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颈椎病如何鉴别诊断

颈椎病如何鉴别诊断

颈椎病如何鉴别诊断中医诊断:本病可分为颈型、痹痛型、瘫痪型、眩晕型,以颈型及痹痛型多见。

1.颈型:中年以后体质渐衰,肝肾气虚,如兼有气血亏虚或劳损、外伤等因素,可致经筋松弛,椎间盘退化,骨刺形成等,引起颈背疼痛,延及上背部,不能俯仰旋转,头痛等间断发作。

2.痹痛型:颈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致椎间孔变小,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外感风寒及劳累可明显加重症状,表现为一侧肩臂疼痛,麻木、酸胀、无力等。

3.瘫痪型:肝肾久虚,筋骨萎弱,渐觉肢体沉重,步履不利,肢冷不温,肌肉萎缩。

如兼气血不足,筋骨失养则症状加重,肢体萎废,二便失控。

4.眩晕型:肾水亏损,肝阳上亢,致头目眩晕,尤以位置性眩晕为特征,伴头痛、头重脚轻、恶心呕吐、急躁易怒,偶有气血俱弱、气陷而突然晕厥跌倒者。

西医诊断:颈椎病诊断标准:1.颈型(1)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2)X 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具有“双边”、“双突”、“切凹”、“增生”;(3)除外颈部扭伤(落枕)、肩周炎、风湿性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2.神经根型(1)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2)压颈试验或上肢牵拉试验阳性;(3)X 线片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和骨赘形成;(4)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5)临床表现与X 线片上的异常所见在节段上相一致;(6)除外颈椎骨实质性病变(结核、肿瘤等)、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网球肘、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脊髓型(1)临床上有脊髓受压表现,分为中央及周围两型。

中央型症状先从上肢开始,周围型症状先从下肢开始,又分轻、中、重三度;(2)X 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多有骨质增生,椎管矢状径出现狭窄;(3)除外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4)个别鉴别诊断困难者,可作脊髓造影检查(5)有条件者,可作CT 扫描检查。

颈椎病-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疼痛科

颈椎病-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疼痛科

第二节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病变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本病40岁以上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属中医“项痹病”。

一、诊断1、诊断依据(1)病史: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好发人群: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症状: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体征: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 辅助检查资料: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我院CT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病理分型(1)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3)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屡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颈椎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4)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

颈椎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颈椎组织和神经根受到病变刺激而诱发的颈椎病,它是常见的颈椎病之一。

由于神经根受损可引起肌肉萎缩、神经损伤、失能甚至根源神经损伤,故其有被重视的地位。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主要是基于临床表现来判断的。

一、临床表现
1、疼痛: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主要表现出颈部疼痛、肩部疼痛和上臂疼痛,疼痛多发生于前交叉区,颈部两侧肩胛骨连接处及上臂背部。

2、肌肉萎缩:肩胛肌最易损伤,急性阶段患者可出现肩胛肌萎缩,慢性阶段患者可出现肩胛肌痉挛。

3、神经损伤:神经根受压所致的神经病变可出现缺乏感觉,强烈的刺痛感,特异性刺激,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

4、关节功能障碍:同时出现颈部活动受限,前屈、后仰、侧倾等体位痛或屈曲痛,转头时可出现无力感和受限。

二、实验室检查
1、神经肌电图检查:检查是否存在由于神经根受压所引起的电信号及电压变化,诊断神经根病变。

2、核磁共振检查:检查是否存在颈椎及神经根所引起的棘突增厚、神经根脱位、硬膜外壳炎等病理改变。

3、脊柱X线检查:检查颈椎椎间盘脱出,突出性椎间盘突出症,椎体粉碎,椎间压迫症和光行性脊柱炎等疾病的改变以及急性发作的骨关节炎病变。

三、鉴别诊断
1、诊断其他颈椎病:脊柱结核、椎体肉瘤、多发性硬化、传染性颈椎病、特发性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病变等。

2、诊断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3、诊断系统性疾病:梅毒、红斑狼疮等。

四、诊断根据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诊断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以及其他临床症状及有关检查,最终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一般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症状呈多元化,通常按临床表现将其分为下列类型:一、颈型颈椎病1.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部的酸、痛、胀等不适感,以青壮年为多见,常因长时间低头工作而加重,休息后可缓解或自愈,可反复发作。

2.体征颈部肌肉的拘紧,有压痛,压痛点常在肌肉,或关节突,或项韧带等。

颈部的活动范围多无明显障碍。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1.症状主要表现为颈神经根性疼痛,伴有颈神经根分布区域(上肢)的感觉异常,如麻木、痛觉过敏等。

病人开始发病多为颈肩疼痛,然后在短期内出现加重,并向一侧上肢或双上肢放射传导,放射疼痛范围根据受压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在相应的支配区域。

多发于30岁以上,常因劳累和感寒加重或复发。

2.体征颈神经根支配区皮肤感觉减弱或过敏,肌力下降,肌肉萎缩,颈部活动受限,棘突及肩胛内上角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压颈试验阳性。

三、脊髓型颈椎病(一)症状1.锥体束症状:因锥体束的直接受压或血供减少所引起。

表现为肢体麻痹,拘紧,手足笨拙无力,上肢不能做精细动作,握力差,下肢乏力,步态不稳,易跪倒,走路有踩棉花感,胸腹部的束带感等。

轻者影响生活,重者造成瘫痪。

按受压的部位不同及受压的程度不同,其临床表现极为复杂,以下是其常见的几种类型:中央型(上肢为主型):主要由于脊髓沟动脉受压引起脊髓中央管前方缺血或遭受刺激所致的脊髓深部(近中央管处)先被累及,上述锥体束症状先从上肢开始,后则波及下肢。

上肢的表现如上举无力,力量减弱,手中持物突然失落,肌肉萎缩,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亢进或消失,或有Hoffmann征阳性。

一侧受压则表现一侧症状,双侧受压则出现双侧症状。

周围型(下肢为主型):压力作用于脊髓表面,症状从下肢先出现,当压力持续增加波及深部时,则延及上肢,但其程度以下肢为重。

常表现为双侧或一侧下肢力量减弱或僵硬,行走笨拙,或行走不稳,有踩棉花感,易跌倒,查体可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下降,膝反射和跟腱反射亢进,甚至有髌阵挛、踝阵挛等。

颈椎病临床诊断标准

颈椎病临床诊断标准

颈椎病临床诊断标准颈椎病,又称为颈椎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原因导致。

临床诊断标准是确定颈椎病的性质、原因和程度的重要步骤,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临床症状:颈椎病患者通常会出现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头痛、头晕、肩背痛等症状。

严重者可能出现上肢麻木、无力、肌肉萎缩等症状。

体征:颈椎检查可发现颈椎曲度改变、椎间孔狭窄、肌肉紧张等体征。

还可能存在感觉减退、肌肉萎缩等神经受压表现。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病变。

这些检查结果对于诊断颈椎病具有重要价值。

鉴别诊断:颈椎病应与肩周炎、落枕、颈椎结核等疾病相鉴别。

这些疾病也可能导致颈部疼痛等症状,但病因和治疗方法不同,需进行鉴别诊断。

其他检查: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颈椎病,如脊髓型颈椎病,可能需要进行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检查以评估神经受损程度和预后。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其症状和体征,尤其是颈部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进行体格检查,包括颈椎检查和相关神经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颈椎病变和神经受压表现。

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以了解颈椎病变的具体情况和程度。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鉴别诊断和其他检查结果,做出最终诊断。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颈椎病临床诊断标准是确定颈椎病性质、原因和程度的关键步骤。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结合鉴别诊断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有助于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定期随访和复查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颈椎病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疾病。

据统计,全球有数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病。

由于该病的症状复杂多样,治疗方法和康复途径也各不相同,因此本文将介绍颈椎病的康复临床路径,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颈椎病分型及鉴别诊断

颈椎病分型及鉴别诊断
病因及症状: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病因至今不明。早期症状轻微,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患 者可能只是感到有一些无力、肉跳、容易疲劳等一些症状,渐渐进展为全身 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最后产生呼吸衰竭。症状:1.肢体起病型:症状首先 是四肢肌肉进行性萎缩、无力,最后才产生呼吸衰竭。2.延髓起病型:先期 出现吞咽、讲话困难,很快进展为呼吸衰竭 鉴别: 要早期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除了神经内科临床检查外,还需做肌电图、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血清特殊抗体检查、腰穿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甚 至肌肉活检,靠神经内科医生了
四、(3)脊髓型颈椎病鉴别诊断
慢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定义:
多发性神经病是指主要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末梢型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 元瘫痪和(或)自主神经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及症状: 引起周围神经病的病因很多,有中毒、营养缺乏或代谢障碍、炎症性或 血管炎、遗传性、感染、肿瘤远隔效应等多种因素。表现为1.肢体远端对称 性各种感觉缺失,呈手套袜子样分布。可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表现肌无 力、肌萎缩和肌束颤动等,远端重于近端;下肢肌萎缩,行走时有手足下垂 和跨越步态。四肢腱反射减弱及消失。肢体远端皮肤发凉,多汗或无汗,指 (趾)甲松脆,皮肤菲薄、干燥或脱屑,竖毛障碍。 鉴别: 1.电生理检查:肌电图呈失神经支配、感觉传导速度(SCV)和运动传导速 度(MCV)减慢。 2.周围神经活检:可见各种髓鞘或轴突的变性改变。
四、(2)神经根型颈椎病鉴别诊断
肺尖部肿瘤
定义: 肺尖癌,又称“潘科斯特综合症”、“肺尖肿瘤”、“肺尖癌”。上沟 癌作为肺癌的一种常以肩痛为主要症状。包绕肺的顶端(即肺尖)的地方, 形成了胸壁的一个特殊区域。来自颈部、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的神经纤维 均经此区进入上肢。因而,若肺上沟肿瘤肿瘤侵至此区,往往会感到受累侧 上肢的疼痛、乏力,这种疼痛往往需要镇痛剂才能得以缓解。肺上沟癌癌肿 常压迫颈交感神经引起同侧瞳孔缩小,上眼睑下垂,额部汗少等霍纳 (Horner)综合征,压迫臂丛神经引起同侧肩关节、上肢内侧剧烈疼痛和感 觉异常,肿瘤侵蚀及破坏第一、二肋骨时引起局部压痛。 鉴别: 肺部X线,CT等可以明确

颈椎病地鉴别诊断

颈椎病地鉴别诊断

颈椎病的鉴别诊断1.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在各型颈椎病中,椎动脉型相当多见,其发病率仅次于根型。

一侧或双侧椎动脉第一、二、三段都可扭曲、被压,并且受到颈交感神经的影响,发生痉挛,引起不同程度的椎动脉供血不足,而椎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有除额顶二叶以外的整个大脑,以及小脑、间脑、脑干、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又供给内耳和眼,因此它的症状和体征千变万化,不能一概而论,它所需要鉴别的病症也很多。

本节所述只是一些简单的病症。

(1)内耳疾患:可以是内听动脉栓塞,突发耳鸣、耳聋、眩晕,症状严重而不减。

也可为美尼尔综合征,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震、脉率减慢、血压下降。

鉴别点:常与过度疲劳等因素有关,而非由颈的活动所诱发。

(2)眼源性眩晕:由屈光不正等因所致。

鉴别点:闭目时眩晕消失,有屈光不正,眼源性眼震阳性等。

(3)动脉硬化症:鉴别点:①高血压病史。

②椎动脉造影。

(4)胸骨后甲状腺肿:压迫椎动脉第一段。

鉴别点:椎动脉造影。

(5)其他:如贫血或长期卧床后引起的眩晕及神经官能症等。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更侧重于椎动脉机械压迫所致椎动脉血运障碍而产生的供血不足;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侧重于交感神经兴奋或激惹而引起的椎动脉痉挛所致的供血不足。

此外,后者除椎间盘退变外,非退变因素如外伤、炎症(咽炎等)、肌张力失衡等,也是其常见诱因。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症状不仅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表现,而且还有其它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即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如头疼、头晕、心动过速、肢体发凉等,或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肠蠕动加强、流泪、鼻塞等,有近1/3的患者没有颈椎病的其他症状。

脑动脉硬化由于脑动脉是最易发生硬化的三大部位之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颈椎病可合并有脑动脉硬化(尤多见于椎-基底动脉硬化)、二者均可出现头晕、上肢麻木及病理反射等,故甚易误诊。

但以下几点可作为诊断依据,并可与推动脉型颈椎病相鉴别:◆ 40岁以上,逐步出现大脑皮层功能减退的症状,如头晕、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等。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及X线诊断(附219例分析)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及X线诊断(附219例分析)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及X线诊断(附219例分析)目的探讨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及X线征象。

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颈椎病患者219例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颈椎病是一组综合症状的临床表现疾病,X线征象多样性,应密切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标签:颈椎病;临床表现;x线诊断颈椎病是一组综合症状的临床表现疾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的改变引起椎间隙变窄、生理曲度改变、椎体边缘骨赘形成,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咽后壁及食管等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本文对219例颈椎病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症状及各型的X线征象及常见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产生临床症状及X线征象的各种主要原因。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4年12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颈椎病患者219例,男91例,女128例,女多于男。

年龄30岁-70岁,以35岁-60岁多见。

1.2检查方法颈椎正、侧、左右斜位,为进一步观察脊神经压迫情况部分患者进行了CT和MRI检查。

1.3临床表现神经根症状:颈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上肢麻木、怕冷;重者有肌萎缩、肌无力、反射功能减退;椎-基底动脉和交感神经压迫症状:头晕、头昏、头痛、行走困难、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出汗、心悸、视力减退;脊髓症状:表现轻瘫等。

本组神经根症状的发病率最高124例(60%),男54例,女70例,椎-基底动脉和交感神经压迫症状的73例(33%),男31例,女42例,脊髓症状22例。

1.4 X线征象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的小关节嵌顿和椎体的侧旋,小关节关系紊乱、生理曲度的改变、椎间隙变窄、椎体缘及小关节突的骨质增生、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盘脱出、破裂、椎间孔变窄、椎管狭窄等。

本组219例不同程度的表现为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颈4-7椎体缘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钩锥关节突变尖,相应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形,其中项韧带钙化54例,颈椎先天性变异6例,分别为椎体融合和颈肋;仅2例年龄最小者表现颈5.6椎体不稳、颈椎曲度改变,相应椎间孔、椎间隙变窄、变形、胸椎颈化。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一、病情描述⒈颈椎病定义:颈椎病是指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包括颈椎关节、颈椎间盘和周围软组织病变。

⒉病因分析:颈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工作姿势、颈部受伤和缺乏运动等。

二、中医四诊分析⒈望诊:观察患者的颈部是否有肿胀、红斑、皮肤变色等异常表现。

⒉闻诊:听取患者对颈部疼痛的描述,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症状,如头晕、头痛等。

⒊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和疼痛的特点等。

⒋切诊: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检查患者颈部是否有压痛点、紧张度等。

三、中医辨证分析⒈气血不调证:表现为颈部疼痛、颈肩部紧张、头晕乏力、手麻、舌淡苔白等。

⒉肝肾亏虚证:表现为颈椎病疼痛加重、颈部肌肉无力、头晕目眩、腰酸腿软、舌淡苔白等。

⒊寒湿内蕴证:表现为颈部疼痛、湿重感、活动受限、压痛明显、舌苔厚白等。

⒋气郁血瘀证:表现为颈部疼痛、胸闷、疼痛难以忍受、疼痛范围明显、舌质紫暗等。

四、中医治疗方案⒈气血不调治疗:调养气血、活血祛瘀,使用补气养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等,结合针灸、推拿疗法。

⒉肝肾亏虚治疗:益肝肾、滋阴补阳,使用温阳滋肾的中药,如杞菊地黄丸,结合针灸、艾灸疗法。

⒊寒湿内蕴治疗:祛湿散寒,使用温中散寒的中药,如草果、红花等,结合针灸、拔罐疗法。

⒋气郁血瘀治疗: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香附等,结合针灸、火罐疗法。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如下:⒈附件一:中医草药方剂配方表格。

⒉附件二:针灸治疗所需的穴位图。

⒊附件三:推拿按摩手法示意图。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⒈颈椎病:根据《中华医学会颈椎病防治指南》,颈椎病是颈椎解剖结构损害或功能障碍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⒉中医四诊:中医四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⒊辨证分析: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及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进而确定治疗方案的过程。

颈椎病(神经根型)诊疗常规

颈椎病(神经根型)诊疗常规

颈椎病(神经根型)诊疗常规一、定义因单侧或双侧颈椎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所致,其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二、诊断依据临床表现:临床多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可有上肢麻木、乏力、手指动作不灵活。

体检可有颈椎棘突、棘突间、椎旁肌压痛;颈椎活动受限;压颈试验与上肢牵拉试验阳性;受累脊神经根分布区域感觉障碍,可有皮肤感觉过敏或减退;上肢肌肉萎缩、肌力减弱;腱反射改变,受累脊神经根所参与的反射弧出现异常,早期活跃,而中、后期则减退或消失。

单纯脊神经根受累不应有病理反射,如伴有病理反射,则表示脊髓同时受累。

影像学检查:颈椎正侧位、双斜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检查可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颈椎失稳、骨赘形成、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异常改变。

MRI检查可显示颈椎间盘变性、突出、椎间孔狭窄、椎管狭窄、脊神经受压等异常改变。

颈椎CT平扫及三维重建可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骨赘形成、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脊神经受压等异常改变。

三、鉴别诊断本病应与颈椎结核,颈椎肿瘤,颈神经根肿瘤,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损伤,肩周炎,右肱骨外上髁炎,肌萎缩型侧索硬化症等疾病相鉴别。

四、治疗非手术治疗:纠正不良体位;颈托制动;枕颌带牵引;理疗;应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物,脱水消肿药物,营养神经药物,肌松剂,镇静剂等治疗。

手术疗法:手术指征:(1)经正规非手术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所见及神经学定位相一致。

(2)有进行性肌肉萎缩及非手术治疗难以控制的剧烈疼痛者。

(3)非手术治疗有效,但由于症状反复发作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

手术方式:(1)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适宜责任节段为单节段或三节段以下,如不合并颈椎失稳,可单纯应用椎间融合器,如合并颈椎失稳,可应用椎间融合器及颈椎前路钢板固定。

(2)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及椎间融合术,适宜髓核脱出之椎体后方,经椎间隙取出困难病例。

颈椎病分型及诊断标准

颈椎病分型及诊断标准

颈椎病分型及诊断标准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它的症状包括颈部疼痛、肩颈部僵硬、头昏、眼花、手臂发麻和手指失去灵敏度等。

颈椎病的程度和表现不同,按照病变范围和影响程度,颈椎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颈椎劳损型:最常见的颈椎病类型,多由颈部长时间处于一定姿势、过度用力和劳累所致,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酸痛等症状。

2.颈椎退变型:是由于年龄增长、过度用力和颈部长时间处于一定姿势所引起的颈椎退行性变所致,表现为颈部酸痛、肩颈部僵硬、头晕等症状。

3.颈椎突出型:颈椎突出是指颈椎间盘向后突出,压迫椎间孔,影响神经根吸管的病变。

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手臂发麻、手指失去灵敏度等症状。

4.颈椎脊髓型:颈椎脊髓型是指颈椎病病变累及脊髓和神经根,表现为手臂发麻、手指失去灵敏度、行走不稳、尿失禁等严重症状。

颈椎病诊断标准:1.病史:询问患者的颈椎受伤、颈部长时间处于一定姿势、过度用力等情况,了解疼痛的表现、持续时间和加重因素等。

2.体格检查:常规的体格检查包括脊柱生理弯曲和活动度的检查、手臂的肌力、手指的感觉和反射的检查等。

3.影像学检查:颈椎病的经典影像学检查是颈椎X线片和颈椎CT 和MRI检查。

X线能了解颈椎骨质及椎间隙的开放情况;CT能获得颈椎软组织、骨质等更详细的资料;MRI最为直观的反映软组织的病变情况。

4.其它检查:包括血液学检查、神经生理学检查等,常作为诊断的辅助手段。

综合以上诊断标准,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颈椎病。

对于颈椎病的治疗,目前较常用的方法包括锻炼、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姿势,及时呵护颈椎,可以有效减少颈椎损伤和颈椎病的发病率。

颈椎病_百度百科

颈椎病_百度百科
四、慢性感染。主要是咽喉炎,其次为龋齿、牙周炎、中耳炎等。
五、风寒湿因素。外界环境的风寒湿因素可以降低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痉挛、小血管收缩、淋巴回流减慢、软组织血循环障碍,继之产生无菌性炎症。
六、颈椎结构的发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颈椎退变等是一些颈椎病病因基础。 颈椎病易复发的原因
编辑本段病因病理
病因
一、劳损。长期使头颈部处于单一姿势位置,如长时间低头工作,易发生颈椎病。
二、头颈部外伤。50%髓型颈椎病与颈部外伤有关。一些病人因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膨出、椎管内软组织病变等使颈椎管处于狭窄临界状态中,颈部外伤常诱发症状的产生。
三、不良姿势。如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高枕、坐位睡觉等;卧车上睡觉,睡着时肌肉保护作用差,刹车时易出现颈部损伤。
5、根性症状 由于局部解剖的关系,椎动脉型的病人也常常伴有神经根性症状。
(1)颈部症状:颈部不适感及活动受限,主要颈部不适感有颈部疼痛、颈部酸胀、颈部发僵活动或者按摩后好转;晨起、劳累、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剧;活动颈部有“嘎嘎”响声;颈部肌肉发板、僵硬;用手按压颈部有疼痛点;按摩颈部有韧带“弹响”转动颈部不够灵活等。
所有症状
(1)颈部症状:颈项部疼痛,颈部僵硬感、颈部强直、活动受限、颈部肌痉挛、颈活动困难、有捆绑感、“发纣”、颈部胀筋感、“落枕”感等。头部常偏向一侧、抬头、低头困难、旋转困难。
(2)上肢症状:肩部、手臂、背部的麻木、疼痛、运动和感觉障碍、痛觉过敏、有触电感,手指麻木或蚁行感、手部无力、沉重感、持物不稳、震颤麻痹等症状、上肢肌萎缩、肩周活动受限。
目录
基本概述
症状常见症状
所有症状
病因病理病因
病理
临床诊断一般诊断

颈椎病的临床分型及诊治

颈椎病的临床分型及诊治

颈前曲I型(全弯)
颈前曲II型(上曲下正)
颈前曲III型(下曲上正)
颈后弓I型(直)
颈后弓II型(全弓轻)
颈后弓III型(全弓重)
颈后弓IV型(上直下曲)
颈后弓V型(上弓下曲)
颈后弓VI型(上弓下直)
颈后弓VII型(下直上曲)
颈后弓VIII型(下弓上曲)
颈后弓IX型(下弓上直)
重度椎体滑脱
• 三、脊髓型:
1、颈部症状轻或无症状。 2、初起时出现双下肢麻木、疼痛、发凉、发僵 和乏力,不能迈大步跨越障碍物。 3、休息时症状缓解,劳累后、紧张时加重。 4、病变呈缓慢、进行性发展,晚期四肢瘫痪、 二便功能障碍。 5、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上肢 Hoffman 征阳性,下肢 Babinski 征阳性、髌阵挛和踝 阵挛阳性。
• • • • • •
5.中药辩证论治 风寒湿阻型—羌活胜湿汤 气滞血瘀型—舒筋汤 痰湿阻络型---半夏白术天麻汤 气血亏虚型---黄芪桂枝五物汤 肝肾不足型----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
• (三).功能锻炼。 • 1.颈椎操。 “米”子操、“风”子操 • 2.调曲枕调曲。
图3-39 颈椎标准侧位像生理曲度 (A、X线片测量法,图中示正常椎曲;B、图示下颌角A平 C2下缘,示第1椎棘突基底部向下连接第7颈椎后下缘连线, 其中点连线经过C4、5间为正常椎曲)
破坏
外源性稳定
动力平衡系统
• 椎间盘退变 ,椎间隙狭窄,当脊椎弯曲时椎体前
后移动而产生椎体不稳。①在膨出、移动时,可 刺激窦椎神经而反射到后支,引起颈肩痛、项痉 挛等症状。②椎间盘破裂脱出向后方可以压迫脊 髓,引起相应症状。③关节间隙变窄和小关节增 生,椎间孔前后径及上下径均变窄,刺激脊神经 根和脑脊膜返支窦椎神经,而钩锥关节过度增生 也可刺激神经根、椎动脉和交感神经产生相应的 临床症状。

颈椎病

颈椎病

颈椎病摘要: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

颈椎间盘退变,以及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等结构继发退变,累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与交感神经,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与神经功能障碍统称为颈椎病。

根据受累结构的不同,临床表现特点,一般将颈椎病分为四型,即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及交感型颈椎病。

本文着重介绍四种类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 关键词:颈椎病脊髓椎间盘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

颈椎间盘退变,以及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等结构继发退变,累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与交感神经,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与神经功能障碍统称为颈椎病。

根据受累结构的不同,临床表现特点,一般将颈椎病分为四型,即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及交感型颈椎病。

C4以上神经根受累时,主要症状为颈痛,有作者称为颈型。

椎体前缘骨刺增生,有时引起食管梗阻,有些作者称之为食管型颈椎病。

后两者很少见。

一般而言,脊髓型多需手术治疗,而其他类型多数可取保守治疗。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盘膨出或突出,椎体后缘与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常常造成椎间孔或椎管狭窄,压迫或牵扯神经根。

颈椎的节段性不稳定存在时,容易发生椎间关节劳损。

创伤性炎症不仅加重了神经受压,并且具有炎性刺激,引起颈肩痛与神经根病。

1、临床表现多见于中年和老年人。

多数病人有颈部慢性劳损病史。

长期伏案工作,或落枕之后颈肩部疼痛,逐渐出现放射性肩臂或手部麻痛。

少数病例因颈部扭伤,或着凉等原因起病较急。

颈肩部疼痛与颈部活动受限是常见症状。

因为神经根受累而出现神经根支配区的放射性痛、麻、胀痛、力弱。

患侧手臂持物无力或失落。

症状可因颈部活动而加重,保持某种姿势时可减轻。

颈肩部肌肉痉挛,可继发肌肉筋膜炎颈部僵直,出现强迫性姿势,肩背部沉重感。

神经根型颈椎病常常单节段发病。

多限于一侧,C5-6最多见,其次C6-7 、C4-5。

所以C6神经根最常受累,其次为C7或C5。

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类型等类型颈椎病疾病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

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类型等类型颈椎病疾病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

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类型等类型颈椎病疾病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颈椎病分类方法主要依据于症状学和病理学两个方面,临床上较实用根据患者所表现的临床特点进行分类,该分类方法对医生和患者均具有指导作用。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

多数患者无明显外伤史。

男性多于女性1倍。

(一)临床症状1.根性痛。

是最常见的症状,疼痛范围与受累椎节的脊神经分布区相一致。

与根性痛相伴随的是该神经分布区的其他感觉障碍,其中以麻木、过敏及皮肤感觉减退等为多见。

2.根性肌力障碍。

早期肌张力增高,但很快即减弱并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征。

其受累范围也仅局限于该脊神经所支配的肌组。

在手部以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为明显。

3.腱反射异常。

早期呈现腱反射活跃,而中、后期反射逐渐减退或消失,检查时应与对侧相比较。

单纯根性受累不应有病理反射,如伴有病理反射则表示脊髓同时受累。

4.颈部症状。

明显的颈部疼痛,颈旁可有压痛。

压迫头顶时可有疼痛,棘突也可有压痛。

5.特殊试验。

当有颈椎间盘突出时,可出现压颈试验阳性,脊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尤以急性期及后根受压为主者。

检查方法是令患者坐好,检查者一手扶住患者颈部,另一手握住患者腕部,两手呈反方向牵拉,若患者感到手疼痛或麻木则为阳性。

这是由于臂丛受牵拉、神经根被刺激所致。

6.X线检查。

一般表现为椎节不稳(梯形变),颈椎生理曲度减少、变直或成“反曲线”,椎间隙变窄,病变椎节有退变,椎体前后缘有骨刺形成。

7.CT和MRI检查。

CT检查可发现病变节段椎间盘侧方突出,或后方骨质增生,并可以判断椎管矢状径。

MRI检查可发现椎间盘变性、髓核后突,椎体及椎间隙后方对硬膜囊和神经根有无压迫。

(二)定位诊断典型表现为受累神经根的感觉、运动和反射功能的改变(图3-2-2-1),临床常常以此变化作为神经根病变定位的依据。

因臂丛神经分支的变异所致,判断颈肩痛患者的受累神经根有时比较困难。

颈椎病鉴别诊断的书写

颈椎病鉴别诊断的书写

颈椎病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的书写参考一.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颈肩部及上背部酸痛、发僵,活动不灵便或活动时颈部有疼痛,或有头痛、后枕部疼痛。

2.颈部生理曲度减弱或消失,或有颈部偏歪,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颈部肌肉紧张或痉挛。

3.颈部触诊检查患节棘突间及两例可有压痛,但多较轻,多无放射痛。

压头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四肢检查多无异常发现。

4.X 线检查正位片可见相邻钩椎关节间隙不等宽,椎体边缘增生和项韧带钙化等表现,或仅有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

(二)鉴别诊断1.颈部扭伤2.肩关节周围炎3.颈肩肌筋膜炎1.颈部扭伤:系颈部肌肉扭伤所致,多是由于睡眠时颈部体位不良以致局部肌肉被扭伤之故,不同于因椎间盘退变而引起的颈型颈椎病,颈部扭伤者颈肩部可触及伴有明显压痛的条索状肌束,压痛点则见于肌肉损伤局部以颈2,3 关节突关节和两侧肩胛内上方处为多见,急性期疼痛剧烈,压之常无法忍受,局部封闭症状立即消失或明显缓解。

2.肩关节周围炎:因其多在50 岁前后发病故又称之为“五十肩”主要症状是肩痛,夜间疼痛明显,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有时放射到上臂,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部分病人因畏痛而不敢活动,久则肩部肌肉发生粘连,肩关节活动受限,尤以外展、上举、背伸时明显,甚者肩关节失去活动能力。

3.颈肩肌筋膜炎:系肌纤维组织炎,为一种慢性疾患,多与风寒、潮湿等有关,颈肩部和腰骶部多见。

颈肩肌纤维组织炎患者的局部症状多以酸痛感为主,呈弥漫性边界不清的疼痛,范围较广,局限性软组织有压痛点,在肩胛冈软组织常触及结节或条索感,椎旁无明显压痛及根性放射痛,压迫肌肉中的痛性结节,可引起局部疼痛并放射至其他部位。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鉴别诊断的(一)诊断标准根据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有以下几点:1.年龄23-65 岁;2.颈、肩、臂疼痛或麻木,向上肢或枕部放射;3.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4.颈椎旁压痛;5.上肢感觉障碍、肌力下降;6.压颈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7.影像学检查异常(二)鉴别诊断1.胸廓出口狭窄症2.肺尖肿瘤综合征3.颈椎椎管肿瘤4.臂丛神经炎5.颈椎结核1.胸廓出口狭窄第7 颈椎横突过长或有劲肋,锁骨畸形,或前斜角肌、胸小肌异常致使胸廓出口狭窄,使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受压迫而产生手臂内侧感觉异常、麻木、疼痛、发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解剖
椎体 钩椎关节 椎间关节
颈椎解剖
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
钩椎关节的特点
发育过程 胎儿期,4-5岁钩突形成,16-18 岁关节腔
生物力学机制
头颅机械压力;颈椎过伸;椎间盘退变,椎 体接触增加;关节软骨面形成
病理过程 骨赘形成,临近组织间关系
颈膨大
颈椎病的分型
诊断原则
症状为主 症状体征与影像学
55岁以上人群80%可以出现影像学改变
颈椎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
改善消除神经、脊髓、血管受压 消除炎症、水肿 缓解肌肉痉挛 改变力学结构
物理治疗
休息 减轻颈椎局部负荷 物理疗法
超声波、超短波、低频电、低频脉冲磁 疗、光疗、温热疗法
扩张血管、消除水肿、解除痉挛、减轻 粘连
神经根型 脊髓型 交感神经型 椎动脉型 食道压迫型 混合型
病因及发病机制
颈椎病病因
颈椎及颈椎间盘的基本改变 颈椎间不稳 外伤因素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颈椎及颈椎间盘的基本改变
旋转 以第一第二颈椎为主,占50% 伸屈 以第四第五颈椎为主,应力集中 椎间盘 垂直压力 伸展、旋转外力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生化、内分泌
屈颈试验
仰卧位,放松,上肢位于躯干两侧,下肢 伸直,抬头屈颈。阳性体征:上下肢出现 放射性麻木等刺激症状。
脊髓型
低头(抬头)试验
站立位,放松,双手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 双足并拢,低头看地。
阳性体征:1分钟左右,头颈、肩臂疼痛、 麻木、头晕、耳鸣,站立不稳,下肢麻木 等
各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 影像学 因果关系
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机制
部位 背支、腹支 椎间盘 钩椎关节 神经根压迫、缺血
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
退行性颈椎间盘改变 交感神经因素 脊髓缺
血 椎管狭窄 黄韧带肥厚
椎动脉型发病机制
椎间盘 骨刺 椎动脉直接受压 椎动脉壁交感
交感型颈椎病发病机制
椎动脉与交感神经 传导通路 脑脊髓反射 脊髓反射
颈椎间不稳
颈椎间盘退变—椎间盘变薄—椎间隙狭 窄—椎间韧带松弛—椎体失稳—椎体+椎 间关节过度活动—椎体上下缘韧带相互牵拉 反复细微损伤—损伤性修复—骨刺(椎体、 椎间关节)形成—椎间孔、椎管变窄—神 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受到激 惹—相应的临床表现
颈椎管狭窄
先天发育异常 外伤因素 矢状径小于13mm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
内容
概述 解剖、生理 分型 病因及发病机制 各型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鉴别诊断 治疗
概述
定义:是指在应力作用下,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邻近组织(脊 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受累而引起的 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称为颈椎病。
颈椎间盘 颈椎椎体及关节 韧带
血管 神经 脊髓
研究历史
1817年,Parkinson首先报到上肢放射痛症状 1911年,Bailly等神经根、脊髓受压于椎间盘退行
性变有关; 1926年,Elliot 神经孔变小压迫神经根 1935年,Mitter和Ager,椎间盘突出症 1948年,Brain明确提出颈椎病独立概念 1958年,Tatlow发表 椎动脉压迫综合征 1958-1962年,Robinson Cloward等使用颈椎前路手
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发病缓慢,40-60岁,后果严重 慢性脊髓损伤表现
下肢沉重、发紧,踩棉花感、步态不稳 体征
病理征 Hoffman、Rossolimo 肌张力、腱反射 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
鉴别诊断
脊髓肿瘤 脊髓空洞症 运动神经元病
后纵韧带钙化 亚急性联合变性 多发性硬化
术治疗
研究历史
1963年,王宝华介绍经后路切除颈椎间盘的方法 1960年,屠开元北医三院后路颈椎椎板切除术 1962年,北医三院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神经根型 1975年,北医三院骨科编写颈椎病专著 80年代,国内对于颈椎病命名的争论,颈肩臂综
合症、颈椎间关节综合症、颈椎间盘突出症
流行病学
1952年,Kellgren等,某城镇15岁以上居民, 35.75%
1965年,Irvine在27000的人群中,抽取500样 本,58.53%(272人)诊断
Das Gupta在10817神经科门诊患者中,确诊 398例,为3.5%
国内潘清之,1037名30岁以上工人和农民, 分别为6.2%和17.6%
大部分认为,国人患病率为10%
易患因素
性别
男女差异不明显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表现
眩晕(与头晕) 体位性
头痛
缺血性
视觉障碍
一过性
运动障碍 延髓麻痹 轻偏瘫
感觉障碍
意识障碍 反复晕厥
眼震
鉴别诊断
美尼尔氏病 位置性眩晕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内耳药物中毒 椎动脉供血不足
交感型颈椎病临床表现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头痛或偏头痛 眼睑增大、视物模糊 心血管症状 周围血管 发汗障碍,一侧颜面部为主,偶有肢体
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鉴别诊断
椎动脉型颈椎病 美尼尔氏病 内听动脉闭塞 抑郁症
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颈椎病的临床检查
压顶试验(Spurling)
神经根张力试验
引颈试验
臂丛牵拉试验(Eaton)
椎动脉扭曲试验
坐位,放松,抱住患者头枕部两侧,后仰, 转向一侧。
阳性体征:眩晕出现 椎动脉型
各型临床表现及诊断
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表现
发病率50-60%,预后较好 症状
神经根刺激症状 感觉障碍分布、压痛点 体征 Eaton Spurling Jackson等
神经根刺激症状
上肢神经节段分布
根性损害与外周损害
鉴别诊断
胸廓上口综合 Adson试验 颈肋和第七颈椎横突过大
颈背肌肌筋膜炎 脊髓空洞症 运动神经元病 心绞痛
年龄
40-60岁多见,近年来年轻化趋势
职业
低头伏案工作者,电脑、会计等
外伤
70-90%患者外伤史,运动员
生活习惯 朝鲜、印度等地区;高枕睡眠
解剖变异 颈肋、颈7横突肥大、颈椎隐裂、 椎体融合、颅底凹陷
颈椎解剖
颈椎间盘 关节突关节 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 颈髓 颈脊神经根 颈部动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