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整理课件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45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45张PPT)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举例论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推理论证)
不 可 靠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
秦晋退师 (结果)
子犯请击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晋文公——不可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以乱易整——不武
问题探究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主要人物:烛之武 主要事件:退秦师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 场”的? 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 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 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且君尝为晋君 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君之所知 也。夫晋,何厌 之有?
• 且:况且 • 为:动词,给予 •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 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 济:动词,渡河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给您焦、瑕 两地。可是,他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来防备 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西边 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晋国将从哪里得到取得他所 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而晋国获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穆公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 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 ——为秦着想,以利相诱。 ▪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君之所知也” ▪ ——以史为例,挑拨秦晋。 ▪ ⑤“夫晋”至“唯君图之” ▪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春秋列国形势图
深入研读
一、秦晋围郑的原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那秦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呢? 虽然是晋、秦围郑,但主要是晋国想 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 秦国出兵,只是由于与晋国的良好关 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
春秋列国形势图
烛之武临危受命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返回
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尝试总结烛之武的说理逻辑和说理技巧吗?
1、烛之武的说理逻辑是怎样的?
亡郑无利
2、烛之武在说理上有哪些技巧(方法)?
以退为进,消除对方的戒备 站在对方的立场,始终为秦国的利益考虑,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
从过去、将来两个方面进行说理,引史为鉴,预想未来。
晋国退军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亡郑无利
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使郑国灭亡对秦国并没有 好处。从地理位置角度进行说明,如果郑国灭亡 了,晋国的土地就增加了,那相对地,秦国势力 就变弱了。
烛之武智退秦师
烛之武是怎样向秦君阐明利害关系的呢?给段落划分层次,找出烛之武说理的角度。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 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舍郑有利。假设论证。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烛之武
地)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矣。” 如礼貌、神情冷漠、拱手作揖等
公(
地)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如诚恳、充满歉意、着急等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共35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共35张ppt)

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内容。 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烛之武的“之”,一般认为这是一个语助词,是可以删掉的。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问题探究
2.烛之武一开始为什么没有答应?
亡: 使动,使……灭亡。
陪: 增加
第三段
厚,薄: 形→动,增加,削减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
的主人。(古今异义)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行李:外交使者。(古今异义)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共: 同“供”,供给。
乏困: 形→名,缺少的东西。
思考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1 以其无礼于晋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
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2 贰于楚
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 于楚
思考2
第一段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①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人 物出场提供背景。 ②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表明战争 的主谋是晋国,秦国只是帮凶。说服秦国就有可能迫使 晋国退兵。 ③“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秦、晋两军分兵两地 驻扎,为烛之武见秦君、退秦师提供了可能。
第三段
夜: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缒: 用绳子拴住人(或物)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敢:
从上往下送。 冒昧的谦辞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执事:办事的官员
(之)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鄙: 边邑,边远的地方。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意动,以……为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31张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31张

基础知识归纳
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
整体感知
1.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
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2.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
师:军队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文本精读
第一段:秦晋围郑
词类活用 通假字 古今异义
晋侯、秦伯围郑, 以:因为 于:对
以其无礼于晋,且 贰:从属二主。数→动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特殊句式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1.这一段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什 么字展开?
“利”。 好像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 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 必以利而离”。 2.说秦的结果是? 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第四段:晋师撤离
子犯请击之,公
之:代指秦军 微:没有 夫人:那人
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及:达到 因:依靠
而:却
蔽:损害
所与:所亲附的人。
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交换
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图文并茂)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图文并茂)PPT课件

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
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
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
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
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
很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
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为君的;
曰:“不可。微夫人
乃:于是 之:代指秦军 微:如果没有 夫人:那人 及:达到 因:依靠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而:却
敝:损害
所与:所亲附的人。所+动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交换,替代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CHENLI
36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每段内容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结 构
说退秦师
迫晋退兵
CHENLI
37
迫晋退兵
问:第四小节,在 故事情节的发展上 有什么作用?
1.照应上文。
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不仁、不知、不武”最关键是哪
一点?由此可见晋文公什么特点?
晋文公: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
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CHENLI
1
文言文该学些什么?
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 具书和注释完成) 2、理解词语和句式:
(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常见的虚词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 用法。
CHENLI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烛之武的智勇之举使郑国在春秋诸侯中赢得了声誉,提升了其国际 地位。
促进了秦晋关系的改善
尽管秦晋之间存在矛盾,但烛之武的劝说技巧和秦穆公的明智决策 为两国关系的缓和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的影响
为后世提供了外交智慧的典范
01
烛之武的外交手腕和智谋成为了后世外交家的学习对象,他的
事迹被广泛传颂。
丰富了春秋历史的叙事
智勇双全
烛之武利用秦晋之间的矛 盾,巧妙地分化了秦晋联 盟,最终使秦国撤兵。
忍辱负重
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 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 益为重,展现了高尚的品 质。
秦穆公
野心勃勃
易怒暴躁
秦穆公为了实现自己的霸权梦想,不 惜与晋国结盟,进攻郑国。
秦穆公因为郑国的一名小吏烛之武的 劝说而撤兵,表现出了他的易怒暴躁 的性格。
02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丰富了春秋历史的叙事,为后世研究春秋
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塑造了英雄形象和传奇故事 Nhomakorabea03
烛之武的事迹被载入史册,并逐渐演变成英雄传奇故事,流传
至今。
对现代的意义
1 2 3
强调个人智慧与勇气的重要性
烛之武凭借个人智慧和勇气成功化解了国家危机 ,突显了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目光短浅
秦穆公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忽视了 郑国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最终导 致了秦国的失败。
晋文公
精明能干
晋文公在秦晋联盟中扮演了重要 的角色,他通过与秦国的合作, 成功地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权谋高手
晋文公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善于运 用权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目光长远
晋文公在处理与秦国的关系时,表 现出了他的远见卓识,他看到了秦 国的野心和威胁,因此采取了相应 的措施来应对。

烛之武知识点总结课件

烛之武知识点总结课件

烛之武知识点总结课件第一章:烛之武简介1.1 烛之武的起源烛之武,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武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

烛之武的名字源自于其特殊的练习方式,即在黑暗中练习武术,只借助烛光照明。

由于这种练习方式的特殊性,烛之武也被称为“烛光武”。

1.2 烛之武的特点烛之武以在黑暗中练习为主要特点。

在黑暗中,学员需要借助烛光进行练习,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这种练习方式可以训练学员的反应速度、视力和身体平衡能力,对于提高武术实战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1.3 烛之武的发展虽然烛之武起源于中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烛之武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烛之武的练习者,但其核心理念仍然是源自中国。

第二章:烛之武的基本理论2.1 烛之武的基本原理烛之武的基本原理是借助烛光进行武术练习,通过在黑暗中练习,可以训练学员的视力、身体协调能力和专注力,提高其潜在的实战能力。

2.2 烛之武的核心技术烛之武的核心技术包括基本拳法、踢腿技术、身体平衡和反应速度等。

在黑暗中练习这些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学员的身体素质和武术实战能力。

2.3 烛之武的理论体系烛之武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对于武术运动机理和身体训练的理论分析,这些理论对于烛之武的实战训练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章:烛之武的实战应用3.1 烛之武的实战技能烛之武的实战技能具有高度的攻守兼备性,不仅可以令人快速有效地攻击对手,也可以对抗来自对手的攻击。

通过在黑暗中进行实战模拟练习,可以提高学员的实战能力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3.2 烛之武的实战应用场景烛之武实战技能可广泛应用于警察、特种部队等安全领域,也可以作为一项实用的自卫技能,帮助人们在危急情况下保护自己和他人。

3.3 烛之武的实战价值通过烛之武的实战训练,可以提高学员的身体素质、战斗技能和应变能力,使其在实际危险场景中能够做出快速、正确的反应,有效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第四章:烛之武的培训方法4.1 烛之武的基本训练烛之武的基本训练是在黑暗中进行的,需要通过烛光进行练习,因此学员需要具备极高的专注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历史教训: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国家危难之际,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为国 家利益而战。
第六章
烛之武退秦师启示
智慧的力量
烛之武的智谋: 通过巧妙的言 辞和策略,成 功说服秦穆公
退兵
智慧的重要性: 在关键时刻, 智慧可以起到 决定性的作用
智慧的运用: 烛之武通过分 析形势,找到 解决问题的关

郑文公:昏庸无能, 缺乏政治远见,导 致国家陷入危机
故事意义
烛之武的勇敢和智慧:面对强敌,烛之武不畏惧,以智慧和口才说服秦穆公,展现了他 的勇敢和智慧。
国家利益至上: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说服秦穆公,体现了他的 爱国情怀。
外交艺术的重要性:烛之武通过外交手段,成功说服秦穆公,体现了外交艺术的重要性。
背景:晋国和秦国联合攻打郑 国
郑国形势:面临灭国之危
烛之武:郑国大夫,有勇有谋
临危受命:被郑国国君派往秦 国求和
第三章
烛之武退秦师过程
烛之武夜见秦伯
背景:秦晋联军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自荐:烛之武主动请缨,请求出使秦国 烛之武的劝说:烛之武以利害关系劝说秦伯退兵 秦伯的反应:秦伯被烛之武说服,决定退兵
智慧的传承: 烛之武的智慧 和勇气,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勇气的重要性
烛之武临危受 命,表现出极 大的勇气和决

烛之武以一人 之力,说服秦 穆公,展现了
勇气的力量
烛之武的勇气, 激发了晋文公 和秦穆公的斗 志,最终成功
退秦师
烛之武的勇气, Βιβλιοθήκη 现了个人在 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谈判技巧的运用
知己知彼:了解对方的需求和立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语言艺术:运用语言艺术,巧妙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情感共鸣:通过情感共鸣,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增加信任感 坚持原则:在谈判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轻易妥协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18页)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18页)

• 背景介绍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 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 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 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 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 2、辩士。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 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 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 “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 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 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的句子补充完整。
有一位 年逾古稀、风烛残的年老者, 在一个 月黑风高、狂风怒的号晚上, 被缒放到 重兵包围、危机四的伏城外, 走进了 戒备森严、剑拔的弩秦张营, 这需要何等的 勇气、胆识、气魄!
• 3、勇士。
•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 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 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 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
《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
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
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 1、志士。
•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 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 “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 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 “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 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 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 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思路
危在旦夕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烛之武 夜缒而出 秦军乃还
转危为安 转
智说秦君
晋亦去之
烛之武是如 何说服秦伯退 兵的?
晋 秦
公元前630年
崤山
晋 军
氾南
新郑

秦 军
立君 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
秦立晋君(公元前 651 年) 这一年,晋献公卒,
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
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
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
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
“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 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惠公背约(公元前 650 年) 晋惠公借秦国 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 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 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 朝 济 而 夕 设 版 焉 ” , “ 君 ” 指 秦穆公 , “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 虽满腹牢骚,但深明大义, 顾全大局。
3、微夫人之力 那个人;妻子
离开,距离;与“来”相对
• 四、特殊句式
• • • • • • • (1)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即“夫晋,有何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句,即“以其于晋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省略句,即“以(之)为东道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是”为“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
“共”通“供”,供给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何厌之有? 4、秦伯说
“厌”通“餍”,满足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明智
5、失其所与,不知
13
三、古今异义

(古/今)
1、以为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宴请的主
2、行李之往来 4、亦去之
出使的人;出门携带的随身物品
•教学目标:
• 巩固重点文言词语及文言句 式。 •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
一、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名词作动词) 越国以鄙远
(把……当作边邑。名词作动词) 词) (使…成为疆界。使动用法) (使…得利。使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 (远方的国家,指郑国。形容词作名
既东封郑
阙秦以利晋
二、通假字
一、处处为对方着想。 二、善于利用矛盾 三、善于揣摩心理。 四、讲究语言艺术。
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 老靠圆密。 ——魏禧《左传经世钞》 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刘勰《文心雕龙》
哲人说,读史可以明智。 思考作业:
1、 以今天的眼光看烛之武的故事,我们可
以得到什么启示? 以“我看烛之武”为话题 写一随笔。
2、古代还有那些卓越的外交家为我们
留下了经典的劝谏佳话?
积累成语
•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 相婚嫁。 今泛指两家联姻。 •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 胜之不武: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 比喻以大欺小。 •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 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背约
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
从此出现了裂痕。
合作探究: 烛之武的说辞分几层意 思?围绕的关键点是什 么?
说退秦师:
三 寸 巧 舌 退 强 敌
一 身 孤 胆 闯 虎 穴
烛之武说辞的思路

亡郑危秦 存郑利秦 晋言无信
• •
地理位置 历史事实


晋贪无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逻辑推理
阙秦以利晋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诵读提示
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 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 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 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 “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 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 步履蹒跚。 •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 义》
临危受命: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