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丹溪心法_学术特点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7月

第33卷第4期

《丹溪心法》元·朱震亨著。该书较全面整理了朱氏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力倡养阴的学术思想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内、外、妇、儿诸科疾病,几无不备,内容极为丰富,是其传人整理丹溪著作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是书理、法、方、药兼备,对杂病辨证论治的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现将其主要学术特点浅析如下。1

主要学术特点

丹溪师从杭州名医罗知悌学习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家之说,在前贤创新理论启发下,创“阳有余、阴不足”理论,在养生方面主张护惜阴精,治病方面力倡滋阴降火,治疗杂病以气、血、痰、郁立论,对中医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1

审因辨证,治病求本

丹溪认为:“邪气各有所属,

当穷其要于前;治法各有所归也,当防其差于后。盖治病之要,以穷其所属为先。”“病之有本,变化无穷,苟非必求其本而治之,欲去深感之患,不可得也。”“诚能穷源疗疾,各得其法,万举万全之功,可坐而致也。”故在开篇即设“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治病必求于本”的专题论述,将治法要诀贯穿于整个杂病的治疗体系中。

以气、血、痰、火、郁为纲,六气致病为目,分辨标本先后、地土方宜以诊病求因,审因论治,是其辨证论治思想的突出特点。如论中风,针对“《内经》以下皆谓外中风邪”的观点,丹溪独树一帜,认为“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论”,“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邪所中者,但极少尔。

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或属虚,挟火与湿,又须分气虚、血虚”,提出了“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的治法。治痨瘵,认为本病“主乎阴虚,痰与血病”,若“医者不究其源,不穷其本,或投之以大寒之剂,或疗之以大热之药,妄为施治,绝不取效。”治喘“当究其源,如感邪气则驱散之,气郁调顺之,脾虚者宜温理之,又当于各类

而求”。治气滞,“如实热在内,相火上冲,有如气滞,宜知母、

黄柏、黄连、黄芩。如阴虚气滞,四物汤加玄参、黄柏以补血”,体现了气滞不治气,而治其气滞之本的辨证论治精神。1.2

阐明相火,力倡养阴

丹溪基于宋代周敦颐的

《太极图说》,结合《内经》“少火”、“壮火”论,吸取河间的火热论、东垣的阴火说,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医学的火热证治理论。

他认为:“火者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质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动而见,故谓之相”;“相火者,惟有裨补造化,而为生生不息之运用尔。”认为相火发源于肝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是人身生生不息的功能活动,既不宜衰,又不宜妄动,若反常妄动,则病变丛生,成为危害生机的贼邪。“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煽,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故曰相火元气之贼。”从病理角度强调了内伤、七情、房事等诸因,均可使相火妄动而阴精耗伤,更会使阳有余、阴不足的偏盛偏衰之象加重,致使内伤疾病丛生。因此,全书力倡固护阴精,宜节房事,调养心神,不为外物所感,防止相火妄动。

丹溪治疗火热为患,分虚实论治,提出“实火可泻”、“虚火可补”、“火郁当发”的原则。对邪火亢盛而阴精不足之证,喜用降火之剂,反对滥用辛燥。“阴虚火动难治。火郁当发,看何经,轻者可降,重者则从其性而升之。实火可泻,黄连解毒之类。虚火可补,小便降火极速。凡气有余便是火,不足者是气虚。火急甚重者,必缓之以生甘草,兼泻兼缓,参、术亦可。人壮气实,火盛癫狂者,可用正治,或硝、黄、冰水之类。人虚火盛狂者,以生姜汤与之,若投冰水正治,立死。有补阴即火自降,炒黄柏、生芐(注:地黄)之类。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兼温散”。“阴虚证本难治……四物汤加炒柏,是降火补阴之妙剂”。虚火上炎,虚阳浮越者,则用

[收稿日期]2009-03-25

[作者简介]刘晶(1962-),男,山东济阳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

中医肾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丹溪心法》学术特点浅析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摘要]分析认为《丹溪心法》主要学术特点为:审因辨证,治病求本;阐明相火,力倡养阴;以“气、血、痰、郁”立

论,确立杂病辨治大法。

[关键词]丹溪心法;学术特点;治病求本;相火;养阴;杂病[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 (2009)04-0327-02

第33卷第4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33,No.42009年7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Jul.2009327

2009年7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3卷第4期

附子末津调涂涌泉穴以引火归元,以四物汤加降火药服之甚妙;气虚而阴火盛者,可用东垣之法益气升阳泻火;阴虚火旺,虚火上炎者,创“降阴火,补肾水”之大补丸以泻火补阴,培本清源。

1.3以“气、血、痰、郁”立论,确立杂病辨治大法丹溪治疗杂病以气、血、痰、郁为纲,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曾概括指出:“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气、血、痰,故用药之要有三: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久病属郁,主治郁之方,曰越鞠丸。”

1.3.1气丹溪研求疾病之成因,每从“气”之病变入手。“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营卫之所以运转者,此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亦此气也。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是谓机体内部的阴阳升降,血脉流畅,营卫运行,五脏六腑相生相养,皆禀于冲和不息之气的流通,“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所谓“百病皆生于气”。故调理气机,是治病的基本方法。调气之法,主张分清寒热虚实,用药倡导“王道”,反对峻攻。气虚者多用四君子汤之属,或以其随证加减。气滞者每用枳壳、青皮、木香、乌药、紫苏梗之属,虚实兼夹者当行补兼施。如治“气刺痛,用枳壳,看何部分,以引经药导使之行则可。若禀受素壮而气刺痛,宜枳壳、乌药;若肥白气虚之人气刺痛,宜参、术加木香;若因事气郁不舒畅而刺痛,当用木香。”因理气药多辛燥破泄,易伤气耗阴,故丹溪又强调应适可而止,慎勿太过,以免伤正。如朱氏指出:“破滞气,须用枳壳,高者用之。夫枳壳者,损胸中至高之气,二三服而已……滞气用青皮,勿多用,多则损真气。”

1.3.2血丹溪认为“人体阴血难成易亏”,治血必用血属之药,注重养血以顾正,每以四物汤为基本方。若血虚兼气虚,用四物加人参、黄芪、白术补血益气;血热以致下血,用四物加黄芩、黄柏、栀子之属凉血补血;火载血上,错经妄行之呕血,用四物加炒栀子、姜汁引血归经;厥证属血虚者,用四物汤养血补血。如治“妇人经水过期,血少也,四物加参、术;带痰,加南星、半夏、陈皮之类。经水不及期而来者,血热也,四物加黄连。过期紫黑有块,血亦热也,必作痛,四物加香附、黄连;过期淡色来者,痰也,二陈加川芎、当归。过期而来,乃是血虚,用四物加黄芪、陈皮、升麻”。从丹溪对妇人月经病的论治中,即可窥其重视养血的思想。1.3.3痰丹溪提出的“百病多有兼痰”的著名理论,开病理产物为致病因素之先河,丰富了中医病因学理论,为后世病因学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朱氏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胁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为痰饮所致”,提出“治病必先治痰”。针对“古方治痰饮,用汗、吐、下、温之法”,主张“不若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常以二陈汤为基础方,“脾虚者,宜清中气以运痰降下,二陈汤加白术之类,兼用升麻提起”;“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栀子、黄连、黄芩之类”。并总结出了如下治痰经验:“竹沥滑痰……五倍子能治老痰,佐他药大治顽痰”;“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导达;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能导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痰结喉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药加咸味软坚之味”;“海粉即海石,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等。

1.3.4郁丹溪将《内经》“五郁”证之说推而广之,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故而十分重视解郁,认为“凡郁皆在中焦,以苍术、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假如食在气上,提其气则食自降矣,余皆仿此”。每以“苍术、抚芎总解诸郁,随证加入诸药”,突出了治郁顺气为先的原则,进而总结出一套辨治六郁的用药经验,如气郁用香附、苍术、川芎,湿郁用苍术、川芎、白芷,痰郁用海石、香附、胆南星、瓜蒌,热郁用青黛、香附、苍术、川芎、栀子,血郁用桃仁、红花、青黛、川芎、香附,食郁用苍术、香附、山楂、神曲,并独创名方越鞠丸以通解诸郁。何梦瑶在《医碥·郁》中评曰:“丹溪分六郁……大要以理气为主,盖气滞则血亦滞,而饮食不行,痰湿停积,郁而成火,气行则数者皆行,故所重在气,不易之理也。”

2学术影响

丹溪提出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及火热证、杂病的证治经验和力倡养阴的观点,对明、清医学的发展影响深刻。后世医家在养阴、治火、治痰、解郁等方面的成就,正是受其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明代医家如赵震道、赵以德、王履、戴原礼诸人均师承其学,虞抟、王纶、汪机等亦深受其学术思想影响,使其学说得以继续发展,并发展成一个学术流派——

—丹溪学派。王纶在《明医杂著》中谓:“丹溪出,而以集儒之大成,发明阴虚发热类乎外感,内伤及湿热相火为病甚多,随证著论,亦不过阐《内经》旨,补前贤之未备耳。”丹溪创制的新方如大补丸、虎潜丸、左金丸、越鞠丸等均是临床常用的有效名方,一直为后人所推崇和习用。至于其众多的治疗方法,如滋阴降火法、行气祛痰解郁法等,更是受世人所重视,其学术思想亦于明代东传日本、朝鲜,流传至今。

3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