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1.doc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优秀教学案例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史料解读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地图、图片、纪录片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秦汉时期的历史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
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共同讨论、研究问题,分工合作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多元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本案例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后习题、学习心得、课堂汇报等。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力。
3.组织小组汇报,让各小组分享研究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四)反思与评价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提高教学效果,我将实施以下反思与评价策略:
1.鼓励学生在课后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所学知识。
2.设计课后习题,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3.开展课堂评价,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五、案例亮点
本教学案例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下五个突出亮点: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二)问题导向,培养探究精神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原因、过程、影响等问题。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提升合作能力
3.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将布置以下任务: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2、你知道新疆地区古代被称作什么吗?新疆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并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本环节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四〕【拓展提升】〔5分钟〕
有一部关于秦朝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秦始皇和大臣李斯一边谈论政事一边吃着葡萄、石榴,旁边还摆放着一壶茶。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说一说,这个情节是真是假?为什么?
目的:
时间:年和年,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作用〔意义〕:
3、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时间、标志分别是什么?
时间:公元前年;标志:西汉设置。
4、东汉时,派出使西域,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5、丝绸之路形成于何时?请依次写出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和最终到达的地区,并在“丝绸之路示意图”上找出长安、河西走廊、安息、大秦。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主备教师
邓丽娟
参与教师
刘永春许卫红邓丽娟
审核人
王艳玲
课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学习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经过的地点;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2、呼韩邪单于率部归汉,汉元帝将宫女嫁给他。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二、请看课文第81-84页“张骞通西域”“和以西,包括今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看“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找到西域的大致范围)。
2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时间、作用分别是什么?:
本环节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5)【当堂检测】〔3分钟〕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5.实践活动与作业设计,强化知识运用能力
本案例注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例如,撰写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短文、制作丝绸之路路线图等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强化了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图片、地图、纪录片等,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同时,结合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我国对西域的开拓过程,包括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历史事件,掌握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其路线。
本案例以问题驱动法为主线,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中,小组合作学习贯穿始终。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任务,既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又锻炼了沟通表达技巧。此外,小组间的讨论交流,也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取长补短。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知识掌握、问题解决、团队合作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3.创设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秦汉开拓丝绸之路教案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识读、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导读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来证明历史学家对张骞的评价,从而认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2.通过展示丝绸之路上互相交流来理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生分析、讨论、交流认识到张骞不辱使命克服困难终于达到目的,来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和坚强意志。
2.通过对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历史的学习,激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增强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认识西汉时期在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吸取他国先进科技文化对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与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张骞出使西域。
教学方法运用“导入——学生阅读思考——质疑——讨论——解答”五步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汉武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政策,稳定了西汉的内政,凭借“文景之治”时期打下的雄厚物质基础,他的雄才大略开始得以尽情的施展。
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势力开始向中国的西部拓展,对外交往变的活跃起来了。
那么,你们知道谁是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开拓者吗?是谁勇敢的揭开了笼罩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神秘面纱呢?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的一番瑰丽的景象呢?怀着一系列的疑问,今天,让我们走进西域,踏上丝绸之路,去感受岁月的沧桑,了解在那发生的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一】说教学理念与目标有关教学理念结合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力求用新课程理念来统领全课,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原那么,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努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整合历史资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评价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有关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将目标指向学生发展的方向,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的内容和授课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点: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中,要求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关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
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并处理展示的过程,学习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并分析、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课堂进程中自始至终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说教学内容和过程〔一〕有关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中国古代史内容。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活动课的组织教学问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工具:幻灯片、投影仪、背投、联网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板书设计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1、汉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2、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3、昭君出塞二、张骞出使西域1、西域的地理位置2、出使西域的原因3、两次出使西域的过程4、西汉对西域的统治三、丝绸之路的开辟1、丝绸之路是如何形成的?2、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3、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汉武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政策,稳定了西汉的内政,凭借“文景之治”时期打下的雄厚物质基础,他的雄才大略开始得以尽情的施展。
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势力开始向中国的西部拓展,对外交往变的活跃起来了。
那么,你们知道谁是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开拓者吗?是谁勇敢的揭开了笼罩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神秘面纱呢?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的一番瑰丽的景象呢?怀着一系列的疑问,今天,让我们走进西域,踏上丝绸之路,去感受岁月的沧桑,了解在那发生的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讲授新课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关于战国时期的匈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79页的小字内容。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三单元第16课,内容分三局部: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三者之间因果相联,表达了中原王朝、匈奴族和西域各族之间的民族关系。
本课还与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前后照应,在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处于重要地位。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
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根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根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来分析丝绸之路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依据: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开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难点:张骞通西域。
依据:学生对西域的地理概念陌生;识图难,地名生疏,读音书写难度大,且地名多;张骞出使西域所走的路线曲折复杂,地形地貌多样;两次出使时间长,所经过、出访的国家多,过程复杂。
总之,这对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二、说学情在网络迅速开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拟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七年级历史教案)《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教案●一、课标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通过课本剧的编演,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开放交流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
●三、重难点重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难点:张骞出使西域。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石榴、核桃、芝麻、葡萄、胡萝卜等图片),这些食品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但是大家知道吗?这些好吃的东西可不是我们本地土生土长的,它们是在二千多年前,从遥远神秘的西域传过来的,那么大家知道西域在哪儿吗?又是谁开拓了通往西域的通道呢?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的一番瑰丽的景象呢?请看第16课,这些疑问自然就有答案。
环节一:预习检测教师:阅读历史材料,并能从中获取重要的历史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能力,(出示知识填空)1、汉朝把和以西,包括今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的地区,称为西域。
2、汉武帝之前,由于道路的艰险和族的阻隔,西域和汉朝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3、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是关系,直接影响到河套与西域等地区的安定和发展。
4、汉武帝时,派两次出使西域。
5、西域开通之后,一条横穿欧亚的路上通道产生了。
环节二:体验探究,理解历史a、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1、西域这个古地名的具体位置请同学们看西域地图,找出阳关、玉门关,并说出和阳光玉门关有关的诗句。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2、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创设情境,以“揭皇榜”“时光隧道”等方式,让学生在亲历过程中走近历史,对历史产生认同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缔造了中国历史。
两汉时,加强了对边疆一些地区的管辖,密切了和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视频《汉武大帝》,导入:同学们,汉武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政策,稳定了西汉的内政,凭借“文景之治”时期打下的雄厚物质基础,他的雄才大略开始尽情的施展。
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势力开始向中国的西部拓展,对外交往变得活跃起来。
那么,你们知道谁是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开拓者吗?是谁勇敢的揭开了笼罩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神秘面纱?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的一番瑰丽景象呢?怀着一系列的疑问,今天,让我们走进西域,踏上丝绸之路,去感受岁月的沧桑,了解在那发生的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二】探求新知〔25分钟〕(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匈奴是一个怎样的民族?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统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指河套地区〕;筑长城,因地形,用(控)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史记·蒙恬列传》昭君出塞图答:取决于国力的强盛与否。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3.16《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张骞出使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概念;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大秦使臣来东汉。
2.了解秦汉和朝鲜、日本的交往。
(二)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表述、归纳史实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两汉通使西域,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联系,奠定了我国对新疆管辖的基础。
2.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是古代历史上的创举。
以他们所表现的精神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3.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东汉与大秦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联系;古代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的盛誉和先进文化对东亚邻国的影响,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班超经营西域。
2.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1.数字投影仪。
2.电脑及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图片:秦始皇端坐在宝座上,一名跪着的侍从双手举着盛满葡萄的托盘献给他)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位同学画的想象画。
他参照教材,把秦始皇画得十分传神,葡萄画得也非常逼真,可是,这幅画有一个“历史”错误,你知道错在哪儿吗?尽管秦始皇唯我独尊,富有四海,但当年的他却吃不到我们今天常吃的水果——葡萄。
因为葡萄是从西域传来的,而西域与中原的交通是在西汉时开通的。
那么,西域在何方?是谁开辟了中原和西域交往的道路?丝绸之路是怎样闻名于世的?秦汉时期,我国同哪些国家有着友好交往?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板书)。
(二)讲授新课我们先学习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板书)。
首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匈奴这个古代的民族。
秦汉时期匈奴不断南侵,中原王朝与匈奴时战时和,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河套与西域等地区的发展。
侵同学们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填表时代战和秦始皇蒙恬收复河套,移民戍边汉高祖“白登之围”,战败和亲政策文帝、景帝和亲政策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汉元帝和亲政策(昭君出塞) 总的说来,中原和匈奴的战争并不能阻止双方的经济文化的交往,而双方的和平共处更是促进了各自的社会发展。
七年级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1课时
祁连山脉——河西走廊
楼兰古国
楼 兰 古 胡 杨 树
火焰山
新疆魔鬼山
作业
资料跟上 预习17课,做完资料的选择题。
界之路,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 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 志。
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
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 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你预习了吗
黄瓜、胡萝卜、大葱、大蒜
水仙、茉莉、海棠
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
西 方
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材、珠 宝、音乐、舞蹈、宗教------
东 方
友谊之道
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 和养蚕技术------
张骞通西域
汉政府在沿途 修道路,设驿站, 筑长城
丝 绸 之 路 的 畅 通
成为东西 方文化交 流的桥梁
模块一 张骞通西域
1.西域是指什么地方?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
结果、意义?
西域—— 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 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
玉门关
阳关
张骞通西域
次数 时间 目的
联络大月氏 夹击匈奴
发展与西域 的友好关系
结果
了解了西域 各国的情况 沟通了与 西域的联系
意 义
公元前 第一次 138年 公元前 第二次 119年
小结:
张 骞 通 西 域 结 要 重 果
设西域都护,把西域 纳入政府管辖范围内
开
拓
丝绸之路
促 进 中 外 经 济 文 化 交 流
初中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模板范文
初中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秦汉开拓西
域和丝绸之路教案模板范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史实,运用史料对张骞进行评价,认识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想象、展示图片及播放录象来理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联系西部大开发,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和意志。
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识图绘图能力、归纳能力,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具有较浓厚兴趣。
但初一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采用阅读、思考、绘图等探究方式,尽可能让每位学生在整节课上处于积极探究状态,发挥其教学主体作用。
3重点难点
重点
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难点:
张骞出使西域。
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程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的重点课,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长生了深远影响,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课重点是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难点:张骞出使西域。
四、说教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分析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组织课堂教学,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优化教学的的目的。
五、说学法本课讲授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事物缺乏理性的认识,但他们对许多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此在教学中就要克服简单的说教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故事、视频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讨论变消极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究,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张骞出使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概念。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的学习,培养不怕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难点:张骞出使西域
教学过程
导入: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填表
武帝
二:张骞通西域
1 西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公元前______,__________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张骞此行历时多少年?
3 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意义?(a.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
b.奠定了我国对西域今新疆地区管辖和开发的基础。
公元前___西汉政府设置_____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c.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同中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发展起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互相传递着文明信息。
)
4张骞的个人品质,你最敬佩哪一点?
5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什么时间?
6除张骞外,你知道的外交家还有谁?
三:丝绸之路阅读丝绸之路示意图
1你能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吗?从___出发经____,今____,通往__、__,直到____
2这条线路为什么称为丝绸之路?
3丝绸之路畅通的原因是什么?
4你知道哪些物产、艺术是从西域传入的?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今天的生活会怎样?
5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流中有什么作用?
每课一得:你知道汉族名称的来历吗?
重点讲解:
二:张骞通西域:
1、西域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
2、第一次(公元前138年)
3、第二次(公元前119年)
4、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60年)
三、丝绸之路1、美丽名称的由来
2、路线
3、作用
材料阅读P85 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有人认为长城在秦汉帝国向西开拓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你同意哪种观点?((1)同意第一种看法。
因为长城的修建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守,一定程度上起了闭关锁国的作用,同时长城把游牧区和农耕区隔开,阻碍了游牧民族和中原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2)同意第二种看法。
在西域设置亭障,成为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据点,成为中原先进文化在西域的传播站;长城对匈奴的进攻起了屏护作用,保证了汉朝同西域的交通畅通所以具有关键意义)
自我测评1《资源与学案》选一选
2活动探究有一部关于秦朝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秦始皇和大臣李斯一边谈论政事一边吃着葡萄、石榴,旁边还摆放着一壶茶。
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说一说,这个情节是真是假?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