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临骏:地理的乐趣是建构“区域”
利用地域资源构建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
利用地域资源构建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作者:崔建梅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20年第06期《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而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载体,教师设计并实施指导学生以问题解决(发现、提出、解决)为出发点,综合运用所学(整合并拓展学科内、学科间、学科外)知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探索实践所形成的方案群则是实践课程的主体。
基于此,近四年来,我带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团队进行了利用南海子地域资源构建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初步构建了特色实践活动课程,促进了德智体美劳教育的真实落地、特色化落地,促进了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设计实施能力的提升,同时帮助教师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研究经验。
南海子地域资源实践课程的主要结构以国家课程基础为主的校园实践课程一是将国家课程与校园环境融合,主要从“校园建筑”“自然环境”及“我与校园的情感”三个方面实施;二是将国家课程与学校主题活动融合,依据社团活动和学科10%的实践活动依据,拓展出学科趣味课程,如“足球嘉年华”“科技节”“英语show”“学科趣味游戏”等。
以“固本根”为主的家园实践课程基于我校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外地的现状,我们开发了家园实践课程,即“回望家乡”实践课程,它由“家乡的自然”“家乡的社会”“我与家乡”三个模块组成,在学生回望家乡,寻找、记录、推介家乡的历史、名胜、风光、风俗等的过程中,培植学生知家乡、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与能力,进而升华知祖国、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怀与能力。
以拓展提升为主的博园实践课程博园实践课程是以南海子地域的各种资源特色为主题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以《南海子赋》为载体的“南海子的前世今生”的探究实践课程,以麋鹿苑为实践探究基地的“玩转大自然”“麋鹿”等课程,融入“公园、博物馆、南海子游学”三个板块中。
研究实践所得我们把南海子地域资源融入课堂、校园,并拓展到社团、家园、公园、大自然,将南海子文化和精神植根于师生心中,辐射到每个孩子的家庭,在落地核心素养的同时,激发大家热爱家乡、保护资源、建设家乡的责任和担当之情。
肖临骏:走进生活的地理教学如何设计
1.设计原则理趣原则“有理+有趣”两者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或者事情的两个方面,我们以为,“理”是“趣”的由来,“趣”则由“理”而生发,“趣”不能想成仅是“有趣”。
有人这样解释地理,地理是关于地球的理论,其实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
运用“生活中地理”进行教学设计时,遵循“理趣”原则,变“科学世界——复杂的环境存在系统”为探索“我的生活世界系统”,因研究“自我的世界”而促使学生欲“学”。
举例:“见风使舵”来讲述海上风浪对于航运的影响,如郑和下西洋;“风急浪高”来讲述西风带的景况,十分形象,如我国首位帆船航海家郭川环球航行中遇到最恶劣的海况处——合恩角西风带;“风为雨头”则用来说明锋面雨降雨的缘由,如冷空气南下,在冷空气的最前面(冷暖空气交界处)多雨,风来雨来。
其他如“风调雨顺、风和日丽、风轻云净、暴风骤雨、狂风恶浪、无风不起浪、青山绿水、滴水穿石、夏日炎炎、秋高气爽、秋风落叶、一叶知秋、秋收冬藏、春花秋实、山重水复”等等带有生活味的成语,诠释地理原理起来颇有味道,在讲“理”中带出“趣”。
“农历上半月月追日(太阳早起)、下半月日追月(月亮早起)”“井水就犯河水”的提出,内涵丰富,当学生对其正确解读时(了解和理解“月相变化真相”),则趣味横生,等等。
启发原则启发意味着不是直接或者全部“说出来”,意味着留有“空白”,更意味着不仅仅是着眼当下的学习。
“生活中的地理”导入高中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带着“生活中地理问题、现象”来促进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形成“用地理的视角”观察“我的生活世界”的意识,这种意识将“助阵”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添砖瓦”。
举例:如上海延安路原来是河道,此河道还是法国租界和公共租界的界河,以此,探究城市河道缩减对于城市环境系统的影响,或者提出“假如今天的延安路还是条河对于上海城市的功能和土地利用结构又将产生怎样的变化?”“延安高架阻断了空间,还阻断了什么?”。
肖临骏: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本质教育的现状与建议
一、引言科学素养是当今各国基础教育领域理科教育的中心概念,[,〕适当理解科学本质(nature of science)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
}z}cz,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中都明确提出了认识科学本质的要求,科学本质教育的研究也逐渐成为近年来科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本质含义和教育价值、教师和学生科学本质观、科学本质教学策略等几个方面。
基础科学教育领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主要包括:(1)科学知识的本质,如建构性、逻辑一致性、可预测性、条件性、暂定性、实证性等;(2)科学探究的本质,如科学与提出间题、假设与预测、数据的分析与解释、科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的主观性、科学的创造性等;(3)科学事业的本质,包括对科学事业和科学家的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的认识等。
科学本质教育对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意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正确的科学本质观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但研究表明,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的科学本质观都不容乐观,为此,研究者们开发了很多教学策略或课程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学本质观,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的策略、科学史的策略、科学方法课程、做中学等,这些策略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外显途径需明白地指出科学本质的成分。
其中科学探究和科学史策略是科学本质教育的最重要的两种方式。
2003年我国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物理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中都隐含着科学本质教育的内容。
但由于未明确提出科学本质的概念,无论在物理教学中还是在物理教育研究领域都没有给予科学本质教育应有的重视。
虽然国内关于科学本质教育的研究已初步展开,但无论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还处在对国外研究的模仿阶段,要想使科学本质教育的研究更符合我国物理教育的实际情况,必须了解其实施现状,这是科学本质教育本土化的基础和前提。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地理面试试题及解答参考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地理面试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请结合初中地理学科特点,谈谈你对“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理解。
第二题题目:请解释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并简述其对地理学的重要意义。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你会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住这一概念?第三题题目:请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四题题目: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第五题题目:请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图阅读能力。
第六题题目:请您解释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并简述它对地理学研究的意义。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您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住这一理论?第七题题目:如果你在地理课上发现一个学生对于地形地貌的概念理解不清,你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第八题题目: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来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兴趣?第九题题目:请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你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并说明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第十题题目:请简述板块构造理论,并解释其对地理学的意义。
如果你是一位中学地理老师,你会如何向学生介绍这一理论?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请设计一堂初中地理《城市区位因素》的课堂教学方案。
第二题题目:请设计一节以“中国的地理特征”为主题的地理教学课,适用于初级中学。
要求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第三题题目:请根据以下教学背景,设计一堂初中地理课的教学方案。
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初中地理《自然地理》模块中的“中国气候”单元。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中国气候类型的基本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中国气候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了解中国气候的分布规律。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地理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A. 地形B. 洋流C. 太阳辐射D. 土壤类型2、下列哪个地区不属于季风气候区?A. 印度半岛B. 中南半岛C. 亚马逊盆地D. 中国东部3、下列关于中国地理环境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B、中国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C、中国水资源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D、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单一,以耕地为主4、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下列哪项不是其核心内容?A、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引导学生主动思考C、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D、传授地理知识5、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描述,正确的是:A. 自东向西B. 自南向北C. 自西向东D. 自北向南6、下列哪一项不是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假设?A. 地壳分为若干刚性板块B. 板块在软流圈上漂移C. 板块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D. 板块的形状和大小永不改变7、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的考核内容?A. 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B. 地理教学设计能力C. 地理实验操作技能D. 地理教学评价方法8、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哪种能力?A. 创新思维B. 逻辑推理C. 实践操作D. 地理观察9、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A. 纬度位置B. 海陆分布C. 地形地貌D. 人类活动 10、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之一是昼夜交替,除此之外还直接导致了什么现象?A. 四季更替B. 潮汐现象C. 地方时差D. 极昼极夜11、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城市交通布局,通常会采用以下哪种教学手段?A. 案例分析B. 角色扮演C. 实地考察D. 线路设计12、在地理学科教学中,以下哪项措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A. 多使用地图和图表B. 鼓励学生进行地理实验C.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D. 强调记忆地理知识13、下列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A.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年B.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东向西C. 地球公转导致了昼夜更替D. 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椭圆形14、在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类型时,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决定该地区气候的主要因素?A. 纬度位置B. 海陆分布C. 植被覆盖率D. 地形和海拔15、在地理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采取以下哪种教学方法?()A. 传统的讲授法B. 案例分析法C. 问题引导法D. 实践操作法16、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地理技能?()A. 地图阅读与绘制B. 数据分析与应用C. 文学创作与鉴赏D. 地理实验与观察17、下列关于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变化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A. 过去50年里,全球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
XXX《地理教学论》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XXX《地理教学论》复习思考题及答案(0609)《地理教学论》复思考题一、绪论重点: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1、简述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绘图说明地理教学系统的构成并简要说明各地理教学要素的地位、作用。
3、绘简图说明《地理教学论》课程的基本内容结构。
4、简述《地理教学论》课程的的主要特点及研究方法。
5、举例说明辩证唯物论、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系统论对研究地理教学论的指导意义二、地理教育发展与改革重点:现当代地理教育改革趋势及特点地理教师素质1、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理教育改革的突出特征。
2、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阐明的地理教学新理念。
3、试述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的基本含义、主要特征和基本步骤。
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师提出哪些挑战,如何应对?5、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体现的新的地理教育观6、新世纪地理教师的基本素质。
三、地理教学目的重点:课时段的地理教学目标设想1、地理教学目标的概念、作用及基本构成。
2、地理基础知识的概念、主要分类及异同。
3、地理基本技能的概念、主要构成与重点。
4、地理课程标准关注的进程和方法。
5、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重点。
6、简述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并进行某节地理课的教学目标设计。
7、地理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最优化。
四、地理课程与地理教材重点: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及运用,地理教材的分析、处理。
1、试述地理课程分类及各类课程主要长处及不足。
2、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特色与创新3、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特色与创新4、试述地理教科书的双层系统。
5、试概括初高中地理材的改革特色。
6、试述教材阐发的根本方法并尝试对某章节地理教材进行系统阐发。
五、地理教学进程、原则、形式与方法重点:地理教学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及多种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1、什么是地理教学进程?2、地理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
13、地理教学最优化的途径。
4、地理教学遵循的一般教学原则与特色教学原则。
肖临骏: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地理学科涵盖了大量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可以借助于地理教学这一载体,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一、地理学科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密切“地理”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易经》中“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 主要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地理学科融自然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所以,地理学科和同其他学科建立着科际联系,包括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地理学科中多显示在人文地理学,如文化地理、聚落地理、旅游地理和农业地理等知识点中。
例如,物质上的中国古代耕作文化、南北方民居和园林特色、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等;精神文化上的宗教文化、风俗民情等。
因此,地理学科涵盖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1、激发探究欲望在学习初一地理下册《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时,老师播放中国各地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各民族的服饰、中国八大菜系的图片和视频,让同学们探究是哪些地区的传统民居、什么民族的服饰、哪一菜系?这节课变静为动,以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例如,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东北平原地区的口袋房、内蒙草原地区的蒙古包、华北地区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以及湘西地区的吊脚楼等;各地风俗和民族服饰文化;从中体会到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一下子课堂气氛活跃,这些都是同学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学生对这节探究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时,老师重点介绍学生向往的云南傣族人民“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男子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吃竹筒饭;住竹楼;跳孔雀舞;过泼水节”,还提到这些知识只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点滴,还有很多的更有意思、更有趣的民族文化特色,等待同学们去探究。
这大大激发学生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兴趣培养
四、 兼顾 学科 怡情 激趣 加 强学 科 特 点 , 如: 发 挥 诗词 , 歌曲、
作为 一名 地理教 师 , 课 堂语 言尽量 简洁 、 明了 。充 分发 挥教 学语 言 的教育 性、 趣 味性 、 启 发性 , 利用 肢体 语言 的直 观性 、 形象 性 、 生动性 , 让 学生 先 主动去 接受 你再 去接 受你 的课 堂 。如 : 讲 南极 企鹅 时 ,描述 一 下 企鹅 憨 态 可 掬 的形 象, 利 用肢 体语 言形 象直 观地 展示 出企 鹅 的绅士风 度 、 摇 摇 摆摆 的独 特走 路姿 势等 。 通过 教学语 言积极 创设 生动 真切 的情 境 ,用真 情 去 拨动 学 生 的情 感 之 弦, 唤 起学 生共 鸣 , 激 发学 习兴 趣 。 三、 和 谐关 系 以情 激趣 “ 亲其 师 , 信 其道 。 ” 一 般来 说 , 学 生 往往 会 因 为喜 欢 老 师而 喜欢 这位 老 师 所 教 的学科 。 建立 和谐 、 融洽、 民主 的师 生关系 , 形 成 良好 的 学 习 氛 围 , 是 让 学 生 快乐 学 习的基 础 。在教 学过程 中 , 教 师主导 , 学 生 主体 , 学生 能 否 参与 教 学 过程, 取决 于课堂 的教 学 气氛 。教师 态 度和蔼、 亲切 、 不压 抑 、 不专 横 , 热 爱 学 生, 师生 关 系融洽 , 学生 精 神放松 , 则 能 有 效 地调 动 学 生探 讨 问 题 的热 情 与 积 极性 。 作 为地理 教 师 , 我 坚守 着地 理课 堂 中民 主平 等 的 师生 关 系 ,重 视 教 学 相 长, 不 断 学会 控 制 自己 的情 绪 , 把 微 笑 和激 励带 进 课堂 , 相 信 每 个学 生 都有 发 展 的潜能 , 尊 重他们 对地 理 的看法 和 观 点。 例如 : 在一 次评 讲测 验卷 课 堂 中, 自 己 对某 道 题 目讲 评 错误 了而 导 致 改 错 成绩 分 数 , 当时 , 我 立 即 坦率 地 承 认 自 己 的失误 ,并 解释道 : “ 老师 不是 圣人 , 我也 有许 多缺 点和不 足 , 需要 你们 勇 敢 地指 出和 帮我 改正 。 ” 采 取 开发 、 平等 、 诚实 的态 度与 学生共 同研 究 , 克服 学 生 缺乏 自信 或产 生 自卑 的心 理 , 使学 生 和 教师 的思 想脉搏 融为 一体 , 学 生 的思维 就会充 分 地得 到调动 , 使 学生 在愉 快 而 和谐 、 充满 民主 的教 学 气 氛 中 , 激励 思 考、 勇 于创新 、 不 怕露 短与 出错 , 积极 参 与教学 过程 , 主动 地 去获得 地 理知识 。
课堂牧歌——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地理课堂
课堂牧歌——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地理课堂作者:肖海燕来源:《师道·教研》2014年第10期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学生为本体,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改变低效、枯燥的课堂,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地理课堂,使教师成为“生命牧者”。
一、创设情境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课堂枯燥多源于所学知识脱离生活经验,学生没有身体和心灵的直接体验,经历的是从知识到知识、从理论到理论的学习。
如果教师能提供一个贴近生活经验、有趣的背景,将探究的问题和学习目标嵌入其中,激发学生兴趣,通常能比较顺利地在师生互动中突破教学难点。
如学习等高线时,设置一个“伏击敌人”的教学情境,教师提供一幅等高线地形图,由学生来设计合适的伏击地点和撤退方案。
由于情境有趣,学生兴趣盎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方案陈述很顺利地解决了等高线教学中的几个难点。
地理学科中很多知识能用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比如2008年冬天南方的冰灾, 2011年的旱涝交替,2013年的台风“天兔”等,这些现实情境,如果能恰当、及时地运用在教学中,就是很好的教学契机。
二、自主学习教师要敢于把学生能自主学会的问题和任务交还给学生。
如水资源教学时,如果教师设计问题的答案直接来自教材,问题就没有思考价值,因而丧失了锻炼学生地理思维的作用。
若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再论证回答“地球上的水资源为什么非常宝贵”,扩大了问题的“解答距”,也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对相对复杂的内容作自主学习要求时,教师应该设置梯度合适的问题,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
如归纳中国地形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时,学生对这一类问题往往会一筹莫展,如果先给学生列举一下可能受影响的自然环境要素:气候(气温、降水、气流运动),河流(流向、水能资源、航运)、自然带等,学生就能利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一个比较综合的大问题了。
如果设置合适的课堂前置性作业,把一部分知识以问题和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课前自主学习,那么既为课堂突破重点和难点留出了时间,又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大班小小地理乐园培养地理天赋
大班小小地理乐园培养地理天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地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为了培养大班幼儿对地理的兴趣和认知能力,我们开设了一个创新的教育项目——大班小小地理乐园。
一、地理知识科普展区地理知识科普展区是大班小小地理乐园的核心区域。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我们通过生动的图片、模型和多媒体展示,向幼儿介绍了地球、陆地和水域等基础地理知识。
幼儿可以通过观察、触摸、听声等多种感官方式来感受地理知识,并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
此外,我们还设立了互动游戏区,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地理实践体验区地理实践体验区是大班小小地理乐园的另一个特色区域。
我们模拟了真实的地理环境,包括山、河、湖泊等,并提供了相应的游戏和实践活动。
幼儿可以在山坡上攀爬、在小溪中流水中玩耍,通过体验和亲身感受,加深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我们也会组织户外探索活动,带领幼儿走入大自然,亲身感受地理景观的壮丽与美丽。
这种自然环境下的学习和实践,不仅能增强幼儿的地理观察力和发现力,更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地理创意手工坊为了让幼儿在参与地理学习的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我们开设了地理创意手工坊。
在这里,幼儿可以利用各种材料和工具,制作地球仪、地图、风筝等地理相关的手工作品。
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幼儿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地理故事讲堂地理故事讲堂是大班小小地理乐园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们邀请了地理学家、探险家和旅行作家等专业人士,为幼儿讲述各种与地理有关的故事。
这些故事既有科普知识,也有拓展视野的奇闻异事,能够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地理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五、地理智力竞赛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我们举办了地理智力竞赛。
在竞赛中,幼儿可以通过回答问题、解谜题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地理知识和思维能力。
竞赛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更能巩固他们的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小学六年级地理学习中的游戏化学习活动
小学六年级地理学习中的游戏化学习活动在小学六年级地理学习中,游戏化学习活动扮演了一位活泼而充满鼓励的引导者角色。
这些活动如同一位巧妙的导游,带领学生们探索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世界。
首先,让我们想象一下,游戏化学习活动是怎样的。
它们就像是一场令人兴奋的冒险,邀请着我们一起探索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每个活动都是一个小挑战,让我们以更亲密的方式了解地理概念。
例如,通过地理谜题,我们可以在探险中解锁新的知识区域。
这种互动方式不仅让学习充满乐趣,还激发了我们对地理学科的深入探索欲望。
游戏化学习活动的另一个神奇之处在于它们的变化多样性。
有时,我们可能需要进行团队合作,一起解决地图拼图,找出不同国家的位置;而有时,我们又可能独自追寻谜题的线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这种多样性不仅培养了我们的合作精神,还锻炼了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游戏化学习活动也是一个不断挑战的过程。
在追逐正确答案的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挑战。
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学会坚持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例如,在模拟环境中通过游戏竞赛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地球的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界。
最后,游戏化学习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地理知识,更是为了培养我们未来的全球公民意识。
通过模拟国际贸易游戏,我们可以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使我们在地理学科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培养了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因此,小学六年级地理学习中的游戏化学习活动,不仅仅是课堂内外的一种活动形式,更是一种引导,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
它们如同一位智慧而富有创意的导师,为我们打开了通向地理学知识的大门,让学习之旅充满乐趣和意义。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探究与实践 板块运动与地震》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探究与实践板块运动与地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本章节在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的基本面貌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通过对板块运动与地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星球,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综合思维能力。
板块运动是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重要因素,而地震是板块运动产生的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现象。
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有助于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内容结构教材首先引入大陆漂移学说,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为板块运动理论的学习做铺垫。
接着阐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板块的划分、运动方式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
在地震部分,介绍了地震的成因、分布规律、震级和烈度等基本概念,以及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措施。
教材内容图文并茂,通过实例、图片、活动等多种形式呈现知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地球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在之前的地理学习中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基础知识。
但对于板块运动和地震等较为抽象和复杂的知识,他们的认知还比较浅薄。
不过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这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内在动力。
认知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直观、生动的内容容易理解,但对于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如板块运动的原理等,需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其理解。
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整合知识和深入探究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学习特点学生喜欢参与课堂活动,具有较强的表现欲。
但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方法和技巧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进行组织和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畏难情绪,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板块的划分、运动方式等。
肖临骏再次审视生活中地理新视角
再次审视生活中地理新视角生活中地理有近有远,有大有小, 围绕人的生活,有些是身边触目可及,有些经常发生或突发事件引人关注,力图求解,抑或是人的生活常识,还有关人的感悟和经历,“生活地理”不等同于“身边的地理”。
我们曾经对生活中地理按内容分为四大类进行了梳理:◆生活类,如地理视角观服饰、地理视角观饮食、地理视角观建筑、地理视角观交通等;◆生产类,如城市超市中的地理,“农家乐”中的地理,工业遗产中的地理,绿色生产中的地理等等;◆鉴赏类,如钱币中的地理,电影中的地理,文学中的地理,旅游中的地理等;◆热点类,如奥运与地理,军事与地理,航天与地理,F1与地理,安全与地理等等。
当我们再次审视时,我们发现“生活中地理”可以从“人”的视角出发、也可以从“物”的视角出发,还可以从更多的视角思考,这些生活地理又有哪些适宜融进我们高中地理教学?一、生活地理新视角的多样性人的生活大体上可划分为三类,即“社会生活”、“学习生活”、“家庭生活”。
不同视角看人的生活世界分类也是多样的。
如果按照存在状态分:物理环境系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环境系统、心理环境系统、舆情环境系统。
如果按照来源来分类,可分:学生资源、教师资源、教材资源、环境资源、媒体资源。
如按照人的接受来分,可分为:生存环境、生活经历、热点话题。
生存环境是随时感知的,围绕在你的现实生活中的,日常的,与你的居住地关系密切,如阳光强弱、影子长短、河流、天气变化、城市或乡镇、新居住地、老城区、乡村等;生活经历则是由体验感悟获得的,这取决于各人家庭的学养、经济条件、个人生命的价值趋向以及家庭境遇有关,如旅游见闻、乔迁经历、各类活动参与等,这与你的活动范围和年龄有关;热点话题,则是广域性的,属于日常的热点或焦点话题,如渤海油污、湄公河惨案、南海争端、北斗导航系统、日全食等,这与个人的关注度及其兴趣度相关,这三类“生活中地理”关系与作用如图所示。
“生活中地理”大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区域性——区域差异,是指生活中地理区域差异很大,你人在不同生活区域,获同对生活地理的认识是不同的,如生活在静安区的人,对静安的历史、人文地理信息等了解得比较多,如崇明人,则对田园、对江河的直接感知一般比静安区人了解多;二是时效性——时间变化,是指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感受,尤其是信息社会,海量的信息充盈在你的周围,如果不加以选择,会被其困扰,人在不同时段,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地理世界也不同,再一个人对同一个生活世界的感知能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上升的,如人对90年代的上海和今天的上海认知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对“日本”地震的观察方向也不尽相同;三是视野性——尺度大小,是指人对生活感知的广度,尺度有大有小,生存环境范围有个域限,而生活中热点焦点地理时事等涉及的空间范围则是无限的。
肖临骏:“生活地理”走进地理作业训练系统
作业系统是课程与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更新作业观,设计不拘泥于教材、配套练习的作业,建设富有个性、校本化的练习系统。
新作业观的作业功能不仅仅在于知识、技能的检查、巩固、提高,还应注重体验和发展的功能,侧重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生活中地理”内容整合进作业设计,是较好地体现新作业观的方法之一。
地理作业可以大致设计为短期、中期、长期作业组成。
短期作业主要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作业设计:如学“地球自转的意义”时,设计:请你结合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的原理以及江河桥梁设计兼顾航运的做法,分析讨论上海市区到崇明岛(途径长兴岛)是采用南隧北桥还是南桥北隧方案?请叙述理由?(提示:隧道比桥梁建设成本高很多);中期作业,需要一定时间观察、思考、查证。
如9月开学初,结合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为期一月的“月相观测”,做好记录,配文字解释观测到的现象,以小报或其他形式在班级内展示交流。
(提示:记录观测时间、地点、月亮出现方位、天气,联系期间的中秋节文化)。
再如动态探究日本地震与核危机、尼泊尔地震与灾害程度评估;长期作业,是一种以一学期为期的专题作业。
如从生活中地理切入(与地理时事、热点的结合;与静安乡土地理的结合;与体育地理的结合等等),整合高中地理教材专题内容,成立课题小组,自主选择探究的点,以一学期为周期,实施小组合作探究。
成果形式要图文并茂,凸显地理性。
学生通过分工——合作——交流——展示的学习活动过程,强化了联系实际分析地理等意识,使能力得以提升,思维得以训练。
围绕“贴近生活的地理”话题进行一些试题设计:例1: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送、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表1991 年和2008 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年份水田旱地林地草地园地城镇陆地水域滩涂未利用地199148.0814.4718.720.340.219.657.960.350.22200841.879.8917.270.040.0323.916.350.630.01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地势和海岸线的主要特点。
论如何构建趣味化的高中地理课堂
论如何构建趣味化的高中地理课堂
肖平
【期刊名称】《读写算(教研版)》
【年(卷),期】2013(000)019
【摘要】高中地理必修1介绍自然地理知识,尤其第一章《行星地球》相对抽象难懂,更是让学生如吃道闭门羹,对地理学科望而却步!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新学期,第一堂地理课对学生的趣味激发,堪称重中之重!
【总页数】1页(P227-227)
【作者】肖平
【作者单位】四川省蓬安县周口中学四川南充 637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
【相关文献】
1.如何增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形象化趣味化
2.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怎样趣味化
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怎样趣味化
4.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怎样趣味化
5.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怎样趣味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立足区域认知素养,提升高中地理教学实效
立足区域认知素养,提升高中地理教学实效发布时间:2023-04-20T15:52:23.374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3月2期作者:董世俊[导读] 区域认知素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可以促进学生核心地理素养的发展。
教师应运用区域认知的概念,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引导高中学生从区域角度理解和分析地理环境,培养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高中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章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探讨了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策略。
董世俊德州市陵城区第一中学山东德州 253500【摘要】区域认知素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可以促进学生核心地理素养的发展。
教师应运用区域认知的概念,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引导高中学生从区域角度理解和分析地理环境,培养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高中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章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探讨了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区域认知素养;高中地理;教学策略;高效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3-144-01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思想,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区域认知,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良好的区域认知素养,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一、教师层面教学优化策略(一)运用教学情境培养区域认知素养对于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而言,教材中所选择的区域本身就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案例,教师可以从报纸、电视或网络平台上搜寻比较典型的且高中生感兴趣的生活案例,并将其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巧妙地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具有区域性特征的地理案例的比较和分析,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教师还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辅助教学,在正式教学前为学生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让高中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入区域认知探索中,建立与问题有关的认知思维结构和知识结构,思维清晰、由表及里地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为推动环境发展打牢知识基础。
初中地理趣味性教学的运用策略_1
初中地理趣味性教学的运用策略发布时间:2021-01-21T14:01:25.290Z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1期作者:龚国际[导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事物充满兴趣,才会主动开展学习和探索活动。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开展趣味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展自主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动力。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保证趣味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增强课堂活动有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擂鼓中学龚国际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事物充满兴趣,才会主动开展学习和探索活动。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开展趣味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展自主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动力。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保证趣味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增强课堂活动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地理;趣味性教学;策略引言专注力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学生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才会倾注更多的关注,即便受到外界干扰也能排除在外。
地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开发,多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养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好习惯,最重要的是形成独立学习意识。
所以,趣味教学法应当广泛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本文对初中地理课堂所采用的趣味教学法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设计趣味性任务,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前预习是重要的环节,能为课堂活动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以往的课前预习中,教师常常让学生阅读教材,由于预习方式单一,内容较为枯燥,使得学生缺少学习兴趣,不利于课堂活动开展。
作为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开展趣味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构有生活味的初中地理课堂
建构有生活味的初中地理课堂
林荣斌
【期刊名称】《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7(0)8
【摘要】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建构有生活味的地理课:让学习资源生活味,激发学习兴趣;让学习方式生活味,突出主体作用;让问题解决生活味,提升学习能力.
【总页数】2页(P109-110)
【作者】林荣斌
【作者单位】云霄竹港中学,福建云霄 3633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及实验
2.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及实验
3.地理课堂巧利用,智育德育两不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体会
4.教出生活味儿,建构道德与法治本真课堂
5.初中数学充满“生活味”的教学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理学家的区域界线大地上不存在,只能画在地图上关于什么是地理,有许多种说法,我比较喜欢的一种说法与地图有关。
这种说法是这样说的:何谓地理学家?就是用地图工作的人,或者说离不开地图的人。
何谓地理问题?就是最好在地图上来讨论的问题。
但是过去对这个问题我理解得还是很肤浅,以为这种说法的意思是地图是地理学家必备的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地理的理解也越来越深,现在我对地图与地理学家的关系的认识,已经远远超越了地图是地理学家的工具这种认识。
现在我认识到这种程度:地图其实是地理学的灵魂,是生命,离开了地图,就不会有地理学,地理学家离开了地图,就无法工作。
我仅举出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区域,来说明这个问题。
像省、市、县这样的区域,还有国界,是政治家划定的,尽管地理学家会参与划定和提出建议,但这不是他们擅长的领域,也不是我今天要讨论的。
我今天要说的是这样一些区域:这些区域的界线,在大地上找不到,不像国界、省界等,这些区域的界线,这些区域的整体,只能在地图上才能看到。
这些区域有一些是比较严肃的,比如地貌区划、气候区划、植被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等,也有一些比较世俗和有趣,如伦敦美女出现高频率区,或中国喜食麻辣的区域等。
这样的区域是地理学家自己在地球表面划出来的,说是在地球表面划出来的,其实是在地图上画出来的。
像国界、省界、市界、县界这些都能在地球表面画出真实的界线来,用界碑等实物标识出来;但是地理学家画出来的区域分界线却在地表上找不到,画不出,只能在地图上画出来,甚至在大比例尺的地图上都无法画出来。
比如在1:5万、1:10万、1:25万的地图上都无法画出来,只能在1:100万、1:400万、1:1000万等小比例尺的地图上画出来。
即地理学家画的区域界线无法说这界线通过了某一个市,某一个县,更无法说其通过了某个村庄……例如:你能说把中国分成了南方与北方的秦岭—淮河通过了某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地点吗?有的人不理解这点,还在淮河某处建了中国南北分界线通过此地的标志,这是无道理的炒作。
秦岭—淮河作为把中国分为南、北方的界线,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的地方,以秦岭分南北中国是成功的,因为秦岭宽阔,不必精确化;以淮河分南方北方就很失败,因淮河太细窄,用其作南北分界线,难道淮河的北岸是北方,南岸是南方吗?居然有的地方还以此作为是否冬季供暖或发放取暖补贴的依据,就更是粗暴地割裂了自然和人文的连续性。
因为地理学家画出的区域界线都是无法精确的模糊地带,因此只能在小比例尺的地图上才能画出来,因为小比例尺的地图,是图上的东西都被缩得很小很小的地图,比如比例尺为1:100万的地图,就是图上的东西被缩小到实际的100万分之一,这样,地理学家画的区域界线是被缩小了100万倍的线条,实际上则是宽阔的带状区域。
由此一来,地理学家画的区域界线就避免了通过哪里的尴尬。
地理的乐趣:建构鈥溓蜮以公路建设为目的,中国版图可以画出这样的圈在中国公路自然区划图上,我国版图被人为划分成7大区域若干小区域,专家学者做这张区划图,目的是使公路的建设和使用能够适应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因此气候、地质构造、地貌等因素是首要考虑的指标。
划分公路自然区划,一方面是地域分异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是人们以通行的可行性、安全性为目的的一种主观判断。
这样不同专题的区划有很多:农业区划将全国画出10个圈、土壤区划画出3个圈、水文区划画出11个圈,且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同一专题的区划也有不同的画法。
地球表面可以画出各种各样的圈来,至于画什么样的圈,还要看我们画这个圈的目的是什么,目的不同,标准肯定也不一样。
二、地理学家是在地图上工作的人既然地理学家划出的区域,只能存在于地图上,而且是小比例尺的地图,也可以这样说:区域及界线是地理学家在地图上构建起来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地理学家其实是以他们建构的东西为研究对象,这些东西是地理学家建构出来的,而且是通过地图建构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学家是在地图上工作的人。
我为什么说区域是建构出来的呢?因为我们从地球表面选取出一块地方来,一定是根据我们事先确定的某些标准,或者说我们认为的这一地区所具有的某些特征,这些标准或特征不是从对地球表面的观察中认识出来的,也不是从大地上发现的。
假如我们头脑中没有这个事先约定的标准,我们也不可能在大地上去认识和发现这样的区域,就像假如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玫瑰,我们怎么可能在百花盛开的花园中,把玫瑰分布的地区划出来呢?其实回顾一下我们的气候区划、地貌区划、植被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等,都是先定了标准,然后再去地球表面寻找、比对,最后划定其范围的。
这不是建构吗?我为什么主张建构区域,而不喜欢发现区域和认识区域这种说法呢?是因为建构更具有主动性,更能推进我们对地球表面的认识。
而认识论、发现论是被动的,信奉这种原则,会让我们失去创新的热情和力量。
地理的乐趣:建构鈥溓蜮地理学家在地图上画圈,却无法把边界画在深山峡谷里在中国的西南部,有一块独特的地理单元,这里的山脉和江河南北方向延伸,横断了东西方向的交通,被称为横断山区。
“横断”之名早已出现,但横断山区的范围却一直不甚明确,直到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经过大规模的考察后,才给这一区域划定出位置范围,他们的重要依据是:山川狭窄、岭谷高差超过2500米。
山河并行造就出具有巨大落差的一条条峡谷,地理学家用它们建构出横断山区的地理概念。
即便这样,地理学家所圈画出的范围也只能出现在地图上,我们无法拿着这样一张图,在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的横断山区找到现实中的边界。
三、地理学的魅力:画圈的乐趣区域是建构出来的。
地理的魅力正在于此。
我们可以不必顾虑前人对中国大地的划分,完全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给中国大地画圈(建构区域),也就是根据我们的需要,在中国大地上画圈。
比如我们可以以寻找中国的荒野为目的,把中国的荒野区域建构起来,也可以利用食物来给中国画圈。
例如吃辣椒的区域,吃甜食的区域,甚至画出吃某种特殊食物的区域,如吃饺子的区域,吃馕的区域,吃馒头的区域,还有喜食麻辣和酸辣的不同区域。
在横断山区,我曾经努力地寻找能够画圈的地方:我想找出土司文化的分布区、茶马盐交换区、女性文化区、碉楼分布区、藏传佛教分布区,后来我发现这里还是康巴文化分布区,是走婚、一妻多夫文化的分布区。
最后我发现这些区域是大致重合在一起的。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写了一本书《消失的地平线》,在书中他描写了一处地方,犹如世外桃源一般:那里的人善良美丽,那里的环境有雪山、有青翠的河谷、有茂密的森林,那里的人们生活得简单而富足。
这个地方他称之为“香格里拉”。
后来这个香格里拉成了“理想国”的象征符号,许多人开始寻找“香格里拉”。
根据书中的描写,人们认为“香格里拉”就在中国的西藏、云南、四川的交会处。
但是我们认为香格里拉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个区域,因为书中描写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活的情景,不是特例,而是一个区域的特征。
这个“香格里拉”作为一个地区的特征,成为了我们去寻找和划定这样的区域的一个标准。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在中国的横断山区和藏东南一带把具有这样特征的地区划出来了,这个区域由我国横断山区、藏东南、四川北部的一部分组成。
我曾经在中国大地上想找出“海洋文明”的分布区。
并不是濒临大海的地区就具有海洋文明。
我给海洋文明的定义是敢于利用海洋接触异域的文明,敢于利用海洋与其他文明进行贸易和移民,我认为只有具有这样精神元素的地方才是中国真正的海洋文明区。
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一些濒临海洋的地区却不具有上述的那种精神,虽然这些地区也有大量的渔民,他们也驾船出海捕鱼捉虾,但是不接触异域文明,无缘贸易与移民的沿海地区不能算做海洋文明区,这些区域还应划归农耕文明区。
这样中国渤海湾地区的辽宁、河北、山东等地不能算做海洋文明区,同理江苏沿海地区也不能算做海洋文明区。
中国真正的海洋文明区的主体是今日浙江、福建、广东、台湾所在的区域,即使这几个地区,也有一部分与海洋文明无关。
从上海开始向着广州拉一条直线,再向海洋画一道弧线,它们所围成的区域,我称之为中国的新月地带,这个区域才是中国的海洋文明区。
地理的乐趣:建构鈥溓蜮四、挪动一下区域的界线,对我们理解世界会产生出惊人的效果地球表面——世界不是马赛克镶嵌而成,并不分成一个个片段,而是连续而无中断的,是一个复杂相互联系的整体。
但是地理学的使命——是理解地球——世界上各个地区的不同,这又要求地理学者必须将地球表面——世界分成一个个片段。
把地球表面——世界分成片段的种类和数量可以说是无限的。
我们从中抠取出一块来,必然会切断其与周边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且我们根据我们的目的划出的这样一个区域,已经不是原来在大地中生机勃勃、复杂多样的原本的那个地方了,我们划定的区域是简单的对世界的某一方面的一个概括而已,切不可迷信我们建构的区域,认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是天经地义的客观真理,不容他人置喙或者变化一下。
其实区域的划分是无限的,是相对的,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有的时候,我们把地理学家划出的区域改变一下,或者只是挪动一下区域界线,会让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发生重大转变,产生出令人惊奇的结果。
有一年,青藏铁路通车,怎样理解青藏铁路的意义呢?按照我的直观感受,我觉得从西宁出发,青藏铁路经过了一个独特的区域——柴达木盆地,这个区域直观地看,与青藏高原不一样,可遗憾的是,按照我国主流地理学家划定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柴达木盆地就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后来经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地理学家任美锷对中国的综合自然区划的划法与主流的划法不一样,他把柴达木盆地划到了西北干旱区。
看到了任美锷教授的划法,我十分兴奋,我们画了一张地图,在这张图中,我们把柴达木盆地划到了青藏高原范围之外,这样一来青藏铁路的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原来的青藏铁路只是经过了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原,现在的青藏铁路穿越了中国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
按照主流和权威的综合自然区划,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的交会点在甘肃省的乌鞘岭。
其实这个交会点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区域,大到几百公里为半径的一个范围,许多人以为三大自然区交会点是一个客观的点,是科学家经过精心的考察和研究发现的,是很神圣不可动摇的。
其实不是。
这个点是人为划定的,有一个大致的范围。
这个点可以定在兰州,也可以定在青海湖,也可以定在甘肃南部的陇南市。
这要依我们的目的而定。
有一次,面对青海湖,我在思考怎样理解她的价值和意义。
找来一张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图,我看到青海湖被划在青藏高原的范围内。
这意味着青海湖景色的主要特点与青藏高原的其他湖泊无太大区别:寒冷干旱,植被稀疏贫乏。
难道对青海湖的认识就到此为止了吗?我有些不甘。
因为我觉得青海湖有一种独特的美,是青藏高原上其他湖泊无法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