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研究(唐代的古体诗)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唐朝诗歌研究

古代文学——唐朝诗歌研究

第一章唐诗的繁荣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度给长期分裂和战乱的中国带来希望,但炀帝登基后荒淫无度,激起各地纷纷起义,短命的隋朝(581—618)在还未医治好战争创伤时,重新被战火吞灭。

国柞衰剐文学衰,隋朝除个别作家作品外,文学无大可观者。

大唐帝国的涎生给小国文学带来新生命。

大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大唐文学则登上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峰,也雄踞于当时的世界文坛。

唐诗可谓有唐一代之文学。

唐诗的成就有多方面表现。

首先是作家作品众多。

据《全唐诗》及补遗统计,有近两千四百位作家,五万二千多首诗,数量之多是惊人的。

更何况还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诗人。

其次是内容题材广泛。

可以说各种社会现象、各种人生感情,亦即所有主客观的素材,皆可入诗,皆被写进,以至令后人有难乎为继之感。

具体而言,以下列几类内容表现得最为突出。

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虽创立于陶、谢,但陶诗多围绕个人生活而展开,写景成分较少,大小谢虽多写景,但模山范水,总体水平不高。

唐人的山水诗多注入诗人的自我感情,写出精神与意趣;唐人的田园诗又往往能和表现民生相结合,显得更为深刻。

边塞诗。

先秦无所谓边塞诗。

汉代边事虽很频繁,但绝少边塞诗。

六朝时有少量这类作品,但其中大部又属想象之词。

宋以后,则又被爱国诗所代替,故唐代边塞诗可谓一枝独秀。

宋人严羽说唐人好诗多在行役征戍,即包括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还因时代不同而风格多样,概言之,盛唐雄壮浪漫,中晚唐悲凉深沉史诗。

《诗经》中有《公刘》、《生民》等史诗,建安诗人也有一些堪称史诗的作品,但总的说,唐以前的这类作品不多.唐安史之乱前后涌现了大量的史诗。

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洗兵马》,元结的《贼退示官吏》、《春陵行》,李商隐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老杜的作品更堪称‚诗史‛民生诗,先秦至建安诗歌反映民生较为充实,两晋南北朝后这一题材显然减弱。

唐以后,尤其是盛唐以后,又充实起来,老杜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新乐府》,都是写民生的不朽篇章,直至晚唐聂夷中、杜荀鹤仍有不少这类优秀作品。

唐宋诗词研究(唐诗3)

唐宋诗词研究(唐诗3)

李白--绝句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山中问答》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蜀道难》
神仙世界——“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写景造境——“飞湍瀑流争喧豗,砯转石万壑雷”
叙事叙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
折之回川”
谈玄说理——“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
援”
《蜀道难》
清代 沈德潜《唐诗别裁》:“笔阵纵横,如
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三星堆--古蜀文化
(返回)
三星堆--古蜀文化
(返回)
黄河之水天上来 (返回)
《唐诗别裁》:“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唐诗宋词研究
李白诗
李白诗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 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 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 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树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 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唐诗研究(唐代的古体诗)

唐诗研究(唐代的古体诗)

现代的唐诗传承和创新
传统唐诗继承
现代诗人通过继承唐代古体诗 的艺术传统,创作出新颖而饱 含诗意的作品。
古风新意
一些诗人尝试在现代语境下以 古体诗的形式表达当代情感和 思考。
突破创新
还有一些诗人致力于将唐代古 体诗与当代的思想和创新相结 合,开辟崭新的诗歌领域。
结论和展望
通过对唐诗的深入研究,我们更加了解了唐代古体诗的特点和魅力,同时也看到了现代唐诗在创新和传承方面 的发展潜力。展望未来,唐诗的研究仍将不断深入,为我们带来更多新的发现和领悟。
唐诗研究(唐代的古体诗)
欢迎来到唐诗研究的世界!在这个演讲中,我们将探索唐代的古体诗,了解 其背景和特点,欣赏其中的经典之作,还将介绍唐诗研究的方法和流派以及 现代的传承和创新。
唐诗研究的背景
唐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最重要的诗歌时期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 文化底蕴。了解唐诗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代的古体诗。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 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诗研究的方法和流派
1
文本研究
通过分析诗歌的文字、结构和语言特点,探索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2
社会语境研究
研究诗歌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历史意义。
3
比较研究
将唐代的古体诗与其他诗歌流派进行对比,
被誉为“诗仙”,擅长豪放、奔放的诗风,代表作 品有《静夜思》和《蜀道难》。
王之涣
以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代表作品有《登鹳雀 楼》和《登飞来峰》。
杜甫
被称为“诗圣”,作品多描写社会疾苦和人民苦难, 代表作品有《月夜忆舍弟》和《登高》。

唐诗研究

唐诗研究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

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唐诗研究课件整理

唐诗研究课件整理

《唐诗研究》绪论一、唐代诗歌繁荣的盛况:黄金时代、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1.作品数量:《全唐詩》收錄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詩歌。

《全唐诗补编》补录六千三百二十七首(句一千五百零一条)2.作家数量:《全唐诗》收录唐诗作者二千二百余人。

《全唐诗补编》收录一千六百余人(新见者九百余人)。

3.体式:——终体皆备,多样化发展4.风格:老杜沉郁顿挫,李白之跌荡迅快,郊寒岛瘦,元轻白俗……5.影响:二、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1.文学自身的发展(借鉴经验,汲取教训):齐梁及陈隋,众多等蝉噪。

——韩愈《荐士》自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李白《古风五十九》之一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杜甫《宗武生日》2.文学发展的社会条件:(1)政治上的庶族特色与开放风气:唐太宗的体貌特征:(A)洪腹大肚:(B)浓髭:“唐文皇……人号髭圣。

”(C)虬须。

“(太宗)虬须上可挂一弓”。

唐皇室的“怪异”举动:1.李承乾好说突厥语,好穿突厥衣。

曾扮演突厥可汗诈死,令下属按突厥丧仪发丧。

甚至表示一朝有天下,当亲率万骑,到草原打猎,然后解发为突厥人(《通鉴》卷196)。

2.高祖武德年间,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与庶母尹德妃、张婕妤私通。

3.唐太宗玄武门之变,杀死兄弟(建成、元吉),纳弟妻杨氏为妃。

4.唐太宗的儿子又迷恋上他的才人武则天,后立为皇后。

5.玄宗纳其儿媳杨玉环。

唐室大有胡气。

——鲁迅《致曹聚仁》(1933年)唐源流出于夷敌。

——朱熹《朱子语类》卷116。

皇室世系:李虎(八柱国之一)——李昞(妻独孤信女,鲜卑族)——李渊(妻窦氏,鲜卑族)——李世民(妻长孙氏,鲜卑族)2.经济:杜甫《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縞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3.文化:兼容并包1.儒家:2.道教:3.佛教:4.音乐舞蹈:太宗时“十部乐”,包括燕乐、清商乐、西凉、高丽乐、扶南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高昌乐。

唐宋诗词研究(唐诗2)

唐宋诗词研究(唐诗2)
个体自由
道家追求个体自由的精 神也在一些唐诗中得到 体现,强调个体的独立 和自主。
佛教文化的融合
01
禅宗思想
唐诗中常有对禅宗境界的描述,体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领悟。
02
生死观
佛教对生死的看法也在唐诗中有所体现,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和死亡的哲
学思考。
03
文化交流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
对仗
运用对仗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工整、和谐,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押韵
通过押韵的方式,使诗歌更具音韵之美,便于记忆和传唱。
意境的创造
1 2
情景交融
将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通过景物的描绘表达情 感。
虚实结合
通过实景与虚境的结合,拓展诗歌的想象空间, 增强艺术表现力。
3
意象暗示
利用意象暗示情感和主题,使诗歌意蕴深远,回 味无穷。
道德伦理
许多唐诗弘扬孝道、忠诚、 信义等儒家道德观念,强 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 义务。
礼乐文化
唐诗中对宴饮、节庆等礼 仪活动的描绘,体现了儒 家礼乐文化对当时社会生 活的影响。
道家思想的体现
自然之美
唐诗中对山水、田园的 赞美,反映了道家对自 然的崇尚和亲近。
无为而治
一些唐诗表达了道家无 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对 当时社会矛盾有所反映。
意境的借鉴
唐诗的意境深远,宋词在创作中 借鉴了唐诗的意境,形成了独特 的艺术魅力。
语言的锤炼
唐诗注重语言的精练和音韵的和 谐,宋词继承了这一特点,形成 了严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
对后世的启示
情感表达的启示
唐诗的情感表达真挚、深沉,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情感表达的 启示。

唐诗研究

唐诗研究

唐诗研究教案导语: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六“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唐代永远是一个令后人无限神往的时代,空气中弥漫着自由精神,处处洋溢着诗意的美。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了唐代,进入了它的新高峰期,出现了高度繁荣的局面。

诗史研究上的唐宋诗之争,尽管意见歧出,但唐诗以情韵胜,宋诗以意理胜,却以大致得到公认。

那么,唐诗繁荣的标志是什么?是何种原因带来唐诗的繁荣?唐诗的繁荣又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第一节唐诗繁荣的标志一、数量众多。

唐诗的繁荣首先表现在数量上,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前所未有。

从公元618年高祖李渊受禅于隋,到公元907年哀帝李祝禅位于朱全忠,唐代共换了二十个皇帝,经历了289年,在近三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唐代究竟出现了多少诗人,他们究竟写了多少首诗歌,而今是无法确切地统计了。

《据《旧唐书•经籍志》,高宗李治有文集86卷,中宗李显有文集40卷,但都没有保存下来;另外才女上官婉儿的文集20卷也失传了。

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流传下来的有限的唐诗来说,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

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收录了二千二百余家的近五万首诗歌;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由王重民等人编辑的《全唐诗补编》,又补收了4300首,共计53000多首,这个数字足以令人称羡。

尽管这远非唐诗创作实际上的全部,但这已远远超过唐代以前所有诗歌的总和。

诚然,如何可观的数量,不失为唐诗繁荣的一个标志,但唐诗之所以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居于显赫地位,恐怕不完全在于数量。

如果纯粹以数量论,唐诗虽然比西周到南北朝1600多年间保存下来的诗歌多出三倍以上,但与宋诗相比,其数量上就无优势可言了。

据已出版的《全宋诗》,收录作者9277人,作品数量是唐诗的五倍还多。

唐朝诗歌风格研究

唐朝诗歌风格研究

唐朝诗歌风格研究唐朝被誉为中国诗歌艺术的鼎盛时期,诗人大量涌现,创作了丰富多彩的诗歌作品,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唐诗既有豪放洒脱的温庭筠、王之涣等诗人的作品,也有唐宋八大家的细腻、瑰丽的诗歌作品。

唐诗风格独具特色,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首先,唐诗的韵律变化繁多,体裁丰富。

唐诗大致可以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其韵律常用得体、平仄律动来体现。

其中五言诗常用内、中、外三体的形式,内体重音在第二、四个字,中体重音在第一、四、七个字,外体重音在第一、五个字,而且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长短句体裁各异,使得唐诗的创作空间得以保留,使得唐诗百花齐放、各有所长。

其次,唐诗常常描绘壮美的自然风光。

唐诗家们这种对美景的赞赏和描绘常常超出了表面的描写和赞美,含有深刻的哲理和审美意味。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诸多婉约细腻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博大和美好,也看到唐诗家们深厚的情感和哲学内涵。

此外,唐诗中呈现的还有写实主义的特征,常常揭露社会的黑暗面。

唐诗家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反思,常常通过诗歌来表现,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例如杜甫的《长歌行》、白居易的《北青萝》都通过具体的描写和抒情,反映出了唐朝时期农民的苦难和生存状态。

最后,唐诗的意象简明、语言精练。

这种风格也导致唐诗在今日依然备受推崇。

它们深刻而简洁地表达着作家的审美观、情感和理念,让我们舒畅、兴奋,甚至是惊叹。

唐诗中的语言往往能够隐含含义,使读者从中感受到更深入的情感、哲学与文化内涵。

总而言之,唐诗的创作风格独具特色,呈现各自的特色和风貌。

唐诗运用善于抒情、赏理、写人等手法,表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境界,也让我们明白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及其内在的哲学思考,不仅让我们在美学层面上享受诗歌的艺术造诣,从文化和历史角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唐诗研究(唐代的古体诗)

唐诗研究(唐代的古体诗)
03 王维
《山居秋暝》、《鹿柴》等作品,风格清新明快, 语言简练优美。
03
唐诗的艺术成就
唐诗的意境创造
意境深远
唐诗注重意境的创造,通过描绘 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和情感体验, 营造出深远、悠扬的意境,使读 者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情感表达
唐诗在表达情感方面非常细腻, 诗人通过具体的意象和生动的描 绘,将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恨情 愁呈现出来,使读者产生共鸣和
修辞手法丰富
唐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 有表现力。
唐诗的结构与韵律
结构严谨
唐诗在结构上非常严谨,注重起承转 合、前后呼应,使诗歌的整体布局合 理、有序。
韵律和谐
节奏感强
唐诗在节奏感上非常强,通过语言的 运用和音韵的搭配,使诗歌呈现出鲜 明的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 力。
唐诗研究(唐代的古 体诗)
目录
• 唐诗概述 • 唐代的古体诗 • 唐诗的艺术成就 • 唐诗的影响与传承 • 唐诗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01
唐诗概述
唐诗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唐诗是指唐代(618-907年)的诗歌,是唐代文学的代 表形式之一。
特点
唐诗具有语言精练、意境深远、韵律和谐、形式规范等 特点,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巅峰。
唐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对唐诗 的研究,可以揭示唐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唐诗的学术价值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一,通过对唐诗的 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 流派、艺术风格等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 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和特点。

唐宋诗词研究(唐诗4)

唐宋诗词研究(唐诗4)
唐宋诗词研究
李白与杜甫
大纲

李白生平――异域的风采

李白与杜甫――双曜相聚瑕丘城,李白杜 甫在兖州
杜甫的文学成就――诗史与格律

李白生平


家世: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 孙。……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神 龙之始,逃归于蜀。”(李阳冰《草堂集序》)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 ,难求谱牒……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 离散乱,隐易姓名……神龙初,潜还广汉……父 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仕禄。”(范传正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天宝元年秋: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 食于前”、“亲手调羹” 天宝三年春:“赐金放还”



李白与杜甫

天宝三年春:洛阳 杜甫客居洛阳二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天宝三年秋:梁宋 李白、杜甫、高适评文论诗,畅谈天下事
天宝四年秋:东鲁兖州 杜甫离开东鲁前往长安,李白再次重游吴 越。

李白《寄东鲁二稚子》 :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我心,飞坠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指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李白与杜甫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 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 且尽手中怀!
李白与杜甫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听 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 浩荡寄南征!

《唐诗研究》笔记

《唐诗研究》笔记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看取石榴裙。
李白的“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长相思二首》之一),与武则天的“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看取石榴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 上官婉儿不仅会作诗,且会评诗,“能秤量天下之才”。例宋之问、沈佺期在昆明池斗诗。沈佺期“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二句,上官婉儿评曰:“词气已竭”。明王世贞评曰:“累句中的累句”。宋之问“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二句,上官婉儿评曰:“犹陟健举”。明王世贞评曰:“佳句中的佳句”。(“夜珠”典故:汉武帝曾在昆明池得夜明珠。)
• “所谓‘盛唐’,应当首先理解为唐代政治经济的全盛时期。所谓‘中唐’,也应当理解为唐代史的中期。唐诗的时期是依历史时期来区分的,但‘盛唐诗’并不表示唐诗的全盛时期,‘中唐诗’也不是盛唐诗的衰落现象。甚至,我还以为,唐诗的全盛时期反而应当属于中唐。”(施蛰存《唐诗百话》)
思考题:四唐分期说是如何形成的?谈谈你对唐诗分期的设想。
•李商隐:“沉博艳丽”;温庭筠:“藻绮”;杜牧:“清丽”。
四、朝野上下,人工篇什
1)皇帝、大臣、宫女、道士、职业诗人、武将、平民、乐妓、小孩、甚至敌人都在作诗。唐朝皇帝均会作诗,且常和群臣唱和,唐皇重视诗人,无因人废诗之行为(如:骆宾王、上官婉儿等)。
• 唐二十位皇帝,武则天时代诗人聚集最多,典故“夺锦之才(东方虬、宋之问)”。武则天自己也创作了一些思妇诗(闺怨诗),例如:《如意娘》
•略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详分:
①贞观、永徽之时,此初唐之始制也。
②神龙以还,洎(ji)开元初,此初唐之渐盛也。
③开元、天宝间,此盛唐之盛者也。
④大历、贞元中,此中唐之再盛也。
⑤元和之际,此晚唐之变者焉。

01103003查正贤-唐诗研究教学大纲

01103003查正贤-唐诗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唐诗研究(Studies On the Poetry of Tang Dynasty)一、课程目的、任务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对唐代诗歌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获得对唐诗发展面貌及其特色的认识,并了解本领域文献状况,及其掌握学术动态,在领略唐诗世界之魅力的同时,为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1.唐诗在中国诗史中的位置;2.唐诗发展不同阶段中的基本面貌及其特色;3.从事本领域专业研究的文献情况,并通过自己的阅读研究实践科研论文的撰写。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由主讲老师介绍研究状况及最新动态,提出问题,学生自主阅读文献,提交讨论报告,并组织讨论。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不指定专门教材,只列出基本文献及部分参考论著: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排印本。

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本。

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校点本。

欧阳修等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校点本。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徐陵编,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

遍照金刚撰,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皎然撰,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

胡震亨撰:《唐音癸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

程千帆著:《进士行卷与唐代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葛晓音著:《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葛晓音著:《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考核方式:课堂讨论和专题论文相结合。

二者结构比例为:课堂讨论40%;专题论文:60%。

古代文学—唐朝诗歌研究

古代文学—唐朝诗歌研究

第一章唐诗的繁荣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度给长期分裂和战乱的中国带来希望,但炀帝登基后荒淫无度,激起各地纷纷起义,短命的隋朝(581—618)在还未医治好战争创伤时,重新被战火吞灭。

国柞衰剐文学衰,隋朝除个别作家作品外,文学无大可观者。

大唐帝国的涎生给小国文学带来新生命。

大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大唐文学则登上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峰,也雄踞于当时的世界文坛。

唐诗可谓有唐一代之文学。

唐诗的成就有多方面表现。

首先是作家作品众多。

据《全唐诗》及补遗统计,有近两千四百位作家,五万二千多首诗,数量之多是惊人的。

更何况还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诗人。

其次是内容题材广泛。

可以说各种社会现象、各种人生感情,亦即所有主客观的素材,皆可入诗,皆被写进,以至令后人有难乎为继之感。

具体而言,以下列几类内容表现得最为突出。

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虽创立于陶、谢,但陶诗多围绕个人生活而展开,写景成分较少,大小谢虽多写景,但模山范水,总体水平不高。

唐人的山水诗多注入诗人的自我感情,写出精神与意趣;唐人的田园诗又往往能和表现民生相结合,显得更为深刻。

边塞诗。

先秦无所谓边塞诗。

汉代边事虽很频繁,但绝少边塞诗。

六朝时有少量这类作品,但其中大部又属想象之词。

宋以后,则又被爱国诗所代替,故唐代边塞诗可谓一枝独秀。

宋人严羽说唐人好诗多在行役征戍,即包括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还因时代不同而风格多样,概言之,盛唐雄壮浪漫,中晚唐悲凉深沉史诗。

《诗经》中有《公刘》、《生民》等史诗,建安诗人也有一些堪称史诗的作品,但总的说,唐以前的这类作品不多.唐安史之乱前后涌现了大量的史诗。

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洗兵马》,元结的《贼退示官吏》、《春陵行》,李商隐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老杜的作品更堪称“诗史”民生诗,先秦至建安诗歌反映民生较为充实,两晋南北朝后这一题材显然减弱。

唐以后,尤其是盛唐以后,又充实起来,老杜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新乐府》,都是写民生的不朽篇章,直至晚唐聂夷中、杜荀鹤仍有不少这类优秀作品。

唐诗研究 第一章 唐诗总论

唐诗研究 第一章 唐诗总论

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也表现在统治阶 级内部等级结构的重新组合上。 级内部等级结构的重新组合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庶” 唐代确立科举取士制度, 唐代确立科举取士制度,为广大庶族地主进入仕途 打开了大门。 打开了大门。 唐初《氏族志》的修订, 唐初《氏族志》的修订,也体现了唐王朝贬抑旧士 族的用心。 族的用心。 唐初统治者在世袭的士族地主一新兴的庶族地主之 间通过重订氏族、姓氏谱的形式进行权力较量, 间通过重订氏族、姓氏谱的形式进行权力较量,结 果腐朽的士族势力被削弱, 果腐朽的士族势力被削弱,庶族地主开始在政治上 崛起,唐代许多著名诗人出身于这个社会阶层。 崛起,唐代许多著名诗人出身于这个社会阶层。
新唐书·高俭传 高俭传》 太宗尝以山东士人尚阀阅, 《新唐书 高俭传》载:初,太宗尝以山东士人尚阀阅, 后虽衰,子孙犹负世望,嫁娶必多取资,故人谓之卖货。 后虽衰,子孙犹负世望,嫁娶必多取资,故人谓之卖货。 由是召士廉与……责天下谱谍,参考史传,检正真伪, 责天下谱谍, 由是召士廉与 责天下谱谍 参考史传,检正真伪, 进忠贤,退悖恶,先宗室,后外戚, 进忠贤,退悖恶,先宗室,后外戚,……合二百九十三 合二百九十三 千六百五十一家,为九等,号曰《氏族志》 姓,千六百五十一家,为九等,号曰《氏族志》,而崔 仍居第一。帝曰: 我于崔、 郑无嫌, 幹仍居第一。帝曰:“我于崔、卢、李、郑无嫌,顾其 世衰,不复冠冕,犹恃旧地以取资,不肖子偃然自高, 世衰,不复冠冕,犹恃旧地以取资,不肖子偃然自高, 贩鬻松槚 不解人间休为贵之? 贩鬻松槚,不解人间休为贵之?……朕以今日冠冕为等 朕以今日冠冕为等 级高下。 高宗时, 级高下。“……高宗时,许敬宗以不叙武后世,又李义 高宗时 许敬宗以不叙武后世, 府耻其家无名,更以孔志约, 各以品位高下叙之, 府耻其家无名,更以孔志约,……各以品位高下叙之, 各以品位高下叙之 凡九等, 改为《 凡九等,……改为《姓氏录》。 改为 姓氏录》

唐宋诗词研究(唐诗2)

唐宋诗词研究(唐诗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初唐诗人作品赏析
杜甫:“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卢藏用:“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
后人对陈子昂的评价
初唐诗人作品赏析
张九龄《感遇诗》四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四
(武后万岁天通元年)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
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
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初唐诗人作品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武后万岁通天元年)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左传》:“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初唐诗人作品赏析
05
04
02
03
0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以上以平、生、明为韵,平声韵)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以上以甸、霰、见为韵,仄声韵)
陈子昂的《感遇诗》分为三类:
01
引述史实,借古讽今
02
(本左思《咏史诗》)
03
发出心中感慨-》抒情
04
(本阮籍《咏怀诗》)
05
反映时事-》感事
06
(本陶渊明《饮酒诗》)

唐诗三百首研究

唐诗三百首研究

唐诗三百首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对诗歌的探讨与深入研究,追溯到了唐代,“唐诗三百首”就是唐代文学史上里最为具有标志性的研究课题之一。

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唐诗三百首就是当时唐人总结和归纳的最佳诗歌的结晶,是丰富的古代文学的集大成之作。

唐诗三百首介绍了唐朝诗歌的三大类别以及其特点:绝句、律诗和古体诗。

“绝句”又称“百句诗”,是指唐朝在宋朝后崭露头角的一种新体诗,这种新体诗以四言八句,有时七言九句两种形式,因此也被称为小绝。

其主要特点是“结构小、雅致华、思想新”,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宝”,受到了唐朝社会上的广泛欢迎。

“律诗”又称“律绝”,是一种规定的诗歌体裁,它是在五言体的基础上,将三句之中的每一句进行强制性的七律排列,是一种兼具宽松性和灵活性的结构形式。

它的特点是“古朴结构,生动表达,旨在将一些固定的修辞形式与广泛的思想内容结合到一起。

”“古体诗”又称“诗体”,是唐朝文学史上继杜甫开启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诗,它具有广阔的思想内容,独具匠心的抑扬顿挫,壮阔流畅的表达方式,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新体诗表达了古代唐朝社会浓郁的文化气息,囊括了唐朝文学史上最精彩的诗歌体裁。

“唐诗三百首”对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中可以看出唐朝的文化活动的发展状况,以及当时文学思潮的变化。

因此,研究“唐诗三百首”,不仅可以让我们深入探讨古代文学史上的作品和思潮,还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古典文学的美妙性。

从历史上看,“唐诗三百首”一直受到众多学界的推崇与追捧,有不少学者把“唐诗三百首”研究作为其学术重点。

比如,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张崇德先生曾经出版了一本叫《唐诗三百首研究》的专著,阐述了唐代文学发展历史上的创新成果和精彩的诗歌结晶,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一些学者也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深入研究了唐诗三百首,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文学研究,比如研究唐代文学思想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流变、唐代文学文化丰富的审美等学科内容,这些研究都使我们深入理解了唐诗三百首。

唐诗研究(唐代的古体诗)

唐诗研究(唐代的古体诗)
大体规则:
A.句式虽较律诗参差,但大体整齐: B.音律虽不拘平仄,但音顿自有大体的规律: 三、唐代的古体诗:——律诗诞生之后古体诗的演变 A.与律诗划清界线: 着意拗句(违反平仄常格),不拘粘对。
苛求句拙,力避其工。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自唐沈、宋创律,其法渐精,又别作古诗,是 有意为之,不使稍涉于律,即古、近迥然二途,犹度曲者南、北两调矣。‛ 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寻幽无前期(平平平),乘兴不觉远(仄仄仄)。 苍崖渺难涉(仄平仄),白日忽欲晚(仄仄仄)。 未穷三四山(平仄平),已历千万转(平仄仄)。 寂寂闻猿愁(平平平),行行见云收(仄平平)。 高松来好月(仄平仄),空谷宜清秋(平平平)。 溪深古雪在(仄仄仄),石断寒泉流(平平平)。 峰峦秀中天(仄平平),登眺不可尽(仄仄仄)。 丹丘遥相呼(平平平),顾我忽而哂(仄平仄)。 遂造穷谷间(平仄平),始知静者闲(仄仄仄)。 留欢达永夜(仄仄仄),清晓方言还(平平平)。
C.齐梁诗的归属: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云:‚按律诗者,梁、陈以下声律对偶之 诗也。……梁、陈诸家,渐多俪句,虽名‘古诗’,实堕‘律 体’。‛
清赵执信《谈龙录》云:‚声病兴而诗有町畦,然古、今体之分,成 于沈、宋。‛ 二、古体诗的体制特点:
1.篇幅长短没有限制:
2.不苛求对仗: 3.不苛求平仄: 4.用韵自由(可押仄韵,可换韵,押韵多少无限制)
B.古体诗而用律句:——入律古风
平仄向律诗靠近: 大量运用对偶: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前期平平平乘兴不觉远仄仄仄

《唐宋诗歌研究》之唐诗诗体研究

《唐宋诗歌研究》之唐诗诗体研究
名 称
类 型

: :

《 唐 宋
选 修 课



研 究 》 之


诗 诗 体



主 讲


邹 福 清

唐诗分体
唐诗
古体诗 近体诗
五古 七古 乐府 歌行 杂体 五律 七律 排律 试帖诗 五绝 七绝
近体诗的文体特质
• 篇式:字数句数固定、词法句法章法 • 音韵:平仄相对相粘 • 修辞:对仗
近体诗声律的形成
钱起《送僧归日本》
起之法·反起
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钱起《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 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 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 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 万里眼中明。
苍隼护巢归。(平仄仄平平) 向晚寻征路,(仄仄平平仄) 残云傍马飞。(平平仄仄平)
(杜甫《重题郑氏东亭》)
律诗的拗与救
○特拗
五言: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孤平拗救
五言: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拗救
a、出句句脚为仄平仄,对句句脚改为平仄平。
——此从诗题与正文的关系来看律诗对于 诗题的讲究。
律诗的诗题
杜牧《马嵬》二首其一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 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 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 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古体诗而用律句:——入律古风
平仄向律诗靠近: 大量运用对偶: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大体规则:
A.句式虽较律诗参差,但大体整齐: B.音律虽不拘平仄,但音顿自有大体的规律: 三、唐代的古体诗:——律诗诞生之后古体诗的演变 A.与律诗划清界线: 着意拗句(违反平仄常格),不拘粘对。
苛求句拙,力避其工。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自唐沈、宋创律,其法渐精,又别作古诗,是 有意为之,不使稍涉于律,即古、近迥然二途,犹度曲者南、北两调矣。‛ 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寻幽无前期(平平平),乘兴不觉远(仄仄仄)。 苍崖渺难涉(仄平仄),白日忽欲晚(仄仄仄)。 未穷三四山(平仄平),已历千万转(平仄仄)。 寂寂闻猿愁(平平平),行行见云收(仄平平)。 高松来好月(仄平仄),空谷宜清秋(平平平)。 溪深古雪在(仄仄仄),石断寒泉流(平平平)。 峰峦秀中天(仄平平),登眺不可尽(仄仄仄)。 丹丘遥相呼(平平平),顾我忽而哂(仄平仄)。 遂造穷谷间(平仄平),始知静者闲(仄仄仄)。 留欢达永夜(仄仄仄),清晓方言还(平平平)。
唐代的古体诗
一、古体诗的概念与范围:
1.概念: 古体与古风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一:‚今考唐人集录所标体名,凡效汉魏以下 诗,声律未叶者名‘往体’。‛ 2.范围:
A.狭义之古体诗: 狭义的古体诗主要指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 B .广义的古体诗: 广义的古体诗包括四言诗、乐府诗、楚辞、五古、七古、杂言古等。
C.齐梁诗的归属: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云:‚按律诗者,梁、陈以下声律对偶之 诗也。……梁、陈诸家,渐多俪句,虽名‘古诗’,实堕‘律 体’。‛
清赵执信《谈龙录》云:‚声病兴而诗有町畦,然古、今体之分,成 于沈、宋。‛ 二、古体诗的体制特点:
1.篇幅长短没有限制:
2.不苛求对仗: 3.不苛求平仄: 4.用韵自由(可押仄韵,可换韵,押韵多少无限制)
பைடு நூலக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