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呐喊_的生命解读_杨义
鲁迅《呐喊》赏析
鲁迅《呐喊》赏析鲁迅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在文学领域中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
其代表作品之一就是《呐喊》。
《呐喊》是鲁迅所写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共收集了十五篇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社会的现状和人民的疾苦,而且体现了鲁迅的革命思想和人民观念。
下面,本文将从文学角度对鲁迅《呐喊》进行一番赏析。
一、《呐喊》的写作背景鲁迅的出现和《呐喊》的创作都是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
当时,国家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危局,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加剧。
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痛苦。
他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思考人类命运的问题,创作了《呐喊》。
二、《呐喊》的艺术特点《呐喊》的主题是人类的苦难和命运,这也是鲁迅文学的核心内容。
鲁迅的作品受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影响,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为素材,以抒发人民疾苦、反映现实为主旨。
在艺术手法上,《呐喊》采用了多种技巧,如急转直下的人物描写,冷静含蓄的叙述方式等。
这些手法既强调了社会的残酷现实,又突显了人性的悲悯。
三、《呐喊》的主要内容《呐喊》中的每篇小说都揭示了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民的疾苦。
其中最为著名的故事之一是《狂人日记》。
这是一篇由一位精神病人所写的日记,通过他的病态思维,描述了社会的虚伪和残酷,彰显了鲁迅的革命思想。
另外,还有《阿Q正传》和《自杀日记》等作品,都抒发着鲁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四、《呐喊》的意义《呐喊》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挖掘的深入反思,鲁迅在文学上探索了新的领域,引领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前进方向。
同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现实问题和社会矛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性,引起了新时代人们思考的共鸣。
结论总之,《呐喊》作为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体现了鲁迅深刻的思想和人民情怀。
他在作品中抨击了社会的陋习和人性的黑暗,探讨了命运问题,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鲁迅的《呐喊》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社会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呐喊》赏析
鲁迅《呐喊》赏析《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在《呐喊》序中,鲁迅谈到他弃医从文的经过和目的。
他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
是一次课堂上看画片的经历使他弃医从文的。
他回忆道:‘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他‘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又谈到他把《狂人日记》等小说投稿到《新青年》的经过。
他曾问办《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那人答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于是他便写了《狂人日记》,此后还陆续推出了另外十余篇。
鲁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铁屋’中的人,使国人得救。
《呐喊》对人性的深度剖析与反思
《呐喊》对人性的深度剖析与反思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由鲁迅所著。
这部小说以鲁迅的犀利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封闭,对人性进行了深度剖析与反思。
本文将以呐喊为切入点,探讨人性的困境、社会的冷漠与个体的反抗。
第一部分:人性的困境呐喊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在庸众的环境中生存,受到压迫和剥削。
例如小说中的药店老板贾秀全,他虽然身居小康之家,但却无法摆脱缠绕于心头的传统道德约束。
贾秀全在虚伪的道德观念下,最终选择了对虐待处于弱势地位的仆人逼迫致死的罪行。
这一角色的形象,凸显了人性的困境:在社会规范的束缚下,个体难以追求自由和正义。
第二部分:社会的冷漠呐喊中的社会环境充满着冷漠,人们对他人的苦难和求助漠不关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小说中的孙大午一家。
孙大午遭遇了车祸,血流不止,但却无人救助。
身边的人们面对他的苦痛只是严肃地围观,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这种社会的冷漠使得个体在互助和温情的荒野中迷失,进一步加重了人性的扭曲。
第三部分:个体的反抗面对社会的冷漠和压迫,一些个体开始勇敢地反抗并寻求解放。
例如小说中的曹先生,在被学生家长怀疑学术造假的时候,他毅然将自己的论文全部公之于众,并在公开场合大声呐喊,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虚伪。
曹先生的反抗象征着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他拒绝沉默,并以实际行动唤醒了更多的人。
结语:在《呐喊》中,鲁迅以深刻的思想质疑和对人性的剖析,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庸俗,对社会起到了一种激励和警示的作用。
通过对人性的深度剖析与反思,我们意识到人性困境的存在以及个体反抗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呐喊,我们才能唤起人性的艰难探索与追求,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字数:515)。
呐喊各篇作品分析
2021/5/27
5
• 2主题: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 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 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 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 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 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 3狂人名言:
• “这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 人’!
• “ 古久先生”、赵贵翁和“狂人”的大哥 (权势者形象)
2021/5/27
8
6. 《狂人日记》艺术特色
• (1)写实和象征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
• 写实手法。描写其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 狂的病态特征。
• 象征手法。文言的序文是现实世界或者说是社会 现实的象征。白话的正文是个人(自我、新文化) 的象征。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具有象征意味。
2021/5/27
21
《头发的故事》
• 1情节 • 通过N先生与“我”的对话,从纪念双十节联想到辛亥革
命的成果——剪去了辫子,讲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辫子 后的一系列遭遇。从而理性地总结了辫子在中国的历史及 其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弊病。 • 2.主题
• 揭示了封建思想在国民心理上造成的印痕,是决非一次民 主革命所能消除的。(涉及国民麻木,改革艰难的思想。)
发的故事》《明天》《白光》。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
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旨在描摹
“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
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
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作品真切展现
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
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
2021/5/27
鲁迅《彷徨》的生命解读
即是鲁迅的《 离骚》 和《 天问》 。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1 2 . 1 6 [ 作者简介] 杨义, 男, 广 东电自人 , 中国社会科学 院学部 委员 , 文学研究 所研究 员 , 中国鲁迅研究 会会长 , 澳 门大学 中文 系讲座教 授。 文学博士 。
二、 《 祝 福》
墓 。这 些反 思 , 都推动 着纸 面上 的抗 争和改革 , 走 向实践的抗 争和改革 , 在鲁迅 彷徨 的精 神世界 中, 令人 隐 隐
然感到 “ 山雨欲来风满楼” 。
[ 中图分类号 ] I 2 1 0 . 9 7 2 0 9 5 - 5 1 7 0 ( 2 0 1 4 ) 0 1 - 0 0 1 7 - 1 0
屈原《 天问》 之间的怀疑精神和追 问根柢 意识 的
联系。
鲁迅有《 题( 彷徨 ) 》 诗云 : “ 寂寞新文苑 , 平安 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 荷 戟独彷徨。 ” 这表明在五 四新文 化运 动退 潮 和 营 垒 分 化 的 时期 , 作 者 之 写
《 彷徨》 , 如天地两间独余执戟之一卒 , 对这场 运 动进行反思的特殊姿态。值得注意的是 , “ 彷徨”
贵 。明人诗 有 云 : “ 含情 抚 遥夜 , 申旦 独彷 徨 。 ” 又
语, 与屈原结有不解之缘 , 东汉王逸注 《 楚辞》 , 在《 天问解题》 中就说屈原 “ 彷徨 山泽” , 原文是 : “ 《 天问》 者, 屈原之所作也。何 不言问天?天尊
一
不可问, 故日‘ 天问 ’ 也 。屈 原放 逐 , 忧 心愁 悴 , 彷
“ 吧! ” 的枪 声。《 孤独者》 反 思进化 论和 易 卜 生主 义, 既然说“ 世 界上 最强有 力的人就是 那个最孤 独的人” , 为
关于鲁迅小说诗化特征的解读
关于鲁迅小说诗化特征的解读作者:蔡晓萍来源:《语言文字学》2015年第01期摘要: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被人们称之为诗人,在各种研究中也经常会看到研究者对鲁迅先生诗人的称呼。
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上看,其诗作数量却是极少的。
鲁迅先生是现代小说民族新形式重要的创造者,他在散文式小说当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并运用了诗化的叙述方式,与现代白话文及多种文体创新相结合,呈现出了小说的人物性格被弱化、情节被淡化的诗化特征,使其作品开创了现代性小说的先例。
笔者在本文中对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鲁迅;小说诗化;特征;在我国文学史上,从唐传奇开始诗歌便开始向小说渗透,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
作为现代小说民族新形势的主要创造者,鲁迅先生创造了多种现代小说的体式。
鲁迅先生的散文小说当中,塑造了很多形象比较鲜明的诗性人物,体现了他婉如诗人一般的情感,小说当中又营造了婉如诗歌一般的意境,开创了小说的现代性特征。
笔者在本文中对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进行了解读。
一、鲁迅小说诗化之诗性人物鲁迅的小说当中,创造了很多利于抒情的诗性人物,人物普遍具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以及强烈的思想活动,也正是通过人物的抒情为小说营造了浓重的抒情氛围。
这些诗性人物大部分都被定位为知识分子,普遍都是感觉敏锐、思想活跃、文化知识丰富、善于反思以及追问。
当小说中人物的人生或者国家发生变化时,其内心便会出现明显的情感波澜,抑或是会委婉、强烈地表达出来。
鲁迅小说中诗性人物大多用的第一人称“我”,例如《呐喊》和《彷徨》,其中就有13篇文章都采用了第一人称“我”,还有很多诗性人物并未用到第一人称,像《在酒楼上》当中的吕纬甫,《孤独者》当中的魏连殳等等,但是,无论是用哪种人称,小说当中的人物情感都比较强,并通过各种抒情方式将人物内心的情感恰当地展现出来。
例如《伤逝》一文中,鲁迅先生通过诗性人物涓生的回忆形成来表达了一个爱情悲剧,并将他与子君二人的爱情故事融入到了诗性的倾诉当中。
《呐喊》对人性的深度剖析
《呐喊》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呐喊》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上海社会底层的悲惨真实,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本文将从作品中凸显的人性弱点、对人性的无奈和对人性的真实反映等方面对《呐喊》进行深度探讨。
首先,《呐喊》通过描绘各种人物形象,凸显了人性的诸多弱点。
作品中的人物存在着贪婪、残忍、自私等复杂的人性弱点,这使得他们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失去了原本的善良与纯真。
例如,在《孔乙己》中,主人公孔乙己因为社会的压迫被逼得无法呼吸,最终在无奈之下堕落为酒鬼。
又如,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的狂躁与愤怒,彰显了社会现实带给人性的摧残和扭曲。
其次,作品中表现的对人性的无奈也十分鲜明。
《呐喊》中的人物不仅承载着个体的痛苦,也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困境,作者通过对个体遭遇的深入剖析,将对人性的无奈投射到整个社会。
而这种无奈感正是由于人性的脆弱以及社会环境的恶劣所引起的。
作者以无情的现实为背景,折射出道德沦丧、人情冷漠等现象,让人不禁产生对人性的无奈之情。
最后,《呐喊》对人性的描写是真实而深刻的。
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都通常以写实的手法呈现,形象鲜明地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生动形象的叙述,作品展示出人性在逆境和压力下的多面性,展现了人性在现实面前的真实反应。
在《阿Q正传》中,阿Q的懦弱和虚伪形象,揭示了社会压力对个体人性的扭曲和摧残,让读者更容易地对人性进行深度思考。
综上所述,《呐喊》通过对人性的深度剖析,揭示出了人性的弱点、对人性的无奈和对人性的真实反映。
作品以其真实的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正是通过这种思考,我们更加懂得了人性的复杂性,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对鲁迅作品《呐喊》的文学评论
对鲁迅作品《呐喊》的文学评论第一篇:对鲁迅作品《呐喊》的文学评论我一直都非常喜欢茨维塔耶娃的这句话:“我生活中的一切我都喜爱,并且是以永别而不是相会,是以决裂而不是结合来爱的。
”后来在读《树上的男爵》的时候,看到结尾处,在男爵的墓碑上有这样一句话:“终身住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
”逗趣之余也能感受到那种又恨又爱最终还是爱但是又以告别和决裂来表现的爱。
在重读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之时,我忽然觉得,小说很多时候也表现了这种矛盾的爱。
为什么会有这样矛盾的决裂的爱?我想这和其基于个人经验之上的孤独感有关。
一、个人经验的孤独。
鲁迅一生当中,有很多经历使他感觉到寒冷,让他觉得与环境格格不入。
我们从小说当中能够看到,对鲁迅影响至巨的个人经历至少有两处,《〈呐喊〉自序》里是这样说的:“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这处经历使少年鲁迅体会到人情冷暖,并且在逐渐成长的鲁迅心头放大生根,使得他在所处环境中总是遽然转身,瞪着怀疑的眼睛审视周围一切,感到遍体生凉,格格不入。
这点我们在《狂人日记》中当能体会到。
《狂人日记》的开头:“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从怀疑赵家的狗到怀疑赵贵翁一直到辨认出吃人的还有自己的大哥,可不是要从头直冷到脚跟?在《明天》里,单四嫂子的宝儿夭折之后,邻居王九妈帮做丧事,作者这样写着:“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王九妈又帮她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事主家里都已经家徒四壁,却仍然要顾及人情请帮忙办丧事的人吃饭,这种人情可不是冷酷?所以作者不无讥讽地说:“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
《呐喊》的生命解读
Life Explanation of Scream
作者: 杨义[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出版物刊名: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5-5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铁屋子;国民性;大地的沉重呻吟;生命根据
摘要:就文学创作而言,1917年文学革命发轫后,虽有一些白话诗出现,但毕竟是晨鸟噪春,不一定令当时规摹唐音宋调者多么佩服.但是鲁迅《狂人日记》一出,敏锐的青年已经受到“两种的语言,两样的感情,两个不同的世界”的精神震撼,他们感觉“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或者比喻为“譬如从薄暗的古庙的灯明底下骤然间走到夏日的炎光里来,我们由中世纪跨进了现代”.鲁迅说,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发表后,“便一发而不可收”.由此连声呐喊,喊出了新文学的一片新天地.这种呐喊有何种生命的根据?根据看完社戏后吃了阿发家和六一公公罗汉豆?根据故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根据大队军警架好机关枪,围住土谷祠抓阿Q?……还是根据这一切,都被关锁在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而要掀翻这铁屋子?总之,鲁迅的《呐喊》,曾被推举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之首,总应给出它的生命根据来.。
《呐喊》对人性的深度探索和反思
《呐喊》对人性的深度探索和反思《呐喊》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判,深入探索了人性的本质及其在特定环境下的表现。
本文将分析《呐喊》中的几个代表性故事,探讨其对人性的深度探索和反思。
第一篇《狂人日记》中,主人公陆文夫为了探索自己的疯狂,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密室中,模拟疯人的生活。
他以一种病态的方式逼迫自己走向疯狂,试图揭示人性中的疯狂和扭曲。
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自己身边的人并非如他所想象的那样正常。
他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那些被社会视为正常的人实际上同样背负着种种歪曲和不良倾向。
这种觉悟让陆文夫彻底颠覆了对人性的认知,他意识到人性的扭曲和疯狂并不仅仅存在于疯人之中,而是普遍存在于整个社会。
第二篇《孔乙己》通过一个被边缘化的小人物来反思社会对弱者的态度。
孔乙己是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老汉,他因为社会对待不公而怀恨在心。
然而,社会对他的揶揄和嘲笑并没有改变他的善良和正直。
他的死让人们对社会对待弱者的冷酷感到愤慨,并对人性中的善良和正直有了更深的思考。
故事最后一句“可是他的圣洁灵魂早已近于消沉”,展现出了社会对弱者的冷漠和无情,同时也对人性中纯真和善良的消亡感到深深的遗憾。
第三篇《药》通过一个在现实和幻觉中游走的病人来探讨人性中的矛盾和迷茫。
病人王胖子因为药物滥用而导致了幻觉的出现。
在现实与幻境之间,他无法确定自己到底是谁,追求着不断变幻的真实。
这种迷茫和矛盾暴露了人性中对真实和想象的深深渴望,以及自我的不断重构和寻找。
通过王胖子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执着和迷失的两面。
最后一篇《阿Q正传》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描写,反思了人性中的自卑和虚荣之间的不断斗争。
阿Q出身低微、自卑感极强,但他总是通过自嘲和附庸来掩饰自己的自卑,保持虚荣心的满足。
然而,虚荣心的膨胀并没有改变阿Q的社会地位,他依然是一个受压迫和边缘化的个体。
通过对阿Q的塑造,鲁迅揭示了人性中的自卑和虚荣之间的矛盾,以及背后隐藏的社会压迫和个体无力感。
呐喊自序解读 -回复
呐喊自序解读-回复标题:【呐喊自序解读】——鲁迅的觉醒与抗争之路一、引言《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其自序更是深入揭示了鲁迅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和心路历程。
在短短的几千字中,鲁迅以深沉而犀利的笔触,描绘了他从自我觉醒到毅然决然地拿起笔进行社会批判的过程。
本文将通过对《呐喊自序》的解读,逐步揭示鲁迅的觉醒与抗争之路。
二、自我觉醒:疾病的启示在《呐喊自序》中,鲁迅首先描述了自己的疾病经历。
他身患肺病,被医生诊断为“不治之症”,这种身体的痛苦使他深刻体验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然而,正是这种疾病带来的绝望感,促使鲁迅开始对生活产生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他意识到,个人的生死并非最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三、文化反思:中医与西医的对比鲁迅在自序中提到了他对中医和西医的看法。
他认为,中医虽然历史悠久,但却缺乏科学依据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往往只能依赖于经验和个人的主观判断。
相比之下,西医虽然源自西方,但其基于科学原理的治疗方法却更为有效。
这种对比反映了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态度,他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同时也对西方的现代文明抱有开放和接纳的态度。
四、社会批判:铁屋子的比喻在《呐喊自序》中,鲁迅用“铁屋子”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批判。
他认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就像一个封闭而坚固的铁屋子,人们在里面昏睡不醒,对外界的苦难和危机毫无察觉。
而他自己则像是那个试图唤醒人们的人,尽管他知道自己的努力可能徒劳无功,但他仍然选择站出来,用文字作为武器,向世人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
五、文学使命:呐喊的声音在自序的最后,鲁迅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使命,那就是通过文学创作来唤醒人们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文学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激发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六、结论总的来说,《呐喊自序》是鲁迅对自己思想觉醒和文学使命的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和表达。
鲁迅《呐喊》赏析
鲁迅《呐喊》赏析鲁迅《呐喊》赏析30年代的鲁迅的创作精力主要放在杂文上,然而他并未忘记小说的创作,并贡献了他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
这部小说集依旧展现了鲁迅不羁的想象力与强大的创造力:对在《呐喊》和《彷徨》中创建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规范进行新的冲击,寻找新的突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呐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迅《呐喊》赏析篇1《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在《呐喊》序中,鲁迅谈到他弃医从文的经过和目的。
他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
是一次课堂上看画片的经历使他弃医从文的。
他回忆道:‘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他‘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又谈到他把《狂人日记》等小说投稿到《新青年》的经过。
他曾问办《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鲁迅《呐喊》赏析
鲁迅《呐喊》赏析鲁迅《呐喊》赏析整理人:沈玉成《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在《呐喊》序中,鲁迅谈到他弃医从文的经过和目的。
他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
是一次课堂上看画片的经历使他弃医从文的。
他回忆道:‘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他‘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又谈到他把《狂人日记》等小说投稿到《新青年》的经过。
他曾问办《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那人答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于是他便写了《狂人日记》,此后还陆续推出了另外十余篇。
鲁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铁屋’中的人,使国人得救。
鲁迅故事新编的生命解读
伊德精神 分 析 学 说 的 角 度, 演绎人的创造与拯 救。这是中国新文学中第一次采用如此视角, 并 不着意于性心理的细部分析上描头画角, 而是在 展现补天造人的荒古世界中, 展示女娲的生命热 力, 闪耀着浪漫的奇丽的光华。 作者自称, 写作 期间读报, 系慨于含泪的批评家的阴险, 遂写了 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出现在女娲裸露的双腿之 间, 造成神话与现实相杂糅的效果。 查鲁迅著作年表, 在写作本篇的 1922 年 11 , 月, 他发表过《对于批评家的希望 》 嘲讽“伪道学 《沉沦 》 家” 诋毁郁达夫的小说 和汪静之的新诗集 《蕙的风》 “ ” , 为 不道德的文字 又作《反对“含泪 ” , 的批评家》 驳斥某大学生把《蕙的风 》 诽谤为淫 书, 主张取缔, 以为“中国之所谓道德家的神经, 自古以来, 未免过敏而又过敏了, 看见一句‘意中 , 《金瓶梅 》 , 人’ 便即想到 看见一个‘瞟 ’ 字, 便即
∶《故事新编》 的生命解读 杨义 YANG Yi: An Interpretation of Old Tales Reto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55
文学研究
《故事新编 》 的生命解读
杨 义
( 1. 澳门大学 中文系, 澳门; 2.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 北京 100732 )
一 《故事新编·序言》 《故事新编 》 收入鲁迅 1922 年至 1935 年所 1936 年 1 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 作历史小说八篇, 《文学丛刊》 。 版社出版, 收入巴金所编的 传说及史实的 鲁迅自称这些作品是“神话、 “演义 ” , 。 [ 1] 演义” 之说, 似是取法《三国演义 》 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 引清人章学诚《丙辰札 “七实三虚惑乱观者 ” 。 实则旨趣大异。 记》 病其 《故事新编》 《序言 》 至为聚讼纷纭者, 是 所提及的 “不免时有油滑之处 ” [ 2] ( P. 342 ) 的表现手法。 其 实这是鲁迅汲取我国古代戏曲文学和民间文学 的趣味, 使历史小说时空发生变形、 扭曲、 错置而 点化出来的新的文学体式。 鲁迅自小耳濡目染 《目连戏 》 的绍兴 就在目连冥间救母的主体故事 之间, 穿插了许多世俗讽喻性的小故事, 如《泥水 》 》 《张蛮打爹 《武松打虎》 匠打墙 之类。鲁迅认为 这些插曲“比起希腊的伊索, 俄国的梭罗古勃的 , , “我们的文 寓言来, 这是毫无逊色的 ” 并且反问 [ 3]鲁迅中年研究小说史时 , 学家做得出来么? ” 又 接触我国戏曲、 小说中明知故为的时间错乱, 比 《镜花缘 》 : “多九公道 : ‘今日 如李汝珍 第十九回 唐兄同那老者见面, 曾说识荆二字, 是何出处? ’ : ‘再过几十年, ’ ” 唐敖道 九公就看见了。 第七十 : “孟紫芝道 : ‘颜府这 《多宝塔》 二回 的大笔, 妹子 : ‘妹妹莫忙, ’ 却未见过。 再迟几十年, 卞彩云道 ’ ” 少不得就要出世。 这都是在叙述武则天朝唐敖 父女之海外游行, 才女百人之长安聚宴的故事时, 杂糅进唐玄宗开元、 天宝年代的李白和颜真卿的典 。《中国小说史 故、 文物, 以错乱时空来卖弄博学 《唐之传奇集及杂俎》 略》 第十篇 说: 旧署牛僧孺的 志怪小说《周秦行纪》 写牛僧孺落第后夜行旷野 “以身与后妃冥遇” , “假小说以排陷人” , 虽是政敌 [ 4]但中唐士人牛僧孺与昭君、 杨妃等的艳 绿珠、 遇, 到底也使用了时空错乱的游戏笔墨。 《故事新编 》 汲取和发展了这种时代错乱的
有关呐喊自序原文解读
呐喊自序原文解读有关呐喊自序原文解读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
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①,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
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
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
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②,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鲁迅《彷徨》的生命解读
鲁迅《彷徨》的生命解读
杨义
【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40)001
【摘要】《彷徨》一以贯之的精神脉络是反思,反思乃是在彷徨中的思想深化.《祝福》反思启蒙运动,已是“后五四”了,但乡镇上的士绅骂的还是康有为的新党,似乎五四的启蒙尚不及康梁的维新更触及基层社会.《在酒楼上》反思同代知识者,它们何以陷入“蝇子怪圈”,不能飞得更高更远?《长明灯》反思“救救孩子”,为何这里的孩子们也和《孤独者》中犯了同一个症侯”——赤膊小孩将苇子向疯子一指,清脆地发出“吧!”的枪声.《孤独者》反思进化论和易卜生主义,既然说“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独的人”,为何这里的孤独却连结着人生价值的放弃,连结着送敛和死亡.《伤逝》反思易卜生的“娜拉走后怎么样”,涓生如何走出人生新路支撑新式家庭,子君如何不再重回旧家庭的严威和黑暗中,直至走到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这些反思,都推动着纸面上的抗争和改革,走向实践的抗争和改革,在鲁迅彷徨的精神世界中,令人隐隐然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
【总页数】10页(P17-26)
【作者】杨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7
【相关文献】
1.鲁迅《彷徨》的生命解读
2.鲁迅“国民性弱点”再议--对《呐喊》和《彷徨》的一种解读
3.鲁迅小说中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解读——以《呐喊》和《彷徨》为例
4.从"彷徨"到"呐喊"——基于鲁迅"立人"思想的《一件小事》的解读
5.从“彷徨”到“呐喊”——基于鲁迅“立人”思想的《一件小事》的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
杨义
【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27)001
【摘要】“朝花”是鲁迅的童年经验,童年经验连结着生命的原始,刺激过天真无邪的好奇心,左右着终生的意象选择.包括老祖母讲的猫是老虎师父的故事,长妈妈渲染的女阴能使敌军大炮变哑,《山海经》刺激神话兴趣,百草园窥探自然生命,无常散播着鬼世界的诙谐,父亲的病埋下了中医现代化的质疑,《天演论》建构了现代思想的新维度,辛亥畸人范爱农引发了对革命变味的反思.这些早年经验,都提供了鲁迅思想母题的最初萌蘖.鲁迅在“后五四”,拾起了“前五四”的思想母题之花蕊,把玩思量,与中年时的人事藤蔓纠结翻滚,蹦出了许多“嘎嘎”乱叫的生命.《朝花夕拾》遂成了现代中国最有生命趣味的回忆散文.
【总页数】17页(P1-17)
【作者】杨义
【作者单位】澳门大学中文系,澳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00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暖与苦:论鲁迅散文中的生命意识与温情意识——以《野草》、《朝花夕拾》为例 [J], 丁宁
2.《朝花夕拾》:——对生命历程的眷眷回顾 [J], 覃峥嵘
3.《朝花夕拾》:文学的个人史(之二)——《朝花夕拾》分篇解读(上) [J], 吴俊
4.《朝花夕拾》:文学的个人史(之三)——《朝花夕拾》分篇解读(中) [J], 吴俊
5.《朝花夕拾》:文学的个人史(之四)——《朝花夕拾》分篇解读(下) [J], 吴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呐喊各篇作品分析
• 2主题: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 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 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 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 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 度
• 3狂人名言:
• 这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救救孩子……等
4狂人日记中狂人的性格特点
• 3七斤嫂:
• 泼辣粗俗伶牙俐齿出语刻毒;好胜压人强词夺理不 为人后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诚厚.她与八一嫂九斤 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样依然自私落后愚昧麻木生活 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
• 4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不是简单的写她 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从 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作者把国粹家一代不如 一代的论调折射九斤老太的身上表现了对复古家、 国粹家的一种讽刺
• ③作品在人物描写上善于借助性格化的对话和特 征性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潜在的心理活 动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展现复杂深微的人际关系. 在环境描写上空间环境自然环境的描绘为事件的 发生和主题的实现起了对照映衬的作用;社会环境 的描写由借人物之间的矛盾争斗作了成功的展现 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头发的故事
• 2主题
• 小说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 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 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之下 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的追求而陷于自私苟活麻木 冷漠盲从状态的的国民性的弱点说明辛亥革命并 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 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
• <呐喊>自序
• 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反应了作 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 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 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 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 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 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短篇小说集《呐喊》阅读感悟
短篇小说集《呐喊》阅读感悟前言《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书共收录了十篇不同主题的短篇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许多弊端和问题。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和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下面我将就此展开阐述。
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揭示了当时中国人的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心理状态,以及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愤懑。
在小说中,鲁迅先生用极为深刻的语言描述了人们内心的痛苦和矛盾,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社会的强烈批判和反思。
这篇小说也为鲁迅先生奠定了现代短篇小说之父的地位。
•《孔乙己》这篇小说通过一个饮家之间的轻微纷争,揭示了贫穷人民生活的困境和社会对他们的冷漠。
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善于展示小人物的形象,从而更好地表现出他们无尽的苦难和坚韧的斗争精神。
而故事结尾的“孔乙己死了”也恰好显示了鲁迅先生洞察时代社会的眼光和敏锐的嗅觉。
•《药》这篇小说揭示了当时西医在中国盛行时期,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和破坏,也对抗日情绪有着深刻的揭示。
小说中主人公面对的人世间的不公,无奈的抗议和渴望得到救赎的心理,也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反感。
•《风波》这篇小说通过两家人家的世仇,生动地展示了当时中国北方社会的消极现象和黑暗面。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刘丽英勇斗争,敢于反抗专制和暴力,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爱国女性形象,流露出作者对中国民族精神的尊重和传承。
•《故事新编》这篇小说由三个独立的故事组成,其中的一个故事“一件小事”则是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及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一次小小的生活经历和荒诞的人情。
鲁迅先生善于通过小事寻找大义,从而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和人性的光辉。
•《阿Q正传》这是鲁迅先生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主人公阿Q的形象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陋习和阴暗面。
阿Q这个形象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被广泛的吸收和传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卷第3期2014年3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3No.3Mar.2014收稿日期:2013-12-28作者简介:杨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从事中国文学、文化研究。
《呐喊》的生命解读杨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就文学创作而言,1917年文学革命发轫后,虽有一些白话诗出现,但毕竟是晨鸟噪春,不一定令当时规摹唐音宋调者多么佩服。
但是鲁迅《狂人日记》一出,敏锐的青年已经受到“两种的语言,两样的感情,两个不同的世界”的精神震撼,他们感觉“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或者比喻为“譬如从薄暗的古庙的灯明底下骤然间走到夏日的炎光里来,我们由中世纪跨进了现代”。
鲁迅说,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发表后,“便一发而不可收”。
由此连声呐喊,喊出了新文学的一片新天地。
这种呐喊有何种生命的根据?根据看完社戏后吃了阿发家和六一公公罗汉豆?根据故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根据大队军警架好机关枪,围住土谷祠抓阿Q ?……还是根据这一切,都被关锁在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而要掀翻这铁屋子?总之,鲁迅的《呐喊》,曾被推举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之首,总应给出它的生命根据来。
关键词:铁屋子;国民性;大地的沉重呻吟;生命根据中图分类号:I 207.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94X (2014)03-0045-08一、《呐喊·自序》《呐喊》收鲁迅1918至1922年所作小说15篇,由北京新潮社于1923年8月初版,1926年10月第三次印刷,列入《乌合丛书》,改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至1930年第十三次印刷,抽去其中的《不周山》(后改名《补天》,收入《故事新编》)。
“呐喊”一词,是元明清戏曲小说中的用语,如元曲《梧桐雨》中有“众军呐喊科”的表演提示;《西厢记》中有“孙飞虎领五千人马,围住寺门。
鸣锣击鼓,呐喊摇旗,要掳崔小姐为妻”的道白;《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就船上擂鼓呐喊”;清人陈端生《再生缘》第六回有“一声呐喊尽徬徨,将士兵丁手脚忙”,等等。
呐喊一词,不见于“五经”“四书”、历朝正史、周秦汉唐文章,实在是“引车卖浆者流”的语言,以此为书名,别见平民化姿态。
或如《阿Q 正传》第一章所说:“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所以不敢僭称,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
”关于鲁迅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借小说为“呐喊”,本篇又提到“听将令”而写小说,这与《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的有联系:“《新青年》的编辑者,却一回一回的来催,催几回,我就做一篇,这里我必得记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
”从现存的信件中可以看到,陈独秀于1920年3月11日致函周作人,表示“我们很盼望豫才先生(即鲁迅)为《新青年》创作小说,请先生转告他”。
8月22日又致函周作人,说“鲁迅兄做的小说,我实在五体投地的佩服”。
本序言还写到催鲁迅做小说的金心异,即钱玄同,他在1919年9月22日,也就是鲁迅在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几篇小说时的一封信中说:“《新青年》里的几篇较好的白话论文,新体诗,和鲁迅君的小说,这都算是同人做白话文学的成绩品,……周启明君翻译外国小说,照原文直译,不敢稍以己意变更。
……我以为他在中国近来的翻译界中,却是开新纪元的。
”[1]1920年9月28日陈独秀致函周作人说:“豫才兄做的小说实在有集拢来重印的价值,请你问他倘若以为然,可就《新潮》《新青年》剪下处自加订正,寄来付印。
”这篇《自序》可以看作鲁迅前期思想历程的自供状。
但是人们往往注意前期“马鞍形”思想轨迹的两端的波峰,即弃医从文后在东京筹措的《新生》文艺运动,及五四前后发出的呐喊。
而鲁迅相当刻骨铭心的是:“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
”绍兴会馆的这一幕,就是所谓“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
其实,民初鲁迅,是一个独特的精神存在。
他以沉默排遣痛苦,也以沉默磨练内功。
思想痛苦的医治,使思想者真正深刻地咀嚼出文化的滋味。
如果没有民国初年的校古碑,抄佛经,搜集汉画像和金石文物,就没有这位具有如此深邃的精神深度,深知中西文化之精髓的鲁迅。
鲁迅谈社会和文化的改造,好用两种意象,一是屋,二是路。
比如谈社会改革:“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
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又如谈文化接纳:对于大宅子里的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还有一群姨太太,“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这篇《自序》又把文学启蒙事业,比喻为来自“铁屋子”的声音,而且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从中可以体验到鲁迅反抗绝望的沉郁的精神世界,体验到鲁迅扎硬寨、打硬仗的意志,以及由此升华出的忧愤深广的小说美学色彩。
鲁迅是一个造屋者,也是一个开路者。
二、《狂人日记》本篇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作者首次采用“鲁迅”为笔名。
鲁迅1918年8月20日致函许寿裳,谈及本篇宗旨:“《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
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
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
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这便是“礼教吃人”一语的来由。
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生,始于一个狂人形象,狂者之风深入骨髓,祸耶福耶?《老子》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此中玄机,值得参详。
许寿裳读到《狂人日记》,它“说穿了吃人的历史,于绝望中寓着希望,我大为感动”,后来在北京见面,问起笔名的意思,鲁迅说:“因为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
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2]思想史家根据侯外庐《尔雅·释兽》:“狼子绝有力者曰迅。
”引申认为,“迅”字,古义为狼,“鲁迅”是指狼的一个勇敢有力的儿子。
因为鲁迅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的《狂人日记》抨击封建社会“吃人”制度,取用这两个字为笔名,鲜明表达了他以“狼子”自居,与封建社会制度彻底决裂之心声。
许广平提及此说,连声称谢,表示首肯。
如此引申,不一定是鲁迅原意。
可以确认的是,鲁迅“反传统”,但其笔名又“返传统”,在此反、返之间,可见鲁迅千丝万缕的文化血脉。
鲁迅揭示“吃人”,又高呼“救救孩子”,洋溢着拯救意识和未来意识。
本篇的“楔子”戏拟当时笔记小说的笔法,正文则以神志紊乱的狂人手记的内心独白形式,虽然题目借用于俄国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但社会历史的忧愤比果戈理氏远为深广。
狂人的谵语、幻觉和非逻辑联想,逼真地呈现一个精神迫害狂者的心理状态,带有可供病案研究的写实作风。
却又在颠倒错综、语义双关、奇言迭出之间,指向非常深刻的社会文化批判的意义层面,弥漫着浓郁的象征气氛,显示·64·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3卷了白话文学巨大的隐喻功能。
“楔子”云:“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候补是清朝官制,人员在吏部候选,每月抽签,分发到各省各部,听候委用。
一个攻击旧制度的狂者,就如此掉入旧制度的网络之中,鲁迅在新文化运动初起,就对退潮期的吕纬甫式的“苍蝇怪圈”作了预言。
三、《孔乙己》孙伏园回忆:“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哪一篇。
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
……鲁迅先生自己曾将《孔乙己》译成日文,以应日文杂志的索稿者。
”(按:《孔乙己》译文载1922年6月4日《北京周报》,署名“仲密”,译者是周作人。
这是鲁迅小说最早被译为外文。
)这篇非常精粹的小说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发表时,篇末有作者“附记”:“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
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但用活字排印了发表,却已在这时候,———便是忽然有人用了小说盛行人身攻击的时候。
大抵著者走入暗路,每每能引读者的思想跟他堕落:以及小说是一种泼秽水的器具,里面糟蹋的是谁。
这实在是一件极可叹可怜的事。
所以在此声明,免得发生猜度,害了读者的人格。
”鲁迅的话是针对林纾作《荆生》一类小说,影射新文学运动的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进行人身攻击。
他反对将小说当成“泼秽水的器具”,维护小说的文体尊严,用以烛照社会,反省人生,惊醒自我和世人。
但是小说还是有某些原型的。
鲁迅故家绍兴都昌坊口,有一家咸亨酒店,是其远房本家开的,才两三年就关门了。
店名取义于《易经·坤卦》:“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咸亨就是事事都亨通了。
常到酒店喝酒有一个姓孟,外号“孟夫子”的,早年在新台门周氏私塾替人抄写文牍,曾溜到书房偷书,被抓获后还辩解“窃书不能算偷”。
后来被打残了腿,用蒲包垫坐,双手撑地走路,还来吃过酒。
用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的话,为经过想象的人物充绰号,是很有意味的。
[3]鲁迅捡起故乡街市有如随风飘落的一叶陈旧人生的碎片,夹在狂飙突起的《新青年》卷页之间,由此审视着父辈做不成士大夫的卑微命运,行文运笔充满着悲悯之情。
这就是他们的“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吗?其地名、其人名,充满反讽的张力。
这篇小说好就好在它采取一种孩童酒店雇员的眼光,在世态炎凉中透出一丝暖色的光线,审视一种经书磨人的当不成君子、却并非小人的残破人生,为八股取士的制度人物唱了一曲哀婉的挽歌。
由《狂人日记》的惊世骇俗,到《孔乙己》的委婉精妙,显示了鲁迅文学世界的出手不凡和渊深莫测。
四、《药》本篇与《狂人日记》存在着内在的精神联络。
《狂人日记》作为鲁迅早期小说的一条总纲,已写到徐锡林(麟)被吃(被安徽巡抚恩铭的亲兵挖心炒吃),也提到“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但二事并列,一笔带过。
本篇则用独特的结构,使二事重叠,重开格局,并以华、夏为双方姓氏,暗示对华夏古国的社会结构和心理情结进行深度的解剖。
不同意义的两条情节线索的叠加,产生了结构性的张力,使本篇成为1+l≠2,而指向更深刻的意义层面的典范之作。
本篇中的夏瑜以文字学的对应方式,隐喻清末女革命党人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