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现状与展望
岩土勘察存在的问题
岩土勘察存在的问题
当前岩土勘察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处理困难、精度低等。这些问题主 要源于勘察技术手段的局限性、勘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数据分析处理软件不完 善等因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勘察成果的 质量和效率。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现状与展 望
目录
01 一、岩土工程勘察设 计的现状
02 二、客户需求与期望
03
三、技术创新与未来 发展趋势
04
四、实践经验分享与 成功因素总结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在众多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次 演示将详细阐述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现状,探讨客户对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需求 和期望,介绍新技术和方法,分享实践经验,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工程地质勘察与岩土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勘察手段单一、勘察精度不够、 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 我国还需要在工程地质勘察与岩土工程技术方面加强研究和创新,以提高工程建 设的质量和安全性。
工程地质勘察与岩土工程技术的 发展展望
岩土勘察的历史回顾
岩土勘察的历史回顾
岩土勘察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主要集中在地质工程和采矿工程领域。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岩土勘察逐渐涉及到更多的工程项目,如高速公路建设、隧道 开挖、核电站选址等。在这些复杂工程中,岩土勘察为工程决策提供了关键的地 质信息和技术参数,成为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工程地质勘察与岩土工程技术的 发展历程和现状
21世纪环境岩土工程展望_方晓阳
21世纪环境岩土工程展望En viron mental geotechnology-perspective in the21st cen tury方晓阳(美国麻省州立大学环境工程和科技中心)文 摘 论述了对环境岩土工程进行评价的重要性,同时讨论了常规岩土工程方法不适用研究土与环境相互作用问题的原因。
阐述了笔者于80年代末提出的粒子能场理论,并特别强调其在敏感性生态岩土工程方面的应用:①土的干湿、胀缩和冻融循环机理;②土的污染和清污机理及过程;③放射性核废料和氡气的控制。
最后,用两个最具挑战性的环境岩土工程为例来说明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关联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 污染,清污,生态,环境,岩土工程,核废料,氡气,太阳能中图法分类号 T U411,T U46+2,X5,X7作者简介 方晓阳,男,著名研究教授,博士,美藉华人。
曾在普灵顿大学和理海大学工作,现在美国麻省州立大学环境工程和科技中心工作。
80年代初,与人合作开发出第一个有害有毒场地识别和表征专家系统;1986年组织召开了第一届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1989年提出用于评价土-水-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粒子能场理论,并研制出利用太阳电磁波激发技术的土清污系统,获得美国和其他国家专利。
Hsai-Yang Fang(Cen ter for Environm en tal Engin eerin g,Science and Tech nology,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Lowell,Lowell,MA01854-2881,US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ains why the 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geotechnology urgently ne ed to be evaluate d.Also discu sse d is why the cur re nt appr oach in ge ote chnical engine ering is not ef fective f or studying the soil-envir onm ent inter action.Ref ineme nt of par ticle-energy-f ield theory pr oposed in late1980's by the author i s made with spec ial e mph asizes on the applica tions to sen-sitive ec ological geotechnology,such as:(1)mechanisms of wet-dry,swell-shr inkage and fr eeze-thaw cycles of soil;(2)soil contam ination a nd decon tamina tion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3)contr olling the ra dioactive nuclear wastes and r adon gas.F i-nally,two most challenging envir onm ental geotechnical projects as e xam ples ar e used to illustr ate how interdisciplinar y a nd com-plex na tur e of envir onmental ge ote chnical pr oblems will be.Key words contamination,dec ontam ination,ecology,envir onmen t,ge otechnology,nuclea r wastes,r adon gas,solar energy1 引 言岩土工程本来就很复杂,随着人口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展,将变得更加复杂。
岩土工程发展前景
岩土工程发展前景引言展望岩土工程的发展,笔者认为需要综合考虑岩土工程学科特点、工程建设对岩土工程发展的要求,以及相关学科发展对岩土工程的影响。
岩土工程研究的对象是岩体和土体。
岩体在其形成和存在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受了各种复杂的地质作用,因而有着复杂的结构和地应力场环境。
而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岩体,由于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不同,其工程性质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别。
岩石出地表后,经过风化作用而形成土,它们或留存在原地,或经过风、水及冰川的剥蚀和搬运作用在异地沉积形成土层。
在各地质时期各地区的风化环境、搬运和沉积的动力学条件均存在差异性,因此土体不仅工程性质复杂而且其性质的区域性和个性很强。
岩石和土的强度特性、变形特性和渗透特性都是通过试验测定。
在室内试验中,原状试样的代表性、取样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扰动以及初始应力的释放,试验边界条件与地基中实际情况不同等客观原因所带来的误差,使室内试验结果与地基中岩土实际性状发生差异。
在原试验中,现场测点的代表性、埋设测试元件时对岩土体的扰动,以及测试方法的可靠性等所带来的误差也难以估计。
岩土材料及其试验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岩土工程学科的特殊性。
岩土工程是一门应用科学,在岩土工程分析时不仅需要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室内外测成果、还需要应用工程师的经验,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在展望岩土工程发展时不能不重视岩土工程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岩土工程问题分析方法的特点。
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促进了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
例如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最早遇到的是土体稳定问题。
土力学理论上的最早贡献是1773年库伦建立了库伦定律。
随后发展了Rankine(1857)理论和Fellenius(1926)圆弧滑动分析理论。
为了分析软粘土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沉降随时间发展的过程,Terzaghi(1925)发展了一维固结理论。
回顾我国近50年以来岩土工程的发展,它是紧紧绕我国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而发展的。
岩土工程简介及发展前景、设计
岩土工程简介及发展前景、设计岩土工程岩土工程:是欧美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在土木工程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技术体制。
岩土工程是以求解岩体与土体工程问题,包括地基与基础、边坡和地下工程等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基本概念地上、地下和水中的各类工程统称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地下、水中的部分称岩土工程。
发展现状随着多种所有制工程施工企业的发展及跨区域经营障碍被打破,岩土工程市场已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岩土工程项目承接主要通过公开招投标活动实现,行业内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集中度偏低。
我国岩土工程行业具有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
据《2013-2017年中国岩土工程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我国仅从事强夯业务的企业就超过300家,岩土工程行业的集中度较低,导致优势企业无法形成规模优势。
这与发达国家该行业高度集中的特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岩土工程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解决行业分散、集中度过低的问题,提高整体竞争力进而提高盈利能力,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抓住时代机遇,适应时机,以更优的业务模式、调整行业业务结构类型,实现行业的飞速发展。
数据显示,未来岩土工程行业的几大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民生工程的机遇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着重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会加大民生领域的投资,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五大着力点之一,民生工程建设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高度。
民生工程投入最多的领域包括: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和卫生等民生工程、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以及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四万亿等。
2011年中央财政在民生工程计划支出达到10510亿,比2010年增长18.1%。
各地政府在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
岩土工程企业应顺势而为,抓住民生工程这一重大机遇,加强在相关领域的投入和开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经济结构调整中得新机调整经济结构,同样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核心内容,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岩土工程发展前景
岩土工程发展前景岩土工程是土地与岩石的力学行为与特性研究的交叉学科,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地下工程、水文地质、地质灾害等领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岩土工程领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在未来的发展中,岩土工程将面临以下几个主要的发展前景。
首先,岩土工程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岩土工程的专业支持。
包括道路、桥梁、隧道、水库、地铁等各类工程都离不开岩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特别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岩土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
其次,岩土工程在土地利用和资源开发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土地利用中,岩土工程可以用于土地评估、土地污染治理和土地整理等方面。
在资源开发中,岩土工程则可以用于矿山开采、油气开发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
岩土工程能够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确保土地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岩土工程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地震等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着极大的威胁。
岩土工程可以通过地质勘探、地质灾害评估和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等手段,提供有效的预测和防治措施,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最后,岩土工程在环境工程中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岩土工程可以用于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治理,土壤侵蚀和生态保护等方面。
岩土工程可以利用土体的力学行为和特性,设计合理的监测和治理措施,提供环境工程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岩土工程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岩土工程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同时,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以及环境工程等领域也将对岩土工程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岩土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研发将是岩土工程发展的关键。
只有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岩土工程才能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1世纪岩土工程优先发展领域
21世纪岩土工程优先发展领域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学科间相互渗透,产生学科交叉并不断出现新的学科,这种发展态势也影响岩土工程的发展。
岩土工程的发展将围绕现代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并将融入其他学科取得的新成果。
岩土工程涉及土木工程建设中岩石与土的利用、整治或改造,下述7个方面应是21世纪岩土工程的优先发展领域。
一、地下空间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1. 热泵技术目前地下空间设施采用的节能型空调冷热源设备有:水源热泵空调、地源热泵、蓄能空调(冰蓄冷、水蓄冷空调)、冷、热、电三联供(CHP)设备,其中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就是一种利用地层中能源的新型节能设备。
浅层地能是大地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转换形式,它存在于地表下数百米内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恒温带中,基本不受地域和气候的影响,温度相对恒定。
它既可恢复又可再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温能源(10℃~25℃)。
冬季,热泵的循环水管,取得土壤中的热量,经热泵加热后给建筑物供暖,同时把建筑物的冷量传给大地,逐渐降低大地的温度,储存冷量供夏季使用。
反之夏季,热泵的循环水管,取得大地中的冷量,经热泵制冷后对建筑物降温,同时把建筑物中的热量传输给大地,储存热量供冬季使用。
如此循环往复,把大地作为建筑物反季节温差的蓄能体,是对浅层地能的有效利用。
地源热泵的主要优点可以实现分户计费,计费方法简便。
系统能效比高,运行成本低,节省建筑物空间。
上海地区已有一些地面建筑采用地源热泵,另外有的办公楼和商场建筑采用了蓄能空调系统(冰蓄冷、水蓄冷空调)工程实例有:上海科技馆、上海体育场等。
有些医院等综合性建筑采用了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工程实例有黄浦区中心医院、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能源中心等。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地源热泵技术将会在地下空间中大幅采用。
2. 地下空间为可再生和洁净能源利用开辟一条有效途径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冰能等不稳定能源需要季节性、昼夜性储存。
在地下岩、土介质中修建热水洞库、水库、压缩空气储库和超导磁储电库是最佳的选择。
论岩土工程施工新技术及未来展望
论岩土工程施工新技术及未来展望摘要:岩土工程是以岩体与岩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寻找对其整理、利用以及改造的方法。
它是以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学以及土力学为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学科。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岩土工程犹如雨后春笋,逐渐在建筑工程的发展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对各种建设项目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正由于岩土工程的重要性决定需要对其不断的深入探索,不断的使其与时俱进,从而使之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岩土工程施工技术未来展望前言岩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将影响到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因此,岩土工程是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工程建设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确实显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工程建设项目的数量也在逐渐的增多。
岩土工程施工工作涉及面很广,并且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其中要用到很多较为复杂的技术,这是一门有着较强的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的应用技术。
在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基坑支护施工和深基础施工等,现代岩土工程施工中经常用到的技术有: 基坑支护技术、地下连续墙施工和桩基础施工。
如果能够将这些现代岩土工程施工中的技术有效应用,一定可以将岩土工程施工质量提高上去,进而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应运而生,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许多的新材料、新机具和新工艺等,这就要求施工企业认真的对待,充分的、积极的应用这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机具,在提高效率和质量的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岩土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岩土工程施工中沉井施工技术的应用沉井施工技术还可以被称为沉箱施工,沉井施工技术具有许多优点: 对周围的环境影响较小,需要较小的场地等。
这些优点都使沉井施工技术比较容易被岩土工程施工企业所采用,因此,其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城市管线工程施工中要尽量避免影响到周围的环境,不会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生活,并且地下施工工作一般工作量越少越好,可以省去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沉井施工技术比较合适。
岩土工程发展展望
岩土工程发展展望摘要:根据岩土工程学科特点、工程建设对岩土工程发展的要求、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分析了以下几个应予以重视的研究领域,展望了21世纪岩土工程的发展。
关键词:岩土工程,发展,展望一、引言展望岩土工程的发展,笔者认为需要综合考虑岩土工程学科特点、工程建设对岩土工程发展的要求,以及相关学科发展对岩土工程的影响。
岩土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三者逐渐结合为一体并应用于土木工程实际而形成的新学科。
岩土工程的发展将围绕现代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并将融入其他学科取得的新成果。
岩土工程涉及土木工程建设中岩石与土的利用、整治或改造,其基本问题是岩体或土体的稳定、变形和渗流问题。
笔者认为下述12个方面是应给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中可展望21世纪岩土工程的发展。
二、区域性土分布和特性的研究典土力学是建立在无结构强度理想的粘性土和无粘性土基础上的。
但由于形成条件、形成年代、组成成分、应力历史不同,土的工程性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广泛分布的片状砂地层具有某些特殊工程性质,与标准石英砂的差异说明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这一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国内外岩土工程师们发现许多地区的饱和粘土的工程性质都有其不同的特性,如伦敦粘土、波士顿蓝粘土、曼谷粘土、oslo粘土、lela粘土、上海粘土、湛江粘土等。
这些粘土虽有共性,但其个性对工程建设影响更为重要。
我国地域辽阔、岩土类别多、分布广。
以土为例,软粘土、黄土、膨胀土、盐渍土、红粘土、有机质土等都有较大范围的分布。
如我国软粘土广泛分布在天津、连云港、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昆明等地。
人们已经发现上海粘土、湛江粘土和昆明粘土的工程性质存在较大差异。
以往人们对岩土材料的共性、或者对某类土的共性比较重视,而对其个性深入系统的研究较少。
对各类各地区域性土的工程性质,开展深入系统研究是岩土工程发展的方向。
岩土工程技术现状及发展展望
岩土工程技术现状及发展展望发布时间:2021-04-26T11:38:24.507Z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2月上作者:谭亮[导读] 我国的岩土工程技术发展迅速,历届全国地基处理和深基坑工程学术交流会议的大力推动使我国在桩基技术、地基处理技术、基坑和边坡支护技术方面取得了成功,显著的成绩和突破的进展,有些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但也存在技术配套能力差、技术落后、环境污染、检测监测滞后,预测控制能力差等问题。
辽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有限公司谭亮 116037摘要:我国的岩土工程技术发展迅速,历届全国地基处理和深基坑工程学术交流会议的大力推动使我国在桩基技术、地基处理技术、基坑和边坡支护技术方面取得了成功,显著的成绩和突破的进展,有些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但也存在技术配套能力差、技术落后、环境污染、检测监测滞后,预测控制能力差等问题。
关键词:桩基;地基处理;深基坑工程及边坡支护;检测与监测技术引言目前,岩土工程中仍然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岩土参数的不确定性。
岩土工程的发展基础是传统力学,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力学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逐渐出现。
例如:岩土结构强烈依赖自然条件,无法人为地控制或改变,只能对其进行勘探考察,但通常无法对其进行足够详细和特定的考察,因此,信息的不确定性导致计算设计工作来了很大的难度。
1岩土工程技术的发展状况1.1地基处理技术问题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桩基础技术应用最广泛。
例如,预制混凝土方桩和预应力管桩由于单位承载力投资少,质量保证,施工速度快而近年来发展迅速。
由于桩长和桩身直径,混凝土现浇桩及其后注浆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它具有选距范围大,承载力范围大,地层适用性强的特点,并且发展也很快。
为了合理利用桩间土的承载力,大力发展了复合桩基础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1.2地基处理的技术方面我国的软土地基处理现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合理使用天然地基的基础上,开发了许多新的复合地基新技术。
岩土工程前景
岩土工程前景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基基础工程、土壤力学和岩石力学等相关问题。
它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隧道、地下工程等领域,对于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岩土工程在中国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前景非常广阔。
首先,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建筑和基础设施的需求持续增长。
岩土工程是确保这些建筑和基础设施安全可靠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需要经过岩土工程师的土地勘察、地质勘探、地基处理等阶段,以确保工程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因此,岩土工程行业将在城市化的推动下持续快速发展。
其次,岩土工程的发展也受到了地质灾害的威胁和挑战。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中国许多地区经常面临的问题,而岩土工程可以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来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因此,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岩土工程师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此外,随着国家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岩土工程也将在环境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岩土工程可以通过污染土壤修复、地下水保护、土壤侵蚀防治等技术措施,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支持。
因此,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岩土工程的前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岩土工程技术也将不断创新和改进,为其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工具。
例如,无人机、激光扫描仪等高新技术的引入,使得岩土工程的勘察与检测更加精确和高效。
因此,岩土工程在未来将会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断发展和创新。
总结起来,岩土工程作为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分支,其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的需求、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科技的不断创新,岩土工程行业将会持续快速发展,并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
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岩土工程作为土木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随着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岩土工程领域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展望21世纪岩土工程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技术创新与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不断更新,岩土工程领域也在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方法。
未来岩土工程领域将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发展,不断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同时,岩土工程领域还将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生态岩土工程的发展。
2.岩土工程领域的跨学科融合未来岩土工程领域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如地质学、地震工程、水利工程等,共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程设计的综合性和可靠性,还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岩土工程领域的整体发展。
3.岩土工程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未来岩土工程领域将更加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编制和国际大型工程项目的合作。
这样不仅能够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还能够提高我国岩土工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4.岩土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未来岩土工程领域将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同时,岩土工程领域还将更加重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推动岩土工程领域的良性发展。
总的来说,未来岩土工程领域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积极拥抱变化,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推动岩土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岩土工程领域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加重大的贡献。
21世纪我国岩土工程的研究热点分析
1.前言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应地,岩土工程的规模与范围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21世纪初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人口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可能更快地提高,生态环境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必须努力得到控制和改善。
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我国岩土工程除了进行一般的岩土工程设计施工外,也应当注意到环境岩土、岩土与生态环境、岩土与资源及岩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方面。
近20年来高速发展的土木工程建设,大大促进了岩土工程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岩土工程理论和实践的水平。
但科学是永无止境的,笔者在深入研究了岩土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在该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利于使我国岩土工程科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实现我国岩土工程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2.研究热点2.1环境岩土工程研究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工业、能源利用及土木工程建设高速发展,这些活动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及岩土圈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荷,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解决岩土圈环境负荷问题,岩土工程中一门新兴分支学科———环境岩土工程应运而生,它是利用岩土工程理论、技术和方法来改善和解决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渐变对岩土圈环境造成的负荷,为治理和保护环境服务,是岩土工程学科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的结果[1]。
该学科目前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高污染性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危险废物、高水平放射性核废料等)的填埋处置;(2)低污染性固体废弃物(疏浚淤泥、劣质粉煤灰、高炉矿渣等)在土工中再利用;(3)地下水及土体污染评价、控制与修复;(4)自然环境渐变(如风化、地面沉陷、滑坡、海水人侵、环境振动等)对土工构筑物的破坏及其防护。
近20年来,环境岩土工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已经从科学研究走向工程实践与应用阶段。
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 文世龙
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文世龙摘要:岩土工程是一项关系国家发展、社会民生的基础性建设项目。
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21世纪。
岩土工程对于改善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以及营造良好的出行环境上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于岩土工程质量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如何更好的促进岩土工程发展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重点。
关键词:岩土工程;发展概况;特点;展望引言最近几年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攀升,使得岩土工程取得了突出的发展成就,其中力学和基础工程及地质学的发展劲头十分良好,从而对岩土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岩土工程施工形式比较特殊,在整个应用阶段,需要对岩土进行利用和改造,为了更好的达到效果需要对岩土工程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促进岩土工程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1.岩土工程发展概况岩土工程主要研究对象即是岩石和土层,而二者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极为复杂,更加之不同地区岩土差异巨大,其工程受力性质相差极为悬殊。
并且其还随着各地质时期各地区的风化环境、搬运、沉积等动力学条件而产生差异性。
这些无疑都造成了岩土工程学的复杂性和区域性。
而岩土工程学(又称为“大地工程”“、土力工程”或“土质工程”)其本身起源于土木工程学,自上世纪60年代逐渐独立发展成一个单独的学科,究其根本,岩土工程即是研究和解决土木工程中岩体与土体问题的学科,具体可分为地基与基础、边坡、地下工程等方面。
就实际的工作内容来说,岩土工程学所对应的工作有:土地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治理和岩土工程检测等。
对于各类工程项目,无论是地上建筑,桥梁建筑,水库建筑等工程都离不开岩土工程专业,而同时,像敷设地铁,开凿隧洞等建设项目,土木工程更是其最核心的关键技术。
对于我国来说,岩土工程虽然起步较晚,但伴随我国建筑事业高速发展,作为建筑工程的“基石”,岩土工程技术也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
2.岩土工程技术应用特点2.1隐蔽性岩土工程技术主要应用对象位于地下,例如各类桩基,地下墙,坑道等。
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四)
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四)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四) 4 不同介质间相互作用及共同分析李广信(1998)认为岩土工程不同介质间相互作用及共同作用分析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岩土材料微观层次的相互作用;②土与复合土或土与加筋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③地基与建(构)筑物之间相互作用[2]。
土体由固、液、气三相组成。
其中固相是以颗粒形式的散体状态存在。
固、液、气三相间相互作用对土的工程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土体应力应变关系的复杂性从根本上讲都与土颗粒相互作用有关。
从颗粒间的微观作用入手研究土的本构关系是非常有意义的。
通过土中固、液、气相相互作用研究还将促进非饱和土力学理论的发展,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各类非饱和土的工程性质。
与土体相比,岩体的结构有其特殊性。
岩体是由不同规模、不同形态、不同成因、不同方向和不同序次的结构面围限而成的结构体共同组成的综合体,岩体在工程性质上具有不连续性。
岩体工程性质还具有各向异性和非均一性。
结合岩体断裂力学和其它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进展,开展影响工程岩体稳定性的结构面几何学效应和力学效应研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当天然地基不能满足建(构)筑物对地基要求时,需要对天然地基进行处理形成人工地基。
桩基础、复合地基和均质人工地基是常遇到的三种人工地基形式。
研究桩体与土体、复合地基中增强体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了解桩基础和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是非常有意义的。
地基与建(构)筑物相互作用与共同分析已引起人们重视并取得一些成果,但将共同作用分析普遍应用于工程设计,其差距还很大。
大部分的工程设计中,地基与建筑物还是分开设计计算的。
进一步开展地基与建(构)筑物共同作用分析有助于对真实工程性状的深入认识,提高工程设计水平。
现代计算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为地基与建(构)筑物共同作用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迫切需要解决各类工程材料以及相互作用界面的实用本构模型,特别是界面间相互作用的合理模拟。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十一)
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十一)11复合地基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复合地基技术得到愈来愈多的应用。
复合地基是指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或被置换,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加固区是由基体(天然地基土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的人工地基。
复合地基中增强体和基体是共同直接承担荷载的。
根据增强体的方向,可分为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和水平向增强体复合地基两大类。
根据荷载传递机理的不同,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又可分为三种: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柔性桩复合地基和刚性桩复合地基。
复合地基、浅基础和桩基础是目前常见的三种地基基础形式。
浅基础、复合地基和桩基础之间没有非常严格的界限。
桩土应力比接近于1.0的土桩复合地基可以认为是浅基础,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摩擦桩基也可认为是刚性桩复合地基。
笔者认为将其视为刚性桩复合地基更利于对其荷载传递体系的认识。
浅基础和桩基础的承载力和沉降计算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工程实践的积累,而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理论有待进一步发展。
目前复合地基计算理论远落后于复合地基实践。
应加强复合地基理论的研究,如各类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特别是沉降计算理论;复合地基优化设计;复合地基的抗震性状;复合地基可靠度分析等。
另外各种复合土体的性状也有待进一步认识。
加强复合地基理论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强复合地基新技术的开发和复合地基技术应用研究。
11复合地基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复合地基技术得到愈来愈多的应用。
复合地基是指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或被置换,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加固区是由基体(天然地基土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的人工地基。
复合地基中增强体和基体是共同直接承担荷载的。
根据增强体的方向,可分为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和水平向增强体复合地基两大类。
根据荷载传递机理的不同,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又可分为三种: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柔性桩复合地基和刚性桩复合地基。
复合地基、浅基础和桩基础是目前常见的三种地基基础形式。
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
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岩土工程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未来,岩土工程将迎来哪些发展机遇和挑战?岩土工程发展机遇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岩土工程领域也在不断创新,特别是新型工程技术的涌现,大大提高了岩土工程设计和实施的效率、准确度和安全性。
例如,BIM技术可以将三维模型用于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更好地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资金投入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对岩土工程的研究和应用的支持也在不断加大。
这对岩土工程发展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机遇。
这些资金的投入可以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
社会需求城市化的进程和人口的增长,对基础设施和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在国家一些新的战略和实施规划中,岩土工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需求,为岩土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
岩土工程发展挑战环境污染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重,工程建设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对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岩土工程中施工的硫酸盐、氨等化学物质不当处理也会对环境、土壤和水质造成影响。
阻碍落后技术有些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岩土工程领域的落后技术得不到快速的发展。
这使得岩土工程的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
人才紧缺在岩土工程领域中,人才的层次不够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较弱。
这样的情况对于高水平的岩土工程建设是一个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岩土工程需要更多具有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的人才的参与。
为此,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结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发展,岩土工程需要不断地实现技术革新,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
各种挑战和机遇的出现,也让这个领域的发展充满希望,如果能够合理应对,岩土工程行业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21世纪岩土工程展望
21世纪岩土工程展望张剑锋【期刊名称】《电力勘测设计》【年(卷),期】2001(000)001【摘要】21世纪的岩土工程学科将是一门高新技术的边缘学科,土力学理论将由对试验室重塑土的研究向现场原位土的测试演变以反映土的结构特性,而原位试验和钻探技术则将实现智能化,机器人和机械手将取代人力操作,遥感和遥控技术将控制各种试验方法,而桩基础和地基处理也将出现新的突破,本文在现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预估其发展方向。
%The geotec hnical engineering of the 21th century w ill be frontier discipline hanving high and new technique.The soil characteristi cs will be reflected through from the ex perimental study for re-moulding soil to in situ testing for undisturbed soil;th e in situ testing and boring will be ach ieved intelligentizing;remote sensing te chnique will control various testing app roaches;and pile foundation design and s oil treatment will carry out new break-t hrough.The developing trend will be give n on basics of existing advanced technique.【总页数】5页(P7-11)【作者】张剑锋【作者单位】华东电力设计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相关文献】1.中国古代史研究21世纪展望--"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学术讨论会"中国古代史组讨论纪实 [J], 方铁2.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 [J], 龚晓南3.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 [J], 龚晓南4.21世纪环境岩土工程展望 [J], 方晓阳5.21世纪机械科学的展望(上)──21世纪机械传动科技展望 [J], 郭力;李波;朱均;谢友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浙江大学 龚晓南教授1 引 言 展望岩土工程的发展,笔者认为需要综合考虑岩土工程学科特点、工程建设对岩土工程发展的要求,以及相关学科发展对岩土工程的影响。
岩土工程研究的对象是岩体和土体。
岩体在其形成和存在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受了各种复杂的地质作用,因而有着复杂的结构和地应力场环境。
而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岩体,由于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不同,其工程性质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别。
岩石出露地表后,经过风化作用而形成土,它们或留存在原地,或经过风、水及冰川的剥蚀和搬运作用在异地沉积形成土层。
在各地质时期各地区的风化环境、搬运和沉积的动力学条件均存在差异性,因此土体不仅工程性质复杂而且其性质的区域性和个性很强。
岩石和土的强度特性、变形特性和渗透特性都是通过试验测定。
在室内试验中,原状试样的代表性、取样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扰动以及初始应力的释放,试验边界条件与地基中实际情况不同等客观原因所带来的误差,使室内试验结果与地基中岩土实际性状发生差异。
在原位试验中,现场测点的代表性、埋设测试元件时对岩土体的扰动,以及测试方法的可靠性等所带来的误差也难以估计。
岩土材料及其试验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岩土工程学科的特殊性。
岩土工程是一门应用科学,在岩土工程分析时不仅需要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室内外测成果、还需要应用工程师的经验,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在展望岩土工程发展时不能不重视岩土工程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岩土工程问题分析方法的特点。
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促进了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
例如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最早遇到的是土体稳定问题。
土力学理论上的最早贡献是1773年库伦建立了库伦定律。
随后发展了Rankine(1857)理论和Fellenius(1926)圆弧滑动分析理论。
为了分析软粘土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沉降随时间发展的过程,Terzaghi(1925)发展了一维固结理论。
回顾我国近50年以来岩土工程的发展,它是紧紧围绕我国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而发展的。
在改革开放以前,岩土工程工作者较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水利、铁道和矿井工程建设中的岩土工程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高层建筑、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和高速公路的发展,岩土工程者的注意力较多的集中在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和交通工程建设中的岩土工程问题。
土木工程功能化、城市立体化、交通高速化,以及改善综合居往环境成为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的特点。
人口的增长加速了城市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大城市在数量和规模上的急剧发展。
人们将不断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开发地下空间,向海洋拓宽,修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和人工岛,改造沙漠,修建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等。
展望岩土工程的发展,不能离开对我国现代土木工程建设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个学科的发展还受科技水平及相关学科发展的影响。
二次大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很快。
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分析能力和测试能力的提高,使岩土工程计算机分析能力和室内外测试技术得到提高和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还促使岩土工程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产生。
如近年来土工合成材料的迅速发展被称为岩土工程的一次革命。
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学科间相互渗透,产生学科交叉并不断出现新的学科,这种发展态势也影响岩土工程的发展。
岩土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三者逐渐结合为一体并应用于土木工程实际而形成的新学科。
岩土工程的发展将围绕现代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并将融入其他学科取得的新成果。
岩土工程涉及土木工程建设中岩石与土的利用、整治或改造,其基本问题是岩体或土体的稳定、变形和渗流问题。
笔者认为下述12个方面是应给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中可展望21世纪岩土工程的发展。
2 区域性土分布和特性的研究 经典土力学是建立在无结构强度理想的粘性土和无粘性土基础上的。
但由于形成条件、形成年代、组成成分、应力历史不同,土的工程性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周镜在黄文熙讲座[1]中详细分析了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广泛分布的、矿物成分以云母和其它深色重矿物的风化碎片为主的片状砂的工程特性,比较了与福建石英质砂在变形特性、动静强度特性、抗液化性能方面的差异,指出片状砂有某些特殊工程性质。
然而人们以往对砂的工程性质的了解,主要根据对石英质砂的大量室内外试验结果。
周镜院士指出:“众所周知,目前我国评价饱和砂液化势的原位测试方法,即标准贯入法和静力触探法,主要是依据石英质砂地层中的经验,特别是***地震中的经验。
有的规程中用饱和砂的相对密度来评价它的液化势。
显然这些准则都不宜简单地用于长江中下游的片状砂地层”。
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广泛分布的片状砂地层具有某些特殊工程性质,与标准石英砂的差异说明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这一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国内外岩土工程师们发现许多地区的饱和粘土的工程性质都有其不同的特性,如伦敦粘土、波士顿蓝粘土、曼谷粘土、Oslo粘土、Lela粘土、上海粘土、湛江粘土等。
这些粘土虽有共性,但其个性对工程建设影响更为重要。
我国地域辽阔、岩土类别多、分布广。
以土为例,软粘土、黄土、膨胀土、盐渍土、红粘土、有机质土等都有较大范围的分布。
如我国软粘土广泛分布在天津、连云港、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昆明等地。
人们已经发现上海粘土、湛江粘土和昆明粘土的工程性质存在较大差异。
以往人们对岩土材料的共性、或者对某类土的共性比较重视,而对其个性深入系统的研究较少。
对各类各地区域性土的工程性质,开展深入系统研究是岩土工程发展的方向。
探明各地区域性土的分布也有许多工作要做。
岩土工程师们应该明确只有掌握了所在地区土的工程特性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3 本构模型研究 在经典土力学中沉降计算将土体视为弹性体,采用布西奈斯克公式求解附加应力,而稳定分析则将土体视为刚塑性体,采用极限平衡法分析。
采用比较符合实际土体的应力-应变-强度(有时还包括时间)关系的本构模型可以将变形计算和稳定分析结合起来。
自Roscoe与他的学生(1958~1963)创建剑桥模型至今,各国学者已发展了数百个本构模型,但得到工程界普遍认可的极少,严格地说尚没有。
岩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则更为复杂。
看来,企图建立能反映各类岩土的、适用于各类岩土工程的理想本构模型是困难的,或者说是不可能的。
因为实际工程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是很复杂的,具有非线性、弹性、塑性、粘性、剪胀性、各向异性等等,同时,应力路径、强度发挥度、以及岩土的状态、组成、结构、温度等均对其有影响。
开展岩土的本构模型研究可以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是努力建立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用模型;一是为了建立能进一步反映某些岩土体应力应变特性的理论模型。
理论模型包括各类弹性模型、弹塑性模型、粘弹性模型、粘弹塑性模型、内时模型和损伤模型,以及结构性模型等。
它们应能较好反映岩土的某种或几种变形特性,是建立工程实用模型的基础。
工程实用模型应是为某地区岩土、某类岩土工程问题建立的本构模型,它应能反映这种情况下岩土体的主要性状。
用它进行工程计算分析,可以获得工程建设所需精度的满意的分析结果。
例如建立适用于基坑工程分析的上海粘土实用本构模型、适用于沉降分析的上海粘土实用本构模型,等等。
笔者认为研究建立多种工程实用模型可能是本构模型研究的方向。
在以往本构模型研究中不少学者只重视本构方程的建立,而不重视模型参数测定和选用研究,也不重视本构模型的验证工作。
在以后的研究中特别要重视模型参数测定和选用,重视本构模型验证以及推广应用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为工程建设服务。
4 不同介质间相互作用及共同分析 李广信(1998)认为岩土工程不同介质间相互作用及共同作用分析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岩土材料微观层次的相互作用;②土与复合土或土与加筋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③地基与建(构)筑物之间相互作用[2]。
土体由固、液、气三相组成。
其中固相是以颗粒形式的散体状态存在。
固、液、气三相间相互作用对土的工程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土体应力应变关系的复杂性从根本上讲都与土颗粒相互作用有关。
从颗粒间的微观作用入手研究土的本构关系是非常有意义的。
通过土中固、液、气相相互作用研究还将促进非饱和土力学理论的发展,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各类非饱和土的工程性质。
与土体相比,岩体的结构有其特殊性。
岩体是由不同规模、不同形态、不同成因、不同方向和不同序次的结构面围限而成的结构体共同组成的综合体,岩体在工程性质上具有不连续性。
岩体工程性质还具有各向异性和非均一性。
结合岩体断裂力学和其它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进展,开展影响工程岩体稳定性的结构面几何学效应和力学效应研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当天然地基不能满足建(构)筑物对地基要求时,需要对天然地基进行处理形成人工地基。
桩基础、复合地基和均质人工地基是常遇到的三种人工地基形式。
研究桩体与土体、复合地基中增强体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了解桩基础和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是非常有意义的。
地基与建(构)筑物相互作用与共同分析已引起人们重视并取得一些成果,但将共同作用分析普遍应用于工程设计,其差距还很大。
大部分的工程设计中,地基与建筑物还是分开设计计算的。
进一步开展地基与建(构)筑物共同作用分析有助于对真实工程性状的深入认识,提高工程设计水平。
现代计算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为地基与建(构)筑物共同作用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迫切需要解决各类工程材料以及相互作用界面的实用本构模型,特别是界面间相互作用的合理模拟。
5 岩土工程测试技术 岩土工程测试技术不仅在岩土工程建设实践中十分重要,而且在岩土工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理论分析、室内外测试和工程实践是岩土工程分析三个重要的方面。
岩土工程中的许多理论是建立在试验基础上的,如Terzaghi的有效应力原理是建立在压缩试验中孔隙水压力的测试基础上的,Darcy定律是建立在渗透试验基础上的,剑桥模型是建立在正常固结粘土和微超固结粘土压缩试验和等向三轴压缩试验基础上的。
测试技术也是保证岩土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和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
岩土工程测试技术一般分为室内试验技术、原位试验技术和现场监测技术等几个方面。
在原位测试方面地基中的位移场、应力场测试,地下结构表面的土压力测试,地基土的强度特性及变形特性测试等方面将会成为研究的重点,随着总体测试技术的进步,这些传统的难点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虚拟测试技术将会在岩土工程测试技术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及时有效地利用其他学科科学技术的成果,将对推动岩土工程领域的测试技术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测量技术、光学测试技术、航测技术、电、磁场测试技术、声波测试技术、遥感测试技术等方面的新的进展都有可能在岩土工程测试方面找到应用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