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丹溪心法_学术特点浅析

合集下载

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总结

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总结

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总结朱丹溪(1818-1882),字川脱,号坦齐山人,是清代末年的一位著名的经学家、文化名人和地理学者。

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古代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丹溪对于经学的研究有着独特的见解,主张为经学注入新的血液,寻求经学的新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针对朱丹溪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朱丹溪强调经学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他认为经学不仅仅是一种学说或者理论,更重要的应该是以经典的儒家思想为指导,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他主张经学的学习应该贯彻“性命修复”的原则,即通过学习经典,使人们能够明辨是非、悟道修身,并将所学应用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其次,朱丹溪主张经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他认为经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综合各个学派的观点,并融通发展。

他将经学与历史学、文化学、地理学等学科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强调经学研究需要全面贯彻历史文化的脉络,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经典的真谛。

再次,朱丹溪强调经学研究的深入和批判性。

他反对经学研究的教条主义,主张对经典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认真挖掘其中的思想核心。

他主张对文献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解读,不能盲从于传统的注释和解释,而应该积极思考和探索经典之外的深层含义。

此外,朱丹溪注重经学与实际社会的联系。

他认为经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院中的研究,而应该通过与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的结合来深化研究。

他通过对地理、地貌、气候等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提出了“形势决异论”,即地理环境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形成,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最后,朱丹溪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经学研究旨在使人们修身养性,实现圣人之道,因此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修炼对于经学研究者来说尤为重要。

他主张研究者应该虚怀若谷、明德修身,为人师表,做到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发挥经学的实际价值。

总之,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主张经学的现实性、整体性和批判性,注重经学与社会现象的联系,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的学术思想为中国古代经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对于推动中国古代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丹溪心理疗法浅议

朱丹溪心理疗法浅议
素 所 导致 的 脏 腑 病 变 。
气论 》 云 :古 之治病 , 其移 精变 气 , , “ 惟 可祝 由而 已” 。一 般来
说, 移精 变气法 主要适 用于 因惊 惑所致 的病 症 , 如妄识 幻想 、
不 良情绪与情感 是许 多疾 病 的致病 因素 , 临床上 我们 在
会 发 现 消 极 的 负 面 的 精 神 因素 会 导 致 疾 病 恶 化 , 在 很 大 程 并
9 2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1 年第 3 卷第 9 01 2 期
朱 丹 溪 心 理 疗 法 浅 议
宋 云 ,毕 秀华 ,秦 竹 ( 南 中 医学 院 ,云 南 昆明 6 0 0 ) 云 5 5 0
关 键 词 : 丹 溪 ; 理 疗 法 ; 术 价 值 朱 心 学 中 图 分 类 号 : 2 R l 文献标识码 : B 有 和 气 达 志 之 功 。该 案 例 丹 溪 在 药 之 不 效 的 情 况 下 , 妙 的 巧
以暴力和侮辱人格 的办法来 实现 。 2 移精变气 疗法
也 称 “ 情 易 性 ” 是 运 用 各 种 方 法 转 移 和 分 散 患 者 精 神 移 ,
腹大笑 , 并说 :什 么名 医 , “ 男女 不分 , 医也 !此 后每 想起 此 庸 , ,
事, 就会 自然发 笑 , 亦常将 此事作 为奇谈 笑料告 诉他 人 , 与众 人 同乐 。 日久 , 秀才食欲渐增 , 情开 朗, 心 病态 消除”2。此例 _ ] 患者 因长期的悲痛忧伤导致气血凝 结不畅 , 而发 心痛病 , 朱丹
度上影 响治疗与康复 的效果 。而积极 的情绪 与情感 可作为 一 种调 适手 段 , 用于 多种疾病 的预 防 、 疗与 康复 , 治 可起 到 良好 的协 同效 果 。《 丹溪心 法 ・卷 五 ・咳血第 五 十八 》 《 求师 及 推 意 ・ 卷之上 ・咳血 》 记载“一人 因忧患病 , 咳吐血 , 面黧 黑色 , 药之十 日不效 。谓 其兄陈状元 日 : 此病 得之失志而伤 肾 , 用 必

《丹溪心法》针灸学术思想探析

《丹溪心法》针灸学术思想探析
2 ・中医中药 ・ 8 2
表2 两 组化疗后 乏力情 况统计
Ma 0 2 V 1 0 N 1 y2 1 , o. , o.4 1
奋垂体一 肾上腺皮质系统 ,提高应 急反 应能力 ,抗疲 劳 ,促进造血系统 功能 ,能增强机体免疫 功能及抗肿瘤等功能 ;麦冬能增强 网状 内皮系 ] 统吞嗜能力 ,升高外周 白细胞 , 提高免疫功能 】 。本观察表 明,观察组 白细胞减少发生率3. %,明显低于对照组5. % ( <0 5 24 9 2 1 5 P . )。观察 0
重视 辨 经施 治 ,归类诸 经合 生证 ;针 法重 泻轻补 ,热证堪 用 灸法疗 。
【 键词 】丹 溪心 法 ;朱丹 溪 ;针 灸 关 中图分 类号 :R4 29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7 — 14 (02 4 0 8— 2 8 1 89 2 1)1 — 22 0
朱丹溪 (2 1 15 年 ),名震 亨 ,字彦 修 ,元 代婺州 ( 18  ̄ 38 今浙江
均属祛邪范畴 ,而中医的扶正培本治疗 ,以及现代 医学某些免疫 、生物 治疗均属扶正范畴,在癌症治疗过程 中,以全面安排扶正与祛邪的治疗 措施口 ] 。参麦注射液是 中药红参和麦冬为主要原料 辅以聚山梨酯8 、氯 0 化钠 加工而成 ,具 有益气固脱 ,滋 阴生津 ,健脾养 胃,扶 正生脉之功
经验。丹溪虽用 药独到 ,却不疏 针灸之 用 ,尤其 Ⅸ 溪心法》 中颇多 丹 论述 丹溪在针灸方面的重要学术思想 ,现将其整理如下 。 1谨 守灵素 遗蕴 ,增补 十 二经症 候 朱 丹溪 自幼潜修儒学 ,曾师从理学 巨擘许谦深究 格物致知之理 , 后因母病刻 志于医。丹溪穷研灵 素之 旨,洞参运气 之机 ,深悟经 脉秘 要 ,临证施 治之时既重方药配 伍之巧 ,又贵刺 灸施 用之捷 。丹溪 深受

《丹溪心法》气血痰郁四伤学说在杂病治疗中的运用特色

《丹溪心法》气血痰郁四伤学说在杂病治疗中的运用特色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4月第39卷第4期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是我国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之一,创立滋阴学说,被后世誉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其对杂病的治疗亦颇有心得,故有“杂病宗丹溪”“杂病规朱彦修”之说[1]。

《丹溪心法》是由丹溪弟子门人和私淑者根据其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平素所述纂辑而成,全面反映了朱丹溪治疗杂病的经验。

朱丹溪治疗杂病注重气、血、痰、郁四伤学说,该书中较全面地体现了这一学术观点,兹论述如下。

1气血论治颇多阐发气血论治是丹溪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是其“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治疗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继承东垣思想的直接结果[2]。

《丹溪心法》中虽无气血专篇论述,但丹溪的气血论贯穿在整个杂病治疗中。

《丹溪心法·内伤》云:“东垣内外伤辨甚详,世之病此者为多,但有挟痰者,有挟外邪者,有热郁于内而发者,皆以补元气为主,看所挟而兼用药……元气者,乃生发诸阳上升之气,饮食入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皆绝于外,是六腑之元气病也,气伤脏乃病,脏病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

”《丹溪心法·痘疮》云:“痘疮分气虚、血虚,用补。

气虚者人参、白术加解毒药,血虚者四物汤中加解毒药。

凡痘疮初出之时,色白者,便用大补气血,参、术、芪、芎、升麻、干葛、草、木香、丁香、酒洗当归、白芍……”刘时觉教授[2]统计分析了丹溪医案344则,其中指出病机169则,有气血虚68则,占40.2%。

319则给出方药的医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依次是甘草、白术、人参、陈皮、当归、芍药、茯苓、川芎,除陈皮外全是补气养血药。

由此可见,丹溪认为,疾病的发生正气虚是其关键,所以补虚是其气血论治的特点。

2痰证论治匠心独运朱丹溪论治杂病,将许多病因责之于痰。

《丹溪心法·痰》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又云:“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胁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饮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

中医流派类型

中医流派类型

中医流派类型
中医流派是指在中医学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和学派性质的一系列学术体系和医疗实践方法。

根据历史发展和学术特点,中医流派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黄帝流派:以《黄帝内经》为代表,注重阴阳五行学说,强调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和调和。

2. 仲景流派:以《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为代表,注重疾病的辨证和治疗方法,强调辨证施治。

3. 神农流派:以神农尝百草、草木灵验为代表,注重草药的运用和治疗实践。

4. 丹溪流派:以《丹溪心法》为代表,注重临床经验总结和医案的积累。

5. 江湖流派:以民间医师和医书记载为代表,注重实践经验和方剂运用。

6. 名医流派:以明清时期的名医和医书为代表,如杨中华流派、吴鞠通流派等,有独特的治疗理论和方法。

7. 学院流派:以现代中医学院和研究机构为代表,注重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具有较为系统和综合的学术体系。

每个流派在理论体系、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方面都有不同的
特点和侧重点。

这些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丹溪临床经验与用药特色研究

朱丹溪临床经验与用药特色研究

朱丹溪临床经验与用药特色研究内容摘要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因世居丹溪,人尊称为“丹溪翁”。

丹溪生平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辨疑》、《外科精要新论》,现存者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和《本草衍义补遗》。

其余著作如《金匮钩玄》、《丹溪心法》、《脉因症治》等或系门人编辑,或为伪托之作。

目的:《明医杂著》言:“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故探讨研究丹溪治疗杂病的精髓,以便应用于临床。

方法:以丹溪亲笔著作即《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为主,并参考其另一著作《本草衍义补遗》,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内容: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丹溪在诊法上的经验,第二部分讲述在病因病机分析的独到见解,第三部分则论述其临证用药的特色,兹将简述如下。

一擅长利用四诊,见微知著朱丹溪临证非常注重诊法的应用,而且擅长运用四诊,加以综合分析,以判断疾病的实质。

其《格致余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述:“经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肌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言简意赅,却指出了望诊当辨别人的整体和局部勇怯、肌肉和皮肤,并强调“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此言极具辨证论治精神,即同病异治。

另外,取脉亦当须因人而异,“所以肥人责脉浮,瘦人责脉沉,躁人疑脉缓,缓人疑脉躁,以其不可一概观也。

”由此可以看出丹溪临证的灵活性和全面性,并不是单凭脉诊就断定病机,而是因人而异,肥人、瘦人、躁人、缓人的脉象判断方法,因此提出了《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提醒医者临证诊断时的诊法应用次序,先看形色,再察脉问证。

不先看形色,则无从决定诊脉的方向。

1.1注重神色形态丹溪提出了望诊的几项要点:1望形的内容有观人长短、大小、肥瘦等;望色的内容有黑白、嫩苍、厚薄等。

认为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厚”,此形色直接可以诊断患者之虚实,指导用药方向;3指出“肥人多湿,瘦人多火;白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望诊可以决定诊脉的取向,“肥人责脉浮,瘦人责脉沉,躁人疑脉缓,缓人疑脉躁”,提出了观人神色形态以后诊脉之大方向;4观人之神态可以断病之虚实,神色虚赢,活动无力者,多属于虚;神色行动如常人,纵然脉象显示虚像,当疑非虚之病。

《丹溪心法》胃病辨治方法浅析

《丹溪心法》胃病辨治方法浅析
汤 加减 治疗 。
上 有痰 者 ,二陈 汤加 炒 山栀 、黄连 、生姜 。 ”“ … …有 痰膈 中焦 食 不 得 下 者 … … 有 胃 中 有 火 与 痰 而 呕 者 。 ” 再如 《 丹溪 心法 ・ 恶 心 》篇 中载 :“ 恶 心有 痰 、有 热 、
有 虚 ,皆用 生姜 ,随症佐 药 ……虽 日恶 心 ,实 非 心 经
阳之 所 以 升 降 者 ,气 也 ;血 脉 之 所 以 流 行 者 ,亦 气
也 ;营卫 之所 以运 转者 ,此气 也 ;五脏 六 腑 之 所 以相
后 世病 因学 说 的发 展作 出 了贡 献 。朱 氏认 为 , “ 诸 病 多 因痰 而生 ” , “ 痰 之 为 物 ,随 气 升 降 ,无 处 不 到 ” ,
嘈杂 ,怔忡 、惊 悸 ,为 寒 热 痛 肿 ,为 痞 隔 ,为 壅塞 , 或胸胁 间辘 辘有 声 ,或背 心 一 片常 为 冰冷 ,或 四肢 麻
痹 不仁 ,皆痰邪 所 致 。 ”在 《 丹 溪 心法 》所 讨 论 胃的
《 丹 溪心 法 》指 出 :“ 善治 痰 者 ,不 治痰 而 治气 。气顺
溪研 求疾 病之 成 因 ,每从 “ 气 ” 之病 变 人 手 。 “ 人 以
气 为主 ,一息不 运则 机缄 穷 ,一 毫 不 续则 穹壤 判 。阴
丹 溪提 出 “ 百病 多有兼 痰 ” 的 著名 理 论 ,开 病 理
产 物为 致病 因素 之先 河 ,丰 富 了 中医 病 因学 理 论 ,为
“ 凡痰 之 为 患 ,为 喘 为 咳 ,为 呕 为 利 ,为 眩 为晕 ,心
养相 生者 ,亦 此 气也 。盛 则 盈 ,衰则 虚 ,顺 则 平 ,逆
则病 。 ” 是谓 机 体 内 部 的 阴 阳 升 降 ,血 脉 流 畅 ,营卫

《丹溪心法》辨治胃病特色探析

《丹溪心法》辨治胃病特色探析

·医经研读·《丹溪心法》辨治胃病特色探析李君平 苏世平3 柳巧红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中医院(榆林718000) 《丹溪心法》是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朱丹溪的弟子及其私者编写。

书中所列疾病涉及内、外、妇、儿、肛肠、五官等科。

内容丰富全面,辨证简明扼要,选方简单实用。

是古医籍中比较好的参考书。

书中对杂病的论治颇有独到见解,对胃病的治疗也有独特经验。

本文就其辨证和治疗胃病的方法和独到成就进行总结,供同道商讨。

1 胃病多从痰论治,充分体现了其痰病观的学术思想特点 众所周知,气、血、痰、郁乃丹溪辨治杂病的纲领,多为后世取法。

但丹溪治病,更突出在痰之一端,诚如程充所云:“丹溪治病,以痰为重。

”因为“诸病多因痰而生”。

丹溪明确指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这是他对大量痰病的反复研究和验证后的结论,是对痰邪致病的广泛性、复杂性、多样性的概括认识。

痰邪可产生、积聚于身体各处,导致多种疾病。

他曾说:“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隔,为壅塞,或胸胁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邪所致。

”并由此得出:“百病多有兼痰者”[1]在《丹溪心法》所讨论的病证中,因痰为病者,超过半数。

尤其是在《丹溪心法》所讨论的胃的病证中,几乎每一个胃病均论述了痰邪致病的因素。

在这其中主要分为两类。

其一,以痰为主因的疾病。

如嘈杂,丹溪直接指出:“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

”治疗化痰清火为主。

姜炒黄连入痰药,用炒山栀子、黄芩为君,南星、半夏、陈皮为佐。

其二,痰为该疾病诸病因中的重要一种,如呕吐、恶心、咳逆(又名哕)、翻胃、痞等。

对于呕吐,丹溪论曰:“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者,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生姜。

”“……有痰膈中焦食不得下者……有胃中有火与痰而呕者。

”对于恶心、丹溪在首句即直言:“恶心有痰、有热、有虚,皆用生姜,随症佐药……虽曰恶心,实非心经之病,皆在胃口上,宜用生姜,盖能开胃豁痰也。

《丹溪心法》针灸学术思想探析

《丹溪心法》针灸学术思想探析

《丹溪心法》针灸学术思想探析摘要:《丹溪心法》是金元名医朱丹溪的门人及私淑者为总结其学术经验纂辑而成的一部医学名著。

书中不仅收录了朱丹溪辨治内、外、妇、儿、肛肠、五官等科疾病的遣方用药经验,还论述了其在针灸方面的重要学术思想,体现出以下特点:谨守灵素遗蕴,增补十二经症候;重视辨经施治,归类诸经合生证;针法重泻轻补,热证堪用灸法疗。

关键词:丹溪心法;朱丹溪;针灸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元代婺州(今浙江义乌)人。

因所居邻溪水之名为丹溪,故后人习称其为丹溪翁。

先尚理学,后精岐黄。

师从名医罗知悌,得窥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三家医学精奥,阐论格物致知,发挥局方短长,首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高论,力倡滋阴降火之说,开滋阴学派之宗而得与刘、张、李并称为“金元四大家”。

丹溪学验广播,门人弟子与私淑者甚众,其中亦不乏名医国手遍采博摭丹溪警言要论纂辑成书以飨后学,如《金匮钩玄》、《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等,又以《丹溪心法》流传最广。

该书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其他各科,理法方药兼备,较为完整和全面地反映了丹溪滋阴学说以及气、血、痰、郁诸病辨治的丰富经验。

丹溪虽用药独到,却不疏针灸之用,尤其《丹溪心法》中颇多论述丹溪在针灸方面的重要学术思想,现将其整理如下:1 谨守灵素遗蕴,增补十二经症候朱丹溪自幼潜修儒学,曾师从理学巨擘许谦深究格物致知之理,后因母病刻志于医。

丹溪穷研灵素之旨,洞参运气之机,深悟经脉秘要,临证施治之时既重方药配伍之巧,又贵刺灸施用之捷。

丹溪深受《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影响,辨证之时重视经脉对人体的重要性,对于经脉所病而表现出的症候亦尤为关注。

但有感于《内经》流传日久而时世人事变迁已剧,其中关于经脉所病症候之论亦有未备之处。

于是仿张从正《儒门事亲·撮要图》补《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未发之秘,详考《素问·脉解篇》与《灵枢·经脉》诸论,遍览刘、张、李群贤医籍,又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对十二经所病症候予以增补,后人将其思想总结成论列于《丹溪心法》篇首,名为“十二经见证”,足显丹溪对经脉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完备之处。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丹溪心法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丹溪心法

01
脱肛二十八
02
呕吐二十九
03
恶心三十
04
咳逆三十一
06
吞酸三十三 附嗳气
05
翻胃三十二
1
痞三十四
2
嘈杂三十五
3
伤食三十六
4
疸三十七
5
水肿三十八
小便不通四十
鼓胀三十九
小便不禁四十一
关格四十二 淋四十三
赤白浊四十四 梦遗四十五附精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消渴四十六
发热四十七附 2
胸中烦热虚烦 不眠虚热
3
恶寒四十八附 面热面寒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 丹溪心法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方剂
丹溪
丛书
首冠
戴元礼
心 肠
典藏版
学说
丹溪 疮

中医
手足 心法 气
先生 太阳 痈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全书共5卷,分别论述内、外、妇、儿诸科疾病,每卷首冠丹溪原论,次为戴元礼辩证,次列方剂、附录。书 后附有宋谦《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戴良《丹溪翁传》。全书比较集中和全面地反映了朱氏“阳常有余、阴 常不足”的学说,以及气、血、痰、郁诸病治疗见解和丰富经验,是一部研究内科杂症和朱氏学说的重要著作, 对现代中医临床有指导作用。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故丹溪先生朱 公石表辞
丹溪翁传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丹溪心法》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丹溪心法》治痰浅析

《丹溪心法》治痰浅析
第 1 1卷第 2 O期 ・ 总第 1 7 2期 2 0 1 3年 1 0月 ・ 下 半 月 刊

《 丹溪心法》 治痰浅析※
孙 国琚 顾 耘
( 上 海 中 医药 大 学 附属 龙 华 医 院老 年 科 ,上 海 2 0 0 0 3 2 )
关 键 词 :朱 丹 溪 ;痰 ;理 论 研 究
多 ,致脾气虚则痰易生而多 。 ” 2 . 3 理气机 而痰 自散 《 丹溪心法 》指 出:“ 善治痰者 , 不治痰 而治气 。气顺则 一身之 津液亦 随气而顺 矣 。古 方 治痰饮 用汗吐下温 之法 ,愚见 不若 以顺 气为先 ,分 导治
“ 老痰用海 石、半 夏 、瓜 萎 、香 附、五倍 子 ,作 丸 服。 ” 、 “ 五倍子能治老痰 ,佐他药大治顽痰 。 ”
内停 ,凝 聚 成 痰 。故 治 痰 应 注 重 健 脾 胃 ,燥 湿 土 ,令 津
4 . 6 益气化痰 法
液畅行而 不致停 留聚湿 ,则痰无 由生 。丹 溪认 为 : 治 痰 法 ,实脾土 ,燥脾湿 ,是 治其 本也 。去痰须 用苍 白术 。 ”
伤夹痰 ,必用参 、芪 、 白术之 属 ,多用 姜汁传 送 ,或加 半夏 ,虚甚加竹 沥 。内伤如夹痰 者 ,则 以补 中益气 汤加 半夏 、竹沥 。 ”
化裁 。 2 因 病 生痰 治 其 病 而 痰 自消
经络 中非吐不可 。 ”“ 暑气夹痰夹火者 ,可用吐法 。 ”升 提
之药如 防风 、川 芎、桔 梗等可促 进呕吐 。使用 二陈汤 加
味作为涌 吐剂 ,也是丹溪 的首创 。
2 . 1 清邪热而痰 自除
火热 内扰 ,煎熬津液而成痰 。不
※ 基金项 目: 上海市中医药 事业发 展三年 行 动计划 , 上海市 名老 中医 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建设项 目[ Z Y S N X D - C C - M Z Y 0 1 7 ]

丹溪派的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丹溪派的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丹溪派的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丹溪派摘要丹溪学派成立于15世纪明代,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其学术理论远绍《内经》,近亦受河间火热理论影响,然丹溪学派侧重于阐述阴虚火旺之证,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

丹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学的繁荣和进步。

名字来源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所创,主张滋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

他是南方人,南方人身体柔弱好食者多,所以用清滋之品。

思想论述丹溪学术思想以养阴为主题,于气、血、痰、郁、火诸证的治疗亦多发挥,每被后世奉为圭臬。

丹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对其后的医学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倡“相火论”成为后来温补学派诸家论命门之火的理论依据。

温病学派诸家所采用的养阴、救液、填精诸法的确立亦受丹溪滋阴理论的影响。

代表人物朱震亨(创始人),元著名医家,他认为肾精不足,相火易亢,是人体发病的关键,故尤重相火为病,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是河间之学传至震亨已渐变矣。

传朱震亨学说的门人,主要有赵道震、赵良仁、戴垚、戴思恭、王履、刘叔渊、刘纯等,最有成就者,当推戴思恭、王履。

赵道震,《定远县志》云:“凡轩岐以下诸书,靡不精究。

受学丹溪,所造益深。

洪武己巳,徙籍定远,活人颇多,未尝言利”。

可惜他的著作《伤寒类证》未见有传本,其学术思想难以测知。

卢和(14-15世纪时期),字廉夫,东阳卢宅人,明代丹溪派名医,著有《丹溪篡要》、《食物本草》、《儒门本草》等传世著作。

赵良仁,《苏州府志》云:“少试吏宪司,即弃去,从丹溪朱彦修学医,治疗多有奇效,名震浙东西。

所著《医学宗旨》《金匮方衍义》并《丹溪药要》等书”。

《医学宗旨》《丹溪药要》两书均未见,《金匮方衍义》亦未能详刊,至康熙朝经周扬俊补注,名为《金匮玉函经二注》之后,始有传本。

戴垚,以母病死于庸医之手而弃儒从医,率子戴思恭徒步至义乌,受业于朱震亨,“当时游丹溪之门者,弟子颇多,惟元礼父子最得其传”。

丹溪心法读后感

丹溪心法读后感

丹溪心法读后感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犯嘀咕呢,这老书会不会特别难懂啊?结果发现,虽然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结晶,但里面的一些理念和说法还挺有意思的。

朱丹溪这人可真是个妙人啊!他在书里讲的那些治病的法子,就像在给你分享他的独家秘方。

比如说他对各种病症的分析,那叫一个细致。

像那些关于内科杂病的见解,我读着读着就忍不住感叹,这得是看了多少病人,积累了多少经验才能总结出来啊。

就拿痰证来说吧,以前我只知道咳嗽有痰这么个简单的事儿,可在他这儿,痰的成因、种类、在身体里捣乱的方式,那是分析得透透的。

感觉他就像个侦探,能从病人的各种症状里找出痰这个隐藏的“小坏蛋”,然后还能给出好多对付它的招数。

书里还有关于养生的部分,这可太实用了。

现在大家都讲究养生,可古人早就有自己的一套了。

他讲的饮食起居方面的注意事项,简单易懂。

不像现在有些养生知识,玄玄乎乎的。

他就像是你身边的一个长辈,苦口婆心地告诉你,别吃太多生冷的东西啦,要早睡早起呀,不然身体会闹脾气的。

而且他的这些养生理念还和中医的整体观念紧紧相连,感觉身体就像一个小宇宙,每个部分都相互影响,一个地方没照顾好,其他地方可能就跟着出问题了。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有点小挑战。

毕竟是古代的医书,有些用词和概念还是得费点劲儿去理解。

有时候我就像在解一道复杂的谜题,得反复琢磨一句话的意思。

但是当你突然理解了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就像解开了一个超级难的游戏关卡一样。

_丹溪心法_学术特点浅析

_丹溪心法_学术特点浅析

2009年7月第33卷第4期《丹溪心法》元·朱震亨著。

该书较全面整理了朱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力倡养阴的学术思想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内、外、妇、儿诸科疾病,几无不备,内容极为丰富,是其传人整理丹溪著作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是书理、法、方、药兼备,对杂病辨证论治的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现将其主要学术特点浅析如下。

1主要学术特点丹溪师从杭州名医罗知悌学习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家之说,在前贤创新理论启发下,创“阳有余、阴不足”理论,在养生方面主张护惜阴精,治病方面力倡滋阴降火,治疗杂病以气、血、痰、郁立论,对中医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1审因辨证,治病求本丹溪认为:“邪气各有所属,当穷其要于前;治法各有所归也,当防其差于后。

盖治病之要,以穷其所属为先。

”“病之有本,变化无穷,苟非必求其本而治之,欲去深感之患,不可得也。

”“诚能穷源疗疾,各得其法,万举万全之功,可坐而致也。

”故在开篇即设“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治病必求于本”的专题论述,将治法要诀贯穿于整个杂病的治疗体系中。

以气、血、痰、火、郁为纲,六气致病为目,分辨标本先后、地土方宜以诊病求因,审因论治,是其辨证论治思想的突出特点。

如论中风,针对“《内经》以下皆谓外中风邪”的观点,丹溪独树一帜,认为“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论”,“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邪所中者,但极少尔。

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或属虚,挟火与湿,又须分气虚、血虚”,提出了“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的治法。

治痨瘵,认为本病“主乎阴虚,痰与血病”,若“医者不究其源,不穷其本,或投之以大寒之剂,或疗之以大热之药,妄为施治,绝不取效。

”治喘“当究其源,如感邪气则驱散之,气郁调顺之,脾虚者宜温理之,又当于各类而求”。

治气滞,“如实热在内,相火上冲,有如气滞,宜知母、黄柏、黄连、黄芩。

如阴虚气滞,四物汤加玄参、黄柏以补血”,体现了气滞不治气,而治其气滞之本的辨证论治精神。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

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之势不能遏;备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扑灭其荧荧之光,则燎原之焰不能止。

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况病之已成,岂能治欤?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

与鸡俱兴于容平之秋,必待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

或曰∶见肝之病,先实其脾脏之虚,则木邪不能传;见右颊之赤,先泻其肺经之热,则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

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邪?盖保身长全者,所以为圣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为上工术。

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着于《四气调神大论》,厥有旨哉!昔黄帝与天师难疑答问之书,未尝不以摄养为先,始论乎天真,次论乎调神。

既以法于阴阳,而继之以调于四气;既曰食饮有节,而又继之以起居有常。

谆谆然以养生为急务者,意欲治未然之病,无使至于已病难图也。

厥后秦缓达乎此,见晋侯病在膏肓,语之曰不可为也;扁鹊明乎此,视齐侯病在骨髓,断之曰不可救也。

噫!惜齐晋之侯不知治未病。

治病必求于本者如此。

夫邪气之基,久而传化,其变证不胜其众也。

譬如水之有本,故能游至汪洋浩瀚,而趋下以渐大,草之有本,故能荐生茎叶实秀,而在上以渐蕃。

若病之有本,变化无穷。

苟非必求其本而治之,欲去深感之患,不可得也。

今夫厥阴为标,风木为本,其风邪伤于人也,掉摇而眩转,动而螈,卒暴强直之病生矣;少阴为标,君火为本,其热邪伤于人也,疮疡而痛痒,暴注而下迫,水液浑混之病生矣;少阳为标,相火为本,其热邪伤于人也,为热而瞀,躁扰而狂越,如丧神守之病生矣。

善为治者,风淫所胜,平以辛凉;热淫所胜,平以咸寒;火淫所胜,平以咸冷。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 刘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关幼波为我国著名肝病大师,一生博览群书,精修医学,尤其对《丹溪心法》情有独钟,其著名的“痰瘀学说”、“气血理论”均传承于丹溪之作。

但大师师古而不泥古,在古人的理论基础上又有所发扬创新。

笔者沿大师的足迹,溯源而上,探幽索微,期以得其真传。

对于“痰瘀”的认识丹溪治疗杂病多从“气、血、痰、郁”四个方面入手。

丹溪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提出越鞠丸解诸郁。

解气郁药有香附、苍术、抚芎;解湿郁药有白芷、苍术、川芎、茯苓;解痰郁药有海石、香附、南星、瓜蒌;解热郁药有山栀、青黛、香附、苍术、抚芎;解血郁药有桃仁、红花、青黛、川芎;解食郁药有苍术、香附、山楂、神曲,并提出要根据四时用药,春加川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茱萸。

关幼波认为,气、血、痰、食、火皆能成郁,尤以“痰”致郁为最顽固最难治,痰致气机阻滞,气机受阻则血行不畅,气血与痰胶着则为“痰瘀”。

慢性肝病的进展变化,莫不由于痰瘀作祟。

丹溪对于痰致病有精辟论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

”高度注重“痰”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丹溪关于“痰致病”的理论,奠定了后世对疑难杂病的病因病机学说。

为难病、怪病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治疗途径。

强调治疗时要以二陈汤为基本方“二陈汤一身之痰都管治,如要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

”提出黄芩治疗热痰,竹沥化痰,五倍子治疗老痰,二陈汤加山栀子、黄连、黄芩治疗火痰。

认为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可导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痰在咽喉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药加咸药软坚之味。

对于海石的化痰作用,提出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

高度肯定了海石治痰第一药的功效。

对于“痰”和“郁”间互为因果、互根互用的密切关系,也做了精辟论述。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关幼波丰富和发展了“痰瘀”学说,认为慢性肝病、肝之顽症,无不与“痰”有关。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痛泻要方《丹溪心法》过去把它写成,从出处来讲,写成《景岳全书》里边的刘草窗方。

因为《景岳全书》里写到它是个治痛泻的要方。

那这个刘草窗是个什么人呢?一直也没有得到一个考证,没有找出这个人写的医书,这个人实际上不是医生,他是江苏一带的,当时的文人、诗人,也爱好收集点方,像收集这个方,现在看来这个方,组成一样,《丹溪心法》上,但是张景岳后来知道了这个方,他就说刘草窗的方。

所以过去出处写《景岳全书》刘草窗方。

线再根据《方剂大辞典》这个考证,是《丹溪心法》上就开始有这个方。

所以名字是后来取的。

痛泻要方是《景岳全书》取的。

主治证候病机土虚木乘之痛泻。

肝脾不和肝旺→ 乘脾→↑ ↓脾虚→ 生湿→肝旺脾虚,我们刚才说逍遥散是肝郁脾虚,这是一种肝旺脾虚,也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从根本讲,还是肝脾不和。

肝旺可以克伐脾胃,造成肝脾不和。

脾虚可以不养肝,造成更加肝旺。

肝旺可以克伐脾胃,加重脾虚。

脾虚不能化生气血津液,血不养肝,肝的阴阳失衡,肝就更旺。

所以肝旺脾虚往往造成一个连带的医种恶性循环。

肝旺乘脾反应在腹痛。

脾虚不运化水湿,造成泄泻,所以土虚木乘这种痛和泻,痛则治肝,泻则治脾。

肝脾同病产生腹痛泄泻。

泻必腹痛,泻后有一段时间痛可以缓减,就可以减轻。

所以主要特征是痛泻。

它的病机是肝旺脾虚。

这是肝脾不和的第二个类型。

调肝脾这一节有三个类型。

四逆散─肝脾气机郁滞,那是偏实证。

逍遥散─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血虚,应该说疏肝、健脾、养血全方。

调补。

过去秦伯未说一般人认为疏肝是逍遥散基本作用,这是错的。

逍遥散,对肝来讲,很重要还是调肝。

疏肝、健脾、养血针对的肝郁、脾虚、血虚。

而对肝来讲,体阴用阳,所以它的疏泄、藏血两方面,对逍遥散来讲,既有肝气不舒,又有肝血不足,又有血虚,所以它这个调肝,不是光疏肝。

过去《谦斋医学讲稿》里非常强调这一点,强调对逍遥散的这个认识。

痛泻要方─肝旺脾虚。

这个肝脾不和是虚实夹杂的。

肝木之旺,腹痛体现实的方面,脾虚不运,才是泄泻,体现虚的方面。

丹溪心法简介

丹溪心法简介

丹溪心法简介
综合性医书。

五卷(一作三卷)。

元朱震亨著述,明·程充校订。

刊于1481年。

此书并非朱氏自撰,由他的学生根据其学术经验和平素所述纂辑而成。

明初的两种刻本(其一,景泰年间杨林玉收集本书流行之遗稿予以刊行;其二,成化初王季献增加一些附方,重刊于西蜀)均有后世医家增附的一些内容,程氏为了尽可能恢复原著面貌,予以删订校正,亦即当前的流传本。

卷首有“十二经见证”“不治已病治未病”等六篇医论;全书分列各科病证一百篇,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其他各科。

论述病证,先引朱氏原论,次则记述朱氏门人戴元礼有关辨证等方面的论述,并介绍治疗方剂。

其中各病症的附录部分,对于病名解释病因、证候、治疗等方面有相当深入的分析。

全书比较集中和全面地反映了朱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以及气、血、痰、郁诸病治疗见解和丰富经验,其临床治疗虽重视补阳,但不拘泥专方、治法也比较灵活机变。

是一部研究内科杂病和朱氏学说的重要著作。

程氏称誉朱氏的学术经验“集先贤之大成”,确也并不为过。

末附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丹溪翁传两篇。

该书问世后流行颇广、影响较大,现有多种明、清刻本。

1949年后有排印本。

此外又有《丹溪心
法附录》二十卷,共七种(除《丹溪心法》外,尚合刊有朱震亨《医学发明》、《脉诀指掌》、《金匮钩玄》、《活法机要》、及戴思恭《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六种)。

朱丹溪辨治“胃病”的独到心法一:...

朱丹溪辨治“胃病”的独到心法一:...

朱丹溪辨治“胃病”的独到心法一:...刘玉良,王步球《丹溪心法》中对杂病的论治见解独到,其中对胃病的辨治有独特经验。

其中论述胃病的篇章有呕吐、恶心、咳逆、翻胃、吞酸、嗳气、痞、嘈杂、伤食、胃风等近10篇之多。

本文就其辨治胃病的特色和成就进行总结。

中医古籍:《丹溪心法》1胃病多从痰论治,充分体现了其痰病观的学术思想特点气、血、痰、郁乃朱丹溪辨治杂病的纲领,多为后世取法。

但朱丹溪论病,更突出在痰之一端,诚如程充所云:“朱丹溪治病,以痰为重。

”朱丹溪明确指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这是他对大量痰病的反复研究和验证后的结论,是对痰邪致病的广泛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概括认识。

痰邪可产生、积聚于身体各处,导致多种疾病。

他曾说:“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隔,为壅塞,……皆痰邪所致。

”并由此得出“百病多有兼痰者”。

中药:半夏在《丹溪心法》所讨论的病证中,认为因痰为病者超过半数。

这一特点在胃病的辨治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其中主要又分为两类:其一,以痰为主因的疾病,如嘈杂、嗳气与伤食。

•对于【嘈杂】,朱丹溪直接指出:“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对于【嗳气】,朱丹溪精辟地以六个字点出其病位病机:“嗳气,胃中有火有痰”;•另如【伤食】,在篇首即曰:“伤食恶食者,胸中有物,宜导痰补脾……”。

其二,痰为该胃病诸病因中重要的一种,如呕吐、恶心、咳逆(又名哕)、翻胃、痞等。

•对于【呕吐】,朱丹溪论曰:“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者……”;“有痰膈中焦食不得下者,……有胃中有火与痰而呕者”;•对于【恶心】,朱丹溪云:“恶心有痰、有热、有虚……”;•在【咳逆】篇的篇首,朱丹溪论曰:“咳逆有痰,气虚、阴火”;•又如【翻胃】,在首句即直言:“翻胃大约有四:血虚、气虚、有热、有痰兼病……”;•在【痞证】篇中论曰:“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为痞者”;“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

”中药:黄连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痰在这些胃病的病机变化中无疑是一重要因素。

《丹溪心法》读书笔记

《丹溪心法》读书笔记

对《丹溪心法》中诊疗原则的体悟《丹溪心法》一书为元·朱震亨著述,明·程充校订。

全书比较集中和全面地体现了朱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观点以及对气、血、痰、瘀诸病的治疗见解和丰富经验,其治则治法重视补阴而又不拘泥于专方,遣方处药兼容并蓄而又比较灵活机变,是一部研究内科杂病和朱氏学说的重要著作。

程氏将其称誉为朱氏学术经验“集先贤大成”之作,而朱氏之治则治法及遣方处药之精髓则在于本书所体现的诊疗原则,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思想早在《内经》和《金匮》等经典著作中就已经提出来,并为后世医家所尊崇。

朱氏则进一步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从而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鲜明地指出“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并认为“疾成而后药者”是“徒劳而已”。

而在具体方略上,朱氏又以“备土以防水”和“备水以防火”为例加以阐释。

其中,“备土以防水”以闭塞其涓涓之流,而阻遏其滔天之势;“备水以防火”以扑灭其荧荧之光,而遏止其燎原之焰。

但“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况病之已成,岂能治欤”,若不采用治胃病的方法,那么等到“涓涓之流”称为“滔天之势”,“荧荧之光”成为“燎原之焰”,那就无法遏制了。

治未病思想又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在既病防变方面朱氏以“见肝之病,先实其脾脏之虚,则木邪不能传;见右颊之赤,先泻其肺经之热,则金邪不能盛”来阐明其旨;在未病先防方面,朱氏认为这是养生之道,即“盖保身长全者,所以为圣人之道”。

其二,亢则害承乃制:朱氏开宗明义地指出,外界六气和内部五脏之气“亢极则所以害其物,承乘则所以制其极”,即寒暑燥湿风火之气,木火土金水之形,亢盛了就会转变为邪气,从而失去正常生理功能,成为致病之根;而寒暑燥湿风火之气,木火土金水之形,如果在相生相克中保持者顺承制化,那就是一个平衡统一的整体。

而亢则害具体表现为“木极而似金,火极而似水,土极而似木,金极而似火,水极而似土”,即“气之亢极,所以承之者反胜于已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7月第33卷第4期《丹溪心法》元·朱震亨著。

该书较全面整理了朱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力倡养阴的学术思想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内、外、妇、儿诸科疾病,几无不备,内容极为丰富,是其传人整理丹溪著作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是书理、法、方、药兼备,对杂病辨证论治的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现将其主要学术特点浅析如下。

1主要学术特点丹溪师从杭州名医罗知悌学习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家之说,在前贤创新理论启发下,创“阳有余、阴不足”理论,在养生方面主张护惜阴精,治病方面力倡滋阴降火,治疗杂病以气、血、痰、郁立论,对中医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1审因辨证,治病求本丹溪认为:“邪气各有所属,当穷其要于前;治法各有所归也,当防其差于后。

盖治病之要,以穷其所属为先。

”“病之有本,变化无穷,苟非必求其本而治之,欲去深感之患,不可得也。

”“诚能穷源疗疾,各得其法,万举万全之功,可坐而致也。

”故在开篇即设“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治病必求于本”的专题论述,将治法要诀贯穿于整个杂病的治疗体系中。

以气、血、痰、火、郁为纲,六气致病为目,分辨标本先后、地土方宜以诊病求因,审因论治,是其辨证论治思想的突出特点。

如论中风,针对“《内经》以下皆谓外中风邪”的观点,丹溪独树一帜,认为“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论”,“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邪所中者,但极少尔。

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或属虚,挟火与湿,又须分气虚、血虚”,提出了“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的治法。

治痨瘵,认为本病“主乎阴虚,痰与血病”,若“医者不究其源,不穷其本,或投之以大寒之剂,或疗之以大热之药,妄为施治,绝不取效。

”治喘“当究其源,如感邪气则驱散之,气郁调顺之,脾虚者宜温理之,又当于各类而求”。

治气滞,“如实热在内,相火上冲,有如气滞,宜知母、黄柏、黄连、黄芩。

如阴虚气滞,四物汤加玄参、黄柏以补血”,体现了气滞不治气,而治其气滞之本的辨证论治精神。

1.2阐明相火,力倡养阴丹溪基于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结合《内经》“少火”、“壮火”论,吸取河间的火热论、东垣的阴火说,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医学的火热证治理论。

他认为:“火者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

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

故凡动皆属火。

以名而言,形质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动而见,故谓之相”;“相火者,惟有裨补造化,而为生生不息之运用尔。

”认为相火发源于肝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是人身生生不息的功能活动,既不宜衰,又不宜妄动,若反常妄动,则病变丛生,成为危害生机的贼邪。

“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煽,则妄动矣。

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故曰相火元气之贼。

”从病理角度强调了内伤、七情、房事等诸因,均可使相火妄动而阴精耗伤,更会使阳有余、阴不足的偏盛偏衰之象加重,致使内伤疾病丛生。

因此,全书力倡固护阴精,宜节房事,调养心神,不为外物所感,防止相火妄动。

丹溪治疗火热为患,分虚实论治,提出“实火可泻”、“虚火可补”、“火郁当发”的原则。

对邪火亢盛而阴精不足之证,喜用降火之剂,反对滥用辛燥。

“阴虚火动难治。

火郁当发,看何经,轻者可降,重者则从其性而升之。

实火可泻,黄连解毒之类。

虚火可补,小便降火极速。

凡气有余便是火,不足者是气虚。

火急甚重者,必缓之以生甘草,兼泻兼缓,参、术亦可。

人壮气实,火盛癫狂者,可用正治,或硝、黄、冰水之类。

人虚火盛狂者,以生姜汤与之,若投冰水正治,立死。

有补阴即火自降,炒黄柏、生芐(注:地黄)之类。

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兼温散”。

“阴虚证本难治……四物汤加炒柏,是降火补阴之妙剂”。

虚火上炎,虚阳浮越者,则用[收稿日期]2009-03-25[作者简介]刘晶(1962-),男,山东济阳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医肾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丹溪心法》学术特点浅析刘晶(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摘要]分析认为《丹溪心法》主要学术特点为:审因辨证,治病求本;阐明相火,力倡养阴;以“气、血、痰、郁”立论,确立杂病辨治大法。

[关键词]丹溪心法;学术特点;治病求本;相火;养阴;杂病[中图分类号]R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59X (2009)04-0327-02第33卷第4期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Vol.33,No.42009年7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Jul.20093272009年7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3卷第4期附子末津调涂涌泉穴以引火归元,以四物汤加降火药服之甚妙;气虚而阴火盛者,可用东垣之法益气升阳泻火;阴虚火旺,虚火上炎者,创“降阴火,补肾水”之大补丸以泻火补阴,培本清源。

1.3以“气、血、痰、郁”立论,确立杂病辨治大法丹溪治疗杂病以气、血、痰、郁为纲,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曾概括指出:“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气、血、痰,故用药之要有三: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

久病属郁,主治郁之方,曰越鞠丸。

”1.3.1气丹溪研求疾病之成因,每从“气”之病变入手。

“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

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营卫之所以运转者,此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亦此气也。

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

”是谓机体内部的阴阳升降,血脉流畅,营卫运行,五脏六腑相生相养,皆禀于冲和不息之气的流通,“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所谓“百病皆生于气”。

故调理气机,是治病的基本方法。

调气之法,主张分清寒热虚实,用药倡导“王道”,反对峻攻。

气虚者多用四君子汤之属,或以其随证加减。

气滞者每用枳壳、青皮、木香、乌药、紫苏梗之属,虚实兼夹者当行补兼施。

如治“气刺痛,用枳壳,看何部分,以引经药导使之行则可。

若禀受素壮而气刺痛,宜枳壳、乌药;若肥白气虚之人气刺痛,宜参、术加木香;若因事气郁不舒畅而刺痛,当用木香。

”因理气药多辛燥破泄,易伤气耗阴,故丹溪又强调应适可而止,慎勿太过,以免伤正。

如朱氏指出:“破滞气,须用枳壳,高者用之。

夫枳壳者,损胸中至高之气,二三服而已……滞气用青皮,勿多用,多则损真气。

”1.3.2血丹溪认为“人体阴血难成易亏”,治血必用血属之药,注重养血以顾正,每以四物汤为基本方。

若血虚兼气虚,用四物加人参、黄芪、白术补血益气;血热以致下血,用四物加黄芩、黄柏、栀子之属凉血补血;火载血上,错经妄行之呕血,用四物加炒栀子、姜汁引血归经;厥证属血虚者,用四物汤养血补血。

如治“妇人经水过期,血少也,四物加参、术;带痰,加南星、半夏、陈皮之类。

经水不及期而来者,血热也,四物加黄连。

过期紫黑有块,血亦热也,必作痛,四物加香附、黄连;过期淡色来者,痰也,二陈加川芎、当归。

过期而来,乃是血虚,用四物加黄芪、陈皮、升麻”。

从丹溪对妇人月经病的论治中,即可窥其重视养血的思想。

1.3.3痰丹溪提出的“百病多有兼痰”的著名理论,开病理产物为致病因素之先河,丰富了中医病因学理论,为后世病因学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朱氏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胁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为痰饮所致”,提出“治病必先治痰”。

针对“古方治痰饮,用汗、吐、下、温之法”,主张“不若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常以二陈汤为基础方,“脾虚者,宜清中气以运痰降下,二陈汤加白术之类,兼用升麻提起”;“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栀子、黄连、黄芩之类”。

并总结出了如下治痰经验:“竹沥滑痰……五倍子能治老痰,佐他药大治顽痰”;“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导达;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能导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痰结喉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药加咸味软坚之味”;“海粉即海石,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等。

1.3.4郁丹溪将《内经》“五郁”证之说推而广之,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故而十分重视解郁,认为“凡郁皆在中焦,以苍术、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

假如食在气上,提其气则食自降矣,余皆仿此”。

每以“苍术、抚芎总解诸郁,随证加入诸药”,突出了治郁顺气为先的原则,进而总结出一套辨治六郁的用药经验,如气郁用香附、苍术、川芎,湿郁用苍术、川芎、白芷,痰郁用海石、香附、胆南星、瓜蒌,热郁用青黛、香附、苍术、川芎、栀子,血郁用桃仁、红花、青黛、川芎、香附,食郁用苍术、香附、山楂、神曲,并独创名方越鞠丸以通解诸郁。

何梦瑶在《医碥·郁》中评曰:“丹溪分六郁……大要以理气为主,盖气滞则血亦滞,而饮食不行,痰湿停积,郁而成火,气行则数者皆行,故所重在气,不易之理也。

”2学术影响丹溪提出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及火热证、杂病的证治经验和力倡养阴的观点,对明、清医学的发展影响深刻。

后世医家在养阴、治火、治痰、解郁等方面的成就,正是受其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明代医家如赵震道、赵以德、王履、戴原礼诸人均师承其学,虞抟、王纶、汪机等亦深受其学术思想影响,使其学说得以继续发展,并发展成一个学术流派———丹溪学派。

王纶在《明医杂著》中谓:“丹溪出,而以集儒之大成,发明阴虚发热类乎外感,内伤及湿热相火为病甚多,随证著论,亦不过阐《内经》旨,补前贤之未备耳。

”丹溪创制的新方如大补丸、虎潜丸、左金丸、越鞠丸等均是临床常用的有效名方,一直为后人所推崇和习用。

至于其众多的治疗方法,如滋阴降火法、行气祛痰解郁法等,更是受世人所重视,其学术思想亦于明代东传日本、朝鲜,流传至今。

3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