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八节 传染性脑脊髓炎
雏鸡传染性脑脊髓炎诊断与治疗
摘要:传染性脑脊髓炎又被称为流行性震颤,典型的临床特征是机体快速震颤,共济失调,是雏鸡养殖管理期间经常发生流行的一类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尤其是1月龄以内的雏鸡最容易受到病毒的感染,成年鸡群受到病毒感染之后,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特征,但是高产阶段的蛋鸡受到病毒入侵之后,往往表现为产量显著下降,很难恢复到原有的生产水平。
由于该类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渠道多样,当出现个别患病鸡之后,如果缺乏针对性的诊治经验,不能够对患病鸡作出有效的隔离,将很容易造成该种疾病向着整个群体快速传播蔓延,使得雏鸡的死亡率显著升高,大大降低育雏成功率。
本次研究在对雏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的流行特点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病例分析了雏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的诊断与治疗措施,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雏鸡传染性脑脊髓炎;诊断;治疗措施雏鸡传染性脑脊髓炎诊断与治疗唐玲(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农业农村局乌鸡产业发展中心广西河池547400)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3.09.029收稿日期:2023-02-20传染性脑脊髓炎是一种病毒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病毒主要会对鸡群的中枢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导致鸡群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在雏鸡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从当前传染性脑脊髓炎的发生流行现状来看,该种疾病不存在典型的季节性,但在养殖密度相对较大,卫生环境较差以及养殖管理不到位,通风不良的养殖场当中会呈现出周期性的传播流行。
由于不同年龄的鸡群感染该种疾病之后会表现出差异性的临床症状,成年鸡群即便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会持续向外排出病原导致该种疾病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给养殖户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
现阶段由于广大养殖户对传染性脑脊髓炎的危害性认知不足,再加上对病原的病理特征掌握不到位,出现患病鸡之后,经常会将其作为其他传染性疾病进行诊治,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机。
对此就需要加强流行病学调查,不断加强防治工作经验的有效总结,指导养殖户更新养殖管理理念和养殖知识,一旦出现疑似患病病例,应该立即将病情上报,交由兽医人员进行有效的诊断,确保早发现快速诊治,短时间内控制病情,避免威胁到鸡群的成活率。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Infectious Diseases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17110111课程总学时32(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0时)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临床专升本、影像、法医、麻醉专业。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小四黑体)章次第一章内容总论总课时3理论课时3实践课时第二章病毒性肝炎55第一节第二章肾综合征出血热22第八节第二章流行性乙型脑炎22第九节第二章狂犬病(自学)(自学)第十三节第二章艾滋病22第十四节第三章恙虫病(自学)(自学)第二节第四章伤寒与副伤寒22第一节第四章霍乱22第四节第四章细菌性痢疾11第五节第四章鼠疫(自学)(自学)第七节第四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2第十二节第四章败血症33第十五节第六章钩端螺旋体病22第一节第七章阿米巴病(自学)(自学)第一节第七章疟疾22第二节第八章日本血吸虫病22第一节第十章感染性休克(自学)(自学)第二节第十章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22第四节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传染病学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是临床医学重要课程之一,在医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重点讲解防治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的科学新成就,为今后参加传染病防治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①基本要求:首先,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掌握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归纳总结认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比较相近的概念和类似的问题,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学能力、专业英语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传染病学是医学专业的公共临床课程,是临床医学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的病理特点和诊断
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的病理特点和诊断鸡传染性脑脊髓炎(avianinfectiousencephalomyelitis)是由禽脑脊髓炎病毒引起幼龄雏鸡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侵犯1--21日龄雏鸡。
病鸡在临床上以共济失调和快速旋颤尤其是头颈部震颤为特征,故又称鸡流行性震颤(epidemictremorofchicken)。
成年鸡多为隐性感染,火鸡、鹌鹑、野鸡也可发生自然感染,并出现轻度的脑脊髓炎。
一、病理变化眼观变化,剖检,除腺胃、肌胃肌层内出现白色病灶外,一般无明显的病理变化。
光镜下,出现典型的病毒性脑脊髓炎的变化,主要分布于整个中枢神经系统。
其中以小脑、延脑、脊髓灰质的病变最为明显,表现为弥漫性的非化脓性脑炎;广泛分布的密集的血管周围套、神经元变性和神经胶质细胞增生。
中脑的圆形核和卵圆形核内有小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这具有证病意义。
此外,肌胃肌层与固有层,特别是腺胃肌层内有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这也具有一定的证病性。
二,临床症状雏鸡病初精神不振,不愿走动或走动几步就蹲下来,随后出现共济失调,头颈扭曲,步态异常,轰赶时,行走动作不能控制,有时扑打翅膀,以跗关节和胫关节着地行走,但仍保持正常的饮食欲,甚至下肢瘫痪。
患病雏鸡羽毛逆立,头颈震颤。
耐过鸡,生长发育迟缓,一侧或两侧眼球晶状体浑浊褪色,内有絮状物,眼球增大失明,瞳孔光反应弱。
产蛋鸡群感染后,采食、饮水、死淘率等无明显异常,仅表现为一过性(约2周时间)产蛋下降,产蛋曲线呈V形,下降幅度5%~15%,产蛋下降期间,蛋壳颜色、硬度、大小均无异常。
三病理变化病鸡死亡后通常不表现典型的剖检病变,但有时可见病雏大脑水肿或积水。
用病毒感染鸡胚也会造成胚体脑水肿。
组织学变化主要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在血管周围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及神经元细胞变性。
但在其脏器中也会出现类似病变。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病毒分离取发病雏鸡的脑、胰和十二指肠,经匀浆、冻融、无菌等处理后,经卵黄囊接种5~7日龄SPF鸡胚,继续孵化,除少数鸡胚发育受影响外,产生弱雏,多数仍可出壳。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课件
(二)爆发型
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如 不及时治疗可于24小时内危及生命,病 死率高。 休克型 脑膜脑炎型 混合型
24
1.休克型
高热寒战,或体温不升,伴头痛、
呕吐及全身严重中毒病症,精神萎
糜、烦躁不安及意识障碍。全身皮
肤粘膜广泛淤点、淤斑,可迅速增
加并融合成片。休克是本型特征性
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指
33
(一)血象
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亦 明显增高。并发DIC者血小板可减少。
34
(二)脑脊液检查
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可见颅压升高, 脑脊液外观混浊,白细胞数明显升高为 1000×106/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 主。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及氯化物明显 减低。但发病早期或败血症休克型病人 脑脊液检查可正常。必要时可复查脑脊 液,以免漏诊。
现或可有低热、咽痛、咳嗽及鼻炎等上 呼吸道感染病症,咽拭子培养可阳性。 持续1—2日。
20
〔一〕普通型
2.败血症期 ①毒血症病症:起病急,高热寒战,伴头痛、 全身不适、乏力肌痛及精神萎糜等毒血症病症。 ②皮疹:最显著的体征是皮疹,约70%一90% 病人可有皮肤粘膜淤点或淤斑,大小1—2mm 至1一2cm,开始为鲜红色,以后为暗紫色,重 者淤斑迅速扩大,中央可呈紫黑色坏死或大疱。 持续1—2日后进入脑膜炎期。
激活内、外凝血系统
凝血物质下降
多器官功能衰竭 MOF
14
细菌 CNS 脑膜炎症 颅内高压 脑疝 内毒素 脑血管微循环障碍 缺血缺氧 脑水肿
15
病理解剖
败血症期主要病变是血管内皮损害,血 管壁炎症、坏死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 出血。皮肤粘膜局灶性出血,肺、心、 胃肠道及肾上腺皮质等脏器亦可有广泛 出血。
传染病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发病机制
细菌由人体鼻咽部侵入脑脊髓膜分三个步骤: 细菌粘附并透过黏膜、 进入血流(败血症期)、 侵入脑膜(脑膜炎期)。
发病机制
流脑普通型
人体免疫力弱、细菌致病力强
病原菌 自鼻咽部进入
血液
通过血脑屏障
脑脊髓膜
细菌大量繁殖并释放内毒素
细菌大量繁殖并释放内毒素
败血症
在败血症期,内毒素作用于 皮肤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传染病学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感染是由多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 、真菌、寄生虫、螺旋体、朊毒体等)所致 的感染,它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包括 脑膜、脑实质(大脑、小脑、间脑、脑干等 )、脊髓、蛛网膜等的炎症或病灶形成。
概述
这种免疫部署包括: 1、血脑屏障和血管周围间隙不仅构筑了 一条天然防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 了炎症反应向脑实质伸展。
2、缺乏固有的淋巴组织和淋巴管,免疫活
性T、B细胞须由血液输入。
几个概念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由脑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神经胶质构成。
细菌: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 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沙门菌属、诺卡菌属、结核杆菌
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埃可病毒及柯萨奇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疱疹病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 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腺病毒及狂犬病毒 螺旋体:梅毒螺旋体、伯氏包柔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属立克次体 立氏立克次体、康氏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 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埃立克属 原虫及蠕虫:疟原虫、阿米巴原虫、耐格里原虫、广州血管圆线 虫、粪类圆线虫 真菌:新型隐球菌
(完整)感染科诊疗规范(含目录)
(完整)感染科诊疗规范2015(含目录)目录第一章病毒性疾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第二节肝硬化第三节轮状病毒感染第四节新型肠道病毒感染第五节脊髓灰质炎第六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第七节狂犬病第八节流行性感冒第九节麻疹第十节水痘、带状疱疹第十一节流行性腮腺炎第十二节肾综合症出血热第十三节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第十四节艾滋病第二章立克次体病第一节流行性斑疹伤寒第二节地方性斑疹伤寒第三节恙虫病第三章细菌性疾病第一节伤寒与副伤寒第二节沙门氏菌感染第三节细菌性食物中毒第四节细菌性痢疾第五节致腹泻性大肠杆菌肠炎第六节弯曲菌感染第七节霍乱第八节布鲁氏杆菌病第九节鼠疫第十节炭疽病第十一节白喉第十二节百日咳第十三节猩红热第十四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第十五节厌氧菌感染(完整)感染科诊疗规范2015(含目录) 第十六节破伤风第十七节败血症第十八节感染性休克第四章真菌病第一节隐球菌脑膜炎第二节深部念珠菌病第三节深部曲菌病第五章螺旋体病第一节钩端螺旋体病第二节回归热第六章原虫病第一节阿米巴病第二节疟疾第七章蠕虫病第一节血吸虫病第二节华支睾吸虫病第三节肺吸虫病第四节肠绦虫病第五节囊虫病第六节包虫病第七节蛔虫病第八节丝虫病第九节钩虫病第八章传染病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第一节医院内感染的防治第二节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第三节肾腺皮质激素在传染病中的应用第四节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症肝炎中的应用第五节隔离与消毒第六节传染病预防接种第七节传染病常用诊疗技术第一章病毒性疾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嗜肝细胞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乏力、食欲减退、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发热及黄疸。
按病原分类,病毒性肝炎至少可以分为甲、乙、丙、丁、戊、庚六型,分别由HAV、HBV、HCV、HDV、HEV及HGV引起。
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
乙、丙、丁型可转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有神经症状的疾病――鸡传染性脑脊髓炎
与维生素E缺乏症的鉴别
维生素E缺乏症也可导致雏鸡出现运动 失调等症状,但其病变主要集中在脑 部,且补充维生素E后可迅速恢复。
04
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
治疗方案及原则
对症治疗
针对不同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使用镇静 剂控制神经症状,使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等。
支持治疗
给予充足的营养和水分,保持电解质平衡,增强 机体免疫力。
预防措施与建议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鸡舍清洁干燥,定 期消毒,减少应激因素
。
免疫接种
按照免疫程序进行疫苗 接种,提高鸡群免疫力
。
隔离与检疫
引进新鸡时需进行隔离 观察,确认无疫情后方
可混群饲养。
及时处理病鸡
发现病鸡立即隔离治疗 ,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
,防止病毒传播。
05
病例分析与讨论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一
3月龄蛋雏鸡,出现共济失调、瘫 痪,剖检可见脑部充血、水肿。
02
该病的发生和传播不仅对养禽业 有影响,还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 潜在威胁,因此对该病的研究具 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对该病的病原 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 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
在疫苗研发方面,国内外已经成功研 制出多种预防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的疫 苗,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诊断方法研究成果
建立了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的 分子生物学和血清学诊断方法, 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防治策略研究成果
研发了针对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病 毒的疫苗和药物,为预防和治疗
该病提供了有效手段。
创新点与亮点展示
创新性地应用了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编辑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等,深入研 究了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免疫机制。
第四章 传染病学
第四章传染病学第一节概述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包括朊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和寄生虫(包括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上述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有传染性的疾病才称为传染病。
传染病在流行过程即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缺少一个条件或三个条件互相脱离,传染病就不可能流行。
流行过程本身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染源包括下列4个方面。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二)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主要见于以呼吸道为进人门户的传染病,如麻疹、白喉、SARS等。
2、水、食物、苍蝇主要见于以消化道为进人门户的传染病,如伤寒、痢疾等。
3、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既可传播消化道传染病(如痢疾),也可传播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
4、吸血节肢动物又称虫媒传播,见于以吸血节肢动物(蚊子、跳蚤、白蛉、羔虫等)为中间宿主的传染病如疟疾、斑疹伤寒等。
5、血液、体液、血制品见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6、土壤当病原体的芽孢(如破伤风、炭疽)或幼虫(如钩虫)、虫卵(如蛔虫)污染土壤时,则土壤成为这些传染病的传染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易感者的比例在人群中达到一定水平时,如果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则传染病的流行很容易发生。
此现象决定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特点。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传染病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与自然因素有密切关系2、社会因素:如钉螺的消灭、饮水卫生、粪便处理的改善等,有效地防治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说明社会因素作用于自然因素而影响流行过程。
鸡传染性的脑脊髓炎
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接种动物后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接种程序和方法
雏鸡
在出壳后一周内完成初免,可用活疫苗或灭活疫苗进行免疫,之后 在1-2周内进行二免,可采用灭活疫苗进行加强免疫。
种鸡和蛋鸡
在产蛋前2-4周进行免疫,可使用活疫苗或灭活疫苗进行免疫,之 后在产蛋期进行加强免疫。
为了有效防控鸡传染性脑脊髓炎,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定 期对鸡群进行抗体检测,以及选用优质的饲料和饮水等。同时,一旦发现有鸡感染AE,应 立即隔离病鸡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02
临床诊断
诊断方法和步骤
01
02
03
病史调查
了解鸡群是否有过类似疾 病的流行历史,以及疫苗 接种和药物治疗的情况。
社会责任
作为科学研究人员,我们应该积极投身于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的研究工作,为防控该传染病做出我们的贡献。同时 ,我们也应该积极向公众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疫苗接种
根据鸡的日龄和疫苗接种 计划,及时给鸡接种脑脊 髓炎疫苗。
生物安全措施
严格执行消毒程序,防止 病毒进入鸡舍,切断传播 途径。
治疗方法和药物
早期治疗
一旦发现鸡只出现临床症状, 立即隔离治疗。
使用抗病毒药物
如干扰素、利巴韦林等,抑制病毒 复制,缓解症状。
对症治疗
如使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增强 营养支持等。
免疫效果评估
根据抗体水平检测结果、鸡群临床表现和生产性能等方面对免疫效 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免疫程序和方法。
05
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
饲养环境的卫生和消毒
关于雏鸡传染性脑脊髓炎鉴别诊断与治疗分析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06.039传染性脑脊髓炎属于接触性的病毒传染病,会严重危害鸡群中的雏鸡,导致其出现神经症状,发病率较高。
当养殖环境不卫生、养殖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时会加快脑脊髓炎的传播速度,尤其危害大量雏鸡,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部分养殖人员并未充分认识到脑脊髓炎的危害性,没有掌握病理特征,以致出现患病鸡后,会当做其他传染病防治,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对此,养殖人员应增强防范意识,形成科学的养殖思想,并总结防治经验,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上报病情,由专业兽医诊断防治,科学控制病情,提升鸡群的成活率。
一、病例分析某养殖场雏鸡鸡舍出现急性传染病,成年蛋鸡产蛋量也快速下降,鸡群采食与精神正常,鸡蛋颜色并无变化,但重量逐渐减轻。
雏鸡发病与传播速度较快,短时间内导致大量雏鸡死亡,发现患病鸡只出现全身性肌肉震颤。
养殖人员单独隔离患病鸡只,立刻向当地兽医站上报病情,由官方兽医人员诊断病情,观察蛋鸡产蛋率下降,随后雏鸡出现典型症状。
虽然可以分群养殖,但没有及时清理粪便,也没有定期消毒,卫生环境不良。
同时,养殖场并未及时为雏鸡接种疫苗,雏鸡抵抗力较差。
观察外在症状初步判定为脑脊髓炎,之后进行病理解剖,进行实验室诊断,判定为脑脊髓炎,并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二、流行病学脑脊髓炎病毒处于引发传染性脑脊髓炎的病原体,属于细小的RNA病毒,表面无囊膜,呈圆形,对氯仿、乙醚、胃蛋白酶等具备一定的抵抗力,对病鸡肠道细胞具备较强的侵嗜性,会随着病鸡的粪便进入环境。
传染性脑脊髓炎属于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会侵害雏鸡神经,又被称为流行性震颤,会导致病鸡身体瘫痪,若翅部、颈部、头部出现症状,则为非化脓性的脑脊髓炎。
当前脑脊髓炎在家禽养殖业呈现出高发流行特点,严重危害鸡群,尤其雏鸡更易感染,发病率扩大40-50%。
当受到病毒感染后,蛋鸡产蛋率也会下降,且很难恢复。
自然条件下,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可以感染鸡群、鹤、鹌鹑等多种禽类动物,尤其雏鸡感染后会很快出现症状。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概述猪传染性脑脊髓炎(Swine infectious encephalomyelitis,SEM)是由猪肠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继而出现一系列神经症状的传染病。
临诊上以四肢麻痹和感觉过敏、震颤、轻瘫、惊厥等脑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
常可导致哺乳仔猪死亡。
本病1929年最早在原捷克斯洛伐克的捷申地区发现,故又称为捷申病。
还称为塔番病、猪脑脊髓灰质炎、猪病毒性脑脊髓炎等。
病原本病的病原为猪肠病毒(Porcine enterovirus),属于微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病毒属(Enterovirus)。
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22~30nm、无囊膜,无脂蛋白,核衣壳呈20面体对称,基因组为单股RNA。
猪肠病毒在热和pH 3~9的环境下相对较稳定。
其血清1型在15℃可存活168天。
无血凝活性。
对多种消毒剂都有抵抗力,但3%福尔马林溶液、20%漂白粉溶液可灭活病毒。
该病毒容易在猪源细胞上增殖,如PK细胞系、IBRS-Z、SST细胞系或猪肾原代细胞,增殖时可产生细胞病变即细胞圆缩、坏死,亦可形成蚀斑。
猪肠病毒与其他微RNA病毒一样,有C抗原和D抗原。
由于C抗原同时也存在于许多其他病毒株,因此,该病毒与马鼻病毒、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在琼脂扩散中有交叉反应。
依据血清学中和试验可将猪肠病毒分为11个血清型。
引起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的主要为猪肠病毒1型,2型、5型也可成为本病的病原。
流行病学本病仅见于猪和野猪,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都有易感性,幼龄猪比成年猪更易感。
且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猪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毒可通过粪便排出,污染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
本病也可经呼吸道传播。
另外,本病可通过人和动物的运输、移动而间接传播。
本病在新疫区常呈暴发流行,老疫区呈散发流行。
感染猪康复后一般不易再感染。
临床症状急性病毒性脑脊髓炎由于病毒毒力和接种量的不同,其潜伏期范围为4~28天。
发病初期体温升高,可达41~42℃,甚至更高。
传染病护理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ppt课件
咳嗽、喷嚏 密切接触
Susceptible 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
60%~70%隐性感染,30%上呼吸道感染和出血点型, 典型流脑仅占1%。感染后终生免疫。 流行特征:全年发病,以冬春为主,3~4月为高峰。
Sneeze can produce millions of droplets and aerosols.
发 病 机 制(普通型)
上呼吸道 感染期
败血症期
脑膜炎期
low fever sore throat cough stuff nose ‘1~2d’
high fever,rigors headache patchier, purpura ecchymosis(70 % ~90%) shock, DIC ‘1~2d’
坏死性紫癜
(炎性血管内血栓形成,皮肤深部溃疡)
临床表现
暴发型
败血症休克型
脑膜脑炎 型
混合型
▪ 脑实质损害严重:昏迷 ▪ 脑疝形成:枕骨大孔疝,天幕裂
孔疝
▪ 呼吸衰竭 ▪ 局限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临床表现
暴发型
败血症休克型 脑膜脑炎型
混合型
▪ 严重全身毒血症症状 ▪ 顽固性休克、大片瘀斑
▪ 脑实质损害:抽搐、昏迷、呼衰, 脑疝
▪ 对症治疗
高热:物理降温及退热药; 颅高压:脱水降颅压
20%甘露醇1~2g/(kg·次), 儿童0.25g/(kg·次), 每4~6小时1次。
治疗(普通型)
▪ 病原治疗(一) 首选青霉素: 高度敏感,杀菌药物,炎症时
仅透过10%~30%,需大剂量, 成人:每日20万U/(kg·日) 儿童:20~40万U/(Kg·日) 连续 5~7天。 尤适于败血症患者。
产蛋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的诊断与防治
通过免疫调节剂或免疫增强剂,激发病鸡的免疫反应,提高其对病毒的抵抗力。
免疫疗法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发新型治疗策略,如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定位并修复病毒感染的基因,达到治疗目的。
基因疗法
一旦发现疑似传染性脑脊髓炎的病鸡,应立即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报告,确保病例得到及时处置。
病例发现与报告
对病鸡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对饲养场所进行封锁,防止病毒扩散。
目前对于产蛋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的诊断方法尚不够灵敏和特异,可能导致漏诊或误诊。
诊断困难
针对该疾病的疫苗研发进展缓慢,现有疫苗保护效果不佳,急需改进和创新。
疫苗研发
在养殖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疾病的传播,对养殖管理技术和人员素质提出较高要求。
养殖管理挑战
投入更多资源研发准确、快速的诊断方法,如基因诊断、免疫学诊断等,以提高疾病诊断效率。
神经组织损伤:病毒在神经组织中复制并导致神经元变性、坏死,从而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病鸡出现共济失调、震颤、瘫痪等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
产蛋下降:受感染的产蛋鸡产蛋量明显减少,蛋的质量也下降。
病变特征脑部病变:病鸡脑组织充血、水肿,神经元变性、坏死。脊髓病变:脊髓灰质和白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严重者可导致脊髓完全横断。以上内容提供了对产蛋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的全面概述,包括其定义、流行病学特征、病原学与发病机制以及症状与病变特征。这些信息有助于养殖户和兽医更好地了解和识别该病,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04
CHAPTER
治疗方法与应对措施
针对病鸡出现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降温、止痛、消炎等。
对症治疗
通过输液、补充营养等方式,增强病鸡的免疫力,提高其抵抗力。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和防控措施
doi:10.19369/ki.2095—9737.2021.01.059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和防控措施田薇薇(黑龙江省海伦市动物防疫检疫中心,黑龙江海伦152300)摘要:猪传染性脑脊髓炎是由于感染猪肠病毒损伤中枢神经而表现出一系列神经症状的传染病,病猪临床上主要特征是反应迟钝、眼球震颤、惊厥、肌肉抽搐、麻痹以及共济失调等。
该病多见于猪,尤其是仔猪的易感性最高,发病率可达到50%左右,死亡率大约为70%〜90%,具有非常严重的危害性,往往会在较大程度上损害养殖户及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
本文概述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类症鉴别以及防控措施,供广大同行参考+关键词:猪;传染性脑脊髓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类症鉴别;药物治疗;免疫预防;饲养管理中图分类号:S85&28文献标识码:B11.1易感动物只有猪和野猪能够感染发病,且任何品种、各个年龄段的猪都能够发生,其中易感性最高的是4〜5周龄仔猪,成年猪通常呈隐性感染+1.2传染源及传播途径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病毒主要在肠道内繁殖,并通过粪便排到体外,对饮水、饲料以及饲养工具等造成污染,导致其他健康猪通过消化道感染。
另外,该病也可经由呼吸道传播+1.3病新疫区出现发病后,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老疫区出现发病,普遍呈散发。
该病发生后以较慢速度传播,发病率在50%左右,死亡率大约为70%〜90%+22.1急性型猪急性发病时,初期可见发热,体温明显升高,往往可超过40C,且能够持续几天。
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后肢不灵活,有脑脊髓炎症状后,四肢变得僵硬,无法站立,往往倒向一侧,接着肌肉震颤,眼球震颤,出现明显的惊厥,能够持续大约24〜36h,在体温骤然降低后会陷入昏迷,经过3〜4天发生死亡+文章编号:2095—9737(2021)01—0106—022.2亚急性型猪感染亚急性传染性脑脊髓炎,极幼龄的同窝猪的发病率往往高达100%,且基本上全部病猪都发生死亡+病猪临床上主要表现出食欲减退,便秘,频繁出现少量呕吐,体温基本正常或者稍微升高。
传染病、性传播疾病之第八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八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该病是由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流脑经呼吸道传播,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斑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危及生命。
一、病原学病原体为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
为革兰阴性双球菌。
该菌按其表面特异性多糖抗原的不同,分为13个群,我国流行菌株为A群,占90%以上,B及C群为散发菌株。
但近年来某些地区B群流行有上升趋势。
本菌裂解释放内毒素,为致病的重要因素,并可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易自溶而死亡。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是本菌唯一的天然宿主。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病人在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均有传染性。
治疗后细菌很快消失,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达50%以上,故带菌者作为传染源比病人更重要。
(二)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病原菌主要是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
密切接触亦对传染本病友重要意义。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但6个月以内的婴儿可自母体获得免疫而很少发病;故以5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成人发病率低。
人感染后可对本群病原菌发生持久免疫力,各群间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
人群感染后多数为无症状带菌者,仅1%为典型流脑表现。
三、病理生理脑膜炎球菌侵入人体后,引起患者发病要经过感染和致病两个阶段。
细菌侵袭皮肤血管内皮细胞,迅速繁殖并释放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局部出血、坏死、细胞浸润及栓塞。
病原菌还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髓膜引起化脓性炎症。
败血症期主要病变使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炎症、坏死、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皮肤粘膜及心、肺、胃肠道等组织器官均可广泛性出血。
脑膜炎期间,脑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脑实质受累,出现炎症、水肿及出血,临床上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脑疝,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2~3日(1~10日)。
(一)普通型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
临床上可分四期: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低热、咽痛、咳嗽及鼻塞等,此期持续1~2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禽脑脊髓炎(AE)
●又称流行性震颤。
是一种主要侵害幼龄鸡的病毒性传染病,以共济失调和快速震颤特别是头颈部的震颤为特征。
●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如果种鸡群未予免疫并在开始产蛋后被感染,则病毒的垂直传播可使子代产生临诊疾病。
病原:AEV
●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球形、24-32nm,无囊膜。
●可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和CK上生长繁殖
产生CPE。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鸡的易感性最强,鹌鹑、火鸡等禽类
也易感;病毒通过肠道和生殖器官排出体外,在一个鸡群中流行过程约2~4周。
●传播方式ⅰ垂直传播:由感染母鸡通过卵传给
雏鸡;ⅱ水平传播:主要为消化道。
●传染源病禽与带毒禽。
感染病毒的产蛋母鸡,3
周内所产的蛋中带毒,部分在孵化过程中死亡;
另一部分于出壳后20天内发病、死亡。
雏鸡排毒可持续2周以上。
症状
●自然发病通常在1~2周龄,但出雏时即发病也可看
到。
●病鸡精神沉郁、步态异常,特征性症状是头颈部
震颤,运动失调或麻痹,后期衰竭。
●产蛋鸡群感染后,采食、饮水、死淘率等与正常
鸡群均无明显差异,只表现为产蛋率下降,蛋重变小,1周左右开始回升,产蛋曲线呈“V”字形。
发病期间蛋壳颜色、硬度、厚度等均无异常。
最初表现迟钝,不愿走动
以跗关节或胫部行走
瘫痪于地
病鸡耐过后,生长发育迟缓,育成阶段出现一侧或两侧眼球的晶状体混浊或褪色,内有絮状物,瞳孔光反射弱,眼球增
大失明。
但无明显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大体变化主要病变是腺胃的肌层及胰腺中有许
多由浸润淋巴细胞团块所形成的白色小病灶;成年鸡看不到肉眼变化,有时可见到脑水肿或脑积水。
●组织学变化中枢神经系统为表现为散在的非化脓
性脑脊髓炎和背根神经节炎,病变部位出现血管周袖套;中脑圆核和卵圆核有疏松小胶质细胞增生,脑干核神经元的中央染色质溶解。
诊断:
●流行病学、症状可初步诊断。
●病毒的分离培养:鸡脑接种鸡胚卵黄囊,
中和试验鉴定。
●荧光抗体:脑、胰等冰冻切片检测病毒。
鉴别诊断
●维生素E缺乏:多发生于3~6周龄的仔鸡,主要
病变发生在小脑,小脑充血、出血。
病鸡瘫痪,飞舞,不能站立,但无头颈震颤症状。
●新城疫:病鸡有头颈扭曲、仰头、摆头等神经症
状,时轻时重。
解剖可见腺胃乳头出血,肠:出血、溃疡。
●痢特灵中毒:病鸡飞舞,精神亢进,发病率高,
死亡快,有用药史。
防制
●1、疫苗防制:70-90日龄用活毒疫苗进行刺种或
饮水免疫。
注意与雏鸡隔离。
●2、对产蛋种鸡群进行免疫预防。
●3、发病雏鸡群的处理:
⑴淘汰发病严重的病雏和发育不良的鸡雏。
⑵育雏期感染本病的种鸡群,具有坚强的免疫
力,不需接种疫苗。
⑶饲料中添加抗菌素和病毒灵可缓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