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攻略专题总结课件专题总结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32张PPT)
慢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
府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城市化进程。
提示:(1)发展特点:18世纪上半期发展缓慢;18世纪中期到 20世纪初期(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迅速;20世纪30年代达到
较高水平,此后较为平稳发展。主要经济因素:工农业生产 的发展(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或工业 化进程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 (2)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制约;城市化起步晚; 工农业生产水平低(或工业化程度不高,或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地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措施:对原有城市进行彻底改 造;改变城市产业结构和发展类型。 (3)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能够为工业发展创造 有利的条件,推动经济发展。但城市化的发展应和社会发展 阶段相适应。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会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 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
(1)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 国家进一步对外扩张,争 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 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 国际 步形成 关系 (2)资本主义各国加紧殖民 扩张,到20世纪初将世界 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最终形成
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 放,被迫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从逐步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 世界殖民体系的一部分
(1)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20世纪 初,农民战争从高潮到失 败;中外反动势力从对抗 到相互勾结 (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掀 起反帝爱国运动;民族资 产阶级产生并于19世纪末 登上政治舞台,领导了戊 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1)英、法、美等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 成工业革命,资本主 义经济飞速发展;英 国成为“世界工厂” (2)第二次工业革命发 经济 生,人类进入电气时 代;垄断组织产生发 展,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过渡到垄断资本主 义;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的曲折历程 第一步 第5
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课时提升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某某某某高三总复习质检)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
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
这有力地驳斥了( )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解析:选D。
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
海军舰队并不能代表清政府,故A项错误;海军舰队战死和殉国官员多并不能说明李鸿章没有避战求和,故B项错误;殉国官员多并不能说明战略战术不落后,故C项错误;海军舰队官员的殉国等行为可以说明北洋海军并不是腐朽无能的,如果是腐朽无能,贪生怕死,那么他们怎么会殉国呢,故D项正确。
2.(2015·某某红桥区高三下学期质检)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的不平等条约是( ) A.《某某条约》B.《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选C。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某某条约》开始五口通商,外国刚刚开始外贸渗透,故A项错误;《条约》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但未涉及“投资”,故B项错误;抓住关键信息“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马关条约》规定外国可在华设厂,外国渗透方式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未涉及投资内容,故D项错误。
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的曲折历程 第三
第一部分模块二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的曲折历程第三步专项训练1.(2015·吉林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班教学质检)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 为大英帝国的君主,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于1861—1908年)则是大清国的实际统治者,两人的统治时间大致同时,其统治时间交叠达四十余年之久,这一期间( )A.英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无可争议的工业霸主B.大清帝国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C.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日臻完善,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D.大清帝国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维护了国家的团结和稳定解析:选C。
结合史实可知使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霸主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和德国实力上升,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近代清朝没有成为世界强国,故B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19世纪,英国的代议制日益完善,故C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近代中国主权和利益,清政府对农民运动的镇压,不会起到维护国家团结和稳定的作用,故D项错误。
2.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康有为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并自称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
二人的相同点是( )A.宣传文艺复兴的思想B.通过宗教改革获得新生C.为新兴资产阶级服务D.复兴传统文化解放思想解析:选C。
本题考查马丁·路德思想主张和康有为思想主张的共性。
康有为和马丁·路德都与“宣传文艺复兴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康有为与“宗教改革”无关,故B项错误;欧洲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而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故C项正确;二人的主张都解放了思想,但“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与“复兴传统文化”不符,故D项错误。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第7讲 工业
第7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北京文综)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
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2.(2018山东聊城高三二模)清政府宣称,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是“抚远”“羁縻”政策的胜利,条约签订后可以“永杜后患”,使英人不再“有所借口挟制”,因而是“万年和约”。
这主要反映出,清政府( )A.改变了天朝上国的心态B.对英国殖民者知之甚少C.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D.打消了英国的侵略借口3.(2018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
”这说明( )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4.(2018河南高三4月适应性考试)下面为19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
该漫画表明( )A.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B.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C.清政府遭受列强瓜分D.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5.(2018课标Ⅱ)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 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5)从社会史观看,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谓的移风 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
2.(2018福建漳州高三三调)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 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 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维新变法取得重大成果 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 D.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 答案 B 结合材料的时间来看,此时革命思想传播,资产阶级革 命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人们的思想日益解放,所以才出现这一变 化,B项正确。
答案 B 根据材料中“要有一个能够领导多数人的中坚阶 级”和“代议政体者,本为以少数人谋多数幸福之事”可知其意 在强调建立以当时的先进力量为核心的领导制度,故B正 确。A、C、D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考向二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4.(2018福建泉州高三质检二)辛亥革命后,有报纸报道:“现代中 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 末一英寸止……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用品。”不仅城镇如此,偏 远的山村亦是如此,“洋布、洋伞、洋鞋、呢帽之类的洋货在他 们的屋里一天天增多了”。这反映了 ( ) A.西方生活方式被国人所接受 B.近代中国城乡发展趋于平衡 C.中国被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 D.服饰文化体现了中西合璧
1.多视角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制度(根本目的)。 (2)内容:规定了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起分 权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3)评价: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 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思想:《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如三权分立、 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第8讲 近代
第8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江苏南京高三三模)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
……兴银行……兴器皿技艺。
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
”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C.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2.(2018广东惠州高三一模)鸦片战争前后,近代报刊已引入中国,但在当时办报被视为“洋人营利之举”,或是“莠民之贱业”。
然而1895年到1898年,国人所办报刊就达50余种,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创办报刊的第一个高潮。
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的推动B.民族危机的加深C.洋务运动的破产D.民族工业的发展3.(2018内蒙古赤峰高三一模)下表反映了晚清有籍可查的驻外公使、领事等外交人才籍贯的分布情况。
据此判断,影响晚清外交人才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沿海与内地开放程度有别B.各地教育文化水平的差异C.清末各省选才政策不一致D.满洲贵族势力逐步被削弱4.(2018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二模)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
1894—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
这一时期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发展。
这说明( )A.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C.贸易中心开始由广州转移到上海D.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5.(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高三二模)日俄战争期间,买办出身的清朝工部侍郎盛宣怀邀请英、美、法、德代表,成立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
1910年,清政府降旨派盛宣怀任该会会长。
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的曲折历程 第三步
启蒙运动与中国政治、思想运动的关系
1.新文化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的比较 (1)共同之处: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都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运动,冲击了本国的封建思想和动摇了它的统治地位,使民 主思想得到了弘扬,为革命的爆发作了舆论准备。 (2)作用 ①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 备,成为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制 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对点训练] 1.(2015·天津武清区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鸦片战争后,中国 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称为“买办”。19世纪中期 以来,随着外国在华商行的增多,买办队伍逐渐发展起来。 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主要背景是( B ) A.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 C.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社会经济结 构的变动的源头来自于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故A项 错误;材料中“鸦片战争后”“19世纪中期以来”以及“外 国在华商行的增多”等信息说明这个买办数量增加是随着列 强入侵加深的结果,故B项正确;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的起因也与外国列强入侵有关,故C项错误;中外经济文化 交流的频繁是列强入侵的客观影响,故D项错误。
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经济
(1)19世纪中后期, 欧美各国工业革 命基本完成,工 业资本主义得以 发展,世界市场 西 初步形成 方 (2)19世纪末20世 纪初,第二次工 业革命方兴未艾, 垄断组织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 成
政治
思想文化
(1)资本主义代议制 度进一步发展和完 善,如1832年英国 议会改革、法国共 和政体的确立及德 国君主立宪制的确 立等 (2)国际工人运动兴 起,经历了由空想 社会主义到科学社 会主义,由理论到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的实践尝试
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的曲折历程 第一步
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反思
(2015·高考江苏卷)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 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 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 剧”的根本原因是( D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解题思路 知识定位: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关键点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造反 者”的社会角色,即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不是先进生产 力的代表,“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和绝对平均的社会纲 领,即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定都天京给了清政府战略 上的缓冲时间,属于太平天国战略上的失误,但不是失败的 根本原因。
模块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的曲折历程
第一步 通史重构
第4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转型与近代化 的艰难起步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模块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的曲折历程
阶段 特征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 中国社会在屈辱中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济 界经济体系;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
表
本主义产生。中国经济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现 思 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猛烈冲击, 想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开始萌发
生 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 活 国民众的生活习俗受到巨大冲击,开始发生变化
政治上:1840—1894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
抗争
1.西方列强的侵略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以__禁__烟__运__动____为借口发 动,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战败,签订 《_南__京__条__约_____》,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 市场联合发动。签订《__天__津__条__约____》《北京条约》等,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综合检测
专题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辽宁沈阳郊联体高三上学期期末)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中国( )A.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家)B.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千万两)C.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千万两)D.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2.(2018河北石家庄高三一模)清末新政期间作为振兴商务重要内容的“自开商埠”得到推广,仅“关内”就有济南、武昌、昆明等城市开放。
另外,一些市镇如山东潍县、江苏海州、福建鼓浪屿、湖南常德等,也纷纷开辟商埠,招徕中外客商,从事经营贸易。
这一做法( )A.抵制了日趋高涨的革命运动B.推动了近代城市化进程C.促使中国开始主动融入世界D.旨在推动内地经济发展3.(2018江淮十校高三联考)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致信宋教仁说:“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
……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
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
”在此,孙中山认为( )A.推行民主制度必须首先发展经济B.民主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中华民国的未来发展将困难重重D.革命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4.(2018安徽宣城高三二调)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
可见当时(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5.(2018北京东城一模)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①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②冲击传统生活习俗③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④造成崇洋风气盛行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2018河北邯郸一模)1926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说:“在城市中退却并收缩工人争取改善其地位的斗争的总的政策是不正确的。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横向整合2 近代中国经济
电视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4)互联网:1994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到2006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23亿
2.(2018安徽马鞍山高三质检三)抗战期间,有电影人认为,中国影 片自产生以来,其制作的对象,都是都会市民。而今天抗战电影最 大多数的观众,是农民、小城市市民与农民士兵,我们必须制作以 农村观众为对象的“农村影片”。这一主张意在 ( ) A.激发沦陷区民族意识 B.以文化宣传增强抗战力量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
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1)原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2)概况: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部门都有较大发展,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各行业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1937— 1949
民族资本主义的日益萎缩 (1)原因: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许多企业毁于战争中 (2)概况:全面抗战时期,遭受日本侵略者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而日 益萎缩;解放战争时期,遭受美国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而陷入绝境
化;二是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方面,即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的变 化;三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四是大众传媒的变化。 (5)结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 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变化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质。
一、欧风美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
时期 发展历程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涉及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 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及通信工具、大众传媒等几个方 面。 (1)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 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 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 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高中历史高三二轮通史复习近现代中国第三次转型(1949-1978)ppt教学课件
科技上:国防型方 向偏差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内容-影响)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的危害-对经济建设的破坏)
失误 原因
经验 教训
社会物质 服饰-建国后服饰的变化(表现);通讯-新中国邮电部成立(时间); 生活变迁 交通-开始地铁运营(时间、地点);传媒-第一家电视台(时间、地点)
外因是两极格局的形成;苏联工业化的巨大成就。 内因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一步转型的主要表现:
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单一公有制;通过一五计划,确立了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形成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
第二步探索的主要原因: 苏式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显现。 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开始也为我国的探索提供了外部动力。
近现代中国的 第三次转型 (1949-1978)
一、概述
这一阶段的转型实际上包括两个过程:一是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到建立苏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转型,这个转型是成功的;二是从苏 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这个转型 并不成功,但为1978年以后的成功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第一步转型的动力:
探索的 表现和 成就
探索开始的背景(内因-外因)
探索的表 现和成就
总体上: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时间-内容-意义) 经济上:中共八大(内容-意义) 政治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内容) 文化上:双百方针的提出(背景-内容-意义-经验教训)
外交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景-发展过程-意义) 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背景-进程-意义) 重返联合国、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背景-过程-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的曲折历程 第一步
关键点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 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使民族工 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这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近代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
深化必备 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旧的生产方式和思 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 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 (2)因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 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 益广泛的社会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持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 展的动力与力量的源泉。
2.据载:“辛亥革命后,有人翻译的一本书名叫《平民政
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
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
重新变得抢手。”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
A.共和观念风行
B.帝制基础尽除
C.传统文化皆废
D.民权高度发达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材料中“易名为《共和政治》后
(2)表现:1912—1919年,__纺__织__业_____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3)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 工业迅速萧条。
思想上:近代前期的四大社会思潮
1.维新变法思想 甲午战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 历史舞台,大力宣传__维__新__变__法____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 由此开端。 2.民主共和思想 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式资产阶 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的曲折历程 第三步 通史
【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二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的曲折历程第三步通史模块集训(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2015·浙江衢州高三质检)黄仁宇说道:“《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
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
”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国人( ) A.普遍接受了不平等条约的苛刻待遇B.对“国门洞开”感到非常不安C.“天朝上国”的思想依然浓厚D.开始传播“师夷长技”的新思潮解析:选C。
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题干中说“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但是不代表国人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根据“《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可知他们对“国门洞开”已经接受,并未感到不安,故B项错误;根据“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可知使中国人真正不安的是放下之前高高在上的架子,和外国人平等往来,这明显是受到“天朝上国”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要和外国人平等往来是一种侮辱,故C项正确;“师夷长技”指的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前提是承认西方在技术方面比中国人先进,不符合材料中“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故D项错误。
2.(2015·山东潍坊高三模拟)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
这反映了清朝( ) A.重获国家之独立B.与列强和平相处C.外交迈向近代化D.对世界全面开放解析:选C。
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晚清外交近代化。
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独立可言,故A项错误;列强与中国不可能和平相处,故B项错误;材料中“设立总理衙门”“在英国设立使馆”“设立外务部”体现晚清政府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故C项正确;对世界全面开放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D 项错误。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第七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一.阶段特征从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政治上: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3.思想上:“天朝上国”的愚味思想受到冲击,时人对中外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二.具体史实(一)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合作探究: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A.继续(1)从背景看:都是发生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为发展资本主义,列强竭力寻找海外市场。
(2)从目的看: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3)从性质看: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4)从结果看: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
B.扩大(1)从目的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从战争过程看,侵略者的数量由英国变为英法两国,侵略时间由两年延长为四年,侵略范围由中国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侵入北京。
(3)丛影响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经济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新高考)高中历史二轮复习1214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课件(通史版
2.命题点:近代外交观念对晚清外交的影响
[2018·全国卷Ⅱ]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 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 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 曲”。这说明当时( )
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前期 (1)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 双重任务。
(2)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 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具有空想性。
2.后期 (1)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 (2)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在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 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 (3)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生产力 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
近代中国的生产力水平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中国被卷入资本主
国内外市场 义世界市场,这虽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从抑 制、放宽限制,再到鼓励的演变
2.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重要转折点 (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经济侵略开始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 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 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 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学习内容: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西方制度。 (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 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辽宁沈阳郊联体高三上学期期末)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中国( )A.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家)B.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千万两)C.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千万两)D.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2.(2018河北石家庄高三一模)清末新政期间作为振兴商务重要内容的“自开商埠”得到推广,仅“关内”就有济南、武昌、昆明等城市开放。
另外,一些市镇如山东潍县、江苏海州、福建鼓浪屿、湖南常德等,也纷纷开辟商埠,招徕中外客商,从事经营贸易。
这一做法( )A.抵制了日趋高涨的革命运动B.推动了近代城市化进程C.促使中国开始主动融入世界D.旨在推动内地经济发展3.(2018江淮十校高三联考)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致信宋教仁说:“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
……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
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
”在此,孙中山认为( )A.推行民主制度必须首先发展经济B.民主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中华民国的未来发展将困难重重D.革命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4.(2018安徽宣城高三二调)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
可见当时(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5.(2018北京东城一模)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①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②冲击传统生活习俗③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④造成崇洋风气盛行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2018河北邯郸一模)1926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说:“在城市中退却并收缩工人争取改善其地位的斗争的总的政策是不正确的。
必须在农村中展开斗争,但同时必须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用一切方法使工人的斗争具有组织性。
”这说明共产国际( )A.忽视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地位B.关注中共工农联盟政权的建设C.比较关注中国城市革命战略D.主张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7.(2018山西太原高三二模)自1934年开始,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大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1937年后,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大多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宣传著作。
这些举动( )A.表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推动了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C.导致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D.客观上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8.(2018山东聊城高三二模)“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
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乐的日子。
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
”诗人何其芳笔下的这一景象突出说明( ) A.国民政府迫害民主人士 B.红军三大主力齐聚陕北C.土地改革政策深得民心D.爱国青年追求理想自由9.(2018宁夏银川质检)1924年7月,北京学生联合会等50余个团体联合组成反帝国主义大同盟,提出“扑灭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废除压迫中国弱小民族所定一切不平等条约”;9月3日至9日,上海废约运动大联盟更是掀起全国性的群众反帝国主义运动。
这反映了( )A.南京国民政府擅长动员群众B.中华民族已有近代意义的觉醒C.北伐战争推动反帝爱国运动D.一战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骤降10.(2016课标Ⅰ)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11.(2018江西赣州高三模拟)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5月5日,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
对该宣言发布理解正确的是( )A.背景是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态势明显转折B.推动了内战局势的明朗和北平的解放C.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D.促成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12.(2018云南高三毕业班一检)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
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 ) A.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 B.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C.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D.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13.(2017山西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中期后,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土烟生产在士大夫们“稍分洋烟之利”的口号下也剧增猛长。
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
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罂粟。
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先实行“寓禁于征”,实质也是征而不禁。
1935年,政府推出《六年禁烟计划》分阶段禁烟,但各地阳奉阴违,到中日之战全面开始已无暇顾及,日占区更是烟毒重重。
据统计,从1912年至1922年,中国发生大小内战达139次,这些战争多与鸦片有关。
罂粟大量种植,造成粮食严重短缺。
吸食之人“鸠形鹄面者比比皆是”,农民种罂粟,如遇“烟苗失败,征税加重,穷无所之,典田鬻子”。
——据《中国共产党禁烟史》等材料二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是近代较有成效的禁烟运动。
当时,清廷政务处依据《禁烟考成议叙议处章程》,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失职者降职充罪,并重申“禁吸尤以查禁官员为要义”,对于吸烟积习未改的官员,严加惩处,不稍宽贷,1910年,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中国国民禁烟会”,广著论说,扩大禁烟声势,争取各国对中国禁烟运动的声援。
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植,即要求种烟农民将罂粟田改种豆麦棉麻等物,以解决生计。
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限制印度鸦片偷入中国。
——据《中外禁烟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毒品泛滥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的特点。
(10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新政及国民政府时期的禁烟运动加以简要评价。
(7分)14.(2018江苏南京高三三模)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阅读材料:材料一自强这一概念在19世纪60年代已被赋予新的意义。
就民族意义而言,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文化教育上的新设施是洋务运动仅次于工业的重要内容。
这些设施,是传统的封建文教体制边上长出来的新东西。
虽然它们没有直接取代后者,但由于它们的存在,保守的封闭圈子毕竟出现了缺口。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教育救国思潮的发展脉络是与中国近代社会救亡图存的主题相一致的。
内忧外患之下,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必然构成近代文化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发展教育被看成了重要的甚至根本的手段。
民族危机愈深,救亡图存的呼声愈高,教育救国的思潮就愈为高涨。
各时期教育救国的重提并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从“睁眼看世界”到“变器不变道”再到“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从知识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文化心理层次,教育救国论者在对中西文化的反思中对“教育救国”内涵的认识逐步丰富和深化。
教育救国论者以自己的积极实践推动了旧中国教育的发展,他们所焕发和激起的爱国热情,时至今日仍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吴玉伦《教育救国思潮的形成与发展》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是如何打开“缺口”的?“缺口”带来的影响是什么?(4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近代中国前期的相关史实,以“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与救亡图存的关系”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11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流畅;280字左右)答案精解精析一、选择题1.D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即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之后不存在“新建的洋务企业”,排除A项。
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赔款白银2亿两,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与图中曲线不符,排除C项。
2.B 材料中的“自开商埠”得到推广,“纷纷开辟商埠,招徕中外客商,从事经营贸易”,有利于推动近代城市化进程,B项正确;“自开商埠”与抵制革命运动关系不大,A项错误;清末新政发生在20世纪初,C项中的“开始”表述错误,排除;这一做法并非旨在推动内地经济发展,D项错误。
3.A 从材料中的“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
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可知,孙中山认为推行民主制度必须首先发展经济,A项正确,B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4.A 从材料中的“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和“东南互保”等信息可知,当时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无法反映。
5.A 材料中的“礼服在所必更”指的是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服饰近代化,因此①正确;从材料中的“争购呢绒,竞从西制”可以得出冲击了中国传统生活习俗,因此②正确;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传播民主共和观念和崇洋风气盛行的结论,由此排除③④。
只有A项符合题意。
6.C “在城市中退却并收缩工人争取改善其地位的斗争的总的政策是不正确的。
必须在农村中展开斗争,但同时必须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说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指导,比较关注中国城市革命战略,C项正确;A项中“忽视”理解错误;B项中工农联盟材料没有提及;D项并非题干主旨。
7.D 从材料中的“复兴中华民族”“民族复兴”等信息以及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这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D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觉醒”;主要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了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B项错误;导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是日本扩大侵华,C项错误。
8.D 从材料中的“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走进这城门……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装,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和延安是革命圣地的史实可知,爱国青年追求理想自由,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