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看先民的生命崇拜文化
《2024年《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范文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篇一《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深远影响一、引言《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诗经》的众多篇章中,植物意象的描绘与运用独具特色,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深远影响。
二、诗经中的植物意象1. 自然美与植物意象《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多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
这些植物包括草木、花卉、果实等,既有具体的形象描绘,也有抽象的情感表达。
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描绘了女子采摘卷耳的场景,展现了自然之美。
2. 爱情与植物意象在《诗经》中,植物常常被用来表达爱情。
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描绘了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用以比喻女子的美貌。
又如“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用芣苢(车前草)的采摘过程,隐喻男女之间的爱情。
3. 道德与植物意象《诗经》中的植物还常被用来表达道德观念。
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通过描绘芦苇的苍茫景象,传达出一种坚韧不拔的道德精神。
又如“采采芣苢,君子所依”,以芣苢为君子之象征,表达了对品德高尚的向往。
三、《诗经》中植物意象的影响1.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在后来的诗歌、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中,都可以看到《诗经》中植物意象的影子。
这些植物意象不仅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涵,也提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2.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诗经》中的植物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植物意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
这些文化传承对于我们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演变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3. 对现代人的启示《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同时,《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励我们要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诗经》中的植物及其文化解读
《诗经》中的植物及其文化解读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最宝贵的文化财富。
其中提及的植物,不仅给人以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和人生观念。
本文以《诗经》中植物的描写及其文化解读为主线,探讨中国植物文化及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
一、诗经中植物的描写《诗经》中有不少关于植物、花草、树木等的描写,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尊重。
其中“摇阳”、“参差”、“杨柳”、“芋头”、“枣椎”等植物的描写,抒发出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触景生情之感。
例如《大雅无射言》“参差俱彼汉,摇阳有清光;慧明不可度,清泠乃可知”,这里诗人描写了参差疏花遍布汉中,摇阳花开,照耀出灿烂之光,明亮不可测度;而参差树苗披净清泠,可见几分的景象。
这表达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景色的美妙陶醉。
从此可以看出,植物在古代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形象也成为象征着喜悦的象征。
此外,《诗经》中经常见到树木的描写,如“杨柳垂金钿”、兰叶垂露染”等,这表达出古人尊重大自然、热爱植物的态度。
例如,在《大雅氓之什》中,提及“芋头绿兮结叶繁”,强调芋头青翠欲滴,叶子繁多紧密,洋溢着芳草青翠的生机。
诗中芋头象征着繁荣富余,也暗示着对大自然的尊重和祝福。
二、诗经植物文化解读通过诗经植物的描写,可以发现古人对植物的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观念。
植物在古代是象征和祝福的象征,也被视为水晶般的礼物,古人用植物来表达节日、礼仪、友谊或爱情等的喜悦。
此外,植物对古人的心灵世界也有积极的影响。
植物不仅是古人内心的良师,而且还是古人精神世界的馈赠。
通过植物的描写,可以看到古人对大自然的尊重、崇拜和崇敬。
而植物也成为古人情感交流的媒介,承载着古人心灵的震撼和祝福。
最后,植物的描写也为古人提供了一种精神的借鉴,启发古人以身作则、把握人生的意义。
古人通过植物的描写,抒发了一种“做彼植物,进其乐境”的理念,强调要以自然和乐观的态度审视自身,滋养灵魂,让生活充满着满足和希望。
总之,《诗经》中植物的描写和文化解读反映了古人对大自然和人生的认知,丰富了古人精神世界,也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内心的震撼和启示。
诗经中的自然崇拜与万物生灵
诗经中的自然崇拜与万物生灵引言在古代中国,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和敬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意识形态。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记录了许多关于自然和万物生灵的诗歌。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体现出来的自然崇拜以及对万物生灵的赞美和尊敬。
自然崇拜对山川河流的崇敬《诗经》中描写了大量关于山川河流的诗句,表达了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例如,《国风·周南·卷耳》中写道:“枝叶缱绻,鸟瞰攸屈”。
这些描述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神秘而美丽之处所激起的心灵共鸣。
对日月星辰的膜拜天空中日月星辰也是《诗经》中常见的主题。
人们将它们视为超越凡俗世界、具有神性的存在。
例如,在《国风·小雅·东方未明》中,有“胡为乎竦,腾蛟之车”的诗句,表达了对日出时海中龙马腾空的景象的崇拜。
对雷雨和风的敬畏自然灾害也被视为神秘而可怕的力量,在《诗经》中得到了体现。
对雷雨和风的描写充满了敬畏之情。
例如,《国风·卫风·木瓜》中写道:“南山崔嵬,冯德之宝。
”这些描绘表明人们对于自然现象背后隐含的神性所产生出来的恐惧感。
万物生灵植物世界《诗经》中广泛描绘了植物的美丽和不同特征。
通过赞美花草树木等植物,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万物生命力及其价值的认知。
动物世界动物在《诗经》中也得到了大量描绘与赞美。
通过描述鸟、兽、虫等动物活动和特点,反映了人们对动物与自然环境间紧密联系的观察。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诗经》不仅展示了自然界丰富多样的生灵,还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它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并体现出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
结论《诗经》中对自然崇拜与万物生灵的描绘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大自然深刻认知和敬畏之情。
这一传统在中国文化中发扬光大,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赞美和尊重自然,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从诗经-草木起兴看我国植物崇拜
从《诗经》“草木起兴”看我国古代的植物崇拜‘杨玲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所, 浙江杭州诗人因草木牵动情思, 最终落笔于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上, 这种文学心理形成的原因有二:其一, 不同的植物有其不同的生长环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草木亦同, 所以故土特有的草木就成为故乡的象征, 从而被斌予一定的感情色彩。
件如, 侨居异国他乡的中国人, 如果生在南国, 那么一谈到故乡, 他们就会想到榕树和红豆若是长在北方, 那么触动乡情的则是白杨或青松了。
由故乡的植物联想到故乡, 进而引起思乡之情, 这实际是生活经历、文化传统长期在人们心中形成的心理积淀, 就像中国人都会望月而怀乡思亲, 西方人则不会。
其二, 植物的名字, 或植物的某种特征, 或与植物有关的传说使其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愈义, 价如勿忘我、相思树、合欢树等。
因为这些植物的名字、特征或与之联系的传说使其超出了简单植物的概念而有了情感的内涵, 所以远离故土的人常常由此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如《小雅·挤获》:寡葬者载, 匪羲伊蔚。
哀哀父母, 生我幼劳。
寡享者羲, 匪获伊漪。
哀哀父母, 生我劳瘁。
获、蔚都是茜的名称。
羲, 茎抱根而生。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羲抱根丛生, 俗谓抱娘禽”。
蔚, 茎高二三尺, 叶互生, 花褐色, 又名牡茜。
由于这两种蓄形状上的特异之处(一种茎抱根而生, 一种叶互生), 人们斌予它们带有感情色彩的名称抱娘茜、牡蓄, 诗人则由此联想到父母的勤劳辛苦。
《二》渴求福禄、表达美好祝愿人类没有认识自然规律时, 也就没有能力掌握和利用自然, 于是变幻莫侧的自然和宇宙在他们眼里便是神圣而有灵性的。
他们常常怀着宗教的虔诚祈求神秘的自然帮助他们消灾免祸, 同时踢予福禄。
植物做为自然界的一种生命也同样被早期的人类视为神秘, 因为他们注意到植物顽强的生命力,不怕风吹雨淋, 冬来自然息、春至自然生发和旺盛的萦殖能力, 而这一切正是早期人类所希望却不具备的, 于是植物就被他们神化。
诗经中有象征意义植物[论文]
诗经中有象征意义的植物摘要:《诗经》中提到了众多植物,这些植物在先民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它除了为人类生存或生活服务外,人们还赋予了它许多来自人类自身思维活动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了某些象征意义。
关键词:《诗经》植物象征意义《诗经》中提到的动植物种类繁多,因此古人说读诗经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植物为先民提供了食物、衣物、住所等,它在先民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实际上植物除了为人类生存或生活服务外,人们还赋予了它许多来自人类自身思维活动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了某些象征意义。
《诗经》中有些植物着生或附生在其它树木上,人们用以象征依附关系。
如葛藟,《周南·樛木》云∶“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葛藟,枝有卷须,常攀附树枝并往上蔓生至树干,因此才会在弯曲的枝桠上“累之”、“荒之”、“萦之”。
樛木树枝弯曲下垂,所以葛藟得以附着其上而生,以此象征妇人依靠夫家,或者众妾依附后妃。
再如茑和女萝,《小雅·頍弁》∶“茑与女萝,施于松柏。
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
”茑,今名桑寄生,以吸收根深入寄主维管束内吸取养分和水分,常见寄生在寄主树干、树枝或树梢。
女萝,有人称其为菟丝草,有人称其是松萝。
陆玑《草木虫鱼鸟兽疏》云;“女萝,今兔丝。
蔓连草上,生黄赤如金,今合药兔丝子是也,而非松萝。
”《广雅》却说女萝为松萝。
菟丝子为藤蔓状的寄生植物,攀附在其他植物体上,本身无叶绿素,必须以吸收根伸入其他植物的维管束中吸收水分及养分,无法脱离寄生自主。
松萝基部固着在树木枝干上,其他部分依附其上,并不吸取植物养分,属于着生植物。
菟丝子和女萝都必须依附在其他植物上才能存活,二者都可象征依附关系。
本诗中“茑与女萝,施于松柏”象征兄弟亲戚依赖周王而生存。
《诗经》中的植物花草也常被用来象征人的生命,象征青春美好,也象征迟暮与凋零。
《诗经·国风》中的植物意象分析
《诗经·国风》中的植物意象分析以《诗经国风》中的植物意象分析》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诗经国风》是先秦的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诗经国风》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植物意象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描述出它们深刻的思想观点。
本文将以植物意象为基础,研究《诗经国风》中的植物意象表达,以此来深入了解它们所描述的人与社会状态及其意义。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诗经国风》中关于植物的描述。
《诗经国风》中有许多植物的描述,其中一些最常被提及的植物如柳树、桃树、古荆和葱茏等,都是岁月变幻过程中普通人最喜欢的植物,因而成为当时的代表植物。
柳树的描述最多,《诗经国风》中提到的柳树,不仅有繁茂的树枝,更有柔软的叶子,象征着它温柔的性格和温柔的心灵。
桃树被描述为枝叶茂,花朵香,红霞明灭,象征着繁荣昌盛的年代。
葱茏和古荆被描述为常青藤,体现了它们在岁月变迁中永生不息的特征,象征着岁月不变的爱恋。
此外,《诗经国风》中的植物意象不仅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植物的深情和热爱,更体现了当时的受欢迎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
比如,葱茏被视为持久的爱情的象征,桃树是和谐社会的象征,而柳树是形容人们诚实、坦诚和勇敢的象征。
这些植物不仅是植物,也是当时人们对和谐社会、友爱、勤劳和诚实的期望,以及用忠诚和勇气来维护友谊、正义和家园的信念的体现。
《诗经国风》中的植物意象不仅仅是植物,而是有深刻的内涵的文学符号,因为它们代表了作者的思想、文化、历史和时代意识的反映。
通过解读这些植物的意象,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精神,而且可以更加深刻地发现《诗经国风》表达的思想观点及人们生活、社会状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诗经国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综上所述,《诗经国风》中的植物意象仅仅是一组有深刻文学内涵的文学元素,它们对古代文学的影响重要,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经国风》中所蕴含的思想观点,从而更好地发掘和领会先秦时期的文化精神。
诗经中的植物简论
诗经中的植物简论诗经中的植物简论诗经汇聚了先民的慧心与灵巧,融入了绵绵不尽的情思,植物承载着诗之“意”。
《诗经》中提到的动植物种类繁多,因此古人说读诗经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植物为先民提供了食物、衣物、住所等,它在先民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实际上植物除了为人类生存或生活服务外,人们还赋予了它许多来自人类自身思维活动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了某些象征意义。
《诗经》中有些植物着生或附生在其它树木上,人们用以象征依附关系。
如葛藟,《周南·樛木》云∶“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葛藟,枝有卷须,常攀附树枝并往上蔓生至树干,因此才会在弯曲的枝桠上“累之”、“荒之”、“萦之”。
樛木树枝弯曲下垂,所以葛藟得以附着其上而生,以此象征妇人依靠夫家,或者众妾依附后妃。
再如茑和女萝,《小雅·頍弁》∶“茑与女萝,施于松柏。
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
”茑,今名桑寄生,以吸收根深入寄主维管束内吸取养分和水分,常见寄生在寄主树干、树枝或树梢。
女萝,有人称其为菟丝草,有人称其是松萝。
陆玑《草木虫鱼鸟兽疏》云;“女萝,今兔丝。
蔓连草上,生黄赤如金,今合药兔丝子是也,而非松萝。
”《广雅》却说女萝为松萝。
菟丝子为藤蔓状的寄生植物,攀附在其他植物体上,本身无叶绿素,必须以吸收根伸入其他植物的维管束中吸收水分及养分,无法脱离寄生自主。
松萝基部固着在树木枝干上,其他部分依附其上,并不吸取植物养分,属于着生植物。
菟丝子和女萝都必须依附在其他植物上才能存活,二者都可象征依附关系。
本诗中“茑与女萝,施于松柏”象征兄弟亲戚依赖周王而生存。
《诗经》中的植物花草也常被用来象征人的生命,象征青春美好,也象征迟暮与凋零。
《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桑叶的润泽柔嫩比喻女子婚前的年轻貌美。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文学文集,收录了大量的关于植物的文学意象,用以描绘不同的景物、乡村山水等,以及人们的心情变化。
植物作为细节描绘,是如上古诗人用以抒情表达城乡山林的最重要元
素之一。
在《诗经》中,植物景观是当时社会文化的象征,尤其是植
物的利用、农业发展、节日习俗等,使其成为文化表征的突出代表。
此外,《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也包含着深刻的思想认识,如“桃之夭夭”、“桃花不及”,暗合其他学术思想,使得读者在读诗的同时对生活、审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对于现代人物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诗经》以植物景观和人物情绪建立联系,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变化,使得
人们笃信大自然,将自然植物作为表达情景的有效形式;另一方面,《诗经》所蕴含的生活法则和政治观,使人们坚持遵守畏尊顺侯的道
德准则,培养优美的艺术气质。
最终,《诗经》及其中的植物意象,
已然渗透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也影响着现代世界思想、审美。
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看先民的生命崇拜文化
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看先民的生命崇拜文化李智会读《诗经》,接触到的最多的意象便是植物。
《诗经》中的植物出现了一百多种,其中还有很多是重复使用。
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植物的一种崇拜。
这种崇拜,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植物以其特有的价值成为先民的物质依靠;另一方面它还以其独特的生命魅力成为先民精神上崇拜的对象。
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命崇拜文化,即从求生存到对理想生命的追求。
一、物质崇拜——强烈的生存渴望植物大量被援引入《诗经》首先是出于一种实用的动机,这种实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果腹和治病。
正是这两方面反映出先民对植物的一种物质崇拜。
我们首先来看果腹方面,它体现出的是先民对食物的需求。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诗经》中出现的植物类型了解到。
顾栋高在《毛诗类释》中对《诗经》里出现的植物做过分类,其中草37种,木43种,谷类24种,蔬菜38种,花果15种。
从这个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中出现的植物几乎有一大半是可以食用的。
如《周南·关睢》中的“荇菜”,《毛诗正义》引陆玑《疏》云:“接余,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馀,浮在水上,根在水底,与水深浅。
茎大如钗股,上青下白,鬻其白茎,以苦酒浸之,为菹脃美,可案酒。
”从这个解释可知,它是一种水中植物,其根茎可以吃,所以成为人们采集的对象,而这种采集活动也因为它的经常性被写进诗中。
又如《周南·卷耳》中的“卷耳”,陆玑《疏》云:“叶青白色。
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
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中珰,今或谓之耳珰,幽州人谓之爵耳是也”。
这是一种草木植物,它的嫩苗可食,因而同样被人们采集。
还有《邶风·谷风》中的“葑”、“菲”、“荼”、“荠”等都是可食用的。
可食用植物在《诗经》中的大量出现决非偶然,它与先民当时的生活息息相关。
《诗经》产生的时代约在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五百年间,它反映的主要是周人的生活,而周从一开始就是以农耕文化形态为主体形态的。
《2024年《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范文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篇一《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深远影响一、引言《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是一部反映古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丰富多彩、富有生命力的植物学宝典。
其中,丰富的植物意象既构成了诗歌的美学基础,又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本文将深入探讨《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对后世文学、艺术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二、诗经中的植物意象1. 爱情与相思的象征《诗经》中,植物常常被用作表达爱情与相思的象征。
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之思,独怀良人。
”(卷耳)中的卷耳,象征着女子对远方情人的思念。
又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夭)中的桃花,寓意着美好的爱情与婚姻。
2. 自然与生命的象征《诗经》中的植物也常被用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生命的赞美。
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中的蒹葭、白露,传达了自然之美与生命的顽强。
此外,柳树、松柏等植物也常被用来象征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3. 历史与文化的象征《诗经》中的某些植物还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如“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薄言有之,薄言观之。
”(采芣苡)中的芣苡,象征着古代农耕文化中对植物资源的依赖与利用。
此外,柏树、松树等植物在诗歌中常被用来象征国家的兴衰与历史的变迁。
三、《诗经》中植物意象的影响1.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许多文人墨客在创作时,都会借鉴《诗经》中的植物意象,用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同时,《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风格和审美观念。
2. 对艺术的影响《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为古代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艺术家们通过描绘诗歌中的植物形象,将诗歌的美学价值转化为艺术的形式美。
同时,《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也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风格和审美观念。
3.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诗经》中的植物意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与原始先民的生活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与原始先民的生活作者:仇睿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14期(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朝阳 122000)摘要:作为一部距原始先民生活状态最接近的诗集,《诗经》保留着大量与原始先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文学反映生活,生活是文学唯一的源泉,因此研究《诗经》就不能忽视其与原始先民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
植物意象是《诗经》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类意象,大量出现这类意象的原因是什么?本文从博物学、文学和文化学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诗经》植物意象先民生活孔子说,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中描写了大量的植物,清代学者顾栋高在著作《毛诗类释》中对《诗经》的植物意象的种类、数量进行了相近的统计,其中草37种、药17种、木43种、谷物24种、蔬菜38种、花果15种,累计多达159种。
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诗经》这部距离原始先民生活最近的诗歌总集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植物意象,用以传情达意、比兴寄托,与原始先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原始先民在采集活动中发现的“美”原始人类维持生存必需的食物来源主要是农耕(获取植物性食物)和渔猎(获取动物性食物),但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当时的农业生产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种植的谷物不足以满足生活需要,必须以采集作为重要的补充,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采集比农耕更重要。
我们在研究《诗经》里的植物意象时不难发现,很多植物意象的出现都与一个动词、一种活动有关,那就是“采”。
“采”是一个会意字,由“爪”和“木”两部分组合而成,本意为摘取。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诗经》开篇第一首《周南·关雎》描绘了一种名叫荇菜的水生植物。
这种植物一般生活在清澈洁净的淡水中,“荇菜所居,清水缭绕。
污秽之地,荇菜无痕”[1]。
其“高洁”的特点恰好可以用来譬喻女子之德。
在《颜氏家训》中也有“今荇菜是水有之,黄华似莼”的记载,告诉我们,荇菜和莼菜很像,开黄色的花。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诗经》中的植物意象《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包含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植物便是《诗经》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些多种多样的食用植物、观赏植物、祭祀植物和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中可以了解到远古人民表达爱情的方式和在爱情中内心情感的变化。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仅供参考。
《诗经》中植物种类繁多,据统计,《诗经》中的草木蔬果共有134种,可分为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水生植物、蕨类植物等①。
本文将《诗经》中的植物按照其用途分为食用植物、观赏植物、祭祀植物和其他象征意义的植物这四大类进行阐释分析。
一、食用植物“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远古人民将植物视为上天的恩赐,食用植物在《诗经》中的种类最多,可以将其细分为水果类、野菜类、药材类、蔬菜类和谷类这五类。
水果类植物在《诗经》中并不多,这类植物有桃、甘棠、梅、李、棘、葛、榛、栗、木瓜、木李、苌楚、瓜、枸等。
由于刚进入农耕社会不久,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所以这其中除了桃、梅、李、甘棠这几种因为其开花时花色美丽,作为观赏果木广泛栽培以外,其他都为野生水果,味大都略酸,只有极少部分被当做日常食用水果。
野菜类食用植物在《诗经》中种类是最多的,大约有三十多种。
由于农耕社会生产水平的限制,采集野菜仍是劳动人民日常主要的食物来源。
这类植物大多生长在水中或陆地,有芑、荠、薇、蕨、荇菜、蒌、卷耳、、藻、芹等,而荠、蒌等野菜因为食用起来较为可口,至今仍有食用。
人工种植的植物在《诗经》中出现的不多,但由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仍有部分蔬菜和谷类作物被人工栽培,这些植物有匏(葫芦瓜)、葑、菲(萝卜)、荷(茎藕可食)、菽(大豆)、韭等,由于种植方法简单,且用途广泛,在《诗经》时代已有较长的栽培历史。
而谷类在《诗经》中约有五种,它们分别是黍、麦、牟(大麦)、稻、梁(小米),其中黍是当时北方种植最为广泛的粮食作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生活必需食物。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植物意象在诗歌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植物意象的使用角度出发,探讨《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对读者的影响。
《诗经》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闻名于世。
植物意象作为这些诗歌的一部分,通过引用和描绘各种植物,为诗歌注入了生动和丰富的情感。
同时,这些植物意象也与作者的情感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第一类植物意象是以李蕊为代表的果实类。
《诗经》中有大量描写果实的诗句,如“蓼萧萧兮梁甫草,采其蕨宽兮益无后。
”(《泰伯·无衣》),以及“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翩翩者胡越》)。
这些诗句中的植物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也暗示着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果实类植物意象通过诗歌的形式传达了作者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理解。
第二类植物意象是以柳树为代表的植物。
柳树在《诗经》中经常被用来描绘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的赞美和崇拜。
如“庶几尽百年,贵子在宗庙。
”(《周南·关雎》),以及“留之无怨,展如之人止。
”(《周南·桃夭》)。
柳树的婆娑形态和柔软的枝叶给人一种温柔和柔情的感觉,作者借助柳树意象展示自己对女性的深情。
第三类植物意象是以菊花为代表的花朵。
菊花自古以来被赋予高洁、坚强和执着的象征意义。
在《诗经》中,菊花常被用来描绘君王和贵族,展示他们的高尚和崇高。
比如“采葛藟兮,言綦嚢嚢兮”(《小雅·鸿雁》)和“风雨凄凄,鸡鸣喈喈”(《小雅·卷阿》)。
这些菊花意象揭示出当时社会对君王和贵族的期待和评价,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和社会道德。
除了以上几类植物意象,还有许多其他植物在《诗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竹子象征着孤独和坚韧,蓝莲花象征着纯洁和崇高,蓬草象征着贫穷和低微等等。
这些植物意象通过与诗歌内容的结合,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和情感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隽永的印象。
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看先民的生命崇拜文化
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看先民的生命崇拜文化作者:李智会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02期读《诗经》,接触到的最多的意象便是植物。
《诗经》中的植物出现了一百多种,其中还有很多是重复使用。
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植物的一种崇拜。
这种崇拜,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植物以其特有的价值成为先民的物质依靠;另一方面它还以其独特的生命魅力成为先民精神上崇拜的对象。
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命崇拜文化,即从求生存到对理想生命的追求。
一、物质崇拜——强烈的生存渴望植物大量被援引入《诗经》首先是出于一种实用的动机,这种实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果腹和治病。
正是这两方面反映出先民对植物的一种物质崇拜。
我们首先来看果腹方面,它体现出的是先民对食物的需求。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诗经》中出现的植物类型了解到。
顾栋高在《毛诗类释》中对《诗经》里出现的植物做过分类,其中草37种,木43种,谷类24种,蔬菜38种,花果15种。
从这个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中出现的植物几乎有一大半是可以食用的。
如《周南·关睢》中的“荇菜”,《毛诗正义》引陆玑《疏》云:“接余,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馀,浮在水上,根在水底,与水深浅。
茎大如钗股,上青下白,鬻其白茎,以苦酒浸之,为菹脃美,可案酒。
”从这个解释可知,它是一种水中植物,其根茎可以吃,所以成为人们采集的对象,而这种采集活动也因为它的经常性被写进诗中。
又如《周南·卷耳》中的“卷耳”,陆玑《疏》云:“叶青白色。
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
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中珰,今或谓之耳珰,幽州人谓之爵耳是也”。
这是一种草木植物,它的嫩苗可食,因而同样被人们采集。
还有《邶风·谷风》中的“葑”、“菲”、“荼”、“荠”等都是可食用的。
可食用植物在《诗经》中的大量出现决非偶然,它与先民当时的生活息息相关。
《诗经》产生的时代约在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五百年间,它反映的主要是周人的生活,而周从一开始就是以农耕文化形态为主体形态的。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与原始先民的生活
原始 人类 维 持生存 必 需 的食 物 来源 主 要是 农耕 ( 获取 植物 性食 物 ) 和渔猎 ( 获取动 物性 食物 ) , 但 由于生产 力水 平 较低 , 当时 的农 业生产 还处 在 比较初 级 的阶段 , 种植 的谷 物
不足 以满足 生活 需要 , 必须 以采 集作 为重要 的补 充 . 甚至 在 相 当长 的一 段时 间里 , 采集 比农 耕更重 要 。我们 在研究 《 诗 经》 里 的植 物意 象时不难 发 现 , 很 多植 物意 象 的出现都 与一 个动词 、 一种活 动有关 , 那就是 “ 采” 。“ 采” 是一个 会意字 , 南 “ 爪” 和“ 木” 两部 分组合而 成 , 本 意为摘取 。 “ 参差 荇菜 , 左右采之 。 窈窕淑女 , 寤寐 求之” 。 《 诗经》 开 篇第一 首《 周南 ・ 关雎 》 描绘 了一种名 叫荇菜 的水生植物 。这
这部 距离 原始先 民生 活最近 的诗歌 总集 之所 以会 出现 如此 多的植 物意 象 , 用 以传 情达 意 、 比兴 寄托 , 与 原始 先 民 的生
活有 着密切 的联系 。
一
美 。蕨菜不易 采摘 , 所 以登上南 山 , 说是去采 蕨菜 , 其 实是与
心上人相会 , 爱情 总是让姑娘 的胆子变大 。
诗句 , 据孔颖达 疏 : “ 茆。 江 南人谓之 莼菜 。 ” 莼 菜又名水 葵 , 是
一
南- 桃 天》 , 一 般被认 为是贺新婚歌 , 即送新 嫁娘歌 。 红灿灿 的
桃 花 比兴 新 娘 的美 丽 容 貌 . 娶 到 这 样 的姑 娘 , 一 家 子 怎 不 和
顺美满 呢?
种 多年生水 草 , 叶子 呈椭 圆形 , 浮 于水 面 , 开暗 红色 的花 ,
读《诗经》,看古人如何巧用植物“谈情说爱”
读《诗经》,看古人如何巧用植物“谈情说爱”来源 / 阳台种菜(ID:Yizaile)活在《诗经》里的植物,不仅有一个个凄美的名字,而且多借以表达男女爱恋的情感。
好好的一棵植物,有时会让人变得多愁善感起来。
而现在在现代诗和流行歌曲中,同样少不了这样的托物言情,“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你忽然对我说七里香的名字很美……”满满的,都是延续几千年前的套路啊。
《诗经》是我们感受万物有灵真谛的起点,或普通或神秘的植物在诗句中俯拾皆是,而它们多半是我们常见的杂草,却背负着古人或欢喜、或忧伤的满腹情思。
【芦苇】▼众里寻她千百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在《诗经》里,蒹葭是指没有长穗的芦苇,“深秋的早晨,来到河边,抬首望去,眼前一片白茫茫的芦苇,思慕的美人在哪里?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一种对意中人深深的企慕却求而不得的惆怅跃然诗中。
我们在水边,经常可以见到芦苇,婀娜的身姿,让人的思绪可以飘得很远。
当然,它可不是个“花瓶”。
芦苇的叶子可以用来包粽子,根部可入药,有利尿、解毒、清凉、镇呕、防脑炎等功能。
大片的芦苇还能形成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
【蒌蒿】▼追随你的心都在这一把草里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国风·周南·汉广》隔着漫漫江水,男子想要表达爱意的第一步竟然是抓起一把蒌蒿喂马。
“蒌”即蒌蒿,其实这把喂马的草,只是为了让马儿的脚步更快地走向爱恋的女子。
虽然相比于一言不合就当礼物送出去的花草,蒌蒿在表达思念之情上要委婉得多,却一点也掩盖不住男子急切相见的心情。
蒌蒿多生于水边堤岸或沼泽中,花期夏、秋间。
作为菊科的蒌蒿,很早就是人们桌上的凉拌菜,富含硒、锌、铁等多种微量元素,春季采收嫩根苗,鲜用。
蒿茶更是集食用与药用于一身的养生佳品,经常饮用能起到明目、生发、黑发、降压、降脂、消炎、解热及防癌等作用。
植物与传统文化之走近诗经中的植物
NO.2—飞蓬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卫风。伯兮》
女为悦己者容,所爱的不 在时,心里黯然,发如篷 草,也没 有心思去整理。古人写情 之深,从姿容里,能寻出 情何以堪的哀伤来。 飞蓬,学名狼尾蒿,西北 乡下似乎也是这么叫的, 飞蓬其实取的是种子在风 里的姿势。此草,生命力 极强,长遍大江南北,是 随处得生,随处得长的样 子。 刚要离开长安的李白,从 山东漫游归来的杜甫。偶 相聚,又相远时,诗仙送 给诗圣的诗:飞蓬各自远, 且尽手中杯!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 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 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 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 离》
黍有《王风》之歌,始有千年 不朽。黍若有灵,便是和人同 生共灭了。忍不住长叹一声: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浩雀当鸣,以求同 音,人心悲歌,觅的是个知己, 千年而有同叹的,是因为同负 一个永恒孤独的背影。这就有 了“黍离之悲”,有了千古人 心的沧凉滋味。 黍在自然里,是一把沉甸 甸的穗子,以春来青苗而依风 摇摇,以热暑时分而迎风弯腰。 一黍一摇,一生一知。知 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
飞蓬,菊科飞蓬属,一年
生或多年生草本。本属植物约 250种,原产北美;我国近30 种,南北各省都有分布。阳性, 耐寒。对环境选择不严,极易 栽培。喜向阳,性耐寒,要求 土壤疏松、肥沃、湿润而排水 良好,种子自播力强。华北地 区可露地越冬。叶互生、全缘 或有齿缺。叶匙形或披针形, 头状花序异性,放射状。边花 雌性、多列、舌状;盘花两性、 管状、结实,与边花异色。总 苞片狭长,顶端和边缘干膜质。 花期夏季。
黍米 功效主治:可以治疗咳 嗽哮喘、霍乱,止泄痢, 除热,止烦渴。 附方:治疗食鳖引起的 包块,用新收的红黍米 的淘米水,生服一升, 不超过二、三天在就可 以治愈。但它不能和蜜 及葵菜一起吃。
从《诗经》中的植物采集看先秦生活习俗
兰台世界2012·2月下旬从远古时期到殷周、春秋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耕织渔猎是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重要内容。
然而,当时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粮食和蔬菜相当匮乏,人们不得不依赖野外生长的植物来补充食物的不足。
因此,殷周时期虽然农耕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和进步,但对野生植物的采集劳动仍然是与农耕生产并存的一种生产方式。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状况及生产生活情景,蕴含着许多周代先民的生活习俗,其中有许多反映先民们对野生植物进行采集劳动的篇章,如《采薇》、《采蘩》、《采蘋》等。
从这些诗篇的吟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周代先民们在采集活动中体现的一些民风民俗。
《诗经》中涉及的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据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毛诗类释》中对《诗经》中记载的植物类别的统计,共有蔬菜38种,药物17种,草37种,其中除人们已学会栽培的几种蔬菜外,其余绝大部分都属野生植物。
在《诗经》中写到采集活动的共有26篇,其中以“采”命名的就有《召南·采蘩》、《召南·采蘋》、《王风·采葛》\《唐风·采苓》及小雅中的《采薇》、《采芑》、《采菽》、《采绿》等八篇。
《诗经》中大量的植物描写反映了先民早期的风俗民情,表现了他们对野生植物的渴望意识和崇拜心理。
在《诗经》的这些抒情诗中,先秦百姓们采摘野生植物的风俗习惯按照其目的和用途主要可分为三种:其一,作为野菜食用;其二,作为药物服用;其三,作为祭祀活动的祭品。
一、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采集植物作为野菜食用之习俗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周代先民们的采集对象日渐丰富,其中野菜是人们采集的主要对象。
在采食野菜的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采摘、食用经验,而且种类繁多,有荇菜、卷耳、葑、菲、荼、荠、薇、芹、茆等,这些植物可“食之不饥”。
《诗经》第一篇《周南·关雎》就有采摘活动的描写:“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 拜 。这 种 崇拜 , 基 于两 方 面 的原 因 。一 方面 植物 以其
特 有 的 价 值 成 为 先 民 的物 质依 靠 :另 一 方 面 它 还 以其
独 特 的 生 命 魅 力 成 为 先 民 精神 上 崇 拜 的 对 象 。这 两 方 面 综 合 起 来 可 以 让 我 们 了解 到 当 时 人 们 的 生 命 崇 拜 文
马肥 死 弓 断 弦 ” ( 宋陆游《 关 山 月》 ) , “ 厩马肥死 ” 实 言 南 宋“ 和戎” , 诗人 借 此 表 达 了 报 国 无门 的愤 慨 之 情 。 古 代 车 马 并 举 . 古人 也 借 车 或 马 来 写 别 离 之 情 “ 车遥 遥兮马 洋洋 . 追 思君兮不可忘 ” ( 晋傅 玄《 车 遥 遥
的关系外 , 唐 诗 中也 多 有 叙 写 , 如“ 草枯鹰眼疾 . 雪 尽 马 蹄轻 ” ( 唐 王维《 观猎》 ) , 诗 人捕 捉 狩 猎 的 瞬 间 , 将 狩 猎
场 面 写得 惟妙 惟 肖 “ 一 点 黄 尘起 雁 喧 . 白 龙 堆 下 干 蹄
型了解到。颐栋 高在 《 毛诗类释》 中对 《 诗经》 里出 现 的
叶巴 头 沉 重 的垂 下 ” 。 诗 人运 用象 征 手 法 , 以马喻人 , 对
还 有《 邶风 . 谷风》 中的“ 葑” 、 “ 菲” 、 “ 荼” 、 “ 荠” 等 都 是 可
食 用 的 。可 食 用 植物 在 《 诗经》 中 的 大量 出现 决 非 偶 然 , 它 与 先 民 当时 的 生 活 息 息 相 关 。 《 诗经》 产 生 的时 代 约
大 语 文 论 坛 .文 史 天 地
枣
马 不 遇识 者 , 以 比 自 己不 遇 明 时 。“ 朱 门沉 沉 按 歌 舞 , 厩
中 的植 物 出 现 了 一 百 多种 . 其 中 还 有 很 多是 重 复使 用 。 这 种 现 象 从 某 种 程度 上 反 映 出 当 时 人 们 对 植 物 的一 种
前飘 来 一 道 鞭 影 . 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 一 匹 衰 老 的
采 集 活 动 也 因 为 它 的 经常 性被 写进 诗 中 。 又 如 《 周 南・ 卷耳》 中 的“ 卷耳” , 陆玑《 疏》 云: “ 叶 青 白色 。似 胡 荽 , 白
华, 细 茎 蔓生 , 可煮为茹 , 滑 而 少 味 。四 月 中生 子 , 如 妇 人 耳 中 . 今 或 谓之 耳 , 幽州 人 谓 之 爵 耳 是 也 ” 。 这 是
一
种草 木植物 . 它的嫩苗可 食 , 因而同样被 人们采 集。
瘦马 。 已经 筋 疲 力竭 . 不 堪驱 使 了 , 但在主人 的淫威下 , 他 被 迫 驮 上 难 以承 受 的 重荷 . 默默 忍受着 . 没 有 发 出任 何 怨 言和抗 议 . 即使 “ 背上 的压 力往 肉里扣 ” , 也 只是
化. 即 从 求 生 存 到对 理 想 生 命 的追 求
一
篇车影 , 依身栏杆 . 痴痴 相望 . 依恋之意 , 自在情 中 。
“ 挥 手 自兹 去 , 潇潇班马鸣” ( 唐李 白《 送友人 》 ) . 诗 人 写 朋友话别 . 当友 人 挥 手 自此 离 别 之 际 . 马 也 仿 佛 懂 得 主 人 的 心情 , 不 愿 离开 , 禁 不住 潇 潇 长 鸣 , 似 有 无限 深 情 。 以马 写入 . 马 犹如 此 , 人何 以堪 ! 骑 马 狩猎 是 古 人 的 又一 生活 方 式 。 这 种 情 形 在 诗 中 也 多 有 记 述 。 除 了 前 文说 到《 诗经》 中 写 到 马 与 狩 猎
诗 人 有时 也借 “ 胡马” 来 写 戍守 边 关 唐 代 王 昌龄
的“ 但 使 龙 城 飞将 在 , 不叫胡马度 阴山” ( 《 出塞 》 ) 就 洋
菹胞美 . 可案 酒。” 从这 个解释可 知 , 它 是 一 种 水 中 植
物. 其 根 茎 可 以吃 . 所 以 成 为 人 们 采 集 的对 象 , 而 这 种
波 澜 壮 阔 的“ 塞 外群 英 驰 猎 ” 图
中 的“ 荇菜” , 《 毛诗 正义》 引陆玑《 疏》 云: “ 接余 , 白茎 , 叶紫赤 色 . 正圆. 径寸馀 . 浮 在水上 , 根在水 底 , 与 水 深
浅 。茎 大 如 钗 股 . 上青下 白。 鬻其白茎 . 以苦 酒 浸 之 , 为
溢 着 巩 固边 防 、 保 卫 国家 的 豪迈 激 情 。 值得 一提 的是 我 国现 代 著 名 诗 人 臧 克 家 .在 上个 世纪 3 0 年 代 也 写 了 一首 《 老马》 : “ 总 得 叫 大 车装 个 够 , 它横 竖 不 说 一 句话 .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 它 把 头 沉 重 地 垂 下 !这 刻 不 知道 下 刻 的命 . 它 有 泪 只 往 心里 咽 , 眼
植物做过分类 . 其中草3 7 种. 木4 3 种, 谷 类2 4 种, 蔬菜3 8 种, 花果 1 5 种 。从 这 个 统 计 我 们 可 以 看 到 , 《 诗经》 中出 现 的 植 物 几乎 有 一 大 半 是 可 以食 用 的 。如 《 周南・ 关睢》
马” ( 唐温 庭筠《 塞寒行》 ) , 寥寥几笔 , 便 写 出 了 一 个 摄 人 魂 魄 的 狩猎 场 面 . 诗 人 用 丹 青妙 手 . 旋 即 完 成 了 一 幅
、
物 质 崇 拜— — 强 烈的 生 存 渴 望
植 物 大 量被 援 引入 《 诗经》 首 先 是 出 于 一 种 实 用 的 动机 . 这 种 实 用 主 要 体 现 在 两个 方 面 . 即果 腹和治病 。 正 是 这 两方 面 反映 出 先 民对 植 物 的 一 种 物 质 崇拜 。 我 们 首 先 来看 果 腹 方 面 .它体 现 出 的是 先 民 对 食 物 的需 求 。这 一 点 我 们可 以 从 《 诗经》 中 出现 的植 物 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