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化学实验中人文素质渗透
浅谈在化学实验中人文素质的渗透人文素质,是指一个社会人所具有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伦理道德、辩证唯物主义观、审美观念等,它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而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把“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作为基本任务之一。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能力,更关键一点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每一个学生的人文素质。
当然,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内容很多,在此,我主要谈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人文素质的渗透。
一、心理素质的渗透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做事成功的前提,在化学实验中我们就可以在学生参与实验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如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中,要求他们对仪器的安装,试剂的用量,温度的控制,操作的准确等方面做到一丝不苟,要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出现的每个现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准确、不急不躁、实事求是的态度。
而进行探究性实验更能渗透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
对探究实验,我们可以先让学生集体讨论来确定方案,再进行实验验证。
如果实验失败,告诉学生要冷静对待,使学生懂得失误是正常的。
这样以培养学生不怕失败,敢于挑战的心理素质。
接着让学生再分析讨论,找出失败的原因重新实验;如果实验成功了,就会大大增强学生的信心,进一步引导他们不懈努力。
二、伦理道德的渗透伦理道德,是一个人在集体中知道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从而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生活的良好素质。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进行渗透伦理道德素质。
如学生的分组实验,单凭一个人是不能完成的,需要大家团结协作才行。
此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共同进步,同时要学会尊重别人。
在实验中若是学生不小心损坏了仪器,就告诉学生要敢于承担责任,有过就改,以培养学生诚信的可贵品质。
在实验中要教育学生注意节约试剂,药品的取用要准确,不要浪费,在实验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如cl2、so2等要正确用naoh溶液吸收,在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要注意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等。
化学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
化学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摘要: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化能力的培养更基础,更实在,更有价值。
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等等。
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以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渗透和贯穿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师可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对社会现实、环境问题的探讨;在整个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个性,发展特长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化学人文素养爱国主义环境保护主动性为了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的优秀人才,除了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用该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心理、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而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化能力的培养更基础,更实在,更有价值。
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等等。
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一个人不仅要懂得一些专业知识,更应该有人文知识的滋养,否则,它的知识结构就是缺陷的,其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无疑将受到局限。
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既有科学素养,又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从教育的角度看,化学教师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人文教育内容,借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初三化学教师德育工作计划
初三化学教师德育工作计划一、工作思路作为初三化学教师,我认为德育工作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重视和做好的工作。
在化学教学中,我将德育贯穿于化学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素质的培养中,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策划、班主任工作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品德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具体措施1. 教育引导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校规校纪和班级规章制度,让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有关规定和原则。
在班会或者课堂上,我会结合化学知识内容,进行品德教育引导。
例如,在讲解环保知识时,鼓励学生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通过课外阅读资料、品德故事的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2. 精心设计活动我将结合班级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精心设计一些活动,在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元素。
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保护的实地参观活动,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通过活动后的讨论和总结,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爱护环境、遵守规范等基本品德。
3. 个别辅导对于那些品行较差、学习不认真的学生,我将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找出问题所在,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他们自我反思,理解自己的过错,引导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态度。
4. 积极配合班主任工作作为化学教师,我将积极配合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帮助班主任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参与班级评比活动,作为一名班级成员,我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班级管理信息,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
5. 与家长沟通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通过和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引导,争取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作为一名德育教师,我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学生良好的榜样。
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素质,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试论化学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试论化学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摘要新时代,必须在化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
关键词化学教育人文素养培养在急剧变革的社会中,对人才观念的更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科学教育极端鼎盛时代,人们大声疾呼应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
然而,如何有效地将其学科化?如何具体有效地在化学科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还是一个不甚明了的问题。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确定及其内涵1.科学与科学素质。
“科学”一词源于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其本意是“学问”、“知识”。
英文写作science,意思为知识。
一直到12世纪初,宇宙论者威廉在西方对“科学”理解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是知识”的思想。
此后,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而我国古代的学术由儒家教育思想统一,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体系,主要表现为实用技术学科。
1989年我国出版的《辞海》中这样写到: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顾明远1989年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把“科学”一词解释为“描述、解释和预言现实世界的过程和现象,揭示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表述”。
由此可见,在我国普遍认为科学是形式化的知识,从整体上看是对科学的一种静态的理解。
“科学素养”一词的英文为science Literacy。
Literacy有两个不同的含义。
一个是指有学养,有学识,跟学者有关;另一个是指能够书写,能够阅读,有文化,对象是一般的普通大众。
国内的看法认为科学素养是指在接受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诸如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实践意识、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人文与人文精神。
在我国古代,人文包括诗、书、礼、乐、春秋,它是与以自然为对象的文化现象相对的,如“人文”与“天文”。
而人文精神泛指使人为人的一切活动所折射的那种精神气质,它概括并包括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最新作文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为人文奠基。
”科学文化中含有人文文化,人文文化中含有科学文化。
脱离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不利于高素质人的培养;脱离人文的科学技术将不是造福人类而是带来危害,科学的进步也将有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国大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教材中存在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化学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而且也有社会教育和思想文化功能。
如果一个人仅仅懂得一些专业知识,而缺乏人文知识的滋养,那么他的知识结构就是有缺陷的,其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无疑将受到限制。
如果说化学教学的科学性是刚性的话,那么人文性就是柔性的,它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从育人的角度看,化学教师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人文教育内容,借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渗透德育,树立正确科学“三观”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期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校园环境的熏陶、教师言行的示范、课堂教学的感化,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化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内容,以利于学生科学“三观”的形成。
如通过对坟地“鬼火”、魔棒点灯等现象从化学原理上进行认识,可使学生明白世界一切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从而逐步形成崇尚科学与文明,反对迷信与愚昧的思想,逐步形成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化学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家为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不畏艰险,不求名利,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生活,乃至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工作的感人事迹。
这些化学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们追求的是精神财富,而不是物质的多寡;他们从来不向社会索取,有的只是对社会的奉献;他们认为自己对社会奉献得越多,人生就越有价值。
通过这些榜样对学生加以影响,有利于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精心呵护,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摘要: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人文素养内涵和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并列,作为新课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之一。
作者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的切身体会介绍了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人文素养培养方法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人文素养内涵和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并列,作为新课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之一,体现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2007年,焦作市教育局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拓展计划》活动,以此来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有幸参加了该活动。
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化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以化学教师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精神的形成“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非常重要的人,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实现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关键,只有具备高尚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文素养的学生。
在教学中,我积极工作,乐观向上,不为自己的权、名、利而发愁、沮丧、忧虑,坚守着自己平平凡凡的工作,陶醉于自己清清淡淡的生活,把教书育人的繁杂工作做得有张有弛、有声有色,忙碌而有条理,沉着而有节奏,清贫而又充实。
这种平和而又乐观的人生态度自然会感染着学生,师生间因此建立了平等、融洽的关系。
特别是在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显著的时期,一个注意方式方法于细微之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将为学生的一生播下幸福的种子,使其受益无穷。
二、从化学发展史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化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能够使学生了解科学事业的艰辛及科学家执著的求索精神,同时也将激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怕困难,勇于探索。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英家普利斯特利说过:“化学是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服务的一门学科”,化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但是,中学基础教育的现状却是:过分强调升学的需为地将自然科学的教学与育人剥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明显处于失衡状态。
这种教育培养的是“解题机器”“考试机器”。
所以,在当前化学课程改革中吸取、采纳、融合人本主育思想已成为必然趋势。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树立学生科学的价值观新教材使用大量实物彩图,每章序言大彩页下以问题引领,梳理出本章研究重点及各节间的联系,便于学生自学。
教参附有情景素材光盘,我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播放,极大调动了学生兴趣丰富的栏目设置:科学史话、资料卡片、科学视野、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
如在必修2资料在线:“门捷列夫用20年潜心研究元素周期表,科学的预言了11发现的元素,为它们在周期表中留下了空位。
”我在课堂上播放视频“信念——勤奋铸天才:门捷列夫”学生从影像中深受震撼。
我借机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努力背后是坚定的信念,不要迷信权威,学会批判地继承。
门捷列夫没有机械地相信前人测定的相对分子质量才超越了前人。
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个勋业!让化学史中的人文光辉照耀学生心灵。
提到钋和镭,学生往往仰慕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卓越成就。
却不知她为纪念祖国波兰才将第84号元素命名为“钋”。
她发现并提取了镭,却将技术无偿公诸于世。
她淡泊名利和荣誉,将奖章竟当成女儿的玩具,这对现代社会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有力的抨击。
爱因斯坦盛赞“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摘要:化学教师是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导者、实践者和示范者。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曾指出:“化学教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
”作者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的切身体会介绍了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人文素养培养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在育人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科学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奇有趣的科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更能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敢于超越现实的科学精神。
当前,化学实验教学之所以强调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其原因有二:一是传统教学过分严谨,模仿性强,不鼓励脱离教材的“越轨” 操作,不鼓励对实验想象产生疑义,不鼓励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更不提倡强烈的批判精神,只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或教材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观察实验或做实验,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长期处于被束缚的困境之中;二是化学实验本身的特点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
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无论是验证实验还是探索性实验,其实都是先想后做,想好了再做,总是先提出问题质疑,然后再通过实验想象的观察或推理,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其思想、情感、意志、精神等各方面都会受到不同的教育,对其科学素质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对此不知不觉,或视而不见,则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实验的自身优势,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既要教育学生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教育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尽可能创设一些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如化学实验设计是指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要求,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药品、装置、步骤等进行的一种设想和规划。
在化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滁 州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
JO A O C Z URN L F HU HOU V A 0N L & T CHN A C C O n A E C I L OU卫 E G
D e c .2 (幻6
V ol .S N o.3
在 化 学教 学 中提 升 学生 的人文素为个人利益不择
手段的科学狂人, 使世界承受难以预料的恶果。 3、 在化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强调科 学的育人功能, 纠正化学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 就 是要求化学学科教育关注学生的人性化发展,强调 人与自 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然、 通过化学教学 来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 然环境的热爱, 对自 加强人与人的沟通和协作,将化学教学着眼于现在 和未来, 让学生将学习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 解决与
收稿 日期 :20 6e 05一 0 s 9 1 作者简介 :程忆芳( 1968一 , , ) 女 安徽淮南人 , 淮南市淮化职业学校讲师。
. 70 。
教学与教 法
在化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20 6 年第 3 期 0
社会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每个化学教育工 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二、 化学教学中融合人文教育的具体策略 1、 进行德育渗透, 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首先巧用化学史实进行德育渗透。化学史是一 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 料, 在教学中, 要不失时机地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取 得的科技成果以及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要介绍新 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技术上取 得的成就。如: 在讲到煤、 石油、 天然气等内容时, 指 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这些宝贵能源的国 家;讲到铁和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 就可以介 绍我国古代的湿法炼铜术; 学习天然纤维与造纸工 业, 应当讲公元前的西汉就已经发明了造纸, 东汉的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公元 8 世纪后开始外传, 世 3 1 纪才传到欧洲; 学习硝酸钾时, 可以联想到古代四大 发明之一— 黑火药, 还有古代的青铜冶炼、 炼铁技 术、 陶器制作、 瓷器烧制等等, 在当时世界上都占领 先地位。 在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同时, 激发 其民族自豪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其次, 挖掘科学家的人格力量。 许多科学家的一 生, 处处重视人的价值, 孜孜不倦地追求社会的和谐 发展, 有的不惜用生命捍卫科学的真理, 他们是科学 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的楷模。例如,在新中国成立 前,我国留美博士候德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 的制碱技术封锁, 发展我国的民族化学工业, 毅然放 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 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 经过潜 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候氏制碱法,并公布于 世, 这是何等的爱国情怀, 何等的高尚人格! 又如世 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化学家居里夫人, 身居法国却念念不忘多灾多难的祖国一一波兰, 为 此, 她将发现的一种新元素命名为 “ , 针” 她还将有 关这项发现的论文交给巴黎大学理学院的同时, 又 把论文原稿寄回祖国,这样论文在巴黎和华沙同时 发表, 目的是为了让世人明白, 其 她是波兰人, 她的 荣誉就是波兰的荣誉, 足见其拳拳爱国之心, 眷眷爱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人文教育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人文教育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文理念在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本文主要阐述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
标签:课堂教学;人文教育;必要性;切入点一、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化学课堂教学是化学知识传授的主阵地。
化学教师更要充分认识到:化学课堂不仅是向学生传授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主阵地,也是德育、人文科学与科学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时刻不忘人文教育,倡导人文关怀。
1、实施人文关怀是贯彻“以人的发展为本”教育思想的必然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从强调“传授知识”、注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转变为体现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发展。
这就是现代化学教育的最新理念:“为全体学生的化学”;这就是现代化学教师必须植入灵魂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塑造具有个性、智慧、品德和身心健康的新一代人才。
正是为此,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一定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成才,要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而不是当作“工具”、“机器”来批量生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永远都不过时,不能丢。
事实证明,化学教育一旦缺少人文关怀、缺少自主学习,学生一定永远学不好、用不好化学知识。
强化“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必须实施人文关怀。
2、实施人文关怀是“科技兴国”的必然要求世界各国面临着生态平衡、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战争疾病等全球性危机,就究其原因都是源自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失衡,实质上是人文精神的危机。
作为中国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应该克服各种危机,走出困境,一步一步按照党中央制定的发展路线,实现向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宏伟蓝图。
这也是每个化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而作为化学教师,要想准确把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精神要髓,全民实施“科技兴国”,就必须让化学教育浸润在人文关怀的氛围中。
高中化学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高中化学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人文素质是通过学习人文社会学科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是人的诸素质中的首要素质。
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
高中化学教材较好地反映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其中有显现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内容,也有许多内容隐含在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内部。
因而,我们需要充分挖掘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要尽可能地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艺术、审美教育,注意教给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精神的方法。
与此同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要让学生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素材,有机地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到坚定的科学信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这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人文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教师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让学生走向社会,接触大自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自然整合。
例如在介绍水资源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环境调查、水样分析、参观自来水厂等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收集环保小资料、讨论并撰写小论文,阅读有关环保书籍资料,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把学到的课本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水污染问题,并激发他们保护水资源的热情与信心。
三、在教学中挖掘化学美,体现化学美的育人功能。
化学美是一种科学美,化学在揭示物质内部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时,显现了化学领域中蕴含的丰富的美育素材,因此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
例如金刚石的璀璨夺目、水晶的玲珑剔透、金属晶体的天然光泽等,这些外在美无不与它的内在结构美相统一,而其内在的天然结构正是一种“真”与“美”的统一;再如焰火的五彩缤纷无不与其化学反应的“真”相联系。
试论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试论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更注重人的文化素质,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人文素质都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
当我们在上化学课,学习化学时,首先要明确人文素质在化学中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内容,根据课程开展一些有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然后再通过强化责任意识、提升科学素养、坚信诚信品格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现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化学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所以教师要加大力度开展研究性学习。
因为授课时间都是有限的,这将导致一些问题在课堂上不能得到满意的解答。
对此,可让学生在课后形成一个课外小组进行解决,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深入研究,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进行探讨、研究,让学生对研究感兴趣,对学习感兴趣。
最普遍、最常见的化学课外实践活动是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主要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开展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验探究活动或化学制作活动,如自制简易净水器、自制汽水、自制面包、从工业废水中提取金属、检测真假黄金、测定矿石成分、测定雨水的pH、测定土壤的酸碱性等,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自主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强化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
教师在讲课时,应通过模拟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其他良好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枯燥和乏味的,但是我们必须要学习。
提到学习,我认为必须从教育做起,而教育是一条很漫长的路,需要由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人要走进知识宝库,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
实际上,学习是为了让我们有更美好的未来,适应社会环境,为自己未来的就业着想。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策略.docx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策略摘要: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将人文精神巧妙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活用化学史素材,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精神;加强美学与哲学熏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之关;注重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人文精神;培养;策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将人文精神巧妙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研究性学习,加强美学与哲学熏陶,从而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精神,体会化学之美,进而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一、活用化学史素材,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精神按照化学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化学发展趋势以及类对物质的探索的历史,引领学生深入化学学习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在化学课本中有丰富多彩的化学史素材,向人们展示了化学科学家们在认识与改造世界历程中那些科学的思路与思想、高尚的品格与人格,这对学生学习而言,是非常宝贵而重要的精神食粮,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
如,教学"原子结构”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利用教材中“交流与讨论”活动栏目,这一栏目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进程进行了介绍,通过四位科学家不断试验,不断深入探究,对原子结构模型有了更为完善的结论,从而帮助学生更为感性的认识原子结构,同时,使其感受到认知过程并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而是动态发展的,认识到在不同时期,随着认知工具与方法的改进,事物的实质也就逐渐显示出来,明白了在科学探究中,应通过科学实践,通过实验发现真理, 敢于探究,才会有进步,给他们以精神启发,在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素材,如凯库勒对苯分子结构的研究,居里夫人对元素针的发现等,教师应对其应精心设计与利用,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结合这些素材设置形象、生动、活跃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与方法,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保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这一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引言化学教学是中学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让学生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是化学教学的根本目标。
但是,科学与人文是共生互动的。
李岚清曾指出:“一个人要成就伟大的事业,没有足够的人文底蕴是绝对不行的。
”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在讲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要求,是学生均衡发展的要求。
二、化学教学中拓展性素材的内容化学教学中的拓展性素材属于相关层和延伸层内容,主要包括对基础内容的巩固和课外知识的延伸。
拓展性素材可以涉及到如能量、环境、、材料等重大问题。
虽然在中学阶段这些问题难以解决,也不可能深入研究,但通过对它们的介绍,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整合各方面知识的意识,明确解决这些问题的大致方向。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以及学会关心人与自然、人与人等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设置拓展性素材的目的设置拓展性素材不但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同时能够真正使素质教育在中变为实际行动,而设置拓展性素材的长远目标是实现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同时提高,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生活实际的认识。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可以从北京故宫保和殿后的“云龙陛石”近几十年来腐蚀变化引出浓度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注意到化学工业的发展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的培养与教学素材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设置拓展性素材进而触发催化兴趣这种内在推动力,使兴趣转化为学习的行动。
(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三)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发展化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传授学生化学学科知识、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表现。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与反思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与反思————————————————————————————————作者:————————————————————————————————日期: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与反思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与反思《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育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不仅要获取基本化学知识与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要能从化学视角去感悟科技、社会和生活方面蕴含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从而抵制错误价值导向,弘扬传统美德;懂得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运用化学治理环境污染,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社会、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通过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操作、评价,学会合作与创新,提升科学素养.上述要求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密切相关,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一、利用课本资源,活化知识联系,提高哲学素养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化学教育资源中知识性、哲理性、人文性内容很丰富,若合理、巧妙地渗透和引导,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1)化学反应的过程是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并伴随着能量变化,这符合“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观点.引导学生通过化学知识学习,明确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遵循着“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持之以恒进行知识、方法、能力、素养的积累,才能使自己达到“质”的飞跃.(2)在元素化合物和有机物知识教学中,通过学习铁与氧气、钠与氧气、不同温度下乙醇的脱水方式,让学生得出反应条件不同导致产物不同的事实.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一个有同样潜质的人,很可能由于所处环境和外在条件的不同而导致结果大相径庭.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发展观,主动调整发展心态,促进自身、小组、班级和谐、高效发展.(3)在“化学反应速率”教学中,指导学生熟练在“把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并通过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人文角度反思自己成长过程,学会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暗示、自我激发、自我加压,提高自主发展质量.(4)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指出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浓度),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该原理除了具有化学内涵外,同时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哲理.在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该原理处理化学平衡问题基础上,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注重调节心理平衡,心理失衡时主动改变主客观因素,使心理朝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平衡方向进行,从而化被动为主动,从危机或困难中解脱出来.二、倡导“低碳生活”,提高环保意识,提升人文素养化学学科中许多知识涉及环境保护、治理等问题,倡导绿色生活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绿色生活理念,关系学生自身素养提高,关乎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关乎人类社会文化素养的提升,科学地实施化学教育教学和管理能有效推进学生养成“绿色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环保素养.1.宣传渗透低碳生活理念通过化学教学引导学生少喝一瓶饮料,可减排0.2千克二氧化碳;少买一件衣服,可减少生产它而排放的2.5千克二氧化碳;多植一棵树,每天可以直接消解16千克二氧化碳,选择低碳生活就是对环境的贡献.化学教师应主动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成为低碳生活的楷模,注重言传身教;同时可指导班长(或课代表)在班级发出倡议书,从构建班级低碳生活环境开始,向其他班级、乃至向全校进行推广,实现“绿色生活素养”大面积形成.2.规范指导校园垃圾处理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高科技时代,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速度都将是空前的.但随之而来的资源匮乏、能源短缺、环境质量恶化等问题,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化学实验废弃药品的处理,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以防止污染土壤、水质、空气,同时我们应从自己做起,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担当”,注重对垃圾进行科学处理.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进行垃圾归类,有序回收,实施勤工俭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养成节约能源的优良品质,又能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素养.3.推进合作探究,强化实验意识,提高创新素养对于一无所知的未来世界,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什么?首届“中国-以色列”教育高峰论坛上就这个问题以色列总理顾问佐哈尔表示:首先是创造性,孩子需要学会更好地适应变化;其次是团队合作精神,因为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应对现在复杂变化的世界,我们需要将众人的力量团结起来;最后是实践能力以及做事效率,因为我们在变革的世界里面,需要尽快抉择,并且将之付诸实践.众所周知,合作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内核,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独立思维基础上,在合作中倾听、对话、拓宽对问题理解的宽度、深度,才能有利于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创新意识的增强,有利于磨砺品格、提升自身品质.(1)化学学史蕴含资源化学史上介绍化学大师李比希和维勒两人从共同研究雷酸和氰酸开始,慢慢扩大合作领域.李比希性急易怒,对化学痴迷到疯狂地步;维勒冷静从事,深思熟虑而后立说.他俩性格截然不同,但献身化学和追求真理的目标一致,保持了长达44年之久的友谊,共同取得了多项科学成就.利用化学学史教育资源,向学生阐明合作探究的意义,让学生从钦佩和崇拜中感动,从而进行有意识的模仿.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都是创新性研究,在自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将有利于加深研究的深度和拓宽研究的广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2)信息检索创新课程甲醛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用途十分广泛.但是使用不当会有害于人体健康.请以“甲醛”为关键词,在Internet网上搜索资料,根据资料写一篇如何安全使用甲醛的短文.学生对“新装潢的房子留有甲醛对人体有害”、“不法商人用甲醛水溶液浸泡海鲜”等问题只是听说过,但不知道具体情况怎么样,所以学生有着比较强的探究欲望:甲醛毒性到底有多大?能否进行消除?如何消除等等?学生带着疑问,首先从网上查阅资料,并进行独立梳理;接着从醛基结构角度分析可能具有的性质,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可能具有的现象,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解决,对甲醛基本内容的把握非常到位.许多人还自主设计了几个小实验,探究不同浓度甲醛溶液对蚂蚁、蜜蜂、蚯蚓的伤害情况,以直观了解甲醛毒性大小,并探讨甲醛合理使用的问题.事实上学生们送交上来的短文很精彩,及时在班级组织进行展览,针对性进行评价,有效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尊重科学、服务社会的使命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8教育研究这些假象的充分争论引发问题,这样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设计好针对性的实验情景实验设计一直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应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要求,教师应依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实验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根据问题来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
除上述最常用的两种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许多学者还提出了以下几种基本方式:介绍历史上或当代伟人、学者等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借助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手段或应用信息技术;复习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利用教材内容中隐藏的矛盾事实;利用学生讨论中对某一问题发表的不同观点等。
(3)注意调控情景的梯度性问题情景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情景中的问题既要适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力,又要能经过学生的努力进行探究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教学中,可以把一个大问题设计成几个小问题,由此而设计的几个阶梯性的情景,让学生随着情景的深入进行一步一步的探究,保证学生兴趣的持续性和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
3.课上善于处理好多个“生成性”问题———归纳法、筛选法、合作法当面对学生提出细、杂、多且其目的性、可行性较差时的问题时,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借鉴使用。
归纳法:把相近的或类似的问题合并到一个问题中去,小问题合并到相关的大问题中去。
筛选法:筛去太容易或太难的问题,课堂不能解决的,可引导学生分组带课题课后研究,然后从学习的主题、自己的兴趣、实践能力等条件集中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究。
小组合作法:在几个问题相关或相近时,可让学生分组分别完成,最后汇报实验结果。
当然,每一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教师可采用某一种方法或同时采用几种方法。
4.课后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有效指导———揭本质、多角度、善归纳问题教学离不开方法的指导。
教师可以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时归纳观点三方面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1)针对问题情景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除情景中多样、复杂的表象,揭露问题的本质。
对一个问题情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①仔细观察问题情景,分析问题情景;②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到相关的变量,忽略无关变量,与原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③使原有的知识向情景迁移,用科学术语概括问题。
(2)探究问题时要让学生明确探究主题,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对一个新概念可以从它的意义、作用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上进行多角度思考。
同时要教给学生基本的实验方法。
如变量控制法,设置对照组的实验等。
还可以把探究的主题分解为几个阶梯性的小问题,明确问题是什么?该问题与哪些知识点有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最后找到最佳的实验方案。
(3)在学生得到理论依据、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形成结论时,要引导他们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进行归纳,在语言组织上要尽量使用科学术语等等。
三、对问题教学的思考和展望在课堂实践中,有三个问题有待以后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问题教学由于学生活动量大,教学时间较难控制的条件下,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高效地组织学生学习尚没有一种有效的课堂模式。
(2)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对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较好的途径,如何有效地结合这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相互相承还有待于实践。
(3)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采用了发展性评价,在这一评价体系下,如何建立一套与问题教学相适应的学生评价机制,并以此来促进问题教学的有效实施将是今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问题教学的有效实施能较好地体现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它不仅继承了传统教学的优势,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也突出了知识掌握的过程,突出了科学探究,体验了科学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探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问题教学仍需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
参考文献:[1]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版.[2]李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第二高级中学.......................................................................................................“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为人文奠基。
”科学文化中含有人文文化,人文文化中含有科学文化。
脱离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不利于高素质人的培养;脱离人文的科学技术将不是造福人类而是带来危害,科学的进步也将有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国大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教材中存在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化学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而且也有社会教育和思想文化功能。
如果一个人仅仅懂得一些专业知识,而缺乏人文知识的滋养,那么他的知识结构就是有缺陷的,其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无疑将受到限制。
如果说化学教学的科学性是刚性的话,那么人文性就是柔性的,它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从育人的角度看,化学教师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人文教育内容,借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渗透德育,树立正确科学“三观”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期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校园环摘要: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教材中存在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化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而且也有社会教育和思想文化功能。
化学教师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人文教育内容,借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三观人格爱国环保理性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周正祥20--2010-8教育研究境的熏陶、教师言行的示范、课堂教学的感化,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化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内容,以利于学生科学“三观”的形成。
如通过对坟地“鬼火”、魔棒点灯等现象从化学原理上进行认识,可使学生明白世界一切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从而逐步形成崇尚科学与文明,反对迷信与愚昧的思想,逐步形成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化学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家为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不畏艰险,不求名利,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生活,乃至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工作的感人事迹。
这些化学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们追求的是精神财富,而不是物质的多寡;他们从来不向社会索取,有的只是对社会的奉献;他们认为自己对社会奉献得越多,人生就越有价值。
通过这些榜样对学生加以影响,有利于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精心呵护,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
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要求教师身体力行,亲近并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用榜样的作用影响学生。
故化学教师应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崇尚师德,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教学中要有爱心、耐心,对学生的提问要不厌其烦地加以解答,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中潜移默化。
切忌对学生挖苦、讽刺,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压抑学生的个性,使其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而影响学生的一生。
三、崇尚爱国,牢记人类永恒话题爱国主义应当是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应当是人们常谈常新的永恒话题。
化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高举爱国大旗,经常给学生渗透爱国理念,促进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意识。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纵观化学发展史,化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不胜枚举。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留美化学博士侯德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的制碱技术封锁,发展我国的民族化学工业,依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还很贫穷的祖国母亲怀抱,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
这是多么高尚的爱国情怀啊!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化学家居里夫人,身居法国却念念不忘她那多灾多难的祖国———波兰,为此,她将他们夫妇俩发现的一种新元素命名为“钋”;她还将有关这项发现的论文交给巴黎大学理学院的同时,又把论文原稿寄回祖国,这样她的论文几乎在巴黎和华沙同时发表,其目的是要让世人明白,她是波兰人,她的荣誉就是波兰的荣誉,足见其拳拳爱国之心,眷眷爱国之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这些化学家的爱国故事,将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共鸣,他们的爱国意识必将一次次得到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操必将一次次受到洗礼,他们的科技兴国理念将一次次得到强化。
四、关注环保,共建人类美好家园自工业化以来,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是大量的维持自身生存的物质财富,而给大自然的回报却是成千上万吨的废渣、废液和废气。
天空灰暗了,大地变脏了,河水变臭了,鱼虾难觅了。
而比这更可怕的是人们对此的习以为常和漠然视之。
毋庸讳言,与化学有关的工业是破坏环境的元凶,化学污染的危害最大,治理最难。
化学工作者和相关部门应担负起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重任。
化学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学习二氧化碳时,向学生讲解温室效应对人类未来的潜在威胁;学习一氧化碳时,介绍煤气中毒的原理、危害及处理方法;学习氯气、氯化氢、二氧化硫时,讲一讲这些物质对人们呼吸系统的危害,介绍一下我国城市酸雨的现状;学习氮氧化物时,向学生介绍历史上发生过的伦敦光化学烟雾事件。
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教学中从化学实验做起,教师应给学生做表率,演示实验时,废气应加以吸收,废液应加以转化,废渣加以回收利用,避免化学实验给环境造成污染。
在学生做化学实验时,教师应提出明确要求,对乱倒、乱排的现象及时加以制止,并指导其回收处理的方法。
师生应形成绿色化学实验的理念,努力创建文明实验室。
五、弘扬理性,促进化学造福人类爱因斯坦曾告诫他的学生:“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祸害。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化学尤其如此。
它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甚至毁灭人类文明。
各种化学污染物正在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糟蹋得乌烟瘴气,面目全非。
诺贝尔发明的种种爆炸力极强的炸药被人类大量用于战争,不知剥夺了多少人的生命。
当然,这不是化学本身的错,忽视人文精神而片面追求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疑会遭到历史的惩罚。
未来不仅仅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更是一个高扬人文精神的时代。
青少年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人文素质的高低,将决定未来社会的文明程度。
因此,教师在给学生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应客观而全面地分析知识本身可能给人类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应,人们有责任遵守科学道德,用人的理性和良知驾驭化学,弘扬其正面效应,抑制其负面效应,使之成为真正的第一生产力,而不是破坏力。
总之,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以文教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