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沟完全小二年级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和旋转及数学活动。
“剪一剪”,要让学生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并会判断。
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要让学生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建立空间观察,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
二、单元总体目标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三、单元重难点重点: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难点:1、用语言描述、锐角、钝角的特征。
2、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四、单元课时分配用3个课时安排教学第一课时一、授课课题:锐角和钝角二、教学内容及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教材第37—38页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因此,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是这节课的重点,会用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是这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目标:1、学生结合实例,建立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能力。
说明: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形成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锐角和钝角概念的判断是以直角为标准的,而在活动中又多次涉及直角。
但学生由于自身缺乞方面的意识,很有可能仅仅用眼睛来判断直角,这样做无疑违背了数学本身具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基本流程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自主探究——巩固提高——全课总结(二)问题及例题1、复习内容:(1)什么是角;(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
2、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生活实例解决加法问题。
2.能够通过手算和心算的方式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原理和方法。
3.能够通过活动和游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算术思维和计算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加法的概念和原理2.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方法3.加法的实际应用4.小学生团队活动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方法2.教学难点:加法的实际应用;团队合作的培养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课堂演示加法的原理和方法2.实践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并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演示加法的应用3.游戏法:启发学生思考,培养算术思维和计算能力五、教学手段1.黑板和彩色粉笔2.小型计算器3.合理布置课外练习题目4.小学生团队活动六、教学过程与方法1. 创设情境通过巧妙的情境创设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如:请同学们列举自己的生活中的加法实例,以此引出加法的概念和原理。
2. 课堂演示加法的原理和方法通过黑板演示和手算示范,让学生了解加法的原理和方法,并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为例,依次演示加法的各个步骤。
3. 应用实践,举例解题让学生运用上节课所学的加法方法,配合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题材,通过手算和心算的方式逐步解题,使学生对加法问题有更具体的感受。
4. 教学深化通过加法的实际应用,如日常的购物,把抽象的加法概念具体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5. 活动游戏为了培养学生的算术思维和计算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良性竞争,锻炼学生的自信心。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的加法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并且鼓励学生继续加强对加法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算数思维。
七、课后练习根据上课所学的知识,布置相应的课外作业,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熟练度。
根据学生的自身水平要求,可以适当选择一些扩展性题目或挑战性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内容包括:加减混合运算、表内乘法以及认识货币等。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基础且重要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对货币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运算,但对乘法运算和货币的认识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的规律,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货币的用途和基本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进行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能理解和运用表内乘法,认识货币,知道货币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减混合运算,表内乘法的运用,货币的认识。
2.难点:乘法运算的理解和应用,对货币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数学知识。
2.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用于讲解和练习加减混合运算和表内乘法。
2.准备货币实物或图片,用于讲解和认识货币。
3.准备教学PPT,用于展示和讲解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规则,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练习并掌握。
3.操练(15分钟)给出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5分钟)通过游戏或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拓展(10分钟)讲解表内乘法的运用,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练习并掌握。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学计划)部编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概述部编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主要围绕图形与几何的主题展开,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平面图形特征,提高空间想象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常见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如边、角、对称等。
3. 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几何语言描述图形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利用简单的几何工具(如直尺、圆规)进行基本的图形绘制和测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在解决图形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 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1. 教学主题-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分类- 图形的对称- 图形的变换2. 教学要点- 认识并区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基本平面图形。
- 理解图形的对称性质,并能找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 学习简单的图形变换,如旋转和平移,并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
3. 教学难点- 对称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 图形变换背后的数学原理。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 教学策略- 直观教学: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图形表象。
- 操作活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纸、拼图等活动深化对图形的认识。
- 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如“这个图形是怎样变换的?”-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图形案例,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五、教学安排1. 课时分配-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分类:4课时- 图形的对称:3课时- 图形的变换:3课时2. 具体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概念,如观察教室里的对称装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认识乘法、乘法的意义、表内乘法以及乘法口诀。
这一单元是学生从加减法向乘除法过渡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概念、口诀以及初步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对加减法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乘法相对于加减法来说,概念更加抽象,需要学生能够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
此外,乘法口诀的记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记忆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能够进行表内乘法运算。
2.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的意义和概念。
2.乘法口诀的记忆和运用。
3.学生能够将乘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和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2.准备乘法口诀卡片和实物模型。
3.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乘法的概念。
如:“小明的妈妈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一共分给了几个小朋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乘法的意义和表内乘法运算。
讲解乘法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乘法是重复加法的过程。
同时,呈现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初步记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乘法口诀卡片游戏,比一比谁记得快、准。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进行解决。
如:“小明有2个苹果,他想把苹果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苹果?”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直角、钝角和锐角,以及角的初步认识。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基础,对学生形成几何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直角、钝角和锐角的特征,提高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角的概念和分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理解角的概念,掌握各类角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直角、钝角和锐角,能正确辨别各类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直角、钝角和锐角,能正确辨别各类角。
2.难点:理解角的概念,掌握各类角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角的概念。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际辨别各类角。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角、钝角和锐角的模型,三角板,课件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角,引导学生关注角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角是什么吗?”、“你们在哪里见过角?”等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角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各种直角、钝角和锐角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同时,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角的定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三角板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际辨别各类角。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含有各类角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直角、钝角还是锐角。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数学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数学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2.连加连减运算3.加减混合运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连加连减运算,加减混合运算。
2.教学难点: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运算顺序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游戏或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授课环节(1)讲解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规则,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2)讲解连加连减运算,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理解运算过程。
(3)讲解加减混合运算,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
3.练习环节(1)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合作完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讨论(1)让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教师参与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6.课后作业(1)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更多数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试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反思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拓展1.举办数学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八、教学资源1.教材: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2.辅助教材:数学练习册、数学故事书等3.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九、教学时间1.本节课共2课时2.第一节课:讲解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连加连减运算十、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让学生多做题,提高计算速度。
2.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4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4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_1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厘米尺)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
(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
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五、课堂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2一、教学内容:P68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并画出对称轴。
2、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三、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各色彩纸。
四、教学重难点:能够辨认对称图形,并能画出对称轴。
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听小故事)(二)认识对称图形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当学生说出两边一样时,再出现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象这样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称图形,这里还有一些对称图形,还有一些剪出来的。
(飞机、鱼、龟)2、动手剪对称图形(讨论怎样才能剪出对称图形)a、师示范剪对称图形(一张长方形的纸,并对折,画出一半的形状,剪下来,打开,左右两边完全一样它是对称图形吗?b、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画一画、剪一剪,剪出一个自已喜欢的对称图形)c、学生展示自已剪的对称图形(三)认识对称轴认识对称轴(每个对称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你能不能给这条折痕取一个名字?)对称轴(师画虚线)(四)巩固练习1、欣赏对称图形(你能列举生活上的对称图形吗?)2、P68(做一做)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相关推荐让学生体验找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正方形6个。
学具:小正方形6个。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请看(出示课件)节日里街上挂的彩灯、街道两边插的彩旗,它们的色彩搭配、间隔宽窄都是有规律的。
再看(出示课件)我们家里的饭碗、盘子上的图案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
正是这些有规律的事物,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物很多,你们想去探索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规律。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二、初步探索1.教学例3(1)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规律。
(2)课件出示例3。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3个图都是由几个正方形摆成的?我们能用6个正方形依次摆出每一个图形吗?动手摆一摆吧!学生动手摆图,摆完后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摆,边摆边说是怎么摆的。
教师:观察这3个图,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说:这些图都是用6个正方形摆成的。
上一排依次多1个,下一排依次少1个。
上面是0个,下面是6个;上面1个,下面5个;上面2个,下面4个。
依次从下一排的左边移1个到上一排。
上一排是0、1、2个,下一排是6、5、4个……教师:刚才同学们的这些发现,就是这3幅图的排列规律,这3幅图就是按同学们说的规律排列而成的。
你们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规律。
(2)运用规律。
教师:你们能用找出的规律,推断出后面的图形该怎么摆吗?请摆出来画在例3的横线上。
抽学生说说怎么想的,然后怎么摆的。
(抽有不同想法的学生说,然后展示出同学画的图形)教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先找出的图形排列规律,再根据规律推断出未知的图形并画出了图形,这就是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实践应用。
第69页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先摆一摆,然后说一说有什么规律,最后画出来,注意(2)题可以画成:2.教学例4(1)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教师:刚才我们探索了图形的排列规律,下面我们探索数字之间的排列规律。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加减法的进一步学习,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但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境,还不能很好地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学卡片、数学游戏道具等。
2.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布置,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引导学生复习加减法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教学卡片,展示一些具体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进行计算。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实际的加减法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加减法,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案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在折纸、剪纸的活动中体会图形的轴对称特征,认识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平移和旋转这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
从数学的意义上讲,轴对称是图形的特征之一,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认识图形的特征,了解图形的变换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
在介绍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时注意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点。
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变换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学生掌握起来并不难。
除了教材上提供的活动形式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
1.引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感知图形特征,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机会,给予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看一看,感知图形的轴对称特点,欣赏图形的对称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图形的变换方法。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
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
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点1.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
例如,让一名学生站在教室里,演示一下分别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平移一步、两步……再如,让一组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并旋转一下,或是拿一根线,一头拴上橡皮并在空中旋转一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2.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本单元对于图形的轴对称特征、平移和旋转主要是从生活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学生大致能辨别这些现象,并能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或旋转。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2.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 教学准备•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科书•教具:小学生学习用具、白板、彩色粉笔等5. 教学内容第一课:加法运算1.讲解加法运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练习加法算术题3.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二课:减法运算1.讲解减法运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练习减法算术题3.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三课:综合运算练习1.综合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算术练习2.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6. 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法:通过示范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加法和减法运算。
•练习巩固法:通过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合作解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7. 活动安排•第一课:加法运算(30分钟)•第二课:减法运算(30分钟)•第三课:综合运算练习(40分钟)8. 巩固练习•布置加法、减法综合练习题,鼓励学生课后练习,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9.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鼓励学生勤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0. 作业布置•布置加减法练习题作业,加深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理解。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祝您教学顺利!。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1)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1)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整数加减法运算2. 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3. 学习策略的指导与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整数加减法运算方法及运用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教学视频等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尺子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整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运算规律。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1) 整数加减法2. 板书内容:整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运算方法、典型例题、练习题等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整数加减法运算题,巩固基本运算方法。
2. 提高题: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拓展题:研究整数加减法的更多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步骤和策略,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导入环节1. 利用生活实例: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数一数教学目标: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认计数器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有具体感受。
让学生理解并熟记千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理解千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具:多媒体,计数器,正方体教学准备:安排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都有哪些大数。
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一、欣赏图片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比10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大数请把你找到的大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大数。
生自由发言。
二、认一认师拨数,学生认。
例如:120、345、756、892、990、995、等等。
指名到前面拨,下面学生认。
同桌之间一人拨数,一人认读。
请几组同学到台前展示。
三、探索新知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生:是10。
师:也就是我们学过的10个一是10,或1个十是10。
师拨99,这个数是多少?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生:100。
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说出100怎么表示吗。
生:100个一是100,也可以是10个十是100师指名展示。
再添一个珠子个位就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9加进位的一又满十了,再向百位进一。
所以是100。
师:999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数是多少?同桌或小组同学之间拨一拨,说一说。
全班交流。
今天我们认识了“千”请同学们看一下计数器,千位数是一个四位数,从右边数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塘镇中心学校二年级数学学科备课手册课题第1 课时计划课时两课时课型精读学校丁塘长沟完小备课人丁海花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计思路及学法观察、讨论法。
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或剪纸(如窗花),也可用电脑上网收集各种各样轴对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设计个人调整意见及补充内容作业及习题设计个人调整意见及补充内容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出示教材第28页单元主题图。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这些玩具大家都玩过吗?那你对这个场景肯定不陌生了,你能给大家介绍下这个游乐场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吗?(请认识的学生介绍项目。
)小结:你瞧,这个游乐场可好玩了,高高的上空有缆车、摩天轮,下面还有小火车、滑滑梯、飞机,孩子们在这里玩得可高兴了,他们还在这儿放风筝呢,这里不仅好玩,还藏着好多数学知识,想不想认识它们呢?这节课我们就要在这样的游乐场里学习数学知识。
二、互动新授1、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教师点击蜻蜓风筝和蝴蝶风筝的图形。
谈话:你看,这是在游乐场上的蝴蝶风筝和蜻蜓风筝,认真观察,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特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教师小结并过渡:像这些物体,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许多这样的物体,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下吧。
(教师出示叶子、蝴蝶和天安门图。
)师生谈话:从这些物体中,你发现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自主交流。
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庭?(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一些不准确的表达无须过分强求,不必可以纠正。
)2、教学“对称”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
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些物体就是对称现象。
3、剪一剪——认识轴对称图形。
(1)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纸张,大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对称图形码?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2)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教师小结: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同桌交流,将剪出的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说说同桌剪的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教师引导:我们剪轴对称图形时,先要对折,那就是说,把你手上的图形对折,如果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判断。
指名上台演示,说说判断的理由。
(展示时,教师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横着、竖着、斜着的方向对折,感受不同角度进行判断。
)4、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谈话:将对折的图形打开,你有什么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学们,用铅笔画出你们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认识对称轴,画出对称轴。
5、同桌之间互相找找剪出来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找,互相说。
6、说一说,在我们的周围你能找出轴对称图形吗?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9页“做一做”。
说说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将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
板书设计个人调整意见及补充内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剪一剪。
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教务处查阅意见查阅时间:签字:丁塘镇中心学校二年级数学学科备课手册课题第2 课时计划课时两课时课型精读学校丁塘中心完小备课人丁海花平移和旋转个人调整意见及补充内容教学内容分析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2、利用原有的工具,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3、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计思路及学法教法:观察法与分析法。
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设计个人调整意见及补充内容一、情境引入1、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播放游乐场动画视频。
(视频中包括: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游乐项目。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课件出示游乐场的情景图: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提问: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谁能来玩一玩?(引导学生用手势、身体来模仿这些玩具的玩法。
)学生不能用手势等来表演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示。
2、这些玩具的运动方法相同吗?你们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试着将它们分类吗?(学生汇报的结果可能分成两类。
一类是缆车、滑滑梯;另一类是旋转飞机、飓风车。
)学生汇报分类的结果,并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3、谈话:你们不但观察得认真,而且还会分类。
像缆车、滑滑梯这样的运动叫平移。
像旋转飞机、飓风车这样的运动叫旋转。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种运动。
二、互动探究1、生活中的平移。
谈话: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像缆车是向前平移,滑滑梯是向斜方向平移,你瞧,这里有一个观光电梯,它是什么运动?(平移)师: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谈话: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平移现象,(教师走到窗户旁)你瞧,老师把窗户打开,这个推开窗户的运动是什么现象?(平移)对了,这是平移,那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吗?举例说说。
让学生先说给同组的同学听,再指名回答。
师: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
真棒!请坐。
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面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学生边说边做。
)2、移移看。
(1)课件出示例2的房子图。
谈话:这里有几座小房子,哪几座小房子能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
)再问,小房子是朝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向上或向左等)谈话: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平移重合在一起。
(2)画一画。
谈话: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同学们,快来移移看!剪下教材第121页的学具,小组合作,沿着直线排一排,画一排小汽车。
3、生活中的旋转。
(1)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平移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
在游乐园里,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师: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9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小结:像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它们都绕着一个点(一个中心)移动,这样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
板书揭示课题:旋转(2)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1圈,右转1圈。
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学生活动,互动点评。
)作业及习题设计个人调整意见及补充内容1、完成教材第31页“做一做”。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教材第121页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小组合作,共同制作,将制作好的陀螺试着玩一玩。
(一开始玩起立不太顺利,教师可先和一个学生示范。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4题。
板书设计个人调整意见及补充内容平移和旋转平移: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
平移现象:观光梯、缆车、推拉窗户……旋转:物体围绕着某一点(一个中心)移动。
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摩天轮、螺旋桨……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像开关水龙头、转动的方向盘、风车这样(围绕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
而像滑滑梯、推拉窗户这样(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都是平移现象。
下课后,走出教室,去找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教务处查阅意见查阅时间:签字:丁塘镇中心学校二年级数学学科备课手册课题第3 课时计划课时两课时课型精读学校丁塘中心完小备课人丁海花实践活动:剪一剪个人调整意见及补充内容教学内容分析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剪出有规律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剪出有规律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结合剪出的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动手剪出有规律的图形。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计思路及学法观察法,分层次教学法。
借助图形,组织观察,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课件等活动,初步认识剪纸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个人调整意见及补充内容一、情景引入谈话:同学们,剪纸艺术源于我国,有千百年的历史,是我国的国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剪纸作品,请同学们欣赏。
教师展示一些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
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的剪纸。
谈话:这些剪纸作品漂亮吗?这些剪纸中有些是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出来吗?师:这些民间剪纸具有高的艺术价值,是民间艺术的美的展示,你们想学习剪纸吗?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动手剪一剪。
二、互动新授1、教师展示课前剪好的一排小纸人。
(1)谈话:这是老师剪的剪纸,你能看懂老师剪的是什么吗?(手拉手的四个小人。
)追问:剪出的小人有什么特点?(学生明确:每个小人都是一模一样的,每个人都是轴对称图形,四个一样的小人是手拉着手的。
)(2)教师:同学们真棒,找出了它们的特点,这四个小人是并排排列的,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剪出来的吗?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剪出这样的图形呢?2、组织学生观察剪一个小人。
(1)猜一猜。
谈话:一下子剪四个小人有点难,我们可以先试着剪出一个小人。
那怎样能又快又好地剪出一个小人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引导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这边画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学生猜测,验证,尝试剪一个小人,教师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投影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