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概论》复习纲要
《教育方法概论》纲要
教育学概论、心理学概论、教育方法概论复习纲要教育方法概论第一章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1.孔子——学思结合,启发诱导。
(“博学、多问、敏而好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学记》——我国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论著,善喻。
3.颜之推——“勤、博、眼、实”,《颜氏家训》。
4.韩愈——勤学深思(业精于勤荒于嬉)、博学求精(读书必提其要)、学习与独创相结合(师其意不师其辞)。
《进学说》,《师说》。
5.朱熹——朱熹读书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循序渐进、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6.王夫之——知行并进、学思相资、因材施教、积渐不息。
7.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因材施教、手脑并用、解放儿童创造力、开展创造性活动。
)不强调教师相对学生的主体地位。
8.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法”,读读讲讲议议练练。
9.李吉林——“情境教学”,形真、情切、意远、理蕴10.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学生自学、自练、自批,教师指导、辅导、监督。
11.邱学华——尝试教学(*旧知识基础、准备题引导、课本示范、学生互补)12.顾泠沅——“尝试指导-效果回授”(迫切要求下学习。
组织好课堂教学层次。
讲授法辅之“尝试指导”。
及时提供教学效果的信息。
)历来片: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
13.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论》,感知、记忆、理解、判断。
1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教学四程序(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弟子莱因改进(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形成五段式。
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
15.杜威——从学中做,以儿童兴趣为中心来设计教学、提倡在活动中学习、采用启发式教学。
16.凯洛夫——“三中心”(以教师、课堂教学、教科书为中心。
)17.克拉夫基——“范例教学”(教学内容,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无超越性。
)18.赞科夫——“最近发展区”概念,教学走在发展前。
(不强调教师中心,不强调学中做。
)认为:以高难度、高速度教学、理论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全班都得到发展。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复习纲要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复习纲要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复习纲要
一、学习者个体差异
1.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定义和分类
2.学习者个体差异对教学的影响
3.如何根据学习者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
二、教学理论
1.教学理论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2.教学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3.构建自己的教学理论的重要性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分类和特点
2.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设计原则
3.教学设计的步骤和要点
4.如何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分类和特点
2.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效果评价
3.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和意义
2.教学评价的分类
3.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4.如何利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学
六、课堂教学管理
1.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和目标
2.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常见的教学管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2.数据投影仪、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利用
八、高等教育教师的角色与素养
1.高等教育教师的角色和职责
2.高等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思政素养
3.如何提高高等教育教师的素养和教学能力
九、教育与发展
1.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2.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3.高等教育教师在教育与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
十、教育伦理与教育专业道德
1.教育伦理和教育专业道德的含义和关系
2.高等教育教师的教育伦理和教育专业道德要求。
教育方法概论重点整理(1-4章)
第一章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教育方法】1孔子——学思结合,启发诱导2《学记》——及时施教、藏息相辅、长善救失、“善喻”、循序渐进3《颜氏家训》——“勤、博、眼、实”——BY颜之推——核心:勤(勉)4韩愈——勤学深思、博学求精——《师说》《进学解》5朱熹——教学活动五阶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朱熹读书法:“虚心涵咏、居敬持志、著紧用力、熟读精思、循序渐进、切记体察”‘有效方法:学思结合、循序渐进、温故知新(作为“人师”的前提)6王夫之——知行并进、学思相资、积渐不息、因材施教总结:1.学思结合(王夫之、孔子、韩愈、朱熹)2.循序渐进(朱熹、《学记》)3.启发诱导(孔子、朱熹)4.博学(韩愈、《颜氏家训》、朱熹)5.《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其中的“善喻”是启发式教学的来源【中国现当代教育】1.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把“教授法”改成了“教学法”,教师在“教学做”活动中其主导作用;体现在:1)因材施教2)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3)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开展创造性活动(五大解放:双手、头脑、时间、空间、嘴——引导了我国创造教育的崛起和发展)2.育才中学(段力佩)——“八字教学法”——“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读读、议议、讲讲、练练”——读是基础;议是关键;讲是贯穿;练是应用3.李吉林——“情境教学”——“形真、情切、意远、理蕴”情景创设方法(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4.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自学、自练、自批(课本、练习本、答案本)5.邱学华——“尝试教学”——“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旧知识的基础作用;准备题的引导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6.顾泠沅——“尝试指导—效果回授”——“青浦实验”【西方古代教育方法】1.苏格拉底——“产婆术”,运用诘难的方式——导致了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形成2.夸美纽斯——“感知、记忆、理解、判断”——《大教学论》——“用感官去教学”“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要遵循自然的结论,“百科全书式”的教学教学方法:1)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2)采用直观教学3)教学要井然有序、循序渐进(在教学内容/教材安排/教学时间上)3.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普通教学法》——“教育性教学”在《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中确立了作为一门独立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四个程序“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经由弟子莱茵完善成“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德行,道德教育是最根本的任务【西方现当代教育方法】1.杜威——“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思维习惯,使学生养成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教学方法:1)以兴趣为中心来设计教学2)提倡在活动中学习3)采用发现式教学2.凯洛夫——“知识教育”——《教育学》中运用马列哲学三中心:“教师”“课堂教学”“教科书”——教师起主导作用3.克拉夫基——“范例教学”——三个质的规定性: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4.赞科夫——“一般教育”引入了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思想(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要求教学同时完成两种任务“一般发展”指的是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儿童的智力、情感和意志5.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选择最佳方案、获得最有效果是关键核心是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包括教学形式(个别、全班、分组)和教学方法6.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这是两组完全不同的概念)有意义接受教学是以言语讲授和有意义学习为特征的接受式学习的前提是进行有意义学习,是否有意义,关键要看是否满足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基本方法:“先行组织者”+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7.布鲁纳——“发现式教学”——学科基本结构和直觉思维儿童在认识发展过程中:表演式—肖像式—象征式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序列+注意适时强化8.布卢姆——“掌握教学”——分单元,“诊断测验”——“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完整教育目标分为:1)认知领域(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感领域3)动作技能教学方法:1)反馈教学:诊断性评价(before)、形成性评价(during)、终极性评价(after)2)给学生提供成功的学习经验9.加涅——“学习条件”10.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学生是教学中心;教师起顾问、咨询作用教育目标是“适应变化和学习”“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有洞察力、有选择性、有建设性、有创造性方法:1)创设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真诚、理解)“移情性理解”3)提倡意义学习11. 斯滕伯格——“三元智力理论”——提出“成功智力”1)分析性智力(可测)2)创造性智力3)实践性智力12.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基本2种+其他7种——促进素质教育包括:1)言语—语言、逻辑—数理2)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个人反省、自然观察者、存在意义:1)积极的学生观2)“对症下药”式的教学观3)灵活多样的评价观第二章教师【教师职业特点】1.提高教师素质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2.1966年,在巴黎召开“……特别会议”,提出把教师工作看做是一门专业(先河)3.1983年,美国公布《……》调查报告,有关教师专业化的讨论在世界范围内应运而生4.1986年,霍尔姆斯小组和卡内基教学……组提出“教学专业化”这一概念5.美国科尔等人提出“专业”的一些特征:1)为公众服务2)可以终身投入3)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4)能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5)有足够长的专业受训时间6)负责并注重服务质量6.教师的乐趣:有较多的自主权;需要终身发展【教师专业素养内涵】1.1999年,全国第三次……会议:我国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2.专业素养包括:1)职业道德(成败关键)2)学科知识(“授业、解惑”)3)文化素养(最佳体现)4)教学能力(对知识的处理能力和对教学的监控能力)5)终身学习能力(1993年,雅克)6)参与精神(OECD,事业心、进取精神)7)科研意识(“教师即研究者”,训练的最佳手段)【教师专业发展与知识结构的变化】1.教师的知识:1)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最基本知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2)条件性知识(心理学、教育学;动态性的;保障教师成功的前提条件)3)实践性知识(课堂背景知识,来自教学实践,对于专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中,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是重要因素【教师类型及其特征】1.专业化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师范生—职初教师—有经验教师—专家型教师)2.类型及其特征:1)职初教师(以原理知识为主)2)有经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案例知识)3)专家型教师(具有丰富的策略知识,核心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3.必由之路:“基本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反思”模式【教学技能的发展】1. 开展微格教学:有控制的教学实践,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微格教学环:事前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示范—确定培训技能、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反馈评价—修改教案2. 课堂观察:“听课”:参与型(感性认识、深入、自然/主观)、非参与型(客观、真实性)核心要素:1)学生——参与状态、交往状况、思维状况、情绪状态2)老师——组织能力、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知识传授、启迪智慧、情感关怀)3. 反思教学实践:1)维拉:立足于自身之外的批判2)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3)布鲁巴赫:对实践的反思;实践中反思;为实践反思(超前、预期)4)斯巴克斯—兰格:三种成分:认知的成分;批判的成分;教师的陈述4. 教学案例;1) 作用:高度的拟真性(典型性、代表性、非偶发性);灵活的启发性;鲜明的针对性5. 行动研究:始于美国,勒温——“此时此地”“行动”“研究”旨在改进从经验中学习;实践者是研究者(斯滕豪斯,教师即研究者)基本模式:问题筛选—理论优选—运用和反思课堂教学理论:1)“接受式”—赫尔巴特、凯洛夫;重讲授、外在动机、知识的逻辑、积累知识、量和结果2)“活动式”—杜威、布鲁纳;重引导、内在动机、兴趣与热爱、跳跃式、渗透式、学生自我发现、质和方法第三章学生发展【学生发展的含义】1.学生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为根本目的2.发展包括:1)身体素质2)道德素养:道德常识(国家大事、政治知识);道德态度(对自己—家庭—学校—社会负责);道德行为3)认知能力:认知过程的发展,如感觉、知觉(感性)、记忆、思维、想象4)情感:认知与情感紧密结合,情感是认知的动力,起着驱动、诱导、调节作用5)个性:科学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坚强的自信心;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虚心;积极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6)文化科学素质:①知识②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③科学素养:科学知识(基础、概念);科学方法(如何产生、发展)科学事业(与社会的内在联系);科学精神(探索、怀疑、实证、理性)3.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20世纪90年代,《学会关心》4.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1)只使用了10%大脑潜能,4%能力2)布莱克斯利,四次革命(“左脑”—20C50S“计算机”—“右脑”—“全脑”)3)开发潜能的关键是儿童时期4)美,1989,把20C90S定为“人脑年代”5.学生是具有发展需求的人:1)20C50、60S,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2)马斯洛需要理论:①基本需要(生理、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缺失性需要”,层层递进)②心理需要(认知、审美、自我实现的需要“生长需要”,越满足越强)3)罗杰斯:人的本质是建设性的;《学习的自由》中强调“充分发挥作用的人”4)主要体现在: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高度表现,创新和变革)【学生众生相】1. 学生分为三类:优秀学生;有争议学生;退学生(“怪才”“偏才”)【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1.“文化反哺”,美国马格利特·米德,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为:前喻文化(晚辈向长辈);并喻文化;后喻文化2.倾听学生:倾听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倾听学生的思想,“移情性理解”罗杰斯3.向学生学习:“时间移民”学生对新事物的了解,使他们获得了新知识的“话语权”学生获得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第四章学习】【学习的定义】1.行为主义:强调学习的本质是行为的变化(外部)(S-R)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2)华生——习惯形成论3)桑代克——尝试错误论4)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论3.认知主义:强调学习的本质是内在能力或倾向的变化(鲍尔、希尔加德)(S-O-R)O也称中间变量,包括能力和倾向4.学习活动要素:学习者、刺激情境、反应5.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预期系统6.学习,是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学习的类型】1. 分类及其依据:按内容可分为:认知的(言语信息、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情感的、运动技能的按学习过程特征:试误式学习、顿悟式学习按理解程度: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按学生互动情况:个别学习、小组学习按学习载体:书本学习、项目学习(有意义活动学习的例子)2.奥苏伯尔,划分学习的两个维度:接受的与发现的/机械的与有意义的(彼此独立)按学习进行方式,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1)有意义接受学习:实质:新认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意义:习得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2)有意义活动学习:强调实践、操作及探索行为注重对策略性知识的默会理解重视人际交往突出情感体验3.项目学习主要特征:中心性驱动问题建构性的调查自主性现实性【知识与学习】1.知识:《教育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2.分类:按反映程度:感性知识(外部联系)、理性知识(本质属性)按反映内容:自然的、社会的、思维的按其来源:直接知识(实践)、间接知识(书本、其他途径)3.皮亚杰和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个体的知识;人类的知识4.知识的性质影响:教育目的;课程内容的选择(“知识”“非知识”“准知识”);教学过程【知识的类别】1. 陈述性知识(what):命题(最小单位,言语以命题形式表征);表象(不断变化,承受各种心理操作,更模糊、更概括/有层次)线性序列(一定顺序,“星期一、星期二……”)2.程序性知识(how):自动化:速度快、无意识、准确、需要思考少、占用资源少、不能言表可控制:速度慢、有意识、未必准确、利用认知资源、占用记忆空间3.根本区别:表征方式不同:陈述性,命题网;程序性,“产生式”“条件—行动”4.联系:陈述性是程序性的基础陈述+程序=图式:有组织的知识结构1)20C50S,英国,波兰尼2)明确知识:用文字等来表述,能言表的3)默会知识:不能言表,不能系统表述,不能进行逻辑说明,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4)区别:量的对比5)联系:默会知识是明确知识的基座、“向导”、“主人”;默会+明确=知识的连续体6)明—明:言传(听讲);明—默:内化(融会贯通);默—默:意会(在做中学);默—明:外显(逐步清晰化)【学习与学生成长】1.认知发展:生理先于心理成熟;生理在18岁基本完成;智力发展到了30岁左右,仍在继续,速度变慢智力准备状况主要标志:语言的学习;推理能力的发展(随着年龄递增)2.情感发展:善于控制冲动的比易于冲动的有更高的认知水平未成熟的标记之一是执拗(与认知能力成反比)兴趣发展是渐进的:简单到复杂;实际到象征;自我中心到社会性。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尚未涉及教育的具体内涵。
☺东汉许慎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
☺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使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狭义教育的基本内涵:(1)教育受社会制约;(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的最重要标志);(3)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大体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指的是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末出现了学校的萌芽,萌芽时期的学校称‚成均‛和‚庠‛。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官学指由官府举办并管辖的学校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又于元朔五年,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正式建立。
教学法复习提纲
新课程理论复习提纲(一)新课程与教师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9.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新课程与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三)新课程下的课程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
如艺术,综合实践等。
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
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定义和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科。
-教育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和提供教育和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2.教育学的历史渊源-古代教育思想的探索与试验:从古代文明至公元前4世纪。
-古代教育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苏格拉底至笛卡尔。
-现代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启蒙运动至现代教育学创始人杜威。
3.教育学的基本分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
-教育学的相关学科:包括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史学等。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等。
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教育的目标是人格的培养和社会角色的塑造。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客体是受教育者。
二、教学法基础知识1.教学法的定义和概念-教学法是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导向,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规范。
-教学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法的基本原则-适应性原则: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渐进性原则:教学过程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的学习。
3.教学法的分类-根据教学方法的逻辑关系: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包括理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
-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包括幼儿教学法、小学教学法、中学教学法、大学教学法等。
4.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教学目标的设定: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课堂教学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与反馈: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提供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word)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方法》重点笔记
(word)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方法》
重点笔记
(Word完整版)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方法》重点笔记
概述
本文档总结了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方法》课程的重点内容和要点。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教师们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研究。
教育教学方法概论
- 教育教学方法的概念和作用
- 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与变革
- 教育教学方法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教育教学设计与评价
- 教育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 教育教学设计的要素和步骤
- 教育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 教育教学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教育教学过程管理
- 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基本原则
- 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要素和步骤
- 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方法与技巧
- 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教育教学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 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原则
- 教育教学资源的选取与使用
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
- 讲授法
- 示范法
- 引导法
- 探究法
- 合作研究法
- 问题解决法
- 课堂讨论法
差异化教学与个性化教育
- 差异化教学的概念和原则
- 差异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 个性化教育的意义和基本做法
教育教学技能与素养培养
- 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和特点
- 教育教学素养的培养方法
教育教学研究与创新
- 教育教学研究的意义和特点
- 教育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 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以上是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方法》课程的重点内容和要点。
希望本文档对您备考和教学有所帮助。
(完整word版)教育学概论复习大纲
教育学概论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1.教育的定义答:①广义:凡事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②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什么是“苏格拉底法”答: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最大贡献是倡导问答法。
他在教学活动中,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提出各种问题让他们回答。
学生即使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再提问题,直至学生自己认识错误,找到正确的答案。
后人将他倡导的这种问答法称之为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法”。
3.教育功能的定义答:教育功能也称为“教育作用”,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一般是指教育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维持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涵盖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两个发面。
4.教育目的的定义答: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
集体来讲,它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5.师生关系的定义答: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它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6.课程组织地定义答:所谓课程组织,是指将课程的各种要素、各个部分、各种成分按一定的方式妥善加以安排,使其力量彼此一致、相互增强,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最大的累积作用与迁移作用。
7.教学的定义答: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包括主要行为(如呈示、对话、辅导等)和辅助行为(如激发动机、教师期望、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两大类别。
8.德育过程的定义答:教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过程。
教育方法复习纲要(5-9章)
第五章课堂教学第一节教学的概念一、教学的定义☺“教学”一词最早见于《商书》中,但只是一种教者先学后教,教中又学的单向活动,即强调“学”的活动。
☺自《学记》提出“教学相长”后,“教学”才有“教与学”双向活动的含义,但与“教育”一词意义相近。
☺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对教学定义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诠释:描述性定义、成功性定义、意向性定义、规范性定义和科学性定义。
☺教学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目标,以传授和掌握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教育活动。
教学的上位概念是教育,它是实施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教师向学生施加有意识、有目的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外,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进行道德、美感和其他方面的教育。
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
教育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广义的教学与此概念相近,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的教学是指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专指各级各类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既有课堂的,也有课外的。
二、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从古代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教学基本上被看作是一种艺术。
我国古代就出现了关于教学艺术的思想和实践,如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把教学称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近代,赫尔巴特、裴斯泰洛齐等人把教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来进行研究,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教学的科学化研究提供了基础,实验教育学、行动教育学等科学主义的教育流派盛行。
☺现代教学思想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学对人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学不仅涉及到理性因素,还包括人的情感体现和价值理念,必须借助教学艺术,才能把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
☺☺教学科学是教学艺术的基础,教学艺术必须符合教学科学所揭示的教学本质和规律,教学艺术的创造、形成与发展必须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作为科学基础和行为准则。
高等教育法概论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一、法律对教育的功能众所周知,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道德、宗教和法律。
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已经成为社会最主要的控制手段,所有其他社会控制的手段只能从属于法律而存在并在法律确定的范围内行使相应的权力。
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社会活动,其必然受到国家法律的约束,以保证学校的教育目标、方向的正确以及教育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宪法与教育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它对国家一切其他的法律规章制度均具有指导作用,任何法律不得与其相违背.中国从解放以来一共制订了四部宪法,每一部宪法都对当时的教育法律和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各部宪法中有关教育的规定请浏览书本第9页至第17页。
三、我国教育立法截至目前,与我们高校教师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教育法的原理第一节教育管理与教育法制对教育的社会管理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基本功能和活动,是由行使国家权力的主体对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一种组织和管理。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国都普遍加强了对教育的管理,世界上国家都必须在全国范围内从物资、人力、内容等方面对教育进行社会管理,以便提高教育效益,更有效地发展和普及教育.教育进入法律调节领域也就成了必然。
教育法制的涵义(见书第50页),就是以一套完整的教育法律法规为核心的,包含相应的法律实践和法律文化在内的法律系统,这是一个以行政法为主体,民法相配合,辅之以必要的刑法手段,并以其他法律手段为适当保障手段的完整的教育法律调控机制。
第二节教育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一、教育法的地位问题按照公私法的划分标准,教育法一般被视为公法。
若将其按法律部门划分,由于从基本和主要方面看,教育法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干预和管理,或统称为国家调控.因此,教育法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应为行政法的一个分支.二、从教育法的调整对象看教育法的特殊性教育法调节的社会关系,主要涉及下述几个方面:学校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学校与教职员工的关系、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等等。
教育方法复习纲要第四章
如需最新最全版《上海教师资格证辅导资料》请认准QQ:1219405364,否则为残缺版《教学方法概论》复习纲要更多最新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请联系QQ:1219405364第四章学习第一节学习的概念一、学习的定义1、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强调学习的本质是行为的变化,即学习活动发生后,学习者要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在变化。
只注重了“学习”行为的可观察的一面,即其外显性,而忽视了学习主体的内在变化,即其内隐性。
2、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行为变化只是用来推测学习是否发生的外部指标,行为变化的原因在于学习者内部的能力和倾向发生了变化,主张用能力和倾向的变化来定义学习。
3、心理学家鲍尔和希尔加德指出:“学习是指一个主体在某个规定情境中的重复经验引起的、对那个情景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不过,这种变化是不能根据主体的先天反应倾向、成熟或暂时状态来解释的。
”根据这一定义,学习的实质是内在能力或倾向的变化。
(一)早期的行为论与认知论1、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研究学习时坚持研究施加的刺激(S)和机体的反应(R)之间的关系,其公式为S—R。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华生的习惯形成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等都属于行为论学派。
2、认知心理学家则坚持通过观察外部的S与R的变化来推测内部的变化(O),其公式为S—O—R。
其中O也称中间变量,包括能力和倾向,它们既是学习的结果,又是导致个体行为或反应变化的原因。
3、学习活动要素主要包括:(1)学习者;(2)刺激情境;(3)反应。
(二)学习与记忆信息加工模型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学习与记忆信息加工模型,他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
1、加工系统(也称操作系统),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反应生成器和反应器组成,信息在这里被接收、加工、贮存、提取和应用。
2、执行控制系统对整个加工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以提高学习和记忆的效率。
《教育学概论》纲要
教育学概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上指,学校教育。
而《教育学》上谈的主要是狭义教育。
2.学校教育概念:教育发展受社会制约;教育具有不同层级、结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3.《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4.“成均”、“庠”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
5.中国古代学校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6.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分为经管(儒家经典学习)和小私塾学(识字)两类。
7.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特点包括:重视学术争辩和切磋、重视学生自学、师生关系融洽。
书院官学化倾向开始于宋朝。
清朝时改为中小学堂。
8.“文翁兴学”的旧址现在在成都。
9.我国选士制度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10.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1.近代学制:癸卯学制-545;壬子.癸丑学制-434;壬戌学制-633,小学中学分别为-42、33。
12.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辖全国教育。
13.我们大规模引进西方教育理论开始于20世纪初。
14.教育民主化基本内涵:取消等级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反对在教育内容中宣扬法西斯主义;反对压抑儿童个性。
15.教育平等:教育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差别性对待原则。
16.西欧早期教会垄断学校教育。
17.杜威反对赫尔巴特理论,提出三中心论,以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1.教育对劳动力发展的影响:改变劳动力性质和形态;使潜在生产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劳动力自身再生产;使简单劳动力变为复杂劳动力。
2.教育与政治:政治决定教育(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者权利;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决定教育内容。
)教育对政治反作用(培养政治制度所需要人才;延续和发展政治制度;民主化与平等化。
)3.文化对教育制约(文化传统使教育呈现不同特点;提供教育内容。
)教育对文化反作用(使文化得以延续传播;使文化得以整理、发展、创新;创造独特学校文化。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综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尚未涉及教育的具体内涵。
☺东汉许慎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
☺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使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狭义教育的基本内涵:(1)教育受社会制约;(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的最重要标志);(3)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大体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指的是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末出现了学校的萌芽,萌芽时期的学校称“成均”和“庠”。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官学指由官府举办并管辖的学校中央官学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学校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元、明、清的国子监等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西周乡学,汉代郡国学,唐代府州县学,元代路学及社学,明清府州县学及卫学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又于元朔五年,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正式建立。
教育概论(1-9)复习提纲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①萌芽阶段:⑴《学记》,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人类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⑵《论演说家的培养》,古罗马,昆体良,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
②独立形态阶段:⑴16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⑵1762《爱弥儿》,卢梭,法国,系统阐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⑶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⑷1806《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代表学者,③多样化阶段:⑴《明日之学校》,杜威,美国,现代教育学代表学者,实用主义教育学派,“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从做中学”、“儿童中心”、“学校即社会”。
⑵《教育学》,凯洛夫,苏联,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重视系统知识的教育,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⑶1930《新教育大纲》,杨贤江,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④理论深化阶段:⑴1963《教育过程》,布鲁纳,⑵1958《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1975《教学与发展》,赞科夫,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⑶巴班斯基,苏联,把教学看做一个系统,最优处理教学问题3、教育的质的特点(教育的本质)①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②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传承经验的互动活动③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与自我教育的活动4、教育的概念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地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服务一定社会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5、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内容④教育活动方式6、现代教育的特点①学校教育逐渐普及②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④教育制度逐步完善7、未来教育的概念是一种新的理想教育,它强调要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教育方法复习纲要(5-9章)
第五章课堂教学第一节教学的概念一、教学的定义☺“教学”一词最早见于《商书》中,但只是一种教者先学后教,教中又学的单向活动,即强调“学”的活动。
☺自《学记》提出“教学相长”后,“教学”才有“教与学”双向活动的含义,但与“教育”一词意义相近。
☺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对教学定义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诠释:描述性定义、成功性定义、意向性定义、规范性定义和科学性定义。
☺教学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目标,以传授和掌握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教育活动。
教学的上位概念是教育,它是实施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教师向学生施加有意识、有目的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外,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进行道德、美感和其他方面的教育。
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
教育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广义的教学与此概念相近,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的教学是指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专指各级各类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既有课堂的,也有课外的。
二、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从古代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教学基本上被看作是一种艺术。
我国古代就出现了关于教学艺术的思想和实践,如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把教学称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近代,赫尔巴特、裴斯泰洛齐等人把教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来进行研究,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教学的科学化研究提供了基础,实验教育学、行动教育学等科学主义的教育流派盛行。
☺现代教学思想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学对人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学不仅涉及到理性因素,还包括人的情感体现和价值理念,必须借助教学艺术,才能把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
☺☺教学科学是教学艺术的基础,教学艺术必须符合教学科学所揭示的教学本质和规律,教学艺术的创造、形成与发展必须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作为科学基础和行为准则。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知识点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知识点在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温床,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是一门专注于探讨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学科。
这门学科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如何更好地组织和传授知识,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下面将介绍几个高等教育方法概论中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教与学的关系。
在高等教育中,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启迪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创造者。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而学生则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独立思考和探索。
只有紧密结合教与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
第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强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学习风格。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但现代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
因此,教师可以使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合作能力。
第三,评价与反馈。
评价在高等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还可以激励他们的学习动力。
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考试、作业、小组项目等形式。
此外,教师还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评价和反馈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第四,技术与教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要求教育工作者熟练掌握现代技术工具的使用,例如电子教学平台、网络资源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创造丰富的教学资源,并提供便捷的学习环境。
同时,技术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学习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总结起来,高等教育方法概论主要包括教与学的关系、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评价与反馈以及技术与教育等知识点。
这门学科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只有不断创新和改进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复习纲要
第一章大学教育内容的组织第一节大学课程的类型一、概述课程也称教学科目,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科目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专指一门教学科目,往往简称为“课”,如政治课、外语课、高等数学课等。
在西方,课程一词的最早提出者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在1861年出版的《教育论》中把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称为“课程curriculum”,指学生的学习路线、学习进程。
我国南宋朱熹所著《朱子全书·论学》中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句提到课程,指学习的范围、期限、进程。
从实质来看,课程是人们根据教育目的,把教育内容按类别及一定过程组织起来的一个知识的或观念系统。
二、课程的类型(一)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按课程基础性分类)1.公共课程公共课程通常简称为公共课,一般是所有大学里的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
目前我国规定的公共课程有三类:政治类、外语类、体育类。
公共课具有普及性的特点。
公共课的教学对象群体较大,一般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
由于公共课涉及不同专业,学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注意到不同专业的差异。
2.基础课程基础课程通常是某一专业门类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的共同基础,它所提供的思想、方法、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继课程的重要工具。
3.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包括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课程(亦称“三基”)。
4.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根据国家对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业务素质上的特殊要求而设置的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课和专业实践课。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专业课程集中体现了具体专业的特点,实践性较强,在课堂讲授之外,可适当地辅以案例教学及实验课等较生动的教学方法。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学生修习的必要性分类,这种分类与学分制紧密联系)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在课程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教育学复习纲要(2)
一、学生观1、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2、学生是发展着的个体3、学生应当获得全面发展4、学生发展应当具有个性化二、现代教师观(包括现代教师角色转换和教师行为的转变)角色上:1、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4、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行为上:1、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三个牢固树立1、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2、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3、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四条要求1、要有理想信念2、要有道德情操3、要有扎实学识4、要有仁爱之心三、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主体性、可持续性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五、立德树人含义:立德就是确立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立德强调的是道德养成,树人强调的是能力培养。
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标,立德使人成人,树人使人成才,培养人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如何做:1、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提升教师魅力2、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3、培养高尚的师德师风,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4、宽容大度,敬业爱生六、五育内容、目标德育:1、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2、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3、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意识4、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智育:1、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智力3、培养实践能力4、培养创新精神体育:1、获得体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2、增进身体健康3、提高心理健康水平4、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品行美育: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2、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3、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劳育:1、掌握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3、初步具有劳动与技术意识七、各时代教育特征(一)原始社会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2、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3、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4、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原始的(二)古代社会1、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2、教育对象有了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3、教育内容逐渐丰富且与生产劳动相分离4、教育方法较多崇尚呆读死记与体罚5、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6、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三)现代社会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理想走向实践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日趋密切3、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4、教育实施的法制化和民主化5、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6、教育日益显示出开放性和整体性(四)当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1、教育全民化2、教育现代化3、教育国际化4、教育终身化5、教育信息化八、教育目的、方法选择、制度的影响因素(一)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1、受社会交往范围的制约2、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3、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4、受社会文化传统的制约5、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根据6、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二)教学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1、教学规律和原则2、教学目的和任务3、教学内容和特点4、时间和空间条件5、班集体的特征6、教师本身的可能性7、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8、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九、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交往、相互作用形成的基本关系(一)师生关系的特点1. 师生在教育教学中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2.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 在社会道德和心理层面上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了解和研究学生(基础)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4、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三)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融洽3、合作共享,共同成长杂记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泛智教育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想、总括、应用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杜威—教育无目的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德国是最早提出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1763年学校教育制度分为:学校层级与类别制度、学校办学制度、学校入学与修业年限制度、学校管理制度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读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教师职业的特点:价值性、伦理性、复杂性、教育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协作性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中国古代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一、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为政》)孔子认为,“学”是求知之源,要求学生“博学”、“多闻”、“敏而好学”,以求获得丰富的知识。
“学”是“思”之基础,学习的最佳方式是由学而思,由思而学,“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
(二)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师在学生欲懂而不甚懂,欲讲而讲不出时,进行启发诱导。
)孔子认为,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
)(一)善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学记》发展了孔子的启发诱导思想,特别强调教师要“善喻”,“喻”即善于诱导之意。
教师要循循善诱,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加强迫;指导学生自行钻研、不加抑止;启发学生自求得之,不必由教师代替。
现提倡的启发式教学即源于此。
(启发性原则)(二)及时施教——教师要抓住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教,使学生适时而学。
“当其可自谓时”(三)循序渐进——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孙),不能超越。
“不陵节而施之孙”(四)长善救失——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指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失则多)、片面专精(失则寡)、浮躁轻心(失则易)、畏难不前(失去则止)。
(五)藏息相辅——正课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有张有弛,促使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颜之推(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把自己亲身见闻及立身、治家、处世的道理写成了《颜氏家训》一书,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识见广博、开启心扉、修身利行,并提出了“勤、博、眼、实”的主张。
“勤”——勤勉于学(《颜氏家训》的核心)“博”——博学,要“根寻本源”“眼”——眼见为实,反对轻信盲从,道听途说“实”——实学,传授经世致用的知识,培养对实际生活有用的人才四、韩愈(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韩愈在其著作《师说》中,提倡尊师重教,提出了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
(一)勤学深思——“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学业的长进在于勤奋刻苦,学习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
(二)博学求精——“读书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在博学的基础上,还要精益求精,抓住重点,掌握关键,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学有所专的目的。
(三)学习与独创相结合——“师其意不师其辞”,“宏其中而肆其外”,“自树立,不因循”,“不与世沉浮”。
五、朱熹(南宋)(一)“朱熹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二)朱熹认为,小学是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教育要从儿童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三)朱熹将《论语》中的“君子博学过文”、“博学而笃志”和《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的思想纳入到教育活动中,把教育活动分成五阶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四)朱熹继承了孔子和《学记》中的启发诱导思想,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启发学生思考,即“激疑”。
要求教师先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然后要启发及时。
(五)教育方法1、循序渐进——学习要有计划,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要先慢后快,踏踏实实,一步一脚印。
2、学思结合——要熟读而精思。
3、温故知新——“人师”的前提。
六、王夫之(明末清初的教育思想家,继承了儒家重教的传统)(一)知行并进——发展了儒家的“学、问、思、辨、行”的教学传统,把之看成是互为联系、互为促进的过程。
强调“行”的作用,“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二)学思相资——学习可以促进思考,而思考又有助于学习,相辅相成。
(三)因材施教——引导其长处,矫正其短处。
[类似长善救失](四)积渐不息——学习是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的不间断过程,要注重不断的积累。
第二节中国现当代教育方法的发展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涵义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认为教师在“教学做”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因材施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三)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开展创造性活动提出“五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
他所提出的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思想和方法直接促成了我国创造教育的崛起和发展。
二、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提出的,它的着眼点由教师的“教”转移到了学生的“学”上,使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
育才中学的老校长段力佩风趣地把“八字”教学称为“有领导的‘茶馆’式的教学”。
(一)精讲——有重点地精讲,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关键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突出重点与难点,使讲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巡视指导——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教师的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三)主动学习——教学的重点在“学”而不在“教”,“读”、“议”、“练”等活动都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
学生必须牢固树立以自学为主、主动学习的观念。
三、李吉林——“情境教学”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呆板、繁琐、片面、低效”的弊端,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了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为特点的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的积极作用,把儿童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注重“情趣”、“意象”,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为学生开拓了广远的想象空间,大大地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启迪了思维。
情境教学围绕“情境”来展开,教师扮演着情境“创设者”、“设计者”的角色,学生是情感的“陶冶者”,情绪的“被激发者”,可运用的教学方法有:(一)情境创设方法:1、生活展现情境;2、实物演示情境;3、图画再现情境;4、音乐渲染情境;5、语言描述情境(二)教学设计方法:1、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2、以真切的感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以广远的意境,激起学生拓展课文的想象力;4、以蕴含的理念,诱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三)激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四)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加深体验四、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卢仲衡根据美国程序教学专家斯金纳关于小步子和及时强化的原理,运用学习心理学中的适当步子的原则,对初中数学进行自学辅导的教学实验。
学生利用“三个本子”(课本、练习本、答案本)进行自学、自练、自改作业。
其特点为:1、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辅导下,以学生自学、自练和自批作业为主的过程,教师确保学生每节课有较多的自学时间。
2、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在自学辅导教学中,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承担着“指导者”、“辅导者”的角色,运用的教学方法有:(一)启发指导方法——点拨、讲解、追究、讲评、总结等。
(二)辅导方法——针对四种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作不同程度的辅导。
四种不同学生的思维品质:敏捷而踏实(快而准)、敏捷而不踏实(快而不准)、不敏捷而踏实(慢而准)、不敏捷而不踏实(慢而不准),如对“敏捷而踏实”的学生应主要帮助他们了解在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中遇到的问题,而对“不敏捷而不踏实”的学生应及时帮助他们弄懂教材上的内容,解决他们在练习中所遇到的困难等。
(三)检查督促方法——教师通过观察、提问等形式让学生回答,正确的予以肯定,错误的立即纠正。
五、邱学华——“尝试教学”☺邱学华根据现代教学论思想,对传统教学中把“教”局限于教师讲授、传递知识,把“学”局限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观念提出尖锐的批评。
他认为,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积极尝试,大胆探索。
教师应采用“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方式,让学生先去尝试练习,依靠自己的努力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练习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为了有效地做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教师在尝试教学中可运用的方法有:(一)尝试练习设计方法。
编拟的尝试题要同课本的例题相仿,同类型同结构,难度大致相等,应该仅是题材上的变换。
要进行多层次不断尝试的练习,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提高。
(二)有指导的尝试方法。
教师在指导时应充分发挥以下四个作用,使学生由尝试达到成功:1、旧知识的基础作用。
指导学生用“七分熟”的知识作为基础,去探索尝试“三分生”的知识。
2、准备题的引导作用。
准备题是旧知识,尝试题是新知识,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3、课本的示范作用。
诱发学生自学课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地接受课本的指导、指点、引路。
4、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
学生在班集体中讨论、回答问题、板演练习、共同操作等,共同解决尝试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六、顾泠沅——“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又称“青浦实验”)☺教学模式或步骤为:○1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2探究知识的尝试;○3归纳结论,引出知识体系;○4变式练习的尝试;○5回授尝试效果,组织质疑和讲解;○6单元教学结果的回授调节。
在上述探索中,尝试学习是中心环节,回授尝试效果,组织质疑和讲解以及单元效果的回授调节,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知识技能,提高尝试学习的效果,这就是以“尝试回授”与“反馈调节”为主要精神的“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
此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学生的尝试学习。
☺教师在“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中可运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一)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之下学习。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迫切性。
(二)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层次(序列)。
(三)在采取讲授法的同时辅之以“尝试指导”的方法。
(四)及时提供教学效果的信息,随时调节教学。
☺青浦实验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尝试学习和对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与诊断性评价、矫正,在对教学经验进行筛选的基础上,牢固建立了一套理论基础:(1)情意原理;(2)序进原理;(3)活动原理;(4)反馈原理。
☺由于“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尝试学习以及对学习结果(信息)的及时反馈与诊断性评价、矫正,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教学有异曲同工之效,故被称为“中国式的掌握教学法”。
第三节西方古代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一、苏格拉底——“产婆术”(谈话问答法)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一切人德行完美的基础,教师通过一系列有技巧的对话(提问、争辩),帮助学生接受正确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