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辨位诊断和针

合集下载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第⼀部分概述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进⽽发⽣椎体⾻质增⽣硬化、边缘⾻赘形成、黄韧带肥厚及后纵韧带⾻化等病理改变,刺激神经、⾎管或颈脊髓造成各种临床症状的疾病。

可出现颈臂痛、头晕、恶⼼、呕吐、⼼悸,甚⾄⼤⼩便失禁等相应临床表现。

中医多归为“痹证”、“痿证”、“项强”、“⾎痹”、“⾻痹”。

系积劳伤颈,外感风寒湿邪,内损肝肾,致督脉空虚,髓海枯竭,颈部⽓⾎不和所致。

⼀、诊断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性病变。

2.多发于40 岁以上中年⼈,长期低头⼯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内上⾓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减弱和肌⾁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 线正位摄⽚显⽰:钩椎关节增⽣,张⼝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显⽰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质增⽣,韧带钙化,斜位摄⽚可见椎间孔变⼩。

CT 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西医分型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民卫⽣出版社)(⼀)颈型颈椎病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 线⽚⽰:颈椎⽣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数⽆明显外伤史。

⼤多患者逐渐感到颈部单侧局限性痛,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肩、上臂、前臂乃⾄⼿指放射,且有⿇⽊感,或以疼痛为主,或以⿇⽊为主。

疼痛呈酸痛、灼痛或电击样痛,颈部后伸、咳嗽、甚⾄增加腹压时疼痛可加重。

上肢沉重,酸软⽆⼒,持物易坠落。

部分患者可有头晕、⽿鸣、⽿痛、握⼒减弱及肌⾁萎缩,此类患者的颈部常⽆疼痛感觉。

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受限、僵硬,颈椎横突尖前侧有放射性压痛,患侧肩胛⾻内上部也常有压痛点,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受压神经根⽪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退,腱反射异常,肌⼒减弱。

颈 5-6 椎间病变时,刺激颈 6 神经根引起患侧拇指或拇、⽰指感觉减退;颈 6-7 椎间病变时,则刺激颈 7 神经根⽽引起⽰、中指感觉减退。

针刺配合中医辩证治疗颈椎病90例

针刺配合中医辩证治疗颈椎病90例

针刺配合中医辩证治疗颈椎病90例自2007-2009年用针刺配合中医辩证治疗颈椎病9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90例病人,年龄30岁~72岁,病程最短一周,最长20年,其中颈型18例,神经根型40例,椎动脉型20例,交感神经型2例,脊髓型8例,混合型2例。

1.2临床症状颈肩部酸重30例,手臂麻木32例,头晕20例,恶心欲吐4例,心悸4例。

1.3x线检查颈椎增生20例,椎间孔缩小变形40例,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后突17例,椎间隙狭窄10例,ct扫描颈椎间盘膨出,突出者3例。

2治疗方法2.1针刺治疗①取穴:取颈4~7夹脊穴。

②刺法:患者深吸气时进针1~1.5寸,针尖斜向颈椎棘突,针刺深度要求针尖触及颈椎棘突之骨膜,大幅度捻转,使针感向手臂放散。

③手法: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属于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如果寒湿较重可以酌情配用灸法或拔火罐。

④配合辨病与辨证用穴。

按现代医学颈椎病分型取穴。

颈型:配天柱、风池、肩井、肩中俞、肩外俞等。

神经根型:配曲池、合谷等;椎动脉型:配四神聪、太阳、印堂、太溪、太冲等;交感型:配百会、头维、听宫、曲池、内关、太溪等;脊髓型:配曲池、环跳、足三里、解溪等;混合型:参考以上各型酌情选穴。

按中医辨证取穴。

风邪入络型:表现为颈项酸痛,恶风,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可酌情选用风池、风府、大杼、风门、曲池、外关;寒湿阻络型:表现为颈项酸重,遇寒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选穴时可酌加商丘、足三里、阴陵泉;气滞血瘀型:表现为颈项疼痛连及前臂及手指,痛如针刺,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细无力;酌情选用天宗、三阳络;肝阳上亢型:表现为头痛眩晕,突然昏倒,面赤气粗,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数,配用太冲、侠溪、百会、印堂、太溪等穴。

2.2中药治疗基本方:葛根30g、羌活15g、独活15g、防风12g、桑枝15g、丹参15g、鸡血藤20g、地龙15g、狗脊12g。

辨病与辨证用药。

颈椎病经验七穴针灸

颈椎病经验七穴针灸

颈椎病经验七穴针灸
今就颈肩腰背痛,整理陈教授常用的“颈椎病七针”,与大家分享。

第一针:大椎(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直刺。

第二针:双侧天柱(位于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处),向内斜刺。

第三针:身柱(位于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直刺。

第四针:双侧天宗(位于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向颈部刺。

第五针:双侧肾俞(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向内斜刺。

第六针:双侧飞扬(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七寸,当腓骨后缘处),直刺。

第七针:三间(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掌骨小头后方凹陷处,握拳取穴),此穴男取左,女取右,向掌指关节方向刺。

凡颈肩腰背痛,取此七穴,力求每针必有针感。

另外,针对每个人有不同体质,或是辨证不同,应配合其他治疗调理全身。

此七针,具有良好的疏通经络之用,临床可依证配合使用。

骨伤科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骨伤科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颈椎病颈椎病或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

虽然颈椎的先天性畸形也可发生颈椎病,但绝大多数颈椎病人系进入中老年后,肝肾亏虚,筋骨退变,导致骨质增生、韧带肥厚等而引起相应的症状。

在外因方面,颈部扭伤、慢性劳损、风寒痹着,均可引发和加重颈椎病的症状。

【诊断】颈椎病的分型很多,目前比较常用的分型有:落枕型(或称颈型)、痹证型(或称神经根型)、痿证型(或称脊髓型)、眩晕型(或称椎动脉型)、五官型(或称交感神经型)等。

1.落枕型颈椎病颈背疼痛反复发作,发则颈项酸痛不适,延及上背部,重者俯仰旋转欠利,状如落枕。

初则发作3〜5天后缓解,很快又复发,渐发展至长期颈背酸痛而无明显的缓解期。

凡中年以后常发落枕,颈椎X片有骨质增生、生理弧度变直、韧带钙化等改变者,可明确诊断。

2 .痹证型颈椎病以一侧上肢疼痛、麻木为多见。

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化,关节囊松弛,椎间孔变窄,均可影响颈神经根而产生症状。

根据主诉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作疼痛、麻木和萎缩三个亚型。

疼痛型:发病较急,肩臂疼痛较重,肌力和肌张力可略有减弱,多数为一侧发病,颈部酸痛,患者头部可微向患侧偏,以减轻症状。

夜间症状加重时可影响睡眠,睡眠时常选择较合适的卧位,或患侧在上的侧卧,或加高枕头的仰卧等,以求减轻症状。

麻木型:最多见,发病较慢,麻木以手指为主,或1〜2个手指麻,或5个手指均麻,少数两手均麻,或有上臂、前臂麻木不仁,致触觉迟钝,痛温觉减退。

唾眠时亦可因颈部姿势、肩臂所处位置不同而使症状加重或减轻。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椎纵叩试验可呈阳性。

萎缩型:很少见。

患侧上肢疼痛麻木均不严重,但患侧上肢肌力减弱,日久则大、小鱼际等肌肉萎缩,重则影响体力劳动。

3 .痿证型颈椎病起病很慢,先为双下肢麻木乏力,以致肢体沉重,肢冷难温,步履不灵,喜用拐杖助行,通过治疗休息,可以缓解,形成时好时坏、逐步加重的过程,渐致步态不稳、跛行。

后期可出现二便失控,难于行走,双上肢肌力减弱,形成瘫痪重症,幸较少见。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骨科疾病,中医学在诊断和治疗颈椎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为了规范中医诊疗颈椎病的方法和标准,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诊疗规范。

诊断准则1. 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和体征,结合中医四诊观察和望闻问切等方法,综合判断是否患有颈椎病。

2. 颈椎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以下症状:颈部疼痛、肩背部疼痛、上肢放射痛、头晕、头痛等。

治疗原则1.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原则是以调整失衡状态为重点,通过中药治疗、推拿按摩、针灸等手段来改善病情。

2. 针对不同类型的颈椎病,可采用温经活血、疏风止痛、祛邪通络等治疗方法,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治疗方法中药治疗1. 中药治疗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适宜的中药方剂,如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中药组方。

2. 中药治疗应在合格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剂量和服用方法进行。

推拿按摩1. 推拿按摩可通过手法的柔和、轻缓以及刺激特定穴位来缓解颈椎病的疼痛。

2. 推拿按摩应由专业的中医按摩师进行操作,同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根据病情调整力度和频率。

针灸疗法1. 针灸疗法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缓解颈椎病的症状。

2. 针灸疗法应由合格的中医师进行操作,注意无菌操作,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和穴位。

注意事项1. 中医治疗颈椎病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得盲目进行自我治疗。

2. 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适当运动,避免颈部受凉和过度用力。

3. 如出现过敏反应或病情加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结论本文档介绍了颈椎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包括诊断准则、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中医诊疗颈椎病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建议在接受中医治疗前,患者应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并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一、病情描述⒈颈椎病定义:颈椎病是指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包括颈椎关节、颈椎间盘和周围软组织病变。

⒉病因分析:颈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工作姿势、颈部受伤和缺乏运动等。

二、中医四诊分析⒈望诊:观察患者的颈部是否有肿胀、红斑、皮肤变色等异常表现。

⒉闻诊:听取患者对颈部疼痛的描述,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症状,如头晕、头痛等。

⒊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和疼痛的特点等。

⒋切诊: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检查患者颈部是否有压痛点、紧张度等。

三、中医辨证分析⒈气血不调证:表现为颈部疼痛、颈肩部紧张、头晕乏力、手麻、舌淡苔白等。

⒉肝肾亏虚证:表现为颈椎病疼痛加重、颈部肌肉无力、头晕目眩、腰酸腿软、舌淡苔白等。

⒊寒湿内蕴证:表现为颈部疼痛、湿重感、活动受限、压痛明显、舌苔厚白等。

⒋气郁血瘀证:表现为颈部疼痛、胸闷、疼痛难以忍受、疼痛范围明显、舌质紫暗等。

四、中医治疗方案⒈气血不调治疗:调养气血、活血祛瘀,使用补气养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等,结合针灸、推拿疗法。

⒉肝肾亏虚治疗:益肝肾、滋阴补阳,使用温阳滋肾的中药,如杞菊地黄丸,结合针灸、艾灸疗法。

⒊寒湿内蕴治疗:祛湿散寒,使用温中散寒的中药,如草果、红花等,结合针灸、拔罐疗法。

⒋气郁血瘀治疗: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香附等,结合针灸、火罐疗法。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如下:⒈附件一:中医草药方剂配方表格。

⒉附件二:针灸治疗所需的穴位图。

⒊附件三:推拿按摩手法示意图。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⒈颈椎病:根据《中华医学会颈椎病防治指南》,颈椎病是颈椎解剖结构损害或功能障碍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⒉中医四诊:中医四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⒊辨证分析: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及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进而确定治疗方案的过程。

颈椎病诊断与针灸推拿治疗规范化临床研究

颈椎病诊断与针灸推拿治疗规范化临床研究
参 考 文 献
[ ] 朱 邦 贤 . 剂 辨 证 与 方 证 规 范 化 之 我 见 . 海 中 医 药 杂 志 ,9 7 1 方 上 19 ,
( 1 :— 5 1)2
循 证医 学 ( B 是 遵循 证 据 的医学 , 2 E M) 是 0世纪 9 0
年 代初 发展起 米 的一 门新 兴 交 叉 临 床 医 学 基础 学 科 。
活 动受 限 , 出现血 管 、 经根 、 髓 、 感神 经等 组织 受 神 脊 交
到刺 激 和压迫 的症 状 , x线 片显示 脊 柱失 稳 , 出现 不 即 同程 度 的生理 曲度 改 变 , 体 旋 转 , 体倾 斜 , 体左 椎 椎 椎 右平 移等 表 现 。 12 3 颈椎 不 全代 偿期 : 期 为颈 椎病 脊 柱失 稳期经 。. 此 过治 疗一 段 时间后 的 临床表 现 。临床 以血 管 、 经根 、 神 脊髓 、 交感 神经 等组 织 不再受 到刺 激和 压迫 , 颈部 功能
( 收稿 日期 :0 7—0 —2 ) 20 1 8
研 究结果 对 于指导 政 府 的 卫 生 决 策 和 医学 教 育 , 导 指
颈 椎 病 诊 断 与针 灸 推 拿 治疗 规 范 化 临床研 究
周 立武 北京 市 昌平 区 中医 医院(0 20 12 0 )
关键词: 颈椎病, 规范化 治疗方案 分期 笔 者在颈 椎病 的 临 床 诊 治 工作 中 发现 , 单纯 应 用 分型诊 断和 针对 分型诊 断采 取 的治 疗方 法 已不 能满 足 位在 肌 肉 、 带 、 节 囊 等 软 组 织 , 床 上表 现 为颈 部 韧 关 临 不 适 , 无血 管 、 但 神经 根 、 髓 、 脊 交感 神经 受刺激 和 压迫 的症状 , x线 片亦 无脊 柱失 稳表 现 。 12 2 颈椎 失 稳 期 : 期 为 功 能 紊 乱 期 的 进 一 步 发 .. 此 展, 病变影 响 到 了椎 体 和关 节 。临 床 表 现 为颈 部 功 能

颈椎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22版)

颈椎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22版)

(依据重点专科检查要点修改,按照公文字体排版)针灸推拿科颈椎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22年版)一、病名中医病名:颈椎病(TCD编码:A03.06.04.05)西医病名:颈椎病(颈型、椎动脉型M47.001+G99.2*、神经根型M47.201、交感神经型M47.202、混合型M47.8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②颈、肩、背疼痛,肌肉板硬,或伴有头痛、头晕,上肢酸胀麻木。

③颈部活动受限,颈椎棘突两侧压痛,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

④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及分型。

①颈型: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可触及条索状硬结,被动活动疼痛加重。

②神经根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疼痛向上肢放射痛,手指活动麻木不灵。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顶试验(+),上肢腱反射可能减弱。

③椎动脉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伴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或出现一过性眩晕,甚至突然昏倒,以头部突然旋转伸展活动有关。

椎动脉扭曲试验(+)。

④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

伴有反射性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如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同侧面部充血、出汗、头痛、咽部有异物感及血压升高等症状。

⑤脊髓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

伴运动障碍、肢体麻木、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CT、MRI提示硬脊膜、脊髓受压或椎管狭窄。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见于中年人,是骨科常见病之一,我国某些地区成人发病率约38%-52%。

1948年Brain等提出了颈椎病为一独立疾病,几十年来随着科学医学的发展,尤其是CT、MR1等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对颈椎病的病因病理有了较深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手段有了很大的发展,效果也有较大的提高。

根据患者的症状或征候群特点,结合其是由于椎管内及其临近部位何种组织受累,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五型。

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症”,“痉症”,“痿症”,“眩晕”等范畴。

一、诊断(一)诊断依据1 .颈型颈椎病(1)症状①.颈部酸胀痛及不适感。

②.常于晨起,过劳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颈痛突然加剧。

(2)体征③.约半数患者颈部活动受限或被迫体位。

④.颈部生理曲度减少或消失,患侧棘突间可有轻度压痛。

(3)辅助检查:X线片见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者消失,有部分病例呈轻度的楔形变。

2 .神经根型颈椎病(1)症状①.颈枕部或颈肩部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隐痛或剧痛。

②.沿受累颈神经根的走行方向有酸胀痛或烧灼样或刀割样痛,或有触电样或针刺样串麻感。

③.病史中常有先颈肩痛而逐渐反复发作和逐渐加重,再发展到放射痛;也有是一次外伤而发作,颈部活动受限制。

④.咳嗽或解大便时颈肩痛及上肢放射痛加重。

⑤.上肢感到发沉及无力等现象。

(2)体征①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②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颈试验)。

③受损害的神经根分布区出现感觉减退。

④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⑤受损害的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会出现无力或肌萎缩。

(3)辅助检查①.X线片显示病变椎间盘间隙狭窄或增生,屈伸动态颈椎侧位片上显示病变节段不稳,斜位片上看到骨刺突入椎间孔。

②.有条件者可选择性做CT、MR1等检查。

3、脊髓型颈椎病(1)症状①自觉颈部无不适,四肢麻木无力,手变得笨拙,步态蹒跚,如踩棉花感,易跌倒,双腿发紧,跨越障碍物困难。

针灸治疗颈椎病五法

针灸治疗颈椎病五法

针灸治疗颈椎病五法1.擅取颈夹脊穴颈椎病的临床特征因类型不同而表现迥异,不论是何种类型,其病位均在颈项,因而针灸选穴时应首重颈夹脊穴。

至于选何夹脊,应根据X线等检查结果,以选取相应的椎节。

又于颈椎病的病位多发生于颈5~7椎,故临证时多以选择颈5~7夹脊穴为主。

在选取颈夹脊穴的同时,还应重视颈部阿是穴的作用,这是本病的主要反应和治疗点,临证时不可小视其作用。

同时,在选取颈夹脊穴和阿是穴的基础上,如属神经根型者,则加取肩髃、手三里、三阳络、中渚、合谷;如属椎动脉型者,则加取百会、太阳、天柱、足三里;如属交感型者,则加取膻中、神门、内关、三阴交;如属脊髓型者,则加取肾俞、气海俞、关元俞、阳陵泉、丰隆、绝骨、昆仑。

2.严格操作顺序腧穴的针灸顺序,一般遵循“先阳后阴,先上后下”等原则,这一原则也基本适用于颈椎病的针灸操作。

但有所不同的是,要特别重视颈部阿是穴的作用和应用,颈部阿是穴是本病的主要反应点和治疗点,首先针灸颈部阿是穴能起到更为快捷的通经活络作用。

因此,在操作顺序上,首先针灸颈部阿是穴,然后再根据操作原则依次施针或施灸其他腧穴。

从临床实际应用效果来看,确有卓效。

3.倡用傍针刺法刺法在针灸临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根据颈椎病的病理机制和临床特点,结合《内经》理论,首选傍针刺法以治疗该病。

《灵枢·官针》篇谓:“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这种刺法,多应用在压痛比较明显,而且固定不移,久久不愈的痹证。

是先直刺一针,再在近旁斜向加刺一针。

由于正傍配合而刺,所以称之为“傍针刺”。

本法具有较强的通经活络止痛作用,尤其适宜于颈椎病特别是神经根型的治疗。

4.控制刺激强度傍针刺法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取代针刺补泻手法,欲想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还必须恰当地选用补泻手法。

根据颈椎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经验,多选用平补平泻手法为主进行操作。

颈夹脊穴的刺激强度不宜过弱,应达到中度甚至重度刺激才会有著效。

颈椎病分型治疗

颈椎病分型治疗

颈椎病分型治疗颈椎病是指因颈椎椎体及椎间组织急慢性损伤,退行性改变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由于发病过程中颈部神经根、交感神经、脊髓及血管不同程度受到激惹或压迫,故临床症状复杂。

中医认为本病由风寒湿外邪侵袭或外受创伤,颈部气血闭阻,经络运行不畅所致。

治疗本病若仅按中医传统的辨证分型选穴,则难免有刻舟求剑之虞,临床疗效亦欠佳。

根据颈椎的生理功能及解剖特点,分三线排刺颈椎的施针方法,颈椎三线的定位:以紧靠斜方肌内缘,距颈椎棘突下旁开约0.5寸处为颈椎第1侧线,相当于颈椎华佗夹脊穴;在斜方肌肌腹最高处排刺为第2侧线;在斜方肌外缘斜向中线排刺为第3侧线,颈椎三线的上下缘分别平齐颈椎第2棘突上缘和第7棘突下缘,排刺的针距与相邻棘突间的距离相等。

实践证明,根据颈椎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分别采用其中一条侧线为主进行治疗,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1.颈型颈椎病本型临床最常见,以局部症状为主如颈项部疼痛,强直,活动受限,合并前斜角肌痉挛时,可伴有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但不如神经根型中根痛型剧烈;亦可合并交感神经或椎动脉之刺激症状,如头晕、头痛等,但均较轻微。

急性期,颈项部活动范围几近零度,“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均压痛,冈下肌、冈上肌亦可同时出现压痛。

针刺方法:远端取后溪,患者取端坐位,取一侧或双侧后溪穴,用强力捻转提插泻法,同时嘱患者活动颈部,经15~30分钟施术,颈部症状能部分缓解,此法适用于颈型颈椎病的急性期,局部用排刺,后溪起针后,患者取俯卧位,针颈部第1侧线,深度25~40mm,勿需太深,施捻转泻法,毫针刺毕,在斜方肌压痛最明显处,用三棱针点刺辅以拔罐令出血。

2.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眩晕为该型最常见的症状,约占45%~90%,有1/3~112的患者同时兼有耳聋或耳鸣,有一部分患者可同时伴有自发性眼颤,头痛与眩晕可交替出现,头痛出现率约为60%~80%,有人认为,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早期以头痛为主,后期则以眩晕为主,另外,不少患者可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经与内脏功能紊乱、运动障碍、视觉障碍、倾倒发作及意识丧失等症状。

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肩背部僵硬和上肢放射性麻木等症状。

随着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包括影像学技术提升、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手术技术创新等方面。

本文将针对这些新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一、影像学技术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颈椎正位片是传统颈椎病诊断的基本检查手段,但其受到体位限制和二维图像显示有限等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T扫描、MRI 和造影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颈椎病的准确诊断。

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出骨性异常,包括骨质增生、骨质破坏和椎间盘突出等。

它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对骨结构的敏感性,可以更精确地评估颈椎的形态和变化情况。

MRI则是目前最常用的颈椎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它可以提供多平面、多序列的图像,能够清楚显示软组织病变,如椎间盘脱出、神经根受压和黄韧带损伤等。

MRI还能检测到脊髓和颈椎相关血管疾病,并且无需暴露于辐射中。

对于某些复杂颈椎病病例,如退行性颈椎病合并神经根型或脊髓型症状者,在CT或MRI基础上常需要进行造影检查。

通过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出异常血管、肿物占位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颈椎病中的应用在传统观念中,中医药只被视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但随着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积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医药在颈椎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颈椎病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失调引起的。

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法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以及缓解局部炎症反应等作用,缓解颈椎病引起的不适感。

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证实了针灸对于缓解颈椎病相关疼痛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性。

此外,利用中草药进行内服外敷治疗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例如,当归、羌活、川芎等草药具有活血化淤、祛风止痛等功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

针药结合治疗颈椎病

针药结合治疗颈椎病

患者年有老幼, 病有久暂, 随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盛衰 , 病症复杂多变。临床中需结合病、症相互关系及临床实践 , 厘清和抓住了代表患者疾病进展的突出症状 , 以此分类, 并 因病因病症个体化动态治疗, 在迅速缓解病情的同时达到标 本兼治的目的。气血凝滞明显, 疼痛加剧, 须借虫药入络窜 透搜剔。瘀血阻络可使津液难行 , 聚为痰浊, 出现头重如裹、 咳吐痰涎等症, 须健脾燥湿化痰。痰浊滞脉, 亦使血运不通 而加重瘀阻, 痰瘀互结, 郁而化火, 偏于阳亢, 出现头痛眩晕、 烦热等症。肾主骨藏精, 精生髓, 故肾亏则骨痿;肝主筋, 筋附 骨, 肝血亏虚则筋失所养。精血耗伤, 肝肾受累, 出现腰膝酸 软、神疲乏力等肝肾不足的病症, 须填精补髓, 滋补肝肾。
威灵仙30 g、粉葛根30 g、桂枝10 g、炒白芍15 g
片姜黄10 g。
根据症状分类给予随症加减: (1) 畏寒肢冷较甚, 加制附片9 g (先煎) 、肉苁蓉10 g、仙茅10 g; (2) 疼痛肢麻较剧, 加制玄胡30 g、蜈蚣1条、淡全虫 (蝎子) 6 g; (3) 头重如裹、咳吐痰涎, 加陈皮10 g、法半夏10 g、炒白术15 g; (4) 头痛晕眩、目赤烦热明显, 加天麻10 g、钩藤10 g、菊花10 g; (5) 腰背酸痛、膝软乏力, 加狗脊10 g、杜仲10 g、牛膝10 g。 每天1剂, 煎取400 m L药液, 分早晚2次温服, 2周为1个疗程, 共治疗2 个疗程。
但总体不及中药治疗。采用针药协同, 内外多维度治疗, 以促进整体气血的恢复与运转, 提高其治愈率。
综上所述, 颈椎病证候复杂, 防治形势严峻。突出病症 结合诊疗模式, 建立敏感性高、代表性好、独立性强的 症状分类体系 , 有助于简化诊疗思维和统一诊疗标准 ; 同时, 因病因症组方施药,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 生活质量, 并且针药协同多维度治疗, 有效率显著提高, 临床优势更加突出。

颈椎常见病损部位及针刀入路层次

颈椎常见病损部位及针刀入路层次

颈椎常见病损部位及针刀入路层次1、上下项线之间我们把上下项线之间由内向外分为三等份(见图-1),中内1/3交界处有枕大神经穿出(相当于枕外隆突旁开2.5cm左右),中外1/3交界处有枕小神经穿行(相当于枕外隆突旁开5cm左右),乳突部有耳大神经穿行,这三条神经卡压常可引起额、颞、枕部的疼痛,故这三个部位是我们治疗头痛的常用治疗点。

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垂直于颅骨面方向刺入,达骨面后稍提起纵行切摆,注意不横切。

随着颈椎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对颈椎病的认识逐步深入,我们发现临床上很多慢性、顽固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等等,都与颈椎病有关,颈椎X线检查都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在颈椎的上下项线和关节突、横突都有明显的压痛、条索,针对这些病位治疗,往往能取得立杆见影的效果。

2、颈后部:由内向外分为六条纵线。

1)项韧带线:即后正中线,松解项韧带,层次不一定到骨面,但横切效果好。

2):项韧带旁线:即后正中线旁开1.5~2.0cm,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垂直于皮肤刺入,不一定到骨面,纵横切摆,松解项后部的肌肉、筋膜。

3)关节突线:后正中线旁开3~4cm,颈部肌肉最薄弱处,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与骨面呈45°角斜刺直达关节突骨面,纵横切摆,松解关节囊、肌肉、筋膜,并可滑向关节突的外侧缘松解。

4)关节突外侧缘线:后正中线旁开4~6cm,斜向内侧进针,松解关节突的外侧缘。

5)横突后结节线:在环状软骨水平,胸锁乳突肌后缘可扪及C6横突后结节,从乳突至C6横突做一连线,在此连线上,从乳突尖下一一往下扪,可摸到各颈椎的横突后结节。

侧位直刺进针。

6)横突前结节线: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侧位或仰位直刺进针。

注意:横突前、后结节均应逐一摸清定准,进皮后摸索摆动进针达横突骨面后小幅度的铲切,刀口线始终与人体纵轴平行。

颈椎病诊断依据

颈椎病诊断依据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5.35%,男性占11.77%,女性占23.15%,20—40岁为高发混合型。

多由于颈部感受风寒、外伤、退化、劳损和代谢失常等因素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间盘、关节、韧带等组织退变,影响颈部脊髓、神经根、肌肉、血管等而出现的一种症状综合症,其临床主要表现有:颈项酸痛,发僵、活动不利,或伴头晕、头痛,肩臂酸痛、上肢麻木、无力,或伴下肢发硬,行走如踩棉花感,甚则瘫痪不能行走,也可影响心脏、血压而出现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亦称项痹。

诊断要点一、中医辨证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经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头痛眩晕,面色潮红,视物模糊,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舌红少津,脉弦细。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乏力倦怠,舌质淡苔少,脉细弱。

二、临床分型1、颈型:枕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2、神经根型:颈部活动受限,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肌萎缩、肌力减退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牵拉试验、颈加压试验阳性。

X线片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间孔变窄。

3、椎动脉型:头痛、头晕、眩晕、耳鸣、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头颅旋转引起眩晕发作是本病特点,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检查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椎动脉造影椎动脉彩超见有椎动脉迂曲。

变细或完全梗阻。

4、交感神经型:眼脸无力,视物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涕,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缓或过速,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冷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颈痛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M48.900)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颈型颈椎病具有颈痛症状及颈部压痛点。

2.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问孔挤压试验或者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4.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5.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颈性眩晕,猝倒或四肢无力运动不灵活。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下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细。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而红日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日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根据颈椎病的分型来选择如下方案(一)手法1.松解类手法(1)基本手法:(2)通调督脉法:(3)间歇拔伸法:(4)牵引揉捻法:(5)拔伸推按法:2.整复类手法(1)旋提手法:(2)定位旋转扳法:(3)旋转法:(4)其他颈椎微调手法。

(二)针灸疗法1.针刺法:局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可选用微波针、梅花针,电针等特色针刺疗法。

2.灸法:直接灸、艾条灸、热敏灸、雷火灸等。

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颈椎病的诊断标准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引起,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颈部疼痛、肩背疼痛、上肢麻木无力等。

对于颈椎病的诊断,临床医生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判断,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以下将介绍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希望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一、临床症状。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颈部疼痛、肩背疼痛、上肢麻木无力等。

疼痛部位和范围可以根据患者的主观描述和临床检查来确定,麻木无力的部位也需要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检查。

此外,还需要了解症状的发作规律、持续时间等信息,以帮助确定诊断。

二、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诊断颈椎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颈部活动度、颈部受压痛、颈部肌肉力量、上肢反射、感觉和神经系统检查等。

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初步判断颈椎病的病变部位和程度,为后续的影像学检查提供参考。

三、影像学检查。

颈椎病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颈椎的结构和病变情况,对于诊断颈椎病非常重要。

根据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可以确定颈椎的退行性改变、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病变,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四、神经电生理检查。

对于一些疑难病例或手术指征的判断,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提供重要的辅助诊断信息。

通过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等检查,可以客观地评估颈椎病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五、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有时还需要进行血液生化检查、骨密度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疾病或评估全身情况。

这些辅助检查可以帮助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参考。

综上所述,诊断颈椎病需要综合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和全身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患者的病情,才能制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

希望临床医生能够根据以上诊断标准,科学地诊断和治疗颈椎病患者,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病的辨位诊断和针刀操作技巧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针刀疼痛科
金弦浩
张瑾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 病,关于颈椎病的诊断和分型,各种文献 上都有更权威的报告,在此我们不做过多 的阐述。但目前有关各种颈椎病的诊断和 分型,都很难指导我们的针刀临床治疗, 因为这些诊断都不容易反映具体的损伤部 位和层次,所以病位的诊断,对于我们针 刀临床意义更大。笔者今天结合多年的临 床体会,从针刀临床的角度,来探讨颈椎 病的辨位诊断和针刀操作技巧。

二、仔细触诊,精确定位。 针刀大夫不能仅用脑子看病, 更重要的是用手去诊病。仔细寻找 压痛点,触摸条索、硬结的范围、 方向和层次,精确定位,是一个非 常重要的步骤。我们说,针刀治病, 检查的时间比治疗的时间长,就说 明这个步骤的重要性。
三、颈椎常见病变部位的定位 和针刀入路层次
1、上下项线之间 我们把上下项线之间由后正中线至乳突分为三 等份(见上图),中内1/3交界处和中外1/3交界处, 是最常见的损伤点,常可扪及硬结、条索,前者有 枕大神经穿出(相当于枕外隆突旁开2.5cm左右), 后者有枕小神经穿行(相当于枕外隆突旁开5cm左 右),乳突部有耳大神经穿行,这三条神经卡压常 脉可引起额、颞、枕部的疼痛。此外,上下项线之 间还是椎枕肌的附着处,又临近寰枕关节,此处组 织的损伤,最易卡压、刺激椎动脉,导致椎动脉供 血不足而至眩晕。故这三个部位是我们治疗头痛、 眩晕的首选治疗点。 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垂直于颅骨面方向刺入, 纵行切割,注意不横切。然后将针刀稍抬起,沿颅 骨面向寰枕关节方向稍进不超过1cm

影象学检查: 颈椎正侧位片:C4-7椎体后缘骨质增 生。C3、4棘突右偏,


颈椎双斜位片:右侧C3/4椎间孔明 显变窄,左侧C4/5、C5/6椎间孔变窄。

颈椎MRI 平扫:C5/6、 C6/7间盘水平 黄韧带轻度增 厚。
腰椎正侧 位片示:腰椎 退行性变。 骨盆平片 未见异常。

2、颈后部:由内向外分为六条纵线(见上 图)。 1)项韧带线:即后正中线,松解项韧带, 层次不一定到骨面,可横切。 2)项韧带旁线:即后正中线旁开 1.5~2.0cm ,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垂直于皮 肤刺入,不一定到骨面,纵横切割,松解项后 部的肌肉、筋膜。 3 )关节突线:后正中线旁开 3~4cm ,颈部 肌肉最薄弱处,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与骨 面呈45°角斜刺,先松解肌筋膜,再达关节突 骨面,松解关节囊、并可滑向关节突的外侧缘。 均可行纵横切割,
治疗前
仅是我们用这种诊断思路和操 作方法指导临床,所治愈的许多顽固性 颈椎病之一,而且绝大部分患者都不用 任何药物(包括麻醉药)。诚然,上述 内容只是我们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的体会, 希望能籍此抛砖引玉的机会,得各位同 道的指点。


2005年3月
谢 谢
Thank you
针刀手法演示
典型病例
丛某某,女,67岁。退休干部。住广州经 济技术开发区普晖村。 主诉:眩晕30年,加重伴颈项强痛,右髋 部疼痛,行走不便3年。 现在症:头晕目眩,行走不稳,颈项强痛, 不能转动,转动则晕眩更甚。右髋部疼痛,行 走不便。伴恶心欲呕,失眠健忘,精神疲惫。 体查:精神不振,表情呆滞,行走摇摆, 颈部强硬,活动受限,颈肌高度紧张,广泛性 压痛,并可扪及条索、硬结。右下肢屈髋和外 展功能轻度受限,4字征(+)。腰骶部和右髋、 臀部广泛性压痛,直腿抬高(—)。
一:根据症状,判断病位
根据病人主诉的症状去推断 颈椎病的病变部位。
1 、头面、五官的症状:如眩晕、头痛、 耳鸣、视力模糊、失眠等,其病变部位 主要——上下项线之间 次要——上位颈椎的后关节、C2棘突旁、 C1-5横突。

2、上肢的症状:如肩、臂、手指的疼痛 麻木,其病变部位 主要——C4-T1后关节、横突。 其次—— 冈上窝、冈下窝、肩胛内上角、 肩关节盂外侧和盂下、肱骨内外上髁、腕横


TCD示:脑动脉弹性减退频谱表现, 左侧大脑中动脉、双侧前动脉和后动脉、 基底动脉和左椎动脉血流速度减低。

诊断: 1、颈椎病(椎动脉型) 2、腰骶及右髋、臀部广泛性、陈旧 性损伤。


治疗:根据上述理论和操作方法,对患 者颈椎进行针刀松解,并同时松解髋臀、 腰骶部。前后经过6次治疗,患者眩晕及 髋部疼痛基本缓解,行走自如,反应灵活, 精神好转,睡眠正常。患者及家属非常满 意。

4 )关节突外侧缘线:后正中线旁开 4~6cm , 斜向内侧进针,松解关节突外侧缘的肌筋膜、关 节囊。 5 )横突后结节线:在环状软骨水平,胸锁乳 突肌后缘可扪及 C6 横突后结节,从乳突至 C6 横 突做一连线,在此连线上,从乳突尖一一往下扪, 可摸到各颈椎的横突后结节。侧位直刺进针。 6 )横突前结节线: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侧位 或仰位直刺进针。 注意: 横突前、后结节均应逐一摸清定准,进 皮后先松解浅层肌筋膜,再摸索摆动进针达横突 骨面后小幅度的铲切,刀口线始终与人体纵轴平 行。

四、颈椎的针刀操作技巧
颈椎解剖部位比较复杂,有重要神 经血管通过,在外行看来,似乎颈椎的 针刀操作难度更大。然而,笔者在多年 的针刀临床和与国内外同行的广泛的学 习交流中,摸索出一套“分层次针刀松 解法”,使颈椎的针刀操作变得即安全 又有效,痛苦更小。


这种方法的操作技巧是:针刀快速进入 皮下,然后分层次突破,先突破浅筋膜, 再突破深筋膜,最后到骨面,而不是一 刀直刺骨面。每到达一个层次后不要忙 于进针,仔细感受刀下的硬度,一旦碰 到硬结,就快速突破。不大幅摆动,不 在骨面上刺激。并且,根据病人的感觉 调整进针的方向。这种手法的优点是: 能松解到各个层次的病灶,又很少损伤 和出血,更能最低限度的减轻病人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