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联解体中的传播失灵因素
苏联解体论文总结汇报文
苏联解体论文总结汇报文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对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和教训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汇报。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多方面,其中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因素。
首先,政治上的问题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斯大林时期的独裁统治造成了政权集中、个人崇拜的弊端,导致了国家的腐败和权力滥用。
随着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领导层的权力斗争不断加剧,无力应对国内外的挑战,政治制度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其次,经济问题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缺点和隐患,在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日益突出,导致了经济效益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最后,苏联内部的民族问题也成为苏联解体的重大因素之一。
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内部的民族矛盾不断升级,民族自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导致了整个联邦的瓦解和解体。
二、苏联解体的影响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苏联解体使得苏联前加盟共和国独立,形成了独立国家,重新维系自己的国家利益。
这一过程引发了大规模的国家分裂和领土争端,在短时间内导致了大量流离失所的难民。
其次,苏联解体结束了冷战时期的双极格局,使得世界进入了单极格局的时代。
美国成为了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对世界事务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再次,苏联解体也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和示范效应。
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进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
另一方面,苏联的解体也削弱了社会主义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力,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社会主义的质疑和评估。
三、苏联解体的教训苏联解体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首先,苏联解体告诉我们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只有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苏联的解体警示我们,政治体制和制度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不能因为权力的失衡和腐败导致国家的分裂和解体。
其次,苏联解体提醒我们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谨慎和有序进行。
苏联解体主义的瓦解
苏联解体主义的瓦解苏联解体主义(Soviet Disintegrationism)是指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的过程,发生在1991年。
苏联作为一个由15个加盟共和国构成的超级大国,其解体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大震动和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角度探讨苏联解体主义的瓦解原因。
一、经济因素苏联的经济体制在解体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苏联模式下的集体农业和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当、效率低下和生产力严重滞后。
此外,中央集权的经济管理和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使得苏联经济无法适应全球市场的发展。
随着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崛起,苏联经济面临严重的竞争压力,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加剧,最终引发了苏联解体的序幕。
二、政治因素苏联解体主义的瓦解还受到苏联的政治体制以及中央集权的制度安排的影响。
苏联的政权体系严重依赖于集体领导和中央决策,这使得政府对于地方自治和多民族关系的处理力度不足。
由于缺乏自由民主的机制和政府的腐败问题,苏联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民族矛盾和分离主义倾向,各加盟共和国开始寻求独立解体的可能性。
此外,戈尔巴乔夫政府推行的改革政策(戈尔巴乔夫主义)也未能满足各民族的利益诉求,使得解体的冲突愈演愈烈。
三、社会因素苏联解体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民族冲突、经济不平等和思想解放等方面。
苏联内部的民族冲突在解体的过程中迅速升级,各族群之间的对立和仇视导致了联盟的崩溃。
此外,经济的不平等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各加盟共和国在经济资源的分配上存在明显的不公平,导致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最后,苏联的解体主义还受到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苏联人民对于民主、自由和个人权利的渴望日益增长,这种思潮对于解体的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结论苏联解体主义的瓦解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
经济困境、政治体制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共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苏联解体背后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
苏联解体的制度因素与行为因素
苏联解体的制度因素与行为因素余伟民2013-01-12 13:39:53 来源:《俄罗斯研究》2011年第5期任何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可以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视角加以解释,但是离开具体历史场景的一般意义的解释会流于抽象,反而模糊了具体的原因。
就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而言,在讨论其发生的原因时,哪些因素表现了长期历史进程的发展趋势,那些因素作为过程性历史运动的力量组合发挥作用,都需要放到苏联国家体制的建构和历史演化中作具体的分析。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一种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国家体制。
苏联的前身是 1917-1918 年间在战争与革命中解体的俄罗斯帝国。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后,曾一度接受帝国解体的现实,苏维埃政权承认了大部分从帝国版图分离出去的“独立国家”,苏维埃俄国所继承的沙俄帝国遗产是一个版图已大大缩小了的俄罗斯。
布尔什维克党和苏俄政府之所以接受这一现实,一方面是形势所迫,在国力空虚、外敌入侵、国内战争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下,苏俄政府不仅无力阻止帝国解体的客观趋势,甚至被迫签订割让国土的布列斯特和约以求生存;另一方面,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中提出的“民族自决权”口号和革命胜利后发表的《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都明确赋予各少数民族自决乃至分离并建立独立国家的权利,这种政策取向不仅具有宣传的功能,而且也吻合于当时以世界革命的逻辑发动俄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然而,形势的变化不久就改变了苏俄领导人在民族自决和国家版图问题上的想法。
世界革命浪潮的低落和国内战争中红军向非俄罗斯民族地区的推进,从必要和可能两个向度促使苏俄领导层重新考虑俄罗斯与其他民族地区的关系,并把重建统一的多民族欧亚大国的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
1921 年 3 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决议,要求在原帝俄版图上建立苏维埃国家联盟,由此开始了筹建“苏联”的过程。
为了区别于沙俄帝国,“苏联”被设计为一种以民族主体为地域单元的特殊的联邦体制(每个地域单元都有特定的民族标记)。
苏联解体论文总结汇报材料
苏联解体论文总结汇报材料苏联解体是二十世纪末国际政治大事之一,对于世界格局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苏联解体进行论述,并对解体原因、解体过程以及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一、解体原因1.1 内部原因: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以及民族问题。
经济上,苏联的计划经济和集体农庄制度导致了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政治上,统一的集权体制导致了权力集中和腐败问题的产生。
民族问题上,苏联涵盖了多个民族,但每个民族又追求本民族的利益,这引发了多次民族冲突。
1.2 外部原因: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国际环境和外部压力。
国际环境上,冷战局势的结束和西方国家的制裁导致了苏联经济的崩溃。
外部压力上,东欧剧变和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对苏联政权产生了冲击,使得苏联政权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二、解体过程2.1 外部压力:东欧剧变是苏联解体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1989年,东欧剧变开始,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相继发生政治变革,这直接冲击了苏联的统治,削弱了苏联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
2.2 内部动荡:苏联解体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内部动荡,如安德烈·盖举爆发的八一八事件以及俄罗斯和其他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矛盾。
这些内部动荡进一步削弱了苏联政权的稳定性。
2.3 独立运动:苏联解体过程中,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运动逐渐兴起。
加盟共和国对苏联中央政权的不满和对本民族利益的追求,使得独立运动逐渐蔓延。
1991年,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相继宣布独立,这一事件成为导火索,引发了苏联的解体。
三、解体影响3.1 国际格局:苏联解体改变了二十世纪全球的国际格局。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同时,东欧国家和苏联的前加盟共和国转向了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与西方国家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
3.2 经济影响:苏联解体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苏联的计划经济崩溃,导致了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崩溃等问题。
论苏联解体中的传播失灵因素
论苏联解体中的传播失灵因素——兼驳苏联解体的“舆论失控说”潘祥辉2012-9-11 11:48:59 来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杭州)2011年5期作者简介:潘祥辉,男,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后,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内容提要:苏联解体有多种原因,“公开化”与“媒体的解冻”是其重要因素。
但苏联解体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认为的是由于苏联的“媒介催化”或“舆论失控”所致,相反,苏联的解体是长期信息封锁、传播扭曲所造成的。
将苏联解体归之于“舆论失控”,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即严密的舆论控制对苏联解体造成的影响。
新闻传播的确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不过不是由于“舆论失控”,而是由于系统性的传播失灵。
传播失灵导致了苏联媒体和政府的公信力被严重透支,为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改革培养了潜在的支持者。
在传播失灵的作用下,苏联社会表面光鲜,深层的社会矛盾却被掩盖,以致苏联社会脆弱得不堪一击。
经常性的传播失灵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后果,这直接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关键词:苏联解体传播失灵说舆论失控说媒介制度自1991年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20年来,关于苏联解体的研究汗牛充栋。
而有关苏联解体的原因、后果等问题则一直是激烈争论的对象。
[1]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认识,见仁见智,形成了数十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①这其中,不乏学者从媒体、舆论或者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解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或者观点莫过于苏联解体的“舆论失控说”。
一、苏联解体的“舆论失控说”及其误读所谓苏联解体的“舆论失控说”,即认为新闻自由化导致的舆论失控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换句话说,苏联的解体是党和政府放松对媒体的管制,任由大众传媒的自由化所致。
这种观点由来已久,在新闻学术界也屡有论述,如文有仁(1993)、唐修哲(2006)、王贞一(2008)、吴珊(2008)、黄健圣(2010)等人都认为,新闻媒介在苏联解体中起到了恶劣的作用,苏联盲目追求所谓的传媒独立自由,这种“异化”过程最终促成了这个国家的解体。
苏联解体论文总结
苏联解体论文总结引言苏联解体是二十世纪末最重要的世界政治事件之一。
这一事件不仅对苏联本身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国际社会和全球政治格局带来了重大变化。
本文旨在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过程以及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众多,但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政治体制的矛盾:苏联政治体制长期以来缺乏政治多样性,并且权力高度集中在党与政府领导层的少数人手中,导致政治决策无法广泛参与,并且容易产生腐败和权力滥用问题。
2.经济体制的失效: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长期以来在经济效率和创新方面存在问题。
缺乏市场机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产权不明晰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导致苏联经济逐渐衰退。
3.民族矛盾的复杂性:苏联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一直存在着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中央集权政府对于各民族的不公平待遇加剧了这些矛盾,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逐渐加剧。
4.国际环境的变化:苏联解体之前的全球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西方国家的军备竞赛、经济发展以及对苏联的经济制裁等。
这些因素都进一步加剧了苏联的内外矛盾。
苏联解体的过程苏联解体可以追溯到1985年,当时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导致了苏联解体的逐渐形成。
1.政治上的变革:戈尔巴乔夫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言论自由、民主选举和权力下放等。
这使得苏联社会出现了政治多样化和民主化的迹象,同时也进一步暴露了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2.经济上的变革:苏联在198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试图改善中央计划经济的问题。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经济混乱和不稳定。
3.民族矛盾的激化:苏联解体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多民族的苏联国家没有处理好民族问题,导致各民族的关系越发紧张和不稳定,甚至出现了内战。
4.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宣言:在1991年8月,苏联发生了一系列事件,最终导致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
论苏联解体的内外因素
历 史 唯 物 主 义认 为 ,经 济 基 础 决 定 卜层 建 筑 ,一 定 时 期 的社 会 变 化 一 定 是 与 当 时 的 经 济 形 势 密 切 相 关 ,探 究 苏联 解 体 的原 因首先要 从其 经济 基础 谈起 。
顶 上 一 面 俄 罗 斯 的红 、 蓝、 白三 色旗 取 代
了 空 中飘 扬 的 苏 联 镰 刀 和 锤 子 国旗 , 苏
联正式解体。 三、 中 国改 革 开 放 与 苏联 解体
文将从苏联 高度集中的政 治经济体 制、 戈尔 巴 乔夫 的改革和 中国改革 开放 的影响三个 方面
分析苏联的解体。
、
苏 联模 式对 苏联 解 体 的 影 响
化” , 由原 来 纠 正 斯 大林 时 期 所 犯 的 错 误
到 全 盘 否 定 斯 大 林 的 执 政 时 期 的政 绩 。 在这样 “ 民 主 化 …‘ 公 开 化 ” 的 思 想 环 境
里 , 一 些 抱 着 个 人 目 的 的人 在 各 种 报 纸 、 杂 志 上 发 表诋 毁 苏 共 ,否 定 斯 大 林 的 文
尽管说 苏联高 度集 中的政治体制是
使 苏 联 发 展 遇 到 阻 碍 的 原 因 , 但 是 戈 尔
巴乔 夫 的 改 革 直 接 推 动 了苏 联 解 体 。近
日, 俄 罗 斯 一 名议 员 证 实 , 乌 克兰危机愈 演 愈 烈 之 际 ,来 自包 括 执 政 党 的 多 个 党 派 议 员 已 正 式 要 求 检 方 调 查 苏联 前 领 导
面的成绩 , 使 得 苏 联 解 体 。霍 克 进 一 步 说
道, 当时苏联解体 , 每 一 天 苏 联 的 官 员 都
亲 眼 目 睹 了 在 中 国 所 发 生 的 各 种 各 样 的
苏联解体的舆论因素
潘 正祥 尹 中南
( 国科 技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 肥 中 合 202 ) 3 06
摘 要 : 不 对 历 史 负 责 , 不 对 未 来 负 责 的 社 会 舆 论 是 导 致 苏 联 解 体 的重 要 因 素 , 苏 共 未 能 把 握 既 又 而 舆 论 导 向 和 最 终 放弃 舆论 阵地 是 消解 苏 联 合 法 存 在 的 关 键 。真 可 谓 “ 国家 兴 亡 , 论 有 责 ” 舆 。 关 键 词 : 联 ; 体 ; 论 ; 素 苏 解 舆 因
年 联 国 内舆 论 发 生 急 剧 转 变 , 脱 缰 的野 马 , 苏 像
一
发 不 可收 拾 。很 快 就 突破 了人们 的心 理 防线 , 18 9 7年 1 , 尔 巴 乔夫 提 出 , 苏 联 历 史 月 戈 在
引 发 了全社 会 的动荡 。
意 中伤 的 、 不真 实 的歪 曲报道 惊 扰 和刺 激 了社 会
l 32
苏 联 解 体 的 舆 论 因 素
气 氛 。”2 否定 苏联 历史 之后 , l 继 紧接着 又将 矛 头 指 向现 实社会 。一 时 间苏联 媒体 上充 满 了对社会 弊 端 的揭 露 , 如粮 食供 应 短缺 、 诸 国营 企业 破 产 、 民族 冲 突 、 性事 故 , 恶 以及 受 贿 行 贿 、 污腐 败 、 贪 吸毒 卖淫 、 劫 凶杀 等 , 所不 包 。而且 各媒体 在 抢 无 报 道 这类 事 件 时似 乎是 在 举行 一 场 “ 世 空前 ” 盛
中“ 应该 有 被 遗忘 的人 物 和 空 白点 ” 不 。于 是 , 苏 联舆 论 界 兴起 了一股 “ 史 热 ” 历 。对 2 0世纪 的苏 联 和 世 界 产 生 深 远 影 响 的 重要 历 史 人 物 斯 大 林 首 当其 冲 , 到 口诛笔 伐 。所谓 “ 思历 史 ” 除 了 遭 反 , 对 苏 联 历史 上冤 假 错 案进 行 大平 反 之外 , 点是 重 对 斯 大林 在 3 0年代 “ 大清 洗 ” 所犯 下 的错误 或 时
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因素
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因素一个泱泱大国在短短的时间内分裂为15个独立的国家,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咎其原因,既有内在的,又有外在的,它是政治、经济、民族等诸多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淡化了党的领导,使联盟失去了固有的凝聚力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很快便提出了“改革与新思维”的所谓治国方略。
1987年又提出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打破障碍机制”。
1988年在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提出苏联原来的政治体制是“自上而下发号施令的官僚主义政权”,必须“彻底打碎”。
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公开性”等思想的影响下,1989年3月苏人代会和最高苏维埃通过决义,修改苏联宪法第6条,取消了宪法中有关苏共“是苏联社会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政治体制以及一切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的核心”的条款。
1990年在苏共28大,戈尔巴乔夫进一步提出要“重新认识”苏共在社会中的作用,他认为苏共是“行政命令体制的核心”,说“苏共几十年来只为专横的官僚体制服务”,必须予以“根本改造”,为此,苏共28大决定放弃党的“政治垄断地位”,“把政权转交苏维埃”,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苏共只能和其它政党平等地进行“自由竞争”,这就最终结束了苏共在国家政权体制中的领导作用,由于苏共组织受到削弱,党内思想混乱,人心浮动,致使大批党员退党,社会动荡,反共活动猖獗,苏共在苏维埃政权中长期形成的凝聚力荡然无存。
到1990年底,全苏非正式组织已由年初的6万个发展到9万个,许多非正式组织单独或联合组成政党,同苏共内部的反对派和从苏共退出的反对派人物协作,夺取了一些加盟共和国、市、州的部分或全部权力。
1991年8.19事件之后,戈尔巴乔夫又借口苏共参与了“反宪法政变”,戈尔巴乔夫本人主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苏共中央委员会“自行解散”,就此执政74年的苏联共产党被彻底摧垮,为苏联的迅速解体提供了先决条件。
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和教训的理论分析
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和教训的理论分析苏联是20世纪最显著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然而在1991年,苏联发生了剧变,解体成了独立的国家。
这个剧变引发了人们对于苏联的原因和教训的深思。
本文将从理论的角度对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和教训进行分析。
一、经济体制失灵与市场经济的崛起苏联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模式,这个模式在早期确实为苏联带来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部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
计划经济模式导致了生产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在其他国家的兴起展示了私有产权和市场机制的优势。
这促使苏联内部出现了一部分渴望改革的人群,他们坚持改革和开放,寻求新的经济体制。
二、中央集权的制度弊端苏联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初期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但也给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的制度弊端。
中央集权模式导致了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和控制,这使得经济决策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缺乏市场的自由竞争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交流和全球化的兴起,这种中央集权的制度框架变得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民族和宗教问题的复杂性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存在着多种民族和宗教。
这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长期以来,苏联政权通过加强统一意识、禁止宗教活动等手段,试图维持国家的稳定。
然而,这种政策也引发了一些民族和宗教的不满,进一步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
苏联剧变的发生,部分是因为基于民族和宗教问题的不满情绪的爆发。
苏联剧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教训。
一、不能忽视经济改革的重要性苏联的剧变是在经济发展滞缓和计划经济模式失灵的背景下发生的。
这也提醒我们,经济改革是国家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全球化的时代,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加强市场机制的改革,提高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都是确保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
二、合理权力分配和制度建设的必要性苏联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局限性。
权力过度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导致国家无法及时有效地做出适应性决策。
苏联解体 高校专家解读
苏联解体高校专家解读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最显著的国际政治事件之一。
对于这一事件的解读,高校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
本文将对苏联解体进行一些常见的高校专家解读。
1. 结构性经济问题:许多高校专家认为,苏联解体是由于其经济体系的结构性问题所导致的。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缺乏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自由。
经济的低效率和资源分配不当导致了生产力的停滞和人们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增加,进而削弱了苏联政权的稳定性。
2. 民族主义浪潮:另一种解释是苏联解体受到了民族主义浪潮的影响。
苏联内部存在着多个民族和宗教群体,长期以来苏联政权通过强力集中来控制这些局部的民族矛盾。
然而,1980年代末期,民族主义情绪迅速兴起,各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开始追求更大的自治权。
这导致了苏联内部民族间的紧张关系加剧,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分崩离析。
3. 经济改革失败:有些高校专家认为,苏联解体是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困难和失败的情况下发生的。
苏联的领导层试图通过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来改进体制,包括推行的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新思维”和“三项法案”。
虽然这些改革试图开放经济、政治和官僚体制,但由于它们的不彻底性和政治动荡,改革过程变得混乱不堪。
这些失败的改革尝试最终削弱了苏联政权和中央集权的合法性。
4. 政治角逐的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苏联解体是政治角逐和权力争夺的结果。
随着戈尔巴乔夫时代的改革和开放,各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政治领导人开始追求更大的政治独立性和权力。
政治领导人之间的角逐和权力斗争导致了苏联内部的矛盾和紧张局势的加剧,最终导致了整个国家的解体。
这些解读只是高校专家对苏联解体的一些观点之一。
对于这一事件的解释可以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并且不同的观点可能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理解苏联解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苏联,言论为何不自由--第1.doc
在苏联,言论为何不自由?|第1内容加载中...苏联解体以后, 随着专制铁幕的日渐揭开, 已很少有人再为其思想禁锢辩护。
但没有证据证明,列宁等革命领袖在革命初期“为人民”的动机不是真诚的。
列宁在揭露资产阶级“言论自由”虚伪性的同时, 也曾许诺革命将创造出远超资本主义的“言论自由”。
但实际上, 却出现了长时期严重的思想言论禁锢, 在苏联也决不可能出版象《美国禁发新闻》(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10月中文版)这种自我批判性著作。
那么, 原因究竟何在呢?完全归咎于领袖的个人品质, 固然省力, 却有违事实、公正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拙文则尝试从社会整体机制角度探本求源, 总结经验教训, 以求得讨论的深入。
我认为, 苏联在思想言论自由方面的严重失误, 主要根源于以下重大因素:一、“言论自由”理论的片面性众所周知,马克思的理论生涯是从批判普鲁士专制政府的思想禁锢开始的。
但长期以来,他的后继者和研究者们对此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特别是马克思《第六届莱因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 曾被政论家卢格誉为“对于出版自由再不能有比这说得更深刻更透彻的了”(1)。
以今视之, 虽然论文尚未涉及“言论自由”的经济基础,但其理论深广度和透彻性也仍然令人震撼。
比如,马克思精辟阐明,“言论自由”对实现“人的本质”、“人的解放”、人的其他“一切自由”, 以及人的“幸福”与“充实完满”所具有的重大意义(2)。
尤其强调了“言论自由”对人民群众“洞察”和“联结”世界、“自我信任”, 以及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的巨大作用(3)。
此外, 还论及实施“言论自由”的主要手段, 如制定“新闻出版法”, 运用自由的“批评”, 举办人民报刊, 以“行为”而不以“思想”评判一个人等等(4)。
马克思还强调了保证“新闻出版法”公正行施的基本前提──司法独立问题(5)。
同时, 还从反面论证了思想禁锢对政府和人民两方面的危害(6), 以及出版自由本身的局限和应持的态度等(7)。
关于苏联亡当亡国的原因研讨
关于苏联亡当亡国的原因研讨苏联亡国的原因研讨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
这个曾经庞大而强大的国家迅速分裂,促使人们探索苏联亡国的原因。
然而,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
本文将探讨苏联亡国的原因,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政治因素苏联亡国的政治因素主要包括政治体制的弊端和中央集权的失效。
苏联的政治体制以共产主义为基础,但其实行起来却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方面,政府过于集中权力,使得各级政府无法独立运作,导致地方政府的效率低下,以及抑制了人民的创新和创造力。
另一方面,指导性意识形态与实际情况不符,滋生了腐败和官僚主义,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信心。
二、经济因素苏联亡国的经济因素主要体现在计划经济的失败和经济改革的滞后。
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虽然在早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其弊端逐渐显现。
计划经济缺乏市场机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等问题频繁出现。
此外,苏联在面对全球市场竞争时,没有进行及时的经济改革,使得苏联的经济体系逐渐失去竞争力。
三、社会因素苏联亡国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少数民族问题和社会不满情绪的积聚。
苏联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问题一直是困扰国家的重要问题。
苏联政府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时缺乏灵活性和包容性,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此外,长期的经济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满情绪积聚,人民对政府失去了信心,从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四、外部因素苏联亡国的外部因素包括国际政治变化和冷战的结束。
苏联的解体与国际政治的变化密切相关。
冷战的结束使得苏联失去了长期的对抗对象,国内外的压力迅速减轻。
此外,国内的改革者和外部势力对苏联亡国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结起来,苏联亡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苏联的解体。
苏联亡国的教训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无论是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还是社会发展方面,都需要警惕和避免类似的问题。
只有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推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以史为鉴
以史为鉴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而斯大林模式的弊病—僵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则是其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的崩塌对社会主义国家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带来了恶劣影响,因此我们需以史为鉴。
标签: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启示1991年12月8日,伴随着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签署“明斯克协议”宣布成立独联体,至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宣布解体。
尽管我们感到惋惜,但是历史不会回流,重要的是分析苏联解体这个政治悲剧的原因,及其背后相关联的因素,给当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启示。
一、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分析近年来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文章很多,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苏联的解体是“诸多因素的社会合力作用的结果”[1]。
但是在探讨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时出现了分歧,分歧最大的便是“斯大林模式说”—一种历史问题和“苏共蜕变说”—一种现实问题。
“斯大林模式说”即苏联僵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斯大林模式在战时取得了快速建设国家基础设施和重工业的伟大成绩,但是当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就显现出了极度僵化的缺陷,并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这种体制使得苏联的思想理论滞后,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长期处于教条主义,没有正确的实践活动。
从斯大林开始一直到戈尔巴乔夫等苏联领导人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建设上各有一套,没有科学的认识。
经济方面,得力于早期斯大林模式的优势,故步自封,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政治方面,体制僵化,以党代政,政府形同虚设,这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削弱了政府的政权基础。
此外中央高度集权,个人专权现象严重,干部队伍老化,老人政治现象严重。
这种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积重难返,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作家斯拉波夫斯基认为,整个20世纪的“俄罗斯”一直处于变革和转型状态,因为斯大林、赫鲁晓夫等苏联执政者尽管实行的都是社会主义,但实际上历届执政者的政策并不具有继承性,断代甚至否定,这对苏联来说是一大灾难。
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米哈伊洛夫
【期刊名称】《当代世界》
【年(卷),期】2001(000)008
【摘要】近日,原俄罗斯联邦和民族事务部部长米哈伊洛夫就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向俄《独立报》谈了如下看法。
【总页数】1页(P8)
【作者】米哈伊洛夫
【作者单位】不详;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751
【相关文献】
1.论苏联解体中的传播失灵因素——兼驳苏联解体的“舆论失控说” [J], 潘祥辉
2.民本思想视阈下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启示——苏联解体20年的反思 [J], 王欣
3.各国专家纵论苏联解体的症结及教训——“苏联解体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栾文莲
4.微信支付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什么?重要原因是产品能力 [J],
5.从“苏联解体”教训看“中国道路” 几位国际政要对苏联解体原因分析 [J], 姚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宏:苏共亡党的传媒因素
出版物刊名: 求是
页码: 64-6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0期
主题词: 苏共亡党;传媒;李宏;领导人;实际意义;合法地位;政治影响;人民代表
摘要:苏共亡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传媒领导的根本失误是重要因素。
一是传媒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反对党。
1990年6月,苏联第一部新闻法《全苏新闻法》正式通过,反对派有了合法地位,它们创办或是控制苏共领导的传媒,极力实现传媒的“民主化”。
反共、分裂的“斗士”们,在得到传媒广泛介绍之后,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反对派阵营的人物纷纷当选人民代表和地方领导人。
二是传媒摧毁了苏共立党的基础。
苏联解体政治、外交原因
第二章苏联解体的政治根源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经济、政治、民族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诸多因素中,政治方面的因素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统一的苏联之所以能够建立并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统一的苏联共产党,有赖于以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而苏联的解体也正是由于苏共的衰败、瓦解,原有政治体制的崩溃、重组而成为现实的。
在谈到苏联解体的原因时,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主席根·安·久加诺夫指出:“苏联和苏共垮台的基本原因是对财产、权力和真理的垄断。
它断送了国家、导致国家上层的腐化和变质,直接出卖民族利益”。
毫无疑问,苏联政治体制曾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作出过贡献。
然而,由于历史条件、各种主、客观因素所限,这种政治体制从形成、确定之时起就存在着种种弊病,尤其是其垄断性、强制性。
这种政治体制在数十年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其缺陷、弊端也在发展。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追根溯源,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乃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政治根源。
第一节维系联盟国家的主要支柱──苏共的过分集权“由于共产党处于社会主义社会政治体制的中心,是它的核心,所以研究政治体制的任何一个方面,只有考虑到党对于它的影响才会有成效”。
长期以来,苏共在苏联政治体制中起着领导作用、核心作用,在苏联这一联盟国家中起着领导作用、凝聚作用。
因此,在揭示苏联解体政治根源的时候,首先涉及的必然是有关苏共的各种问题。
一、苏共高度集权,以党代政,联盟国家兴衰系于苏共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无产阶级从被压迫阶级变成了国家的主人,使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从“地下”走到“地上”,从发动和领导暴动的革命党变成了领导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执政党。
苏维埃政权初期,在面临着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国内阶级敌人破坏、颠覆的威胁,社会、民族矛盾十分复杂、尖锐的形势下,要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落后、文盲占居民绝大多数,缺乏民主传统的多民族国家里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重新架构新型的国家政权体系,把饱受沙俄民族压迫的其他各民族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国家,就必须有共产党的领导,“任何国家机关未经党中央指示都不得解决任何重大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
浅谈苏联解体与新闻传播之间的关系
浅谈苏联解体与新闻传播之间的关系新闻三班章琪2012210694 新闻制度作为社会制度中一项重要的成分,对社会政治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对于苏联解体,与当时的新闻制度密不可分,苏联的新闻体制逐渐僵化的过程,也是苏联逐渐走向分崩离析的过程,其政治制度深刻影响着其新闻体制,而苏联解体的结果,也对新闻传播史记下了深刻的一笔,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
19世纪末,俄国政局动荡不堪,各种工人学生运动此起彼伏,罗曼诺夫王朝统治摇摇欲坠,俄国急需一场革命来拯救这个国家,然而1898年建立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由于缺乏统一的思想纲领,建立不久就即将面临一盘散沙的状态。
为了建立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列宁继承马克思新闻思想,将报纸作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工具,并且宣传马克思的党性原则以及出版自由。
但是在那样严峻的社会背景之下,就意味着列宁的新闻思想与马克思新闻思想必然存在出路。
在列宁的党报原则中,他认为,党报应成为党组织的机关报,服从党的领导,接受党的监督。
对于批评自由,他认为,允许讨论和批评,但是必须与党性保持高度的一致。
总体而言,这样严格、高度政治化的办报风格,在最初的建立苏维埃政权过程中,起了非常强大的作用,虽然后期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列宁将报纸的重心由政治建设转向经济建设,但是原本的新闻原则没有改变,这种紧张、政治化的新闻思想,对于后来的苏联政治制度以及新闻制度奠定了一个基调,可以说这种历史局限性为苏联解体埋下了一个隐患。
对于苏联解体,真正的祸根却是斯大林时期,由于当时面临内忧外患,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斯大林新闻体制主要包括:信息来源单一,言论高度集中,实行新闻检查,建立金字塔式的报刊监督机制。
其中我认为最关键一点是实行新闻检查,这样就导致在斯大林时期,苏联毫无新闻自由可言。
如果说列宁是在迫于形势的情况下对于马克思新闻思想的改变,那斯大林就是对于马克思新闻思想的完全背离。
对于新闻自由,马克思最早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就提出,没有出版自由,其他的一切自由都是泡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联解体中的传播失灵因素——兼驳苏联解体的“舆论失控说”●潘祥辉自1991年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20年来,关于苏联解体的研究汗牛充栋。
而有关苏联解体的原因、后果等问题则一直是激烈争论的对象。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认识,见仁见智,形成了数十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这其中,不乏学者从媒体、舆论或者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解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或者观点莫过于苏联解体的“舆论失控说”。
一、苏联解体的“舆论失控说”及其误读所谓苏联解体的“舆论失控说”,即认为新闻自由化导致的舆论失控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换句话说,苏联的解体是党和政府放松对媒体的管制,任由大众传媒的自由化所致。
这种观点由来已久,在新闻学术界也屡有论述。
如文有仁(1993)、唐修哲(2006)、王贞一(2008)、吴珊(2008)、黄健圣(2010)等人都认为,新闻媒介在苏联解体中起到了恶劣的作用,苏联盲目追求所谓的传媒独立自由,这种“异化”过程最终促成了这个国家的解体。
新闻媒体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不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是促成苏联解体的催化剂等等。
笔者将这种从新闻舆论角度解释苏联解体的学说称之为“舆论失控说”。
在苏联解体20周年之际,“舆论失控说”再次出现,屡屡见诸报端。
2011年,赵强先生在《学习月刊》第1期发表了《舆论失控:苏联解体的催化剂》一文,文章认为:苏联演变和解体的原因很多,新闻改革、舆论失控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正是媒体失控导致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舆论一步步瓦解、摧毁了苏联意识形态大厦的根基,掏空了苏联制度的核心价值体系,加速了苏联演变和解体的步伐。
”无独有偶,2011年《现代传播》第4期也发表了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传媒政治研究所李宏教授的《苏联解体的传媒因素及其教训》一文③,文章也认为:苏共亡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传媒领导的根本失误是重要因素。
“大众传媒在苏联解体中的破坏性力量是巨大的”,“传媒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反对党”,“以主动、复杂的方式,摧毁了苏共立党的基础”,进而导致了苏共的亡党亡国。
而与李宏教授的文章从标题到观点都非常类似的是《江淮论坛》2011年第3期发表的《苏联解体的舆论因素》一文,文章径直指出:“苏共未能把握舆论导向和最终放弃舆论阵地是消解苏联合法存在的关键。
”应该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但笔者却不敢苟同。
苏联解体的“舆论失控说”很难从学理上说得通。
在笔者看来,这种认为舆论失控导致了苏联解体的看法至少存在如下几个问题或者说错误:第一,苏联解体的“舆论失控说”流于主观,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和主观色彩。
持这种说法的人看起来似乎“政治正确”,但实际上是完全站在前苏联僵硬的、教条化的马列主义立场上,而非客观中立的立场上来看问题的。
这一点在赵强先生《苏联解体的催化剂:新闻改革和舆论失控》一文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他说:“媒体失控导致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舆论一步步瓦解、摧毁了苏联意识形态大厦的根基,掏空了苏联制度的核心价值体系,加速了苏联演变和解体的步伐。
”显然,对于“苏联制度的核心价值体系”作者是极其认同的,但究竟这种“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是人道的还是反人道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还是背叛马克思主义的,作者未加分析。
试想,如果前苏联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符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受到人民的拥戴的,那么为什么又会如此脆弱?如此经不起考验?显然,将媒体视为“搞垮苏联”的主因,从思维逻辑上而言是一种典型的二元对立的阶级分析思维,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下,苏联的解体必然是“外因”所致,大众媒体则很不幸被扣上苏联解体的“关键”、“元凶”或者“催化剂”之类的帽子。
但要想客观地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则必须站在一个相对中立的立场上来分析问题,而不能先入为主地预设立场。
从实证的角度而言,赵强先生所谓的苏联解体的逻辑:“新闻改革—媒体放开—外力介入—阴暗面曝光—群众不满情绪积累—反制无力—舆论彻底失控—政权丧失、国家解体”的过程完全是一种主观推演,且倒果为因。
苏联解体是不是媒体惹的“祸”需要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进行政治定性。
实际上,戈尔巴乔夫的新闻改革有其历史合理性。
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前面临的处境与中国的改革设计师邓小平启动中国改革时面临的处境非常相似,当然更加严峻。
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这样描述苏联改革前的状况:“到戈尔巴乔夫1985年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时,苏联的政治体制已经变得头重脚轻、不负责任、腐败成风。
该体制在摧毁任何新生的政治反对力量方面仍然绰绰有余,然而,在促进经济现代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它却已经无能为力。
”正如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的诊断一样,苏联不改革也只能陷入停滞甚至崩溃。
而苏联之所以没有走上中国“渐进式改革的道路”,这和中苏的历史、国情,特别是计划经济的僵硬程度不同有关。
戈尔巴乔夫最初也想从经济领域着手改革,但他没有中国的邓小平幸运,他的意图在苏联没有实现的可能。
前苏共中央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瓦季姆·梅德韦杰夫写道:“推行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遭到了…党的经济机关‟的强烈抵制,国有企业的经理们、各部、计委及政府的领导人都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力,对放弃指令性计划、改革价格构成、实行生产资料批发贸易取代统一分配等改革措施百般抵制。
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经济改革,就必须改革政治制度,首先改革党本身,就必须使社会民主化,就必须有公开性和言论自由。
”可见,戈尔巴乔夫的新闻改革有其历史逻辑,仅以成败论英雄,“后知后觉”地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有主观臆断之嫌。
第二,“舆论失控说”流于片面,这种说法片面地强调戈尔巴乔夫新闻改革的“叛党叛国”的“毁灭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这种改革给苏联媒体和苏联社会带来的巨大改观。
事实上,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改革从一开始就是想改进党的领导,也并没有背离马列主义,甚至谈不上是什么创新。
因为早在戈尔巴乔夫之前,列宁就论述过“公开性”的问题。
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就已提出:“没有公开性而来谈民主制是很可笑的,并且这种公开性还要不只限于对本组织的成员公开。
”[8]至于经济活动的公开性,列宁更是明确指出:“报刊应当成为劳动公社的报刊,也就是说,要公开报道资本主义企业的领导人曾经竭力不让群众知道的东西。
”此后,列宁又在其他著作中多次提及公开性问题。
可见,戈尔巴乔夫所提倡的“报纸应当支持公开性原则,应该将更多的事公之于众”并不是什么创新,只不过是恢复了列宁的主要观点,恢复了媒体本来的信息传播功能而已。
英国学者布赖恩·迈克奈尔这样形容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改革:“作为一种尝试,它试图恢复斯大林主义之前的一些政策,那时,布尔什维克们能够堂而皇之地成为革命的、进步的力量。
自从1920年以来,这是第一次试图建立一种存在争论和差异的,而不是统一和严格管制的政治文化。
”。
应该看到,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改革有其合法性,也获得了民众的支持,更给苏联的传媒业带来了勃勃生机,这从苏联媒体发行量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来。
1989年苏联中央报纸的发行量为1.244亿份,比1988年增长了16%;全国性杂志的发行量为1.932亿,比1988年增长了10.1%。
如果把苏联主要报纸杂志1989年的订户数字和1985年相比,会发现4年中苏联媒体的发行量是呈大幅增长的,传媒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苏联的新闻改革有力地推动了苏联的全面改革,英国《金融时报》1987年11月3日刊登文章说:“苏联知识界的改革先锋不是作家诗人,而是新闻记者。
”由于实行了新闻改革,苏联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令人欣喜的变化。
如1986年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从苏共二十七大、苏美首脑会晤,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等苏联媒体都做了公开报道,电视还做了现场转播,这些都是巨大的进步。
与此同时,媒体中针对政府官员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和官僚主义的批评报道也大大增强。
媒体的报道量、报道的客观性大大增强。
新闻媒体的开放大大提高了苏联政府的政治决策的公开和决策的质量。
在“公开性”的推动下,苏共逐渐改变了以往封闭决策的做法,在讨论和决定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时开始重视人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在戈尔巴乔夫实行公开化改革以后,苏共中央召开全会或有重大行动,他都立即邀请新闻工作者座谈,就当时面临的任务交换意见,鼓励报刊电视就改革问题进行公开的、坦率的讨论。
苏联40多位部长级干部相继在电视台的《问题·探索·解决》节目里向观众作报告。
苏联政治局委员、克格勃主席切布里科夫还在《真理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就部下一些人滥用权力向新闻界道歉。
在这种转变下,公众的社会满意度显著增加。
正如戈尔巴乔夫(2003)所指出的:“由于有了公开性,改革开始获得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基础,其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而只有真正…富有参与精神‟的人才能做到公开性,他们在报纸和广播电视台的编辑部里日复一日地传播和阐释着新思想。
没有公开性,便很难指望相应的实践活动能沿着改革政策的轨道进行。
”戈尔巴乔夫的新闻改革其实只不过是恢复媒体的本来面目,其历史进步性是不能抹杀的。
第三,“舆论失控说”流于肤浅,这种说法只看到了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表面关联,却忽略了苏联长期存在的体制痼疾、弊病及其导致的社会后果,割裂了苏联历史的延续性。
苏联社会的解体虽是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而起,但其深层次原因却在于改革前斯大林体制和勃列日涅夫体制的僵化所致。
与此类似,戈尔巴乔夫倡导新闻改革,其前因也是因为苏联媒体长期以来的扭曲与僵化,已经完全丧失了媒体的特点与公信力。
在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的传媒是一种组织与动员的工具,“由于苏共长期缺乏党内民主,因此宣传舆论机构长期习惯于一种声音,一个论调,把党性简单机械地理解为绝对服从。
他们不能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新闻学原理,以至党报体系日渐僵化、呆板,丧失革新和创造能力”。
媒体的“舆论一律”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党犯了错误,媒体就必然跟着犯错误,且把错误无限放大。
长期的舆论一律与空洞宣传也导致了苏联意识形态的封闭性与僵化,使人们不再相信媒体和党的权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苏联解体之前。
一位苏联的普通人文社科学者写道:“在1970-1980年初,我深信苏联政权注定灭亡,因为作为它的…灵魂‟的意识形态眼看着已经死亡或者正在死亡。
所以我认为政权做不出什么特别不好的举动——我的圈子中的许多人所固有的对重新开始…拧紧螺丝‟的恐惧,对于我来说没有意义,因为我认为政权是一个软弱无力、日渐消瘦的老人。
”可见,正是前苏联的媒介与政治体制透支了人们对苏联政府和媒体的信任,埋下了苏联解体的导火线。
苏联问题研究专家周尚文先生在谈到苏联意识形态的崩溃时特别指出:“有人看不到苏联意识形态的封闭性和脆弱性而造成的后果,反而认为,是失去斯大林那样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而造成意识形态的失控,从而导致苏共的瓦解、苏联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