富的用典,如在《十年诗用听水斋韵》中,“金谷繁华四散空,但闻啼鸟怨东风。

楼台基坏丛生棘,花木根虚久穴虫。

蝶使几番飞不断,蚁宫何日战方终。


另外,陈寅恪与钱锺书的诗中也有用同一典故的例子,这在相当大程度上显示了他们一般知识系统的范围,阅读趣味以及记忆专注某一事物等特点。

例如在陈寅恪的《客南归述所闻戏作一绝》中,最后两句:“可怜鴃舌空相问,不识何方有鉴湖。

”和钱锺书的《北游记事诗》中的一句:“如何欲话经时别,鴃舌南蛮意未申”。

总的来说,陈寅恪的诗歌创作深受读者喜爱和学术界推崇,不仅因为他的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因为他能在诗中巧妙融入自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陈寅恪的唐史研究

陈寅恪的唐史研究

族的衝突。 「文學」與「經學」的衝突。 導致牛李黨爭。
李唐政治勢力的消長
唐初到武則天:關隴集團為政治重心。
武則天到玄宗:新興進士階級的上升時期(思




想與作風與舊山東士族不同)。 憲宗到文宗:牛李黨爭劇烈時期。 武宗:李黨得勢。 宣宗:牛黨得勢。 宣宗以後:閹黨一致對外,掌皇位繼承或廢 立大權。
陳寅恪的唐史研究
中國通史三_第三講
什麼是「為不古不今之學」?
要參考誰的研究?
陳寅恪自稱
「平生為不今不古之學,思想囿於咸豐同治
之世,議論近乎湘鄉南皮之間」
1988「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
陳寅恪傳人的回憶
周一良 1931輔仁大學歷史系師從陳垣、余嘉錫 1932轉至燕京大學,聽余大綱介紹,至清華大學
如何了解陳寅恪的史學生平?
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聯經:
1997)
汪榮祖怎麼評論這位史家?
「寅恪將唐史研究的結果寫成專書,號稱「述論」,
其實其「論」尚多於「述」,顯然有異於述而不論 或述多論少之傳統史學,此乃寅恪史學之「先進」 處,「突破」處;亦可見寅恪已掌握近代西方史學 「釋史」一道之要旨。故寅恪作史事之解釋,不作 空泛的驚人語;而實之以豐富的史料,以及嚴謹的 乾嘉考據方法。故其二『論稿』一出,即能引起廣 泛的注意與深遠的影響」,予人有耳目一新,發千 載之覆之感。然其見解之深入新穎,且敢與權威挑 戰,且敢與權威挑戰,具有「刺激性」,故其所引 起之反響亦頗為強烈。」
從筆記看陳寅恪
家人與中山歷史系整理遺物。
發現64本德國留學筆記。 鉛筆。
外國文字:英德法俄文、印地及尼泊爾
致力最勤的是中亞、新疆一帶的歷史、文化

论陈寅恪唐史研究特点与贡献的再考察

论陈寅恪唐史研究特点与贡献的再考察

论陈寅恪唐史研究特点与贡献的再考察陈寅恪(1890-1969)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被尊为“近人学林正统”的代表之一。

他的学术研究涉及广泛,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对唐史的研究,被誉为“陈派唐史”。

陈寅恪的唐史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批判史学”阶段、中期的“融合史学”阶段和晚期的“文化批评”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借鉴西方批判学派的观点,批判传统史料和史学方法的局限性;第二阶段着重对传统唐史进行整合和系统化,创立了“三传合一”的史学研究方法;第三个阶段则更多关注唐代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批判,重视对唐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

陈寅恪在唐史研究方面的主要特点和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重视文献批判和历史源流考证。

“不读更早的史记、更晚的明史,不放过任何一句逸文、不断的逼问考证,以及进入与细到的工作态度,这是陈式唐史最明显的特点。

”陈寅恪的唐史研究擅长从各个史料中寻找历史真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和重建。

第二,提出“三传合一”史学研究方法。

陈寅恪认为“既不能丢开唐元之际正传中的详实记述,也不能视唐后传及后代杂史的存叙为等闲,同样不能对《资治通鉴》这种万史之宗,显而易见的甄析含垢讲简。

唐史成体系的重任,岂能期待他们一各债千金的合势?”基于这种思想,他倡导把唐代的正史《旧唐书》、《新唐书》和唐代及后世的诸家史书纳入唐史研究体系中,从多个角度综合梳理唐代历史。

第三,重视对唐文学作品的研究。

陈寅恪认为文学作品是当时时代和人物性格的生动反映,唐代文学作品对于研究唐代文化精神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他借助文学作品探讨唐代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风尚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更为全面地认识唐代。

第四,重视思想性和整体性。

陈寅恪的唐史研究不仅仅是对唐代历史和文化的描述,更关注唐代思想性的深刻影响。

他认为唐代的思想启示、价值观念和文化传承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依然存在。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整体歷史观”强调整体性价值观,不仅关注唐代历史的事实,也注重唐代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传承。

钱钟书对陈寅恪“以诗证史”的批评

钱钟书对陈寅恪“以诗证史”的批评

钱钟书对陈寅恪“以诗证史”的批评一胡晓明先生在《陈寅恪与钱钟书:一个隐含的诗学范式之争》一文中曾指出钱钟书和陈寅恪代表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

简而言之,陈注重诗歌的背景和历史学意义,而钱钟书注重诗歌的纯美学价值。

在1958年出版的《宋诗选注》中,钱钟书对1951年初版的《元白诗歌笺证稿》进行了间接批评。

钱钟书认为,史料的优势在于把事情“叙述得比较详细”,但诗歌“更集中,更具体,更鲜明,产生了又强烈又深永的效果”,假如诗歌“缺乏这种艺术特性,只是枯燥粗糙的平铺直叙,那么,虽然它在内容上有史实的根据,或者竟可以补历史记录的缺漏,它也只是押韵的文件……因此,‘诗史’的看法是个一偏之见”。

接下来,钱钟书进一步强调,“文学创作的真实不等于历史考订的真实”,他说:“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然它就喪失了谨严……所谓穿凿附会;而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的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考订只断定已然,而艺术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所以然。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诗歌、小说、戏剧比史书来得高明。

”在这里,钱钟书说明,文学因其测度和不拘泥于表面的真实而能到达更高明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这不能不说是对文学的本质的一种有洞见的评价,也在不经意中,把文学放到了史学之上。

但是,陈寅恪也绝非像钱钟书讥讽的那样迂腐到混淆诗歌和史学的区别。

他在《元白诗歌笺证稿》第一章就明言:“……文人赋咏,本非史家纪述。

故有意无意间逐渐附会修饰,历时既久,益复曼衍滋繁,遂成极富兴趣之物语小说,如乐史所编著之《太真外传》是也。

”然而陈氏的方法,在于把古诗作为一种而非唯一的史料加以批判使用,并参以其他材料辩正。

在《长恨歌》中,陈寅恪由“春寒赐浴华清池,华清水滑洗凝脂”一句看到的是唐代“温汤疗疾之风气”,并进一步依据其他史料指出本风气“本盛行于北朝贵族间”,又由白居易《江南遇天宝乐叟》中“我自秦来君莫问,骊山渭水如荒村”看出“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的凋弊。

论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

论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

论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文学研究方法一直备受关注和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对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探究其研究方法的特点、价值和启示。

一、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概述陈寅恪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他的文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历史研究法。

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是一种以历史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他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来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2、文化研究法。

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是一种以文化为主线的研究方法,他通过对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研究,来揭示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3、比较研究法。

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是一种以比较为手段的研究方法,他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来探讨文学作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而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4、文本研究法。

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是一种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方法,他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来揭示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

二、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的价值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1、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研究,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探讨,来揭示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使人们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2、探讨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注重对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研究,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探讨,来揭示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使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文化意义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3、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注重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比较研究,来探讨文学作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而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如何解读陈寅恪的诗_奉答吴小如先生_刘士林

如何解读陈寅恪的诗_奉答吴小如先生_刘士林

作者简介:刘士林(1966)),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

#学术批评#5学术界6(双月刊)总第98期,2003.1ACADEM ICS IN CHINANo.1Jan.2003如何解读陈寅恪的诗)))奉答吴小如先生o 刘士林(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7)1摘要2在5陈寅恪诗不宜曲解6一文中,吴小如先生对拙文5陈寅恪与听曲文6提出的四点批评,基本上都是在曲解我的原文的前提下作出的,因而也是我完全不能接受的。

这里实际上涉及的是两种不同的诗学解释语境,在我看来,吴先生的解释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史方法的影响,这种方法好的一面是容易在文献中得到证据,但其不足的一面则是和诗歌这种具有很强主观心理情绪的对象往往很难沟通,它往往因为追求/历史真实0而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更是一种/历史的精神真实0。

而诗歌本身固有的灵感、空白和诗性思维的非理性等,也是很难纳入到仅具有朴素实证科学性质的中国传统文史方法的。

文本解读应该有两种技术手段,其一即中国传统的/文献分析技术0,其二则曰/精神分析技术0,它/是一种通过建构-作者.固有的的精神结构,从作者本人特有的思维结构与价值体系来解读其思想文本的理论方法。

0而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则是尽力把两种文献解读技术综合起来,即避免由于文献分析的不足曲解文本的语言学意义,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尽信书0而牺牲了关于作者的人本学内涵。

这一点也是一种现代学术应有的最基本的人文品质。

1关键词2历史真实;历史的精神真实;现代学术意识1中图分类号2I207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2-1698-(2003)01-0120-07暑假我因有事外出,直到8月22日才得以拜读吴小如先生在7月19日5文汇读书周报6上批评我的文章。

对于批评文章,我的一个基本态度和想法是,不管别人批评的对错与是否有理,都是提醒、鞭策和磨砺自己的一种学术经验,只)120)如何解读陈寅恪的诗要自己在以后的学术研究中更认真和严谨就足够了。

浅谈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一)

浅谈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一)

浅谈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一)论文关键词:陈寅恪文学研究方法诗史互证论文摘要:探索了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认为可分为四种:诗史互证、多重证据法、科学思维法、从文化的视野视察文学,并对此分别加以阐述。

陈寅恪学贯中西,博通今古,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代宗师。

他的文学研究方法作为其学术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界影响深远。

正是这些融会中西的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才使他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一、诗史互证陈寅恪治学最精华的部分之一是文史会通,用文学作品阐述历史知识,用历史知识解说文学作品,这个方法又可称为诗史互证。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可以视为诗史互证法的滥觞,而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宋代的黄宗羲。

明清之际,钱谦益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完成了《杜工部诗笺注》,将传统诗史互证正式确定下来。

与传统诗歌笺释中注重章句训释、注疏不同,“诗史互证”着力考察、挖掘诗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或从诗中发现历史,这就使诗具有了裨补史阙的功效。

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缘起》中这样说:“盖牧斋博通文史,旁涉梵夹道藏,寅恪平生才识学问固远不逮昔贤,而研治领域,则有约略近似之处。

”这里,他明确指出自己的研究领域对钱谦益有直接的继承性。

诗史互证是陈寅恪解读、笺证唐诗的重要方法。

如《卖炭翁》的小序说:“苦宫市也。

”关于宫市之事,史籍记载很多,陈寅恪择录几条供读者参证。

第一条出自:“昌黎先生集外集陆顺宗实录壹”,第二条出自“同集柒顺宗实录贰”,第二条论述宫市最详细。

陈寅恪在引录后指出:“此篇所咏,即是此事。

退之之史,即乐天诗之注脚也。

”确实,结合韩愈的这段历史记载来读自居易的《卖炭翁》,就更能看出该诗高度的真实性。

接着,陈寅恪又引《旧唐书·张建封传》一段作为“当日士大夫同恶宫市弊害之事证”,引《容斋续笔》《旧唐书·代宗纪》及《南部新书》有关记载说明“自天宝至大历至贞元五六十年间,皆有宫市,而大历之际,乃至使郇谟哭市,则其为扰民之弊政,已与贞元时相似矣。

对陈寅恪“文史互证”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对陈寅恪“文史互证”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2020-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作者简介:刘川愉(1994-),男,山西吕梁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唐代文学、近代文学。

文学品析对陈寅恪“文史互证”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刘川愉(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上海200000)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当中,文学作品主要是作者用来抒情言志,它既反映着作者深厚而复杂的内心情感,也反映着作者对外在世界敏锐而细致的感受。

而对于历史的撰写来说,由于史料的记载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所以,我们现今看到的史料会有很多的曲笔、隐晦的地方,不能十分详尽、完全真实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因此,在文学研究当中,研究某部作品中隐含的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以及作者对当时时代社会的观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当时具体的时代细节与社会情境具有重要的帮助。

相应地,通过研究大量同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对于我们更全面宏观的了解与体察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与时代动向,更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时,通过文学作品呈现的时代社会风貌与历史史料中展现的社会历史风貌两两对照,相互补充,一方面能让文学研究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之上,对作品的产生的时代环境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掌握作者的思想,对作者的创作的历史环境进行再现,这样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让历史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曲笔、隐晦的记录,得到更生动、具体的还原。

基于这种思路,陈寅恪先生在论述“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的时候,曾提到:在以史证诗、或是以诗证史过程当中,其研究也主要是表现在了其“了解之同情”中。

这主要是有两个内涵:首先是在“古典”和“今典”的相互融合下,对其进行“了解”,用扎实的史料,对“古典”进行探究,并且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存在的历史故事,即“今典”。

其次是在这之上形成“同情”:针对研究对象,其中也涵盖了作者和作品进行情感的投放和审美想象。

这种能够把历史背景和审美进行综合练习的方式,能够防止出现印象式批评,同时避免了无事实依据的问题,同时也使得过去的复杂的考据批评方式逐渐被简化,更为有意义的是将这种历史考察和审美沉思综合考量的方式,能够形成互相制约,这种批评方法能够防止过度诠释。

陈寅恪古代诗歌解读方法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陈寅恪古代诗歌解读方法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02
陈寅恪在解读古代诗歌时,注重证据和推理,尊重文本原意。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古文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拓展学生古文阅读范围
03
陈寅恪在解读古代诗歌时,注重对作品背景和作者的深入挖掘,这对拓展学生古文阅读范围很有帮助。学生可以通过了解更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运用比较分析法深化学生理解
详细描述
陈寅恪在解读古代诗歌时,常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不同诗人或不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揭示其异同之处。语文教育可以借鉴这一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通过比较分析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内涵
总结词
探究古代诗歌中的文化意义
陈寅恪在解读古代诗歌时,注重将文学作品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以揭示其丰富的内涵和寓意
文化与文学结合
解读古代诗歌的主要方法与特点
陈寅恪在解读古代诗歌时,综合运用了历史学、文学、语言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深入挖掘和理解古代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跨学科研究
陈寅恪在解读古代诗歌时,非常重视对相关文献的考证和研究。他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和分析,还原了作品创作时的具体情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为深入理解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重视文献考证
陈寅恪在解读古代诗歌时,不仅关注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还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种方法有助于全面把握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关注作品风格与艺术特点
02
陈寅恪解读古代诗歌方法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提倡理解与感悟相结合

释陈寅恪“古典今事”的解诗方法

释陈寅恪“古典今事”的解诗方法

释陈寅恪“古典今事”的解诗方法释陈寅恪“古典今事”的解诗方法胡晓明一、“古典今事”方法的提出及其学术渊源“融古典今事(情)为一”,这是陈寅恪特创的解诗方法之一。

也是现代中国诗歌学术研究中最具有创发力的方法建树之一。

这一方法贯穿陈寅恪的治学历程始终以及学问世界的方方面面,应该说也是他最具个人特色的治学方法之一(同时也是他运用最为纯熟的诗歌写作方法,我将另文专论)。

据现有材料,从最直接的学术渊源来说,陈寅恪应得力于两部诗学著作。

一是杨锺羲的《雪桥诗话》。

杨氏曾与王国维同直清南书房,王氏自沈之次日清晨,首至颐和园鱼藻望尸而哭。

以此情理推之,亦是与陈氏有交往的重要友人。

吴宓《空轩诗话》第一则略云:《雪桥诗话》正集十二卷,续集八卷。

辽阳杨锺羲撰集。

刘氏求恕斋刻本。

陈寅恪尝劝余读此书。

谓作者熟悉清朝掌故。

……正集卷十二末,条述本书撰述大旨,谓“大抵论诗者十之二三,因人及诗、因诗及事,居十之七八。

不卷括一代诗之全,而朝章国故、前言往行、学问之渊源、文章之流别,亦略可考见”云云。

《雪桥诗话》的撰作体例与诗学旨趣,必对寅恪发生影响。

另一部书即钱谦益的诗学名著《钱注杜诗》。

陈寅恪少读钱氏之书,即深服其学问渊博。

晚撰《柳如是别传》,特为指出:牧斋之注杜,尤注意诗史一点,能以杜诗与唐史互相参证,如牧斋所为之详尽者,尚未之见也。

……细绎牧斋所作之长笺,皆借李唐时事,暗指明代时事,并极其用心抒写己身在明末政治蜕变中所处之环境。

实为古典今典同用之妙文。

然而陈寅恪最早自觉揭示此一方法最明确的文字,则是一九三九年刊出昆明《清华学报》的《读哀江南赋》一文:古今读哀江南赋者众矣,莫不为其所感,而所感之情,则有浅深之异焉。

其所感较深者,其所通解亦必较多。

兰成作赋,用古典以述今事。

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斯实文学之绝诣,而作者之能事也⑵。

将这一方法给予相当高的评价。

陈寅恪先生唐史研究中的石刻文献利用

陈寅恪先生唐史研究中的石刻文献利用

陈寅恪先生作《王静安先生遗书序》,归纳王国维的治学方法有三:“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他本人的学术研究,也可说是依循这三条而展开的。

在他一生治学成就最高的唐代文史方面,“地下之实物”最重要的有两部分,一是敦煌文献,二是石刻文献。

陈先生认为“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平生也“勉作敦煌学之预流”(均见《陈垣敦煌劫馀录序》)他在敦煌学方面的成就,学者论述已多。

但就石刻文献研究来说,他似乎涉足较少,不像另一位唐史大师岑仲勉先生那样有多种石刻研究论著,其论文集中几乎没有研究碑刻的论文。

然而,只要细心寻绎他的存世著作,即不难发现,他对石刻文献的掌握和利用,涉猎极广,搜求尤勤,在石刻解读和证史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唐代石刻研究,始于宋代,清代成为显学。

石刻的最大价值是保存了唐时文献的原始面貌,多可补订史乘的缺失。

清代学者治金石成就突出,但其弊端,正如岑仲勉先生所云,一为过信石刻,凡石刻与史乘有异同处,概曰“自当以碑为正”,二为偏责史实,不明史例,但见石刻有史传不见者,即视为“史之失载”。

(见《贞石证史》)陈寅恪先生对石刻与史传关系的论述,更为精当:自昔长于金石之学者,必为深研经史之人,非通经无以释金文,非治史无以证石刻。

群经诸史,乃古史资料多数之所汇集。

金文石刻则其少数脱离之片段,未有瞭解多数汇集之资料,而能考释少数脱离之片段不误者。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续稿序》)这段话虽就杨树达之著作引发议论,实意在针砭清以降专治金石而忽视经史者。

寅恪先生为学生开列治唐史的必备书目,首列两《唐书》和《资治通鉴》,次列《全唐文》和《全唐诗》、宋四大书中的《册府元龟》、《太平广记》、《唐大诏令集》,而以敦煌材料、碑刻材料和佛教材料殿末(参石泉、李涵《听寅恪师唐史课笔记一则》、杨联陞《陈寅恪先生隋唐史第一讲笔记》,均收入《追忆陈寅恪》),正足体现其治史应先重“多数汇集之资料”,次及“少数脱离之片段”的态度。

浅谈陈寅恪的唐诗研究方法

浅谈陈寅恪的唐诗研究方法

浅谈陈寅恪的唐诗研究方法——读《元白诗笺证稿》有感[摘要]现代学术大师陈寅恪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所倡立的历史文化法、诗史互证法、比较联系法等研究方法,在学术界有深远的影响.这些研究方法在其代表作品《元白诗笺证稿》是最常用的,对我们的启发也最大,对我们的读书治学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关键词]陈寅恪;唐诗研究方法;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被誉为“全中国最博学的人"、“教授的教授”,在文史哲研究领域树立了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丰碑。

最近读了先生的代表作品《元白诗笺证稿》[1],深感先生所著博大精深,不仅为其独特魅力所折服,对其治学方法也略有所悟。

下面仅就感触最深的几种研究方法谈一下粗浅体会。

一、历史文化法历史文化法,是陈寅恪先生在研究唐诗时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其基本内涵是,研究诗歌要将它置于一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予以综合考察,才能找出作品生成及其特质形成的原因。

他在《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说自己“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

正是基于他对历史文化的高度重视,才使他自觉地运用历史文化法去研究包括唐诗在内的古典文学作品。

举例来说,寅恪先生在评价元稹于婚仕二途中所表现出的“无节操之守”时,一再阐明,中唐贞元、元和间的士大夫社会,可分为二部分:一部分(主要是词科进士)尚放荡风流之新习,另一部分(主要是山东旧族)则仍沿袭南北朝以来重门第婚姻之旧习。

两种道德标准、新旧社会风尚并存杂用,各是其是,而互非其非,常呈现出纷纭错综之情势。

至于元稹,则善于利用之,而乐于去旧就新,名实兼得,“乘此社会不同之道德标准与习俗并存杂用之时,自私自利”。

因其能“忍情",故一方面放荡风流,图欲望之满足;另一方面则以“悠悠若云”之意对待男女关系,去就自由,不为情感所束缚;因其甚有心计,故能深思熟虑,甚至于以情牟利,“以巧婚而致通显”,以“巧宦”而“位至将相”,“以富贵终其身”。

陈寅恪“以诗证史”方法探讨——以《元白诗笺证稿》为例

陈寅恪“以诗证史”方法探讨——以《元白诗笺证稿》为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ontentsChineseabstract….……….……….….….….…………….….….…………….……..1EnglishAbstract……..……………………….…………………………….…………..3nefirstIntroduction……………………………………………………………4chapternlefirstsectionhistoriographyofChenYinqueandhis<manuscriptofstudyonBaiandYuanZhen’Spoems>..................................................................4JuyiThesecondsectiontheResearchreviewof<manuscriptofstudyonBaiJuyiandYuanZhen’Spoems>…………………………….……….……………….……………5111ethirdsectionDefinitionoftheconcept“reflectionhistoryusingpoem”………9劢efourthsectionthethinkingofwriting,focalpointanddifficultyofthispaper……………………………..:……………………………………………………11Thesecondchapter<manuscriptofstudyonBaiJuyiandYuanZhen’spoems>anditsAcademicorigin……………………………………….….………..………………..13Thefu'stsectiontheformingprocessof<manuscriptofstudyonBaiJuyiandYuanZhen’Spoems>….……………………………………………………….…………….13ThesecondsectionEditionsof<manuscriptofstudyonBaiJuyiandYuanZhen’Spoems>…………….…………………………….…………………………………….16ThethirdsectionAcademicoriginofChenYinque’s“reflectionhistoryusingpoem’’.............................................................................................:Z1111etmrdchapterthesummaryof<manuscriptofstudyonBaiJuyiandYuanZhen’Spoems>…………………………………………………………………………………2811lefirstsectionBaiJuyiandYuanZhen’SpoemsandthePoliticalhistoryoftangdyn钺喝kanalysisof<changheige>and<lianchanggongci>……………………28ThesecondsectionBaiJuyiandYuanZhen’SpoemsandlawsandinstitutionsoftangdynaSty_哪lysisOf<yingyingzhuang>and<pibayin>…………………………一.35111e“rdsectionBaiJuyiandYuanZhen’SpoemsandSocialcustomsoftangdynastv。

唐诗研究方法

唐诗研究方法

刘学锴

受史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4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陈伯海 唐诗学引论 知识出版社1988 董乃斌 李商隐的心灵世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杨 义 李杜诗学 北京出版社 2001 许 总 杜诗学发微 南京出版社 1989 傅璇琮主编 唐才子传校笺 中华书局 1991 岑仲勉 唐人行第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孙昌武 唐代文学与佛教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孙昌武 禅思与诗情 中华书局 1997 钱钟书 谈艺录 中华书局 1984 郁贤皓 唐剌史考全编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 向 达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谢 弗(美) 唐代的外来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傅璇琮、罗联添主编 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共八卷) 三秦出版社 2004
本课程的性质
《唐诗研究》是高等学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
修课之一。它继《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 品选》等基础课之后而开设,以唐诗作为主要教学内 容和研究、对象。对于既往的古代文学基础课程,它 不仅是一种继续,更是一种深化。 在我国这个古老的诗国里,诗是最早发达的一种文学 体裁,而唐代又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源远流 长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 出现了高度繁荣的局面。无论是体制的完备,还是技 巧的成熟,无论是意境的高远,还是韵律的精严,无 论是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反映现实的广度,唐诗都 达到了殆难后继、不可逾越的地步。因此,唐诗是我 国古代文学遗产中最为珍贵的部分之一。千百年来, 唐诗不仅以它所表现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 貌给后人以感染,而且以它所显示的异采纷呈的艺术 画面和审美情趣给后人以陶冶。
参考书目
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陈寅恪诗歌解读

陈寅恪诗歌解读

陈寅恪诗歌解读摘要:1.陈寅恪诗歌解读的意义2.陈寅恪诗歌的特点3.如何解读陈寅恪的诗歌4.陈寅恪诗歌的价值正文:陈寅恪诗歌解读陈寅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才情横溢的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因此解读陈寅恪的诗歌对于理解他的思想、人生观以及历史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一、陈寅恪诗歌解读的意义陈寅恪的诗歌是其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反映,通过解读他的诗歌,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探究他的学术思想,理解他的历史观。

同时,由于陈寅恪的诗歌涉及到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解读他的诗歌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二、陈寅恪诗歌的特点陈寅恪的诗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人文关怀:陈寅恪的诗歌充满了对人的关注,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生的探索。

他的诗歌既有对个体命运的关怀,也有对社会大众的关注。

2.历史感:陈寅恪的诗歌中充满了历史的气息,他的诗歌中常常涉及到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他对社会的思考。

3.哲理深刻:陈寅恪的诗歌中充满了哲理,他的诗歌既有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也有对历史哲理的探索。

三、如何解读陈寅恪的诗歌解读陈寅恪的诗歌,需要结合他的生活背景、学术思想和历史观来进行。

首先,要了解陈寅恪的生活背景,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和学术历程,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

其次,要理解陈寅恪的学术思想,他的诗歌中很多地方都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只有理解了他的学术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

最后,要结合历史背景来解读他的诗歌,他的诗歌中很多地方都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思考,只有结合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

四、陈寅恪诗歌的价值陈寅恪的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他的诗歌充满了人文关怀,具有深刻的哲理,是文学的瑰宝。

陈寅恪诗歌解读

陈寅恪诗歌解读

陈寅恪诗歌解读【原创版】目录1.陈寅恪简介2.陈寅恪的诗歌创作特点3.陈寅恪诗歌的主题内容4.陈寅恪诗歌的艺术价值5.结语正文陈寅恪,字仲舒,号后庭,广东番禺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东方之耀”。

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一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文学创作方面,陈寅恪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我们研究和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陈寅恪的诗歌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陈寅恪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他的诗歌作品多创作于我国社会变革的时期,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其次,陈寅恪的诗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有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同时,他的诗歌作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再次,陈寅恪的诗歌具有独特的个性。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豪放、激昂的诗风,也有柔美、婉约的诗句,表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陈寅恪诗歌的主题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达对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渴望。

在陈寅恪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强烈渴望,如《夜泊牛渚怀古》等。

其次,反映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陈寅恪的诗歌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如《哀江南》等。

再次,表现对学术事业的执着追求。

陈寅恪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他的诗歌作品也表现了对学术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如《赠刘叔雅》等。

陈寅恪诗歌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陈寅恪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的诗歌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陈寅恪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为我们研究和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再次,陈寅恪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陈寅恪的唐诗研究方法——读《元白诗笺证稿》有感[摘要]现代学术大师陈寅恪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所倡立的历史文化法、诗史互证法、比较联系法等研究方法,在学术界有深远的影响。

这些研究方法在其代表作品《元白诗笺证稿》是最常用的,对我们的启发也最大,对我们的读书治学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陈寅恪;唐诗研究方法;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被誉为“全中国最博学的人”、“教授的教授”,在文史哲研究领域树立了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丰碑。

最近读了先生的代表作品《元白诗笺证稿》[1],深感先生所著博大精深,不仅为其独特魅力所折服,对其治学方法也略有所悟。

下面仅就感触最深的几种研究方法谈一下粗浅体会。

一、历史文化法历史文化法,是陈寅恪先生在研究唐诗时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

其基本内涵是,研究诗歌要将它臵于一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予以综合考察,才能找出作品生成及其特质形成的原因。

他在《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说自己“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

正是基于他对历史文化的高度重视,才使他自觉地运用历史文化法去研究包括唐诗在内的古典文学作品。

举例来说,寅恪先生在评价元稹于婚仕二途中所表现出的“无节操之守”时,一再阐明,中唐贞元、元和间的士大夫社会,可分为二部分:一部分(主要是词科进士)尚放荡风流之新习,另一部分(主要是山东旧族)则仍沿袭南北朝以来重门第婚姻之旧习。

两种道德标准、新旧社会风尚并存杂用,各是其是,而互非其非,常呈现出纷纭错综之情势。

至于元稹,则善于利用之,而乐于去旧就新,名实兼得,“乘此社会不同之道德标准与习俗并存杂用之时,自私自利”。

因其能“忍情”,故一方面放荡风流,图欲望之满足;另一方面则以“悠悠若云”之意对待男女关系,去就自由,不为情感所束缚;因其甚有心计,故能深思熟虑,甚至于以情牟利,“以巧婚而致通显”,以“巧宦”而“位至将相”,“以富贵终其身”。

如此以来,便把元稹弃莺莺而婚韦丛放在了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对其评价也就客观而公允。

再比如,《卖炭翁》言宫市之事,极为生动。

寅恪由宫市联想至《顺宗实录》中之事:“上(顺宗)在东宫,尝与诸侍并王叔文论宫市事",叔文无言,退,上问其故,叔文曰:“太子职在侍膳问安,不宜言外事,陛下(德宗)在位久,如疑太子收人心,何以自解?”此为叔文表面之言,实则殊有深意,先生案曰:“当日皇位之继承决于内庭之阉竖",而宫市之弊害则由宦官所造成,顺宗在东宫时,所以不宜极论宫市者,亦在于此,不仅以其有收人心之嫌也。

”进一步阐明宦官非但把持宫市,亦已把持皇位继承等重大内政,实为当日之社会危机。

寅恪先生在这里将白居易所述之事,加以开拓并联想,结合社会背景以探当日社会之实,分析得入木三分,切中要点。

陈寅恪不仅将各事限于白诗所记之年代,而是结合时代背景揭示其流变过程。

如《红线毯》论及经济中心之转移:唐代初期以关东西川为丝织品之主要产地。

迨经安史乱后,产丝区域之河北山东,非中央政府权力所及,贡赋不入,故唐室不得不征取丝织品于江淮,以充国用。

由于人力之改进,此后东南遂为丝织品最盛之产区矣……观此,亦可知政事人事之变动与农业工艺之关系矣。

《上阳白发人》论及风俗之变异:“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

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短小。

……贞元末年妇人时妆转向短窄矣。

”至于政治、经济、社会风俗之流变过程,寅恪均有精到之分析,兹不赘述。

要之,寅恪将学术研究放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从而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作比较分析。

不仅使结论信实,而且研究方法上也颇能启人心智。

二、诗史互证法诗史互证法,包括了以诗证史(以诗释史)和以史证诗(以史释诗)两个方面。

这种方法并非陈寅恪先生首创。

《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这段话可视为诗史互证法的滥觞。

宋代的杜甫诗歌研究空前繁荣,有“千家注杜”之说,其中不少人注意将杜诗与史事结合在一起,通过钩沉史事、介绍与诗歌有关的时代背景资料来阐发诗歌的真实旨意。

当然,也有些注杜者离开诗歌的艺术特质片面强调杜诗的“诗史”一面,有牵强附会的弊病。

明末清初的钱谦益对杜诗也情有独钟,撰有《杜工部诗笺注》二十卷。

他所运用的基本方法,即是诗史互证法。

尽管有人批评《钱注杜诗》“事事征实,不免臆测”,但不能否认钱谦益对杜诗的历史性解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诗史关系之上,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所以《钱注杜诗》在历代杜甫研究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寅恪也高度评价《钱注杜诗》,他认为:“牧斋之注杜,尤注意诗史一点,在此之前能以杜诗与唐史互相参证,如牧斋所为之详尽者,尚未之见也。

”[2] 陈寅恪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自觉采用诗史互证法,一方面是出于他对传统的“诗史一体”理论的认同,一方面也与他受到钱谦益治学方法的影响有关。

陈寅恪以诗史互证法来重点研究白居易(包括元稹)的新乐府,显得更为适宜。

因为白居易在《新乐府》里讲得很明确:“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既然如此,那么就完全可以用历史记载来与诗歌相互印证,从而帮助读者更透彻、更深刻地领会诗旨,体悟作者的苦心孤诣。

如陈寅恪对白居易《阴山道》的笺证,该诗述回鹘与唐王朝进行实物交换,回鹘以马换取唐之绢。

其主旨是“疾贪虏也”。

中有“缣丝不足女工苦,疏织短截充匹数。

藕丝蛛网三丈馀,回鹘诉称无用处”四句。

寅恪先引《旧唐书〃食货志》说明唐制丝织品之法定标准为阔一尺八寸,长四丈,然后借助白诗指出唐王朝“付回鹘马价者,仅长三丈余,此即所谓短截也。

其品质之好恶,应以官颁之样为式,而付回鹘马价者,则如藕丝蛛网,此即所谓疏织也……观于唐回马价问题,彼此俱以贪诈行之……又史籍所载,只言回鹘之贪,不及唐家之诈,乐天此篇则并言之。

是此篇在新乐府五十首中,虽非文学上乘,然可补旧史之阙,实为极佳之史料也。

”中国旧有史书多为汉族统治阶级组织修纂,往往站在汉族统治阶级立场说话,贬损少数民族,所以会出现“不及唐家之诈”的情况。

寅恪从白诗中捕捉到具有史料价值的信息,既体现出他对于史籍的熟稔,也说明他读诗时心细如发,目光敏锐。

上面讲的是以诗证史同时又以诗补史,下面再举一首以史证诗的例子。

如《卖炭翁》此篇小序云:“苦宫市也"。

关于宫市事,史籍所载颇多。

寅恪择录数条以供读者参证。

第一条出自“昌黎先生集外集陆顺宗实录壹”,第二条出自“同集柒顺宗实录贰”第二条述宫市事最详,寅恪在引录后指出:“此篇所咏,即是此事。

退之之史,即乐天诗之注脚也。

”确实,结合韩愈的这段历史记载来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就更能见出该诗高度的真实性。

接着,寅恪又引《旧唐书〃张建封传》一段作为“当日士大夫同恶宫市弊害之事证”,引《容斋续笔》、《旧唐书〃代宗纪》及《南部新书》有关记载说明“自天宝历大历至贞元五六十年间,皆有宫市,而大历之际,乃至使郇谟哭市,则其为扰民之弊政,已与贞元时相似矣。

”至此,寅恪已为读者勾勒出唐代宫市的基本面貌,这对阅读白居易的《卖炭翁》显然是大有裨益的。

诗史互证法是陈寅恪研究元白诗的主要方法,但他完全明白历史和诗歌毕竟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切都用史家的眼光去衡量。

如寅恪在《缚戎人》中云:“乐天以代宗一朝大历纪元最长,遂率混言之。

赋诗自不必过泥,论史则微嫌未谛也”。

这表明他对历史和文学的差别是十分清楚的,不能要求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一一对应。

简括言之,陈寅恪将诗歌与历史融于一体的研究方法,既继承了前人的学术成就,又有着自己的开拓和创新。

三、比较联系法比较联系法是陈寅恪先生在研究唐诗时所自觉采用的另一重要方法。

他在《元白诗笺证稿》第二章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研治路数:“寅恪于论长恨歌篇时,曾标举文人之关系一目。

其大旨以为乐天当日之文雄诗杰,各出其作品互事观摩,各竭其才智竞求超胜。

故今世之治文学史者,必就同一性质题目之作品,考定其作成之年代,于同中求异,异中见同,为一比较分析之研究,而后文学演化之迹象,与夫文人才学之高下,始得明了。

否则模糊影响,任意批评,恐终不能有真知灼见也。

”在其研究过程中,寅恪经常用此研究方法,获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突破性成果。

如陈寅恪笺释元稹的《连昌宫词》时,说“元微之《连昌宫词》实深受白乐天陈鸿《长恨歌》及《传》之影响,合并融化唐代小说之史才、诗笔、议论为一体而成。

其篇首一句及篇末结语两句乃开宗明义及综括全诗之议论,又与白香山《新乐府序》所谓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者有密切关系。

乐天所谓每被老元偷格律,殆指此类欤?……综而言之,《连昌宫词》者,微之取乐天《长恨歌》之题材依香山新乐府之体制改进创造之新作品也。

”陈寅恪还指出,元稹此作实受韩愈同素材的《和李司勋过连昌宫》七律的影响,最终成此巨制“以抒开元、元和今昔盛衰之感。

”通过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元稹诗的形成渊源便一目了然。

再如寅恪在笺证白居易《琵琶引》时,先考出元稹的《琵琶歌》作于元和五年,乐天的《琵琶引》作于元和十一年,然后确定《琵琶引》是乐天在见到元作之后。

“就同一性质题目,加以改进也。

”通过对两诗创作动因、作品内容、艺术效果的比较分析,寅恪得出以下结论:两诗虽同赞琵琶之绝艺,且同为居贬谪闲散之地所作,然而元稹“盛赞管儿之绝艺,复勉铁山以精进,似以一题而兼二旨。

虽二旨亦可相关,但终不免有一间之隔。

故不及乐天之一题一意之明白晓畅也”;就创作动因及艺术效果论,元诗“不过久许管儿作一诗,以事冗未暇,及谪官得闲,乃偿宿诺,其旨似嫌庸浅”,而白诗“既专为此长安故倡女感今伤昔而作,又连绾己身迁谪失路之怀。

直将混合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为一体。

真可谓能所双亡,主宾俱化,专一而更专一,感慨复加感慨。

岂微之浮泛之作,所能企及者乎?”寅恪在这里便指出了白居易《琵琶引》比元稹的《琵琶歌》的高明之处便在于其抒情的真实性、独特性、深刻性,从而向我们展示了为何前者为千古绝唱、后者却默默无闻的原因。

对于比较研究法的应用,元白诗笺证稿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但寅恪并没有滥用,寅恪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诗题书》中指出,研究者“必须具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才能运用得好,否则任意攀比,就会产生穿凿附会、怪诞百出的弊病。

这个意见对我们来说是值得珍视的,也是深有启发的。

以上大体总结了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用到的几种研究方法。

当然,这几种研究方法在其他学术领域也经常运用,并非仅限于唐诗。

而且,还有一些研究方法本文未曾论述。

但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这几种方法是最常用的,对我们的启发也最大,对我们以后的读书治学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