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眼科重点2013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重点
眼科学是研究眼部疾病和视觉功能障碍的学科,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则是把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用于诊断和治疗眼科疾病。

以下是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的复重点:
1. 中医眼科学基础
- 中医眼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眼睛的五脏联系及经络系统。

- 中医对眼部疾病的病因、病机与证候分类。

-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

- 常用的中药治疗眼科疾病的方剂和药物。

2. 基础眼科疾病
- 眼外伤和眼疾的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 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的原因、检查和矫正方法。

- 眼睑疾病的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如睑内翻、睑外翻等。

- 眼球运动障碍和斜视的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白内障等常见眼科疾病的方法与原理。

-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视网膜病变等慢性眼病的方法。

- 针灸、推拿和中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4. 常见眼科手术
- 激光手术治疗近视、白内障等眼科疾病的原理和方法。

- 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 眼部整形手术的种类和适应症。

以上是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的复重点,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 张亚南.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 吴德力, 丰元. 中西医眼科学[M]. 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14.。

中西医结合眼科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眼科复习重点

1.《黄帝内经》首次从解剖学的角度提出40余种眼部病证2.唐初武德年间的太医署中已有“耳目口齿科”3.晚唐王焘《外台秘要》手术:对内障(脑流青盲)提出用针拨(金篦决)。

4.唐朝已能配制假眼。

5.北宋元丰年间的太医局,将眼科从耳目口齿科中分出6.《太平圣惠方》详述金针拨内障及胬肉割烙术。

7.元末,托名孙思邈《银海精微》论述了81种眼病的证因脉治8.宋朝已经开始使用眼镜。

9.元末明初倪维德《原机启微》10.明末傅仁宇《审视瑶函》11.清黄庭镜《目经大成》12.清顾锡的《银海指南》眼的组织解剖视器的组成:眼球、眼附属器、视路(通过视路向皮质捏传递信息)。

眼球:球壁{纤维膜(角膜、巩膜),葡萄膜,视网膜},球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睫状体)眼附属器: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眼眶一、眼球(一)眼球壁眼球壁分为外、中、内三层,其中,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一)外层:纤维膜坚韧而有弹性,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1、角膜分层:前表面曲率大于后表面上皮细胞层,35μm,抵抗力强,再生力强;前弹力层,均一一致,无细胞成分,不可再生;基质层,500μm,90%,排列规则的胶原纤维束薄板组成,质地坚韧,有保护作用,损伤后不可再生;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分泌,可再生;内皮细胞层,角膜-防水屏障功能,独特的泵功能,终生不可再生,损伤后主要依靠临近细胞的扩张和移行来填补缺陷区。

角膜生理特点:是眼的主要屈光介质;具透明性,本身无血管;表面含大量的感觉神经;营养来源于泪膜、房水及角膜缘血管网。

2、巩膜,由外向内分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层和棕黑板层。

3、角膜缘,是角膜与巩膜的移行区无明确分界线,亦称角巩膜缘。

解剖结构上是前房角及房水引流系统的所在部位;临床上是许多内眼手术切口的标志部位;组织学上是角膜干细胞所在处。

4、前房角:位于周边角膜与虹膜根部的连接处。

前外侧壁为角膜缘,从角膜后弹力层止端至巩膜突;后内侧壁为睫状体前端和虹膜根部。

中西医眼科学总复习

中西医眼科学总复习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总复习一、眼的解剖生理功能眼球眼球壁纤维膜(角膜5层、巩膜)血管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10层)房水(房水产生及其循环途径)眼内容物晶状体(囊膜、皮质、核、悬韧带)玻璃体眼眶(7块骨头)眼睑(分五层)眼附属器泪器(泪腺、泪道)结膜(分三部分)眼外肌(6条)神经(6对颅神经、交感、副交感)血管二、眼与五脏与五轮相关(内经.灵枢经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出于脑,后出于项中”)脾肉轮胞睑(眼睑)肺气轮白睛(结膜和前部巩膜)心血轮两眦(内外眦与泪器)肝风轮黑睛(角膜/虹膜)肾水轮瞳神(瞳孔及其眼内一切组织)三、外障眼病——从外而遮(翳、膜)胞睑——内麦粒肿、外麦粒肿(针眼)——仙方活命饮睑板腺囊肿(胞生痰核)——化坚二陈汤带状疱疹、眼睑湿疹(风赤疮痍)除湿汤睑缘炎(睑弦赤烂)除湿汤上睑下垂(上胞下垂)补中益气汤沙眼(椒疮)归芍红花散白睛——急性结膜炎(暴风客热)防风通圣散流行性结膜炎(天行赤眼)祛风散热饮子流行性角结膜炎(天行赤眼暴翳)龙胆泻肝汤翼状胬肉(胬肉攀睛)栀子胜奇散泡性结膜炎(金疳)泻肺饮、泻白散巩膜炎(火疳)还阴救苦汤两眦——泪道阻塞(流泪症)止泪补肝散慢性泪囊炎(漏睛)白薇丸急性泪囊炎(漏睛疮)黄连解毒汤黑睛——单疱病毒角膜炎(聚星障)泻青丸化脓性角膜溃疡(凝脂翳)四顺清凉饮子蚕蚀性角膜溃疡(花翳白陷)泻肝散角膜软化症(疳积上目)肥儿丸四、内障眼病(瞳神疾病)——由内而蔽瞳孔有改变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瞳神紧小)新制柴连汤抑阳酒连散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绿风内障)绿风羚羊饮慢性开角型青光眼(青风内障)加减驻景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圆翳内障)杞菊地黄丸瞳孔无改变(暴盲)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络阻暴盲)通窍活血汤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络损暴盲)血腑逐瘀汤急性视神经炎(目系暴盲)丹栀逍遥散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衣脱落暴盲)补中益气汤视神经萎缩(青盲)八珍汤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高风内障)明目地黄丸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视瞻有色)温胆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瞻昏渺)加减驻景丸五、眼外伤撞击伤目(眼钝挫伤)十灰散真睛破损(眼球穿通伤)除风益损汤眼化学伤六、其他风牵偏视(麻痹性斜视)正容汤通睛(共转性斜视)近视远视散光七、常用滴眼液抗生素滴眼液激素滴眼液散瞳药缩瞳药八、名词玄府眼带凝脂翳宿翳五风内障蟹睛黄斑视盘视路九、病例分析:患者,女性,62岁。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重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重点总结

1眼为视觉器官,右眼球、视路、和附属器组成。

2眼球壁:外层:角膜、巩膜(纤维膜)中层:红魔、睫状体、脉络膜;内层(视网膜)视锥、视杆细胞3黄斑:在视网膜后极部,离视乳头颞部约3毫米处,有一浅漏斗状小凹区,含有丰富叶黄素3屈光间质:防水、晶状体、玻璃体、角膜4眼的附属器:1眼眶2眼睑3结膜4泪器,眼外肌5五轮学说:血轮(两眦)属心;气轮(白睛)属肺;肉轮(胞睑)属脾;水轮(瞳神)属肾;风轮(黑睛)属肝6视力:也称为是敏感度,指测量最小可分辨空间的大小,是眼睛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的总和当眼球平行向前注视一固定点是,其所察觉到的全部空间范围,主要检查周边视网膜的功能7生理忙点:是视盘在视野屏上的投影8视功能的检查:1视力检查2视野3色觉4对比敏感度5立体感觉9外障:指发生在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的眼病,相当于西医的外眼病;内障:指发生在瞳神晶珠视衣目系的眼内组织(狭义内障指晶珠混浊,下归档与西医的白内障;广义的包括发生在瞳神及其后一切眼内组织的病变---内眼病)10白睛红赤:指位于白睛浅层起于周边,颜色鲜红呈树枝状推之可动,点用0.1%肾上腺素喉红赤小时—结膜充血11抱轮红赤:位于白睛深层环绕黑睛周围发红,颜色紫暗呈毛刷状推之不动,经上处理红赤不消失—睫状充血12白睛红赤:白睛红赤与抱轮红赤同时存在相当于西医学之混合充血13翳:狭义的翳专指黑晶浑浊,广义的翳则指黑晶和晶珠混浊14新翳:黑睛混浊表面粗糙境界模糊,有发展趋势,伴目赤疼痛流泪,相当于西医之角膜炎症性病变15宿翳:黑睛混浊,表面光滑境界清楚无发展趋势,无目赤疼痛无流泪症状---角膜瘢痕16退翳明目法:用具有退翳作用的方药,以消除角膜混浊的眼科独特方法,仅适用于黑睛生翳者17滴眼剂使用方法:给药时座位卧位均可,令患者双目上视,拉开下睑将药水滴入穹窿,放松下睑,闭眼1-3分钟18热疗法:温热能促使部分血管扩张,改善血循环,增加血流量,增强抗体和免疫力,促进炎性渗出和水肿的吸收,温热还可在细胞水平上提高组织的代谢能力特别是代谢的活力,有利于炎症的康复19冷疗法:冷敷具有散热凉血,止血定痛之功,适用于眼睑外伤,24H内的皮下出血肿胀。

眼科重点

眼科重点

1.器质性:眼睑—眼表—结膜—角膜—巩膜—葡萄膜—视网膜—房水—晶体—玻璃体2.功能性:3.创伤性:一、睑腺炎的临表、治疗临表局部红、肿、热、痛。

多可自行穿破而痊愈。

少数可向局部扩散,甚至危及生命。

外睑腺炎:局部红肿热痛,红肿弥散,可触及压痛硬结内睑腺炎:肿胀局限,压痛更明显黄色脓点的形成,硬结软化,自行破溃,并发眼睑蜂窝织炎可能。

治疗1.早期局部热敷,促进循环和炎症消退2.脓肿形成后切开排脓3.脓肿尚未形成时不宜切开,以免并发眼睑蜂窝织炎4.适当应用抗生素二、结膜炎的临表、治疗临表1.结膜充血:表层血管充血,穹窿部较明显,角膜缘方向减轻,可随结膜移动,点用EP后充血消失(与睫状充血的鉴别)2.结膜分泌物3.乳头增生4.滤泡形成5.真膜和伪膜6.球结膜水肿7.结膜下出血8.结膜肉芽肿9.结膜瘢痕10.假性上睑下垂11.耳前淋巴结肿大治疗原则:针对病因治疗,以局部给药为主,必要时全身用药,急性期忌包扎患眼1.滴眼剂点眼2.眼膏涂眼3.冲洗结膜囊4.全身治疗三、角膜炎的临表、治疗临表、分期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视力下降等症状。

睫状充血、角膜浸润、角膜溃疡等体征。

1.浸润期:角膜缘血管充血水肿,角膜混浊2.溃疡形成期:溃疡底,溃疡边界3.溃疡消退期:减轻4.愈合期:角膜云翳、斑翳、白斑、葡萄肿治疗1.积极控制感染(敏感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2.减轻炎症反应(GC的应用,急性期不用,真菌性禁用)3.促进溃疡愈合,减少瘢痕形成四、前葡萄膜炎的临表和治疗临表1.症状: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视力下降2.体征包括:睫状充血,角膜后沉着物,前房闪辉,前房细胞,虹膜改变(前粘连和后粘连),瞳孔改变(缩小,闭锁,膜闭),晶体改变,玻璃体和眼后段改变治疗1.睫状肌麻痹剂2.糖皮质激素3.NSAIDs4.病因治疗,如感染用抗生素5.并发症的治疗,青光眼和白内障五、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的临表和治疗临表1.患眼视力突发无痛性丧失,某些病例有阵发性黑矇史2.患眼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极度减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3.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弥漫性混浊水肿,后极部尤为明显,中央凹呈樱桃红斑4.供血区视网膜呈一舌形橘红色区治疗1.降低眼压:眼球按摩,前房穿刺术,口服乙酰唑胺2.吸入95%氧及5%二氧化碳混合气体3.球后注射或全身应用血管扩张剂4.全身应用抗凝剂5.如疑有巨细胞动脉炎,应全身给予激素治疗,预防另一眼受累6.查找病因,对因治疗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表和治疗临表分期:临床前期,先兆期,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绝对期临床前期:1.一眼被确诊,另一眼无任何症状即被诊断该期2.具有前房浅、虹膜膨隆、房角狭窄等表现,暗室试验眼压明显升高先兆期:1.一过性或反复多次的小发作,多在傍晚时分,突感雾视2.角膜上皮水肿呈轻度雾状,前房极浅但房水无混浊,房角大范围关闭3.缓解后,除浅前房,不留永久性组织损害间歇期:1.明确的小发作史2.房角开发或大部分开放3.不用药或单用少量缩瞳剂眼压能稳定在正常水平急性发作期:1.症状:剧烈头痛、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严重减退,常降到指数或手动,可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虹视”的主诉2.体征:眼睑水肿、混合性充血、角膜上皮水肿,裂隙灯下上皮呈小水珠状,角膜后色素沉着,前房极浅,周边部前房几乎完全消失3.瞳孔中度散大、常呈竖椭圆形、光反射消失,有时可有局限性后粘连4.眼底可见视网膜动脉搏动、视盘水肿或视网膜血管阻塞5.高眼压缓解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视力好转,眼前段常留下永久性组织损伤慢性期:1.急性大发作或反复小发作后,房角广泛粘连,小梁功能已遭受严重损害2.眼压中度升高,眼底可见青光眼性视盘凹陷并有相应的视野缺损绝对期:高眼压持续过久,眼组织特别是视网膜已遭严重破坏,视力降至无光感且无法挽救的晚期病例,偶尔可发剧烈疼痛治疗1.缩小瞳孔:1%毛果芸香碱2.联合用药:全身辅助应用高渗剂、碳酸酐酶抑制剂,局部点用B受体阻滞剂以迅速降低眼压3.辅助治疗:全身症状严重者可给予止吐、镇静、安眠药物,局部点用GC减轻充血和虹膜炎症反应4.手术治疗:周边虹膜切除术,激光虹膜切开术,滤过性手术七.皮质性白内障的临表、手术治疗临表1.初发期:皮质内出现空泡、水裂和板层分离,楔形混浊,渐融合2.膨胀期:又称未熟期,混浊加重、渗透压改变,水分积聚使其急剧膨胀、体积变大,推移虹膜,前房变浅,可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视力明显减退3.成熟期:水分和分解产物从囊膜内溢出,晶体恢复原来体积,前房深度恢复正常,晶体混浊加重,直至全部混浊、虹膜投影消失。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考试复习用).docx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考试复习用).docx
(3)血管: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分颛上、颛下、鼻上、鼻F4支 眼内容物
「房水
眼球内容物< 晶状体
I玻璃体
角膜
眼丿用光介质< 房水
晶状体
1玻璃体
房水(aqueous humor)
房水循环:睫状体睫状突产化-后房T瞳孔T前房T前房角小
梁网tSchlemn管T集液管和房水静脉t巩膜表血睫状前静脉t血循环。
(起于眼眶下壁前内侧)
眼眶
1.组成:7块颅骨…额、蝶、筛、腭、泪、上颌、额。四边锥形骨
贯。四壁,与额窦、上颌窦、筛窦、蝶窦相邻。
2.一孔、两裂:
♦一孔:|视神经孔|,视神经通过。
(2)组织学结构:
♦上皮细胞层:(再生,24小时修复不留翳)
♦前弹力层:(不能再生,云翳)
♦基质层:(瘢痕组织,云翳、斑翳、白斑)
♦后弹力层(再生,粘连性白斑)
♦内皮细胞层:(不能再生,角膜-房水屏障)
(3)生理特点:
♦透明、无血管
♦代谢缓慢
♦弯曲度规则
♦感觉敏锐
2
♦特点:解剖结构上是房水引流系统部位:
第三章眼的解剖和生理
第一节眼的解剖
视觉器官严致眼球壁: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J t眼内容物:房水、晶体、玻璃体
I视路
I附属器
1.眼球(eye ball):
1.近似球形:前后径24mm,垂肖•23mm,水平平均为23.5mm。
2.位置:眼眶前部,前眼脸,周眶脂肪垫,后连视神经,眶骨壁保 护,借眶筋膜、韧带联系。
■神经支配:而神经副交感神经
2.
♦泪小点:泪液引流的起点
♦泪小管:连接泪点和泪囊的小管
♦泪囊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眼科疾病的方法及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眼科疾病的方法及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眼科疾病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眼科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治疗的150例眼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人,分别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中医治疗组以及西医治疗组,通过观察分析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恢复状况,进行对比实验,以做出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较好,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常见眼科疾病具有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有效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于治疗常见眼科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眼科疾病;临床疗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眼科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在眼科中,眼科疾病是导致患者视力障碍的一类严重的疾病,如果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不加以重视的话,常会导致单眼或双眼失明,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给患者及患者的家庭也带来了一定的重负。

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和医药行业的不断进步和提升,中西医结合方法被人们提出并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相比于传统治疗眼科疾病的方法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少、恢复时间短、安全性高,可有效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等优点,对于常见的眼科疾病患者而言,治疗效果较好【1】。

因此,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于治疗常见眼科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

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治疗的150例眼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中医治疗组及西医治疗,通过观察分析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恢复状况等,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眼科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2)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2)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眼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眼部疾病和视觉系统的解剖、生理学以及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是一门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学科,旨在通过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为眼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中医眼科学的特点中医眼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将眼部疾病与全身状况联系起来,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等因素。

它注重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缓解。

中医眼科主要采用中药治疗、针灸疗法、艾灸等疗法,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来达到治疗眼部疾病的目的。

西医眼科学的特点西医眼科学基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注重科学依据和实证研究。

西医眼科主要通过用药治疗、手术治疗和光学矫正等方法来治疗眼部疾病。

它通过科学的仪器和设备来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如眼底相机、眼压计、验光仪等。

西医眼科学在手术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如白内障手术、近视矫正手术等。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在治疗眼部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眼科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理人体内外环境,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减少患病几率和复发率。

西医眼科则注重技术和设备的创新,通过先进的手术治疗和药物疗法,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和痛苦。

中西医结合眼科将两种医学的优点结合起来,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针对不同的眼部疾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眼科的应用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在很多眼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对于白内障患者来说,中医眼科可以通过针灸、艾灸等方法调理全身气血,增强眼部组织的养分供应,促进虚弱的晶状体再生。

而西医眼科则可以通过白内障手术将晶状体替换为人工晶状体,恢复患者的视力。

中西医结合则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方法,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眼科的现状和前景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目前在我国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重视中西医结合眼科的研究和应用,建立中西医结合眼科的诊疗中心和科室。

中西医结合对眼科疾病的治疗研究

中西医结合对眼科疾病的治疗研究

中西医结合对眼科疾病的治疗研究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在眼科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中西医结合是指结合中医和西医两种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的一种综合医疗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对眼科疾病的治疗研究,并分析其在眼科领域的优势与前景。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疾病的理论基础中医注重维护全身平衡和调整阴阳气血,尤其对眼部与肝、肾等脏腑有密切关系,通过刺激穴位、草药治疗、中药外敷等手段达到调理全身阴阳的目的。

而西医注重科学分析与实证研究,通过手术、药物、器械等方式治疗眼科疾病。

两者结合,可以充分吸收中医独特的辨证施治法和西医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中西医结合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失明。

传统中医可以采用针刺、艾灸等方法刺激穴位,促进眼部血液循环,通过中药调理全身阴阳平衡。

而西医则侧重于药物和手术治疗,例如降眼压药物和激光手术。

结合中西医,既可以通过中药调理减轻病情,又可以通过西医手段进行手术治疗。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内障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眼病,常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中医通过草药治疗和针灸疗法,可以改善全身体质,增强手术后的康复能力。

西医手术则可以精准地切除混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恢复视力。

3.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干眼症是眼科疾病中的常见病之一,目前无法完全治愈。

中医常采用中药温补肝肾,改善全身气血不足,从而增加眼部润泽度。

西医则可以通过人工泪液、湿润剂等药物或物理疗法缓解症状。

两者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中西医结合在眼科治疗中的优势与前景1. 综合治疗效果更好中西医结合能够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两种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草药可以调理全身阴阳平衡,增强机体自愈能力,西医药物和手术则能够精确地处理眼部病变。

两种方法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重点整理一、名解:1.视觉器官:眼为视觉器官,由眼球、视路和附属器三部分组成。

眼球接受光信息,通过视路向皮质传递信息,完成视觉功能。

眼附属器起到保护及协调运动等作用。

2.眼的调节:正常眼注视远方时睫状肌放松,看近物体时睫状肌收缩,主要是改变晶状体表面的曲率而调整焦点距离,这种改变眼屈光力的功能称为调节。

3.黄斑:在视网膜后极部,离乳头颞侧约3mm,有一浅漏斗状小凹区,含有丰富的叶黄素,称为黄斑。

4.眼的屈光间质: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晶状体、玻璃体三种透明物质,它们与角膜一并被称为眼的屈光间质,是光线进入眼内到达视网膜的通路。

5.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感受器开始到大脑视觉中枢的传导路径。

临床上通常从经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视皮质视层的传导路径。

6.泪器:包括分泌泪液的泪腺及排泄泪液的泪道。

7.视力:也称为是敏感度,是指测量最小可分辨空间目标的大小,即眼睛分辨视野中空间距离非常小的两个物体的能力,其检查包括远视力和近视力检查。

8.视野:指在一定的距离处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是眼睛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总和。

(双眼固前方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相对于视力的中心视锐度而言,它反映了周边视力。

)9.睑腺炎:是细菌侵入眼睑腺体而导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因有麦粒样疖肿,故又称麦粒肿。

中医称“针眼”、“土疳”、“土疡”。

10.眼睑板囊肿:是睑板腺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因该囊肿形似霰粒,故又称霰粒肿。

中医称“胞生痰核”。

11.慢性泪囊炎:是以常溢脓泪及冲洗泪道有粘液性分泌物反流为临床特征的常见泪囊组织慢性炎症,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可单眼或双眼发病。

中医称“漏睛”。

12.急性泪囊炎:是以泪囊及周围组织突发红、肿、热、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炎症,多发生在慢性泪囊炎的基础上,与侵入细菌病毒力强机体抵抗力低有关。

中医称“漏睛疮”。

13.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又称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

眼科(总的) 重点

眼科(总的) 重点

1.角膜:位于眼球前部中央,呈向前凸的透明组织结构,横径约11.5—12mm,垂直径约10.5—11mm,角膜厚度中央部约0.5—0.5mm周边部约1mm。

前→后:①上皮细胞层②前弹力层③基质层④后弹力层⑤内皮细胞层2.葡萄膜:前→后,虹膜,睫状体,脉络膜3.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和角膜一起构成屈光介质4.泪器包括泪腺和泪道,泪腺位于眼眶上方的泪腺窝内,长约20mm宽约12mm,借结缔组织固定于眶骨膜上,提上睑肌将其分为眶部泪腺和睑部泪腺。

5.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路径。

临床上指从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到枕叶视中枢的神经传导通路。

视神经全长约40mm,按其部位划分为眼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和颅内段。

视交叉:是两侧视神经交汇处,分为来自两眼视网膜的鼻侧纤维交叉至对侧,来自颞侧的纤维不交叉。

黄斑部纤维占据视神经和视交叉中轴部的80%-90%,亦分成交叉纤维和不交叉纤维。

6.房水:具有维持眼内组织(晶状体、玻璃体等)代谢作用,提供必要的营养(如葡萄糖等),维持其正常功能,并从这些组织带走代谢废物。

房水还维持、调节眼压,这对于维持眼球结构的完整性十分重要。

房水由睫状体通过主动转运、超滤过和弥散等方式产生。

7.视杆细胞感弱光和无色视觉;视锥细胞感强光和色觉,主要集中在黄斑区,中心凹处只有她,前者缺乏。

8.正常视野:正常人动态视野的平均值为:上方56°、下方74°、鼻侧65°、颞侧90°。

9.睑腺炎:是化脓性细菌侵入眼睑腺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

治疗:①早期腺睑炎应给予局部热敷,以便促进眼睑血液循环、缓解症状,促进炎症消退。

②当脓肿形成后,应切开排脓。

外睑腺炎的切口应在皮肤面,切口与睑缘平行,使其与眼睑皮纹相一致,以尽量减少瘢痕;内睑腺炎的切口常在睑结膜面,切口与睑缘垂直,以免过多伤及睑板腺管。

③当脓肿尚未形成时不宜切开,更不能挤压排脓,否则会使感染扩散,导致眼睑蜂窝织炎,甚至海绵窦脓毒血症栓或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中医眼科重点1剖析

中医眼科重点1剖析

中医眼科重点1剖析中医眼科是中西医结合的一种眼科治疗方法,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为特色的治疗学科。

眼科疾病的治疗是中医治疗学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包括各种眼疾,比如近视、远视、散光、老花等等。

本文将重点剖析中医眼科的关键。

1.中医分型治疗:中医眼科治疗主要根据眼部病变的病理分型,进行对症治疗,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

根据中医经络学和脏腑学的观点,中医将眼病分为风热性眼病、气虚血瘀型眼病、湿热型眼病、肝肾虚弱型眼病以及外伤型眼病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眼病,中医眼科提供的治疗方案也是不同的。

2.针刺疗法:中医眼科的应用最为常见的疗法就是针灸。

它是一种能够改善眼部循环系统的身体和气血循环的传统治疗方法。

针刺穴位的选择和刺激方式根据情况和具体的症状而有所不同。

其中常规应用的穴位包括睛明穴、太阳穴、巨髎穴、攒竹穴、四白穴等。

中医眼科在治疗中也常常采用中药。

这是一种应用中药制成的营养补充品来治疗眼部疾病的方法(不包括眼药水)。

在治疗中,中药通常根据病人的分型而配方,中药治疗的特别之处在于能够调整身体,从而达到治疗整个人而非病灶的效果。

4.推拿按摩:中医眼科除了上述两种方法,还应用了推拿按摩技术。

通过推拿按摩来增加眼眶周围的血液循环,达到舒缓眼部压力的目的。

尤其适合于长时间使用电脑等视觉工作的人群使用。

总之,中医眼科是一种治疗眼睛疾病的推拿治疗方法,它是在中医学的指导下,以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为特色的治疗学科。

它以中医分型治疗、针刺疗法、中药治疗以及推拿按摩等方法为主要手段,针对不同类型的眼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更好地解决人们的视觉问题。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中医眼科重点总结:一、眼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1·眼科疾病的中医辨证1·1 眼部疼痛的辨证1·2 红眼疾病的辨证1·3 高度近视的辨证1·4 视疲劳的辨证1·5 外伤性眼病的辨证1·6 眼底病变的辨证1·7 黄斑病变的辨证2·眼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2·1 中药外敷治疗2·2 中药口服治疗2·3 穴位疗法2·4 中医保健调理二、常见眼科疾病及其中医治疗方法1·红眼病的中医治疗方法1·1 结膜炎的中医治疗方法1·2 铜绿假单胞菌角膜溃疡的中医治疗方法 1·3 疱疹性角膜炎的中医治疗方法1·4 过敏性结膜炎的中医治疗方法2·黄斑病变的中医治疗方法2·1 中医治疗早期黄斑病变的方法2·2 中医治疗湿性黄斑病变的方法2·3 中医治疗干性黄斑病变的方法3·视疲劳的中医治疗方法3·1 中医药物治疗视疲劳的方法3·2 中医保健调理视疲劳的方法4·高度近视的中医治疗方法4·1 中医药物治疗近视的方法4·2 中医穴位疗法治疗近视的方法5·外伤性眼病的中医治疗方法5·1 中医药物治疗眼外伤的方法5·2 中医穴位疗法治疗眼外伤的方法6·眼底病变的中医治疗方法6·1 中医药物治疗眼底病变的方法6·2 中医穴位疗法治疗眼底病变的方法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1·中医眼科疾病诊断依据表格2·中医眼科治疗案例分析3·中医眼科保健方案示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药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机关制定的关于中医药业务管理、执业人员资格、中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中西医结合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中西医结合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中西医结合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治疗方式之一。

眼科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在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中,有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以期为眼科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屈光不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屈光不正是一类常见的眼科疾病,包括近视、远视以及散光等。

传统中医认为,屈光不正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有关,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气血平衡来改善视力问题。

中药治疗可以应用于调理全身阴阳平衡,而针灸则可以促进局部眼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眼疲劳。

同时,在现代西医方面,屈光不正的治疗主要依赖于配镜。

通过准确测量角膜的曲率和屈光度,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配制度向光或逆向光的眼镜来矫正屈光不正,达到明确的视力目标。

中西医结合治疗屈光不正可以取长补短,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

中医注重整体调理,通过中药和针灸来改善体内的阴阳平衡,西医注重准确的测量和配镜,使患者达到明确的视力目标。

二、青光眼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是一种会导致视力受损的眼科疾病,其特点是眼压过高,引起视神经损害。

传统中医认为,青光眼与体内的肝火上扰有关,需要通过疏肝清热的中药来缓解症状。

此外,针灸也可以起到舒缓肝火症状的作用。

在现代西医方面,青光眼的治疗主要侧重于降低眼压。

目前常用的西药治疗包括眼药水和口服药物,以及手术干预。

眼药水可以通过减少房水产生或增加房水排出来降低眼压,口服药物可以通过抑制房水产生或促进房水排出来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可以综合应用中药、针灸以及西医治疗的方法。

中医方面,通过中药和针灸疏肝清热,缓解眼部不适症状;西医方面,通过眼药水和口服药物降低眼压,控制病情的进展,同时在需要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干预。

三、白内障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内障是一种发生在晶状体中的混浊,会导致视力骤减。

传统中医认为,白内障主要与体内的肝肾阴虚、脾胃湿热有关,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阴虚、清除湿热来缓解症状。

中西医眼科知识点总结

中西医眼科知识点总结

中西医眼科知识点总结眼睛是人体非常重要的感觉器官,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工作都至关重要。

在中西医结合的眼科领域,有关眼睛健康的知识广泛而深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中西医眼科的相关知识点,包括眼睛的解剖结构、常见的眼科疾病和治疗方法等内容。

一、眼睛的解剖结构1. 眼球解剖结构眼睛是由眼球和附属器官组成的,眼球是眼睛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结构包括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

眼球的外部由白睛和角膜组成,内部包括虹膜、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这些结构协同工作才能实现视觉功能。

2. 眼附属器官解剖结构眼睛的附属器官包括眼睑、泪腺、泪小管和眼外肌等。

眼睑主要由皮肤和眼睑板组成,其内部还有睫毛和皮脂腺。

泪腺主要分泌泪液,保持眼睛湿润。

眼外肌主要控制眼球的运动。

二、常见的眼科疾病1. 白内障白内障是一种眼睛晶状体混浊的疾病,导致患者视力下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在中医眼科中,白内障一直被称为“翳”、“翳膜”等,主要是因为肝肾不足、肝经风热犯眼所致。

2. 青光眼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患者常见眼压升高、视神经损害等症状。

在中医眼科中,青光眼被称为“翳”、“黑水”等,主要原因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导致。

3. 视网膜劈裂视网膜劈裂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患者常常出现闪光、飞蚊症等症状。

在中医眼科中,视网膜劈裂被称为“风火盗汗”、“白马”等,主要是由于肝肾亏虚、肝经风燥引起。

4. 角膜炎角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患者常见眼红、疼痛、视力模糊等症状。

中医眼科认为角膜炎多由外感风热、肝胆火盛或湿热蕴结等引起。

5. 近视、远视、散光这是属于常见的屈光不正的疾病,分别为近视眼(屈光不足)、远视眼(屈光过度)、散光(柱面度数不同)。

6. 弱视、白内障、青光眼、黄斑病变、视网膜出血、结膜炎这些是较为常见的眼科疾病,不同的疾病发展各不相同,病因、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多种多样。

三、中西医眼科治疗方法1.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眼科疾病,主要是通过调理脏腑,疏通经络,清热解毒等方法来治疗。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中西医结合眼科复习资料中医眼科发展简史1.中医眼科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萌芽,奠基,独立发展,广盛,衰落与复兴。

2.《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首次将眼科病因归纳为19因。

3.晚唐《外台秘要》收藏眼科处方150首,详细介绍了白内障的症状,并提出金针拨内障。

4.《龙树眼轮》是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

5.《太平御览》记载,早在我国唐朝已能配置假眼。

6.光盛阶段出现的眼科专著:(1)元末明初,倪维得著《原机启维》。

(2)傅仁宇著眼科专著《审视瑶函》。

(3)清.黄庭镜著《目经大成》。

(4)顾锡著《银海指南》。

眼的解剖生理(一)外层1. 眼为视觉器官,由眼球,视路和附属器三部分组成2. 成人眼球前后径平均为24mm,垂直径为23mm,水平径为23.5mm。

3. 眼球由眼球壁与眼内容物组成。

4. 眼球壁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5. 眼球壁外层纤维膜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白色的巩膜,二者移行处称角巩膜缘。

6. 角膜:中医称黑眼,角膜横径为11.5-12.0mm,中央部厚度为0.50-0.55mm,周边厚度约为1mm。

7. 角膜结构共分为五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1)上皮细胞层:占整个角膜厚度的10%,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在无感染的条件下,一般24小时内可以修复,而不遗留瘢痕。

(2)前弹力层:均匀一致无细胞成分的透明膜,损伤后不能再生。

(3)基质层:占整个角膜厚度的9|10,约由200层纤维膜板组成;薄板排列极为规则;具有同等屈光指数;无再生能力,一旦损伤由瘢痕组织代替。

(4)后弹力层:损伤后能再生。

(5)内皮细胞层:损伤后不能再生。

8. 角膜的生理特点:(1)透明性(无角质层,无血管)(2)无血管(氧来自空气,营养靠角膜缘血管网和房水供应)(3)感觉敏锐。

9. 巩膜:中医称白睛,呈瓷白色,儿童因巩膜较薄,内面的色素组织可隐露而呈淡青色,老人因脂肪沉着呈浅黄色。

中西医结合考试重点眼科

中西医结合考试重点眼科
41.前葡萄膜炎是指发生在(虹膜)、(睫状体)部位的炎症,属中医(瞳神紧小)、(瞳神干缺)范畴。
42.按照五轮学说,白睛属(气轮),内应于(肺与大肠),按照内外障辨证,其属(外)障眼病;瞳神属肾,内应于(肾与膀胱),按照内外障辨证,其属(内)障眼病。
43.玻璃体位于(晶状体)之后,其与(角膜)、(房水)、(晶状体)共同组成眼部屈光组织。玻璃体出现混浊时,常出现(眼前有黑影浮动)临床症状,中医称为(云雾移睛)。
A急性视神经乳头炎B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视网膜脱离D急性闭角型青光眼E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3.关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描述正确的是( ABCD)
A奇痒难忍 B好发于男性青少年 C夜间易发D睑结膜面可见乳头排列如铺路的鹅卵石E视力急剧下降
4.新制柴连汤包括有下列哪些药物(ACE)
A柴胡、黄连、黄芩、桅子B龙胆草、当归、木通C蔓荆子、防风、荆芥D枸杞、菊花E赤芍、甘草
14.眼睑皮肤炎症,相当于中医学之(D)
A针眼B睑缘赤烂C偷针D风赤疮痍
15.中医学之偷针相当于现代医学之(A)
A睑腺炎B睑缘炎C眼睑皮肤炎症 D睑板腺囊肿
16.常见沙眼并发症不包括下列哪项(B)
A视力下降B视网膜脱离C角膜混浊 D眼睑内翻
17.下列那个方剂不常用于治疗闭角型青光眼(B)
A绿风羚羊饮B竹叶泻经汤C将军定痛丸 D六味地黄丸
14.房水是由(睫状突)产生,从后房流经(瞳孔)进入前房,再经过前房角的(小梁网)而流入(巩膜静脉窦),最后经睫状前静脉而回流到血液循环
15.《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
16.中医眼科依据病位将眼病分为(内障)及(外障)两大类。睑缘炎临床上分为(鳞屑型)、(溃疡型)及眦部睑缘炎三型。

中医眼科学复习重点-中医眼科学复习概要-2013考试用!

中医眼科学复习重点-中医眼科学复习概要-2013考试用!

●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医书,最早论述眼解剖、生理与病机等。

●奠基时期(隋朝一唐朝):《外台秘要》论述眼产生辨色视物之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黑白分明,肝管无滞”,即眼的组织结构须正常;二是“外托三光”,即须有光线照明;三是“内因神识”,即须大脑的整合。

●独立发展时期(宋朝一元朝)●兴盛时期(明朝一清朝鸦片战争以前):元末明初,倪维德著《原机启微》。

明末傅仁宇撰成《审视瑶函》。

清代,黄庭镜著《目经大成》。

清代还有顾锡著《银海指南》。

●眼球大小: 成年时约为24mm●眼球壁: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外层为纤维膜:角膜,巩膜,角巩膜缘。

●角膜的组织结构由前向后分为5层。

(1)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可以修复,不遗留瘢痕。

(2)前弹力层:损伤后不能再生。

(3)基质层:无再生能力,为瘢痕组织代替. (4)后弹力层:损伤后能再生。

(5)内皮细胞层:不能再生。

角膜生理特点: 1.透明,无血管2.有丰富的神经末梢.●中层为葡萄膜: 葡萄膜又称血管膜,色素膜,富含色素和血管. 由前向后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具有丰富的血管及色素,故分别称之为血管膜和色素膜,由于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所以具有供给眼球营养,遮光和暗室的作用。

睫状体扁平部,是针拨白内障及晶状体,玻璃体等手术的理想部位。

●虹膜: 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大小2.5-4mm.●睫状体: 睫状突分泌产生房水,睫状肌舒缩通过晶状体起调节作用.睫状上皮细胞分泌和睫状突超滤过,弥散形成房水.●脉络膜: 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 介于视网膜与巩膜之间. 作用为供应视网膜外层的营养,眼部温度调节的作用, 对眼球起遮光和暗房的作用.●内层为视网膜:从外向内分为10层。

视细胞层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组成.视锥细胞为感光系统,在黄斑区集中.视杆细胞在黄斑周边部.黄斑中心凹是视锥细胞最集中的地方。

●视盘: 是视网膜神经纤维汇集组成视神经,向视觉中枢走行.视盘中央呈漏斗状凹陷,称生理凹陷或视杯.●瞳孔:是虹膜内缘于中央形成圆孔,称瞳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眼与五脏关系
1)心:心主血脉,诸脉属目;心主藏神,目为心使
2)肝:肝开窍于目,受血而能;视肝气通于目,肝脉连目系
3)脾:脾输精气,上贯于目;脾主统血,血养目窍;脾主肌肉,睑能开合
4)肺:肺为气主,气和目明;肺主宣降,眼络通畅
5)肾:肾精充足,目视精明;肾生脑髓,目系属脑;肾主津液,上润目珠
2.五轮学说(疾病所主为表里关系脏腑)
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
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
脾心肺肝肾
眼压:10~21mmHg。

正常人一般双眼的眼压差值≤5mmHg,24h眼压波动范围≤8mmHg。

(二)眼球壁:眼球壁分为外、中、内3层。

1、外层(纤维膜):角膜、角巩膜缘、巩膜
2、中层(葡萄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3、内层(视网膜):10层(色素上皮层、神经上皮层)
视路:自视网膜起,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视皮质视中枢止。

神经支配
1.瞳孔:瞳孔括约肌:副交感(动眼神经)支配
瞳孔开大肌:交感神经支配
2.眼睑:眼轮匝肌:闭眼作用,面神经支配——面神经麻痹,不能闭眼
提上睑肌:开眼作用,动眼神经支配——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
3.眼外肌:外直肌(外转):外展神经支配
上斜肌(外转):滑车神经支配
上直肌(上转)、下直肌(下转)、下斜肌(上转):动眼神经支配
九)结膜:睑结膜、球结膜、穹窿部结膜
一.概念: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

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
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

二..并发症:睑内翻倒睫、上睑下垂、睑球粘连、角膜混浊、实质性结膜干燥症、慢性泪
囊炎
(二)外治法:
1、点眼药水:0.1%利福平眼液
2、涂眼药膏:0.5%金霉素眼膏或四环素眼膏
3、海螵蛸棒摩擦法:适用于滤泡、乳头增生较多者
急性泪囊炎(漏睛疮)慢性泪囊炎(漏睛)
概念细菌感染所致的泪囊急性炎症。

鼻泪管下端狭窄或阻塞,伴发细菌感染所致的
泪囊炎症。

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临床表现 1.泪囊区皮肤红、肿、热、痛,重者可波及
同侧面部及胞睑
2.局部可见肿核隆起,扪压痛甚
3.病情发展,局部破溃脓出,红肿消退
治疗局部热敷、抗生素滴眼液、全身应用抗生素1、泪道冲洗2、抗生素滴眼液
3、手术治疗
(1)鼻泪管扩张挂线插管术
(2)泪道激光成形术(3)鼻腔泪囊吻合术
(4)泪囊摘除术
中医风热上攻、热毒炽盛、正虚邪留风热停留、心脾湿热
结膜炎——白睛红赤——球结膜充血(浅充血)
角膜病变、巩膜炎——白睛混赤——混合充血(浅、深充血)
葡萄膜炎——胞轮红赤——睫状充血(深充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