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为生命呐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生命为生命呐喊
——王君老师《老王》课堂实录研读
(刊发《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1期)
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丁卫军
王君《老王》课堂视频
王君老师曾这样发表她青春语文的宣言:“课堂是你和学生生命在场的地方。每一堂课,都要当成公开课来上。以课堂的质量抵抗轻飘易逝的生命,凭借课堂的高度走向生命的高度。”
曾现场感受过王君老师执教的《老王》,再读王老师异地执教的《老王》教学实录,不禁感叹,王君老师无处不在践行她的宣言:以课堂的质量抵抗轻飘易逝的生命,凭借课堂的高度走向生命的高度。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篇颇具教学价值的文本,也是一篇颇有挑战性的文本。正因如此,对执教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听过多位名师执教《老王》,也观摩过多位一线普通教师执教《老王》,尽管课堂呈现的方式不一样,但大多把切入点放在了对文章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上。
王君对《老王》选定的教学切入点是独特的,她抓住老王的生命状态——“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种“活命”展开对文本的解读。
很多的课堂听下来对于“幸”与“不幸”仍然是雾里看花,一篇模糊,而王君的课,正因为有了对“生命”的理解,才使得对“幸”与“不
幸”有了一种辩证的体悟。用王益民先生的理解就是:王君老师是用生命为生命呐喊。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句似乎并不起眼的句子,却成了王君课堂教学的有效“凭借”。纵观整堂课,王君老师时时关注的正是“老王”与“我”的生命状态。学生在王君老师的引导下在对“老王”和“我”的生命状态的解读中理解了杨绛的写作本意。
王君对文本的解读是具有“王君”色彩的,无论是《我的叔叔于勒》《台阶》,还是《老王》,不仅仅是让人感觉“不一样”、“很特别”,不是用一个“新”字可以形容的,重要的是有一种深沉的平民意识,博大的悲悯情怀,深刻的生命言说。这些无不与王君的个人成长史、精神成长史有关。也正是如此,也只有王君可以发现这样的解读切口。
王君对文本的解读,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带着自己真诚的心进入文本,在触摸、品咂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中读出人物的心灵;带着自己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穿透文本,穿透语言,挖掘出文本的人文内涵,从而站在生命的高度,读出老王和“我”的灵魂高度。看王君的课堂现场展示,读王君的课堂文字实录,让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之外的“文本细读”之功。
孙绍振先生说:通过语言的驾驭来塑造人的心灵是第一位的。关键是有了想象的丰富,心灵的丰富,才有语言的丰富;反过来,也可以说,有了语言的丰富,才有心灵的丰富和想象的丰富。
王君是深谙这一点的,在对老王这一人物的解读中,抓住“活命”这一关键提取出哪些看似平淡而富有表现张力的字词句段,诸如:“据
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从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只”里,饱含着多少“老王”——“活命”辛酸与悲苦。
王君老师智慧地通过咬文嚼字、深情朗读、重现情景、发现空白、探究疑点等“文本细读”的方法,玩赏杨绛作品“沉定简洁”的语言特色,在一次次的思维激活,情感唤醒中,领着学生“沉入到词语”的深处去,领悟到“平平淡淡,无阴无晴”中的“苦心经营”,感受到“生命最本真最炫目的华丽”;在一次次的灵魂叩问中,不断地丰富着学生的心灵,也丰富着学生的语言。
“王君在课堂上敏锐快捷,灵活跳跃,思维密度极大,伴着课时推进,问题的转换,她不断挑战着学生的智力和潜力,不断挑战着学生的认知极限和价值边际,精彩之时甚至进图一种张力十足的思维交锋,精神对峙状态;她眼界很宽,视野广阔一以贯之地秉持善良、善世的人文
情怀,不断在与文本的对话、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感知时代,回应现实,联结社会,叩问心灵。”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教研室庞荣飞老师对王君课堂的印象。
在《老王》的课堂里,我们看到王君老师与学生的精神的对峙、思维的交锋。很显然,进入她的课堂,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一开始,我们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一个强势的老师拽着学生在奔跑。“老王”所处的时代、“老王”的生活境遇、“老王”的内心世界,与当下的这一代孩子存在着极大距离。那种隔膜,使得学生难以进入文本,难以进入“老王”的世界。课的推进有时会显得很艰难。我们甚至会产生出这样的疑问:文本是不是被王君人为的拔高了?
孙绍振有一段话极好地诠释了王君的课堂教学实践:人的思想是离不开感觉和情感的。感觉,特别是比较独特的、个性化的感觉和情感,往往埋藏在潜意识中,一般情况下,人是感觉不到自己深层次、内在的感觉的,不加以唤醒,就会被遗忘。审美教育,就是从“审感”和“审情”开始的。作为人,全面发展的人,要让认知、情感和意志得到全面发展,就不能让生命的任何一种之中。从审美意义上讲,不仅是“我思故我在”,而且是“我感故美在,我不感故美不在”。艺术的功能之一,就是吧时时刻刻的在流失的感觉唤醒,从而把感情唤醒。只有把全部属于人的感觉唤醒了,是之复活在文字言语中,人才能从实用的功力中解放出来,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其实,这种看似的艰涩,是感觉与情感被唤醒“过程”中的应然状态。王君老师一次次地叩问,甚至是拷问,促使学生在语言的反复
品咂,多层次多角度的演读中进入一个因人性光辉而极美的天地中,让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高贵。从一开始的拽着学生跑,到在大密度的训练中,学生的言语自觉被激活,课堂生态也因此峰回路转。从课堂第一部分“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到第二部分“感受杨绛的‘活命’状态”;从“老王去世了,杨绛的心‘不安’,你认为呢?她该不该‘心安’”的争鸣,到“我也不懂,没问”的追问,思维突围后的“柳暗花明”,风景无限。
王君的课堂更注重的是一种情感、精神的唤醒,进入一种审美的境地。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在经典文本的阅读中实现情感的丰富、心灵的自由。因此,王君老师课堂的所有言语活动,都是从唤醒学生的生命性、审美性和生命性出发,从而实现以生命对生命的解读,以生命对生命的理解。
当你聆听王君和孩子一起诵读《老王和杨绛》这首诗的时候,当你到王君激情喊出“卑微的生命即使在尘土中也依旧开出了花来”这样哲性思考的时候,你的情感是否也一样波澜激越,你的精神是否也会随之振奋昂扬呢?王君就是这样把你的心灵把你的灵魂紧紧地拽在她精心
营造的语文世界,精神世界,审美世界和生命世界里。如果长此以往,你的生命一定会走向高贵,至少在这样的熏染中,你的语文素养会丰富起来。做王君的学生是幸福的。
提起“生命课堂”,常常因为虚飘浮空,因为说教痕迹过重而遭到诟病。听王君的《老王》,不仅仅让我们进入一种生命场,感受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