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二)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模板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模板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后,许多城市出现了阅报总会或阅读 公报会等组织,旨在面向公众义务组织读报,发挥报刊宣传 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
——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
报刊业的发展有利于传播知识,传播信息,开启民智,成为传播文 明知识的载体;
爷爷说“报纸改变了我的一生,它给了我观看世界的眼 睛”,为何爷爷有此体会?
新民主主义革 《共产党》《红色中华》 同国民党控制的报刊斗争,
命时期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
繁 荣
改革开放后
《人民日报》《红旗》 《光明日报》《文汇报》
出现欣欣向荣景象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 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 领域。
一、报刊业的繁荣
为何爷爷有此体会?
【材料一】革命派从开始革命活动时起就十分注意办报。通过这些报 刊,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动员群众起来革命,对民主革命形势的发 展,起了很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人民版 历史必修二
报刊业的发展有利于各个不同团体、党派通过报纸宣传进 步思想;
爷爷说“报纸改变了我的一生,它给了我观看世界的眼 睛”,为何爷爷有此体会?
【材料三】“改革开放后报纸宣传重点转移到对经济建设的 报道中来…必须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
——邓小平
报刊业加强了舆论监督作用,有利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影响
报刊业的发展有利于各个不同团体、党派通过报纸宣传进步思 想;
报刊业的发展有利于传播知识,传播信息,开启民智,成为传 播文明知识的载体;
“报纸的故 乡在中国”
“邸报”是世界上
伏尔泰 最早的报纸
阶 段
时间
代表刊物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20张PPT)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20张PPT)
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 大众传媒的媒介
报纸、 广播、电视、 互联网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形成:①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②l873年,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出现
——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
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 而面目一新 ……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 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 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 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 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 的宝成、鹰厦、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 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2、交通工具发展的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
展,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对人民的社 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表现: ①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丹麦人~上海~第一个电报机
房,福建巡抚~台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
20世纪初上海装置无线电台、设无线电报局
②电话:1875年,上海招商局开通第一部电话。
2.互联网的优势
①集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②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③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
总结
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
闭关锁国
面向世界
单一
多元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沿海快,内地慢;城市快,农村慢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件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件PPT

(浙江省2011届高考考试样卷16题)晚清重 臣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 描述,“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 气”。这说明 A.近代园林建筑日益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 B.近代买办都住西式洋房、使用西式家俱 C.到了近代,才出现中西合璧的住宅建筑 D.近代园林是中式的,住宅往往是西式的
“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 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烹制麻辣土豆丝和洋 葱炒鸡蛋。在准备好晚餐后,她在穿衣镜前, 开始端详起自己新购置的无袖旗袍来”。这 段描述中可以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是 ①无袖旗袍 ②穿衣镜 ③麻辣土豆丝 ④四 合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
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
置重罪。”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
【材料二】 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
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
而尽革也。
——张枬《论辫发原由》
据材料一、二,在头发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或 做法?有何相同之处?(4分)
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有不同的规定;
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文官饰物为飞禽, 武官饰物为走兽);
官服的规定,反映明朝严格的等级制度;
服饰图案有寓意,反映对官员品行的希望 与要求,有教化的功能。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
(1)传入时间:从19世纪40年代起 (2)造成影响: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 江卷)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 “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 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高中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回顾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回顾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回顾(五)
专题网络
专题整合
一、近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次数
概况
第一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崛起。在被迫
片战 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生活与以前相
争后 比,发生了显著变化
次数
概况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 第二次民

官显贵建造洋房
府还实施“安居工程”
(1)列强垄断中国水上运输 发展较快,但20世纪90年代 轮
(2)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 后,因其他交通工具的发 船
局,打破列强垄断局面 展,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行
(1)铁路营运总里程居亚洲第 铁 辛亥革命前夕形成中国近
一、世界第四 路 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机车制造有新突破
距越来越小
二、比较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
现代
穿西装、中山装、学生 着装从灰蓝色调走向五彩缤

装、旗袍等
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
1987 年解决温饱问题;进一
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时

步提高饮食水平,注重吃好,
尚,西式糖、烟、酒、
政府还实施“菜篮子工程”
饮料为百姓所接受
近代
现代
西式住宅增多,民国的高 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政
近代
现代
公 (1)20 世纪初出现汽车 路 (2)公路交通发展受限制
建立密集的公路交通网
行 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

航线、航班不断增加,中
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

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的开始
主观念深入人心,旧的社会习俗受到极大冲击, 国成立后

人教版必修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件(26张)

人教版必修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件(26张)
方法·探究区
角度归纳即可。第(3)问,结合时代特征,从材料二中的信 息可以看出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 仿西方生活方式;而材料三中的信息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积极主动学习西方文化并融入世界。第(4)问,从材 料一及材料三中可归纳出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 因素,从材料二中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 变化可归纳出外来影响因素。
(2)机车制造有新突破
知识·总结区
(1)20世纪初出现汽车
公路
建立密集的公路交通网
(2)公路交通发展受限制

冯如制造飞机,标志着中 航线、航班不断增加,
航空
国航空事业开始
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知识·总结区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及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异同 1.大众传媒的变迁 (1)近代化的中文报刊始创于外国在华传教士。从19世纪70年代起, 中国人开始创办近代报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报刊业得到了 长足发展。 (2)广播影视是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中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 台于1926年正式开播。电影的产生较早。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 得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方法·探究区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 念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 进步。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方法·探究区
解题思路 本题以社会生活风尚变化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调动和运 用知识、阐释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依 据材料一的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影响从奢靡生活风气对 传统思想观念的冲击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 料二中“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 活的必需品”等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分析原因 可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

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人教版必修2)

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人教版必修2)


4、思考:影响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 思考: 有哪些? 有哪些?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
四、及时训练: 及时训练: 1.人与人之间的称呼看似平常,其实称呼反映 人与人之间的称呼看似平常, 了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了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阅读 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宣布 年法国制宪会议宣布: 材料一 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宣布:“任 何人不得再保留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 何人不得再保留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 男爵、骑士等贵族头衔。 男爵、骑士等贵族头衔。” 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 材料二 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 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 ”“老爷 民道 德.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 蓄辫、缠足和赌博等陋习。 蓄辫、缠足和赌博等陋习。(南京临时政府的措 施)
2.
旧式婚姻情况 父母之命, 1.父母之命,媒约之言 问名(互问庚贴卜之) 2.问名(互问庚贴卜之) 会亲(即订婚) 3.会亲(即订婚) 请假(男家备糕点、 4.请假(男家备糕点、请 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 意事项) 意事项) 纳采( 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 俗称“过大礼” 家,俗称“过大礼”恭迎娶 ) 过妆(送嫁妆) 6.过妆(送嫁妆) 7.娶亲 8.回门 新式婚姻情况 1.自由恋爱 2.订婚 婚礼:证婚人、 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 主婚人依次入席; 、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 宣读婚书;证婚人、 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 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 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 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 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 来宾贺词,各种答谢。 来宾贺词,各种答谢。
二、了解中圉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x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x
11
【方法技巧】 实质(本质)类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题型特点:题干一般给出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发生的历史 现象,然后让学生思索其历史现象反映的历史实质(本质)。 2.解答技巧: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 丰富多彩的;实质(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 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 实质(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在解答此类选择题的时候 要做到以下几点:
船 (2)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 的发展,轮船运输业开
打破列强垄断局面
始萎缩

(1)19世纪80年代中国铁路诞 生
(1)铁路里程亚洲第一、


世界第四
(2)辛亥革命前夕奠定铁路网 的基本格局
(2)机车制造有新突破
公 (1)20世纪初出现汽车 路 (2)公路交通发展受限制
建立密集的公路交通网
航 冯如制造飞机,标志着中国 航线、航班不断增加,
空 航空事业的开始
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9
【典例1】 下面两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我国 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外来文化的影响 C.人们的思想解放
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 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
10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两图反映的现象并深入分析这种现 象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图片反映的现象是人们的穿着打扮 由传统、保守到开放、潇洒。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随着改 革开放的进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答案 C
17
【变式训练2】 有人题打油诗反映清末民初社会上的婚礼仪式: “某市结婚不论谱,大个喇叭小个鼓。半新半旧分不清,好像北 京耍老鼠。”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高中历史 必修二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复习课件(38页)

高中历史 必修二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复习课件(38页)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外界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 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商店、银行等,在入侵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 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2)政治因素(政府政策):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清政府、 民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 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了 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3)经济因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城市基础 设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也推动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5)科技因素: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 改变并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6)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人员的扩大,加快了 新式生活的推广; (7)思想因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 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了接受新生活的能力。
▲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 有哪些呢? ▲鸦片战争 西方侵略、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传入 ▲洋务运动: 兴办洋务、近代工业、教育等 ▲维新变法: 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为实现 强国目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 ▲辛亥革命: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
(2)特点 ①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推进,存在着严重 的不平衡性。 ②从过程看: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 合璧、新旧并存。 ③从程度上看: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沿海地区(通商口 岸)和大城市变化大,内地和广大农村变化小。 ④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 推动有关,都随着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⑤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 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 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件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件PPT

趋势三: ①封闭走向开放 ②传统走向现代(文明化)
分析图片,近代以来服饰变迁还有 哪些趋势?
近现代服饰变迁的趋势。
趋势: ①从拘谨、保守、呆板到美观、适体、方便 ②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西方化) ③封闭走向开放 ④传统走向现代(文明化)
四合院
福建客家土楼
现代建筑
川菜
西餐
清末婚礼 现代婚纱照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与趋势。
分析以上材料,近代服饰还有什么特点?
地区发展不平衡
干部装
2、建国后服饰在曲折中发展
通过观看图片感受建国后至改革
开放前中国服饰的变迁
列宁装
布拉吉
这一时期的服装有什么特点?
绿
政军装 治色彩浓厚
3、中国服饰走向世界
时尚、个性、多元



中 近代中国 国
中 融 合
近 现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代 服 新中国成立后
①外因:西方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冲击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进行机器生产、生活的需要; ③政治:政治运动、仁人志士的推动;
政府政策的影响 ④思想:自由、平等思想观念;
审美情趣的变化和思想观念的解放
三、变之后……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人类通过服装 来提升对民族文化以及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在 全球化的今天……
合 中 发
饰 的 变 迁 改革开放后
政治色彩浓厚
展 , 在 发 展 中


多元化

个性化

材料一
仔细观察图片,思考近代女装变 化的趋势?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趋势一:

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二)

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二)

近代以来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笔记 ▲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民族独立(前提) ②经济迅速发展 ③政府推动政策,改革开放 ④科技的不断进步
交通工具发展的影响:(笔记)
积极: ①交通更为便利和快捷,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 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和发展 ③促进信息传播,拓宽人们视野。 消极: ④在近代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对中 国的掠夺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铁路和公路 1.火车和铁路业发展 ①晚清时期:
A19世纪70年代,外商擅自修筑淞沪铁路(拆) B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 ▲意义: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
C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成就:京张铁路(1909)
②民国以后:进展缓慢,西南、西北没有铁路
▲新中国成立: 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改善,极左 思想影响 ▲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日益接轨
中山装的特殊意义:
五个扣:五权分立(行政、 立法、司法、教育、监察) 袖口三个扣:三民主义 四个兜:礼仪廉耻 袋盖为倒笔架型:以文治国
封闭的衣领:“三省吾身”
严谨治身
后背不破缝:国家和平统一。
第15课
▲原因: ①西方入侵,西方人来华 ②经济发展,官员、商人效仿
传统民居
上海老洋房
中西合璧
4.习俗风尚变化 (1)表现:
①剪辫易服 A留美幼童,揭开序幕 B维新派提出主张 C辛亥革命前后,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D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 ②废止缠足 A维新派提出“废止缠足” B临时政府颁布禁止裹脚法令 ③婚姻: 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维新派) 繁琐愚昧走向简约文明 ④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 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 ⑤节气:民国开始改用阳历,增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人民版高中历史经济史必修二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习 课件

人民版高中历史经济史必修二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习 课件
B、表现: 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葬礼——厚葬→殡仪馆、公墓、火葬(文明、简洁、卫生) 见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剪辨易服、迫令放足、破神权、反迷信、公历、思想观念
(1)探讨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
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
第二节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 2、近代(1840—1949) (1)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 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 一家航运公司。 (2)陆:
结合故事、材料、照片和所学知识,请从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对中国近代的知识女性形象做出 合理的描述。
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 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民社会 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 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表现 (二)原因、特点和影响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原因: 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
2、概况:
阶段
表现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后— 男子:长袍马褂→西
—新中国成立 装、中山装
(20世纪上半 女子:宽松肥大→旗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 :A、传入时间: 19世纪40年代 B、 原因: 西方人来华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教版必修2

探究二 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史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 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 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 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 年 4 月 15 日)
5.假日游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露出的主要 历史信息是( )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几千年来的家庭生活发生重大变革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生活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 的要求,假日休闲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的。 答案:A
及了“断发易服”,故 D 项错误。
答案:C
3.康有为“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尤遭戏侮,斥为臀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的这一号召( ) A.推动了近代“断发”的序幕 B.已经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C.推动政府全面颁布剪辫易服法令 D.推动中国男子更换近代发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变化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 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康有为倡导的剪辫运动。故选 A 项。 答案:A
(3)住: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标。
讲究卫生、 _赈__济__灾__区___ 的社会风尚
(4)娱:_休__闲__娱__乐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 (2)现代建设 在逐步形成
一部分
的蓬勃发展
[巧思妙记]
史料一
探究一 从服饰看社会变迁
史料二
史料三
(1)史料一中的图片说明中国服装有什么变化? (2)史料二中 20 世纪 50 年代为什么流行“布拉吉”和列宁装? (3)为什么会出现史料三中的现象? (4)结合上述史料分析,影响中国服装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1)鸦片战争后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 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①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孤立、封锁、敌视政策,新中国 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②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大量帮助,所以当时在社会生活方面也学习苏联。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课件(共35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课件(共35张ppt)

•将《义勇军进行曲》成为 国歌的电影: 《风云儿女》(1935年)
清末传统婚礼
民国时期的婚礼
新中国成立时的婚礼 改革开放以后的婚礼
2、剪辫易服、废止缠足、鞠躬、握手、称呼 变化
通信 鸿雁 依靠驿站 传信 和民信局
晚清开始 办邮政 (1866— —1896)
民国进一 步发展
电信(电报1877、电话1882)
莫尔斯设计的电报机
解放初期的电报
1877年的电话机
1910年的电话机
1919年的电话机
1937话局
1906年的电报局
报刊
《邸报》(唐)
《强学报》、 《时务报》(清末)
《民报》 (清末)
《申报》 (18721949)
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阅读课文,找到以下“中国第一” 的名称、产生时间和地点。 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偏甜
气候 成因 依山傍海 气候潮湿,吴楚口味 (产盐之地) 炎热 预防疾病 历史影响
可口可乐(英文名称:CocaCola,也称Coke),是由美 国可口可乐公司出品的一种 含有咖啡因的碳酸饮料。可 口可乐早在上世纪20年代进 入中国,当时译作“蝌蝌啃 蜡”,但因销路不佳,后改 名为“可口可乐”。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衣、食、住、风俗、行、大众媒介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晚清旗袍
民国旗袍
列宁装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友好
五 十 年 代 的 时 尚 ︓ 列 宁 装
50年代末:布拉吉
50年代末,苏联女专家在中国掀起 布拉吉热。布拉吉(意为连衣裙,俄 文译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 有哪些呢? ▲鸦片战争 西方侵略、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传入 ▲洋务运动: 兴办洋务、近代工业、教育等 ▲维新变法: 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为实现 强国目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 ▲辛亥革命: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
▲中山装流行的原因: A.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 B.民主革命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的反映 C.新派人士的欢迎
②女装:
旗装
改良旗袍
③变化趋势: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 由拘 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 走向 “开放” ④变化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 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2.饮食变化: 饮食丰富、习惯多样 (1)中国传统饮食: 地方特色鲜明
近代以来交通业发展的原因: ▲现代:
⑤新中国成立,民族独立(前提) ⑥经济迅速发展 ⑦政府推动政策,改革开放 ⑧科技得不断进步
近代交通业发展的特点: ——半殖民地特征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 水运、公路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同 时由于顽固势力阻扰、政治腐败、政局动荡、经济 落后,总体发展缓慢 ③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之间的交通发展 不平衡
二、水运和航空 1.轮船和航运业发展
①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外国轮船公司垄断航运 业 ②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意义:⑴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一定程度抵制外资 经济侵略 ⑵推动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③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一管理,航运业发展较快 ④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 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传统民居
上海老洋房
中西合璧
4.习俗风尚变化 (1)表现:
①剪辫易服 A留美幼童,揭开序幕 B维新派提出主张 C辛亥革命前后,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D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 ②废止缠足 A维新派提出“废止缠足” B临时政府颁布禁止裹脚法令 ③婚姻: 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维新派) 繁琐愚昧走向简约文明 ④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 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 ⑤节气:民国开始改用阳历,增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三、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近代社生活变化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 2.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
▲沿海变化快,城市变化快 ▲内地变化慢,农村变化慢、触动小,大多仍处于封闭落 后状态,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几乎未变,
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 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深刻反映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5.50-70年代人民生活基本保障,有较大改善,但总体变 化不大(简单、朴素) 6.80年代后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根本改观),生活质பைடு நூலகம்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 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改善,极左 思想影响 ▲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日益接轨
中山装的特殊意义:
五个扣:五权分立(行政、 立法、司法、教育、监察) 袖口三个扣:三民主义 四个兜:礼仪廉耻 袋盖为倒笔架型:以文治国
封闭的衣领:“三省吾身”
严谨治身
后背不破缝:国家和平统一。
第15课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3.居室建筑变化: ①建国后:住房基本解决,但总体较拥挤, 家具陈设简单 ②改革开放后: 住房状况改善
▲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② 1995年政府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 收入职工能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4.习俗风尚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 A取缔黄赌毒,涤荡封建糟粕 B1950年《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新婚姻制度,促进妇女解放、移风易俗 C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成为时尚,社会风气根本变化 ②改革开放后(80年代后) A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 B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风尚正在形成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服饰变化:
中苏关系友好,苏联援助中国建设
①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
列宁装
布拉吉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服饰变化:
与革命相关的 服饰成为主流
①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 ②60-70年代:绿军装
▲原因: A.文革闹革命 B.提倡节俭、艰苦朴素 C.经济不发达,物资较匮乏 D.极左思想影响
中国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主要内容: 1.服饰方面 2.饮食方面 3.居室建筑 ▲不同时期变化的 4.习俗风尚 表现及原因 5.交通工具 6.通讯工具 7.大众传媒 二、主要阶段: ——四大变迁时期 1.近代:▲1840-1912(清末,近代前期) ▲1912-1949(民国,近代后期) 2.现代:▲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 ▲1978-(改革开放后)
近代以来交通业发展的原因:
▲近代:
①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其最新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 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列强为满足侵华的需要,扩大在华利益,达到控制中国 广大地区,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的目的,争相 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客观影响) ③先进的中国人为改变中国落后面貌,救国救民,开始 向西方学习,积极引进和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 会发展 ④近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交通业进步。但各地经济 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010年江苏考纲要求: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服饰变化: ①男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西装流行的原因: A.西方列强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受西方文化 影响 B.洋务运动兴起(买办、留学幼童) C.向西方学习要求的反映 D.崇洋媚外的心理,追求时髦
四、影响中国近现代交通、通讯发展共同原因 (小结) 1.外来先进技术传入的推动 2.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 3.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的推动 4.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政策推动 5.先进中国人为改变落后面貌,主动向西方学习 6.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7.中国人民聪明才智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交通工具发展的影响:
积极: ①交通更为便利和快捷,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 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和发展 ③促进信息传播,拓宽人们视野,加快生活节奏, 丰富 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深刻影 响
消极: ④在近代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对中 国的掠夺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服饰变化: ①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 灰蓝色调 ②60-70年代:绿军装 ③80年代以后: 数量增加、色彩丰富、 款式多样、融入国际潮 五彩缤纷 流 ▲原因: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推进,经济较大发展, 物资丰富 B.中共十四大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党和政府以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目标 C.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
一、铁路和公路
2.汽车和公路业发展
①20世纪初:汽车在上海出现,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 ②清末民初:近代筑路技术传入 ③民国时期:修建一些公路,但发展缓慢 ▲原因:⑴旧中国政治腐败、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⑵经济落后,民生凋敝 ⑶汽车和油料依赖进口
④新中国:发展迅速
▲原因:⑴新中国的建立,民族独立(前提) ⑵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起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 ⑶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公路大桥 ⑷改革开放的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 ⑸科技进步
2010年江苏考纲要求: 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 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互联网的兴起。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2010年江苏考纲要求: 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 及交通工具的发展; 通讯工具的变革。
一、铁路和公路 1.火车和铁路业发展 ①晚清时期:
A19世纪70年代,外商擅自修筑淞沪铁路(拆) B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 ▲意义: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
C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成就:京张铁路(1909)
⑤在现代造成城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能源紧缺等负面 影响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1.有线电报:
军事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擅自在上海建立一个 电报机房
②中国自办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③甲午战争前夕,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2.无线电报: 官商通报 20世纪初,上海崇明建立无线电报局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四、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把西方先 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影响)传入中国 ——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是近代变化的根本原因 2.近代以来社会变化巨大,受政治运动和政局变化的影响 3.政府政策的促进 4.近现代工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 水平提高 ——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根本原因 5.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促进思想解放 ,自由平等 观念等深入人心 6.科技水平进步,物质产品、生活用品、娱乐设施等 不断丰富 7.崇洋媚外、追求时尚、美观、舒适等心理 8.先进中国人认识到自身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 进步人士的鼓吹与提倡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2.饮食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
A基本保障人民物质生活需要 B但食物简单,按计划凭票购买 C温饱问题长期未彻底解决(尤其农村)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2.饮食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 ②改革开放后:(80年代后)
A人们自由挑选,种类丰富 B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C讲究营养,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粗粮 和绿色食品受欢迎 ▲原因: A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以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目标, 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 B农村改革提高生产力,粮食逐年增加 C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百姓的餐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