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师也是演员_人教版新课标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改呼唤教师角色转变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改呼唤教师角色转变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改呼唤教师角色转变人教版新课标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在全国紧锣密鼓地进行,新的理念层出不穷,沿用了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

时代在发展,理论在进步,学科在更新,这一切都呼唤着新的教学方式诞生,呼唤着教师角色的巨大转变,改革课堂教学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热点话题,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创新是每一位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发现观。

教学中师生是朋友,师生间没有距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异议,指出教师的不是;教学是过程生成,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往、合作学习,师生、生生关系融洽,带给学生自信,使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改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变化;教师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还将成为研究者。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会教互学,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营造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课堂上的教师既策划者,又是指导者、组织者。

上课时,首先是设计好用什么样的情绪营造学习的氛围,引趣激学,组织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更多地表现在为学生设计有助于学生探索交流的情境,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师应是组织协调人的角色,要依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组织教学活动,把握活动进程,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并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民主的、和谐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已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索“发现”、“再发现”新知的过程。

小学班级管理论文-角色转换 教书育人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班级管理论文-角色转换  教书育人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班级管理论文-角色转换教书育人人教版新课标班主任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其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全局。

班主任要处理好班务工作,特别是教育工作,应当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并能实现不同情境中角色的转换。

角色换位不仅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相互沟通,由于打破了教育主客体的身份界限,也有助于激发彼此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走进新课程,只有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1.“教师”向“教练”的转换。

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能力的教育。

由此,我们班主任应该转变观念,当好一个“教练”。

班级应该是一个“运动场”,学生应该一个个“运动员”,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教练员”。

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做好做学主的参谋。

新课程的创新教育的主体就是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传统的班级教育管理方式己难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充满活力的开拓型、创新型人才。

为了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班主任应转变角色,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让学自主选择、设计、完成各种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参谋。

在日常工作中,作为班主任,我能放手处且放手,要尽一切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他们自己有机会决定该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怎样开展。

比如我们的班级要召开主题班会、队会、课外活动、郊游、教室布置、参观、访问等等,所有这些活动都尽量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主持,自己评价、全员参与,从不包办代替,不要怕搞不好。

只是在旁边当一个参谋,出一个点子。

对学生提出的活动方案、搞什么、怎么搞,在适当的时候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当他们对活动方案提出某种想法时,我来及时指明方向,当学生制定的目标有偏差或错误,我就及时给予指点;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甚至可以出些点子,我就启发他们慎密思考,激发他们创造新招,使方案设计得更完美、实施更顺利、效果更明显。

浅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

浅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

浅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浅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浅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师新课程教学角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扮演的角色产生了巨大影响,语文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声筒,照章行事的盲从者,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积极的反思、研究的实践者。

通过近两年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下面本人就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一、语文教师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扮演开发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中,语文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消极的接受者,盲从语文课本,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是课程实施的消极者。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是课程的积极开发者,是课程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是提高课程的适切性的重要的举措,一方面对于反映学生个性,更好地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参与课程的开发,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

新课标在课程开发上给予语文教师广阔的空间,尤其注重语文教师在校本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教育环境等实际情况着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使课程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和谐、均衡发展。

二、摈弃"教师中心"论,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我国传统的教育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教师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注重教师知识的单向灌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转变自身的形象,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有意义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课堂成为孩子展现自我的舞台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课堂成为孩子展现自我的舞台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课堂成为孩子展现自我的舞台人教版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点燃孩子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感受成功的快乐。

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一片广阔的天空。

一、做小老师“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

”这是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的一段话,它与新课程理念中“反对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走向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协作主动获得知识”是有共同之处的。

低年级教材中归类识字较多,大批的汉字一下子涌现在孩子眼前,教学时常常感到非常枯燥乏味。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归类识字的特点,鼓励学生寻找汉字的构字规律,辨别新字与形近字、形音字的异同点。

当然课前的预习工作必不可少,课前预先布置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和所学生字词,上课时,请学生上台做小老师。

通过小老师认真细致的讲解、同桌商量、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分析字形,辨别字音、字义,熟记生字。

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许多学生在课前向他们的“小老师”提供最佳的学习方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好主好点子,才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由于师生交换了角色,学生学习起来兴致勃勃,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识字的方法,这对每一个孩子都有促进。

例如我在教《识字3》一课时,引导学生自能学习。

通过设计“你愿意教大家哪个字?”“谁来做小老师,教教大家”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事物,用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

因为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二、当小画家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于乐不可分。

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2 0×2 0 =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对自己角色不断有新的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

所以,我们要努力地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适时抓住教学的点滴契机,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创造,在创造中不断学习。

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

但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满堂灌”“题海战术”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新课程针对此积弊,鲜明地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受到旧式教学思想的束缚,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学生言论。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本人认为: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

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

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

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激起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兴趣,否则就是桥搭好了学生也不愿意走过。

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从提高学生的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20 ×20=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

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受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

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小学语文论文放下教师架子让师生在彼此的角色中互融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放下教师架子让师生在彼此的角色中互融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放下教师架子——让师生在彼此的角色中互融人教版新课标中国传统教育崇尚“师道尊严”,民主精神淡薄。

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往往不知不觉地充当定向、定规和定论者,扮演着“领导角色”,对课堂活动进行控制。

而学生却始终处于“受动状态”,是“受抑角色”。

语文教育应当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小班化语文教学更应如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小班资源”,努力改变自己与学生的角色,放下架子,把自己融入学生,多扮演“合作伙伴”、“设计师”的角色。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过程和方法,引导运用组织、设计、分工、讨论等方式开展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让他们从自己有兴趣的体验里获得知识与能力,把语文学习看成愉快而有意义的事。

1、“上”“下”互融――注重师生位置互换小班化语文教学由于学生人数少,座位排列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排列成各种不同形式,缩短师生空间和心理距离。

但是在传统大班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总隔着一级不高不矮的台阶和一张不大不小的讲台,殊不知,这些台阶和讲台在充分体现“师道尊严”的同时,更使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了“谁与争锋”的不良定势。

因此,教师必须在心理上撤去这些障碍。

『教例』在小班语文课中,我喜欢和学生们坐在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有时我“领读”,而大多数时间我乐做“伴读”,让更多的学生有上台表演的机会,让他们领读、表演,甚至上课。

在进行课本剧表演中,我不会把我所编的动作迫不及待地教给他们,而是让他们无拘无束,自编动作,这样我就会更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也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一次上课文《将相和》,当讲到《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表演。

当我说“请你来演演当时他们逼真的神态动作”时,他们每一位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尤其是站到讲台上的学生,因为他们首先要主动练好节奏,才能更好地“教学”。

在上台的学生中,有的基础好,他们可以完成得惟妙惟肖;有的基础差一些,只能照着文章说。

即使这样,我也鼓励他们:“你是一位合格的老师,如果能……一定会更加出色。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课程改革下让全体教师共成长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课程改革下让全体教师共成长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课程改革下,让全体教师共成长人教版新课标教师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始终认为必须动员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改革工作中。

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培训方式。

[教师地位]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照此要求,我们任重道远,确需努力。

课程改革引起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帮助学生处理各种信息,抵制不良信息,也就是帮助学生学习。

未来的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和知识,他们的信息和知识可能比教师知道得还早还多,因此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学生的需要。

所以未来的教师将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有人认为,在网络时代教师的职业将消失。

笔者不认为这是正确的。

教师的角色会有变化,但不等于教师将消失。

青少年是长知识的时期,他们尚不成熟,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很差,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很弱,需要教师指导和帮助。

何况教师的身教言传,教师行为风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事物不可替代的。

[师训策略]我校在教师培训方面采取了下列方法。

一、全员参与。

学校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课程理念。

1、用新思想,驾驭旧教材。

使用老教材的年段要按照“老教材,新课标”的思路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

二至五年级教师都与课改教师一起听讲座,一起学课标,摒弃一切旧思想,旧观念。

2、用新思想,教新教材。

课改教师要摒弃前段教学工作中落后,陈旧的观念,学习《课程标准》,认真搞好备课,写个性化教案,大胆教改。

二、搞行之有效的活动。

1、印制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省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件,发到每所学校的每位教师手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领会精神,提高认识。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唱好主角提高效益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唱好主角提高效益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唱好主角提高效益人教版新课标推进素质教育,要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

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突出抓好如下环节──—①积极推进课程改革;②改进和加强德育;③改革考试评价制度;④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不难看出,课程改革被鲜明地提到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位置上。

有鉴于此,教育部在颁布试用修订版大纲不到一年后又制定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已开始严格依照它组织编订和审查新一轮教材。

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是对试用修订版《大纲》的继承,更是对它的发展,反映了大家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最新认识。

如明确提出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还明确提出“发展思维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

课程标准关心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等。

从这些意义上讲,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国家课程标准正悄然挺进我们的视野。

所以,我们应认真系统地学习它,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准确及时地贯彻它,努力按新要求、新教材设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义务教育阶段的主渠道在学校,主阵地在课堂,语文教学的主要时间花在阅读教学上。

阅读教学的成败关系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

我们主张,阅读教学要“唱好主角,提高效益”,尽快落实课程标准。

一、系统学习,准确领会,创造性地实施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系统的学习是必要前提。

只有系统学习,才能准确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完整掌握它的全部内涵。

否则,就会偏执一隅,走向误区或极端。

这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时有表现。

另外,不论新大纲,还是课程标准,教育部领导和许多专家都不止一次地强调,要“创造性”地运用。

最新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师者,授何业?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

最新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师者,授何业?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师者,授何业?人教版新课标教师的传授学业,与农民栽种作物相似。

作物的好坏,关乎一季的所得;学业的好坏,却影响人的一生。

教学改革的口号喊了多年了,素质教育也喊了多年了,但真正的效果教育界人士清楚,非教育界人士也看得出。

影响因素很多,如教材、教法、指导思想、教育观念等。

我们不妨来看这么一个例子:在中学里,我们学习《蚯蚓》这类生物课时,我们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恹恹欲睡。

有一位美国的教师是这样教的:(以下是课堂记录)教师拿着一杯子蚯蚓,让学生各自上讲台领取。

学生纷纷上讲台拿,秩序混乱,但教师一言不发,静观孩子们的手忙脚乱。

学生各自展开了“研究”。

研究结束,老师让学生交流学习体会:一学生说:我发现蚯蚓的身体可以拉长,身上滑溜溜的。

老师说:你的观察很仔细。

又一学生说:我发现蚯蚓的腹部很粗糙,蚯蚓因此才能运动。

老师说:你的观察更仔细,令人敬佩。

第三位学生说:我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发觉有点咸。

老师竖起大拇指说:你很勇敢,真令人敬佩!第四位学生说:我用一根绳子把蚯蚓绑起来,吞到喉咙里,拉上来后,蚯蚓还是活的,说明蚯蚓的生命力很强。

老师激动得说:你的行为真令我感动,你不但具有研究的能力,还具有为科学献身的勇气。

一堂课结束,教师没有灌输知识性的东西,而是由学生自己学会,体现了“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而非灌输所学的知识”得教学理念。

而我们的教学,往往是唯恐学生学不懂知识,灌输灌输再灌输,灌得学生满肚子消化不良。

我们也讲“扶放结合”,但所谓的“放”大多是杀鸡不放脚,学生感兴趣的学不了,不感兴趣的硬要学,牛不喝水强压头,效果可想而知。

在“如何教”的问题上,我们和西方的教育方法有差距,还在“教什么”的问题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我们都是统一的教材。

为什么我们不能将教材的编拟市场化呢?这里面又是思想观念在作怪。

我们是一个信奉权威的国度,我们的观念是权威主义的:教材关乎百年大计,怎么可以随便放开?让权威的专家来编写,才使人放心。

一个教师就是一个演员教育随笔

一个教师就是一个演员教育随笔

一个教师就是一个演员教育随笔幼儿教师教育随笔:一个教师就是一个演员教师真的很值得敬仰,教师的职责很多,教师的事物很杂。

一个教师就是一个演员,学校是他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扮演着众多的角色,诸如: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研究者等等。

舞台赋予了每一个角色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就使得我们教师用心细细琢磨角色的精华,将角色扮演得淋漓尽致。

当然,这绝非一件易事!就拿教师,尤其新教师,要做好一个研究者来说吧。

新教师入职之初困惑和问题是比拟多的,他们不知所措于课堂教学,繁忙于琐碎繁杂的日常事务,焦头烂额于学生的淘气捣蛋……他们也想做个好的研究者,却发现自己原来已经如此身心俱疲,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不做科研的理由。

“改变不了环境,改变自己;改变不了事实,改变态度;改变不了过去,改变现在。

”而我们终究该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社会?我想我们得学会更加聪明的工作而非更加努力的工作,教师事务再繁忙,我们自己也要学会协调好。

当然,如果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科研是孤立于教学之外或与之平行的第二职业”的话,那么,你也许不会扮演好研究者这个重要的角色。

听了丁校长的话,至少我有了一种意识,那就是——我要把我的研究工作贯穿于我的日常教学中,从孩子中来,用在孩子上。

给大家出个问题:搞科研就是写文章吗?这是丁校长抛给我们的问题,我个人觉得是个很有价值的。

如果我们简单的认为搞科研就是写文章,那就大错特错了。

写论文并不在于会不会写的问题,更在于教师的观念问题。

科研是经历的梳理、提炼,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它是解决宏观问题,解“远忧”的,而不像写文章那样也许是一些经历的总括。

这几天的讲座听了不少,每一次我都会有一些收获,每一次我都会觉得自己要努力做好的又多了一些。

虽然我知道要做好不容易,但是我不会放弃,一件一件努力做好,一步一步踏实地前进,我想就算我是一只龟,我也会赢过兔子的。

当然,如果可以做兔子,我不会傻傻的选择做乌龟,而是做一只勤劳的兔子,将兔子的特长充分发挥出来。

教师也是演员

教师也是演员

教师也是演员教师也是演员《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如何落实好新课标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在习作教学这个舞台上,教师应学会一些“变脸”的艺术,扮演起各种角色。

只有表演好各种角色,才会使学生说真话、讲实话、抒心里话,才会使课堂成为彰显童真、续写童趣的平台。

现结合作文教学案例以及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的角色意识。

一、教师是一个出色的演员课堂是一个师生对话的平台,教师应是一个出色的演员,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风采,给学生提供充足、直观的写作材料,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在马德堡半球实验案例中,教者让两个学生分别托住两个半球,自己拿着抽气筒,抽气前告诉大家,根据平时经验,40下可以将球内空气全部抽空。

在抽气过程中,教师成了一个出色的表演艺术家,那极夸张的抽气动作、神态,给学生留下了极深刻的感官印象:抽气的动作越来越慢,呼吸急剧加速,也不知由于紧张,还是真的太吃力,脸色也逐渐变红加深,说话也显得断断续续,有点上气不接下气,学生伴随着老师的抽气,大声喊着次数,师生情感交融。

大约到了30下,正当大家到了兴头上的时候,老师抽气嘎然而止,不经意地问:“老师尽力了吗?你们尽力了吗?”学生愣了一下后,立刻畅所欲言,很快一个尽心尽力的老师、一群尽心尽力的学生形象从学生口中流淌,可谓水到渠成。

二、教师是一个精明的编剧1.设计一个个生动的习作场景。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马德堡半球实验,在抽气过程中停了两次:第一次抽到30下,让学生体会到抽气时人物的变化,刻画出一群尽心尽力的师生形象;在抽到接近40下时,老师又停下了,此刻学生的急切心情不言而喻,教师趁机引导学生谈感受,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语言自然就是他们情感的真实流露。

其实两次停顿并非无意,而是教者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安排。

2.设计一个个鲜明的习作题材。

教师要将“积累运用”的习作要求外化成一个个形象、直观、生动、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习作题材。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下面我谈谈对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

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

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

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

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

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

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的钥匙。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的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

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一、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读。

小学语文论文教师在同步资源的建设与推广中所扮演的角色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教师在同步资源的建设与推广中所扮演的角色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教师在同步资源的建设与推广中所扮演的角色人教版新课标在时间上,与教育教学进度相对同步的配套教育教学资源,叫做同步资源。

资源主要来源于一线老师。

那么一线老师在同步资源的建设与推广中各自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呢?下面笔者就根据近几年,亲自参加k12中国教育教学网的同步资源的建设,谈点自己的体会:一线老师从教育教学经验层面分析可以分为经验型的和经验相对缺乏型的两类;从信息技术层面分析又可分为懂信息技术的和不懂信息技术的两类。

那么,怎样的一线老师最合适提供同步资源?我认为既富有教育教学经验又懂信息技术的老师是最应首当其冲的。

这样的老师不但具备有价值的资源,而且还能够直接将有价值的资源通过电脑的输入、设计、制作,使用电脑的一些特定的应用程序进行资源特定的技术加工和处理,然后通过网络上传到特定的资源库里,再然后就是供大家使用。

这样的老师既能把自己多年累积的经验(有价值的资源)整理好贡献出来,还能担负收集、整理其他老师资源的本领。

因此说,这类老师在同步资源建设中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除此以外,如:富有经验而不懂信息技术或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相对薄弱的老师与懂信息技术而经验相对缺乏的新教师,这样的两类教师,在同步资源建设中可以将之统称为“铁拐李”,这样的“铁拐李”老师倘若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又有相互合作的思想意识,那也同样能完成同步资源的建设之任务的。

我一直都这样认为:人非圣贤,不可能做到万能。

一线老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教育教学,一线老师也完全应该把全部或大部分的精力化在教育教学工作上。

做到教学有经验实际上已经是很优秀的老师了。

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应该有所不同:是信息技术的专业教师就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信息技术有个大致了解就可以了。

如:对于信息技术老师不但要求要懂电脑、会技术,而且还要会一些电教设备的基本维护、排除一些常见的电脑、网络故障;而对非信息技术专业老师只要求会使用涉及到教育教学一般的应用软件就可以了。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课程改革下,让全体教师共成长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课程改革下,让全体教师共成长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课程改革下,让全体教师共成长人教版新课标教师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始终认为必须动员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改革工作中。

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培训方式。

[教师地位]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照此要求,我们任重道远,确需努力。

课程改革引起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帮助学生处理各种信息,抵制不良信息,也就是帮助学生学习。

未来的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和知识,他们的信息和知识可能比教师知道得还早还多,因此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学生的需要。

所以未来的教师将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有人认为,在网络时代教师的职业将消失。

笔者不认为这是正确的。

教师的角色会有变化,但不等于教师将消失。

青少年是长知识的时期,他们尚不成熟,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很差,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很弱,需要教师指导和帮助。

何况教师的身教言传,教师行为风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事物不可替代的。

[师训策略]我校在教师培训方面采取了下列方法。

一、全员参与。

学校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课程理念。

1、用新思想,驾驭旧教材。

使用老教材的年段要按照“老教材,新课标”的思路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

二至五年级教师都与课改教师一起听讲座,一起学课标,摒弃一切旧思想,旧观念。

2、用新思想,教新教材。

课改教师要摒弃前段教学工作中落后,陈旧的观念,学习《课程标准》,认真搞好备课,写个性化教案,大胆教改。

二、搞行之有效的活动。

1、印制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省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件,发到每所学校的每位教师手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领会精神,提高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师也是演员人教版新课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如何落实好新课标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在习作教学这个舞台上,教师应学会一些“变脸”的艺术,扮演起各种角色。

只有表演好各种角色,才会使学生说真话、讲实话、抒心里话,才会使课堂成为彰显童真、续写童趣的平台。

现结合作文教学案例以及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的角色意识。

一、教师是一个出色的演员
课堂是一个师生对话的平台,教师应是一个出色的演员,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风采,给学生提供充足、直观的写作材料,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在马德堡半球实验案例中,教者让两个学生分别托住两个半球,自己拿着抽气筒,抽气前告诉大家,根据平时经验,40下可以将球内空气全部抽空。

在抽气过程中,教师成了一个出色的表演艺术家,那极夸张的抽气动作、神态,给学生留下了极深刻的感官印象:抽气的动作越来越慢,呼吸急剧加速,也不知由于紧张,还是真的太吃力,脸色也逐渐变红加深,说话也显得断断续续,有点上气不接下气,学生伴随着老师的抽气,大声喊着次数,师生情感交融。

大约到了30下,正当大家到了兴头上的时候,老师抽气嘎然而止,不经意地问:“老师尽力了吗?你们尽力了吗?”学生愣了一下后,立刻畅所欲言,很快一个尽心尽力的老师、一群尽心尽力的学生形象从学生口中流淌,可谓水到渠成。

二、教师是一个精明的编剧
1.设计一个个生动的习作场景。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马德堡半球实验,在抽气过程中停了两次:第一次抽到30下,让学生体会到抽气时人物的变化,刻画出一群尽心尽力的师生形象;在抽到接近40下时,老师又停下了,此刻学生的急切心情不言而喻,教师趁机引导学生谈感受,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语言自然就是他们情感的真实流露。

其实两次停顿并非无意,而是教者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安排。

2.设计一个个鲜明的习作题材。

教师要将“积累运用”的习作要求外化成一
个个形象、直观、生动、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习作题材。

如进行活动方面的习作训练时,教师不是空洞说教,而是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如三大步上篮、放风筝比赛、春游、扳手腕、成语接龙、名言警句大比拼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亲身体验。

三、教师是一个高明的导演
1.导——演
在习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表演,让学生得到表现的机会,并进行艺术的指导。

在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拉球”时,教者不是简单直接地让两个学生一拉了之,而是进行了艺术的加工。

在他的临场导演下,只见球体两边的学生前腿绷,后腿蹬,咬紧牙关,瞪大双眼,双手牢牢地抓住拉环,俨然一副“拼命三郎”的架势。

学生精彩的表演为习作拉球过程提供了直观的感知。

2.导——行
习作素材来源于生活,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作为教者,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习作素材,注重行为过程的指导,为学生赢得更多的习作机会。

一天中午,我照例来到学校,看看班级情况,谁料全班无一缺席,格外整齐,我有些诧异。

就在这时候,一名胆大的女生走来,悄悄地提醒我:“明天是元旦了。

”噢,我想起来了,我曾说过举行元旦庆祝活动,一晃几个月过去了,我竟差点忘了。

我扫视了一下全班,从同学们眼神中流露出的期盼、急切、跃跃欲试,我知道同学们已经准备好了。

怎么办?这可是一次难得的习作机会,要组织好,我暗暗对自己说。

瞬间,我安排了三个小活动:贴对联,歌舞,互赠祝福话语。

于是,一副副精心书写的对联点缀在教室四周,一首首动听的歌谣回旋荡漾,一句句感人肺腑的祝语沁人心脾,学生完全沉浸在欢乐愉悦之中。

我又让学生对刚才的活动过程进行赏析,等到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充满真情实感的时候,我才抛出习作要求:能否将刚才的庆祝活动记录下来,留下美好的回忆?学生的习作欲望一下子调动起来了,由于学生有切身经历,并且孕育了充足的情感,教室里静极了,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

不用说,这次习作取得了成功。

3.导——法
人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抓住人物特点、选择典型事例进行细节具体描写是习作的难点,如何化解难点?教师没有简单说教,而是引导学生从固有的知识体系中寻找类似的课文或片断,大多数学生选定了《军神》一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人物形象后,出示了几个表现刘伯承将军勇敢坚强的事例,让学生赏析后得出:课文中不打麻醉做眼部手术并准确数出刀数是最典型的事例。

接着教师出示了课文片断(病人一声不吭……堪称军神),让学生读中体会到课文是怎样具体表现人物品质的。

“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

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

”——抓住人物的表情、动作;“病人脸色苍白。

他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七十二刀。

’”——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军神’!”——抓住人物的心理。

最后让学生建立了写人文章的结构模型:抓住人物特点,抓住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

由于习之有法、习之有据,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