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无以言说的孤独——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无以言说的孤独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过年回家,预感会很无聊,就把刘震云先生的《一句顶一万句》下载到手机上。初闻这本书,源于这是一部茅盾文学奖作品。乍看书名,我还以为是一部描写文革的伤痕文学呢。文革期间,庄幽公曾谓:太祖之言,一句顶一万句。但翻开一看,全然和文革木有关系。

过年在家每个寂静的夜晚,我贪婪的浏览着电子书,每每把眼睛看的无比酸涩的才关掉手机,倒头便睡,这倒有些我小学六年级时看《三国》那如痴如醉的神韵。

纵观全书,言辞清新,简约凝练,丝毫无赘余之感,震云先生驾驭语言的水平可见一斑。

全书看完,我的总体感觉这部小说是在描述一种心境,那就是一个苦行僧怀着一颗浓浓的乡愁寻找心灵归宿的心境。

在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已经有了很大的障碍,这种障碍和关系的亲疏和距离的远近无关。亲如父子会因言语不和反目成仇;爱如夫妻会因无法交流同床异梦;亲如兄弟会因彼此不懂而分道扬镳。在作者的笔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冰冰的,而冷冰冰的根源在于无法有效的言语交流,更直白的说,是彼此的言语无法直击对方的心灵,无法了解对方真正在想什么。

对于一个有信仰的人,当他感到孤独无法言说的时候,他可以向真主说,向上帝说,向太上老君说,向释迦摩尼说……,但对于一个

没有信仰或者信仰不够强大而坚定的人来说,这种无法言说的孤独是致命的,是需要宣泄的。

有时,我们喜欢一个人,也许没有什么原因,唯有和他在一块时意气相投,志趣相近,简单的说可以痛痛快快、直言无忌的说话,彼此不用过多的顾虑,即使两人都不想说话,呆在一块也丝毫不显尴尬。

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延津就是钱钟书笔下的《围城》。杨百顺出延津、牛爱国入延津,都是去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寻找一种让自己活得坦然、舒心的理由。杨百顺以为出延津能够找到他想要的东西,牛爱国以为入延津能够找到他想要的东西。结果貌似都不大满意,杨百顺找到一个勉强能够和自己对上脾气的小孩——巧玲,然而最后却丢了;牛爱国则在延津只打听到罗长礼的传说。

从杨百顺到杨摩西,再到吴摩西最后到罗长礼。这是同一个人,对于他而言,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如果没有人理解他为什么喜欢听一个叫罗长礼的人喊丧的话,其他的都不重要了。到晚年,当他回想当时出延津的动机时,他想到了罗长礼,正是这个人,让他踏上了出延津的路,同样也是找寻的路。

整本书的主人公其实是两个人,上篇的主人公是杨百顺,下篇的主人公是牛爱国。中间起串联作用的是上篇中的巧玲,也就是下篇中的曹青娥。算起来是三代人,巧玲同样也是孤独的。作者在这里其实是想用长达三辈人的跨度去描述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自古以来都是孤独的,不是到哪一代或者哪一辈才有的。这种无法言说的孤独累及我们过去的祖祖辈辈及将来的子子孙孙。

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由此,我们突然发现,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其实,想想现在,我们依然孤独,你可能会找一个人陪你一起孤独,也可能一个人孤独,但孤独的现状究竟无法避免。我们无法准确的从别人的语言中获得那些掏心窝子的信息;同样,我们的种种思考也无法让别人真正懂得。于是,人与人之间只能物理上很近但化学上却不反应的活着。这是很累的。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但这样的狂欢有时显得特别单调,特别凄凉,特别无力。在人潜意识里总希望能够遇到一个可以掏心窝子的人同他一起孤独、一起狂欢。正像全书最后的那两个字“得找”,找到可以说的来的那个人。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迅翁如是说,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样的知己再有幸是红颜色的,那我就真的此生无悔了,哈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