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_任放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
⼆⼗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周晓光刘道胜安徽师⼤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七)⼆⼗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周晓光刘道胜明清两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有关明清史的研究,是史学界最关注的研究领域之⼀。
近百年来,特别是建国50多年以来,在明清史研究的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内容涉及明清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化、地理、民族、宗教、中外关系、⽂学艺术、思想⽂化、历史⼈物等诸多⽅⾯。
因限于篇幅,兹将其中若⼲问题的研究概况,分述于下。
⼀、关于明史与清史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明朝建⽴于1368年,灭亡于1644年,先后传12代,历太祖、建⽂帝、太宗(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泰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毅宗)16帝,共计276年。
学术界将这⼀段历史⼤抵分为三个时期:第⼀时期,从14世纪60年代到15世纪30年代。
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主义专制制度⾼度发展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和巩固明朝统治⽅⾯实⾏了⼀系列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废⾏中书省,改设⼗三布政司,分设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掌地⽅民政、刑法和军事;废中书省及丞相,设置直属皇帝的六部;设刑部、⼤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分掌司法、监察⼤权;分兵权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在民间实⾏⾥甲制、关津制等,严格户籍管理;制定《⼤明律》,从法律上保障封建统治秩序;亲⾃颁写《⼤诰》,并先后制造了“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案”、“南北榜案”以及⽂字狱,以打击功⾂与豪强;分封诸⼦为藩王,分镇各地,以巩固朱⽒的统治等。
这些措施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达到了空前强化的程度。
与此同时,朱元璋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执⾏“休养⽣息”的政策,如解放匠户、奴婢,迁徙农民,⿎励垦荒,实⾏屯⽥,承认农民对⼟地的所有权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盾,促进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朱元璋死后,建⽂帝朱允炆实⾏削藩,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在北平起兵,通过三年战争夺取了皇位。
明清市镇发展的原因
明清市镇发展的原因
以下是关于明清市镇发展的原因。
明清时期是我国市镇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农业生产的提高: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为市镇的繁荣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2.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特别是纺织、陶瓷、印刷等领域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3.商业贸易的繁荣:明清时期,国内商业贸易迅速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市镇作为商品流通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大量商贾前来贸易,进一步促进了市镇的发展。
4.交通条件的改善:明清时期,道路、河道等交通设施得到改善,加强了市镇之间的联系,为商品流通和人员往来提供了便利。
5.政府政策的支持: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减轻商税、鼓励民间贸易等,有利于市镇的发展。
6.文化科技的进步:明清时期,文化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也为市镇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7.人口增长:明清时期,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为市镇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总之,明清时期的市镇发展得益于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
贸易、交通条件、政府政策、文化科技进步以及人口增长等多方面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市镇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
明清市镇发展的原因
明清市镇发展的原因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特别是市镇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这一时期市镇发展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市场需求的增长。
明朝时期,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结构,人口逐渐增加,社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在这一背景下,市场需求的增加促进了市镇的发展。
农民和手工业者需要购买生活必需品和工具,商人为了满足这些需求纷纷涌向市镇,从而推动了市镇的繁荣。
其次,明清时期的政策和制度对市镇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朝时期,朝廷实行了一系列的市场经济政策,如实行市舶司、市监等机构,鼓励商业发展,促进市场繁荣。
清朝时期,康乾盛世,政治稳定,国力充盈,这为市镇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和良好的政策支持。
同时,明清时期实行的农业政策也推动了市镇的发展。
例如,明代实行的“土地公有制”政策,使得农民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参与市镇经济活动。
第三,明清时期的技术进步也为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明朝时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技术不断改进,农田水利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手工业的进步使得商品的生产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这些技术进步使得市镇中的商品生产得到了改善,进而促进了市镇的发展。
清朝时期,科技进步更为显著,例如农业方面的实行水稻双季稻的种植,使得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增加,市场的需求也得到了更多的满足。
最后,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的兴起也促进了市镇的发展。
明朝时期,明朝政府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推行海禁政策,鼓励对外贸易,增加了海外市场的需求。
清朝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许多港口城市如广州、福州、厦门等成为了繁荣的市镇,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涌入,推动了市镇的繁荣发展。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市镇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市场需求增长、政策和制度的积极推动、技术进步的提升和海外贸易的兴起。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市镇的发展。
市镇的发展不仅为当地经济带来了繁荣,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23年辽宁省高考历史押题卷(四)(含解析)
2023年辽宁省高考历史押题卷(四)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4.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北宋后期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比重不足1/3,20万户以上的州府有11处;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超过2/3,20万户以上的州府有44处。
这一现象说明()A.南方部分集镇吸引大量人口B.北方逐渐丧失政治中心地位C.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在形成D.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5.明代监察严密,但监察的重点不是“纠劾虐民”,而是对皇帝是否忠心;除行政监察外,明朝还设立厂卫特务制度,其在监察对象、地域等方面都超过行政监察。
这从本质上说明明朝()A.监察范围广泛B.监察机构多职能重叠C.监察轻重有别D.监察制度为皇权服务6.《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记载了清朝光绪年间,徽商在其故里屯溪,为了抗击疠疫,筹设公济局,“延请内外专科,送诊送药,棺则大小悉备,随时给送”,以此援助“四方贫民”。
后徽商响应上谕,适应民需,在公济局附设育婴堂、养疴所,并为百姓施种牛痘等。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地域性商人群体积极参与地方救灾②中医防治技术发挥了显著功效③当地秉持优抚老弱民众的儒家传统④慈善组织关注日常生活的救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1895年,康有为创办上海强学会并发行《强学报》,该报实行孔子纪年,第一期署日期为“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并列。
康有为意在()A.促进西方历法传播B.推动儒学的近代化C.巩固维新变法成果D.凸显改制的正统性8.1915年初,简氏兄弟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上海打不开销路,但下半年开始其产品销路增加,一时供不应求,“近见贵公司所出品‘飞艇’牌、‘喜鹊’牌、‘三喜’牌等烟,此数种申江社会颇为欢迎”。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西方列强忙于欧战B.文明开化的新习俗形成C.民族工业迅速发展D.群众性的反帝运动推动9.中央苏区小学教育发展十分迅速,1933年底,粤赣闽三省设有列宁小学3052所,学生八万多人,“试任叩(询问)一儿童以……‘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等之意义,彼必能不假思索,对答如流”。
中国古代城市史研究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城市史研究参考书目里面绝大部分是中国大陆出版的,只有极少的几本书是只有台湾才有的。
也没有收录外文的资料(有一本是在日本以中文出版的),较便利于大家查找与研读。
索引:叶晓军:《中国都城研究文献索引》,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文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含此后历代正史地理志、州郡志)班固:《两都赋》,萧统编《文选》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张衡:《西京赋》,萧统编《文选》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杨?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中华书局2005年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录》,中华书局2002年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年吴自牧:《梦梁录》,文海出版社1981年李濂撰,周宝珠、程民生点校:《汴京遗迹志》,中华书局1999年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中华书局1990年李泰等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0年王存:《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5年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中华书局1984年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中华书局1994年周城:《宋东京考》,中华书局1988年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5年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华书局2003年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王士性著、周振鹤点校:《广志绎》,中华书局2006年屈大均:《广东新语》(上、下),中华书局1985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考释: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中华书局1985年胡渭:《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总论类: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年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2年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叶晓军等:《城市论》,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美〕保罗?诺克斯等:《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柴彦威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贺业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美]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峻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曲英杰:《古代城市》,文物出版社2003年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皮名庥:《城市史研究略论》,《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张冠增:《城市史的研究??21世纪历史学的重要使命》,《神州学人》1994年第12期曲英杰:《谈对古代城市的复原研究》,《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杜瑜:《从现实出发,研究城市史》,《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何一民曾进:《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4期。
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二)
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二)2.明清市镇的结构、功能、特点及其历史意义明清市镇的结构,主要包括市镇的地理空间、人口构成、市场类型、商人集团等层面。
关于市镇的规模,刘石吉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江南地区1 000户以上的大镇多分布于苏、松、太、常、杭、嘉、湖一带,其中太湖周边的苏州与浙西各地不乏10 000户以上的巨镇(注: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之数量分析》,《思与言》1978年16卷2期。
)。
陈忠平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专业城镇都比普通市镇的规模大,它们拥有的非农业人口一般都在1 000户以上,大镇则多至10 000户,松江、上海二城的人口更多至200 000人左右,约40 000户上下(注:陈忠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场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2期。
)。
陈学文认为,乌青镇市逵广袤十八里、烟火万家,堪称江南第一巨镇(注:陈学文:《明清时期江南巨镇乌青镇的经济结构》,《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2期。
)。
何荣昌的估算比刘石吉等人偏低,他认为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的规模不一,较大者为1 000户左右,或500-600户,最大的有2 000-3 000户,较小的为200-300户,有的只有100户左右(注: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3期。
)。
樊树志通过梳理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指出镇与镇的间距以12 里至36里为较常见的模式。
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注: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复旦学报》1987年2期。
)。
张海英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市场进一步打破了墟、集、场的时空限制,形成各市镇平均距离约10多里路的水乡市场网络体系(注:张海英:《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市场功能与社会效果分析》,《学术界》1990年3期。
)。
许檀指出,清代中叶华北平原的集市密度约为1-2个/100平方公里,平均交易半径4-6公里。
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清代长江中游经济史研究综述
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清代长江中游经济史研究综述清代是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20世纪代以前,国内学者对于这一区域清代经济史的研究还没有涉足,较早涉足这一研究领域的是上世纪50—代日本学者对湖南的米市以及湖广集市的考察①。
代以后,国内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日益关注。
就笔者统计所及,代至今,国内学者相关研究论文已有80多篇,专著已有10多部,尤其是近年来更是出现了对长江中游市镇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研究。
回顾总结2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拓宽或深入该领域的研究将不无裨益。
一城市、市镇经济研究城市和市镇经济研究是本区域清代经济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代和代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汉口、景德镇和沙市等大城市,代以后,研究的视角由上而下,注意到中小城镇、墟市以及对市镇体系的考察。
近年来,还出现了对一个省乃至长江中游全区域市镇经济的综合研究。
这种研究趋势的发展的特点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长江中游区域城镇体系的层级特点,即属于全国性或全区域性的中心城市规模大,数量也与本区域在全国的地位相匹配;初级市场——大量的介于县与村之间小市镇(集市)数最多、分布广;而处于大城市和小集市之间的中间层级的城镇数量少,起不到在前两级之间的承接作用。
汉口。
关于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和市镇经济的研究以汉口最多。
吴量恺在研究清前期国内市场时已注意到汉口在全国商品转运、销售中的重要地位②,并以汉口为例说明城市经济和商业贸易之间的关系③。
其后,吴量恺又在对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研究中指出,清代汉口等湖北沿江口岸城市已成为全国性的转运中心、各地商货的集散中心和各地商人活动中心,其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商业贸易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的。
转运贸易的兴盛促使湖北自然经济发生分解,刺激了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也对全国经济局势产生影响④。
陶建平的研究认为,至迟到康熙年间,汉口已成为一个商业网络极为辽阔的大商镇,其形成原因可以从物资依托、地理优势、社会氛围和武汉原有的贸易基础方面考虑。
明清江西市镇及商品经济研究综述
更 多 区 域 的 市镇 经 济 逐 渐 纳 入 研 究 者 的视 野 ,但 是 研 究 的主 要
区 域 还 是 集 中 于长 江流 域 和 珠 江 流 域 。 究 明 清 江 南 区域 社 会 研 史 的 论 著 , 中 反映 了江 南农 业 、 业 、 镇 、 役 和 社 会 生 活 等 集 商 市 赋 方 面 , 示 了江 南地 区在 全 国 经 济 圈 中 的 举 足 轻 重 的 历 史 地 位 。 显 在 农 业 和 手 工业 方 面 , 者们 对 农 业 经 营 的 规 模 、 益 及 与之 相 学 收
仓 储 系统 经 历 了 一 个 由官 方 统 筹 办 理 到 社 会 各 方 参 与 的 演 进 并 曰臻 完 备 的过 程 。[ 市 镇 方 面 , 学 文 对 杭 嘉 湖 专 业 市 镇 结 构 6 1 在 陈
及 经 济特 色 的 描述 , 以及 樊 树 志对 江 南 市镇 的 网络 分 布 , 营 规 经 模及 特 色进 ; _ 亍了分 析 , 映 近 年 来 江 南市 镇 研 究 的总 体 水 平 。 反 此外 。 有关 市 场 、 业 、 人 、 会 阶 层 、 口流 动 与 社 会 生 活 等 商 商 社 人
方 面 , 有 大 量 的 研 究成 果 , 处 难 于 一一 列 举 。 也 此
与江 南研 究 的 热 I相 比 , 江 西 的研 究 程 度 则不 如 前 者 , ' ] 对 但 还 是 出现期 江 西 四
大 工 商 市 镇 发展 的特 点 》 一 文 , 明 清 时 期 江 西 四 大 名 镇 景 德 对 镇 、 口镇 、 河 障树 镇 、 吴城 镇 的 形 成 、 展 作 了 考 察 , 归 纳 了 四 发 并 大商 镇 各 自不 同的 特 点 。 檀 《 清 时 期江 西 的商 业 城 镇 》 则 对 许 明
明清市镇的功能分析—以长江中游为例
Analyses on the Function of the Market Town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Taking the Region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 As An
Example
作者: 任放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浙江社会科学
页码: 149-156页
主题词: 明清;市镇;功能;长江中游
摘要:明清时期,市镇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成为中国商品经济最有活力的经济成分之一。
本文以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为例,试图从五个方面对明清市镇的功能予以剖析:第一,市镇具有服务社区居民的商品交换功能。
第二,市镇具有为长距离贩运贸易提供便利条件的商品流通功能。
第三,市镇具有多元化的社会保障功能。
第四,市镇具有商品加工及生产功能。
第五,市镇具有边缘社会的诸种功能。
明清时期的文化产业与市场经济
明清时期的文化产业与市场经济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大约覆盖了16世纪到19世纪的时间段。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向市场经济靠拢。
在此期间,文化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市场经济之间也形成了许多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的文化产业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一、明清时期的文化产业在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其中,文学、书法、绘画、陶瓷、宋瓷、漆器、家具、服装等艺术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已经成为地区和全国性的规模产业。
此时期,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1、文学在明清时期,文学成为了一种盛行的文化现象,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纸张的逐渐普及以及印刷技术的发展使文学作品得以广泛传播,书籍从此成为了流行的文化消费品。
同时,一些文学家也以出版和出售自己的作品发家致富,例如李时中就以印刷传世经典而致富。
2、绘画明清时期的绘画发展程度高超,而且成熟度很高,很多绘画作品被誉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绘画在市场中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许多画家才能得到市场认可后,后来的作品才得以传世。
在当时,绘画的销售渠道并没有像书籍那样广泛,多是在一些名流集会或是富有人家聚会中流传。
由于手稿的原因,绘画的稀缺性使它在市场中总是非常珍贵,价格也被抬高到了极高的地步。
3、陶瓷和瓷器陶瓷和瓷器产业是明清时期最为成功的文化产业之一,也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
土陶在明代初期逐渐被瓷器所替代,瓷器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奢侈品。
许多极具质感和纹理感的瓷器被制作出来,它们成了当时的贵族和富人的必备品。
因此,瓷器业不仅仅成为了工艺品和奢侈品的代名词,而且也成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显著特征。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文化产业随着明清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也开始受到市场的影响。
文化产业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地发展、壮大。
1、市场规模的扩大明清时期的商业活动多是在城市里进行的,城市里的商业活动可以追溯到明代。
清末民初直隶中部的“市镇交易圈”——以晋商的多地赶会为视角的考察
清末民初直隶中部的“市镇交易圈”———以晋商的多地赶会为视角的考察◎赵公智 刘秋根内容提要 清末民初时期,包括二三月份举行庙会的位伯镇、三四月份举行庙会的?州镇、五六月份举行庙会的辛集镇在内,直隶中部的同层次、同类型的若干市镇之间存在着商业联系。
本文以晋商万聚恒等夏布庄为代表的专业商人,多地赶会的销售方式进行考察,发现其间的商业联系影响到了直隶若干市镇之间“交易圈”的形成。
这种横向的联系表现为市镇庙会的交易时间相继、交易空间相近、交易主体相似,以及在大宗商品的流通、购销资金的调拨、商业信用的结算等方面的整体性。
这种协同性和整体性反映出直隶商业的地方特色———“市镇交易圈”。
并且在政治因素的干扰下,“市镇交易圈”及其庙会市场的交易习惯也凸显了其自身的稳定性。
关键词 清末民初 直隶中部 市镇交易圈 晋商 多地赶会〔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6-0084-12 所谓“市镇”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介于农村与县城之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商业实体,市镇的发展是国内市场发育的重要结果。
市镇在明清时期成为中国最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商品经济的中心舞台,也成为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对象。
市镇史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入,前辈学者已提出自己的观点。
李伯重教授认为,市镇研究若要不断创新应该避免方法僵化和“克隆”现象,即首先需要“走出江南”,把市镇史研究扩大到中国的其他地区;其次需要“超越市镇”,使市镇史研究超出“市镇”的狭小范围,与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其他部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任放教授认为,市镇研究大多局限于方志材料,对现存的其他文献不够重视;应该扭转明清市镇经济研究领域“重视江南而轻视其他、重视前清而忽略近代”的学术走向,努力减少上述两大不平衡性;拓宽明清市镇经济研究的范围,应注重市镇的商业信用及市场发育程度、市镇的社会秩序与权力结构等问题;市镇与金融、赋税乃至地方财政的关系,市镇与商帮、会馆公所、商会的关系,市镇与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关系,或仍有许多空白,或尚缺乏充分研究;提倡理论创新,超越施坚雅模式,仔细审视其“中国农村市场体系”的诸多失误。
明清市镇经济的特点与影响—以江浙地区为例
作者: 方如金;赵瑶丹
作者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浙江金华321004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91-96页
主题词: 明朝;清朝;市镇经济;手工业市镇;商业市镇;交通市镇;乡村都市化;社会意识;城市经济;农村经济
摘要:明清时期大量兴建的市镇基本上可分为三类:手工业市镇、商业市镇、交通市镇。
市镇经济对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运动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市镇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生联系的媒介;市镇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乡村都市化进程;市镇经济的发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胚胎;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产生冲击。
封建社会后期市镇的发展应该说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商品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市镇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商品生产和商业发展的标志之一。
明清中国城乡市场平行说
明清中国城乡市场平行说
任放
【期刊名称】《《人文论丛》》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关于市场,学界尚无统一界定。
《辞海》“市场”条诠释其义有二:“商品买卖的场所”;“一定地区内对各种商品或某一种商品的供给和有支付能力需求的关系”~[1]。
综而言之,市场是指商品买卖的场所,反映了一定地区内商品的供求关系。
吴承明对市场的理解是:商品流通形成市场,商品流通的数量决定市场大小,商品交换的内容决定市场性质。
~[2]关于市场体系,陈忠平认为:市场体系是由不同等级市场构成的商品流通网。
~[3]严格而论,市场体系是指特定区域内,由不同类型的市场构成的市场网络或市场结构。
【总页数】46页(P357-402+5)
【作者】任放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明清时期中原地区商业交通与城乡市场等级 [J], 吴志远
2.鲁迅小说史学中的社会学意识--以《中国小说史略》中明清小说研究为例 [J], 吴金梅
3.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与中国古代文学明清段专业课内容整合的探讨--以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专业为例 [J], 李景梅;周建华;王亚慧
4.开拓明清小说与中国文化整体研究的新领域——评《明清小说与中国文化》 [J], 童心;叶力
5.明清小说的文化观照——评《明清小说与中国文化》 [J], 古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经济情况介绍
明清经济情况介绍明朝人口增加,高产小麦、水稻是主要粮食。
为增加粮食产量,南方大力发展双季稻,海南地区还出现三季稻。
16世纪,福建、广东等地从国外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明朝人的衣料,逐渐以棉布为主。
随着植棉的推广,棉纺织也迅速发展。
制瓷业在明朝继续发展,景德镇居全国制瓷业首位。
明代采矿技术比前代发达。
明中后期以后,投入市场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达200多种,商业经济空前活跃。
除北京、南京外,繁华的城市有30多座,三分之一集中在江、浙地区。
较小市镇发展很快。
众多的集市庙会,也是那时重要的贸易场所。
清朝康乾年间,政府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多次减免租税,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耕地面积增加了40%以上,人口增长到3.6亿。
经济作物桑、茶、棉花、甘蔗、烟草的种植面积扩大了,成为商品。
清朝前期时手工业生产比明朝更发达。
政府鼓励商人开矿,矿冶业迅速发展。
云南的铜矿数量多,规模大,乾隆年间就有500余处。
苏州、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发达。
景德镇制瓷规模比过去扩大了。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繁荣起来。
北京是当时全国性的贸易市场。
东南各省苏州、扬州等城镇都很繁华。
西北、西南各地也出现了不少商业城市。
康乾盛世指从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经过增设军机处等统治机构,广开科举,屡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丹的叛乱;鼓励垦荒,兴水利,大力发展农业,到乾隆时,国库充盈,文化发达,清朝进入了社会繁荣、文化发达的盛世局面。
贸易顺差也称“出超”。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口贸易总值大于进口贸易总值的贸易余额。
反映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近代化是指三百年前欧洲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运动。
近代化运动源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此后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社会浪潮。
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形态。
其主要特征大致表现为工业化、都市化、法制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民主化、教育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非农业生产人口比率大幅提高、经济持续增长等。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市场发育评估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市场发育评估
任放
【期刊名称】《《人文论丛》》
【年(卷),期】2001(000)001
【摘要】所谓市场发育,是指市场在一定历史时段所达到的发展水平。
本文所讨论的市场,专指清代中国的市场,考察的时段为公元1644~1840年,即鸦片战争前约200年的特定历史时期(又称清代前期)。
为了论述的必要,有时兼及前代。
对这一问题,前此学者间有宏论~①。
依愚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鸦片战争前中国市场发育的水平。
一、商路(主要是水运)的展拓及长距离运销的发展从经济史的角度看,清代商路的主体部分是水运。
【总页数】13页(P272-284)
【作者】任放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9
【相关文献】
1.跨文化解读中的知识与权力——《中国丛报》与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法律形象 [J], 张振明
2.鸦片战争前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 [J], 郭立珍
3.闭关时代中国人的西方知识——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英国的认识 [J], 邱克
4.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是否形成了统一市场——与伍丹戈同志商榷 [J], 孔经纬
5.满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为什么怕中国人民和外国接触?是否是认为外国比中国进步呢?究当如何解释? [J], 马天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宁省鞍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鞍山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 中国古代婚礼的仪式反映了婚姻的家族性。
一般男娶女嫁,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程序,称为“六礼”。
其中,男方要在宗庙占卜是否吉祥,如得吉卜,再往告女家,是为纳吉。
据此可知,与“六礼”密切相关的是()A. 内外服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察举制2.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
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A. 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B. 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C. 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D. 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3. 据《盐铁论•错币》记载:“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吴王擅障海泽……山东奸猾,咸聚吴国”,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一支力量。
汉武帝针对以上问题,采取的有效措施是()①设置中朝②改革币制③颁布推恩令④盐铁官营A. ①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4. 宋代,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的同时,应科举取士制度而生的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这一社会统治集团是中国文明独一无二的现象。
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往往学富五车。
材料表明宋代科举制度()A. 提高了官员素质B. 缩小了统治基础C. 削弱了中央集权D. 阻碍了阶层流动5. 北宋的城市以外普遍出现常设市集成为草市,农村中还有定期开放的小市,北方叫做集,岭南叫做墟。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坊市界限被打破C. 市民阶层的兴起D. 官方榷场的带动6. 少数民族政权辽、金的统治者分别创制并实施“南、北面官”和“猛安谋克”等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的共性主要在于()A. 全面汉化B. 胡汉交融C. 民族自治D. 因俗而治7. 考古专家对新石器时代晚期某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
下列考古发现中最能够支持此结论的是()A. 遗存物品中发现刀杼、骨梭等B. 墓葬中发现大量的牲畜遗骸C. 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差异明显D. 墓葬中发现一些农作物遗存8. 如图的这张照片上的人是非洲的难民,这一群体备受国际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任 放从20世纪初至今,中外学者关于明清市镇经济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学术史角度全面总结已有的学术成果,指明有待完善之处,彰显今后的研究方向,对于促进明清市镇经济的研究不无裨益。
一 明清市镇经济研究的阶段与区域明清市镇经济研究60余年的学术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开掘阶段(20世纪30—50年代)从严格意义上讲,经济史家全汉升首开中国市镇经济史研究之先河。
他于1934年发表的《中国庙市之史的考察》①,以宋、明、清乃至现代中国庙市为研究对象,认为庙市乃定期市之一种。
同年,日本学者加藤繁发表《清代村镇的定期市》②,这是一篇研究明清市镇经济的力作。
加藤繁详细考察了直隶、山东、河南、山西、福建、广东、广西七省村镇的定期市,剖析了定期市的开市日期、定期市与附近村落的关系、定期市交易的货物及交易人、定期市与牙行及斗科人役、定期市与课税、定期市的设备及其设立等相关问题。
继全汉升、加藤繁之后,只有少数学者对明清市镇经济有所涉猎③,致使该学术领域呈现清冷格局。
客观而论,这一阶段的学者们虽有筚路蓝缕之功,但专力研治此项课题者不多,刊行的论文数量亦有限,研究水平略显单薄。
(二)成熟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明清市镇经济研究真正步入成熟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一直延续至70年代末。
代表性的学者有三位,即经济史家傅衣凌、台湾学者刘石吉和美国人类学家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 )。
他们的研究论著褪去了·168·①②③参见张次溪《清人竹枝词中之燕都市场与庙会史料》,《正风》1935年1卷8期;任天然《清代以前的市》,《市政评论》1936年4卷11期;庄泽宣、潘凤韶、邱璧光《集的研究》,《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6年3卷3期;〔日〕藤井宏《新安商人研究》,《东洋学报》1953—1954年36卷1—4期;〔日〕仓持德一郎《四川的场市》,《日本大学史学会研究汇报》1957年1期;〔日〕北村敬直《关于清代的商品市场》,《经济学杂志》1953年28卷3—4期。
〔日〕加藤繁:《清代村镇的定期市》,《东洋学报》1934年23卷2期,王兴瑞译,载《食货》1937年5卷1期。
本文所评介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参考如下学者的论著:〔日〕山根幸夫文《战后日本明史研究(社会经济史部分)的动向》,杨品泉译,《中国史研究动态》1981年6期;冯年臻:《战后日本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述略》,《中国史研究动态》1983年6期;〔日〕则松彰文《一九八五年日本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下),艾廉莹译,《中国史研究动态》1987年4期;霍巍:《近年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述略》,《中国史研究动态》1987年8期;〔日〕山根幸夫编《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册,田人隆、黄正建、那向芹、吕宗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2期;常建华:《日本八十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2期;范毅军:《明清江南市场聚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新史学》1998年9卷3期,等等。
全汉升:《中国庙市之史的考察》,《食货》1934年1卷2期。
前此或有学者论及明清市镇,惜笔者未能检索到确切篇目,有待进一步查寻。
前一阶段的学者在市镇研究中的感性化色彩,开始自觉确立学术规范,注重史料爬梳和理性思考,研究视野较之以前更加宏阔,研究层次更加深入,尤其在研究的理论框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正是他们确定了明清市镇经济研究的基本路数,其影响至今犹存。
后来的众多学者在探索该学术领域的新境界时,或多或少从他们那里受到启迪。
傅衣凌无疑是明清市镇经济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于1964年发表的《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①,奠定了迄今为止以江南市镇为研究主攻方向的学术格局。
傅衣凌第一次完整使用了三个关键词: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严格匡定了明清市镇经济研究的叙事结构和学术话语,并提供了必要的文本范式。
台湾学者刘石吉1987年在全美中国研究学会(AACS )年会上宣读论文时,着意评介了傅衣凌的这篇重要论文,指出:“由于傅氏在明清经济史研究上的开创性地位,其论点自然成为以后讨论江南市镇的一个(可能是惟一的)典范。
”②遗憾的是,傅衣凌对明清市镇经济的研究由于“文革”而被迫中断。
几与傅衣凌发表专论相同时,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教授、明清史专家施坚雅因于1964—1965年发表《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③一书而一鸣惊人,被称为美国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二代经典之作,反映了西方历史学的新潮流,即将历史学和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统计学、生态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各门社会科学相结合④。
施氏运用中心地区(Core )和边缘地区(Periphery )的概念解剖中国城镇经济,在研究方法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一理论创新在施氏主编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一书中得以最终完成⑤。
如果说傅衣凌在明清市镇经济研究方面提供了写作文本的范式,那么施坚雅则确立了方法论的范式,几乎影响了日后所有市镇研究者的学术理念,至今也未能有所突破。
台湾学者刘石吉,也是明清市镇经济研究领域的一位代表人物。
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清代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镇的兴起》(1975)的基础上,他于1978年发表了3篇有分量的论文,分别是《太平天国乱后江南市镇的发展(1865—1911)》、《明清时代江南地区的专业市镇》、《明清时代江南市镇之数量分析》⑥。
刘著所展示的扎实的史料功底、详尽的量化分析、新颖的研究视野,受到海内外众多学者的瞩目,再次引发学者们的研究热情,构成了80—90年代明清市镇经济研究日趋繁盛的原因⑦。
这一时期的日本史学界也有若干学者对明清时期华北、湖广、江南地区的定期市展开研究,如山根幸夫明显承续了加藤繁的学术路数,以华北为考察对象,剖析了以营销农具和日用消费品为导向的地方市场———市集·169·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①②③④⑤⑥⑦进入20世纪80年代,大陆学者纷纷撰文对刘石吉的研究成果予以评介。
参见洪焕椿《评刘石吉先生的明清江南市镇研究》,《学术月刊》1984年12月号;陈忠平《刘石吉著〈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3期;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后记”;李伯重《刘石吉著〈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的评介与感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3期,等等。
刘石吉:《太平天国乱后江南市镇的发展(1865—1911)》,《食货》1978年7卷11期;《明清时代江南地区的专业市镇》,《食货》1978年8卷6—8期;《明清时代江南市镇之数量分析》,《思与言》1978年16卷2期。
The City in Late Imper ial C hina ,edited by G .Willia m Skinne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1977).书中收录施坚雅本人撰写的5篇论文。
参见《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王旭等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美〕黄宗智:《三十年来美国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兼及明清史)的概况》,《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年9期。
G .William Skinner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 n Rur al C hina ,Part 1,2,3,The J ournal of As ian Studies 24.1(1964);24.2(1965);24.3(1965).参见《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一说施坚雅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教授,曾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高校。
参见王旭、赵毅《施坚雅宏观区域学说述论———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探索》,《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2期。
刘石吉:《明清市镇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综合讨论与相关著作之评介》,《社会科学家》1988年4期。
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历史教学》1964年5期。
后收入傅氏《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傅衣凌在50年代刊行的论著中,因研究明清江南的富户经济、纺织工业、城镇下层士民的反封建运动等问题,也曾涉及市镇,并注意到明清市镇“已不是单纯的恬静的乡村,而是一种具体而微的新型的小工商业城市”(《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04页),但傅氏并未自觉地以市镇为重要研究对象。
另参见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人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
其晚年著作《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在第6部分“生产、交换、市场”中,亦对市镇有所论列。
(或称定期市)①。
此外,大陆学者侯仁之、潘群,香港学者科大卫,台湾学者李国祁、林会承等人也发表了有关论文②。
(三)繁盛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市化步伐加快。
学者们必须对此作出历史性的合理解答,明清市镇经济研究由此进入了空前繁盛时期。
其标志有三:一是若干有分量的明清市镇经济的学术专著相继面世。
刘石吉在前此论文基础上结集出版了《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③,这是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市镇研究专著,它已成为专攻明清市镇经济学者的案头必备参考书。
樊树志、梁淼泰、陈学文、罗一星、王兴亚、钟文典等国内学者以及美国学者罗·威廉、日本学者森正夫等人,各自出版了带有区域市镇研究特质的专著,令学术界为之瞩目④。
另外,有些学者的著作虽不是以研究明清市镇为指归,但亦有涉及明清市镇经济的内容,其识见值得注意⑤。
台湾方面推出的大型丛书“中国现代化的区·170·历 史 研 究2001年第5期 ①②③④⑤参见傅衣凌《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洪焕椿、罗仑主编《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洪焕椿《明清史偶存》,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来新夏《结网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陈桦《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蒋兆成《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史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罗仑等《苏州社会经济(明清卷)》,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刘秀生《清代商品经济与商业资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该氏另有《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和乡村发展:1350—1988年》,中华书局,1992年;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1993年;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张正明《晋商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2年;丛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范金民《江南丝绸史》,农业出版社,1993年,及《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陈学文《中国封建晚期的商品经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茅家琦等《横看成岭侧成峰———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姜守鹏《明清北方市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吴量恺《清代经济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郑昌淦《明清农村商品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中华书局,1993年;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钟兴永《中国集市贸易发展简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唐振常《上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隗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四川大学出版社,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梁淼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陈学文:《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群言出版社,1993年;罗一星:《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王兴亚:《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钟文典主编《广西近代圩镇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日〕森正夫等:《江南三角洲市镇研究》,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2年;William T .R owe ,HAN KOW :Commer ce and Societ y in a Chines e C ity ,1796—1889,Stanford Uni vers ity Press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