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也会出现钙化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医学影像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病理学 贫血性梗死.在脾淤血时,贫血性梗死病灶周围有出血带 梗死的病灶常为多发 表现为尖端朝向脾门的楔状分布 有时脾梗死还可伴发脾内出血
CT
多发生于脾前缘处近脾门的方向 平扫时为低密度区 梗死灶呈三角形或楔形、底近脾的外缘.尖端面向脾门 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楚
脾密度增高而梗死灶不增强,对比更好 若整个脾脏梗死.则在增强扫描时,整个脾脏呈不强化现象,只有脾包膜有增强现象
症状 不典型,多在体检中发现,扭转时出现疼痛。查体触及一活动包块 平片 脾窝处脾影消失 胃肠造影 腹腔内活动性肿块应 CT 可显示异位脾的形态位置 血管造影 可显示脾动脉位置,脾扭转时,可见脾动脉突然中断消失
额外脾(副脾accessory spleen)
常位于脾门处,单发占88%,双副脾占9%,两个以上占3% 症状 多无症状,查体时或无意中发现 胃肠造影 副脾位于胃壁或为周围者,可产生类似于胃粘膜下肿瘤征相 血管造影 可见脾动脉分支进入副脾,实质期副脾呈边缘光滑密度增高影,与主脾染色一致 CT 脾门处小结节影,类圆形,光滑。直径不超过2,5cm.其CT值与主脾相同
厚3—4cm。重量150g 长径:下极最低点到脾上极最高点的最大距离 宽径:垂直于长轴的最大径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血管造影 动脉期:脾动脉起源于腹腔A,有的起自腹主A,或肠
系膜上A分支 毛细血管期:脾的密度开始不均匀,以后逐渐变均匀,
密度增加 静脉期:脾静脉5-8mm
•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脾的转移瘤以血行播散为主,少数也可为淋巴管转移。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
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占全身转移瘤的2-4%。
临床表现

脾脏病理学实验报告

脾脏病理学实验报告

脾脏病理学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脾脏病理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加深对脾脏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们观察了正常脾脏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

正常脾脏由红髓和白髓两部分组成,红髓主要含有红细胞和巨噬细胞,白髓则富含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

细胞形态正常,细胞排列紧密,结构清晰。

接着,我们观察了脾梗死的组织变化。

脾梗死是由于脾脏血供不足导致脾组织坏死。

我们看到,在梗死部位细胞严重受损,出现空泡变性和坏死,细胞核消失或变形。

组织结构疏松,出现空洞和纤维化,同时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和出血。

最后,我们观察了脾脏淋巴瘤的组织变化。

脾脏淋巴瘤是一种淋巴细胞恶性增生的疾病。

我们看到,淋巴瘤细胞密集分布,细胞核变大、形态不规则,胞浆少。

组织结构疏松,淋巴瘤细胞排列紊乱,常常形成团块和结节。

同时,还有一些浆细胞浸润和出血。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脾脏病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 -。

阐述钙化形成原因

阐述钙化形成原因

阐述钙化形成原因钙化是指在生物体内形成钙盐沉积物的过程,常见于软组织和骨骼系统。

钙化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包括病理性和生理性两种情况。

病理性钙化是由于疾病或损伤引起的钙盐沉积。

一些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炎症、肿瘤等会导致血管壁或组织发生病理性钙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内脂质沉积和钙盐沉积导致血管壁增厚和硬化,最终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炎症性病变如肺结核、肺炎、支气管炎等也可引起病灶区域发生钙化。

肿瘤引起的钙化多见于乳腺、甲状腺、卵巢等器官的良性或恶性肿瘤。

这些病理性钙化的形成通常与组织损伤、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

生理性钙化是正常生理过程中发生的钙盐沉积。

骨骼系统的钙化是生理性钙化的一个典型例子。

骨骼系统包含骨骼和牙齿,钙化是骨骼发育和骨骼维持的重要过程。

在骨骼发育期间,钙离子和磷酸盐会在骨骼中结合形成羟基磷灰石晶体,使骨骼变得坚硬和有弹性。

而在成年后,骨骼维持过程中,钙离子会在骨骼中重新吸收和释放,维持骨骼的稳定性和功能。

此外,肾脏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会通过调节血中钙离子浓度,保持骨骼和牙齿中的钙盐平衡。

除了骨骼系统,其他一些器官和组织也可能发生生理性钙化。

例如,肾脏中的肾小管和肾单位中的尿液中的钙盐,如果超过了肾脏的排泄能力,就会在肾小管内形成结石。

肾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饮食习惯、水分摄入量、遗传因素等。

此外,乳腺组织中的钙化也是一种生理性现象,通常不会引起疾病。

乳腺钙化的形成与乳腺组织的退行性变或乳腺导管内乳头增生有关。

总结起来,钙化是由于疾病、损伤或正常生理过程中钙离子和其他化合物的沉积所导致的。

病理性钙化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和肿瘤等疾病,而生理性钙化则是正常生理过程中的一部分,如骨骼系统的钙化。

了解钙化的形成原因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来降低患上病理性钙化的风险。

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能够及早发现和处理病理性钙化,提高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脾脏的正常CT表现

脾脏的正常CT表现
3.动态增强扫描:两者的增强与消退之动态 变化也完全一致。
4.鉴别诊断:需与腹部肿瘤鉴别,勿把副脾
误认为淋巴结肿大或其他肿物。脾摘除后
副脾可增大。副脾也可发生脾脏的病变, 如淋巴瘤。
多脾综合症
• 多脾综合征(polysplenia syndrome)为先 天性脾脏发育异常伴有多个内脏畸形和心 血管畸形的综合征。本病较为罕见。
• 【诊断要点】 1.明确的左上腹创伤史。 2.脾脏外伤后,可出现左腹部痛,脾脏增大, 压痛以及腹膜刺激征象。 3.当伴有脾破裂时,血压下降,血红蛋白急 速下降,并有休克等严重症状。 4.X线平片:脾脏形态变化,破裂出血时轮 廓不清或消失,反射性肠郁张,合并肋骨 骨折,胸腹腔积液等征象。 5.腹腔动脉造影:可见对比剂外溢,动脉闭 塞,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形成,无血管 区和包膜下血肿及脾周围腹腔内血肿可导 致脾脏受压、移位征象等。
脾血管瘤
•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为脾脏 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 0.3%~14%,好发年龄为20~60岁,成人以 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多为毛细血管瘤。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肿瘤生长缓慢,病 史长达数年以上。
• 【诊断要点】 1.瘤体较小者,一般无临床症状,多为体检 时偶尔发现,瘤体较大者可有腹胀表现。
2)增强扫描:血肿不增强,脾实质增强形成
密度差异,清晰显示血肿形态和边缘。当 血肿较大时,脾可受压、变形。
• 3.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破裂: 1)CT平扫:显示脾内不规则高密度区。 2)增强扫描:血肿呈相对低密度区, 与增强的脾脏实质形成对比。
脾包膜下血肿
• 4.脾破裂: 1)局部破裂:脾实质内局限性低密度带状影 和/或稍高密度区,增强扫描更为清楚,早

高中生物脾脏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脾脏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脾脏的知识点总结一、脾脏的结构1. 脾脏的位置:脾脏位于腹腔的左上方,位于膈下,与胃、左肾、结肠等器官相邻。

2. 脾脏的形态:脾脏呈豆形,其大小约为10-12厘米长,8厘米宽,3-4厘米厚。

3. 脾脏的表面特征:脾脏表面光滑,色泽呈红色。

4. 脾脏的结构:脾脏主要由红髓和白髓组成。

红髓是由红髓窦和红髓鞘组成,负责滤清血液;白髓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负责免疫调节。

二、脾脏的功能1. 免疫调节:脾脏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身体对抗外界病原体,提高免疫力。

2. 贮藏血液:脾脏可以储存大量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当身体需要时,可以释放这些血液成分,维持血液的稳定和平衡。

3. 滤清血液:脾脏可以清除体内的老化红细胞、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保持血液的清洁和健康。

三、脾脏的生理作用1. 免疫功能:脾脏中的淋巴组织可以产生和储存各种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有助于身体对抗病毒、细菌等病原体。

2. 滤清作用:脾脏能够清除血液中的老化红细胞和病原微生物,保持血液的清洁和健康。

3. 血液贮存:脾脏可以储存大量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当身体需要时,可以释放这些血液成分,保持血液的正常压力和容积。

四、脾脏疾病1. 脾脏肿大:脾脏肿大是由于脾脏发炎、感染、肿瘤等导致脾脏体积增大,常常伴有疼痛等症状。

2. 脾脏缺血:脾脏缺血是由于血流受阻造成的脾脏血液供应不足,常常引起腹痛、贫血等症状。

3. 脾脏出血:脾脏出血是由于外伤、疾病等原因导致脾脏破裂出血,常常危及生命。

五、脾脏的临床意义1. 脾脏在免疫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当脾脏发生疾病时,会影响免疫功能,导致身体易感染。

2. 脾脏在贮存血液方面可以对人体起到一些辅助保护作用。

3. 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会影响到人体内的其他器官,甚至危及生命。

总之,脾脏是人体内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它在免疫调节、血液贮存、滤清血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因此,了解脾脏的结构、功能和生理作用对我们深入理解人体生物学具有重要意义。

脾脏疾病影像学诊断—刘斌

脾脏疾病影像学诊断—刘斌

脾良性肿瘤 脾恶性肿瘤
• 脾脓肿 • 脾结核
(一)脾囊肿
1.概念:脾囊肿是脾组织的瘤样囊性变。 2.病因:
①寄生虫性—寄生虫感染,多有畜牧区接触史,为人畜共患疾病 ②非寄生虫性:真性囊肿—先天发育。
假性囊肿—多见,常和外伤,梗死,脓肿吸收有关 3.病理:
①寄生虫性—多为棘球蚴病囊肿,常与肝/肺棘球蚴病同时存在 ②非寄生虫性:真性囊肿—表皮样,皮样,血管和淋巴管。
脾脏正常解剖
1.脾分为内、外两面,上、下两缘,前、后两端。 2.内面凹陷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相邻,
称为脏面。 3.脏面近中央处有一条沟,是神经、血管出入之处,称脾门。 4.外面平滑而膨隆与膈相对,称为膈面。 5.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切迹。 6.正常情况下,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脾肿大时,脾切迹仍存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学
承医附院本部放射科 刘斌 2019-4
脾脏
名称:脾(Spleen) 位置:位于腹腔的左上方,胃底与膈之间,呈扁椭圆形,
呈暗红色、质软而脆。 功能: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 特点: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只产生淋
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但在病态及大失血后可以制 造各种血细胞,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
2.病理: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 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 瘤(NHL)两大类,二者均可累及脾脏;根据病灶大小 分布,又可分为:
①均匀弥漫型(直径<1mm)脾均匀增大,无肉眼肿块, 需镜观
②粟粒结节型(1mm <直径<5mm)
③多发肿块型(1cm <直径<10cm)
④巨块型(直径>10cm)

脾脏正常表现、常用测量径线、肿大临床诊断、X线平片测量、B超测量、 CT测量和影像图判断脾大症状指南

脾脏正常表现、常用测量径线、肿大临床诊断、X线平片测量、B超测量、 CT测量和影像图判断脾大症状指南

脾脏正常表现、常用测量径线、肿大临床诊断、X线平片测量、B超测量、 CT测量和影像图判断脾大症状指南脾脏的正常表现脾的大小、重量还因不同年龄、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状态而异,在成年人、通常大约10cm长,6cm宽,3-4cm 厚。

在老年人则趋减小。

在成年人脾平均重量的为150g(正常范围为80-300g,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中血液的含量) 。

脾脏常用的测量径线1、脾厚径(t):脾门中心层面之脾内缘至脾外缘的最短径。

2、脾长径(b):脾门中心层面脾的最长径(前后直线)。

3、脾上、下径(I):脾的上缘至脾的下缘的垂直距离,即脾下极床位减去脾上极床位。

4、脾肋单元计数(ru):脾最大截面之层面脾外缘占据肋单元数。

脾脏肿大的临床诊断1、轻度肿大: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

2、中度肿大:脾肿大超过肋下2cm至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

3、高度肿大:脾缘超过脐水平线以下或超过前正中线,也称巨脾。

X线平片测量1、可依据临床诊断标准。

2、长径超过15cm,宽径超过8cm可诊断脾肿大。

明显增大时可引起左膈升高,胃泡右移,左肾轮廓影向内下方移位。

B超测量1、轻度肿大:脾形态饱满,长径>12.0cm,厚度>4.0cm,脾门静脉内径>0.8cm,右侧卧位左肋缘下长<4.0cm,仰卧位时可探及脾脏下缘,实质回声颗粒增粗。

2、中度肿大:脾形态饱满且边界不规则,脾门切迹变浅,长>13.0cm,厚>5.0cm,脾静脉内径>1.0cm,右侧卧位左肋缘下长>4.0cm或平脐,实质回声明显增粗。

3、重度肿大:大小形态失常,长>15.0cm,厚>5.0cm,脾静脉>1.2cm,右侧卧位脾下缘超过脐孔,实质回声颗粒明显增粗,脾门周围有低回声结节(副脾及肿大的淋巴结)。

4、巨大脾:脾脏大小形态明显失常,脾门切迹消失,右侧卧位脾下缘超过脐孔下甚至达盆腔,实质内有钙化斑及占位病变。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2
脾脏的常见疾病
游走脾并脾扭转 脾脏破裂 脾血管瘤 脾结节病 脾梗死 脾脓肿脾淋巴瘤 脾淋巴管瘤 脾转移瘤
整理版ppt
3
游走脾
脾脏脱离正常解剖位置而位于腹腔的其他 部位者,称为脾脱垂或异位脾;脾脏既有脱 垂又能复位,呈活动或游走状者,称为游 走脾(floating spleen)。 此症甚为少见,女 性比男性多3~13倍,以中年女性为多见。 中年以上经产妇产后发病率较高,有文献 报道女性发病率可高于男性13 倍,儿童期 也有发生。
整理版ppt
4
患者女,12岁。左上腹痛半年余,现感觉 下腹胀痛,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 无放射痛及畏寒、发热。体检:腹部未见 肠型、蠕动波;下腹部可扪及质韧、光滑 肿物,边界清,无压痛。实验室检查: WBC 21.6×10^12/L。
整理版ppt
5
整理版ppt
6
CT表现:下腹及盆腔内可见一无明显强化的肿块, 其上极向上可见直径约2厘米漩涡状结构影,内可 见一管径较细有血管影,至肿块上方约4CM处中 断。正常脾区未见脾影,可见肠管。门静脉期肝 右叶可见片状低密度影。
①全身感染或脾周感染。 ②脾外伤后继发感染或脾囊肿继发感染。 ③免疫机制低下的患者,如HIV阳性。 ④经导管脾动脉栓塞术后继发脾脓肿等。
整理版ppt
31
【诊断要点】
1.症状: 1)发热:发热前常有寒战,多为弛张热。 2)腹痛:脾区持续性钝痛、胀痛。 3)其他:腹胀、恶心、呕吐、乏力和消瘦。 2.体征:脾大,脾区有压痛和叩击痛。 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整理版ppt
21
整理版ppt
22
平扫示均匀的低密度影,边界清。内部有 出血坏死时,密度密度可不均匀。增强后 肿瘤边缘先出现斑点状强化,增强区渐向 中心扩展 。3-4分钟后,全

脾脏正常解剖和影像诊断

脾脏正常解剖和影像诊断

价值不大 脾大、钙化 横断面上,脾脏外侧缘光滑,内侧面形态 不规则,呈波浪状或分叶状 平扫时均匀密度,略低于肝密度 增强时动脉期皮质强化明显高于髓质,密 度不均—“花脾”
脾脏的正常强化
脾脏的常见病
先天性变异
副脾 游走脾
常见先天变异,可完全与脾分开独 立存在,形态较小,无临床症状 CT表现为脾门附近或上下层面类圆 形软组织影,边缘光滑,增强后与 脾脏密度一致。 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 部位
脾梗死
• 脾脏梗死早期CT表现为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 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指向脾门,边界可清或略 模糊。
• 增强后病灶无强化,但轮廓较平扫时更清晰。少 数梗死灶可呈不规则形。大的梗死灶中央可以伴 有囊性变。
• 陈旧性梗死灶因纤维收缩,脾脏可缩小,且轮廓 呈分叶状,当病灶内有出血时可见到高密度不规 则影,少数脾脏梗死可伴有包膜下积液,表现为 脾周新月形低密度影。
a、弥漫脾肿大型; b、粟粒型; c、多发结节型肿块; d、孤立大肿块型。 • 前两型占73%,后两型占27%。
脾恶性淋巴瘤
• 淋巴瘤在CT平扫图上常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 其检出率甚低。或者整个脾脏密度显示不均。
• 增强扫描对淋巴瘤的显示及诊断较有价值。 脾脏淋巴瘤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最具特征的为 多个结节病灶相互融合,形成在正常脾实质衬托 下的低密度地图样表现。病灶边缘强化较明显, 也可表现为在正常实质衬托下的斑驳样小片低密 度影
现不尽相同,可以是实质性占位有轻度强化,可 以是囊性占位,囊壁轻度强化,可以是混合性占 位,密度极不均匀。有时占位病灶内可伴有出血, 平扫时呈斑片状高密度。如恶性黑色素瘤脾脏转 移常可合并病灶内出血。
胃癌术后2年 脾转移
脾脏体积增大,实 质内见类圆形异常 密度影,边缘清楚, 范围约为 6.5cmX7.0cm, 密度不均匀,各期 CT值约78-80HU、 95-100HU及7983HU,内斑片状 未见强化低密度影;

脾稍大,脾实质多发点状钙化班的意思

脾稍大,脾实质多发点状钙化班的意思

脾稍大,脾实质多发点状钙化班的意思脾稍大、脾实质多发点状钙化是一种医学上常见的检测结果,几乎每个人在体检时都有可能出现。

脾稍大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严重的疾病,它可能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比如炎症、感染或器官内部的代谢物沉积等。

脾实质多发点状钙化班是脾脏内部出现的小点状的钙化物。

通常,这种情况并不需要特殊处理,因为它很少会引起症状或影响脾脏的功能。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钙化物是无害的,只需要继续进行定期体检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保持健康。

然而,有时候脾稍大和脾实质多发点状钙化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信号。

例如,某些感染性疾病、脾脏炎症、肝脏疾病或代谢性疾病等都可能导致这种情况。

如果出现其他症状,如持续的乏力、腹痛、脾功能异常等,就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总之,脾稍大和脾实质多发点状钙化通常是无害的,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它们。

定期进行体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及时治疗疾病都是保持脾脏健康的重要措施。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

第 1 页共 1 页。

临床胸部ct检查报告解读

临床胸部ct检查报告解读

临床胸部CT检查报告解读一、扫描结果概述本报告对受检者进行了胸部CT扫描,旨在评估胸部病变情况。

扫描结果显示,受检者肺脏、纵隔、胸膜、胸壁、肋骨及胸椎等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病变。

二、肺部病变1. 肺内结节:扫描结果显示,受检者肺内存在多个结节,直径最大者为XXXmm。

根据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缘及内部结构,考虑为良性结节的可能性较大,但仍需进一步检查以确定诊断。

2. 肺炎:扫描结果显示,受检者肺部存在炎症病变,局部可见实变影,边缘模糊。

结合受检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考虑为肺炎。

3. 肺气肿:扫描结果显示,受检者肺泡管、肺泡囊及肺泡明显扩张,考虑为肺气肿。

三、纵隔病变1. 纵隔淋巴结肿大:扫描结果显示,受检者纵隔淋巴结肿大,最大直径约为XXXmm。

根据淋巴结的形态、大小及分布情况,考虑为炎性增生可能性大,但仍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2. 胸腺瘤:扫描结果显示,受检者胸腺部位存在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胸腺瘤。

建议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评估病变性质。

四、胸膜病变1. 胸腔积液:扫描结果显示,受检者胸腔内存在积液,局部可见液性暗区。

结合受检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考虑为胸腔积液。

2. 胸膜钙化:扫描结果显示,受检者局部胸膜存在钙化灶,考虑为陈旧性结核病变所致。

五、胸壁病变1. 肋骨骨折:扫描结果显示,受检者肋骨局部存在骨折线,考虑为肋骨骨折。

2. 胸壁软组织肿胀:扫描结果显示,受检者胸壁局部软组织肿胀,考虑为软组织炎症所致。

六、肋骨及胸椎病变1. 肋骨骨折:扫描结果显示,受检者肋骨局部骨皮质不连续,考虑为肋骨骨折。

骨折端未见明显移位。

2. 胸椎间盘突出:扫描结果显示,受检者胸椎间盘局部突出于正常椎间盘之外,考虑为胸椎间盘突出。

建议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七、心脏及大血管病变1. 主动脉粥样硬化:扫描结果显示,受检者主动脉局部管壁增厚、毛糙,考虑为主动脉粥样硬化。

建议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2. 心腔扩张:扫描结果显示,受检者心腔扩张,局部可见液性暗区,考虑为心腔扩张。

脾脏肿瘤诊断

脾脏肿瘤诊断
• 大体表现:单发或多发的实性结节, 边界清楚但无包膜。
• 病理上分四种类型: 纤维型;血管型; 淋巴型; 混合型(多见)
脾脏错构瘤CT表现
平扫 1、单发、偶可多发肿块,位于脾内或包膜下。等或稍低密度, 部 分病灶密度混杂。 2、较少发生囊变坏死, 仅极少数以囊性变为主。 3、脂肪和/或钙化密度是特征性表现。
• 特征性征象延迟期等密度强化。
早期表现为肿块边缘的结节状强化, 继之向中心蔓延, 最后呈等密度改变。
脾脏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管系统的良性病变,是由增 生的淋巴管所构成。 婴幼儿多见,好发于颈部、腋窝,腹部少见,发生在腹部 多位于肠系膜、胃肠道、后腹膜、脾、肝、胰等处。 脾淋巴管瘤中青年多见,症状不典型。
• 2、多囊性团块, 多较大, 一个与残余正常脾密度相等的肿块内多个水 样密度区;
• 3、部分有斑点或环状钙化;
增强扫描:
• 脾血管瘤的增强表现与肝血管瘤类似, 早期表现为肿块边缘的结节状 强化, 继之向中心蔓延, 最后呈等密度改变。
• 也有文献指出脾血管瘤早期不强化, 由于脾实质强化, 边界更加清楚, 而延迟期才渐表现为等密度强化。
脾脏良性肿瘤诊断
• 脾脏是免疫器官, 血运丰富, 肿瘤的发生率低。
• 脾脏良性肿瘤较多见:以血管瘤最常见,其次是淋巴管 瘤、错构瘤、脂肪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等。
• 脾脏恶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多见,其次是血管内皮细 胞肉瘤、纤维组织肉瘤、转移瘤等。
病理类型分为4 类
• (1)类肿瘤性病变:非寄生虫性囊肿和错构瘤; • (2)脉管源性肿瘤:良性包括血管瘤、淋巴管瘤、血管内皮细
淋巴管瘤囊腔的壁衬以一层细薄的内皮细胞,可伴有增 生的平滑肌。囊腔内纤维性间隔厚薄不一。腔内主要是淡 黄色澄清的淋巴液,囊液中可含有蛋白性成份,偶有出血 。

脾脏

脾脏
脾脏血共丰富,但转移瘤较少见,一般 认为脾脏发生转移时都有多个器官受累。多 为血行转移。 临床表现为消瘦、乏力、低热、贫血等。
CT表现
脾脏增大亦可正常,其内可见大小、 数量不一的低密度灶,边界清或不清,增 强后可有轻度强化,与明显强化的正常脾 实质密度差别增大。
脾转移瘤(鼻烟癌)
脾淋巴管瘤
淋巴系统的先天畸形,由囊状扩张的淋巴 管构成,较少见,位于脾被膜下可以单发,但 以多发常见。
副脾
游离脾
少见,因先天异常或脾韧带过于松弛或 缺如所致的脾移位,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包 块。 CT表现为脾正常位置上见不到脾影,而 在其他位置能见到脾密度的软组织块。
游离脾
多脾综合征
有一个或多个副脾,多同时有多脏 器的异位症,个别病例有同时可发生胆 囊先天缺如、心血脾梗塞
谢谢大家!
多脾综合征
脾恶性淋巴瘤
原发性淋巴瘤较常见,大体病理分为 四型:a、脾均匀增大;b、粟粒性结节; c、多发肿块;d、单发大肿块。 前两型占73%,后两型占27%。
CT表现
脾脏增大,可呈球行、结节状或不 规则形低密度灶,单发或多发,增强扫 描呈不均匀强化,且低于脾实质仍成低 密度。
脾恶性淋巴瘤
脾转移瘤
CT表现
脾内单个或多个类圆形低密度病灶, 边缘清楚或模糊,增强后脓肿壁有强化, 少数脓腔内有液气平面。
肝脾脓肿
脾脓肿
脾梗塞
脾是动脉终末循环部位,没有互相 交通,故脾梗塞较常见,多发于血液病 患者,亦可有心脏病的栓塞等。
CT表现
脾内单发或多发的楔形或三角形低 密度灶,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指向 脾门,增强后病灶无强化,但边缘更清 楚。
脾脏疾病的CT诊断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影像科

脾脏钙化灶后出现脾大的原因是什么

脾脏钙化灶后出现脾大的原因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脾脏钙化灶后出现脾大的原因是什么
导语:脾脏钙化灶对身体并没有大的影响,也并不会影响脾脏的健康,可是有些病人出现脾脏钙化灶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严重时将会发生很多与
脾脏钙化灶对身体并没有大的影响,也并不会影响脾脏的健康,可是有些病人出现脾脏钙化灶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严重时将会发生很多与脾脏相关的疾病,此时就要观察身体出现的特征,才能有效的掌握所患的疾病,那么脾脏钙化灶后出现脾大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观察详细的病因。

(1)感染性脾大。

各种急、慢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晚期梅毒等.
(2)郁血性脾肿大。

斑替氏综合征、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致心原性肝硬化、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

(3)增生性脾大。

见于某些血液病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恶性淋巴瘤等。

(4)其它。

脾脏恶性肿瘤较罕见、脾脏囊肿、播散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高雪氏病等。

因脾脏大原因较复杂,除少数人为生理性外,都应在医生指导下寻找病因,并要定期复查。

因为脾大就会对人体起坏作用了,所以以往主要是采用手术切除脾脏。

切除脾脏有好处,可以纠正脾大对人体的危害,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

全脾切除后将改变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现脾脏过滤功能消失,IgM减少、调节素和调理素水平降低、T淋巴细胞系统出现紊乱、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淋巴细胞转换率明显下降,导致爆发感染的机会显著增加手术创伤大、费用高。

还有一些肝功差、腹水、低蛋白、呕血等条件差者无手术条件。

生活常识分享。

脾脏疾病的影像诊断

脾脏疾病的影像诊断

12 脾淋巴瘤
• 脾淋巴瘤(恶 性),根据影像 表现可分为均匀 弥漫型、粟粒结 节型、多发结节 型、巨块型。
12 脾淋巴瘤
• 脾淋巴瘤(恶性) 影像表现多表现 为弥漫结节或巨 大肿块,增强扫 描多为轻度强化, 缺乏血供的表现。
12 脾淋巴瘤
• 脾脏非何杰金淋 巴瘤MRI扫描:脾 脏增大,内见多 发结节状略高信 号病灶,增强扫 描呈不均匀强化。
2 脾血管瘤
• 脾脏多发血管瘤逐渐填充式强化。
2 脾血管瘤
• 脾脏多发血管瘤逐渐填充式强化。
2 脾血管瘤
• 较大的脾血管 瘤容易合并囊 变,中心区域 看见更高信号 或更低密度的 区域。
2 脾血管瘤
• 较大的脾血管 瘤也容易合并 出血、血栓、 纤维化及含铁 血黄素沉着。
3 脾淋巴管瘤
• 脾淋巴管瘤分为囊 性淋巴管瘤、毛细 淋巴管瘤和海绵淋 巴管瘤,囊性淋巴 管 瘤 CT 表 现 为 单 发/多发囊性低密 度灶,常有分叶内 多见分隔。
5 脾错构瘤
• 脾错构瘤平扫及各期 强化信号与正常脾脏 接近。
5 脾错构瘤
• 脾错构瘤CT增 强扫描病灶强化。
5 脾错构瘤
• 脾错构瘤MR扫描 T2W1低信号,增强扫 描病灶呈渐进性强化。
6 脾硬化性血管瘤结节性转化
• 脾硬化性血管瘤 结节性转化 (SANT)是罕 见的脾脏良性血 管性占位,影像 与血管瘤很相似。 典型影像可见 “轮辐征”。
脾脏疾病的影像诊断
概述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具有多种功能,相对于肝脏,脾脏 病变相对较少,脾脏病变包括肿瘤 性、非肿瘤性病变和创伤。
脾脏的功能
1 免疫 2 造血 3 储血 4 滤血/毁血
1 脾囊肿

脾脏典型病例

脾脏典型病例
壁薄边界清。
脾脏单纯性囊肿
脾脏单纯性囊肿
脾脓肿
•病理:常为败血症脓栓(细菌性心内膜炎) 的结果,继而是外伤、囊肿继发感染、脾 梗死、邻近器官的蔓延及导管栓塞术后。
早期以急性炎性反应为主,表现为脾的弥
漫性增大,随着炎症局限化,形成脓肿。 脓肿壁外有炎性渗出及水肿。脓肿多为圆
形或椭圆形。
脾脓肿
•影像学表现:早期表现为脾弥漫性肿大; •发生组织液化坏死后表现为边缘不清的低密 度灶,可单发、多发或呈单发分房状,增强
• 门诊查CT示:“1、右侧胸腔包裹性积液伴 叶间积液。2、右侧下纵隔胸膜腔少量积 液。”门诊拟“右侧胸腔积液”收入我科, 发病以来饮食差,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 体重减轻约0.5公斤。 • 无明显腹部临床症状
4
既往史:
• 5年前因颈部淋巴瘤在协和行手术切除术。
CT 图像
平扫
增强
静脉
28
• “脾切除标本”示: • 脾组织内见上皮样肉芽肿伴较多的慢性炎 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 • “胸膜活检标本”:纤维组织增生伴少量 炎细胞浸润。
29
肿瘤免疫组化
• “脾切除标”:非特异性肉芽肿性肿块 (病因不明)。


概述:
• 脾脏炎性假瘤是一种以脾脏局部非脾实质性 细胞成分炎性增生形成瘤样结节为主要病理 特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 • Someren将此类病灶分成3个亚型:1、黄色 肉芽肿。2、浆细胞肉芽肿、3、硬化性假瘤。
• 1、脾脏炎性假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感染、

• 部贫血、损伤及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 2、某些研究表明肝和脾的炎性假瘤与EB病毒感染有关。
• 3、Nasir等 报道1例脾脏巨大炎性假瘤内见海绵状血管瘤 区域,推测是因血管瘤受到反复而轻微的创伤后出血,经 机化而逐渐演变而成。

脾脏常见疾病CT诊断

脾脏常见疾病CT诊断

整理版ppt
45
CT表现
平扫:
1、脾弥漫性肿大,无特异性
弥漫浸润型、粟粒型:脾肿大,但肿瘤太小CT 不能显示
2、结节型、肿块型:脾密度不均,单发或多发 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大于1cm,边 缘模糊不清
增强:轻度强化但低于正常脾脏强化程度,肿块 显示清楚
全身恶性淋巴瘤脾浸润者淋巴结肿大,多见腹腔
整理版ppt
39
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脾实质内低密度病变, CT值约19Hu,无强化,明显分叶;病灶周边 脾实质内可见多个小囊状卫星病灶
整理版ppt
40
整理版ppt
41
脾错构瘤
脾脏错构瘤是第三常见脉管源性的良性肿瘤,仅 此血管瘤和淋巴管瘤,常为孤立性,少数为多发 性。病灶内成分多样化,如:扩大的血管腔、淋 巴网样细胞,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偶见含铁 血黄素沉着和钙化。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影像科
整理版ppt
1
脾脏的解剖
位于左上腹,上位横膈,内侧为胃底,外接 胸壁
大小变异较大;平均长10.5cm,宽6.5cm, 厚2.5cm
脾脏外缘圆隆光滑,内缘呈分叶状,不同层 面形态不同,近似于新月形或内缘凹陷的半 圆形
整理版ppt
2
检查技术
脾脏示USG、CT、MRI最容易显示的脏器 USG是首选检查方法 CT图像更清晰 MRI与USG、CT相仿,更适合显示弥漫性病
病灶常为多发,表现为多个楔状病灶;梗死可伴 发脾内出血
可无临床症状整理,版pp亦t 可引起左上腹痛,发热
22
脾梗死CT表现
平扫:
-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外缘,尖端指 向脾门,边缘可清或略模糊
-大的梗塞灶中央可以伴有囊性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脾脏也会出现钙化
作者:施宝民
来源:《保健与生活》2020年第05期
体检后一些体检结果让大家很陌生,比如脾脏钙化灶。

脾脏是免疫器官,其主要功能是保护人体免受微生物感染,它也有自身修复的能力,在与感染、创伤等不利因素的斗争中,会留下“痕迹”,而这些“痕迹”往往表现为钙化。

感染是脾脏钙化常见的原因,如结核杆菌、寄生虫或者其他病原体往往会在侵袭了其他脏器后经过血液循环存留在脾脏,在少数情况下直接到达脾脏,脾脏与它们“交战”后所留下的痕迹多发展为钙化灶。

其他原因,如脾脏外伤愈合后修复,也可表现为钙化。

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在脾脏处也会产生钙化。

如果影像学检查提示为病原体感染,可进一步明确是既往感染遗留的,還是目前存在感染。

既往感染已治愈者无须处理;若处于感染活动期则须警惕,应及时就医。

摘自《健康时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