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政治热点:小悦悦事件引热议
申论热点-小悦悦事件
小悦悦事件反应的本质1.道德的滑坡、人性的冷漠:佛山那18个人的冷漠,以及肇事司机的逃逸,就是中国社会道德面貌的一个真实细节,它度量出了中国社会道德水平线的“最低值”。
相关事件:中国社会的道德骨架确有折断处,互联网关于“自己若在现场会不会出手相救”的调查显示,仅有88%的投票者表示“会”。
这样的回答率应当是100%,但非常遗憾,我们没法“及格”。
这就是为什么在佛山的撞人现场,施救与拒绝施救的真实比例是颠倒的1:18。
相关事件:今天可能是在佛山,18个人见死不救,明天可能出现地沟油,后天可能出现苏丹红,鸡蛋里面放点苏丹红油。
2. 道德的滑坡、人性的冷漠折射出在社会转型期(或者在城市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出现了问题:一是外来人口多,构成了一个陌生的世界,相互之间存在隔膜;二是很多人可能会担心被栽赃,南京彭宇案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不好的典型,法院没有维护助人者,相反让英雄流泪又流血,做好事没有保障,所以从“利己”角度来讲,正义由外而内的受到压制:不是我们不想做,而是我们想做不敢做。
这也体现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情、理、法三者的冲突,以及法制和法治之间还存在必要的衔接,尤其在彭宇案中法官不是根据实事来断案,而是按照主观常识推断来断案,这些都造成正义的伸张失去了必要的土壤;制度上应该有一个保障,像撒玛利亚人,有撒玛利亚法,也叫好心人法,比如美国、欧洲都有这样类似的,它规定:如果路人遇到这种情况,你是善意的救助,而且你救助不是为了你个人的利益,你可以从这个事情上面去免责。
而且从证据法上来讲,如果你要涉及到诉讼这个案子,这种行为本身是不能作为证据来用的,法院会排除掉。
3.信仰的缺失,文化的缺失:缺少普世的关怀;中国的价值体系从孔夫子来说,那就是我爱人,但是我爱的是我的亲人,在这种情况下虚拟呀,一看这小孩不是我的亲人,那我可能不救。
但如果是自己的小孩、自己的外孙女肯定会救,或者邻居、同事的孩子也会救,但一看是外地的,如日本的可能就不会救,这就是费孝通先生说的差距哲学,随着距离远我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小悦悦事件的影响
安东:在10月13号,广东佛山两岁的女孩悦悦是连续遭到汽车的碾压。
然而从小女孩身边经过的18位路人居然是无一施以援手,最终还是由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女孩救起。
在经过了多天的抢救之后,最终我们还是没有能够留住小悦悦幼小的生命。
一时之间这个事件就引起了各相关部门以及民间舆论的对于见死不救的大讨论。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来看待针对小悦悦事件的讨论,是个别现象,还是社会整体的道德沦陷呢?今天的节目现场,我们也请到时事评论员邱震海先生,为我们深入分析和点评。
邱先生你好。
邱震海:你好。
安东:我们知道这个小悦悦事件实际上已经过去十几天的时间了,但是她所引发的讨论依然非常的热烈,而且现在的焦点也逐渐的多元化了。
从路人的冷漠到父母的监管,到整体社会的道德沦陷,无一不引起大家关注,您怎么看?邱震海:我觉得这个事情过去一段时间了,现在应该可以差不多粗浅的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非常的震撼,震撼的以至于毋庸置疑的状态了。
因为这种对比实在是非常强烈,一个是两次被碾压,不要说一个小女孩两次被碾压,就是一条狗两次被碾压都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18个路人在长达7分钟的时间里面,完全没有任何施援的迹象,而且有的人还看了好长时间,还绕道走开,所以这完全不可思议。
而且最后救援起来的是一个捡垃圾的阿婆。
所以这18个人里面肯定有有文化的,有钱的,受过一定教育的或者平时喊口号的,都有,但是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良心上都抵不过一个非常普通的捡垃圾的一个阿婆。
所以这个一开始是大家震撼的呼吁。
毋庸置疑,首先是针对道德滑坡,对于人性的冷漠,所以当时第一个阶段的焦点是一致的。
这个我相信在上个礼拜后几天的时候,在小悦悦不幸去世的时候达到了高潮。
然后在最近几天我们看到,因为新闻这个东西永远是后浪盖过前浪的,不断地被后面的无数个新闻覆盖。
最近很多新闻媒体也在关系卡扎菲的事情,利比亚的解放,卡扎菲被打死的事件。
所以小悦悦这个事件,如果我们不去继续去追踪的话,很可能会淡化,很可能会退化,这也是我的一个担心。
小悦悦热点讨论
丢弃了道德,我们还有什么?——“小悦悦”热点事件讨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淡忘了我们曾经应以为豪的道德观。
事实上,我们就是这样自己毁掉自己曾经所相信的美德。
当有人为了金钱恩将仇报的时候,当有人为了金钱变得无比冷漠的时候,当有人高喊着,看我们需要的是名牌手袋,名牌手机,名牌衣服,名车豪宅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彻底背叛了自己的道德。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18个路人经过,看到一个小孩子流着血躺在路上,居然不闻不问就过去了。
这还是人吗?是正常人应有的反应吗?不!绝不!!!这些路人,根本不是人,最起码不是正常的人。
他们不过是一具具行尸走肉!他们如此麻木不仁,如此漠视生命,如此消极避世,他们的灵魂已经灭亡,只剩一具具腐臭的身体在世间制造垃圾!面对一个躺在血泊中的小孩子,他们怎么能够视而不见?面对他人的苦难,他们怎么能够如此无动于衷?人,怎么能够如此麻木不仁?我知道,中国人,信奉“明哲保身”,信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也知道,那个该死的造就了中国人道德危机的糊涂法官制造的“南京彭宇案”寒了国人的心;但是,这些能够成为借口吗?面对一个躺在血泊中的小孩子,你连上去看一看究竟的胆量都没有?连打个120、110电话都这么难?哀大莫过于心死!这些人,看似生龙活虎地从小悦悦身边走过,其实却是一群死了心的行尸走肉。
这样麻木不仁地活着,生命还有什么意义?这18个人,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所描写的那些中国人:“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小悦悦事件的看法
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悦悦去世,是否能唤起人们对城市冷漠的关注,尚属未知之数,因为人们对冷漠的原因没有充分的认识。
小悦悦事件反应了当今社会对他人普遍冷漠的心理,2岁的小女孩竟然没有人出手相助,我们心里在对这个女孩感到可惜的同时,也在批评那18个冷漠的路人,可是自己又没有好好问过自己,如果你是当时的目击者,你又会不会出手相助呢?是不是也是想着,总归会有好人替自己救那个女孩的?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不救人是犯法的行为,什么道德不道德也就没有考虑过,这种只考虑自身不顾他人的心理是很可怕的,若长期以往下去,定是失道者寡助。
不过说实话,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害的,怨不了别人。
前段时间“彭宇”一案就可说明,好人不好做啊!一个老太婆不小心摔了,好人的彭宇去扶她,送了她去医院,还帮她掂了药费,但是老太婆知道自己摔断脚了,要好几万药费,就讹人,把人家告上法庭,法院居然是这样判的“人不是你撞的,你完全没必要扶她”,结果呢,好人就这样被讹了好几万。
但是,若是那18个路人都像第19位路人陈贤妹一样,将小悦悦救起,那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么?很可能不会。
如果第1位路人救起了小悦悦,那么也不会有第二辆卡车从她身上压过。
小悦悦的生命被18名路人忽略了387秒,在这段时间里,小悦悦不懂什么叫做“冷漠”,不懂什么叫做“爱心”,也不懂怎样珍惜自己的生命。
小悦悦的生命在还没有正式开始的时候就已最痛苦的方式结束了。
思品课上,不是有一课是讲关爱生命的么?这关爱生命并不只是关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关爱别人的生命。
如果那18个路人也懂得关爱别人的生命,那么就不会再有悲剧发生。
在别人有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这不也是关爱生命么?试问:如果是当时是你碰到了小悦悦,你会像那18位路人一样视而不见么?你会想…总会有人去救那个女孩么‟?在我们批评那18位冷漠的路人时,同时也要自我反省,如果是我,那我该怎么做?。
对于这次事件,我有以下几点看法:第一,加强对公民的道德素质教育。
尊老爱幼和助人为乐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继续弘扬这种好的传统,给未来的一代做好榜样。
小悦悦事件 2012时政热点
小悦悦事件材料背景:观看视频《被“冷漠”轧死小悦悦》2011年10月13日下午5:25左右。
广东佛山黄岐广佛五金城,两岁女孩小悦悦被两辆车碾压,肇事车辆逃逸,18路人无人相救……1. 如果你路过此地,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为什么?2.你如何评价新闻中的三类主人翁(肇事逃逸司机、18路人、捡垃圾的阿婆)的行为?3. 新闻采访: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金钱?感情?生命?…]4.小悦悦事件给我们的什么启示?5.活动类试题(1)搜集小悦悦事件的有关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办一期黑板报。
要求:①请为这次黑板报设计一个主题。
②请为这次黑板报设计几个宣传栏目。
(2)搜集小悦悦事件的有关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开一次“珍爱生命,拒绝冷漠”的主题班会。
要求①请为这次班会设计活动步骤。
②如果请你为这次主题班会发言,你将为同学们讲哪些问题呢?阐述哪些观点?参考答案:1.答:正确选择:①及时救助:扶她到路旁;②守护她身旁,喊人救助;③记住肇事车牌及时拨打122报警;④及时拨打120救助。
因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不可重复;我们在珍惜、爱护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爱护他人的生命,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应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这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奉献社会的高尚行为。
2.答:肇事逃逸司机:漠视他人的生命、道德败坏,是故意杀人的犯罪行为,应受法律的制裁。
18路人:见死不救,是不尊重、爱护他人生命的表现,是不道德的行为,应受社会道德的谴责。
捡垃圾的阿婆:及时救助小悦悦,是尊重、爱护他人生命的表现;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奉献社会的高尚行为,值得全社会每一个人学习。
3.答: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①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
只有生命存在,才能有可能享有教育、劳动、信息、参与政治生活等多种权利,才有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并在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过程中实现生命的价值、体现人生的意义。
②人的生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一旦失去,就永不再来,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它是无比宝贵的。
从小悦悦事件来反思道德与法治的问题
从小悦悦事件来反思道德与法治的问题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这一事件被网友称为“小悦悦”事件并引发网友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激烈讨论。
不知道是现在国人习惯了冷漠还是其他,小悦悦事件发生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对那18个人的批判,人性德冷漠道德的丧失,每每看到那些评论的时候,我就想反问写下那些话的人,如果你当时也身处现场亦或是你是那第19个人,你会真正做到想你言语中所说到的那样么?!记得曾看过一本书名为《地下》,讲述的是1995年3月20日在东京地铁内发生的震惊全世界的沙林投毒事件,作者不加修饰的重现了相关受害者的访谈录。
作为一个旁观者,虽然很难感同身受,但我所能感受到的仍是关于爱恨的界限:部分险些丧命的受害者不愿再次接受访谈,以至于要鼓起很大勇气去下定决心将感受全盘托出,这些人的共同点是,对于罪魁祸首奥姆真理教,已经没有怨恨,他们关注的是,这样一个社会本身太过扭曲。
另一方面,那些只是路过,或者受害较轻的人们,每当提起肇事者,咬牙切齿,仍想着要将其碎尸万段。
而这些貌似正义感十足的人们,在事件发生当时,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据一个受害者回忆,当她在沙林毒气中冒死呼叫帮助,眼看着比自己伤势还严重的人们濒临死亡自己却无能为力,那种恐惧感和无助感从此在她的生命力烙下深深的印记,而那些匆匆路过的人们忙于逃窜,置之不理。
之后事件曝光后,这些人也有一部分受到毒气影响,走出来谴责相关组织,伸张正义,呼声比那些真正受到伤害的人都要高亢嘹亮。
其实那些振臂高呼的人们也不见得有多高尚,他们就像沙林时间那些匆匆路过的行人们或者事后得知消息的旁观者,自保后唤醒一点良知;而那18个人也不是我们所说的那么卑鄙,这些人承受的,是来自于自身的后悔责骂,以及来自舆论的批判谴责,并带着这样的情感终其一生,他们和小悦悦一样,也是受害者。
作文素材-事件-小悦悦事件折射“道德冷暖”
小悦悦事件折射“道德冷暖”〖热点素材〗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时,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另一辆车又直接从她身上再次开了过去。
小悦悦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
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小悦悦被送往医院,但不治身亡。
详解:〖素材解读〗最佳运用方案事件运用方案:该事件启迪我们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的丑陋。
人物运用方案:路人的冷漠相,陈贤妹的义勇相,社会贤达的仗义相,都能引发许多话题。
数字运用方案:2岁幼童,2名司机,18路人,无数中国人,这个数据链中,我们读到了什么?=================创新立意1.后顾之忧阻碍公众救死扶伤的,是内心的不信任感,深究之,则是社会体制、法制、保障机制的不健全。
2.责任分散效应责任分散效应即旁观者效应,如果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遇到困难往往会退缩。
实例:〖精彩速用〗话题1拒绝冷漠用法:未成曲调先后情。
看过小悦悦被车碾压的视频后,人人都很气愤,如果说第一次碾过是意外导致,第二次碾压该作何种解释?如果第一次碾过之后司机能够及时地拨打急救电话,又或者路人发现情况后能够及时将她送往医院,小悦悦不会这么早便去往一条不归路。
素材提示:从材料中的细节切入,突出小悦悦两次被碾压的触目惊心,引起读者内心情感的共鸣。
==================话题2感受真情用法:以“形”衬“神”,升华境界。
陈贤妹,就是这样一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拾荒老人,却用她最平凡、最真实的善举“拾”起了中国人的良心,在人们普遍感觉世风日下、道德滑坡的当下,陈贤妹的行为无疑是一声呐喊,能唤醒了人们麻木的灵魂。
在这个经济大潮汹涌的时代,各种诱惑、陷阱让人们渐渐迷失了自我。
因此,陈贤妹的善举无异于一盏明灯,告诉我们,救人不需要理由。
素材提示:陈贤妹的外形是平凡的,但灵魂却是高贵的。
小悦悦事件引起的反思
小悦悦事件引起的反思2011年10月13日,两岁广东女童小悦悦在佛山相继被两辆汽车碾过,18名经由的路人对此视若无睹,最后才由第19名路人——一名捡破烂的阿婆将孩子扶起。
10月21日,小悦悦伤重不幸身亡。
当我在网上看到“小悦悦事件”整个过程的视频时,不能不说心里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有人说,这件事情反应了整体社会道德水平已经严重滑坡,我不以为然。
中国社会也不乏乐于助人、勇于助人的好人好事,但是相对于此事因是负面新闻,在大众传播上有其吸引眼球的轰动效应,因此较不为人知而已。
不过,像那18名路人那样的冷漠态度,也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就是说,此事虽然未必有普遍意义,但却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毫无疑问,两名司机肇事逃逸的不负责行为,以及那18名路人见死不救的表现,都应该受到谴责,而见义勇为的拾荒妇陈贤妹也应该受到表扬。
但是,在褒贬他人的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对“人性”作出自我反省和拷问——如果当时是我走过鲜血淋漓、惨不忍睹的小悦悦身旁,我会怎么做?我真的不会“理性”地做出与那些匆匆离开的路人们同样的选择吗?我真的有勇气像那位值得尊敬的拾荒阿姨那样下意识地赶快扶起重伤女童吗……甚至于,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地扪心自问——如果,我是那名肇事司机,我真的一定就会义无反顾地立即停车、采取救助措施吗?我会不会在那电光火石的瞬间,也“理性”地做出逃逸、甚至“碾伤不如碾死”的“最优选择”……人之所以高贵,就在于每个人都应有其道德,都应有其良心。
一个社会里,最需要的是平凡的良心,正是无数平凡的良心共同筑起了社会道德的堤坝,共同营造起一个属于文明社会的高贵的人的温暖世界。
倘若一个人连最基本的道德和良心都没有,那他和野兽又有什么区别呢?那如何才能告别冷漠呢?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就是说,“要实现仁德,须要从自己做起,而不应要求别人去做”,这是非常深刻的。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教育我们,树立良心要从自己做起。
每个人都应时时刻刻拷问自己,这样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因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经济发展和物质丰富,我们更希望社会处处充满人情温暖、事事闪耀人性光辉。
关于小悦悦事件的评论
关于小悦悦事件的评论【真相还原】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
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
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婆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死亡。
2011年10月21日零时32分,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零时32分离世。
【深刻反思】汪洋:呼吁深刻反思“小悦悦被车碾压事件”这次事件中是18个人而不是一两个人所表现出的冷漠,折射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是我们工作中长期存在问题的反映。
我们在消除贫穷追求财富增长的过程中“一手硬”、“一手软”,是导致这种社会冷漠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报讯最近佛山市发生的“小悦悦被车碾压事件”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也牵动着省领导的心。
在10月20日省委常委会研究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时,省委书记汪洋呼吁,要认真反思出现悲剧的根源,要用“良知的尖刀”来解剖我们身上的丑陋,要忍着揭开疮疤刮骨疗伤的疼痛,唤起全社会的警醒和行动,在公众参与下创造一种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努力减少和避免小悦悦类似悲剧在广东再次发生。
汪洋说,小悦悦两次被车碾压而18个路人无人出手相救的悲剧,让人痛彻肝胆,心灵受到巨大冲击。
我们不否认这个社会有道德、有良知的人是绝大多数,但这次事件中是18个人而不是一两个人所表现出的冷漠,折射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是我们工作中长期存在问题的反映。
我们在消除贫穷追求财富增长的过程中“一手硬”、“一手软”,是导致这种社会冷漠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道德堕落更不是社会主义。
悲剧的发生反映了长期以来我们在发展方式上存在的弊端。
小悦悦事件引发的道德思考
小悦悦事件引发的道德思考2011年10月,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
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
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由此发酵成了全民反思的对于道德的大讨论。
为什么大家对小悦悦事件如此关注呢?因为这起悲剧所呈现的人心冷漠、道德滑坡令我们不寒而栗。
我们也有子女,我们也有朋友,我们也有街头需要人搀扶的时候,我们也会有需要他人伸出援手救助的一天,那么在此时此刻,我们还能指望谁呢?小悦悦事件只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但是他给我们所有人发出了危险的信号,敲响了凄厉的警钟。
小悦悦事件让大家真实感受到了诸如“礼崩乐坏”、“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等等负面情绪。
小悦悦事件最让人心寒的是从小悦悦身边走过的18位路人,他们或视而不见,或停下观望,或绕道走开、但是就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救助,哪怕拨打急救和报警电话。
18位路人为什么会如此冷漠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分析。
早期中国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传统纽带,多是熟人之间交往,而现代社会的转型渐渐破坏了这种传统的人际交往关系。
小悦悦事件是因为信仰缺失,信仰的丧失致使人们对生命缺少了几分敬畏。
没有信仰,导致自我泛滥,缺少约束,缺少统一的精神支持,没有统一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
功利教育使得我们失去了与同类守望的本能,任何情况下都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行善有风险,出手要谨慎”,把此事件归于世态的炎凉,环境的使然,助人反被讹诈,使得人们面对此种情况不敢伸出援助之手。
归根结底是案件涉及人性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善与恶,触碰着人们对于“助人为乐”的情感底线,拷问社会诚信和道德。
使得人们对碰到诸如需要救助的人的时候产生了矛盾、观望的心理。
道德行为是自觉自主的事情,在需要救助而没有实施救助的行为者并没有必须要负责的法律责任。
2012新作文素材:小悦悦事件引发全民反思
小悦悦事件引发全民反思中国青年报10月21日零时32分,遭两车碾压的广东佛山女孩小悦悦离开人世,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提前凋谢。
网络上充满悼念小悦悦的声音。
截至记者发稿,仅新浪微博已有几千条相关留言:“天堂没有来来往往的车辆”,“愿天堂没有人心冷漠”……一个年幼生命的离去,带给我们的是巨大的心灵震撼,她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危机的全社会的大讨论。
人们开始反思:如何才能让社会停止冷漠?如何才能让类似的惨剧不再发生?如何才能让见义勇为者越来越多?对此,部分律师、学者建议将见死不救、见危不助等行为入罪,也有很多学者表示,与其立法惩处“见死不救”,不如立法鼓励和保障“见义勇为”。
见死不救罪是万不得已的手段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广东省各界开展了“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的大讨论。
“为了鼓励见义勇为,惩治见危不救,有必要以立法的形式,对见危不救的行为,尤其是对社会特殊人群,作出明确的…惩恶‟规定。
”律师朱列玉认为,特殊人群应负担见危施救的义务,比如规定公务人员见危不救,必须受诸如开除公职的纪律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先进人士见危不救,取消各类荣誉称号等。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费汉定认为,“18个路人见死不救,是受社会关系和社会心理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缺乏信任的一个缩影,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司法裁判的负面影响。
”费汉定觉得,这不纯粹是司法问题,司法应该为改变这种社会现象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事实上,早在2001年全国两会上,就有32名人大代表建议刑法增加“见危不救罪”和“见死不救罪”两项新罪名。
2009年,湖北荆州3名大学生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溺亡,船老板“见死不救、挟尸要价”,再次引发社会对见死不救的立法讨论。
反对将“见死不救”轻易入罪的理由主要是,法与道德的关系不能随意模糊。
对于小悦悦事件中18名路人的行为,我们可以谴责他们道德缺失,但不能说他们是“犯了罪”,因为法律并没有规定他们有必须救人的义务。
现实生活中的确发生过公民因为救人而惹上麻烦的事,比如被诬赖为肇事者;或是因为救助不当,扩大了损害;或是救助时自己受到伤害,使许多人在伸出援手之前有了顾虑。
小悦悦事件引社会反思浪潮
在本周对“小悦悦”事件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其它负面事件一样,在公众情绪平复之后,迅速被别的新闻事件所湮没。但不同的是,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各行各业关于这事件的讨论却步步深入,引发了全社会的反思,形成一种科学、理性、积极、深刻的舆论场。
这一次,党委政府没有坐视,而是积极响应舆情,不仅积极参与小悦悦的救助,还以刮骨疗伤的勇气,以各种形式进行深刻反思。省委书记汪洋指出,要认真反思出现悲剧的根源,在公众参与下创造一种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省委政法委在官方微博上问计于民,省社工委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连续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与建议,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正是基于这种积极开放的讨论,多个关于社会发展的共识迅速形成。
这种理性舆论场的形成与多元开放的舆论形成机制密切相关,得益于公众、媒体与政府三者之间广泛、积极的互动。
经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小悦悦的安危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在最初舆论仅仅针对路人进行批评的背景下,一些网络媒体上的“意见领袖”和传统媒体开始以多元视角展开反思,鞭挞社会冷漠,讨论社会救济机制等各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小悦悦事件”引发的讨论仍在继续。而保障这种理性舆论场的持续性,有赖于出台相关制度,从政策层面保障公民与决策层间的持续开放性互动。
从法律和道德角度审视小悦悦事件
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审视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这是一个令人悲愤的时刻,在广东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他们都对此非常的淡定、冷眼漠视,没有伸出支援之手,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由此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
而关于小悦悦事件所引发的全国性各个社会阶层道德、法律、人性等讨论、反思也随着小悦悦的离世达到了一个高潮。
看到这样的一则新闻,这让我们想起了做人的底线——道德,越过这一底线便是缺德。
缺德不会受到法律的惩戒,但会受到道德是谴责。
但是,人们为了生活,为了人生的安全保证,冷淡地选择了缺德。
我们在叹惜小悦悦的悲惨遭遇之余都把矛头指向了十八个路人,谴责他们的冷漠,痛骂他们的无情,诽谤他们的道德沦陷。
在谴责他人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这样的一件事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会怎样做,我们都会伸出支援之手,或是拿起手机报警,或是毫不犹豫地跑上前去救助身在水火之中的小悦悦吗?我们真的不会像那十八个路人一样吗?这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思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自从彭宇案之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行为的成本、风险值都提高了。
人们为了小心翼翼地生活只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形成了想救又不敢救的冷漠无情的局面。
这就是彭宇案的蝴蝶效应而不是人们的道德沦陷,就是有前车之鉴,人们才会那么的淡定和冷漠。
我们应该更深层地从法律这一角度去审视小悦悦事件。
邓小平曾经有过一段经典阐述:“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现今的我们所追求的法治,更应该是设法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使好人能充分做好事的法律制度。
舆论道德痛惜悲惨之余,有不少人呼吁,借鉴国外经验,以立法形式“保护见义勇为者不被诬陷”,规定“见死不救者应受惩罚”。
小悦悦事件看法的道德
小悦悦事件看法的道德小悦悦事件是中国社会近年来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一起悲剧。
这一事件涉及到对人性的道德反思,引发了全社会对亲情、责任和公共道德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小悦悦事件所呈现的道德议题。
首先,小悦悦事件使我们对亲情的道德关怀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小悦悦是一个无辜的孩子,在遭受交通事故后被无人理会,这让我们深感震惊和痛心。
这其中涉及到亲情的伦理问题,即作为大人是否应该对孩子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关怀。
小悦悦事件引发了社会对亲子关系的反思,让人们意识到亲情是一个道德上的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忽视或者丧失。
其次,小悦悦事件引发了对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小悦悦被多个人撞倒后,没有人及时施以援手,这使得我们不禁反思个人对他人遇难时的道德义务。
尽管人们可能害怕法律的约束,但是在道德上,我们应该秉持着对他人生命安全的责任感。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义务为他人提供帮助和保护,这是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
此外,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对道德教育和公共道德的重视。
小悦悦事件中很多路过的人没有提供帮助,这引发了人们对道德教育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道德教育,我们可以培养人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让每个人都能够在遇到困难时提供援助。
此外,小悦悦事件也让我们对公共道德有了更多的关注。
在公共场所,我们应该遵守交通法规、遵纪守法,同时也要具备对他人的基本关爱和尊重。
这样的公共道德规范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
另外,小悦悦事件还引发了人们对法律责任和立法需求的思考。
在小悦悦事件中,涉事司机没有及时停车并报警,这引发了人们对法律责任和立法的质疑。
我们应该反思交通法规是否健全,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交通参与者的法律教育和监管。
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具有重要作用,只有通过立法和加强执法,才能保护每个人的安全和权益。
综上所述,小悦悦事件引发了社会对亲情、责任和公共道德的广泛讨论。
它让我们更加关注亲情的伦理问题,引发了对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小悦悦事件引全国讨论 专家深入分析
小悦悦事件引全国讨论专家深入分析“冷漠症”中国人的“各人自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明哲保身,莫谈国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阴暗心理的形成,盖因缺乏人权之保障也。
蝼蚁尚且偷生避死,何况万物之灵的人哉。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分析中国人的冷漠症佛山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全国范围的讨论,路人的冷漠更引人深思。
恻隐之心日渐从我们的身边消逝,人性的温暖被旁观的冷漠所取代。
人们追问,造成这一切的又是什么。
行善有风险道德践履未能超越利弊权衡那些围观者,剥离了冷漠的标签,也是普通的民众。
他们未尝不懂,没有人是座孤岛,相互搀扶才能同舟共济。
或许换个语境,他们也会痛斥“铁石心肠”,呼吁人性回归。
可一旦轮到自己做“路人甲”,他们就打起酱油。
原因何在?究其症结,不过是“行善有风险”,出手不得不谨慎。
将道德流失归咎于“世态使然”,是公众一贯的逻辑转化。
“彭宇案”殷鉴在前,“做好事遭恶报”,谁还敢冒险救人?(佘宗明)信仰缺失致使人们对生命少了几分敬畏人性的冷漠,有教育缺失的原因,也有政治原因,更多的还应该是信仰的缺失。
没有信仰导致自我泛滥,缺少约束,缺少统一的精神支柱,没有统一规范的道德意识和真理意识。
而西方人的精神世界由于有上帝的存在,所以科技的发展并没有造成人们精神上太多的缺失。
最近几十年来,在功利化的世界观指导下,在极度自私的人际规范中,这个社会已经陷入了信仰沦丧、诚信缺失的扭曲状态,这才是当前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时言平 (微博))功利教育让我们失去了与同类守望相助的本能前段时间,深圳福田村一个老干部在小区溜达着就俯身倒地,可没人敢去救他,因为刚想伸手就会想起彭宇,最后老干部窒息而死。
还有湖南一女子落水,挣扎好些时候没人下去救,等警察来了就晚了。
还有很多例子……这里不仅不鼓励爱同类的能力,不教育,不奖励,而且会惩罚,这样就导致少有同类救同类。
可这些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历史。
从去年发生的复旦“黄山门”事件中,我们更是可以发现,在当前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先是失去救同类的能力,后来连被同类救的能力也失去,最后偶尔被救也忘记了感恩,感恩也要求要感谢国家,而不是感谢人,这个同类,本身。
小悦悦事件引发的思考
谁为丢失的社会道德负责?——从小悦悦事件引发的思考2、观看视频: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小悦悦》/show/tqOzTh0cOerJoCGY.html3、全班分为五个小组,就小悦悦事件展开讨论,各小组组长负责记录成员发言观点。
4、讨论:谁为丢失的社会道德负责?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培养和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5、每个小组负责撰写一篇关于如何培养和增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小论文。
“小悦悦事件”所引发的有关见死不救的全民热议仍然在持续。
人们对这场大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强烈谴责事件中路人的冷漠,认为这一见死不救现象凸显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大滑坡;二是探讨我们该如何拯救国人的良知;三是引发了一场是否该对见死不救进行立法的争论。
这些讨论无疑都是具有十分现实而且深远的社会意义,基于道德的讨论本身,就是一个提升全民道德意识的过程。
但是,我们必须警醒近年来人们对某一事件进行大讨论时表现出的较为普遍的现象:批判别人而缺乏自我检讨,上纲上线地放大事件中的消极因素,一知半解地提出对策建议,或者偏离问题实质而纠缠一些表面的枝节。
我们必须从深层次对事件背后的社会环境进行剖析。
例如,当事件发生后,我们应当学会怎样去关注事件的核心要件,以及如何客观理性地讨论问题;我们每个人如何从抱怨、发牢骚的“旁观者”,变成直接参与改良的行动者;事件中的涉事各方,甚至包括作为“受害者”的小悦悦的父母,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什么;面对“小悦悦事件”所反映出的道德颓势,在法律制度与道德风尚之间究竟应当依赖什么样的规范,才是突破我们今天所遭遇的困境的最佳选择;法律是如何缺失的以及应当怎样完善,等等。
具体到“小悦悦事件”,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应当包括:首先,事件中见死不救的路人的确令人愤慨,必须要受到谴责!这件事也确实说明如今国人的道德状况出现了亟待修正的问题。
但这18名路人,是不是就完全能够代表所有中国人今天的道德水准?这个极端的例子是不是就能够得出如今我们的社会道德已经普遍沉沦的结论?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_小悦悦事件_折射的道德缺失
网络出版时间:2012-04-27 15:07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1.3173.G4.20120427.1507.008.html“小悦悦事件”折射的道德缺失游青明(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近日,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道德缺失的谴责、质问和反思,刺痛了国人的心。
小悦悦经历了两次碾压,18个路人经过都没有救援或者报警,他们所表现出的冷漠,折射出当前道德缺失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丑陋,唤起社会的惊醒和行动。
关键词:“小悦悦事件” 道德缺失 诚信缺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文化领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领域道德缺失、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强调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那么,当前一些领域出现道德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及社会贫富分化导致道德缺失。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是人们内在情操、心理构建状况的综合显现,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社会的变革必然会出现激烈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
在当前社会中,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导致社会部分人出现私欲膨胀,个人主义无限蔓延,金钱至上,利益第一等道德缺失现象。
我国长期坚持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我国也出现了贫富差距逐年拉大,社会分配不均的现象。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有了巨大的差异,人性的阴暗面必然暴露。
当大众没有了幸福的生活甚至基本的社会保障时,他们就会触犯道德底线,出现各种道德缺失行为。
其次,政府诚信缺失,导致社会出现信任危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2012年申论热点:小悦悦事件
【背景链接】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命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10月18日,广东省政法委、社工委等十多个部门开展“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大讨论。
会后,省委政法委在官方微博上发布信息,问计于民,征求救济机制、奖惩机制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意见或会成为广东省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
有人提出应当将“见死不救”入罪,通过刑事制裁来改变社会上蔓延的“见死不救”风气。
(《南方都市报》)对此,有些人则持谨慎态度,认为立法惩治难于实施,且有侵犯个人自由之嫌,贻害甚多。
【标准表述】支持修补社会信任道德拷问无力最该反省的其实不是道德,而是社会契约理性。
契约理性的成长远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不仅无法支撑社会信任纽带的维系,还反过来助推了道德的放量下跌。
倘若社会信任纽带还处在断裂的状态,得不到有效的修补,“见死不救”的冷漠传染病注定只是信任危机语境中的一种表现姿态。
对此,道德根本无能为力。
惩治集体性冷漠不妨让法律兜底道德谴责无法建构起约束和激励的长效机制。
或许有人还以为,动辄使用法律来解决现实问题违背法律本质,有推行“法律万能论”的嫌疑。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尊重公众生命权无疑算是最低的道德,完全有理由上升到法律层面,用刚性的法律制度惩治集体性冷漠,还人性与生命之美,否则,法律在争议中难产,道德必然在谴责中沉沦。
反对道德问题刑法化,贻害无穷不能在个别恶性的个案影响之下,在舆论的鼓噪之中,就贸然地将道德问题法律化,特别是道德问题刑法化,那将造成无穷的祸害。
就小悦悦案而言,18名路人固然要受到道德上的谴责,但出现这一问题仅仅就怪罪于他们吗?再说,就是将“见死不救”入罪,也未必能解决“见死不救”的问题。
小悦悦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暴——网络受众的一般特征案例分析
小悦悦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暴——网络受众心理的一般特征案例分析案例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在广东佛山南海黄岐镇广佛金城,一个两岁的佛山女童小悦悦被迎面驶来的面包车撞倒,碾压在车轮底下。
肇事司机逃逸后,三名行人先后经过小悦悦身旁,均没有停下脚步。
几分钟后,又一辆货柜车碾过小悦悦。
而后,往来的十余名行人均见死不救。
最后,第十九名行人——以为拾荒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旁并呼呼其家长。
在与死神抗争9天后,21日凌晨零时32分,小悦悦因全脑功能衰竭,多个脏器衰竭,抢救无效,离开了这个世界。
一夜之间,广大网民对此事发表了形形色色的言论,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散发到网络的每个角落,如:各大网站、BBS、QQ、QQ空间、天涯论坛等等,在网上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
最初,网络上骂声一片,他们骂司机良心泯灭、骂路人见死不救、骂党和政府腐败、骂社会主义虚伪、骂中华民族冷漠!如:“路人小悦悦身边的那十几个人,我不知道你们当时是怎么想的,可在这可以断定你们都是无情性、没良知的人渣!对于那俩司机更是让人痛恨!”“我打开电脑,看到了,这么没良心的人,见死不救,我十分痛心;司机们、行人们,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是怎样的心情?人没有活着还有什么意思?!”“那些骂人的人有什么资格?有种到政府大楼叫,弱智!面对现实,有钱移民,移民成了华侨回来坑民吧。
这就是中国事实!”“活在中国:油,用不起;路,走不起;学,上不起;病,看不起;房,买不起;墓,死不起;菜,吃不起;债,还不起;状,告不起;官,惹不起;娃,养不起;爱,伤不起;良心,对不起;跌倒的老人,扶不起;碾压的女童,救不起;我们竟然还活着,了不起!”诸如此类的言论如雨后春笋,覆盖了网络的每个角落,席卷了整个中国。
另一方面,也有的网民比较理性,并没有被这种愤怒冲昏头脑,他们不愿意相信自己的民族会如此残忍、冷漠。
他们极力寻求真相,基于对视频的怀疑,他们对视频进行了“解剖”,发现视频完全是伪造的,漏洞百出!此外,小悦悦事件的疑点重重,消息是小悦悦父母自己爆料的;得到捐款后,小悦悦的父母、陈婆等和事件相关的人都消失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高考政治热点:小悦悦事件引热议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辆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 ,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
考生看到这篇新闻之后,希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1)从政治学角度,分析公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在“构筑道德高地”中发挥的作用。
(2)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弘扬模范美德的文化价值。
(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说明道德模范的榜样引领作用和人生价值启示。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