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众知识分子到不妥协的建筑设计师访哥伦比亚大学在读博士、中国建筑设计师朱涛
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及作品
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一、贝聿铭与北京国家大剧院贝聿铭是中国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设计了许多标志性建筑。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位于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也被称为“鸟巢”。
这座建筑独特的外形酷似一只巨大的鸟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贝聿铭通过巧妙地运用钢结构和玻璃幕墙,打造了这座具有现代感的建筑。
国家大剧院不仅成为了北京的地标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创意和壮丽的建筑之一。
二、伊.米.佩伦与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伊.米.佩伦是20世纪最具创造力的建筑师之一,他的设计作品遍布世界各地。
其中,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座高度达到468米的塔楼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全球最高的电视塔之一。
佩伦大胆创新的设计理念,使得东方明珠电视塔成为了上海的地标之一。
塔楼上设有观光层,游客可以从塔顶俯瞰整个上海的美景,令人印象深刻。
三、王澍与中国杭州的“竹屋”王澍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他以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他设计的“竹屋”项目位于中国杭州,是一处集居住、办公和展览为一体的建筑群。
这里的建筑外观以竹子为灵感,利用竹子的韧性和轻巧感,打造出了独特的建筑造型。
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设计,王澍将现代建筑与传统材料相结合,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
四、张纪中与中国北京的水立方张纪中是中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设计的水立方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创意而闻名,外观酷似一个巨大的水泡。
水立方采用了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使得整个建筑看起来如同一座透明的水晶宫殿。
水立方内部设有多个室内游泳馆和水上项目设施,为奥运会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比赛场地。
五、马岩松与中国深圳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马岩松是中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设计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是深圳的一处著名景点。
这个园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创意而吸引了无数游客。
马岩松在设计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名单
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名单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建筑行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领域里,一批才华横溢、具有独特设计理念和创造力的建筑师涌现出来。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建筑语言和风格,为中国城市的变迁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面是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名单,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伟大的建筑师们。
1. 王澍:代表作品有中国美术学院富阳校区、宁波历史博物馆等。
他注重结合自然与环境,致力于打造独特且有机的建筑形式。
2. 梁思成:中国近代建筑设计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建筑学的鼻祖”。
他主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代表作品有北京门头沟万佛禅寺、上海胜利门等。
3. 邵国理:他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在将西方建筑理念引入中国的同时,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作品有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外滩茂悦大酒店等。
4. 褚冠军:以简约的设计语言和对空间的独特驾驭能力而闻名,代表作品有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广州大剧院等。
5. 毛岳群:他是中国最具实验性的建筑师之一,善于将当代艺术融入建筑设计,代表作品有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宁波博物馆等。
6. 周德华:他注重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同时在设计中体现出对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关注,代表作品有广州塔、深圳华为研发中心等。
7. 孟凡利:他以精湛的空间创造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而著名,代表作品有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北京O-Tower等。
8. 余德耕:他注重建筑与文化传承的结合,以创新的设计语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代表作品有北京电视塔、北京建国门广场等。
9. 欧阳山:以独特的设计思路和对空间的精准把控而闻名,代表作品有广州比华利大厦、哈尔滨市音乐厅等。
10. 朱锋:他以对城市设计的独到见解和对建筑形态的创新演绎而受到广泛赞誉,代表作品有北京首都机场商务区、上海中环国际广场等。
除了以上列举的建筑师外,当代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建筑师,如李兴钢、张纪中、阿尔托、冯·裴析德等等。
学建筑改行的名人
学建筑改行的名人从建筑行业中转行成为名人是一项不易的任务。
然而,有一些人成功地从建筑领域转型,并在新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以下是几位以学建筑改行的名人。
1. 罗杰·沃特斯(Roger Waters)罗杰·沃特斯是乐队粉墨成名的英国摇滚乐队“皇后乐队”的创始成员之一。
然而,在乐队分道扬镳后,他决定追求他的另一个热爱:建筑。
沃特斯回到学校,获得了建筑学位,并成为一名建筑师。
他的设计作品充满创意和独特性,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虽然他的建筑事业起步较晚,但他的才华和决心使他在建筑界取得了成功。
2. 本杰明·利比斯基(Benjamin Libeskind)本杰明·利比斯基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师。
然而,在他成为建筑师之前,他曾是一名成功的音乐家。
利比斯基在年轻时学习了音乐,并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小提琴家。
然而,他转行学习了建筑,并在设计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的设计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构思而闻名,赢得了众多建筑界的奖项和赞誉。
3. 托马斯·海瑟威克(Thomas Heatherwick)托马斯·海瑟威克是一位英国建筑师和设计师,他以其独特的设计作品而闻名。
然而,在他成名之前,他曾是一名学建筑的学生。
海瑟威克在学习建筑期间发现了自己对设计和创造的热情,并决定将其作为职业追求。
他的设计作品包括建筑、家具和艺术品等多个领域,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
海瑟威克的设计作品独特而引人注目,赢得了全球范围内的赞誉和认可。
这些名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无论我们在何处开始,只要我们有激情和决心,我们都可以在新的领域中取得成功。
无论是学建筑转行还是从其他行业转行,关键是追随自己的热情,并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朱涛评建筑十年
圈内十年(一)(2010-02-08 13:42:51)转载标签:中国当代建筑马达思班家琨建筑都市实践《Domus-中国版》于041期(3月1号面世)推出马达思班、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都市实践三家事务所十年实践专辑。
我为该专辑写了一篇评述,将在本博客里分三次登出,以下是第一部分。
圈内十年——从三个事务所的三个房子说起(一)朱涛都市实践的合伙人之一王辉曾这样评价马清运:“以老马的才华,来当建筑师,那真是天蓬元帅掉到圈里了!”言下之意是,太可惜了!本来他可以有多大的成就啊——如果把精力放在建筑设计以外。
但实际上,我们今天可以看到,马清运并没有“屈才”。
在掉到建筑圈里后——不管是不幸还是万幸,马没有甘于“命运的作弄”,而是以该圈为基地,“在狭义的建筑设计领域之外拓展自己的平台”,即所谓的“马氏平台”[1]。
该平台除了仍搞建筑设计外,还开展很多“广义” 的活动,如展览、教育、酿酒和旅游开发等。
本篇是篇“狭义”的建筑文章,它是对马达思班、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都市实践三家事务所过去十年来建筑设计实践的评析。
当然,我的论述会涉及到它们与社会、文化发展广阔背景之间的关系,但不管论述外延有多大,建筑作品的设计质量和其中融入的建筑思考,以及它们对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启发,始终是本篇考察的焦点。
为了强调核心价值、圈内价值——建筑学的价值,我特地从三家事务所的作品中各选出一个代表作,从对它们的形式细读开始,展开我的综合评述。
马达思班——玉山石柴通常,一个“成功建筑师”的实践轨迹是这样的:开始时年轻气盛、满脑子建筑热望,先从几个小项目入手,全力注入思考,精心锤炼语言,获得成功。
于是,单便接得越来越大,事务所人越来越多,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建筑师要应付的设计以外的事务越来越繁杂,相应用来探讨设计思想和语言的时间越来越少……值得一提的是,马清运的设计实践一开始却有过一个戏剧性的逆转:他是先从宁波天一广场这样的大型商业项目起步的。
朱凡海的往事文章
朱凡海的往事文章
朱凡海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建筑师,他出生于1960年代,曾就学于清华大学,也在苏联学习过建筑系。
他的设计作品涵盖住宅、办公楼、博物馆、学校等不同领域,风格简洁、实用、现代化,深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
朱凡海在中国的建筑设计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许多作品都获得了国内外的设计大奖。
他曾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开设了自己的事务所,他的作品遍布全球,许多建筑都成为了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除了建筑设计,朱凡海还是一位作家和诗人,他的文学作品也很
受欢迎。
他曾经发表过许多小说和诗歌,主题涉及人生、哲学、文化等方面,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思想性。
朱凡海的往事可以从他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开始。
他在清华大学的本科学习期间,成绩优秀,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他还参与了多个建筑设计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之后,朱凡海前往苏联学习建筑系,这段经历让他深入接触到了
现代主义的思想和风格。
他在苏联的学习期间,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还积极参与了苏联的文化活动,拓展了自己的人生视野。
回国后,朱凡海开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业。
他的作品风格简洁、实用、现代化,深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
他的许多作品都在中国各大城市展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此外,朱凡海还是一位作家和诗人。
他的文学作品风格清新自然,
富有思想性。
他曾经发表过许多小说和诗歌,作品被许多出版社收录出版。
朱凡海是一位杰出的中国建筑师,他的往事不仅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成就,也反映了中国建筑设计发展和时代变迁。
做中国最好的建筑——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全国设计大师胡越
做中国最好的建筑——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全国设计大师胡越佚名【期刊名称】《建筑设计管理》【年(卷),期】2012(000)010【总页数】3页(P3-5)【正文语种】中文做中国最好的建筑,做让人感觉舒适的建筑,就是胡越追求的目标。
“这可能是永远也达不到的一个东西,但却是我一生追求的东西”,他说。
胡越胡越,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2011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曾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二所主任工程师、院副总建筑师,现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胡越工作室主任;兼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体育建筑分会理事,建筑师分会理论与创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土木学会理事,《世界建筑》、《建筑创作》杂志编委,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
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5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才、2006获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并被评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1986年,胡越同志大学刚毕业即参加了亚运会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设计工作,在该项目的整体设计工作中,胡越提出的体育馆、游泳馆双层屋面方案解决了原方案大屋面呆板、单调的弱点,使得新设计的屋顶既具有传统大屋面的神韵,同时又富有时代感,双层屋面方案对体育中心的设计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随后,胡越又在项目总设计师马国馨的带领下在国内首先设计了带坡道的楼梯,使残疾人上下楼梯方便顺畅。
1991年胡越作为方案创作人、工程主持人设计了摩洛哥国家体育中心游泳馆。
该项目在设计时采用了当时国内非常先进的CAD三维技术,获得了第二届建筑师杯全国中青年建筑师优秀建筑设计奖。
1996年胡越主持设计北京国际金融大厦,提出了具有中国传统图案的铝合金窗式幕墙和点式连接钻石型玻璃锥顶技术,这在当时具有独创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工程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工程技术等多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竣工后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一举囊括了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和九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等建筑工程设计领域的全部奖项。
永恒的建筑 祝晓峰访谈录
具体 设计 的时 候 , 不 会 去 拿 某 张 画 去 比对 ,
更 多 的一 种 平 行 的 影 响吧 。
对传 统的继承 是非常 必要的 , 但 我 不
认 为每个建筑都 要对传统继承 , 有 部 分 建
如 果 具 体 分 析 的话 , 当然 可 以总 结 出 筑 去 完 成 这 方面 的使 命 就 可 以 了。 如 果 我
i d + c : 你 在 哈 佛 大 学 留学 的 时 候 的 导 师是 宽 、 王大宏 、 冯纪 中, 他 们 在 延 续 传 统 方 面 赫尔佐格和 德梅 隆 , 他 们 对 你 的 设 计 有 何 做 了许 多努 力 , 但 由 于 时代 的 关 系 , 建 筑 学
一
些对设 计有 感触 的地 方 , 比如 路径 、 空 们 不 在 建 筑 中 对 过 去 生 活 的 记 忆 、 生 活 的
间、 多 元化 , 包 括 意境 、 情境等等。
习惯 有 所 回应 , 那 是 在 抹 去 一 些 生 活 的 情
境、 智 慧。 上世 纪 的一 些建筑 师 , 如 陈 其
比利 时建筑 文化研 究 中心 ( Cl VA) 建 筑 乌 块 基 石 : 一块 是社 会 需求 , 不 管 是 钱 的 需 求
或精神 、 意志的需 求 , 都 托 邦展 、 2 0 0 8 — 2 0 1 0东 京 “ 建筑新潮流” 还是 空间的需求 ,
展、 2 01 0 威 尼 斯 建 筑双 年展 等 。
坚 力量 。他 的 作 品 没 有 为 形式 而 形 式 的 夸
9 9 9年 毕 业 于 美 国 哈 佛 大 学 , 获 建
£ 学 硕 士学 位 9 0 4年 在 上 海 创 办 山 水 秀 事 务 所
思与行——访建筑师朱涛
团 哈 雷 勤 思 ” n 姆 特 于 考tbO o oer t
t e , 疏 于 果 敢 的 行 动 : ・ 诃 德 总 在 ob ” 但 堂 吉 不停 地 行 动 , 从 不 静 下 来 好 好 思 考 。 关 于 但 “ 实践 、 论 、 评 三 结 合 ” 理 批 的说 法 , 是 宣 称 不
圃
屈 9年 中在 大筑 米1 0 代 期 哥 建 9
纽 约 哥 伦 比 亚 大学 建 筑 学 硕 士 、 建筑 历 史 与理 论 哲 学 硕 士 、 筑 历 史 与理 论 哲 学 博 建
士候 选人 ;香 港 大学 建筑 系助 教 授 ; L建 Z 筑 设 计 公 司 ( L A c i cue P C ) 计 Z rh e t r, . 设 t 主持 。
钟文 凯
美 国 Rc i e大学 建筑 学 本科 , 州 大学 加
伯 克利 分校 建筑 学硕 士
S A E O Ka c i cs ( 场 建 筑 ) P C W R rh e t 在 t 主持 建筑 师 3 0
殊环境 中好好整理 自己的思路。 目前在我 的
教 学 中 , 具 挑 战性 的 工 作 是 ; 最 隹备从 下 学 期 始 开 设 - J课 “ 十 世 纪 建筑 史 ” ' 7 二 。如 何 在 二 十 一 世 纪 的 今 天 反 思 上 个 世 纪 的 建 筑 发 展
什 么 我 完 全 没 有 答 案 , 被 这 些 问题 深 深 但
地 吸 引。
E蟹十 年 屈 在 伦 亚 譬 田 多 前, 米 哥 比 大
学倡导 的 “ 纸工作 室 ” 无 曾经 推 动 了一 场 设 计 方 式 和 建筑 形 式 的 变 革 ;而 你 的 导 师 , 同 在 哥 大 任 教 的 弗 兰 普 顿 则 是 建 构 学 的 理 论 泰 斗 , 强 调 的 恰 恰 是 建 筑 的 物 质 性 , 及 他 以 建 造 本 身 的 诗 意 。两 者 都 可 能 对 你 产 生 相 当 大 的影 响 , 它们 之 间 存 在 矛 盾 吗 或 者 有 内
呼唤建筑师的良知
中国民居工程之现状不容乐观,房价的一涨再涨给无助的低收入群体带来沉重的住房压力,而与此同时,盲目的别墅区开发导致的国土资源严重短缺的现象,仍在不断继续,种种的迹象表明了,政府的房地产开发政策一直在无形助长着开发商的投机势头,这无疑是一种失误,而宏观经济调控的不成功,使得我国本已壮大起来的建筑师队伍走入怪圈,著名建筑师朱涛先生在博客中指出:“回顾西方现代建筑史,公共集合住宅一直是现代建筑师首要关注的课题。
而在今天的中国,它却成了建筑师们最没兴趣探讨的课题。
”仔细揣摩不难看出,这都是盲目追求金钱的浮华与虚荣的结果,面对开发商的钱袋子,摇尾乞怜的建筑师们不再去研究关心弱势群体的住宅建设,而为迎合少数富人的审美情趣挖空心思的设计规划所谓的“新中式别墅”,并声称是传统居家文化的复兴,一股强劲的建别墅势头在全国各地愈演愈烈,犹如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全国刮起的大拆城墙之风一样,越发不可收拾,当人们透过这昏黑的一幕,在忧虑中看到的却是社会的低收入群体正在住房的窘困中痛苦挣扎,人们同情弱者,期盼共同致富,却不知小康之路究竟离他们有多远。
人们在迷茫中呼唤,呼唤着建筑师的名字,呼唤着建筑师那充满良知的社会意识与责任感。
作为一名建筑学家,首先应是一位城市规划专家,一位有头脑的社会经济师,因为建筑师的任何一种设计,都应着眼于本国的国情及老百姓的经济收入这么一个切合实际的原则去发展建筑事业。
中国人的高密度集中,国土资源人均占有量的微薄,使得我们在国门之外再也不能大夸“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海口,那么我们的居住环境究竟应在怎样的一种规划设计下才能符合国情,我们是该认真阅读一下梁思成的建筑论述,体会其中的城市规划思想,因为作为我国第一代建筑学家的梁思成林徽因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就从东西方建筑文化及城市建设发展的多层面考虑,对我国特定的城市建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们一直在倡导为中国老百姓提供经济、坚固、实用的住房理念,只可惜这样的一种既适应国情又简单实用的经济住房理念,却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未能贯彻始终,一种仰慕先人院落式居家环境的思潮在滋生蔓延,未能引起政府及建筑师的警觉,于是,政策上的误导,官员的急功近利以及开发商的利益驱动,使得原本匮乏的国土资源在一片别墅开发的喧嚣声中荡然消失着,这种置国家与低收入群体利益之不顾,专为少数富人谋利益的行为虽是中国现状的一大特色,大概还不能算作是改革开放的一种丰功伟绩,而房价的一涨再涨的失控局面,大概也还不能算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标志性举措。
“幕后大师”肖从真: 美中求稳 专注结构
“幕后大师”肖从真:美中求稳专注结构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8年第14期从高达828米的世界最高建筑哈利法塔,到世界第二高楼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再到世界第四高楼508米的台北101摩天大楼,一座座现代化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中心。
当人们惊叹它们的高耸、炫丽、魔幻,膜拜设计师的伟大时,其实还有一批应该被记住的默默无闻者,是他们用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支撑一座座高楼大厦安全地矗立在地面之上,他们是真正的幕后英雄——结构设计师们。
而获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研院”)副总工程师、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建筑设计院院长肖从真,正是其中一位。
从1995年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到建研院工作以来,他一直从事高层建筑结构研究、设计与工程咨询工作,北京当代M O M A、深圳大梅沙万科中心、丽泽S O H O等知名建筑都是他的成果结晶。
作为我国高层建筑结构领域的知名专家、建研院高层建筑结构领域的学术带头人,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为推动我国高层建筑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建筑是为了把人联系在一起”在北京东二环核心腹地,有一座气势恢宏又风格独特的建筑群,8栋造型各异的高层塔楼巍然耸立,顶部以红色的玻璃连桥相连,宛如环绕于群楼间的彩带。
这便是首都北京的地标之一——当代MO MA。
当代MO MA不仅实现了绿色、科技建筑,还通过连体结构将各单体建筑有效连接起来,在保留地面公共空间的基础上,提供额外的公共活动空间,促进人际和谐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这座有名建筑的结构设计师便是肖从真。
“这是我做的第一个比较大的工程,也是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之一。
”肖从真说。
当代M O M A又被称为“城中开放城”,该项目力求促进公共交流和偶遇的机会,无论你是购物、居住、教育还是休闲,都可以在这里实现。
而将地面、地下和地上三维空间的8栋高楼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的,正是这个建筑群最重要也是最特殊的部分——连桥,也是肖从真的理念体现:“我们建造一个建筑,不是把人隔绝开,而是为了把人联系在一起,所以连桥是它的一个核心思想。
建筑系馆设计案例分析
曼开始质疑现代主义传统,其中最主要的是质疑现代主义秩序所根植的基础。埃森曼反抗的对
象是传统性,这里的传统性不能理解为古老的或古典的。建筑的传统性是指社会系统性对某一
状态(包括形与意)先觉性的肯定并固定其主导地位。埃森曼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
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
整理课件
艺术与艺术历史学院地理位置
整理课件
艺术与艺术历史学院平面图
论坛 美术室
礼堂
整理课件
建筑内部功能 分区明确。不 同场所既能有 各自私密性, 又能又相互快 捷联通。
同时,流动路 线顺畅。
艺术与艺术历史学院平面图
整理课件
建筑内部功能 分区明确。不 同场所既能有 各自私密性, 又能又相互快 捷联通。
整理课件
设计草稿图
整理课件
室内设计
建筑室内空间开旷,同时大面积采用自然采光。 置身其中,视野开旷,安静自然。随着大面积 的玻璃,自然流入建筑,建筑拥抱自然,达到 人与自然的和谐。
整理课件
楼梯设计
建筑内部楼梯设计形态多变,寓意着历史的 车轮滚滚,曲曲折折的前进,置于室内,仿 佛随着楼梯的曲折慢慢探寻历史曲折的道路。
整理课件
设计师简介
STEVEN HOLL
斯蒂文·霍尔(stevenholl)是美国当代建筑师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从本质 上说,他还是信奉现代注意思想的建筑师,但他也不满于现代主意建筑 过于具体,过于冷酷的结构表现。他强调他的设计目的是在于寻找建筑 难以琢磨的本质。从这种思维出发,他的设计比较注重强调空间的巧妙 处理,强求平淡之中包含精巧的形式和内容。他的作品深入下去就能丰 富的设计内涵。斯蒂文·霍尔霍尔的建筑被认为是建筑现象学理论在当代 建筑上的最充分反映。建筑现象学研究从思想取向来分,大致可以分为 两个领域,一种采用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纯学 术理论研究领域,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诺伯格·舒尔兹(C.NorbergSchulz)。他的一系列著作,例如《实存、建筑、空间》对海德格尔德 《居、住、思(BuildingDewllingThinking)中的思想进行了建筑化和图 像化的解释。他自己也称,《场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 他认为,只有当人经验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他才“定居”了。“居” 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这就是场所。而建筑的存在目的就是使得原本 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场址"(site)变成有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 发生的“场所”(place)。 霍尔认为建筑设计是一种在真实的现象中进 行思维的活动,对场地的亲身感受和具体的经验与知觉是建筑设计的源 泉,同时也是建筑最终所要获得的。这有两个层次,一是强调建筑师个 人对建筑的真实知觉,通过建筑是个人独特的精力去领悟借鉴美好真实 的事物,二是在此基础上试图在建筑塑造上创造出一种是人能够亲身体 会或引导人们对世界进行感受的契机。面对场所、环境和建筑必须依靠 人们的纯粹的意识、知觉来进行自我关照从而获得个人真实的经验和知 性。那么,建筑所呈现出的现象是如何为人们的知觉所感受的呢?霍尔 对可以为人们的知觉所感受的现象作了分析和总结,他把它们称之为 “现象区”(phenomenalzones),即纠结的经验、透视空间、色彩与 光影、夜空间、时间片断和知觉、作为现象镜的水、声音和细部。
朱涛(获奖)
目内 台 的深 意 和 荒 谬 z处 , 筑 》 (0 4是 对 张永 和十 年 建筑 探索 的综 台 性评 最具 代表 性 的是 他在 建 国6 周 年前 夕推 出 20 ) 0 《 大 论 其 中 既涵 盖 了建 筑学 本体 的课 题 也 涉及 到 跃进 中 的人 民大会 堂 》 (0 9 。该 文通 过 原创 性 20 ) 些密 切 相关 的社 会 文 化 问题 , 《 中国式 居 的研 究, 讲 述北 京人 民 大会 堂 的修 建过 程 ,揭 示 是 住 ,还 是 中 国式 投 机+ 犬儒 ,》 (0 5 ) 2 0年 突显 出 出大 跃进 建 筑与 政 、经 济 社 会组 织 个 体z 自 作 者对 空 间的 社会 关 怀 谚文 对近 年 来的 中 国别 间的 关 系 以疆 对今 天 中国 社会 和 建筑 文化 的深 墅 开发 进 行 了批 判性 检视 ,认 为 在中 国 目前 的物 远影 响, 堪称一 件 里程碑 式 的作 品
度 上都 对 中国 建筑 界构 成 强烈 冲击 例如 , 建 构 的许 诺 与虚设 》 (0 2 为 当时 国内 兴起 的 “ 2 0) 建 构 ”讨 论立 了理 论新 标 杆, 《 跃进 (0 3 太 2 0) 将 刚中 标 的央视 新 总部 大 楼设 计纳 ^ 到2 世纪 现 0 代 建筑 与政 治 经 济发 展 的脉 络 中, 揭示 出该 项
见证中国设计教育飞速发展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
见证中国设计教育飞速发展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作者:清水吉治朱钟炎来源:《设计》2020年第14期研修班初创之时朱钟炎教授是《设计》杂志驻日本的代表兼记者,主要任务首先是取材,再有就是代表工业设计协会和日本的设计界进行交流,把日本的设计介绍到中国,将中国设计向日本进行宣传和介绍,努力将优秀的设计资源以各种方式引入国内,为促进中国的设计事业和经济发展作贡献。
对于这个东莞国际设计研究班,朱钟炎教授的出发点就是要把日本一些好的设计理念引进到中国来。
当初日本也是派了很多留学生到欧洲去留学,清水吉治老师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们学成后再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国家去推动本国设计的发展,这是一条求学报国的途径。
清水吉治先生在研修班主要负责的课程是设计造型的表现技法,其中包括马克笔及色粉绘制的方法和创意快速表现技法。
在课堂上将绘制方法教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们进行临摹练习,然后自己体会揣摩表现手法和绘制技巧,学生在不断的临摹和思考中就慢慢掌握了这种设计表达方式。
《设计》清水吉治/朱钟炎《设计》:当时是什么原因想要来中国?对中国学员又有着怎样的印象?清水吉治:我对中国的印象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好的,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也一直在影响着日本,实际上日本很多东西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比如说豆腐和酱油。
我是受到朱钟炎老师的邀请来到中國讲课,对当时中国设计教育的情况有所了解之后,也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而决定到中国来进行讲课。
我能够到中国来做事情,也觉得非常高兴。
我认为中国学生对于学习有着非常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及创造性。
而且中国学生对于课题的热忱与真挚的态度也使我非常感动。
《设计》:当时,上课都教了些什么?清水吉治:我主要负责的课程是设计造型的表现技法,其中包括马克笔及色粉绘制的方法和创意快速表现技法。
在课堂上我将绘制方法教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们进行临摹练习,然后自己体会揣摩表现手法和绘制技巧。
学生在不断的临摹和思考中就慢慢掌握了这种设计表达方式。
论坛:向公民建筑致敬
论坛:向公民建筑致敬
朱涛
【期刊名称】《新建筑》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大奖宣言:走向公民建筑近30年来,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一直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尤其在2008年,奥运会和四川地震等事件更让建筑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前者产生的一系列地标性建筑令国人自豪,后者则促使人们深入地思考建筑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建筑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诸多问题。
【总页数】7页(P46-52)
【作者】朱涛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21
【相关文献】
1.走向公民建筑——中国建筑师的公民建筑实践 [J],
2.从"公民参与"角度讨论"社区营造"第二届中国建筑·思想论坛简述 [J], 彭怒
3.2004年全国青年建筑师高峰论坛召开、北京"英皇(幻变都市)建筑设计作品展及论坛"、首个照明设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2004健康住区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第二届"景观设计专业与教育"国际研讨会召开、诺曼·福斯特设计的Swiss Re保险公司总部办公楼落成、西班牙巴塞罗那2004国际论坛主会址建筑群 [J],
王颂
4.深圳第二届中国建筑·思想论坛“社区营造与公民参与”举办 [J],
5.自大地生长向文化致敬
——青藏极地建筑与人居环境高峰论坛举行 [J],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现实(主义)--读朱涛工作室近期两个作品有感
一种现实(主义)--读朱涛工作室近期两个作品有感
朱亦民
【期刊名称】《时代建筑》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中国近十年来巨大的现实变化,呼唤建筑师们寻找新的关于真实性的标准,重新界定建筑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并建立新的语言规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涛工作室近期的两个作品体现了朝向这个方向的自觉努力.
【总页数】6页(P36-41)
【作者】朱亦民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69(2);TU2;TU-86
【相关文献】
1.浅谈近期建设规划--读"直面现实的变革之途"有感 [J], 孙薇薇
2.创新是理论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读夏春涛《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感[J], 李燕
3.浅谈美术中的超现实主义--读达利作品有感 [J], 黄晓蔓
4.双生花:现实主义之于乌托邦主义——读20年危机(1919-1939)第五章有感 [J], 黄丹彤
5.“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语境下的美术作品创作的家风蕴意——读工笔画家蒋啸镝教授的和谐系列作品有感 [J], 蒋剑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朱涛讲座
讲座通知:下周四(07.29)下午4点。
鸿波酒店3楼第一会议室。
我们有幸邀请到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朱涛老师来给我们开讲座。
朱涛—著名建筑师,纽约ZL建筑设计公司创建人之一。
他于1990年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获得建筑学工学学士。
1998年开始就读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生院,于2001年获建筑学硕士,并获该年度建筑研究生院的“优秀建筑设计奖”和“建筑历史与理论表彰奖”。
他于2002年开始攻读哥伦比亚大学的建筑历史和理论博士学位。
于2006年获得纽约建筑师联盟资助的“the Deborah J. Norden Fund” 旅行-研究基金。
/s/blog_49e53b730100hn7l.html该研究从去年开始,今年在哈佛演讲效果很好,上周前又在北京得到一批珍贵史料,可以补充进去。
我想建筑师整天忙着实践,偶然停下来,了解一下50年前的历史,思考一下历史与今天的联系,可能会觉得别有味道。
朱涛大壮无悔Building Big, with No Regret朱涛香港大学建筑系长期以来,中国热衷于建造规模宏大、纪念碑式的建筑物,往往为此不惜消耗巨大的人力和社会资本。
1958-59年北京建造的“十大建筑”在中国当代史中树立了一个新里程碑,它对今天中国的建筑、城市和社会发展仍有着巨大影响。
本演讲将概述当年北京的“十大建筑”如何成为大跃进运动的样板工程,当年的建筑师们如何竭力探索出一种适合新型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筑风格。
本演讲还要探讨该项目如何为了赶上新中国十周年国庆,消耗巨型资源和人力,在10-12个月内完工,而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大跃进所导致的深重社会经济灾难中。
在考察“十大建筑”与中国五十年代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和人的生活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本演讲还试图更进一步,探讨这种对修建巨型项目的热衷,如何在当前中国的各级统治中仍持续存在,而这种红色的革命积淀又如何从与涌入中国的全球化浪潮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混合文化。
朱涛:人民建筑、个人建筑、社区建筑
朱涛:人民建筑、个人建筑、社区建筑
朱涛
【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广义地说,我们作为社会、文化的人,所从事的任何活动和制作出来的任何东西,都是有"社会文化意涵"的。
"建筑的社会文化意涵",此话题之所以特别重要,是源于建筑的独特属性:它的修建消耗巨大的自然、社会和人力资源,它在物质
意义上为人们提供生存庇护所和活动平台,它又是特定文化状况的一种反映或表现。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朱涛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2
【相关文献】
1.再织城市朱涛与2007深圳-香港建筑与城市双城双年展策展人王维仁对谈
2.建
筑节能,实践出真知——专访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国勘察设计协
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分会常务理事朱宝仁3.建筑节能,实践出真知——专访山西
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分会常务理事朱宝仁4.利用住宅建筑投影区域建设社区自存仓--建筑面积和建筑成本零增加情况下的建筑功能创新5.思与行——访建筑师朱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4年我又到珠海,跟哥们一起承包一个综合甲级设计院,铁路、桥梁、隧道、工厂,什么都可以设计。虽然设计院牌子很大,珠海也整天叫“西部大开发”,但实际上根本没什么项目。我们接的几个小项目都是在蛇口打转,每周得坐船回来。在珠海只建成一个小项目,就是给规划局设计办公楼,设计费很低,后来实在没有办法支撑又回到深圳,于98年出国。
2002年我又回哥大读博士,现在已经到博士第五年了。争取最近两年毕业。现在课程已经全部结束,除了写论文之外很自由。
Szhome:你的个人经历比我们想像的要丰富得多。在地产大佬任志强、潘石屹之间关于穷人富人住房说的争论中,你曾对穷人和富人有没有必要进行分区的问题发表了意见,可否跟我们的网友说说其中最主要的观点?
Szhome:那么发展商需要在其中做些什么呢?
朱涛:理性地讲,在保证经济适用房的供量上,任何社会都没有权力要求、也不可能指望发展商尽太多道德上的义务,主动为穷人大修房子。西方城市的经验在于市政府、州政府起到积极的政策干预作用。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和理性的空间规划相结合的手段来平衡自由房地产市场、公众的基本居住、和城市社区人群多样化之间的关系。
二是购买或租用者的家庭收入一定要低于一定数目才符合条件。拿购买来说吧,每当一个住宅小区开发计划公布出来后,那些符合条件的人就可以拿自己的工资表、税表去自由报名,购买其中的经济适用房,有时报的人太多了就通过摇彩来决定。而我国的经济适用房虽然也有个人收入、家庭需要等指标,符合标准可以报名,但其中很多人的收入是灰色的,有时是很难进行精确衡量的,还有很多人通过关系去买微利房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政府下大力气去应对。
朱涛:我的经历“颇带几分90年代色彩”。我90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大学毕业 ,按当年新政策的规定,不允许考研究生,我硬被分到设计院,不想去不行,想教书也不让,就这样在成都呆了一年。成都西南设计院有一个分院在上海,我那时候特别想去上海,直接的原因就是我当时有个作家朋友叫朱大可,因为他让我特别向往上海的城市生活和文化环境。和设计院领导磨了一年多,终于在91年底转到了上海分院。之后才发现,上海的城市生活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精彩。新年除夕的晚上我想外滩上肯定会有好多人热热闹闹聚在一起听新年钟声,当我从中山公园门口一路走到外滩时,夜里12点,黑灯瞎火的一个人都没有!这让我太失望了。
Szhome:在国外,政府一般是怎么样做的呢?
朱涛:在西方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经验,除了大量政府修建的公共住宅和廉价出租屋外,一个开发性的居住小区不管地价多高,都必须有一定比例的经济适用住房(Affordable Housing)。比如纽约市政府的经验就很有启发性。在1971年纽约处在全城住房危机时,市政府颁布了一项减免房地产税的法案,以大力鼓励发展商修建住房。但到了1980年代中期,纽约房地产开发急剧升温、房价开始飙升时,政府又迅速修正法案以抑制这种趋势。政府将城市开发的“黄金地段”划为“特定区域”(Exclusion Zone),其中包括曼哈顿大部分地区和布鲁克林区某些地段。发展商在“特定区域”中搞住房开发,必须修建20%的经济适用房或在其它地方修建与本开发量相当的经济适用房才能享受减免房地产税的优惠政策。在过去十年里,纽约房地产再次高涨,房价猛长,公众对该政策不足之处的批评声音也越来越强。政府开始再次讨论修改法案,其中一系列调整措施包括极大地扩大住宅开发的“特定区域”,并强制发展商必须在“特定区域”内修建20%的经济适用房(有提案甚至提出要将20%的比例提到35%)而不能以在“特定区域”外修经济适用房进行补偿,并且由以上政策调整为政府所省下的税收资金将全部用于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公共集合住宅的建设上。
政府诚意引导良性循环
Szhome:这是不是就是你刚才一直提到的“政府诚意”?
朱涛:是啊。我一直认为政府的诚意作为是引导良性循环的根本。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的态度是地能卖多高卖多高,卖完以后政府拿完钱开发商开发就行了。虽然有个70%90平米的硬性规定,但发展商绕来绕去总能绕房的购买或租用价格必须得是在政策保护下稳定下来的价格,不能紧随房地产市场的房价自由浮动,这样既可保证中低层收入者能真正买的起房子,又能杜绝房产炒家来炒卖经济适用房,要不然“经济适用房”就没意义了。相比之下,按我们现有的“70、90”政策,70%开发的房子是90平米以下的户型。政府只控制经济适用房的户型面积和开发量,却不去控制价格。这样会造成一种局面:经济适用房户型面积虽然小,甚至小到普通老百姓家庭用起来都觉得局促,但卖价却还是跟着自由房地产市场价格走。如果价格高到离谱,只让那些有钱有关系的炒家得利,老百姓还是买不起,那“经济适用房”的意义又何在呢?
Szhome:深圳市在执行“70、90”政策的细则中就明确规定每块住宅用地都要有70%是90平米以下的经济适用房。
朱涛:所以我认为深圳市政府有特有的魄力,在国家进一步解释“70、90”之前自行制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城市每个住宅项目中的70%必须是经济适用房。每个项目一视同仁,显得具体和公平,可以避免政府在平衡各年度住宅建设总量中70%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不公正的做法。但是如果政府单单控制户型面积,而不进一步通过税收补贴政策来支持发展商控制住经济适用房的卖价,仍然不会达到问题的根本解决。
而且对城市的分区和发展的构想必须站在一个宏观、综合性的视点上,但现有发展商对城市的认知是很难达到这种程度的。现在,发展商辩论者一方认为穷人富人分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顺从;另一方则感觉这在道义上说不过去,却支支吾吾提不出合理的对策。
我认为这场辩论模糊了三个根本性的原则:第一,宝贵的城市公共资源,如城市中心文化、体育、商业设施和绿地、水景等,应是全体城市居民平等共享的,因此城市规划不能处处让富人“占便宜”、得方便,而把穷人“活该倒霉”地安置在偏远不便、各种资源都匮乏的城市边缘上和角落里;第二,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区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由多种社会阶层、年龄层的居民和多种文化因素相混合而成的区域。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很多城市中最宝贵的地段都在迅速被一个个四面围着高墙、自我封闭的富人居住社区所盘踞。这样的开发既割裂了本来连续的城市空间,也使得城市中心生活变得日益均质化。这样一种“单调的富人文化”其实不是城市发展的荣耀,而是城市开发失败的明证;第三,所谓城市规划中的“规划”一词是指城市决策者要对城市资源的配置和开发有一个综合性的计划,这就注定了“规划”不能亦步亦趋地跟着市场走,急功近利地被一些短期利益所操纵。
从公众知识分子到不妥协的建筑设计师访哥伦比亚大学在读博士、中国建筑设计师朱涛
作者:深圳房地产信息网 姜丰
【本期嘉宾简介】
朱涛--建筑师,纽约ZL建筑设计公司创建人之一,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候选人。他于1990年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获得建筑学工学学士。经过在成都、上海、深圳、珠海等地的七年的建筑实践后,他于1998年开始就读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生院,于2001年获建筑学硕士,并获该年度建筑研究生院的“优秀建筑设计奖”和“建筑历史与理论表彰奖”。他于2002年开始攻读哥伦比亚大学的建筑历史和理论博士学位。在博士学习、研究期间,他还一方面通过写作广泛地探讨中国建筑、城市问题,另一方面继续他个人在中国的建筑实践。他于2006年获得纽约建筑师联盟资助的“the Deborah J. Norden Fund” 旅行-研究基金。
98年我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士,2001年毕业,毕业后在纽约公寓中做深圳大梅沙的一个山地住宅设计竞赛,做着做着突然“9.11”了!我是在纽约肯尼迪机场恢复航班的第一晚,在武装到了牙齿的美军的监护下,‘冒生命危险’登上飞机回深圳送标的。我的方案中了标,为此来回跑了一年,最终却因为各种原因没修成,但这成了我第二轮在中国搞设计的开始。
房地产变革中的政府诚意
Szhome:政府的关注和参与已经表明了立场。你认为在国家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中,政策是否真的能成为房地产发展的风向标呢?
朱涛:新政下的政府诚意才真正对引导未来房地产发展方向起决定性作用。比如关于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局部工作都应该让公众了解,而政府的职责是要有一个很理性的规划,城市中心区的问题就要靠政策来协调。
公众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
朱涛的经历与当时很多同龄的大学毕业生相似,也是走了毕业——就业——创业——深造的路线。其中最大的差别也许就是,他将每一段经历都变成了一笔财富,并在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向着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地迈进。
Szhome:先跟我们谈谈你的个人经历吧,好让我们的网友对你更多一些了解。
朱涛:我认为仅仅由这几个发展商就这个重要问题进行辩论是很不正常的文化现象。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界来积极讨论。我们社会亟需一批对城市建设有见地的“公众知识分子”积极介入城市问题的讨论。比如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不仅要通过职业设计,还要通过社会媒体和舆论,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和城市文化多样性保护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政府部门对城市发展问题的高瞻远瞩也是影响城市命运至关重要的因素。
最近他有两个设计项目得以建成:四川德阳华存希望小学(与李抒青共同设计)(2005年竣工),和深圳文锦渡长途汽车站综合体(2006年竣工)。
【采访正文】
深圳文锦渡汽车客运站刚一亮相就赢得了满堂喝彩,有业内人士评价它不但有十足的现代气息,浑身上下还透着一种霸气和不屈服的味道,是有限的城市空间中一个“不妥协的建筑”。感叹之余,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它的设计者——朱涛。其实这个作品正如我们所了解到的朱涛本人的性格那样,在学问方面实事求是,在实践上不断创新,如果不是亲身验证,绝不会轻易向任何观点妥协。
落实到穷富人分区问题上,如果政府接受前两个原则的话,那问题就很明了了:政府该担负起责任,尽快明确地制定出城市各居住开发地块的规划法规——每一个地块,不管处在多么“商机无限”的黄金地段,在开发中都要有一定比例的针对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这种在城市资源和社会阶层人群之间进行综合配置的工作,不可能由发展商来做,政府必须承担起“规划”的责任。所以我认为今天政府的“70、90”政策,虽然在具体做法上还有问题,但在原则上是合理的,那就是政府在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公众居住问题上开始起积极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